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氯乙烯的概况

合集下载

四氯乙烯产业分析报告

四氯乙烯产业分析报告

四氯乙烯产业分析报告四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科学和医药领域。

本报告旨在对四氯乙烯产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1. 市场概览四氯乙烯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其在化工行业中广泛应用于生产聚氯乙烯(PVC)等塑料产品。

由于PVC的广泛应用,四氯乙烯市场需求持续稳定增长。

2. 产能分析目前,四氯乙烯的主要生产方式是通过乙烯氯化制得。

国内外许多公司具备四氯乙烯的生产能力,其中许多大型化工企业拥有较高的生产能力,形成了一定的市场竞争格局。

3. 国内市场状况在国内市场中,四氯乙烯的需求主要来自于PVC的生产。

随着国内PVC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四氯乙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四氯乙烯作为重要的有机中间体,还用于生产溶剂、涂料和橡胶等产品。

4. 国际市场状况四氯乙烯的国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要来自于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

这些国家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和市场渠道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5. 市场竞争分析四氯乙烯市场存在较多的竞争者。

除了大型化工企业外,一些中小型企业也参与四氯乙烯的生产和销售。

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价格策略等方面展开竞争。

6. 发展趋势和前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四氯乙烯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一些环境问题。

未来,四氯乙烯产业将朝着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7. 持续研发和创新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需要加大科研投入,不断推进新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拓展市场渠道,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8. 风险和挑战四氯乙烯产业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环境法规限制和市场竞争加剧等风险和挑战。

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加强市场调研和企业管理,以应对潜在风险。

综上所述,四氯乙烯产业在化工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企业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绿色、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四氯乙烯的化学性质及应用领域

四氯乙烯的化学性质及应用领域

本文摘自再生资源回收-变宝网()四氯乙烯的化学性质及应用领域变宝网7月28日讯四氯乙烯是一种非易燃物,大部分的四氯乙烯会进入水中或是土壤中,然后蒸发进入空气。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氯仿样气味,今天小编带大家去了解一下。

一、四氯乙烯的应用领域1、四氯乙烯用途广泛,主要用作金属脱脂溶剂,也用作驱肠虫药。

四氯乙烯可用作脂肪类萃取剂、灭火剂和烟幕剂等,还可用于合成三氯乙烯和含氟有机化合物等。

2、广泛用作天然及合成纤维的干洗剂。

也用作金属的脱脂洗涤剂及一般溶剂、有机合成中间体等。

3、用作色谱分析标准物质。

4、用于胶黏剂的驱虫剂、脂肪类萃取剂,也用于有机合成。

二、四氯乙烯的化学性质1、半数致死量(LD50):(大鼠,经口)13g/kg;(小鼠,经口)8.4g/kg。

2、一般不会燃烧,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3、纯净的四氯乙烯在空气中于阴暗处不被氧化,但受紫外光作用时逐渐被氧化,生成三氯乙酰氯及少量的光气。

因此,工业用四氯乙烯要添加少量的酚类(对苯二酚)、胺类、醇类、腈类等作稳定剂。

医药用四氯乙烯则添加少量醇类、百里酚作稳定剂。

含有稳定剂的四氯乙烯在空气、水及光的存在或照射下,即使加热至140℃,对常用的金属材料也无明显的腐蚀作用。

不含稳定剂的四氯乙烯,在光作用下与水长期接触时,逐渐水解成三氯代乙酸和氯化氢。

四氯乙烯在无催化剂、空气和水分存在时,加热至500℃左右也是稳定的。

但与空气一起通过红热管时,则热解生成一氧化碳、氯和光气。

700℃与活性炭接触生成六氯乙烷和六氯苯。

四氯乙烯和臭氧反应生成光气和三氯乙酰氯。

同硫酸和硝酸的混合酸作用生成三氯乙酰氯和少量四氯二硝基乙烷。

同浓硝酸一起加热不发生反应,与发烟硝酸作用则生成三氯乙酰氯和四氯二硝基乙烷。

与二氧化氮在100℃反应生成四氯二硝基乙烷。

氢化时生成四氯乙烷。

在高压下与氨作用,分解成氯化铵和碳。

与金属钾在其熔点附近发生爆炸性反应,与金属钠则不发生反应。

四氯乙烯MSDS

四氯乙烯MSDS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用焚烧法处理。废弃物和其它燃料混合焚烧,燃烧要充分,防止生成光气。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此外,从废料中回收四氯乙烯,再循环使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应急
泄漏
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收修配转移回收。无法收集的可用多硫化钙或过量的硫磺处理。
健康危害:本品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吸入急性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甚至出现兴奋不安、抽搐乃至昏迷,可致死。慢性中毒者有乏力、眩晕、恶心、酩酊感等。可有肝损害。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和湿疹。
急救
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接触
限值
中国 未制定标准
美国(ACGIH)未制定标准
健康
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临界温度℃:
燃烧热():
临界压力MPa:
闪点℃:
折射率于约10000倍体积的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燃烧

四氯乙烯

四氯乙烯
健康危害:本品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吸入急性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甚至出现兴奋不安、抽搐乃至昏迷,可致死。慢性中毒者有乏力、眩晕、恶心、酩酊感等。可有肝损害。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和湿疹。
急救
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四氯乙烯MSDS
标识
中文名:四氯乙烯
分子式:C2Cl4
分子量:165.82
CAS号:127-18-4
危规号:---
理化
性质
性状:无色液体,有样气味
熔点℃:-22.2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苯、甲苯等。
沸点℃:121.2
相对密度(水=1):):(20℃/4℃)1.6226
饱和蒸汽压/kPa:2.11(20℃)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应急
泄漏
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收修配转移回收。无法收集的可用多硫化钙或过量的硫磺处理。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并休息。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立即漱口,饮足量温水,就医。
防护
工程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自给式呼吸 器。

四卤乙烯的材料成分

四卤乙烯的材料成分

四氯乙烯又称全氯乙烯为乙烯中全部氢原子被氯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分子式:C2Cl4分子量:165.82。

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氯仿样气味。

熔点(℃):-22.2沸点(℃):121.2相对密度(水=1):(20℃/4℃)1.6226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5.83饱和蒸气压(kPa):2.11(20℃)燃烧热(kJ/mol):679.3临界温度(℃):347.1临界压力(MPa):9.74折射率1.50566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2.88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约10000倍体积的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

四氯乙烯溶剂的属性四氯乙烯是纯净的,具有比重大且具有优良消溶能力的液体。

通过试验发现没有闪点,几乎是不可燃的。

他们非常好地作用于油,油脂,蜡,焦油,润滑油和普遍在金属加工过程中的冷却液。

四氯乙烯在所有的氯化物溶剂中的沸点是最高的,较高的比重(1,3 Kg/lt)和极高的溶剂汽雾蒸气密度(是空气的5.76倍)。

四氯乙烯的高沸点(121℃)使它在去除蜡、以及溶解和清除树脂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较高的温度也意味着将会比其它溶剂更多的蒸汽汽雾凝结在零件表面的,从而在清洗零部件最后阶段的汽雾漂洗阶段,零部件上会有较多的溶剂量。

四氯乙烯在清洗重量较轻的零部件和轻质量的合金材料零部件时是非常有效的。

同时,四氯乙烯的高沸点是必要的要素以获得较好的渗透性能,用以清洗细孔开口和焊接接缝,特别是包含水分的略带潮湿并有湿气的零部件。

四氯乙烯比其他氯化物(和溴化物)溶剂在本质上更稳定,四氯乙烯还集成了多成分的较为稳定的分子组合结构,在业界提供最大的抗溶剂分解的能力。

因而她可以用于所有常见金属的脱脂清洗作业,特别适用于清洗那些容易被污染和容易腐蚀的金属材料,包括铝,镁,锌,铜,和它们的合金。

四氯乙烯在欧盟是最广泛使用的溶剂(风险警示号R40),该溶剂适用的排放限制是100g/h.VOC Directive标示其清洗舱内浓度需低于20mg/m³,排放流量浓度不能超过100g/h。

四氯乙烯MSDS20125

四氯乙烯MSDS20125

四氯乙烯MSDS标识中文名:四氯乙烯分子式:C2Cl4分子量:165.82 CAS号:127-18-4 危规号:---理化性质性状:无色液体,有氯仿样气味熔点℃:-22.2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苯、甲苯等。

沸点℃:121.2相对密度(水=1):):(20℃/4℃)1.6226饱和蒸汽压/kPa:2.11(20℃)相对密度(空气=1):0.6临界温度℃:347.1燃烧热(kJ.mol-1):679.3临界压力MPa:9.74闪点℃:27.4折射率:1.50566稳定性:稳定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约10000倍体积的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2.88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爆危害:本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

危险特性:一般不会燃烧,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

与活性金属粉末(如镁、铝等)能发生反应,引起分解。

若遇高热可发生剧烈分解,引起容器破裂或爆炸事故。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接触限值中国未制定标准美国(ACGIH)未制定标准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本品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吸入急性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

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甚至出现兴奋不安、抽搐乃至昏迷,可致死。

慢性中毒者有乏力、眩晕、恶心、酩酊感等。

可有肝损害。

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和湿疹。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暖并休息。

呼吸困难时给输氧。

四氯乙烯

四氯乙烯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氯仿样气味。pH值:无资料熔点(℃):-22.3沸点(℃):121.2相对密度(水=1):1.63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5.83饱和蒸气压(kPa):2.11(20℃)燃烧热(kJ/mol):-679.3临界温度(℃):347.1临界压力(MPa):9.74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2.6~3.4闪点(℃):无资料引燃温度(℃):无资料爆炸上限%(V/V):无资料爆炸下限%(V/V):无资料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主要用途:用作溶剂。
健康危害:本品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吸入急性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运动失调及酒醉样症状。口服后出现头晕、头痛、倦睡、恶心、呕吐、腹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甚至出现兴奋不安、抽搐乃至昏迷,可致死。慢性影响:有乏力、眩晕、恶心、酩酊感等。可有肝损害。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和湿疹。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减少蒸发。用沙土、惰性物质或蛭石吸收大量液体。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透气型防毒服,戴防化学品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碱金属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四氯乙烯

四氯乙烯

9、四氯乙烯(Tetrachloroethylene)9.1标识别名:全氯乙烯,过氯乙烯分子式:CCl2: CCl2相对分子量:165.89.2危规分类及编号毒害品。

GB 6.1类61580。

UN.No.:1897; IMDG CODE 6264页,6.1类。

9.3规格、用途规格:工业级,含量≥98%;试剂级,含量≥化学纯97%。

用途:衣物的干洗剂,金属脱脂清洗剂,干燥剂,脱漆剂,驱虫剂,溶剂,有机合成。

9.4物化性质无色透明液体。

有类似氯仿的气味。

相对密度 1.623,熔点-22.4℃。

沸点121.2℃。

折射率1.506。

临界温度347.1℃,临界压力4.49×106Pa。

蒸气压2106.1 Pa(22℃),蒸气相对密度5.83。

不溶于水。

能与乙醇、乙醚、苯、四氯化碳等许多有机溶剂混溶。

商品中含有少量酚类、醇类做稳定剂。

9.5危险特性不燃。

小鼠经口LD:8850mg/kg。

有毒,毒性和三氯乙烯相似,其不同点50是没有副作用。

吸入蒸气、皮肤接触、误服均能引起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肝、肾。

并对皮肤有脱脂效应。

9.6应急措施消防方法:物品附近失火时,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急救:应使吸入蒸气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眼睛受刺激用水冲洗,并就医治疗;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

误服立即漱口,急送医院救治。

9.7储运须知包装标志:毒害品。

包装方法:(Ⅲ)类,玻璃瓶外木箱内衬垫料或镀锌铁桶。

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与氧化剂、食用原料隔离储运。

泄漏处理:戴好氧气防毒面具与手套;用砂土吸收,倒至空旷地方掩埋;被污染的地面用肥皂或洗涤剂刷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氯乙烯的概况
1.1 四氯乙烯的基本概念
中文名:四氯乙烯又称全氯乙烯;
英文名:Perchlorethylene;tetrachloroethylene;简称PCE;
分子式:C2Cl4、CCl2CCl2;
分子量:165.82;
CAS号:127-18-4;
EINECS 登录号:204-825-9;
结构式:
图1.1 四氯乙烯结构图
四氯乙烯,有机化合物,又称全氯乙烯,为乙烯中全部氢原子被氯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四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氯产品,在工业上主要用作有机溶剂、干洗剂、脱硫剂、织物整理剂、金属去污剂、脂肪类萃取剂、有机合成和热传递介质,医疗上用作驱虫药,以及制冷剂CFC-123的中间体等。

近年来,国内外对四氯乙烯的需求增长迅速。

但是发达国家由于受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产量逐渐减少,从而使得四氯乙烯市场供应趋紧。

我国四氯乙烯生产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

目前我国虽有10多家企业能生产四氯乙烯,但规模过小,生产工艺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产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四氯乙烯的市场供应不足,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1.2 四氯乙烯的理化性质
四氯乙烯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类似乙醚的气味。

分子式C2Cl4或CCl2CCl2;分子量165.82;熔点-22.2℃;沸点121.2℃;相对密度(水=1)1.6226;蒸气密度5.83;蒸汽压2.11kPa/20℃;不溶于水(溶于约10000份体积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等多数有机溶剂;能溶解多种物质(如橡胶、树脂、脂肪、三氯化铝、硫、碘、氯化汞)。

遇水可缓慢分解成三氯乙酸和盐酸。

有水存在对铁、铝、锌有腐蚀(但可加稳定剂加以抑制)。

非可燃性液体。

高温引起分解,分解条件不同分解产物不一样,主要为盐酸、光气、一氧化碳。

如有活性炭存在,加热至700℃分解生成六氯化苯和六氯乙烷。

被强氧化剂氧化。

与钡粉、铍粉、锂屑、四氧化二氮、氢氧化钠发生剧烈化学反应。

表1.1 四氯乙烯的理化性质表
四氯乙烯别名全氯乙烯
外观无色液体,有氯仿样气味。

分子式C2Cl4
分子量165.82
熔点(℃) -22.2 (有报道-22.35;-22.7)
沸点(℃) 121.2
相对密度(水=1) (20℃/4℃)1.6226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5.83
饱和蒸气压(kPa) 2.11(20℃)
燃烧热(kJ/mol) 679.3
临界温度(℃) 347.1
临界压力(MPa) 9.74
折射率 1.50566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2.88
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1.3 四氯乙烯的包装储运
四氯乙烯一般采用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医药用的四氯乙烯可按普通货物条件运输。

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内容摘自六鉴化工咨询()发布《四氯乙烯技术与市场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