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未来》 教学设计
《宇宙的未来》的教学教案

《宇宙的未来》的精选教学教案第一章:宇宙的起源1.1 教学目标:了解宇宙的起源和大爆炸理论。
学习宇宙的膨胀和宇宙背景辐射。
1.2 教学内容:宇宙的起源:介绍宇宙从何时开始,大爆炸理论的提出。
宇宙的膨胀:解释宇宙膨胀的概念,引用哈勃定律。
宇宙背景辐射:介绍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观看宇宙起源的科普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实验模拟宇宙膨胀。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加深对宇宙起源的理解。
第二章:恒星的诞生与死亡2.1 教学目标:了解恒星的诞生过程,学习恒星的生命周期。
探讨超新星爆炸和黑洞的形成。
2.2 教学内容:恒星的诞生:介绍恒星形成的条件,分子云和恒星胎的发育。
恒星的生命周期:学习恒星的稳定期、红巨星、白矮星等阶段。
超新星爆炸和黑洞:探讨恒星死亡时的超新星爆炸和黑洞的形成。
2.3 教学活动:观察恒星形成区域的图片,分析恒星的诞生过程。
学生角色扮演,模拟恒星的不同生命周期。
小组讨论,研究超新星爆炸和黑洞的形成过程。
第三章:星系和星系团3.1 教学目标:了解星系的定义和分类,学习星系团的概念。
探讨星系的红移和宇宙的膨胀。
3.2 教学内容:星系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星系的特征,螺旋星系、椭圆星系等类型。
星系团:探讨星系团的组成,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星系的红移和宇宙的膨胀:解释红移现象,学习宇宙膨胀的证据。
3.3 教学活动:观察不同类型的星系图片,进行星系分类的实践活动。
学生分组,研究星系团的特点和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观察星系红移的图像,探讨宇宙膨胀的证据。
第四章:宇宙的大尺度结构4.1 教学目标:了解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学习宇宙的纤维结构和宇宙网。
探讨宇宙的膨胀和暗物质的作用。
4.2 教学内容:宇宙的纤维结构:介绍宇宙中的纤维结构,包括星系团和超星系团。
宇宙网:探讨宇宙网的构成和暗物质的作用。
宇宙的膨胀:解释宇宙膨胀对大尺度结构的影响。
4.3 教学活动:观察宇宙纤维结构的图像,了解其特征。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3、感受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教学重点】提炼本文的要点,增强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本文的内涵,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过程】一、预习1、作者简介: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
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
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霍金的作品(1)《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2)《时间简史续篇》(3)《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4)《时空本性》(5)《果壳中的宇宙》2、写作背景《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
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二、互动(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明确: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文章较长,内容丰富,试根据提示理清文章思路结构。
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一→科学预言,更可靠些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一→其预言不可靠、荒谬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物理方程的方程具有混沌性一→不能预言人类的'未来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宇宙的行为大尺度下简单不混沌一→可以预言宇宙的未来继续膨胀下去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收缩以至坍缩成一点(二)合作探究具体研讨1、归纳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的主要观点明确:(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它就会永远膨胀。
《宇宙的未来》教案

《宇宙的未来》教案《宇宙的未来》教案4篇《宇宙的未来》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像作者一样,站在人类文化的高度来审视数学文化,激发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启发学生具有宏观的文化视野,以科学精神励志,以人文精神向学,开辟出一个语文学习的新境界。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
难点:1.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就作者所阐发的观点作广泛深入的研讨,以提高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论述线索,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2.通过学习,了解有关数学文化的一些知识;3.引导学生悉心体会作者对数学源头的溯访,感受其令人信服的推理能力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屈指可数”“弹指一挥见”,手指在生活中的计数功能,直接催生了数学这门科学,丹齐克的《指印》为我们揭开了这二者的关系(板书课题)。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丹齐克(1884―1956),原籍立陶宛,曾在巴黎大学求学。
1910年去美国,入美国国籍,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马里兰大学讲授数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在当代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大全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大全主要探讨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一是收缩以至于坍缩成一个点。
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科学的论断,这是科学家与巫师不同之处。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大全一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蒂芬·霍金;2、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3、扣住文中的重要语句,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二)过程与方法1、粗读文本,筛选信息,提炼观点2、抓住作者的主要观点,带动全文的理解(三)情感与价值1、品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2、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
3、感受演讲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二、教学重难点1、提炼文段的信息,培养概括能力。
2、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理解能力。
三、教学设想1、这是一篇长而难课文,且是略读课文,找切入点引导阅读2、引导学生提炼主要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掌握课文内容。
3、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同学们,15日,“神八”与“天宫一号”第二次顺利对接,揭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新纪元!探索宇宙,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已不是遥不可攀的事了。
今天,我们跟随当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一起走进茫茫宇宙来一次思想上的遨游与探索吧!《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 (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释①,抓信息点。
教师补充。
在当今世界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应当首推史蒂芬?霍金了。
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科学上的辉煌成就,更是因为他在人生、事业上的坚强的意志与品质。
他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和宇宙学1977年,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共同获得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他担任着剑桥大学最尊高的教授职务——卢卡逊数学教授。
《宇宙的未来》教学教案

《宇宙的未来》教学教案《宇宙的未来》教学教案(精选5篇)《宇宙的未来》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与说明顺序2、合作探究掌握解说词的特点,明确其中议论与抒情的作用3、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真理的精神二、教学重点、难点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学习课文,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培养勇于探索、发现的精神,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人的胸怀到底有多么宽广呢?请让我们先来了解天空——宇宙的宽广。
今天我们学习卡尔萨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边疆》大家来看这个题目《宇宙的边疆》,很明显,文章的对象是宇宙,那么老师请问一下大家,宇宙有没有边疆?带着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从文中让我们来找出答案。
2、整体感知1) 作者介绍: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本文的作者是卡尔萨根,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
被称为“公众天文科学家”。
他引导了美国几代年轻人,探索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
他解说的电视片《宇宙》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
同名科普书籍《宇宙》与电视片《宇宙》配套,八十多个国家出版,是历史上英语科普书籍中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
主要作品还有《伊甸园的飞龙》《宇宙联结》《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
而本文正是作者对《宇宙》的解说词。
那什么是解说词呢?是一种配合图画或实物等的文字说明,使观众借助一定的文字介绍,获得深刻的认识。
经常出现在运动会、晚会等场合2)速读全文,找出文章的说明对象,并思考文章的说明顺序宇宙(1-6)——星系(星系群、子星系)(7-9)——恒星(12-14)——太阳系(15-16)——地球(17、18)由大到小、先整体后局部星系星系(7-9) 离地球80亿光年本星系群(10) 离地球200亿万光年银河系(11) 离地球4万光年太阳系彗核离地球1光年由远到近3)下面大家思考一下文章为什么运用这样的说明顺序?1、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宇宙的未来》教学教案

《宇宙的未来》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理解宇宙膨胀和暗物质的概念。
学习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宇宙的未来预测。
2. 过程与方法:利用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方法研究宇宙的现象和规律。
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探讨宇宙的未来。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宇宙探索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宇宙膨胀和暗物质的概念。
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宇宙的未来预测。
2. 教学难点:宇宙膨胀和暗物质的理解。
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推理和证明。
对宇宙未来的预测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宇宙演化图示。
宇宙膨胀和暗物质的图像和视频。
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宇宙未来的相关阅读材料。
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布置,提供舒适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起源和未来。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宇宙的未来”。
2. 教学内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介绍宇宙从大爆炸开始的演化过程,包括恒星、行星、星系的形成。
宇宙膨胀和暗物质:解释宇宙膨胀的概念,介绍暗物质的存在和作用。
宇宙大爆炸理论:阐述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提出、证据和推理过程。
宇宙的未来预测:探讨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宇宙膨胀、星系演化等。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4.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宇宙图像和视频,讨论宇宙的现象和规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宇宙的未来预测。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阅读材料,加深对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宇宙未来的理解。
要求学生绘制宇宙演化图示,巩固对宇宙演化过程的记忆。
2. 延伸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者观测星空,增强对宇宙的直观认识。
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如宇宙模拟实验等。
六、教学评估1. 形成性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宇宙的未来3篇

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宇宙的未来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宇宙的未来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突出问题。
2. 分析宇宙的未来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和挑战。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
2. 掌握并分析宇宙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和挑战。
教学难点:1. 对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2. 探讨人类在宇宙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学生课本、教案、白板、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宇宙探索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提问:你们对宇宙的未来发展有什么了解和想法?Step 2 学习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宇宙的未来》,并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讨论问题,如:宇宙的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宇宙发展对人类有哪些影响和挑战?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记录学生们的观点和发言。
Step 3 分析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组的讨论结果,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对人类的影响和挑战。
可以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辩论。
2. 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和发言,指导学生把握全局,形成对宇宙未来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Step 4 拓展与延伸(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人类应该如何面对宇宙的未来?我们对宇宙的发展有什么责任和义务?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深入研究,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个人写作或小组研究。
Step 5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向学生提出一些反思问题,如:你对宇宙的未来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想法?你觉得本节课还有什么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Step 6 作业布置(2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进行对宇宙未来的探索和研究,撰写一篇关于宇宙未来发展的研究报告。
《宇宙的未来》教学教案设计

《宇宙的未来》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学说;(2)掌握宇宙的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膨胀的概念;(3)了解黑洞和暗物质的概念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4)探讨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宇宙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运用多媒体和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宇宙概念;(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提高学生对宇宙和人类未来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膨胀的概念;(3)黑洞和暗物质的概念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4)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
2. 教学难点:(1)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膨胀的概念;(3)黑洞和暗物质的概念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掌握宇宙的相关知识;(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3)安排观察宇宙现象的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2)准备笔记本和笔;(3)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宇宙现象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宇宙;(2)提出问题:“宇宙是如何起源的?它的未来又会怎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膨胀的概念;(2)介绍黑洞和暗物质的概念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作用;(3)探讨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
4.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观察宇宙现象,如星星、行星等;(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宇宙现象背后的原理;(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强调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人类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的未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宇宙的未来》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十三课。
《宇宙的未来》是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演录。
这篇讲演,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预言,再过渡到对宇宙未来的讨论。
主要探讨了宇宙未来的两种命运: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一是收缩以至于坍缩成一个点。
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科学的论断,这是科学家与巫师不同之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感受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辨能力和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
感受演讲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提炼文段的信息,培养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的内涵,增强分析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霍金,你注定是个天才,可上帝却吝啬的没有给你健全的双腿,你那瘦弱的身躯里饱含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轮椅束缚住你的身体,你是痛苦的;
但你的精神和思想却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你的思维在光华下迸射出的目光如炬,穿越时光,穿越历史,直刺宇宙深处,谁能有你那开阔的视野和不羁的思想啊!
你是快乐的,痛并快乐着。
【设计意图】霍金,注定与众不同,从作者入手,更能吸引学生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演讲稿特点
1.作者简介: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2019年3月14日),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1963年,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
1979至2009年任卢卡斯数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
2019年3月14日,霍金逝世,享年76岁。
霍金逝世后,引发全球各界悼念。
2.演讲特点:
(1)生动的导引
这篇科技论文是演讲辞,具有演讲的特点。
预言宇宙的未来,虽然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
但如果就事论事,很容易枯燥乏味。
演讲需要激起听众的兴趣。
演讲者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深化了讲演的主题──在与巫术的对比中,更显出了科学的求实精神。
(2)严谨的推理
作为一篇科学演讲,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信服。
本文严谨的推理,增强了说服力。
宇宙虽然复杂,但它在大尺度上又是可以描述的。
宇宙的密度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然而,确定这一点非常不易。
演讲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
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预言,也说明了演讲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幽默的语言
演讲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单向的,如果不注意演讲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这篇演讲语言幽默,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所论述的问题更易于为听众接受。
如,文中有一段话说:“我比其他的末日预言者更占便宜。
即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
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
”以揭示自己“自私”的心理表示幽默,同时传达出重要的信息:宇宙“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
【设计意图】学习科普文章,了解作者和演讲稿的特点,以便更好理解文章。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
多次自读,逐层领悟,逐个落实学习重点。
【设计意图】霍金的文章可以大声诵读,感受科学的魅力。
四、研读赏析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
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作者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
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
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
”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可能。
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总体感知。
读后能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本文讲的是宇宙的未来问题,预测了两种结局:或膨胀,或收缩。
2.给课文分段,明确作者讲了几层意思,并提炼出要点。
提炼要点的方法是:或者摘录文中的语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组织。
要点依次为:
①科学家有信心预言未来。
②巫师的预言模棱两可,宗教的预言屡测屡败。
③物理方程、制约大脑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们不能预言人类;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却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④宇宙的未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
是膨胀还是坍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
⑤宇宙现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点上,所以两种可能都会发生。
3.作者在第8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
“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同样,“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4.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因为前者是混沌的,不确定的;而“宇宙的行为在非常大尺度下是简单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们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
5.作者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
前者是有科学根据的,是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进行的科学推测,科学预言;而后者是没有科学根据可言的。
——其实,从上面的题目就可知道,人类社会的未来根本就是无法预言的,因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的预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6.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关键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问题?
“对宇宙未来的预言,其关键问题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
”
7.作者认为宇宙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会有两种可能:“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
”
8.这篇讲演在语言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讲演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又是单向度的,如果不注意讲演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这篇讲演,除了推理严谨外,语言幽默也是其突出的特点。
幽默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更具有亲和力,使所阐发的事理更容易为听众接受。
如,谈到轮赌盘的旋转具有混沌性质,作者说即使是物理学家也不能计算出它“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这就生动地说明了什么是混沌现象;如,文章最后一句话:“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兼有讽刺与幽默,对宇宙未来命运的判断采取了审慎态度。
【设计意图】教师先带着问题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
然后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五、全文小结
在当今世界的自然科学领域,能够和爱因斯坦比肩的人物恐怕应当首推史蒂芬·霍金了,他不但做出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仰望灿烂的星空,我们会肃然起敬,感谢霍金让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宇宙。
【设计意图】在文章最后学生对《宇宙的未来》的主题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