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复习解析

合集下载

《死海不死》讲义

《死海不死》讲义

死海不死(一)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

作者在说明死海的特征和形成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叙述和描写,使文章既不失其知识性、科学性,又具有生动性,可读性。

(二)内容结构全文共有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

文章开篇先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和一般特点:波涛起伏,无边无际。

而后着重介绍了死海自身的特点:没有鱼虾,没有水草,指出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写死海中“令人惊叹”的现象:“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这就抓住了死海的特点进行说明。

“死”与“不死”在这里相互对照,突出了死海的独特之处。

文章第3段引用了罗马统帅狄杜处决奴隶而奴隶们屡淹不死的传说,不但可以起到说明“死海不死”这一特点的作用,而且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文章第4段则是对“死海不死”这一特点的科学说明。

统计数字表明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因而浮力大,淹不死人。

第二部分(第5~6段),说明死海形成的原因。

为了具体地说明死海的形成原因,文章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是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出现;其次是注入了含有很多矿物质的河水;第三是湖水不断蒸发,沉积的矿物质越积越多。

第三部分(第7~8段),说明死海的开发与前景。

这两段介绍死海的现状及将来。

第7段,介绍人们现阶段对死海的开发和利用。

从这一角度揭示死海不死,可谓颇具匠心。

第8段,作者依据死海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推测,由于海水蒸发量大于输入量,“在不久的将来……死海真的要死了。

”这里的“死”是指死海的干涸(消失),这也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文章最终收束在死海的“死”上面,是作者构思的又一巧妙之处。

它使读者在看到人类对死海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更多地关心死海未来的命运。

文章是在向人们敲起保护死海的警钟,激励人们为了死海“不死”,去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科学的研究。

(三)综述全文全文自始至终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死海不死重点内容

死海不死重点内容
死海不死重点内容分析
朱台中学 曹清会
文章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 什么作用?
作诠释,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死海”得名的原
因。
文章第③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引用传说。第③段引用传说形象地说明了死海
淹不死人,增强了说明的趣味性;第⑤段引用 神话传说,介绍了死海的形成原因,增强了说 明的趣味性。
(1)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 (2)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 高级旅馆
和游乐场所。 (3)吸引着许多游客。
“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中 的“这”指代什么
“这”指代“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
连海边也寸草不生”
“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中 的“这样”指代什么
“这样”指代“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
文章第④段运用了哪4种说明方法?各有 什么作用?
作诠释:对死海浮力大的原因作出了诠释,通
俗易懂地说明了死海海水的咸度确实很高;举 例子:列举了氯化钠、氯化钙、氯化钾等,具 体地说明了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列数字: 列举了135.46亿吨、63.7亿吨、20亿吨等这些 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死海海水的咸度高; 作比较:用死海海水的密度同人的密度比较, 突出强调地说明了死海海水的密度大。
联系文章内容,指出下边加点的“死” 的不同含义A、死海不死 B、那时, 死海真的要死了。
第一个“死”字指死海动植物不能生存,所以
叫“死海”;
第二个“死”指人的死,“不死”是说死海的 浮力大,人不会被淹死。
第三个“死”是指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
文中第六段从哪几方面说明死海的成因
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出现;注入了很多矿物质
Hale Waihona Puke 里, 竟能自由游戈;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

《死海不死》复习

《死海不死》复习
回顾旧知
以《向沙漠进军》为例回顾说明
方法、说明顺序等。
《死海不死》复习
复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结合示例赏析说明方法 3、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听写生字词
) 游弋 (yì
耶路撒冷 (sā)
(yà ng) 谕告 (yù )
安然无恙
经年累月 (lěi)
ng) 惩罚 (ché
不逊 氯化钠
文章第三段和第五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 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说明方法:引用说明 •第三段作用:引用说明,形象地说明了死海 “不死”,使文章更具神奇色彩,引起读者兴 趣。 •第五段作用:引用说明,形象地说明了死海形 成的原因,使文章更具神奇色彩,引起读者兴 趣。
二、答案:
1.指上文中古老的传说。 2.“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 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死海形成的原因 3. ① ③ ② ④ 4.D 5. 作诠释
•6 (1)不能,“至”字能准确说明了死海宽度 的范围而“或”表示其中之一。如果换了,不 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能改。 (2)“主要”说明还有其他的,说明死海的 源头除约旦河之外,还有其他河流,去掉后意思 就成了只有约旦河,与事实不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能体现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大约”表示估计。说明没有充分的依据,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xù n)
(lǜ)
塌陷
(tā)
日趋 (qū)
课文内容复习
1、朗读课文,复习课堂笔记。
2、课文内容相关问题 各段落大意。
三个“死”的含义。 文章中的主要说明方法。 说明文语言。
一、答案: 1.不能。“大概”表示推测,说明人们对死海得

死海不死的阅读答案

死海不死的阅读答案

死海不死的阅读答案【篇一:苏教版六年级课外阅读试题(三)】t>死海不死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

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

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

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

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

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

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

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

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

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

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

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

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

第19课 死海不死 (词语)汇总

第19课  死海不死   (词语)汇总
7.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如:他们在工作中犯了错误,而且至今还执 迷不悟。
本文结构: 一(1—4)死海的特征 二(5—6)死海的成因 三(7—8)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阅读课文(1—4)节,思考: (1)第一段介绍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为什么说“死海不死”?
(3)第三段引用传说说明了什么?
(4)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么大? 如何说明的?
举例子:列举事例:海水中没有鱼虾、 水草;举典型事例:人不会淹死 列数字:有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 体;有约数:如“大概、大约、不久将 来”等。 引用:两个传说.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 生动性
拓展思维:
《死海不死》的文末写道: “长此以往,在不久的将 来,……也可能干 涸。那时, 死海真的要死了。”请你想些 办法,让死海不至于干涸。
怎样才能使死海不死呢?
植树、造林、种草、 保护植被、开辟新水 源等
学习目标
1、词语注音、解释
2、本文结构
3、思考问题 4、说明方法、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新词
1. 违背:违反;不遵守 违背制度 违背诺言 违背意愿 如:正是因为他违背了当初的诺言,所以才落得 今天这个下场。
2. 开发:以自然资源为对象进行劳动,以达到利 用的目的 开发资源 开发荒山 西部大开发 如:合理开发,如今这座荒山已变成一处旅游胜
地。
3. 改邪归正:不再做坏事,走上正路 如:通过这件事情,他才知道一个人要真正地 改邪归正并不容易。
4. 勃然大怒:形容突然发起脾气来的样子 如:听了他的一番胡言乱语,玉苏普江勃然大 怒,起身离去。
5. 经年累月: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 如:他是个海员,经年累月地在海上作业。
6. 安然无恙:原指没有人疾病,没有忧患。 现泛指人或事物没有损害或发生意外。 如:箱子都安然无恙,偏偏只有她的箱子不 知去向了。

2017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件第十九课-死海不死

2017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件第十九课-死海不死

借代和夸张
借代
在文章中运用了借代手法,如“用不着和海洋打交道的人,必然和火星、金星打交道”等,通过借代 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夸张
作者在描述死海时,运用了夸张手法,如“海水茫茫,波涛起伏”等,通过夸张突出死海的特性和特 点。
05
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解析
对比和衬托
对比
文章通过对比死海与其他海洋的差异, 突出了死海的特征和独特之处。例如, 将死海与其他海洋的水位变化进行对比 ,突出了死海水位稳定的特点。
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形容事物精彩绝伦,令人 赞叹不已。
重点词语解释和例句
01
例句
02
03
04
这场比赛,他表现得非常好, 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城市的建筑风格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几乎让人认不出来
了。
这件艺术品所表现出的细腻和 精致,真是不可思议。
04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析
比喻和拟人
要点一
人文关怀
课文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通 过对主人公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的顽强拼搏和自 我救赎的精神。
要点二
情感表达
课文中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通过主人公与其他人物的互动,传递了友情、亲情和爱情 等情感的价值。
课文中的科学精神内涵
科学探索
课文中通过对死海不死的原因进行解释,体现了科学探 索的精神。同时,也引导读者关注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培养科学思维和好奇心。
炽热(chì rè):形容温度极高。 黏稠(nián chóu):形容液体的粘性较强。
生字注音和解释
• 瞠目结舌(chēng mù shé shé):形容人吃惊或无法回答 的样子。

第十九课死海不死讲解

第十九课死海不死讲解

第十九课死海不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掌握词语,结合具体情景恰当运用重点词语“好端端、场所、此起彼伏、改邪归正、勃然大怒、经年累月、执迷不悟、违背、暗中”等。

2、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传说和列数据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及语言的准确性,了解死海的特点及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方法掌握本课词语含义,尤其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复述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本课词语。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进行相关的复述。

难点:转变课文的表述方式,训练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教学五、教学时间:五课时第一课时检查、学习词语初读课文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新词语,学会重点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

在它们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现象。

同时,人们也给与它许多神奇的传说。

(教师展开世界地图)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让我们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板书课题。

二、新授(一)检测词语,学习重点词语。

1、大屏出示本课词语,指名认读,随机抽读。

2、小组内交流学习、理解的词语,并交流学习方法。

对疑难词语进行讨论,争取在小组内解决,师巡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3、将下列词语填在合适的括号里,体会词语的用法。

好端端、场所、此起彼伏、改邪归正、暗中、安然无恙、悔改经年累月、执迷不悟、违背、勃然大怒、处决、大惊失色(1)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

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无边无际。

(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俘虏来的奴隶。

阅读《死海不死》附答案.doc

阅读《死海不死》附答案.doc

阅读《死海不死》附答案第一篇:《《死海不死》学案答案》《死海不死》学案(一)2012.12.25一、根据拼音写汉字bó()然大怒安然无yàng()lǚ()淹不死改xié()归正xié()带家juàn()zhí()迷不悟游yì()chéng()罚yù()告干hé()二、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4段)死海的特征。

第二部分(5—6段)死海的成因。

第三部分(7—8段)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三、问题分析1.用“死海不死”做标题有何作用?标题既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死”与“不死”相互否定,形成矛盾,吸引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3.第1段③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死海的“”,死海的“死”是指什么?海水里没有鱼虾、水草,动植物不能生存。

4.第2段运用了举例子,死海的“不死”是指什么?“死”指人的死,“不死”一是指人不会被淹死,二是指对死海的开发利用,出现了生气。

5.第3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和说明了死海的“。

引用传说对增强说明效果有何作用?引用传说形象的说明了死海的本质特征“不死”,增添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引出下文对死海浮力大的原因的说明;同时也说明了死海的历史悠久。

阅读第4段,回答下列问题6.本段结构形式是①②‖③④‖⑤7.本段说明中心是,表明死海本质特征的句子是8.①句“这样”指代什么?指第2段中的“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

”和第3段中“将俘虏扔进海里,屡淹不死。

”⑤句“这样”指代什么?指代本段第④句19.本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

10.第5段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和引用引用神话故事对增强说明效果有何作用?引用神话故事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死海的成因,增添了神秘色彩,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生动性;同时引出下文对死海科学成因的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这大概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大概是”能否换成“就是”?为 什么?
不能 “大概”表示推测,说明人们对死海成名有原 因没有充分的证据。 “就是”却十分确定死海得名的原因 去掉与事实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 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 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 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 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 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 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 复始。
《中国石拱桥》
逻辑顺序
《苏州园林》
逻辑顺序
《故宫博物院》
空间顺序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逻辑顺序
《向沙漠进军》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增强了说服力;引用说明在文 章开头,还常常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画图表: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 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 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 进行说明。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整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 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死海不死》的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读第三段、和第五段,思考:本 文中引用传说,神话故事,在说 明中起了什么作用?
引用传说,神话故事丰富了死海 “不死”和“死海”形成的内容, 使文章具有神奇色彩,增强了文 章的情趣,能引人入胜(引起读 者的阅读兴趣)。
4、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 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 载的最早的石拱桥。
指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 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 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 %~25%。
2、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 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 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 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 湖——死海。
3、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远古时候, 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 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 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 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 去看。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 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哎哟,转瞬之间,好 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 死海。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多 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 夜望着死海。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 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本文介绍了死海的特征、成因、现 状以及对它的利用。
事物说明文
判断这些学过说明文按照说明对象进行分类: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故宫博物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向沙漠进军》 《大自然的语言》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顺序:
5、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 像“虹”。
6、我国的宫殿,从古代的宫殿到现 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 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7、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 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四、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具体类型及
做题方法。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体现了语言
1、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 “大约”能否删去?
明确:不能删。 “大约”说明了400米是个约数,因为死海海 水在不断地蒸发变化着, 去掉后,与实际不符。 所以用“大约”更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 性。
2、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分析“可能”一词的作用。
“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几 百年以后,死海也许会干涸,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 特点。
《死海不死》《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 复习及说明文相关指导
一、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按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
不同,可分为 事物
说明文
和 事理
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事物的形 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准确地说明, 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 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解说清楚,使读者 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整理“为什么是 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的特点。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5)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的特点。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 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 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