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古镇祠堂礼仪
古建中国传统文化寻根之旅——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

古建中国传统文化寻根之旅——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距市中心仅2.5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
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
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古镇已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录名单。
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
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
惠山古镇各行业会所占一定数量,其中山货公所、耍货公所、石作公所、盐业公所、建筑业行会,婺源会馆等。
成为古镇亮点。
惠山古镇具有水陆二条交通线,水路由京杭大运支流三里至古镇腹地,陆路离城五里,交通十分便利。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
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
惠山古镇已发现ll8处历代祠堂建筑和重要遗迹,汇集了自唐代至民国时期的80个姓氏,180个历史名人。
其数量之多、密度之高、类别之全、风貌之古朴,为国内所罕见.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参与兴趣感,今后是探胜访迹、寻根文化体验互动、凭吊先贤道德哲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之源。
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惠山古镇祠堂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惠山祠堂中的华孝子祠、至德祠、尤文简公祠、钱武肃王祠、淮湘昭忠祠、留耕草堂、顾洞阳祠、王武愍公祠、陆宣公祠、杨藕芳祠等10座祠堂为全国文物保护重点祠堂建筑。
尘封隐迹半个多世纪的“拜石山房记”、“东壁碑”、“西壁碑”、“浴日泉”一大批等珍贵石刻文物、古迹也在修复中得到保护和恢复。
除重点祠堂外,惠山古镇还对57座祠堂进行了修复和恢复。
恢复牌坊16座,牌楼一座。
增建绣嶂阁一座。
康熙“山色溪光”景观墙一座。
惠山古镇各个祠堂介绍

惠山古镇各个祠堂介绍惠山古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这个古镇中,有许多古老的祠堂,它们见证了惠山镇的历史变迁,也是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座著名的祠堂。
首先是惠山古镇最著名的祠堂之一——“惠山书院”。
惠山书院建于明代,是一座集教育、文化和宗教于一体的古建筑。
书院内有许多古代文人的字画和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文学家唐寅的《醉翁亭记》。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惠山书院也是一座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另一座著名的祠堂是“惠山关帝庙”。
关帝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奉着历史上著名的武将关羽。
惠山关帝庙建于明代,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
庙内供奉着关羽的神像,香火鼎盛,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信徒前来祈福。
关帝庙还有一个特色是每年的关帝诞辰日,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商贩。
除了惠山书院和关帝庙,惠山古镇还有许多其他的祠堂,如“惠山文庙”、“惠山财神庙”等。
这些祠堂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信仰。
惠山文庙是一座供奉着历代文人的祠堂,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财神庙则是供奉着财神爷的祠堂,人们前来祈求财运亨通。
这些祠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纪念。
在惠山古镇的祠堂中,还有一座非常特别的祠堂——“惠山祖庙”。
惠山祖庙是惠山古镇最古老的祠堂之一,建于唐代。
它是惠山镇的宗族祠堂,供奉着惠山镇的祖先。
祖庙的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浓厚的古代气息。
每年的祭祀活动吸引了许多惠山镇的人们回乡祭祖,感受家乡的传统文化和乡愁。
总的来说,惠山古镇的祠堂是这座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惠山镇的历史和文化。
每一座祠堂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许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祭拜。
这些祠堂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也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纪念。
惠山古镇的祠堂是这座古镇的瑰宝,也是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纪念的象征。
进祠堂的规矩

进祠堂的规矩祠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祭祀祖先和尊崇历代先贤的场所。
进入祠堂,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和礼仪。
下面将介绍进祠堂的规矩。
一、进入祠堂前的准备进入祠堂前,应该做好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进行身体的清洁,保持整洁的仪容仪表。
同时,还要带上供品,如鲜花、香烛、水果等,以示敬意和虔诚。
二、进入祠堂的方式在进入祠堂时,应该以恭敬的态度和行为。
首先,要轻轻推开祠堂的大门,避免用力过猛,以免发出巨大的声响。
其次,进入祠堂时,要面向神位深深鞠躬,表示对神灵的尊敬。
然后,以端庄的姿势缓步进入,不要匆忙或踩踏神像周围的地板。
三、进入祠堂后的祭拜仪式进入祠堂后,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祭拜仪式。
首先,要点燃香烛,放置在香炉中,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然后,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如鲜花、水果等,表示对祖先的祝福和感恩。
在祭拜时,要认真诚心地向祖先祈祷,祈求他们的保佑和指引。
四、进入祠堂后的行为规范进入祠堂后,要保持庄重的仪态,不要大声喧哗或随意走动。
在祠堂中,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如向长辈问好、交流思想感情等,但要注意言行举止,不要过于随意或轻浮。
同时,要尊重其他祭祀者的权益,不要干扰他们的祭祀活动。
五、进入祠堂后的离开方式在离开祠堂时,要同样保持庄重的态度和行为。
首先,要轻轻走出祠堂,不要匆忙或大声喧哗。
其次,在离开祠堂前,要向神位深深鞠躬,表示对神灵的再次敬意和告别。
最后,要轻轻将祠堂的大门关上,避免发出巨大的声响。
以上就是进祠堂的一些规矩和礼仪。
进入祠堂时,我们要以恭敬的态度和行为,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虔诚。
同时,要注意遵守规矩和礼仪,保持庄重的仪态。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惠山周敦颐祠堂介绍

惠山周敦颐祠堂介绍
惠山周敦颐祠堂,也被称为濂溪周夫子祠或周氏宗祠,位于惠山古镇龙船浜沿河,是我国宋明新儒学的创始人、教育家、文学家周敦颐家族的祠堂。
周敦颐(1017-1073),宋封汝南伯,元封道国公,学者称濂溪先生,湖南道州人。
他的著作有《太极图说》、《养心亭说》、《周子通书四十篇》等,其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莲说》,被列为中学教材。
祠堂外观大气堂皇,虽然规模不大,但保留得很好。
它以前也是民居,现在成为了一个值得一看的景点。
爱莲堂这块匾额是由总理书写的,遒劲有力。
这个祠堂上承孔孟,下启程朱,展示了周敦颐一生锐志学术、淡于名利的精神,也体现了他的“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这一品格构成了中国优秀的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惠山周敦颐祠堂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地方,不仅展示了周敦颐的卓越成就和精神风貌,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惠山古镇祠堂的故事

惠山古镇祠堂的故事惠山古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这里有许多古老的祠堂,每一座祠堂都承载着一段段传奇的故事。
在惠山古镇,有一座名为“胡氏家庙”的祠堂,这座祠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胡氏家族是当地的望族,他们世代居住在惠山脚下,以耕读传家,注重家族荣誉。
胡氏家庙就是胡氏家族为了纪念先祖、传承家风而修建的。
胡氏家庙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传统的江南建筑风格,白墙黑瓦,飞檐翘角。
走进家庙,可以看到供奉着胡氏家族的历代先祖牌位,以及一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
这些文物和资料见证了胡氏家族的辉煌历史和传承之路。
胡氏家庙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胡氏家族的家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他们注重家族荣誉,注重道德修养,注重文化传承。
这种精神不仅影响了胡氏家族本身,也影响了整个惠山古镇的文化氛围。
除了胡氏家庙,惠山古镇还有许多其他的祠堂。
这些祠堂大多建于明清时期,每一座祠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些祠堂不仅供奉着先祖的牌位,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资料。
这些文物和资料不仅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也为我们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惠山古镇的这些祠堂中,有一座名为“刘氏家庙”的祠堂特别引人注目。
这座家庙是当地刘氏家族为了纪念先祖而修建的。
刘氏家族在当地也是望族之一,他们以经商起家,积累了丰厚的财富和地位。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忘记自己的出身和家族传统。
他们注重家族荣誉和道德修养,注重文化传承和家庭教育。
这种精神也影响了整个惠山古镇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尚。
在惠山古镇的这些祠堂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感受到当地人民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这些祠堂不仅是供奉先祖的地方,更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信仰的力量和一种文化的魅力。
总之,惠山古镇的这些祠堂承载着一段段传奇的故事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惠山古镇范仲淹祠堂的简介

惠山古镇范仲淹祠堂的简介
范氏宗祠是无锡范氏的宗祠祖殿,始建于宋代,原址在惠山
古镇范巷村,占地约3000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初年。
在其存在
的1000多年里,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修缮,至今保存完整。
现存建筑为清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是无锡境内保存最完
好的古祠堂之一。
范氏宗祠是范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场所,在中国宗祠史上占有
重要的地位。
祠内有四根石柱,从南到北排列着四对“人”字形
石条。
祠内有一座“人”字形的石碑,上刻《范仲淹祠堂记》。
其中一块石碑上刻有“天下名都”四个大字,据说是由明代大文
学家、书法家杨守敬手书。
碑文是明朝成化年间进士、曾任吏部
主事的许衡所作。
在这座祠堂里还珍藏着一块乾隆年间范氏族人
所立的匾额——“天地名都”四字的石匾。
范仲淹祠堂位于惠山古镇范巷村中心位置,范巷村是无锡的
古村落之一,古称“范里”,相传因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
文学家范仲淹而得名。
—— 1 —1 —。
惠山古镇的祠堂诗词

惠山古镇的祠堂诗词
(原创版)
目录
1.惠山古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特点
3.惠山古镇的诗词文化
4.惠山古镇祠堂诗词的传承与发扬
正文
惠山古镇位于我国江苏省无锡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古镇的祠堂和诗词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欣赏。
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
这些祠堂是为了纪念古镇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家族而建的,它们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
古镇的祠堂通常采用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范仲淹祠、李清照祠和顾炎武祠等。
惠山古镇的诗词文化同样引人入胜。
古人在游览古镇时,留下了许多描绘惠山风光和祠堂建筑的诗词。
这些诗词丰富了古镇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一座诗意盎然的地方。
其中,范仲淹的《渔家傲》、李清照的《夜泊
牛渚怀古》和顾炎武的《惠山》等诗篇,都是古镇诗词文化的瑰宝。
惠山古镇祠堂诗词的传承与发扬,对于古镇的文化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古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一方面,对祠堂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使其能够得以长期保存;另一方面,通过举办诗词大会、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惠山古镇的祠堂诗词文化。
总之,惠山古镇的祠堂诗词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镇的祠堂建筑和诗词文化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惠山祠堂群,秘藏着江南文化的根与魂

惠山祠堂群,秘藏着江南文化的根与魂惠山古镇是一个历史独特、底蕴厚重的地方,虽然和其他江南古镇一起正在联合“申遗”,但名为“古镇”的她,却与周庄、同里、甪直、南浔、乌镇、西塘、锦溪、千灯……大不相同。
在惠山脚下这片不足0.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历史上曾出现过157座祠堂,保存至今的祠堂仍有百余座,连遗址在内多达118座。
秦园街上的祠堂群这118座祠堂,涉及姓氏有80多个,祠堂祀主多达数百人。
在华夏各地,祠堂并不鲜见。
但像惠山古镇这里祠堂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涉姓之多,类型之全,保存之完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却是绝无仅有的。
这片“祠堂建筑群”,无论规模、数量、种类都堪称“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 01 】惠山脚下的这百余座祠堂,初成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延续至民国,时间跨度长达1200余年。
就祠堂类型看,既有官方设立的公祠,也有民间建造的宗祠家庙;既有官民共建的神祠、名贤祠,也有宗族、家庭设立的宗祠、先贤祠;既有民族共祀的英烈祠,也有家族标榜的节妇烈女祠;从建筑类型看,既有庭院式的园林祠,也有兼具家塾功能的祠塾、书院祠和举行行业活动的会馆祠,除了祭祀功能之外,还兼具家族议事、园林休闲、读书会友、会馆活动等多种功能。
一直以来,江南古镇给人的感觉是宁静安逸,小桥流水,枕河人家,适宜修身养性和安静读书。
然而,在惠山古镇你感受到的却并非只有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并非只有轻盈灵秀的外表,并非只有文人墨客的多情浪漫,还有着厚重沉郁的历史积淀,承载着千年文明、厚重文化。
和其他江南古镇的宜居安逸不同,惠山古镇的重头戏并不在那些形似的小桥流水、枕河人家,也不在世家望族绵延恒久的书香文化。
这里并非是颇富声名的家族的择居地,选择这里造屋建园主要是为了祭祀活动,因为有些祠堂原本就是一些先贤的旧居别业此外山坡上也有不少家族购置的墓园。
一开始在这里修建祠堂,更多是为了扫墓和祭祀的便利,然而历久之后,祠堂渐多,鳞次栉比,蔚为大观,形成了惠山古镇独特的人文景观,又因为祠堂蕴含的深厚文化而使之成为“根文化”的载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惠山古镇祠堂礼仪
篇一:惠山古镇解说资料
一、菊花品种分类1、按花期分为
(1)夏菊:又名五九菊。
在每年农历5月及9月各开花一次。
现今利用保护设施栽培可在阳历5月及10月各开花一次。
(2)秋菊:花期有早、晚之分。
早菊花期在9月中、下旬为中型菊。
晚菊花期在10-11月为大型菊,是栽培最普遍的秋菊。
(3)寒菊:又称冬菊。
花期自12月至翌年1月。
2、按花径分为
(1)大菊:花的直径在10厘米以上,多用作多本菊和标本菊栽培。
(2)中菊:花的直径为6-10厘米,老用作花坛菊及大立菊栽培。
(3)小菊:花的直径在6厘米以下,属满天星型,可作盆菊、悬崖菊、扎菊、盆景菊等,以布置庭园或陈设。
3、按颜色分为
(1)单色:单色是指一花一色,有黄、白、紫、红、粉、绿、墨、泥金、雪青等。
除基本色系外,每个色系又可分成多个色调。
这就比较难以描述和准确把握。
(2)复色:复色是指即一花有两种以上的颜色,色彩变化也较丰富。
有一朵花两种颜色的如红黄各半的“二乔”、红黄二色的“鸳鸯荷”;有背腹两种颜色的,如背面为黄色腹面为红色的”金背大红”;有花瓣以一色为底色,其上有其他颜色条纹或斑点的,如以粉紫为底色,其上有白色斑点的“梅花鹿”;有以花瓣基部为一色,先端为另一色的,如管瓣为红色,先端为黄色的“赤线金珠”;有心花为一色,边花为另一色,但反差不大的,如“初凤”、“绿水”。
二、菊花的诗词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三、徐孺子祠
又称徐祠或者孺子祠,是纪念东汉经学家“南州高士”徐稺(徐孺子)的祠堂,《宋诗鉴赏辞典》注:“徐孺子祠堂,亦即徐稚故居”,旧址位于南昌市青山湖畔。
历来是人们凭吊、祭祀徐孺子的地方。
明代万历年间,江西提学副使朱廷益倡导仿照曲阜“祭孔”之例,在徐孺子祠创立公祀徐孺子的“祭徐”制度,并选定徐孺子后人北沥徐家的徐廷臣、徐文华为首任世袭的奉祀人选,由此拉开了官方“祭徐”活动的序幕,并一直延续到清初。
现该祠已不存。
门槛:
(1)古代的门是绕门轴,门轴位置比门更下,所以门下不严实,用门槛挡住。
门槛原指门下的横木,中国传统住宅的大门入口处必有门槛,人们进出大门均要跨过门槛,起到缓冲步伐,阻挡外力的作用。
古时的门槛高与膝齐,如今的门槛已没有这麽高,大约只有一寸左右,除了用木材制作外,也有用窄长形石条的,固定在铁闸与大门之间的地上。
(2)门槛的高低在古代,代表的是一种身份,门槛越高表明该户主人的社会地位越高。
门槛是要跨过去,不能踩的。
(3)门槛就禁止的意思,这个意思一直流传到今天,比如我们会说某某行业的门槛很高,表示难以进入。
古人对
礼的要求很严,内外之分很具体,门槛就是内外之分的界限。
四、中国孝文化
卧冰求鲤
出自二十四史。
传说晋时王祥,小时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继母患病,很想吃鲤鱼,适值天寒地冻,河里结冰无法捕鱼。
王祥不计前嫌,于是心生一计,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人们都说孝感天地,必得天佑。
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琯,字从律,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
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
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
”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孝感动天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舜的人,性情十分温和孝顺。
可惜母亲早逝,他的父亲瞽瞍不通情理,后母待舜很刻薄,时常无理要求舜做很多事情,且常在背后说舜的坏话,父亲因此对舜很不满意,弟弟象对舜更不友善,也经常欺负哥哥舜。
虽然如此,舜并无丝毫怨恨之心,依然孝顺父亲和后母,对弟弟象很关爱,且做事非常认真努力。
他这种宽大的胸襟与孝顺的行为,感动了上天,当他在山东的历山耕种时,据说有大象来帮他耕田,飞鸟来帮他除草,这都是至诚无私的孝心,才能感动动物来帮忙。
当时的皇帝尧听到了舜的故事,便请舜去打理国家政事,并且派九个人去协助他;经过几年的考核,证明舜确实很贤德,尧就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最后更是将皇帝之位禅让给他,让他来管理和领导国家。
舜以虞为国号,故后人尊称他为虞舜。
五、对联
财神:
(1)天上金玉主,人间福禄寿;(2)财神随岁至,豕崽拱门来;
(3)天狗下凡春及第,财神驻足喜盈门。
中医:
(1)春夏秋冬,辛劳采的山中药;东南西北,勤恳为医世上人。
(2)一药一性,岂能指鹿为马;百病百方,焉敢以牛做羊。
(3)人之有恒成良医,人之无恒变成庸。
六、东岳行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