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和罗克奇

合集下载

名人故事:罗森塔尔效应

名人故事:罗森塔尔效应

名人故事:罗森塔尔效应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经用小白鼠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走迷宫实验。

实验之初,他把一群小白鼠分成3组,分别配给a、b、c三组实验人员,然后告诉a组:“你们真是太幸运了,配给你们的小白鼠是经过几位教授特意挑选并精心训练的。

它们血统高贵而且非常聪明,智力几乎接近人脑,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对待它们,努力使它们发挥出最棒的水平来。

”告诉b组:“你们的运气很一般,这些小白鼠只是很普通的一组。

它们血统一般,智力也一般。

你们用最常用的方法训练它们即可。

”告诉c组:“你们非常地不幸,这组小白鼠简直糟糕透了。

它们血统低劣,智力也很差,简直就是白痴。

你们随便用什么方式训练它们都行,反正它们的本质已经注定了。

”3组实验人员按照“指示”各自训练了小白鼠一个月之后,教授分别对3组白鼠进行了测试,最终的结果表明:a组小白鼠果然最为聪明,不但都走出了迷宫,还缩短了专家们预计的时间;b组白鼠则表现一般,只有一半走出了迷宫,所用时间也比专家预计的稍长一些;而c 组最为糟糕,只有两只成功走出迷宫,而且所用时间之长简直令人无法忍受。

实验完毕之后,罗森塔尔很平静地告诉各组实验人员:其实这些小白鼠根本没有什么血统以及智力的区别,它们都是普通的白鼠,是我把它们分成了3组而已。

实验人员瞠目结舌的同时,不由得想起自己一个月以来对待白鼠的态度:a组人员非常珍爱自己的白鼠,他们不但很悉心地照顾它们,还用最积极、难度最大的方法训练这些“智力超常”的小家伙们,甚至会定期和它们进行“语言交流”;b组人员则像对待普通动物那样对待自己的实验对象,按照普通的方式去训练它们;而c组人员呢?他们每个人都在叹息自己的运气不好,竟然摊上这么几只蠢笨的东西,恰巧训练过程中又有很多迹象表明这伙白鼠的确“愚蠢无比”,比如不听指挥、没有纪律*等等,所以,他们常常打骂这些可怜的小家伙,有时还会以“忘记”喂食的方式来惩罚它们。

罗森塔尔教授从这个实验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教育心理学实验案例

教育心理学实验案例

教育心理学实验案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机制,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心理学实验案例。

一、罗森塔尔实验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 3 个班,对这 18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 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 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个实验表明,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当教师认为某个学生有潜力、聪明或优秀时,他们往往会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支持。

这种积极的态度和行为会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信任,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表现。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有一位名叫杰米的小学生,原本学习成绩不佳,在学校里表现也不太好。

然而,在新的学期里,他遇到了一位新老师,这位老师对杰米充满了信心,并不断地鼓励他、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

老师相信杰米有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且经常给予他额外的帮助和指导。

随着时间的推移,杰米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主动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期末考试中,杰米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从班级的中下游跃升到了中上游。

这个实验再次验证了教师期望的力量。

当教师对学生持有积极的期望,并通过言语和行动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往往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四个世界著名的教育法则_励志教育

四个世界著名的教育法则_励志教育

四个世界著名的教育法则1、罗森塔尔效应: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文是一个技艺超群的雕塑家。

有一天他完成了一个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国王本人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雕像。

国王的爱情感动了爱神阿弗狄罗芯,爱神给雕像注入了生命。

皮格马利文的幻想成为现实,从此遂有了塞浦路斯人。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

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

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度大幅度提高。

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戴,期望,珍惜这些孩子。

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狼性法则: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讲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

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的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

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个明亮之星,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鱼缸法则: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

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

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

(励志一生https:/要想孩子健康强壮的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

随着社会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的启示

“罗森塔尔效应”对教育的启示图片发自简书App信任和赞美对别人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罗森塔尔效应”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定势又作何解释呢?这需要从头说起。

定势也可以说是一种心向,是指在对某一刺激发生反应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意向。

比如你听别人说过,张某近来对你很不满意,那么你在遇到他时,即使他没有说一句对你不满的话,你也会体验到一种不自然的感觉。

如果你听别人说这个人专会挑别人说话的毛病,那么你在同他讲话时,就不如平时讲话那样流利。

这就是因为事先你的脑子里存在着一种趋势,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使你的反应同平时大不一样。

罗森塔尔实验对教育的启示

罗森塔尔实验对教育的启示

罗森塔尔实验对教育的启示罗森塔尔实验就像一颗魔法种子,种在教育的大花园里,然后开出了意想不到的花。

这个实验简单来说,就是老师被告知某些学生是天才,结果这些学生真的就表现得超级棒,可实际上他们只是随机被选中的普通娃。

这事儿啊,对教育的启示就像一场喜剧里藏着的人生哲理。

你想啊,老师就像拥有魔法棒的魔法师,他们的期待就像是魔法咒语。

当老师对学生充满积极的期待,就如同给学生披上了一件隐形的超级英雄斗篷。

学生们在这种无形的力量下,就像小火箭一样“嗖”地一下冲向优秀的天际。

这就告诉我们,老师的积极态度在教育里那可是“神来之笔”。

从学生的角度看呢,就像是小树苗,老师的期待是阳光雨露。

要是老师觉得这棵小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那小树苗就会拼了命地往上长,好像在说:“哼,你看好我,我可不能让你失望。

”可要是老师觉得这小树苗没啥前途,小树苗可能就会像泄了气的皮球,耷拉着脑袋。

在教育的大舞台上,这就好比导演(老师)对演员(学生)的信任。

要是导演老觉得这个演员不行,演员估计都没信心上台表演了。

但要是导演拍着演员的肩膀说:“嘿,小子,你就是下一个影帝。

”那演员不得使出浑身解数啊。

学生也是这样,老师的信任就像开了挂一样的助力。

而且啊,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像是一个未被完全开发的宝藏。

老师可不能像粗心的探险家,看一眼就觉得这是个普通的山洞,说不定里面藏着金山银山呢。

老师得像细心的寻宝人,对每个学生都充满期待,去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

教育可不是工厂生产一模一样的零件,学生们更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如果老师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学生,那就像用一个模子去套千姿百态的云朵,怎么可能套得住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和色彩,老师的积极期待就是让他们绽放光芒的催化剂。

同时,这也像一场有趣的打赌。

老师和学生打赌说:“我赌你行。

”学生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非得赢了这个赌约不可。

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互动,比那种老气横秋的批评教育有趣多了。

罗森塔尔实验还像一阵清风,吹走了教育里那些沉闷的观念。

心理效应浅析(5):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效应浅析(5):罗森塔尔效应

心理效应浅析(5):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满怀期望的激励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人需要的是鼓励不要只盯着别人的错误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维护自尊和自信,多用鼓励和赞美。

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 Effect)是指人们的信念、成见和期望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的影响。

这种效应是R.罗森塔尔等人在其著名实验中发现的。

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对某人或某事始终怀着憧憬、期待、热爱、关怀之情而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受到了权威者的影响,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

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隐藏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真诚的期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

罗森塔尔效应 - 实验分析根据罗森塔尔的分析,主要有如下四个社会教育心理机制:一是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氛;二是反馈,即教师对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三是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指导他的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四是鼓励,即对所期望的学生教师总给以各种各样的鼓励,不断朝向期待方向发展。

罗森塔尔和罗克奇

罗森塔尔和罗克奇
罗克奇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
罗森塔尔
• 罗森塔尔(1933-),美 国社会心理学家,加 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兴趣是人际 期望,即一个人对另 一个行为的期望本身 将导致该期望成为现 实。同时他还对非言 语交流很感兴趣。
罗克奇
• 罗克奇(1918-198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精神病 学家,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致力于对信仰、态 度、尤其是价值观的研究。他的书经常被社会科 学家所引用。 • 罗克奇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 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 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 的重要性程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 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一个人得到别 人的信任与赞美后,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 从而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为了不让对 方失望,他会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 致,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相反,如果向对方传 递了一种消极的期望,则会让他变得自暴自弃, 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
手段-目的理论
手段—目的(Means-End Chain)理论,或译为 方法-目的链,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米尔顿· 罗克奇( Milton Rokeach)提出的。手段-目的理论认为, 顾客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时侯,其出发点是实现 一定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价值需要取得一定的 利益,为了实现这一利益需要购买一定的产品和 服务的属性。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汤姆· 雷诺兹 ( Tom Reynolds)和丘克· 吉恩格勒(Chuck Gengler)把它运用到营销学上来研究消费者的行 为。手段—目的理论阐述了个人价值影响个人行 为的方法。

罗森塔尔的小故事

罗森塔尔的小故事

罗森塔尔的小故事在心理学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小故事,那就是罗森塔尔的故事。

话说啊,有个心理学家叫罗森塔尔,他和他的小伙伴们搞了一个很神奇的实验。

他们去到一所学校,随随便便就挑了一些学生,然后一本正经地告诉老师,这些学生那可都是天赋异禀、潜力巨大的未来之星啊!嘿,你猜怎么着,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被挑中的学生真的就表现得特别出色,成绩那是蹭蹭往上涨啊!这像不像变魔术一样?其实啊,这里面的道理可深着呢!老师听了罗森塔尔的话后,就不自觉地对那些学生另眼相看了,给了他们更多的关注、鼓励和期待。

学生们呢,感受到了老师的这种态度,心里就想呀,哎呀,原来我这么厉害呀,那可得好好表现表现,不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呀!这不,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越来越优秀了。

咱们想想自己的生活,这不就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吗?当别人对我们充满期待和信任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更有动力去做好事情呢?就好比说,你要是被人夸唱歌好听,你是不是就更愿意去唱歌,而且还会努力唱得更好呢?再想想我们和身边人的关系。

如果我们对朋友、对家人也能像罗森塔尔对那些学生一样,多给一些积极的期待和鼓励,那会怎么样呢?也许朋友会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家人会更加幸福快乐。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总是对别人充满怀疑和否定,那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是不是会让别人失去信心,变得消极呢?罗森塔尔的这个小故事,虽然简单,但是蕴含的道理可真不简单啊!它告诉我们,期待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们不要小瞧了这股力量,它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呢!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运用这种期待的力量。

对自己,要有信心,要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对别人,要多一些鼓励和支持,少一些打击和批评。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满希望,不是吗?我们身边有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我们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而改变,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让我们都成为那个能给别人带来积极影响的人吧,就像罗森塔尔一样。

你说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克奇
• 罗克奇(1918-198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精神病 学家,密西根州立大学教授。致力于对信仰、态 度、尤其是价值观的研究。他的书经常被社会科 学家所引用。 • 罗克奇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 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 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 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
皮格马利翁效应
• 1968年,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 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 他们列出了一张学生名单,声称名单上的学生都极具潜质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八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 行复试,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进步很快,性格 更为开朗,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也比以前融洽了很多。 • 事实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心理实验,用以证明期 望是否会对被期望者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所提供的名单 完全是随机抽取的,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并 随之将这种暗示传递给学生。尽管教师们悄悄地将这份名 单暗藏心中,却在不知不觉中通过眼神、微笑、言语等途 径,将掩饰不住的期望传递给那些名单上的学生。他们受 到教师的暗示作用后,变得更加开朗自信,充满激情,在 不知不觉中更加努力地学习,变得越来越优秀。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
• 罗克奇价值观调查表提出了两类价值系统: ①终 级性价值观(terminal values)指的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 值,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终极状态和结果;它是一个人 希望通过一生而实现的目标。 ②工具性价值观( instrumental values),指的是道德或能力,是达到理想 化终极状态所采用的行为方式或手段。 • 价值观调查表中包含18项终极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 每种价值后都有一段简短的描述。施测时,让被试按其对 自身的重要性对两类价值系统分别排列顺序,将最重要的 排在第l位,次重要的排在第2位,依此类推,最不重要的 排在第18位。该量表可测得不同价值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所 处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重要性程度。这种研究是把各种价 值观放在整个系统中进行的,因而更体现了价值观的系统 性和整体性的作用。
启示
• 赞美和期待具有一种超常的能量,能够改变一个 人的行为与思想,激发人的潜能。一个人得到别 人的信任与赞美后,他会变得更加自信和自尊, 从而获得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原动力。为了不让对 方失望,他会更加努力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 致,尽力达到对方的期望。相反,如果向对方传 递了一种消极的期望,则会让他变得自暴自弃, 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
罗森塔尔
• 罗森塔尔(1933-),美 国社会心理学家,加 利福尼亚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兴趣是人际 期望,即一个人对另 一个行为的期望本身 将导致该期望成为现 实。同时他还对非言 语交流很感兴趣。
皮格马利翁效应
• 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 Effect ),亦称“罗森塔 尔效应”或“期待 效应”,也有译“ 毕马龙效应”、“ 比马龙效应”。
手段-目的理论
手段—目的(Means-End Chain)理论,或译为 方法-目的链,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米尔顿· 罗克奇( Milton Rokeach)提出的。手段-目的理论认为, 顾客在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时侯,其出发点是实现 一定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价值需要取得一定的 利益,为了实现这一利益需要购买一定的产品和 服务的属性。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汤姆· 雷诺兹 ( Tom Reynolds)和丘克· 吉恩格勒(Chuck Gengler)把它运用到营销学上来研究消费者的行 为。手段—目的理论阐述了个人价值影响个人行 为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