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形调研报告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形调研报告
(四)挖掘内涵,提升畲寨体味。特色村寨要做足“特”字文章。针对畲族村寨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进一步研究挖掘、搜集整理畲族文化艺术图标和民族特色建筑符号,为畲族村寨文化爱惜及维修装饰提供科学依据与文化艺术素材元素,指导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特色历史人文故宅的改造修复工作。要宏扬畲族文化,进一步融入畲族凤凰、彩带、龙角等特色文化元素,营造浓郁的畲族村寨特色气氛,在建设进展中彰显畲族文化特色,切实提高特色村寨的体味。
二、我市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和谐机制有待完善,推动特色村寨建设的合力仍需强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涉及诸多部门。目前,我市还未出台专门的指导和标准在民族聚居区实施“畲族特色村寨”爱惜与进展的计划与建设的相关文件,致使各部门在项目计划上缺乏和谐,尚未形成特色村寨建设的壮大合力,同时还致使有的地址按一样村落的简单模式实施民族村寨项目建设,民族村寨与一般村落风格趋同。
(五)注重实效,增进全面进展。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目的是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生产生活水平,进而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要结合少数民族村实际,立足久远,坚持特色村寨建设与产业经济进展有机结合,把畲族村寨建设与旅行开发、本地传统优势种养业进展融为一体,打造特色品牌,增进全面和谐可持续进展。依托优势,尽力培育有特色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对畲族文化景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出“畲乡风情游”等特色旅行线路,扩大畲族文化旅行的知名度和阻碍力,增进产业经济进展,提高民族地域农人收入,使特色村寨建设成为增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各民族一起繁荣进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工程。
三、意见和建议
(一)增强领导,完善和谐机制。当前,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既是推动民族地域进展的现实需要,又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帮扶,面临加速建设的良好机缘。建议市政府要增强对特色村寨工作的领导与和谐,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将之纳入重要日程,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出台标准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内项目计划与实施的指导性文件,引导各项目实施主体部门从项目论证起就能够充分考虑民族村寨进展的特殊性要求,确保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扎实开展并取得成效。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公文写作、报告体会、演讲致辞、党团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report experience, speeche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document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collectio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精选4篇)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篇1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一、我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美姑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292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其中彝族占98.6%,农村人口100%为彝族,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县。

县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自然风光迷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美食别具一格,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熊猫之乡”、“玛瑙之乡”之美誉。

自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联合下达文件,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美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指挥建设。

通过开展彝家新寨、美丽乡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全县民29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村寨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民族特色村寨效益逐步显现。

2013年9月,我县依果觉乡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绩显著。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

美姑县委、县政府始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结合“彝家新寨”“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工作。

为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护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发展,深入全县292个行政村开展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摸清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数量、类别、保存状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情况。

对传统村落进行资源评审,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依果乡古拖和四季吉村、龙窝乡洛木干村、树窝乡大弯村、拖木乡木破洛村、苏洛乡尔格达村、极楚村等传统村落档案册,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明确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科学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特色村寨打造情况汇报

特色村寨打造情况汇报

特色村寨打造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特色村寨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地积极探索特色村寨打造的新模式,推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特色村寨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不仅展示了乡村的风土人情,更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特色村寨打造方面,各地区都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一方面,通过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打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特色村寨;另一方面,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的特色村寨。

这些努力不仅提升了乡村的整体形象,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特色村寨打造的过程中,各地区都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民俗节庆等形式,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同时,也加强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了当地手工艺品的发展和销售,为村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另外,特色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改善。

各地加大了对特色村寨的基础设施投入,修建了道路、景观步道、停车场等,提升了游客的出行便利性和游览体验。

同时,也加强了对特色村寨的环境整治和保护工作,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村寨的打造工作还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为特色村寨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也加强了对特色村寨的宣传推广工作,提升了特色村寨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总的来说,特色村寨的打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乡村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不断提升特色村寨的品质和形象,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特色村寨的建设工作还有待不断探索和完善,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特色村寨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1]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1]

湾子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调研报告根据毕署民宗通字[2011]46号文件要求,经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由纳雍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李轶,工作员简泽民组成工作组到纳雍县猪场乡湾子寨村进行走访调查,经梳理形成报告如下:一、湾子村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寨基本情况湾子村位于猪场乡东北部,距猪场乡5公里,距县城45公里,处猪场、龙场结合部。

土地面积1平方公里。

海拔1500米。

年均气温22.3℃,年降雨量1000毫米,森林覆盖率达62%。

全村辖湾子、张家、林新、平子、云新5个村民小组。

全村总人口1258人,苗族总人口1240人,占总人口的98%,苗族人口均居住公路沿线,农民人均纯收入1250元。

湾子村是猪场乡地势低矮平缓之地,气候炎热,土地肥沃。

森林茂盛,有野菜、野生食用菌等生物资源。

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土豆等。

湾子村,经过苗族同胞多年的努力,湾子村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各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本村有公办小学一所,小学入学率、巩固率达100%,教师15名,学历合格率100%,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医疗条件不断改善,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弯子村卫生室已投入使用。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今年着手准备实施38户黔西北民居改造。

二、现状调查“十二五”规划以来,猪场乡党委、政府把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建设作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1)认真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控制在7‰以内,低于纳雍县人口自然增长控制指标。

(2)着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充分利用湾子村地理优势,拟建蜡染、刺绣基地。

湾子村村民杨新飞、熊丽、杨兰、杨琼、李雪梅等多次参加省地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获奖。

2011年3月28日,在贵州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暨表彰大会上,猪场乡湾子村云新组杨琼荣获“百佳创业小老板”荣誉称号。

(3)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户住房新型化、社会和谐化,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民族建筑调研总结汇报稿

民族建筑调研总结汇报稿

民族建筑调研总结汇报稿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某市某省某某研究中心的某某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工作,我完成了对民族建筑的调研。

今天我将向大家汇报我的调研总结,以下是我的调研发现和结论。

调研目的: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族建筑进行调研,了解其特点、风格和演变情况,为我市民族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调研对象本次调研主要对包括藏传佛教寺庙、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和民族艺术特色建筑等不同类型的民族建筑进行了深入调研。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通过实际踏访和观察,深入了解民族建筑的结构、布局、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2. 文献查询:阅读相关民族建筑的历史文化资料,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脉络。

3. 专家访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获得专业的理论指导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民族建筑特点民族建筑通常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兼顾了功能性和审美性的要求。

例如,藏传佛教寺庙结构严谨,外部装饰繁复,内部空间开敞。

而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则注重社区意识和实用性,建筑多为木结构,与自然和谐共生。

2. 民族建筑风格我国的民族建筑风格千差万别,具体表现为建筑形状、建筑材料和装饰风格的不同。

例如,藏区的寺庙以高大雄伟的屋顶、白墙红门为特征;西南地区的民族村寨多采用彩色木结构和独特的雕刻艺术;东北地区的民族建筑则以抗风雪、保温保暖为重点。

3. 民族建筑的演变受到环境、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民族建筑在演变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美好生活的追求,部分传统民族建筑产生了现代化改造的趋势,使得传统与现代在民族建筑中发生碰撞和融合。

四、调研结论1. 民族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应加以保护和传承。

2. 在保护和传承民族建筑的过程中,应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和习俗,充分发挥其参与和传承的主体性。

3. 需要加强对民族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

特色村寨建设情况汇报

特色村寨建设情况汇报

特色村寨建设情况汇报近年来,特色村寨建设在我国各地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

特色村寨建设是指在保护传统村落风貌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村寨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改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宜居宜游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在这个过程中,村寨的特色文化和传统风情得以传承和发展,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新的动力。

我国各地在特色村寨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例如,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的乌镇,通过对古镇的保护和改造,打造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又如,四川省乐山市的峨眉山,通过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和提升旅游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朝拜和观光。

这些成功案例充分展示了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巨大潜力。

在特色村寨建设方面,我们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首先,我们在村寨规划设计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充分挖掘了村寨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制定了符合当地特色和发展需求的规划方案。

其次,我们在村寨改造建设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施工,对村寨的道路、房屋、景观等进行了整体提升和改善,使之更加适合旅游观光和民俗体验。

最后,我们在村寨宣传推广方面进行了相关工作,通过建立官方网站、举办宣传活动等方式,向外界展示了村寨的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了一定数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特色村寨建设不仅仅是一项旅游工作,更是一项关乎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

通过特色村寨建设,我们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目的地,也可以为当地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同时,特色村寨建设还可以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特色村寨建设,加大对特色村寨的保护和改造力度,进一步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打造更具特色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对特色村寨的宣传推广工作,扩大村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

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

**县回族镇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调研报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是国家惠及少数民族群众的一项惠民工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资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2009年以来,中央领导多次深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视察指导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国家民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等文件,指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全国重点保护和改造10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县王范回族镇中原村入选“十二五”时期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名录。

2012年7月2日,省委统战部确定**县为全省统一战线唯一的“同心”实践行动基地。

行动始终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帮扶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正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

如何进一步推动全省统一战线“同心”实践行动帮扶措施的承接和落实,贯彻好《河南省关于实施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意见》的要求,县委统战部(县同心实践行动办公室)和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五次到回族镇中原村实地调研,走访群众,征求意见,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推动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意见。

一、**县回族镇中原村同心民族特色村寨现状(一)基本情况王范回族镇1986年建镇,辖2个社区、3个行政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2490亩,总人口3.8万人,其中回族4900人,是洛阳9县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

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6.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

中原村地处回族镇西侧,距县城中心约3公里,是一个多民族交错聚居、和睦相处的民族村,全村2330口人,其中回族群众1103人,满族群众158口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

为促进贫困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调发展,2009年始财政部会同国家民委开展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

丽水是浙江省少数民族重点市之一,为了推动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根据《XX市人大常委会2011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常委会副主任吕文明带领民侨工委及市民族工作部门负责人,于2011 年6~7月,采取听取汇报、实地考察、座谈走访等方式,先后到松阳、遂昌、龙泉、云和、景宁、莲都等县(市、区)部分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就我市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我市现有6个民族重点县(市、区),7个民族乡(镇),208个民族村。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9.06万, 其中畲族人口7.19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28%,主要聚居在少数民族村寨。

这些少数民族村寨,在产业结构、民居式样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都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具有一些自身的少数民族特色。

2009年以来,我市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的精神,按照“保护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积极开展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积极主动,争取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

2009年,我市开展了“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排摸工作。

对全市7个民族乡镇和208个民族村的村寨建筑情况进行了调查,基本上摸清了现有民族村特色村寨的历史沿革、民族特色、发展潜力和保护情况。

通过论证、筛选、上报,争取了一批民族村寨列入特色村寨建设试点。

2009年省民宗委确定XX区老竹畲族镇沙溪村、XX县东坑镇深垟村2个村作为省级特色村寨建设试点村,并分别给予了30万元和40万元建设补助资金。

2010年,省民宗委确定XX县雾溪畲族乡坪垟岗畲族文化旅游景点提升工程、XX县新路湾镇夹
路畈畲族精品村建设项目、XX市竹垟畲族乡罗墩少数民族特色村建设项目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分别下达资金30万元、50万元、30万元。

2011年,XX县东坑镇深垟村还争取到国家民委特色村寨扶持试点(扶持资金80万元),云和的高畲村、景宁的伏叶村等8个民族村列入省民宗委特色村寨扶持试点。

(二)提炼特色,开展畲族风格民居建筑设计工作。

我市民族工作部门从2009年年底开始,按照传承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通过到贵州、福建实地考察畲族村寨、参考历史记载以及邀请专家论证等方式,设计了一套结合畲族文化、突出畲族建筑特色的《畲族风格民居建筑设计方案图集》。

该图集已上报国家民委和省民宗委,发送到全省各市及民族工作重点县(市、区)民族工作部门、全省各民族乡镇,用于指导全市乃至全省畲族聚居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创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畲族特色村寨”。

目前,XX县深垟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畲族民居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立足石头文化,已建成“堂前天井堂后鱼、粮仓暖阁廊边栏、祖宗牌位居中座、南北无墙显民风”的传统畲族“石屋寨”。

岗石、敕木山等村在民居墙体上注入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符号,建成特色泥巴墙畲寨。

XX区大港头镇利山村通过统一规划设计,拆除旧房建成三层白色立面马头墙徽派风格的特色畲寨。

景宁的伏叶村、双后降村、周湖村、金丘村和XX县高畲村、坪垟岗村以及XX市罗墩村的“畲族特色村寨”正在建设当中,并已初具规模。

这些以畲族文化为特点的“畲族特色村寨”,将乡村休闲、避暑度假、健体强身、科普教育、人文体验等融为一体,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三)突出亮点,指导景宁编制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和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畲族人口1.8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的 19.8%。

该县“十一五”期间发展最快的是旅游产业。

2009年以来,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600余万元,开展了7个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把优秀的畲族传统文化与畲族特色村寨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了乡村旅游业和农家乐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市民族工作部门指导景宁制订了《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规划确定到 2020年,投入3000余万元,打造20个民族特色村寨。

充分发挥民族村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依托城镇郊区和主旅游景区、交通干线,开发集畲乡风情和农家风味于一体的“畲
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

环敕木山一带的民族村,结合省民族风情旅游度假区创建,开展畲族乡村风情游;大均伏叶、东坑深洋依托大均畲乡之窗、大际风景区,开发“畲家乐”;双后降、周湖、金丘等民族村依托城镇郊区地域优势,开展民族风情表演。

景XX县以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规划为引导,统筹兼顾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把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全面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轨道,正在逐步成为促进民族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四)成效明显,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探索了新路子。

一是改善了试点村寨水、电、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依托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特色工艺品和特色种养业等,特色产业崭露头角,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是通过发展民族风情游、民族传统手工业,有力地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四是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工作的开展,不仅引导了当地社会各方面资金的投入,还对周边村寨、农户的民居改造、产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我市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