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学楼应用阻尼器的抗震性能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教学楼应用阻尼器的抗震性能分析

作者:徐倩

来源:《建筑与装饰》2016年第06期

摘要传统的抗震结构体系通常是加大结构本身的性能来抵御地震作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是通过给结构添加消能减震装置来耗散地震能量达到抗震目的。黏滞阻尼器具有构造简单、材料经济、环境影响小、便于施工、减震效果明显、对原结构干扰小的优点,目前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

关键词黏滞阻尼器;弹性时程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

1 前言

黏滞耗能阻尼器的研发和应用,等于给建筑或桥梁装上了"安全气囊"。在地震来临时,阻尼器最大限度吸收和消耗了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冲击能量,大大缓解了地震对建筑结构造成的冲击和破坏。

2 工程概况

小学教学楼2#楼占地1087.68平方米,建筑面积5510.06平方米。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0.2g),地震分组:第三组,场地类别:Ⅱ类。教学楼的3D模型图如图1所示。

3 确定阻尼器的参数和数量及安装位置和型式

阻尼器的安装位置:楼层平面内的布置遵循“均匀、分散、对称”的原则[1]。阻尼器竖向布置应先对非减震结构进行计算分析,确定层间位移角最大楼层,将阻尼器安装在此楼层处,安装数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然后再对安装了阻尼器的结构进行分析,再将阻尼器安装到此时层间位移角最大楼层,如此循环直到将所有阻尼器安装完毕[2-3]。阻尼器连接单元在模型中的模拟形式如下图2所示,表1 黏滞阻尼器技术参数及布置表:

4 结构弹性时程分析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5.1.2条规定,采用5条天然波2条人工波《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5.1.2条规定,采用5条天然波2条人工波

在表2和图3.

在ETABS分析中,弹性时程分析采用软件所提供的快速非线性分析(FNA)方法,得出层间位移角表3 。

5 附加有效阻尼比的计算

5.1 理论依据[5]

(1)消能部件附加给结构的有效阻尼比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消能减震结构的附加有效阻尼比;

——第个消能部件在结构预期层间位移下往复循环一周所消耗的能量;

——设置消能部件的结构在预期位移下的总应变能。

(2)不计及扭转影响时,消能减震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总应变能,可按下式估算[6]:

式中:——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质点对应于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位移。

5.2Wcj——一个消能部件所消耗的能量的估算[7]

式中:——阻尼指数的函数,本工程取值3.70(按规程中指数0.25的偏保守取用);

——第j个消能器在相应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最大阻尼力(kN)。

结构附加阻尼比如表4.

6 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

弹塑性时程分析过程考虑材料非线性;采用小变形假定;不考虑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对于运动微分方程的求解,选择程序提供的Hilber-Hughes-Taylor逐步积分法,β值取0.25,γ取0.5,Alpha系数为0。弹塑性时程分析过程中,在弹性时程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三条地震波进行计算分析,最终结果取三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包络值。根据规范对所选地震波进行调幅,调幅后的峰值加速度为400cm/s²。本节列举了结构在各个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响应结果。

为了分析结构在不同地震波、不同地震输入方向作用下结构的弹塑性性能,对结构进行单向地震输入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性能进行分析,得出结构地震作用响应结果,如位移、塑性铰分布等。单向地震作用下,地震波分别沿X、Y向输入。

三条波的计算结果为:57波X向1/125、Y向1/127;142号波X向1/137、Y向1/122;REN1号波X向1/181、Y向1/163。对不同地震波的时程分析,根据规范要求,三条地震波可取包络值。

7 结论

通过对结构的整体模型进行了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分析,采用不同地震波分析了结构在X 向单向和Y向单向地震输入时结构的抗震性能,主要结果总结如下:

⑴小震地震作用下,结构主体弹性,未进入屈服耗能阶段,满足预先设定减震目标。

⑵罕遇地震作用下构件开始进入塑性,框架梁、柱均有塑性铰出现,且梁铰先于柱铰出现,满足“强柱弱梁”的要求。

⑶罕遇地震作用下,与阻尼器相连的结构构件在正常设计下也会进入塑性状态;因此,在结构设计中,要着重注意消能子结构的设计,使其满足性能目的。

参考文献

[1] GB 50223-2008,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 GB 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 GB 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5]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10.

[6]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 JGJ 297-2013,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