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宣传片解说词

富家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宣传片解说词
富家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宣传片解说词

《孽龙故乡——富家团》解说词

鸡冠、蛇身、凤尾,传说孽龙由金鸡产蛋、蟒蛇孵化而成,因而长成了这身独特的模样,它也是中国唯一由一人舞动的龙。2011年5月,孽龙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别具风味的孽龙文化,孕育于湖南西部的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

(出片名:孽龙故乡富家团)

这是一个世外桃园般的小山村,群山环绕、土地肥沃、侗民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农耕生活。自480年前田姓祖先来此定居后,开枝散叶,已历35代。如今的富家团,共有十个百年侗寨、386户1487人。

富家团的民居大都为一正两横的三合式院落,正屋为三柱三瓜结构,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厢房,是待客和给长辈居住的地方。左边横屋是儿孙居住的房子,右边模屋则为三屋吊脚楼,底层养牲畜和堆放柴草、农具,中间一层是客房,最上层为观赏风景和晾晒衣物的地方。

虽然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但富家团的侗民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家庭用具。这印花的雕床和衣柜、老旧的石磨和石对、古朴的蓑衣和斗笠,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富家团先民开垦破荒的古老历史。

这座上百年的老院落,据说是孽龙创始人田希佳的故居。窗上的雕花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特别是那一条条

缠绕在窗格上的孽龙,栩栩如生、似乎要破窗而出。

田老先生虽已过世多年,但他扮土地、舞孽龙的遗物依然保存在这间老屋里,他传承下来的孽龙文化,在今天的富家团得以发扬光大。

(效果声)

据传说,孽龙幼时顽劣,但龙归大海后,改邪归正,成为护佑富家团风调雨顺的吉祥之龙。逢年过节、春播秋收,富家团的侗民都要举行庄严的祭龙仪式。

(仪式)

祭龙之后,侗民就会舞动孽龙走村进寨、驱散瘟疫、祈求安康幸福,丰收平安。

(同期声)

舞完孽龙,锣鼓手还要来到侗寨后山敲起“闹年锣”,那锣鼓声响遏行云,在各个侗寨间久久回荡。

(同期声)

闹年锣响过以后,寨子里的侗民就会围扰在一起,哼唱一段富家团口耳相传的土戏自娱自乐。

(同期声)

每年春播时,富家团侗民不仅要舞孽龙,还要开秧门。用新鲜的禾苗擦去手上的污垢,可保插秧时手脚不会腐烂。高声喊唱一段四六八句,祝福自已和乡邻今年有个好的收成。

(同期声)

富家团的“万年线”稻米自古闻名,用其酿出的米酒香醇沙甜。如今,富家团村已成为国家级的制种基地。

富家团侗民自古就有将野生葡萄移栽房前屋后种植的传统,如今,这种野生的高山葡萄已成为该村的一个特色产业,产品远销广东、云贵川等省。与此同时,特色香柚、绿壳鸡蛋、罗山毛尖等当地物产也成为拉动富家团经济的特色产业。

今天富家团,以孽龙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不仅得到保存和发扬,而且经济发展、生活富足,全村侗民正以崭新的面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国税局宣传片解说词.doc

国税局宣传片解说词 这是因为一组数字而引发的采访,因为这组数字我们结识了这107位税官。 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他们共为国家聚财15亿6千万元。 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他们也为自己赢得各种荣誉562项,数字和荣誉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些动人的故事,我们该如何去追寻背后的答案呢? 片名————辉煌是怎样创造的 新兴工业城市××,今天 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铜冶炼基地和重要的能源基地,连续10多年实现了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在××省县级市中名列前茅。 税收是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建设的晴雨表,它数字上的每年细微变化都会牵动这座城市的神经中枢。 成立于1994年的××市国税局,承担了整个××市56%的财政收入,这个只有107人的集体七年来共完成税款征收任务15亿6千万元,并且每年都保持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XXXX年他们共征缴税款2。 6亿元,创下了历史最好成绩,这意味××市国税局全部人马都拉上,365天天天工作,每人每天都要征收6500多元的税款。 这些简单的数字,压上肩就成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有18个乡镇,大部分是交通不便的山区,开展农村税收工

作难度十分大,就拿××市国税局耳口分局来说吧,4名干部征管的3个乡镇都分布在崇山峻岭中,要把全部纳税户都走一遍,得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 艰苦的征管环文秘杂烩网境,看在眼里难免让他们顾虑重重。 ××市国税局党组一班人认为要打开新局面,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必须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建立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这是全方位推进税收工作的首要任务,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市国税局辉煌业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有一个团结、务实、创新、廉洁的好的领导班子。 他们既是指挥员,更是排头兵,与普通干部一样战斗在征管第一线,一样定岗定责,一样考核奖惩。 他们工作上求真务实,生活上勤俭朴实,以模范的行为和榜样的形象影响和带动了全局干部。 采访:我们局的党建工作注重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并将干部职业道德教育和各项教育培训活动融入到税收工作去,铸就了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工作实的国税队伍。 党心凝聚了民心。 在这个107个集体中,党员就占了70%,这是这支队伍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在××市国税局的每一个服务窗口都设有“党员示范岗”,在这个局,学习最积极的是党员,工作业绩最好的是党员,主动要求到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建筑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乡土文明历史悠久,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正是在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建筑文化的结晶,相对完整地保留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基因,以建筑的形式记载和描画着各民族壮丽的历史诗篇,直接反映着各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状况及经济、体制、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遭到破坏。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政府主导的大拆大建,村民自发的随意改造,屡见不鲜。许多传统民居被风格迥异的新兴建筑替代,民族与乡村特色逐渐消失,民族特色村寨建筑文化亟待保护。 历史建筑与历史风貌的保护和村民要求改善传统落后的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当前中国传统村落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对特色村寨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得不到村民的响应和支持,最终会使村寨文化的传承陷入无人承担、无物承载的困境。时代的发展变迁,使满足乡村振兴主体生产生活需要的创新成为必然。如何在建筑文化创新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精华,新老建筑景观风貌的协调性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村寨建设在国家大力扶持下,迅速地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面貌,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新时期国家持续的扶持和社会资本的注入,加上村寨发展主体自身的资本积累和改善需求,更加量大面广的村寨环境建设即将全面铺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建筑者们在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对乡土材料的应用和现代材料的取舍。 需要原样风貌传承的建造,乡土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现代建筑中回归应用传统材料的做法,既可以满足人们怀旧和寻根的心理情结,也有环保的需求。而在新型大空间建造和内藏承重结构时,现代材料无疑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建造时间、性能和造价的综合考量,最终以是否符合村寨建筑文化的场所精神和风貌传承为依据。所以在大力倡导使用乡土材料来传承地域建筑文化的同时,必须加强乡土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热工性能、抗震性能的改良和提升,尤其是乡土材料的可再生利用,能够避免造成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富家团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宣传片解说词

《孽龙故乡——富家团》解说词 鸡冠、蛇身、凤尾,传说孽龙由金鸡产蛋、蟒蛇孵化而成,因而长成了这身独特的模样,它也是中国唯一由一人舞动的龙。2011年5月,孽龙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别具风味的孽龙文化,孕育于湖南西部的芷江侗族自治县土桥乡富家团村。 (出片名:孽龙故乡富家团) 这是一个世外桃园般的小山村,群山环绕、土地肥沃、侗民世世代代过着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农耕生活。自480年前田姓祖先来此定居后,开枝散叶,已历35代。如今的富家团,共有十个百年侗寨、386户1487人。 富家团的民居大都为一正两横的三合式院落,正屋为三柱三瓜结构,中间为堂屋,两边为厢房,是待客和给长辈居住的地方。左边横屋是儿孙居住的房子,右边模屋则为三屋吊脚楼,底层养牲畜和堆放柴草、农具,中间一层是客房,最上层为观赏风景和晾晒衣物的地方。 虽然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但富家团的侗民依然保存着传统的家庭用具。这印花的雕床和衣柜、老旧的石磨和石对、古朴的蓑衣和斗笠,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富家团先民开垦破荒的古老历史。 这座上百年的老院落,据说是孽龙创始人田希佳的故居。窗上的雕花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见,特别是那一条条

缠绕在窗格上的孽龙,栩栩如生、似乎要破窗而出。 田老先生虽已过世多年,但他扮土地、舞孽龙的遗物依然保存在这间老屋里,他传承下来的孽龙文化,在今天的富家团得以发扬光大。 (效果声) 据传说,孽龙幼时顽劣,但龙归大海后,改邪归正,成为护佑富家团风调雨顺的吉祥之龙。逢年过节、春播秋收,富家团的侗民都要举行庄严的祭龙仪式。 (仪式) 祭龙之后,侗民就会舞动孽龙走村进寨、驱散瘟疫、祈求安康幸福,丰收平安。 (同期声) 舞完孽龙,锣鼓手还要来到侗寨后山敲起“闹年锣”,那锣鼓声响遏行云,在各个侗寨间久久回荡。 (同期声) 闹年锣响过以后,寨子里的侗民就会围扰在一起,哼唱一段富家团口耳相传的土戏自娱自乐。 (同期声) 每年春播时,富家团侗民不仅要舞孽龙,还要开秧门。用新鲜的禾苗擦去手上的污垢,可保插秧时手脚不会腐烂。高声喊唱一段四六八句,祝福自已和乡邻今年有个好的收成。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关于申报毛口乡牂牁村为少数民族特色村 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现状 毛口乡辖6个行政村(西陵村、沈家村、大冲村、木城村、牂牁村、半坡村)、1个居委会,共59个村民组、48个自然村寨。全乡2570户10132人,少数民族有布依、苗族、彝族、仡佬等,其中以布依、苗族为主体民族,占全乡总人口85%以上。 1、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数量和主要建筑类型 毛口乡牂牁村共12个村民组,80%以上为布依族,村寨内居住有布依、苗族、彝族、仡佬等少数民族,房屋建设全部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村境内有多处优美的自然景观及传说,这些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主要建筑有:毛口乡牂牁村水电站、毛口乡口棚大桥、牂牁寨等。 2、特色村寨民族、地域的分布情况和特点 毛口乡牂牁村所处地区属岩溶结构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落差大。地势平坦而开阔,东、西、北三面是崇山峻岭,最高山峰是老王山,海拔2126.94米,是六枝特区第一高峰,最低海拔

为北盘江虎跳石处,海拔为581米。在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属冲积性平原,具有“小盆地”、“小吐鲁番”等之美称。地势低凹,是北盘江低热河谷,气温高,气候炎热,光照充足,最高温度为43℃,最低温度为5.5℃,年均气温为22℃,无霜期达360天,降雨量1035毫升,春旱较严重。 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情况 毛口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居民长期生存的环境,村寨内植被茂密,水土流失较少,大部分村寨保存完好。因2007年光照电站的修建,毛口乡西陵村、牂牁村部分民房已被拆迁,新建的民房已失去民族村寨的特色,需要加以修饰。 二、“十一五”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1、取得的成绩 在国家、省市和特区相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特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牂牁江旅游正在乘着西部大开发利用的东风迅速发展。1995年六枝牂牁江风景名胜区经黔府发[1995]10号文件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而且,毛口乡牂牁村是一个集布依、苗、彝、回、仡佬等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其中以布依族和苗族为主,各兄弟民族热情好客,民风纯朴,具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蜡染、绣花更是独具风格。苗族的芦笙舞,布依族的赶俵歌更是叫人叹为观止。吸引很多的游客。北盘江光照电站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项目,光照电站建成后,毛口乡将成为一个人工大湖,面积

城市形象宣传片解说词

城市形象宣传片解说词:江苏省宜兴市 旁白:来到上海的外滩,总让我想起家乡环抱整个城市的东氿和西氿,飘落在氿里的雨,伴随着我的生命和名字,爱在宜兴,永不分开。 字幕:许氿雨2006年考入复旦大学 字幕:东氿西氿 字幕:氿,比湖小比河大的水面,特指宜兴东氿西氿——《辞海》 字幕:世界只有一把紫砂壶,名字就叫宜兴,她被誉为“中国陶都” 氿风陶韵(书法).宜兴印象(印章) 字幕:阳羡山水甲江南 在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长江三角洲,浩淼的太湖之滨,苏浙皖三省的交界处,沪宁杭三角的中心,有一座美丽富饶,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城市,名叫宜兴。 字幕:宜兴,古称荆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县,次年改名“阳羡”。公元976年,宋太宗定名“宜兴”。 宜兴,区域面积2038.7平方公里,境内山水相依,地貌丰富。南面山区像绿色的屏障,庇护着三面广袤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甲江南的阳羡山水,历来是一个文人雅士心中无限向往,留下太多灿烂诗篇的地方。一个苏东坡买田卜居,读书讲学,渴望终老的地方。他从四川带到江南的三株手植海棠,唯独宜兴这一株,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绽放着与苏东坡千年未了的缘分,繁华似锦。 近现代以来,中国画坛的三位领袖人物徐悲鸿、吴大羽、吴冠中,相继诞生在宜兴,仅一个张渚镇就走出了5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我们不能不感叹与书画有着深厚渊源的阳羡山水,让人们的心灵,对美是如此的善于感受和表达。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宜兴一山两氿五河的城区格局一直完好的保存着。今天,打造“绿色宜兴”、“山水宜兴”、“生态宜兴”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大手笔不断显山露水,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园中,山、水、城融为一体。“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金灿灿的牌子,与古代灿烂的诗篇交相辉映,使这座山水城市更为流光溢彩。 字幕:紫玉金砂誉乾坤 在世界的版图上,究竟有一种什么土能和金玉媲美?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土”就是宜兴的紫砂! 紫玉金砂是对宜兴紫砂最珍贵的比喻。世界对这块土地也许实在有些偏爱了,唯独把紫砂土撒在了宜兴。中国和陶瓷在西方字典里,是同一个单词“CHINA”,陶瓷,成为世界认识中国最初的窗口之一。 宜兴紫砂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今。集书画、诗文、篆刻、雕塑于一体,成为独步世界的艺术品。 17世纪,紫砂壶通过海路运往西方,被欧洲人称为“红色瓷器”,并仿制成了欧洲第一批茶用陶器。在一系列世界博览会中,紫砂壶屡获金奖,陶都的美名誉满乾坤。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雄踞传统手工技艺首位的,就是宜兴紫砂。古来今来的工艺大师和民间艺人薪火相传。紫砂,见证着中华文明发展的源泉和永恒的魅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给了宜兴茶具之首的紫砂壶,并没有忘记在里面放一把茶叶。 宜兴南部丘陵山区,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成为江苏省最大的茶叶产区,生长着被茶圣陆羽称为“芳香冠世产,可以上供朝廷”的阳羡茶。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羡茶由此开创了中国的贡茶制度,在紫砂壶的天地乾坤里,滋润着中华民族诗意的文明,散发着氤氲的茶香。 字幕:周处精神耀千秋 宜兴,是一座山水相依的城市。山,赋予了宜兴人忠勇的刚强;水,给了宜兴人忠贞的柔情。以阳羡第一人物周处勇除三害,以身殉国的忠勇精神为代表,一个光耀千秋的“忠”字,成为宜兴亘古不变的城市品格。 宜兴是岳飞最早的根据地和遭受迫害的庇护所,其衣冠冢和儿子岳霖墓至今守护着宜兴的忠勇之气!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吉首大学 湘西民间传统艺术鉴赏 题目名称: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 设与保护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年级:*****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1) (一)民俗的概念 (1) (二)土家族 (2) 1 土家族摆手舞 (2) 2 土家族哭嫁 (2) 3 土家族毛古斯 (2) (三)苗族 (2) 1 苗族银饰 (3) 2 苗族赶秋节 (3) 3 苗族接龙舞 (3) 二、民族村寨文化建设 (3) 三、村寨文化的保护 (4) 四、结语 (4) 参考文献 (4)

少数民族村寨民俗展演与文化建设与保护 *** (****** 湖南吉首 416000) 摘要:湘西自治州主要少数民族为苗族和土家族,苗家和土家村寨民俗展演是其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使得民族村寨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遭受破坏,文化建设固然重要,但村寨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保护也不容忽视。本文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对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建设传承和保护进行了探讨,为少数民族民俗展演和文化建设保护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湘西;民俗展演;村寨文化;文化建设 前言 历史上,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同属于湘西[1]。湘西地处武陵山脉,居住着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特色,为湘西又增添了一分神秘。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风情多种多样,涵盖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方面。土家族的脚楼、哭嫁、摆手舞和毛古斯,苗族的银饰、拦门酒,接龙舞,赶秋等民俗活动更是闻名与海内外。 村寨是民族文化赖以传承的生活空间,村寨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以固定的村寨作为主要生活空间,因此其民族文化也主要通过村寨文化而得以体现[2]。村寨文化是村寨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集体遵循和认同的共同行为模式、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心理机制。 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当属最丰富灿烂、最富有潜在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然而当今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迁给世界上的各民族带来了巨大冲击,传统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文化已被打破,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这一方面给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文化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大量的村寨文化因子在外来强势力量的冲击下破坏殆尽,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变得尤为紧迫。 一、湘西村寨民俗展演 (一)民俗的概念 高丙中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认为:民俗是具有普遍模式化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陶立蟠在《民俗学概论》中认为: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成习的东西,简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我们可以认为:“民俗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群体为适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逐渐形成的,并以民族的群体为载体的,以群体的心理结构为依据的,表现在广泛而富情趣的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制,是一种集体性

##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划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规 划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行政区划 ###乡###村位于巴州东南部,距离市中心145公里,距离乡中心42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草场面积60万亩,海拔3200米,无霜期171天,年降雨量118.4毫米。 (二)民族状况 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80户317人,其中维吾尔族16人,主要以蒙古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6%。全村居民住房以土坯房、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该村现有贫困户25户,人口为80人。现有卫生院一所。 区域内气候不稳定,自然灾害频繁,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境内盐碱滩与戈壁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林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水源不足、利用率低、生产用水紧张短缺、农作物在6-8月份缺水,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保护措施 ###村以牧为主、以农为辅,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收入的60%以上,近年来,在辽宁沈阳的援建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进行新建、加固和改造,对居民道路进行硬化,环境进行绿化,支持培育特色产业。随着沈阳新村的建设、设施农业和现代化畜牧业的推进,乡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

遇,积极申报各类发展经济的扶贫项目,配全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取上级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加强劳务输出力度,着力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圈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沈阳新村20座日光温室大棚,效果十分明显。2010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39元。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目前实现了“五通”、“五有”。新建了村委会、卫生院及双语幼儿园,这些都为该村更好的发展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琼###村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和硕县和对口援疆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该村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全村生产总值完成779.3万元,人均纯收入1841.39元,第一产业1674.88元;第二产业33.89元,第三产业36.82元,劳务输出95.8元;粮食总产达到109.4万公斤,牲畜存栏头数为7500头(只),村集体收入收入完成6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植

古镇新闻专题宣传片解说词

古镇新闻专题宣传片解说词 ××省××市的龙虎山中,有一座古香古色的××镇,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描述这里“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好一派田园风光,这就是××古镇。 ××古镇始建于唐高祖八年,原称沂阳市,因唐末倪亚平定一方而得名。古镇贴水而建,全长1830米,风光旖旎,古镇依旧,仍保留着质朴的民风 。源远流长的××河,过往的都是邻里乡亲,摆渡的船工从不收费,只在年末任凭各家各户送些柴米油盐,东西不在多少,重要的是那一份乡亲乡情,那一份真诚的心。 弯弯曲曲的泸溪河畔悬挂着栉邻交错的吊脚楼,半边临水半边着陆。泸溪河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排公顺流而下,一路山高水险,只有到了这片开阔的水面,才能歇脚于此。每隔23米就有一上下的码埠,千百年来青石板上碾出了岁月的深沟,记载着古镇的源远流长。进入××镇,脚下是青一色的鹅卵石大街,赶早市的独轮车慢慢悠悠地推出了一片宁静。 吊脚楼临街的一面几乎是全木质结构的店铺门联,风雨剥蚀,岁月沧桑,昭示着古镇古老悠久的历史。吊脚楼有三层:中层临街,都是敝开的厅堂,上层是窄小的搁楼,屋后还有一个下层直达河边,堂屋后是厨房和卧室,仅有一扇天窗采光,昏昏暗暗,不知蕴藏着多少悠深的故事。走在支支呀呀的过道上,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潮气,古老大概就就是这种味道吧。每家吊楼的背后都是清澈的泸溪河,正是那河水柔软的流动,才富于吊脚楼一派生机,一片宁静。 吊脚楼住的是平民百姓家,都是世代文秘杂烩网相传简朴古老的手工作坊,在能用竹制工具的情况下,他们宁愿不用铁器,也许竹器更贴近真实、贴近小镇的生活。如今这样的作坊只剩下6家,以制作竹椅为生,每天重复着普普通通的过程,可他们却是那么安祥而平和。 春雨蒙蒙,水珠串串,××古镇沉浸在恬静、和谐的空蒙之中。坐在吊脚内观景,远山近水,牧牛田园,活脱脱一幅水墨丹青。喝上一碗××水豆腐,尝一尝泸溪鱼和天师板粟烧土鸡,再听一听天师府山中宰相的由来,说一说《水浒传》108将冲出××宫的故事,那才真正体会到××古镇的文化内涵。 天师府原名真仙观,座落在古镇中央,始建于宋崇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出身贫寒曾请张天师叫天问卦,换来了君教神授的福命,奠定了他日后的地位。故洪武元年,朱元璋赐白金15镒重建天师府。天师府占地54000平方米,是明代的建筑遗物,大门一对抱柱盈联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手法。 天师府内古木参天,祥云朵朵,一看就知道是祖字辈的老树了,少说也有600岁以上。然而老当益壮,依然青翠,最老的要数雌雄罗汉松了,大者为雄小者为雌,传说是南宋赵构之母所栽,时过千年,仍旧树叶丰富,气昂非凡,颇有几分道家仙风意骨的庄重和潇洒。最奇的是私第院的老樟树,枯萎多年竞又起死回生,半生不逐半生绿,似乎每分每秒都在蒙发着新芽。整个院内豫樟成林,荫翳蔽日,鸟栖树顶,环境幽静。 因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道士追求超凡脱俗、清静无为境界,因此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道教园林在我国为数不少,其中绝大多数属宫观园林,像天师府这种道教领袖私第园林在中国绝无仅有,它是我国道教建筑中最大最古的一处,也是我国现存封建社会“两大府第”之一。它还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是写了近2000年而且还在继续写的一部道教史书。 古街北面的建筑大多为民清风格,砖木结构,遗留有许多封砖天窗,雕龙画栋,高高的马头墙,别致的门厅,都是为天师后人建造的留候第,每届天师只有一人继存,其它的张氏子孙就只能住在留候第了。 如今,青石天井下住着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如果你想知道留候第里一共有多少户人家,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价值工程 0引言 2009年9月8日,国家民委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09年起至今,在全国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财政部和相关省市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在这个大背景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是一项开创性的的工作,它涉及经济、文化、建筑、艺术等多个领域,对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传承、特色产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此思想为指导,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中,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以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为目标,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尊重历史,尊重民族建筑风格,结合当地建筑工艺,就地取材,尊重村民意愿,注重环境协调,突出民族特色。预期达 到经过改造的民族村寨保持力求整旧如旧、 建筑风格主体不变,民族特色得以鲜明体现与发展。 1用地概况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距县城5.5公里 处,有五个自然组,173户、795人,总耕地面积约2300亩,梯田700亩,草林面积约1600亩,农业以小麦、洋芋、玉米为主,60岁以下劳动力480人,外出务工人员约550人,占全村总人数一半以上,现有存栏大家畜260头,教育落 后,现有村办小学1处, 教师2名,在学人数38人;清真寺1;多数住宅建筑为土胚房。村内干道为土质路面,无自来水,各户均自建水窖,村内除普通的照明、电话通讯外,无其他基础设施和人工绿化景观。2011年底人均纯收入2200元,属典型的山区少数民族贫困村。全国伊斯兰哲赫忍耶学派最大的拱北就在查湾村。因其座落于山冈之上,故名宣化冈。“宣化”含宣传、教化之意,这里集中建有该派三代穆勒什德(阿拉伯语,意为导师、引路人)和先贤的墓庐。每年都要举办十多次盛大的宗教活动,全国各地前来拜谒的教众络绎不绝,人数众多,为教众敬主颂圣、纪念先贤、涤净心灵的圣地。 2规划思想及目标 结合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要求,为加速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和发展进程,提供一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建设的模式范例,以期达到: ①通过吸给来阐释、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让查湾村成为一个具有深厚伊斯兰文化的聚焦点和伊 斯兰民间工艺展示窗口。②把查湾村建设成自然风光和伊 斯兰教传统文化两全其美的少数民族文化名村。3特色村寨的规划布局3.1规划思路规划力求在保持原有环境、自然和少数民族人文景观及村落格局的基础上, 通过对村落局部的调整、更新和改造,相应的景观环境设计、道路设施完善、—————————————————————— —作者简介:陈华(1977-),男,江苏泰州人,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工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 建筑、遗产保护;张萍(1979-),女,甘肃兰州人,兰州 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建筑学硕士,兰 州大学人文地理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建筑、城乡人居环境。 少数民族村寨建设中特色文化保护对策 ———以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 特色村寨保护规划为例 Analysis on the Protection Measures of Special Cul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 Illustrate the Protection Plan of Special Ethnic Minorities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 陈华CHEN Hua ;张萍ZHANG Ping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730070)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rban Planning ,Lanzhou 730070,China ) 摘要:少数民族特色鲜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村寨建筑,是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生活的集中体现。少数民族村寨是保存少 数民族地区传统特色的载体。如何保持和发扬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特征,继承其优秀的文化精粹,在不断提高当地民众居住生活的同 时,实现少数民族村寨特色保存的持续发展。结合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家川镇查湾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规划设计,简要分析地域性、民族性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生态村的保护设想。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ich history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fe of ethnic minority regions.Ethic minority village is the carrier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ethic minority region.It is an important topic that how to keep and develop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village,inherit the excellent culture essence,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ocal people living at the same time,and realize minority village preserv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stainable https://www.360docs.net/doc/083303899.html,bined with the protection plan and design of Gansu province Zhangjiachuan Hui Autonomous County Zhangjiachuan town Chawan Village,the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protection plan of ethnic culture ecology villages with region,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可持续发展Key words: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minorities ;village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084-02 ·84·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 调研报告

编号:FS-DY-20721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为促进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调发展,XX年始财政部会同国家民委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丽水是浙江省少数民族重点市之一,为了推动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根据《xx市人大常委会XX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常委会副主任吕文明带领民侨工委及市民族工作部门负责人,于XX 年6~7月,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先后到松阳、遂昌、龙泉、云和、景宁、莲都等县(市、区)部分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就我市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我市现有6个民族重点县(市、区),7个民族乡(镇),208个

民族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9.06万, 其中畲族人口7.1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28%,主要聚居在少数民族村寨。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具有一些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XX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主动,争取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我市开展了“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排摸工作。对全市7个民族乡镇和208个民族村的村寨建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现有民族村特色村寨的历史沿革、民族特色、发展潜力和保护情况。通过论证、筛选、上报,争取了一批民族村寨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xx县东坑镇深垟村2个村作为省级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并分别给予了30万元和4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XX年,省民宗委确定xx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畲族文化旅游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 “十二五”规划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一)行政区划 哈拉峻乡琼哈拉峻村位于阿图什市东北部,距离市中心105公里,距离乡中心2公里,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草场面积160万亩,海拔3200米,无霜期171天,年降雨量118.4毫米。 (二)民族状况 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664户2997人,其中维吾尔族116人,主要以柯尔克孜族为主,占全村人口的96%。全村居民住房以土坯房、土木结构、砖木结构为主,该村现有贫困户385户,人口为1820人。现有小学1所,教师78人,在校生572人,适龄儿童人数146人,有卫生院一所。 区域内气候不稳定,自然灾害频繁,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盐碱化十分严重,境内盐碱滩与戈壁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林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落后。水源不足、利用率低、生产用水紧张短缺、农作物在6-8月份缺水,造成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保护措施 琼哈拉峻村以牧为主、以农为辅,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收入的60%以上,近年来,在辽宁沈阳的援建下,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进行新建、加固和改造,对居民道路进行硬化,环境进行绿化,支持培育特色产业。随着沈阳新村的建设、设施农业和

现代化畜牧业的推进,乡党委、政府抢抓政策机遇,积极申报各类发展经济的扶贫项目,配全配强村两委班子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争取上级对口帮扶单位的帮扶,加强劳务输出力度,着力改进畜牧业生产方式,鼓励农牧民群众开展家庭圈养。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建设沈阳新村20座日光温室大棚,效果十分明显。2010年,全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1.39元。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帮助下,该村目前实现了“五通”、“五有”。新建了村委会、卫生院及双语幼儿园,这些都为该村更好的发展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琼哈拉峻村保护与发展工作情况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在国家、自治区、自治州、阿图什市和对口援疆省市、对口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全乡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该村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乡村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十一五”末,全村生产总值完成 779.3万元,人均纯收入1841.39元,第一产业1674.88元;第二产业33.89元,第三产业36.82元,劳务输出95.8元;粮食总产达到109.4万公斤,牲畜存栏头数为7500头(只),村集体收入收入完成6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风沙等自然灾害严重,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农牧民收入下降; 2、基础设施落后、农牧业产值低、效益差;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服饰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服饰 阿昌族: 男子多穿蓝色、白色或黑色的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裤脚短而宽。小伙子喜缠白色包头,婚后则改换黑色包头。有些中老年人还喜欢戴毡帽,青壮年打包头时总要留出约40厘米长的穗头垂于脑后。男子外出赶集或参加节日聚会时,喜欢斜背一个“筒帕”(挎包)和一把阿昌刀,更显得英俊而潇洒。妇女的服饰有年龄和婚否之别。未婚少女平时多着各色大包或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外系围腰,头戴黑色包头。 梁河地区的少女也喜欢穿筒裙。已婚妇女一般穿蓝黑色对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绑腿,喜用黑布缠出类似尖顶帽状的高包头,包头顶端还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颇具特色。 每逢外出赶集、做客或喜庆节日,妇女们都要精心打扮一番。她们取出珍藏的各种首饰,戴上大耳环、花手镯,挂上银项圈,在胸前的纽扣上和腰间系挂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此时的阿昌族妇女,全身银光闪闪,风采万千。 当你走进阿昌族山寨,你还会发现阿昌族青年男女都喜欢在包头上插饰一朵朵鲜花。这朵朵鲜花,不仅美观,而且他们还视之为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 志。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男子为白衣裤、黑背心、白或蓝布包头,绣花挂包;高寒地区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盖头还是回、东乡、撒拉等族的女子头饰,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绿色、婚后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袄、春夏为白衬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挂保安刀。保安刀挂于腰左边,刀把叠嵌“十样景”图案。十分惹人喜爱!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男子为对襟衣或大襟长衫,蓝或白地蓝方格头巾。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

小镇宣传片——解说词档

****镇宣传片 解说词 大美**** 大道通衢,这里地理区位独具优势。 碧水蓝天,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物华天宝,沃野千顷,开放包容的热土展示着这片土地的魅力多姿; 海纳百川,厚德载物,不断优化升级的产业演奏出腾飞奋进的激扬旋律。 这就是闪耀在齐鲁大地泰山脚下、汶河之滨的明星乡镇-----**** ****——鲁中福熙之地 ****镇总面积180平方公里,辖90个行政村,人口10.2万人,素有“南京到北京,****居正中”之说,幅员辽阔,山水资源丰富,耕地10万亩,汶河5条分支贯穿全镇,并有长石、玉石、硫铁、科马提岩等丰富矿产资源。****,因“地有羊氏之流风”而得名,是古代著名官方驿站和商埠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精英辈出,古有羊祜大将军,近有少将王建青,而今纵观全球各行各业,都有****人辉煌足迹。“羊续悬鱼”、“忠信至诚”、“一门两皇后”等人物故事俨然已成为这片神奇土地上的一个印证。传统文化项目“高跷·独杆跷”、“百兽竹马”被评定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在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带领全镇人民,紧紧围绕“工业强镇、旅游名镇”这一目标,科学谋划、大胆决策,镇域经济呈现许多新的亮点,

全镇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较快增长:财政收入从1582万元增长到6013万元,增长38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9800元增长到14250元,增长145.4%;税收突破7000万元大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镇先后荣获了“国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山东省绿色生态示范镇”、“省级文化特色示范镇”、“省级智能起重特色小镇”、“山东省管理创新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有形变化的背后,是决策者思想领先的超凡智慧、改革当先的果敢气魄、开放抢先的战略眼光、发展率先的过人胆识。 克难求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镇坚持把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投资3亿元的三峡新能源一期30MW光伏项目已并网发电,金茂集团机械加工、佳衡精密制造项目、益通新型电动葫芦、先进高端链条、起重零部件商城等新建续建项目陆续投产达产。推动光明起重、天力重工、兴源机械、龙辉起重向节能化、智能化高端欧式起重机研发生产,以裕鑫玻纤为龙头的外向型企业出口数额连年增加,逐渐形成了以起重机械、玻璃纤维、高端链条、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特色产业。同时,****镇眼于培养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新动力,推动****古城、卓信机器人等项目的建设;引进了总投资额23亿元的特色小镇综合功能区建设项目,泰安万川电器有限公司的全自动化生产线项目,山东中扬机械有限公司与青岛中乌特种船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合作起重机防摇摆装置和港口起重机生产项目,搭建小镇内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起重产品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园区现有企业432家,资产总额191.5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省级高新技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第31卷第5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31No.52011年9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ep.2011 收稿日期:2011-08-08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研究项目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经验研究”(MSY10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研究”(10JZD0031)。作者简介:段超(1964—),男(土家族),湖北省来凤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民族问题。E -mail :duanchao@mail.scuec.edu.cn ①国家民委经济司内部统计资料。②湖北省民委内部统计资料。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思考 段 超 (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办公室,湖北武汉430073) 摘 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意义重大。少数民族特色 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成效显著,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和民俗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村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村寨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取得进展, 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目前,特色村寨建设存在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保护和发展规划和方案不尽科学,部分地区部门协作不力,村民参与不够,村寨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要提高对特色村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建设目标和原则,因地制宜,探寻各自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发挥政府、村民、企业和社会各界的作用, 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 (2011)05- 0020-05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 许多特色村寨。这些特色村寨规模不一、类型多样、布局奇巧、建筑独特、民俗浓厚,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目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三种境况:一是残破衰败,异质化严重,面目全非;二是保护与发展较好;三是总体上尚好,但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由于现代化的冲击,村寨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自然和谐布局受到影响,特色建筑和民间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破坏、消解,村寨文化资源被滥用、过度开发现象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久将会消失。 一、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成效 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下文,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全国28个试点省、 自治区、直辖市共确定121个试点村寨,涉及27个少数民族,投入中央补助资金5000万元①。此项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1.促进了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存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如文物、遗址、具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通过采取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方法,特色村寨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 式微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勃兴起来, 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如湖北来凤县舍米湖村、贵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云南云 龙县诺邓村、湖南通道县芋头村等村寨都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保护了村寨自然生态,改善了少数民族生活环境。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是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村寨实践着各具特色的村寨环境整治方法,如湖北民族地区实施了“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家、建园、建池),这一生态家园建设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2010年,湖北省试点建设的特色村寨公路入户率达95%,通电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6%,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电话入户率95%;新建了村级卫生室,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②。重庆民族地区在民居改造上下功夫,通过建设、改造巴渝新居示范点,改善了村民生活的 环境卫生条件。云南在环境卫生的社区自我维护与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