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宇宙的未来》导学案(二)

合集下载

考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

考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

考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设计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教案设计】教案名称:《宇宙的未来》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 掌握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方法;3. 培养学生探究宇宙的能力和科学思维;4.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跨学科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 知识点:宇宙大爆炸理论、星系的形成与演化、黑洞的产生与性质;2. 学习活动:学生小组辩论,探讨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不同理论观点,展开科学讨论。

第二课:《宇宙的结构与未来发展》1. 知识点:宇宙结构的层次性、星际物质的组成与特征、宇宙的膨胀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2. 学习活动:学生小组研究,调查了解宇宙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未来宇宙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课:《宇宙与人类文明》1. 知识点: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宇宙探索的意义与价值、人类未来与宇宙的互动;2. 学习活动:学生小组撰写科普文章,分析人类未来与宇宙的关系,探讨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和撰写科普文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2. 问答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和深入思考;3. 实践探究:结合实地考察和实验观察,进行宇宙的探究与理解。

教具准备:1. 教学PPT:包括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教学案例;2. 学习资料:有关宇宙的起源、演化和未来发展的科普读物和研究成果;3. 实验器材:如星球仪、望远镜等。

教学步骤:第一课:《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 导入:引导学生回答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的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2. 授课:通过PPT介绍宇宙大爆炸理论、星系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黑洞的产生与性质;3. 学习活动:分成小组进行辩论,讨论宇宙起源的不同理论观点,并展开科学讨论;4. 总结归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辩论的观点,共同总结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二课:《宇宙的结构与未来发展》1. 导入:通过观看科学纪录片或展示有关宇宙结构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宇宙结构的思考;2. 授课:通过PPT介绍宇宙结构的层次性、星际物质的组成与特征以及宇宙的膨胀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3. 学习活动:分成小组进行研究,调查了解宇宙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未来宇宙发展的可能性;4. 总结归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研究成果,共同总结宇宙的结构与未来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掌握文章的主要论据。

(2)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科学知识,解释一些宇宙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对宇宙未来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论据。

2. 文章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2. 宇宙未来的预测和设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未来。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宇宙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宇宙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主要论据。

(2)让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概括文章的论证过程。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宇宙的未来,结合文章的论据,提出自己的观点。

(2)小组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布置一道关于宇宙未来的研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作业设计与评价1. 作业设计:(2)让学生收集有关宇宙未来的资料,进行课堂分享。

2. 作业评价:(1)评价学生的作业内容,看是否能够紧扣文章观点,提出有见地的看法。

(2)评价学生的作业结构,看是否条理清晰,论述有力。

八、课程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宇宙未来的科普活动,邀请专家进行讲座。

高三教案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

高三教案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

高三语文《宇宙的未来》教课方案[ 导学新看法 ]宇宙是如何出生的 ?它从何而来 ?又向哪里去 ?斯蒂芬·霍金教授写的《时间简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回答:我们此刻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概出生于150 亿年前,那时,宇宙不过一个点,不据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看法。

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此后开始,物质开始形成。

最先,宇宙的温度极高,跟着时间的推移,空间愈来愈大,温度愈来愈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停发生复杂的反响,渐渐形成星系。

空间持续扩大、膨胀,直到今日,宇宙仍旧在膨胀之中。

大概在距今 50 亿年前,太阳形成。

大概在距今 46 亿年前,地球形成。

宇宙持续膨胀,未来也会膨胀,或许在膨胀到必定程度后,宇宙开始缩短,可能会缩短成一个点,一个不据有空间的点。

到那时,时间结束。

究竟会不会这样,此刻还说不定。

大爆炸以前是怎么回事,不知道。

永久也没法知道。

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基本理论。

《时间简史》第一版于1988 年,《宇宙的未来》是斯蒂芬·霍金1991 年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

本文要点是谈作者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的科学预知,阅读时要正确地挑选出这些预知的看法和支撑这些看法的资料。

同时,还应当领会这篇演讲在语言上的风趣特色。

[ 资料显示屏 ]《时间简史》第一版 (1988 年) 后,剑桥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氛围有了奇妙的变化,不停有世界各地的报刊的记者要求接见霍金,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电视台工作人员时时地占用大楼,他们要为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学家拍一部有关他生活的记录片。

在不一样的国家用不一样的语言频频叙述同一故事:霍金如何凭着自己的英勇战胜了身体的残疾成为科学的巨人和新闻媒介的英豪。

一批又一批的新闻记者接见了霍金在西尔弗大街那纷乱的办公室,并和这位民众新近的英豪度过激感人心的时辰。

——《斯蒂芬·霍金的科学生涯》( 英)在中文里,“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表示空间 ; “宙”是“从古到今”的意思,表示时间。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宇宙的未来》导学案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宇宙的未来》导学案

《宇宙的未来》导学案教学参考1213 0807《宇宙的未来》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2.了解演讲稿的一些特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幽默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预习导学】一、背景知识中国是最早进行天文观测的国家之一,在殷商甲骨文里,就有许多天文观测记录。

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

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大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张衡浑仪注》)盖天说认为:天地都是穹形的,如同一个同心的球穹。

宣夜说认为:“天”不是一个固体的“天穹”,不过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气体,日月星辰都在这气体中浮动。

在西方,古希腊人也有多种宇宙学说。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盘,漂浮在一片汪洋中。

他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天空是包围地球的一个球层,恒星在内层,太阳和月亮在外层。

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都在一个同心球上围绕中央火旋转。

托勒密认为地为球形,静止不动,处于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地球运行,创立了“地心说”,统治西方天文学界一千四百多年,直到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日心说。

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亲手制造天文望远镜,开拓了人们的天文视野。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力学的引力原理解释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创立了天体力学。

现代宇宙学最有影响的学说是大爆炸宇宙学。

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宇宙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极大。

在那里,物质被压缩成一个奇点,时间和空间都毫无意义。

大约200亿年前,发生“爆炸”,温度逐渐冷却,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能观测到的宇宙。

二、文学常识1.简介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述方法。

(2)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了解宇宙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

(2)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述方法。

(2)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宇宙起源和发展的科学解释。

(2)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宇宙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

(2)提问:“你们对宇宙的未来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和论述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宇宙探索的最新成果,如黑洞、暗物质等。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宇宙知识。

(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课堂笔记。

2. 选择一篇关于宇宙的科普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速度。

3. 科普文章分析:学生对科普文章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宇宙未来短文:学生对宇宙未来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体现。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案例分析:以《宇宙的未来》为例,分析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论证方法。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宇宙的未来》相关内容。

2. 网络资源:关于宇宙探索的最新科研成果。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

高中语文《宇宙的未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激发学生对宇宙未来的探索热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

2. 文章中所涉及的宇宙学基础知识。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文章观点的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宇宙学基础知识,阐述文章观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提炼观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内容。

4. 批判性思维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宇宙星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起源和未来。

2. 讲解宇宙学基础知识介绍宇宙的起源、演化和发展,阐述宇宙学的基本概念。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提炼文章观点,做好笔记。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5.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观点。

6.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文章观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文章的观点和结论。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

六、教学内容1. 文章结构分析:介绍文章的篇章结构,包括引言、和结论三个部分。

2. 重点段落解析: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解析,阐述其观点和论据。

七、教学步骤1. 文章结构梳理: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明确各个部分的关系。

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宇宙的未来3篇

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宇宙的未来3篇

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宇宙的未来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宇宙的未来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和突出问题。

2. 分析宇宙的未来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和挑战。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

2. 掌握并分析宇宙发展对人类的影响和挑战。

教学难点:1. 对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2. 探讨人类在宇宙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学生课本、教案、白板、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有关宇宙探索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然后提问:你们对宇宙的未来发展有什么了解和想法?Step 2 学习与讨论(20分钟)1. 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宇宙的未来》,并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讨论问题,如:宇宙的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宇宙发展对人类有哪些影响和挑战?等。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记录学生们的观点和发言。

Step 3 分析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各组的讨论结果,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宇宙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对人类的影响和挑战。

可以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辩论。

2. 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和发言,指导学生把握全局,形成对宇宙未来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Step 4 拓展与延伸(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如:人类应该如何面对宇宙的未来?我们对宇宙的发展有什么责任和义务?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深入研究,可以围绕这些问题展开个人写作或小组研究。

Step 5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向学生提出一些反思问题,如:你对宇宙的未来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和想法?你觉得本节课还有什么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Step 6 作业布置(2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进行对宇宙未来的探索和研究,撰写一篇关于宇宙未来发展的研究报告。

13-《宇宙的未来》导学案

13-《宇宙的未来》导学案
(5)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2.你怎样看待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的?
明确::霍金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只是一种推测,无法得到证实,他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虽然都很伟大,但都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思想,缺少科学的实证,因此都没能获得需要实证的诺贝尔奖。其他科学家站在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假设,或许会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发现。所以我们对霍金观点的可以学习,可以接受,但不能迷信,不能束缚自己的思维
题解:
在中文里,“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表示空间;“宙”是“古往今来”的意思,表示时间。宇宙的历史,就是空间在时间上发展的过程,斯蒂芬•霍金以时间为序,研究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诞生、发展,以及它将来可能的状况,因此,他把自己的书称作《时间简史》,实际上就是《宇宙简史》。
四、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预习了本篇文章,用一句话简要地说出本文讲了什么。
《宇宙的未来》导学案
设计:刘水平审核:李霞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一些知识。
2能读懂本演讲录的内容.。
二能力目标
1.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
2.引导学生体会这篇讲演幽默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霍金的感人事迹,感受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宇宙学的知识。
霍金十三、四岁时已下定决心要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研究。十七岁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学的奖学金,顺利入读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攻读博士,研究宇宙学。史蒂芬•霍金是继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霍金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学和宇宙学。1963年,霍金经诊断得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病会引起肌肉萎缩,导致瘫痪;说话会越来越困难,直至完全丧失语言能力;患者通常因并发肺炎或窒息而死亡。不过,患者的思维能力包括记忆能力不受影响。医生告诉霍金他最多只能活两年。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失望和沮丧后,霍金又开始了他的宇宙学研究。霍金后来在相对论、“大爆炸”和黑洞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霍金1988年出版的宇宙学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是一部里程碑式的畅销书。霍金被确诊患病已三十多年,但他仍孜孜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研究,仍在为大统一理论而耕耘不已。霍金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这也是牛顿爵士曾担任过的职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的未来》导学案(二)教学参考1213 0830《宇宙的未来》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感受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2、感受科学精神,增进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辨能力和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幽默的演讲风格,感受语言的幽默生动带来的亲和力和轻松感。

学习难点准确地感知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斯蒂芬·威廉姆·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

生于1942年1月8日的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

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

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因患“渐冻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

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

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

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这篇演讲稿的特色:1、生动的导引这篇科技论文是演讲辞,具有演讲的特点。

预言宇宙的未来,虽然是一个严肃的科学话题。

但如果就事论事,很容易枯燥乏味。

演讲需要激起听众的兴趣。

演讲者从古代的巫术和近代的宗教预言谈起,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深化了讲演的主题──在与巫术的对比中,更显出了科学的求实精神。

2、严谨的推理作为一篇科学演讲,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信服。

本文严谨的推理,增强了说服力。

宇宙虽然复杂,但它在大尺度上又是可以描述的。

宇宙的密度是决定其命运的关键,然而,确定这一点非常不易。

演讲者从可见物质谈到暗物质,从成熟的理论谈到科学假说,把问题讲得透彻明白。

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预言,也说明了演讲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3、幽默的语言演讲是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单向的,如果不注意演讲的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这篇演讲语言幽默,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所论述的问题更易于为听众接受。

如,文中有一段话说:“我比其他的末日预言者更占便宜。

即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

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

”以揭示自己“自私”的心理表示幽默,同时传达出重要的信息:宇宙“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演讲录这篇演讲,从古代巫师的预言,谈到近代宗教的预言,然后过渡到自己对宇宙未来的预言,结构严谨,重点突出运用天体物理学理论,对宇宙未来作出了两种预测,一是继续膨胀下去;二是收缩以至坍缩成一个点是膨胀还是收缩,取决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它比临界值小,宇宙就将永远膨胀但是如果它比临界值大,宇宙就会坍缩,而时间就会在大挤压处终结”可“现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所以两种结果都有。

预习检测1.填字音(斜体)咒语尴尬拯救坍缩诘问模棱两可倚重估算丧生屏风创造丧事屏除创伤2.写汉字绿草如蔽真知见远见识关香气四号3.解词语①模棱两可:②臭名昭著:③感恩戴德:④微不足道:⑤坍缩:⑥推演:⑦蒙昧:4.辨用法①以至以致(1)他非常用心地写生,野地里刮起了风沙也不理会(2)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做出了错误的结论②一经已经(1)这是过去的事了,就不要再提了(2)这件事情,有关部门一定会给大家一个说法③细致细密(1)我们必须对问题进行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2)围绕这件事情,大家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1.根据的论述,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宇宙物质最多是“临界值”的百分之一,似乎不足以使宇宙坍缩然而又指出,“也许存在足够的暗物质,使宇宙最终坍缩”宇宙中存在暗物质的证据是什么?又举了哪两种假说,说明现在的宇宙密度可能就在临界状态?答:2.在第8段中为什么说“即使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为什么第10段又说“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答:3.为什么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却“可以预言宇宙遥远的未来”?答:4.对宇宙的未来的预言与巫师、宗教预言家对人类社会未来的预言有何不同?答:◎积累运用1.下列四组词语中的多音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背债/背道而驰模样/模棱两可调动/调虎离山B.空暇/空谷足音夺冠/冠冕堂皇哄动/一哄而散C.间隙/间不容发劲拔/疾风劲草干练/外强中干D.量刑/量体裁衣称道/称心如意塞外/敷衍塞责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最负盛名模棱两可沽名吊誉辐射B.臭名昭著忠心耿耿金科玉律忌讳C.感恩戴德语无轮次鞭长莫及分歧D.怡然自得沁人心脾金科玉律暇疵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一般地存在一个时间尺度,初始状态下的小改变在这个时间尺度将两倍②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下来,有利于睡眠③昨晚,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玉真宫主殿化为灰烬A.增长到松弛顿时 B.增加松弛马上C.增加松懈马上 D.增长到松懈顿时4.下列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希腊的德勒菲的著名巫师以模棱两可而臭名昭著,当这些斯巴达人问道,在波斯人攻击希腊时会发生什么,这巫师回答道:要么斯巴达会被消灭,要么其国王会被杀害B.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一进客厅家徒四壁,明亮宽敞C.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艰巨任务,可有些地方官员敷衍了事,雷声大,雨点小,收效甚微D.黑势力的猖獗,与背后有人袒护有密切的关系,只有打掉了他们的保护伞,才能彻底铲除黑势力滋生的土壤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古希腊的德勒菲的著名巫师以模棱两可而臭名昭著,当这些斯巴达人问道,在波斯人攻击希腊时会发生什么,这巫师回答道:要么斯巴达会被消灭,要么其国王会被杀害B.鉴于这些工作人员长期负责某一系统的财务审计,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施审与受审关系,难免违规交往C.别开生面的元宵联谊会,使秦山核电站三期工程的20多名外籍专家享受了中国“上元节”的喜庆与祥和的气氛D.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所率领的船队诞生地南京,将建造当年航海宝船工厂的遗址,预计两年完成一期工程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我们还知道制约化学和生物的基本定律,这样在原则上,我们应能确定大脑如何工作B.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种群和惟一的野生麋鹿种群(516头,占世界25%),自由栖息着400多个动物家庭,生长着近500种海边植物C.一北一南,迥然不同的两个地域,迥然不同的两种经济模式,如今却面临着同样的窘境——技术工人缺口D.年味淡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其中别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二)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7-10题观测宇宙的新窗口人类最早用眼睛观察宇宙,后来出现了光学望远镜,增加了观测的距离,射电、红外、紫外、X—射线、γ射线等望远镜的出现,扩展了观测宇宙的视野、然而,所有这些观测手段的基础,都是接受来自天体的电磁辐射,对于某些缺乏电磁辐射的“暗”天体,我们就会视而不见,引力波探测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由于天体都具有质量,因而只要探测器足够灵敏它们的运动都可由于辐射引力波而被检测预期中的黑洞就是一个例子黑洞不辐射电磁波,而它们的产生和碰撞都将辐射出强烈的引力波历史上每一新的探测工具的使用,都伴随着重大的天文学发现,如射电望远镜“看”到了中子星,宇宙微波背景观测发现3K 宇宙背景辐射可以预测,由于引力波携带着天体运动的大量原始信息,引力波探测也将在宇宙观测上有新的发观,引力波探测器将成为研究天然物理学的有力工具这一前景激发了天体引力波源的研究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进展1992年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是美国的J. Taylor和R. Hulse,得奖原因是他们对脉冲双星PSRl91316的发现和研究这是一个罕见的双脉冲系统,距离地球1. 5万光年,轨道偏心率大(~0. 6),由于不对称性和高速的轨道运动而有强烈的引力辐射,辐射的能量损失使轨道周期变短. 从1974年开始,经过十多年观测,得出轨道周期率为(2. 452±10)12881相当于每年变化0.7秒这与根据广义相对论引力辐射理论的预期十分准确地符合这一观测,成为存在引力辐射的第一间接观测证据人们对引力波探测的兴趣,还在于这一探测对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从物理学角度看,既然各种引力理论都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并赋予它们以不同的特征(如传播速度,偏震,能量辐射方式等)引力波探测的结果将有助于区分理论的正确与否,从而推动理论研究的进展,对引力波性质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引力场量子化学的理论研究,从而为大统一理论做出贡献由于引力波探测需要大量高精仪器和技术,探测的要求将促进这些技术的发展,超导量子干涉器(SQUID)和大功率钇铝石榴激光器(Nd:YAG)就是例子……经过20世纪前40年的努力,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学术先驱建立了引力波的理论体系;以韦伯为代表的科技界从60年代开始了引力波的实验探测,达到理论上检验灵敏度要求的引力波探测器可望在20世纪末建成将近百年的不懈努力,反映了人们追求真知的热忱人们期望20世纪末建成的激光引力波探测器,在21世纪的头十年取得突破,在地球上首次测到引力波讯号更多的引力波讯号的获得将极大地开阔人类的宇宙视野,对获得的引力波讯号特性的分析将促进人类对引力本质的认识有人认为,人类一旦掌握了引力波,所导致的社会效应将可与人类掌握电磁波相类比由于引力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作为宇宙间的通讯工具将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也许最新的探测器仍未能发现引力波的“芳踪”那么,这将是对现有引力理论,特别是广义相对论的极大挑战,新的理论必将出现作为近代科技前沿研究的引力波探测热潮,在世纪之交的时刻,由于面临突破而更加“热”了近百年的努力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需要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科学家们在这方面已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新的突破,将是共同努力的结晶,这也是引力波探测的一个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