苏幕遮 范仲淹主题思想
《苏幕遮》

此词声律谐美,语意高妙,笔力千古,绝非时手可及。
现代学者的研究观点及成果展示
要点一
北京大学教授萧丽华
要点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智范
此词意境深远,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的审 美情趣。
此词用字精准,意象生动,表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 言的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苏幕遮》
2023-11-08
目录
• 作品背景介绍 • 作品内容解析 • 作品影响及价值 • 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作品的推广与传承 • 相关评论与研究成果
01
作品背景介绍
创作时间及历史背景
创作时间
《苏幕遮》的创作时间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 别是与西夏的边境战争,对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02
作品内容解析
主题思想
思乡之情
该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 的眷恋之情。
忧国忧民
作者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人物形象
愁苦的游子
词中描绘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形象,他思念故乡,却又无法归去,内心充满了愁苦和无奈。
忧心的爱国者
作者以自己的身世和国家命运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的爱国者形象,他为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而忧心 忡忡。
作者介绍及创作风格
作者介绍
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他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 家、文学家,参与过多次改革,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创作风格
范仲淹的词作以豪放、激昂而著名,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个人情感,具有 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苏幕遮》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他的创 作风格。
苏幕遮的抒情技巧

苏幕遮的抒情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景下情的抒情方式:范仲淹的《苏幕遮》以描绘秋景为背景,
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和旅途之愁。
上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从高楼极目万里,写到兰舟催发离别之情,情景交融,意境浑然。
下片以抒情为主,因情布景,思乡之愁,人空之悲,故高楼听乐,凄凉宛若细雨淋漓,末句以一“愁”字,总领全词,即景抒情,抒发了词人旅途漂泊的思乡之愁。
2.使用富有悲伤色彩的词语:例如“萧萧”、“凄凉”、“寂寞”
等,这些词汇能够直接展现出悲伤的氛围。
3.运用形容词和修饰语增强情感表达:通过使用形容词和修饰语
来描述环境、人物或事件,营造出忧郁、凄凉的氛围。
例如“阴暗的夜晚”、“孤独的身影”等。
4.借助意象和比喻:通过描绘隐喻和意象,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悲
伤情绪。
比如用“羽翼被剪断”来暗示失去了重要的自由和希望。
总的来说,《苏幕遮》以写秋景为主,运用了丰富的抒情技巧,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和旅途之愁。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范仲淹的《苏幕遮》题材一般,但写法别致。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苏幕遮》范仲淹赏析,欢迎参考!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译文】碧蓝的天空飘着缕缕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析一】这首《苏幕遮》词,是北宋前期名臣范仲淹所作。
他当时出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
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有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
该词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
上片大略云:秋天到来时,天高云谈,碧空澄澈,落叶枯黄,萎积满地,寒凉浸透河水,水面腾起凉丝丝的薄雾。
黄叶满山衬着斜阳,一齐倒映于河水之中;枯干了的离离野草,铺向看不见的天边。
这实在是一幅肃讽悲凉的秋来塞外景物图。
“夕阳”与“秋色”相映,都是暖去寒来、生气渐弱的意象极易唤起人们的愁肠;“芳草”本无感情,但在仅靠野草点缀的'荒原上,却令人无限依恋。
这一来是因为芳草铺向斜阳之外的远方,直接沟通内地家乡;二来是因草枯了,明年还会绿,人却一年年老去,谁知下一次春草萌发时,征人是否还能看得见呢?李贺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永恒的自然界与短暂的人生,怎能不引发人们深深的感慨?下片大略云:塞上秋景一片凄凉,不由得征人乡思缠绵,心绪黯然,忆别念新,长夜难寐,只要一合上眼皮,便梦见与家人团聚。
范仲淹苏幕遮主旨

范仲淹苏幕遮主旨 导读:在众多《苏幕遮》词作中,尤以宋时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最 为著名,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
下面小编为大家 带来范仲淹的苏幕遮主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 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依。
酒入愁肠,化 作相思泪。
【主旨】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 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 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 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 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 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 眼泪。
【词义】 《苏幕遮》词牌,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传来的“浑脱”舞曲。
“浑脱”是“囊 袋”的意思。
据说, 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 互相泼洒, 唐人称之为“泼寒胡戏”。
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脸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 幕遮”,因而乐曲和后来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
《苏幕遮》是唐 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赏析】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 题材基本上不脱离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 但 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 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 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 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这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 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辩,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 以说“寒烟翠”。
苏幕遮范仲淹读后感

苏幕遮范仲淹读后感苏幕遮是北宋时期范仲淹所写的一篇诗歌,它以细腻动人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失意的将领的心情。
范仲淹通过这首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遭遇,也表达出对时局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苏幕遮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和敏感,让我在阅读之后产生了很多感悟和思考。
范仲淹在苏幕遮中以细节描写和抒情的方式,刻画了一个失去权力、陷入困境的将领的内心世界。
在诗中,他描述了江南秋天的景色,比喻了他自己的遭遇。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的将领身份被剥夺,重新回到了家乡,然而面对故土,他却感到无助和困惑。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岂遑畏虎狼。
"作者不再有军旅征战的机会,生活在安逸舒适的家乡,但却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和忧虑。
苏幕遮不仅仅是一个失意将领的心情抒发,更是范仲淹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思考和对个人命运的思索。
在北宋时期,朝廷腐败,外族入侵,国家面临重重危机。
范仲淹作为一个忠诚的官员,他内心深处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流露出来。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他不断追问时局何时能够好转,期盼着国家重新恢复昔日的辉煌和繁荣。
苏幕遮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通过一个微小的个体的遭遇,反映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变迁。
这使我对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影响产生了深思。
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和困境,范仲淹通过苏幕遮中描绘的将领的心情,让我明白了困境中的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和无尽的苦恼。
读完苏幕遮之后,我思考了生活中的困境和挫折。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环境,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如何应对困境,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范仲淹在苏幕遮中没有给出答案,他通过描写将领的心理活动,让读者去思考和感悟。
困境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处境,如何对待生活的种种挑战,这些问题在苏幕遮中得到了启示。
苏幕遮作为一首诗歌,它不仅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思考,更触及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人们每个人都会有遭遇低谷和困境的时候,但是只有通过面对困境,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和进步。
范仲淹苏幕遮读后感

范仲淹苏幕遮读后感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完《苏幕遮》之后,我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很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范仲淹在《苏幕遮》中展现了对忠诚、孝道和正义的追求。
作品以苏轼的忠诚和孝道为主线,通过苏轼为了保全父亲的名誉而甘愿放弃自己的前程和荣华的形象,表现出了对家庭、对父亲的孝道之情。
在苏轼被贬谪之后,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权势所动摇,不改初衷,最终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
这种对正义、忠诚和孝道的追求,深深触动了我。
其次,范仲淹在作品中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把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苏幕遮》中,苏轼虽然遭遇了贬谪和困苦,但他依然乐观面对,积极应对,不为命运所屈服。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不应该被环境所左右,而是要有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追求。
这种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对命运的把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
此外,范仲淹在《苏幕遮》中对友情和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感动不已。
作品中苏轼与友人的深厚友情、与妻子的恩爱之情,都让人感受到了人情温暖和真挚的情感。
在苏轼遭遇困境时,他的朋友不离不弃,与他共患难;在他离家远行时,妻子默默地支持着他。
这些情感的描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友情和爱情的伟大和温暖。
最后,范仲淹在《苏幕遮》中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的思考,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作品中,苏轼虽然有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但他也深知现实的残酷和不易。
他在现实中屡遭挫折,但他依然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这种对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的思考,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有着坚定的理想和追求,但同时也要有着对现实的认识和应对。
总的来说,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部充满人生智慧和情感的作品,它通过对忠诚、孝道、正义、人生、命运、友情、爱情、理想和现实等多个方面的思考,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思考和领悟《苏幕遮》中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苏幕遮古诗范仲淹的故事

苏幕遮古诗范仲淹的故事《苏幕遮古诗范仲淹的故事》(一)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范仲淹的《苏幕遮》。
范仲淹,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这首《苏幕遮》啊,据说就是他在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时写的。
你看那“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景色多美!可在范仲淹心里,却是满满的离愁。
他在异乡为官,看着这秋天的美景,心里想的却是家乡的亲人。
他为啥会这样呢?因为他一心为了百姓,为了国家,常常忙得顾不上回家。
这时候的他,多希望能有双翅膀,一下子飞回去,抱抱亲人,和他们说说话。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无情的芳草啊,都延伸到斜阳之外了,可他还是回不去。
这种无奈,咱们有时候也能体会到吧?“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盼着能做个好梦,在梦里和亲人相聚。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他一个人站在高楼上,望着明月,可不敢多待,为啥?怕这忧愁越来越浓,只能借酒消愁,可这酒啊,到了肚子里,都变成了相思的泪水。
范仲淹这《苏幕遮》,写的可都是真情实感,让人读了心里酸酸的,又暖暖的。
你说是不是?《苏幕遮古诗范仲淹的故事》(二)嗨呀,亲爱的!今天跟你讲讲范仲淹《苏幕遮》背后的故事。
范仲淹这个人呐,那叫一个有抱负!他一心想着为国家做大事,为百姓谋福利。
可有时候,这也让他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亲人。
你想想,他走在外面,看到那“碧云天,黄叶地”,是不是心里头就涌起了好多好多的思念?这蓝天白云,金黄的树叶,本来多美的景色呀,但在他眼里,都染上了一层忧愁。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那秋天的水波,还有水上的寒烟,都好像在诉说着他的心事。
他望着远方,想着家乡的山水,心里头那个滋味哟!“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山和斜阳,还有那绵延的水,多美啊!可那无情的芳草,却在更远的地方,就像他和亲人之间的距离,那么远,那么难以跨越。
他晚上睡不着觉,“黯乡魂,追旅思”,心里头一直想着家乡,一直想着亲人。
范仲淹苏幕遮读后感

范仲淹苏幕遮读后感范仲淹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苏幕遮》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优美文学风格的作品。
这部作品以苏轼和范仲淹的友情为主线,通过两位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采。
读完《苏幕遮》,我深受感动,对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文学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苏幕遮》以苏轼和范仲淹的友情为主线,描绘了两位主人公在政治、家庭、友情等方面的生活经历。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但在政治上却屡遭挫折。
范仲淹则是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学识。
两位主人公在《苏幕遮》中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坚定的信念,他们在政治上遭遇挫折时互相鼓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互相扶持。
这种真挚的友情和坚定的信念让人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友情和信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除了展现友情和信念,范仲淹的《苏幕遮》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在作品中,范仲淹通过对苏轼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唯有坚定的信念和真挚的友情才能支撑人走过人生的坎坷和挫折。
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情、信念的高度评价,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信念,珍惜友情,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此外,范仲淹的《苏幕遮》还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采。
在作品中,范仲淹通过对苏轼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生活状况。
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人民生活富裕,社会风气开放。
在《苏幕遮》中,范仲淹通过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采,让我对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范仲淹的《苏幕遮》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优美文学风格的作品。
通过对苏轼和范仲淹的生活经历的描写,作品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坚定的信念,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展现了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 范仲淹主题思想 导语:在众多《苏幕遮》词作中,尤以宋时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最 为著名,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
下面是小编收集 整理的苏幕遮 范仲淹主题思想,一起来看看吧。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 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依。
酒入愁肠,化 作相思泪。
【主题思想】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 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 尤见深挚。
此词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 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夜不能寐、高 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全词低回之宛转,而又不失去沉雄清刚之 气,上阕着重写景,以气象宏大浑厚,意境深远,为下阕抒情设置背景;下阕重 在抒情,直抒胸臆,声情并茂,意致深婉。
其主要特色在于能够以沉郁雄健之笔 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展现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西厢记》中“碧云天,黄 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就是化用的这首诗中的名句。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 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 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 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 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 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 眼泪。
【词义】 《苏幕遮》词牌,原本是指从古高昌传来的“浑脱”舞曲。
“浑脱”是“囊 袋”的意思。
据说, 跳舞时舞者用油囊装水, 互相泼洒, 唐人称之为“泼寒胡戏”。
表演者为了不使冷水浇到头上、脸上,就戴上一种涂了油的帽子,高昌语叫“苏
幕遮”,因而乐曲和后来的依曲填出的词就被称为《苏幕遮》了。
《苏幕遮》是 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赏析】 上片描写秋景:湛湛蓝天,嵌缀朵朵湛青的碧云;茫茫大地,铺满片片枯萎 的黄叶。
无边的秋色绵延伸展,融汇进流动不已的江水;浩渺波光的江面,笼罩 着寒意凄清的烟雾,一片空濛,一派青翠。
山峰,映照着落日的余辉;天宇,连 接着大江的流水。
无情的芳草啊,无边无际,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 射不到的遥遥无际的远方。
下片直抒离愁: 望家乡, 渺不可见;怀故旧, 黯然神伤;羁旅愁思, 追逐而来, 离乡愈久,乡思愈深。
除非每天晚上,作看回乡好梦,才可以得到安慰,睡得安 稳。
但这却不可能,愁思难解,企盼更切,从夕阳西下一直望到明月当空,望来 望去,依然形单影只,莫要再倚楼眺望。
忧从中来,更增了惆怅,“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愁情之浓岂是杜康所能排解。
“酒入愁 肠,化作相思泪”,意新语工,设想奇特,比“愁更愁”更为形象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