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题目: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惯性的正确说法?题目:以下哪个选项是描述惯性的正确说法?- A)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不会改变运动状态- B)物体在受力的情况下会改变运动状态- C)物体在受力的情况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答案: A)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不会改变运动状态 A)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不会改变运动状态2. 题目:车辆行驶时,司机急刹车,你身体向前倾斜的现象是由以下哪个物理现象引起的?题目:车辆行驶时,司机急刹车,你身体向前倾斜的现象是由以下哪个物理现象引起的?- A)作用力- B)质量差- C)牛顿第一定律- D)牛顿第二定律答案: C)牛顿第一定律 C)牛顿第一定律3. 题目: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一个物体的重力为零?题目: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一个物体的重力为零?- A)在空中自由下落时- B)在水中浮力与重力平衡时- C)水平地面上静止时- D)竖直地面上静止时答案: B)在水中浮力与重力平衡时 B)在水中浮力与重力平衡时第二部分:填空题1. 题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是 F = ? × a。
题目: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是 F = ? × a。
答案: m(质量) m(质量)2. 题目:在什么情况下,速度的变化率等于加速度?题目:在什么情况下,速度的变化率等于加速度?答案:当速度的变化是匀变化时当速度的变化是匀变化时第三部分:简答题1. 题目:简述赛车在转弯时为什么会向外飘离的现象。
题目:简述赛车在转弯时为什么会向外飘离的现象。
答案:当赛车在转弯时,因为离心力的作用,车辆惯性使得车辆继续直线前进的趋势,导致车辆向外飘离。
当赛车在转弯时,因为离心力的作用,车辆惯性使得车辆继续直线前进的趋势,导致车辆向外飘离。
2. 题目:解释什么是动量守恒定律。
题目:解释什么是动量守恒定律。
答案: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大学物理测试题 (9)

大学物理(振动、波动、光学)一、选择题:1.用余弦函数描述一简谐振子的振动.若其速度~时间(v ~t )关系曲线如图所示,则振动的初相位为(A) π/6. (B) π/3. (C) π/2. (D) 2π/3.(E) 5π/6. [ ]2.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3cos(1.0π+π-π=x t y (SI) ,t = 0时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 (A) O 点的振幅为-0.1 m . (B) 波长为3 m .(C) a 、b 两点间相位差为π21.(D) 波速为9 m/s . [ ]3.一角频率为ω 的简谐波沿x 轴的正方向传播,t = 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则t = 0时刻,x 轴上各质点的振动速度v 与x 坐标的关系图应为:4.一平面简谐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在某一瞬时,媒质中某质元正处于平衡位置,此时它的能量是(A) 动能为零,势能最大. (B) 动能为零,势能为零.(C) 动能最大,势能最大. (D) 动能最大,势能为零. [ ]5.如图所示,S 1和S 2为两相干波源,它们的振动方向均垂直于图面,发出波长为λ 的简谐波,P 点是两列波相遇区域中的一点,已知 λ21=P S ,λ2.22=P S ,两列波在P 点发生相消干涉.若S 1的振动方程为)212cos(1π+π=t A y ,则S 2的振动方程为 (A) )212cos(2π-π=t A y . (B) )2cos(2π-π=t A y .(C) )212cos(2π+π=t A y . (D) )1.02cos(22π-π=t A y . [ ]21--S6.在真空中沿着x 轴正方向传播的平面电磁波,其电场强度波的表达式是 )/(2c o s 0λνx t E E z -π=,则磁场强度波的表达式是: (A) )/(2cos /000λνμεx t E H y -π=. (B) )/(2cos /000λνμεx t E H z -π=. (C) )/(2cos /000λνμεx t E H y -π-=.(D) )/(2cos /000λνμεx t E H y +π-=. [ ]7.某元素的特征光谱中含有波长分别为λ1=450 nm 和λ2=750 nm (1 nm =10-9 m)的光谱线.在光栅光谱中,这两种波长的谱线有重叠现象,重叠处λ2的谱线的级数将是 (A) 2 ,3 ,4 ,5 ...... (B) 2 ,5 ,8 ,11......(C) 2 ,4 ,6 ,8 ......(D) 3 ,6 ,9 ,12...... [ ]8.光强为I 0的平面偏振光先后通过两个偏振片P 1和P 2.P 1和P 2的偏振化方向与原入射光光矢量振动方向的夹角分别是α 和90°,则通过这两个偏振片后的光强I 是(A) 21I 0 cos 2α . (B) 0.(C) 41I 0sin 2(2α). (D) 41I 0 sin 2α .(E) I 0 cos 4α . [ ]9.一束自然光自空气射向一块平板玻璃(如图),设入射角等于布儒斯特角i 0,则在界面2的反射光(A) 是自然光.(B) 是线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垂直于入射面.(C) 是线偏振光且光矢量的振动方向平行于入射面.(D) 是部分偏振光. [ ] 10.ABCD 为一块方解石的一个截面,AB 为垂直于纸面的晶体平面与纸面的交线.光轴方向在纸面内且与AB 成一锐角θ,如图所示.一束平行的单色自然光垂直于AB 端面入射.在方解石内折射光分解为o 光和e 光,o 光和e 光的(A) 传播方向相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 (B) 传播方向相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不互相垂直. (C) 传播方向不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互相垂直. (D) 传播方向不同,电场强度的振动方向不互相垂直. [ ]11.具有下列哪一能量的光子,能被处在n = 2的能级的氢原子吸收? (A) 1.51 eV . (B) 1.89 eV .(C) 2.16 eV . (D) 2.40 eV . [ ]D12.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中的电子在n =4的轨道上运动的动能与在基态的轨道上运动的动能之比为(A) 1/4. (B) 1/8.(C) 1/16. (D) 1/32. [ ]13.波长λ =5000 Å的光沿x 轴正向传播,若光的波长的不确定量∆λ =10-3 Å,则利用不确定关系式h x p x ≥∆∆可得光子的x 坐标的不确定量至少为(A) 25 cm . (B) 50 cm .(C) 250 cm . (D) 500 cm . [ ]14.氢原子中处于2p 状态的电子,描述其量子态的四个量子数(n ,l ,m l ,m s )可能取的值为(A) (2,2,1,21-). (B) (2,0,0,21).(C) (2,1,-1,21-). (D) (2,0,1,21). [ ]二、填空题15、质量M = 1.2 kg 的物体,挂在一个轻弹簧上振动.用秒表测得此系统在 45 s 内振动了90次.若在此弹簧上再加挂质量m = 0.6 kg 的物体,而弹簧所受的力未超过弹性限度.则该系统新的振动周期为_________________.16、一单摆的悬线长l = 1.5 m ,在顶端固定点的竖直下方0.45 m 处有一小钉,如图示.设摆动很小,则单摆的左右两方振幅之比A 1/A 2的近似值为_______________.17、图中所示为两个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若以余弦函数表示这两个振动的合成结果,则合振动的方程为=+=21x x x ________________(SI)18、一平面简谐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波速 u = 100 m/s ,t = 0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可知波长λ = ____________; 振幅A = __________;频率ν = ____________.19、在固定端x = 0处反射的反射波表达式是)/(2cos 2λνx t A y -π=. 设反射波无能量损失,那么入射波的表达式是y 1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驻波的表达式是y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设平面简谐波沿x 轴传播时在x = 0处发生反射,反射波的表达式为]2/)/(2c o s [2π+-π=λνx t A y 已知反射点为一自由端,则由入射波和反射波形成的驻波的波节位置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如图,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把一厚度为e 、折射率为n 的薄云母片覆盖在S 1缝上,中央明条纹将向__________移动;覆盖云母片后,两束相干光至原中央明纹O 处的光程差为__________________.22、一双缝干涉装置,在空气中观察时干涉条纹间距为1.0 mm .若整个装置放在水中,干涉条纹的间距将为____________________mm .(设水的折射率为4/3)23、在双缝干涉实验中,所用光波波长λ=5.461×10–4 mm ,双缝与屏间的距离D =300 mm ,双缝间距为d =0.134 mm ,则中央明条纹两侧的两个第三级明条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空气劈形膜上,从反射光中观察干涉条纹,距顶点为L 处是暗条纹.使劈尖角θ 连续变大,直到该点处再次出现暗条纹为止.劈尖角的改变量∆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维纳光驻波实验装置示意如图.MM 为金属反射镜;NN 为涂有极薄感光层的玻璃板.MM 与NN 之间夹角φ=3.0×10-4 rad ,波长为λ的平面单色光通过NN 板垂直入射到MM 金属反射镜上,则反射光与入射光在相遇区域形成光驻波,NN 板的感光层上形成对应于波腹波节的条纹.实验测得两个相邻的驻波波腹感光点A 、B 的间距AB =1.0 mm ,则入射光波的波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mm .26、在单缝夫琅禾费衍射示意图中,所画出的各条正入射光线间距相等,那末光线1与2在幕上OS屏21λP 点上相遇时的相位差为______,P 点应为27、光子波长为λ,则其能量=____________;动量的大小 =_____________;质 量=_________________ .28、在主量子数n =2,自旋磁量子数21=s m 的量子态中,能够填充的最大电子数是_________________.三、计算题29、一质点作简谐振动,其振动方程为)4131c o s (100.62π-π⨯=-t x (SI)(1) 当x 值为多大时,系统的势能为总能量的一半?(2) 质点从平衡位置移动到上述位置所需最短时间为多少? 30、一简谐振动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求振动方程31、 在一竖直轻弹簧下端悬挂质量m = 5 g 的小球,弹簧伸长∆l = 1 cm 而平衡.经推动后,该小球在竖直方向作振幅为A = 4 cm 的振动,求(1) 小球的振动周期; (2) 振动能量.一物体同时参与两个同方向的简谐振动: )212c o s (04.01π+π=t x (SI), )2cos(03.02π+π=t x (SI)求此物体的振动方程.32、一物体同时参与两个同方向的简谐振动: )212c o s (04.01π+π=t x (SI), )2cos(03.02π+π=t x (SI)-求此物体的振动方程.33、一平面简谐波沿Ox 轴正方向传播,波的表达式为 )/(2cos λνx t A y -π=, 而另一平面简谐波沿Ox 轴负方向传播,波的表达式为 )/(2cos 2λνx t A y +π= 求:(1) x = λ /4 处介质质点的合振动方程;(2) x = λ /4 处介质质点的速度表达式.34、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单色光源S 0到两缝S 1和S 2的距离分别为l 1和l 2,并且l 1-l 2=3λ,λ为入射光的波长,双缝之间的距离为d ,双缝到屏幕的距离为D (D >>d ),如图.求:(1) 零级明纹到屏幕中央O 点的距离. (2) 相邻明条纹间的距离. 35、以波长为λ = 0.200 μm 的单色光照射一铜球,铜球能放出电子.现将此铜球充电,试求铜球的电势达到多高时不再放出电子?(铜的逸出功为A = 4.10 eV ,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 ·s ,1 eV =1.60×10-19 J)36、当氢原子从某初始状态跃迁到激发能(从基态到激发态所需的能量)为∆E = 10.19 eV 的状态时,发射出光子的波长是λ=4860 Å,试求该初始状态的能量和主量子数.(普朗克常量h =6.63×10-34 J ·s ,1 eV =1.60×10-19 J)已知第一玻尔轨道半径a ,试计算当氢原子中电子沿第n 玻尔轨道运动时,其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是多少?37、已知第一玻尔轨道半径a ,试计算当氢原子中电子沿第n 玻尔轨道运动时,其相应的德布罗意波长是多少?大学物理答卷(振动、波动、光学)一.选择题ACDCDCDCBCBCCC 二.填空15. 0.61 s 3分 16. 0.843分屏参考解:左右摆动能量相同,应有222221212121ωωmA mA =21121221//l l l g l g A A ===ωω84.05.105.1==17.)21cos(04.0π-πt (其中振幅1分,角频率1分,初相1分) 3分18. 0.8 m 2分 0.2 m 1分 125 Hz 2分19.])/(2cos[π++πλνx t A 3分)212cos()21/2cos(2π+ππ+πt x A νλ 2分20. λ21)21(+=k x ,k = 0,1,2,3,… 3分21. 上 2分(n -1)e 2分22. 0.7523. 7.32 mm24. λ / (2L ) 3分 25. 6.0×10-4 3分参考解: λφ21s i n =⋅AB∴ φλs i n2⋅=AB = 2×1.0×3.0×10-4mm = 6.0×10-4 mm26. 2π 2分暗 2分27. λ/hc 1分λ/h 2分 )/(λc h 2分 28. 4 3分三、计算题29.解:(1) 势能 221kx W P =总能量 221kA E =由题意,4/2122kA kx =, 21024.42-⨯±=±=A x m 2分 (2) 周期 T = 2π/ω = 6 s从平衡位置运动到2Ax ±= ∆t 为 T /8.∴ ∆t = 0.75 s . 3分30.解:(1) 设振动方程为 )c o s (φω+=t A x由曲线可知 A = 10 cm , t = 0,φcos 1050=-=x ,0sin 100<-=φωv 解上面两式,可得 φ = 2π/3 2分由图可知质点由位移为 x 0 = -5 cm 和v 0 < 0的状态到x = 0和 v > 0的状态所需时间t = 2 s ,代入振动方程得 )3/22c o s (100π+=ω (SI)则有2/33/22π=π+ω,∴ ω = 5 π/12 2分故所求振动方程为 )3/212/5cos(1.0π+π=t x (SI) 1分31.解:(1) )//(2/2/2l g m k m T ∆π=π=π=ω= 0.201 s3分(2) 22)/(2121A l mg kA E ∆== = 3.92×10-3 J 2分32.解:设合成运动(简谐振动)的振动方程为 )c o s (φω+=t A x则 )c o s (2122122212φφ-++=A A A A A ①以 A 1 = 4 cm ,A 2 = 3 cm ,π=π-π=-212112φφ代入①式,得5cm 3422=+=A cm 2分 又 22112211c o s c o s s i n s i n a r c t g φφφφφA A A A ++= ②≈127°≈2.22 rad 2分∴)22.22cos(05.0+π=t x (SI) 1分33.解:(1) x = λ /4处)212c o s (1π-π=t A y ν , )212cos(22π+π=t A y ν 2分∵ y 1,y 2反相 ∴ 合振动振幅 A A A A s =-=2 , 且合振动的初相φ 和y 2的初相一样为π21. 4分合振动方程 )212c o s(π+π=t A y ν 1分 (2) x = λ /4处质点的速度 )212s i n (2/d d π+ππ-== v t A t y νν )2c o s (2π+ππ=t A νν 3分 34. 解:(1) 如图,设P 0为零级明纹中心则 D O P d r r /012≈- 3分(l 2 +r 2) - (l 1 +r 1) = 0∴ r 2 – r 1 = l 1 – l 2 = 3λ∴ ()d D d r r D O P /3/120λ=-= 3分 (2) 在屏上距O 点为x 处, 光程差λδ3)/(-≈D dx 2分 明纹条件 λδk ±= (k =1,2,....)()d D k x k /3λλ+±= 在此处令k =0,即为(1)的结果.相邻明条纹间距d D x x x k k /1λ=-=+∆ 2分35.解:当铜球充电达到正电势U 时,有221v m A eU h ++=ν 2分当 νh ≤A eU +时,铜球不再放出电子, 1分即 eU ≥h ν -A ==-A hcλ2.12 eV故 U ≥2.12 V 时,铜球不再放出电子.36.解:所发射的光子能量为 ==λε/hc 2.56 eV 2分 氢原子在激发能为10.19 eV 的能级时,其能量为=+=∆E E E K 1-3.41 eV 2分 氢原子在初始状态的能量为 =+=K n E E ε-0.85 eV 2分该初始状态的主量子数为 41==nE E n 2分 37.解:)/(/v m h p h ==λ 1分因为若电子在第n 玻尔轨道运动,其轨道半径和动量矩分别为a n r n 2= )2/(π==nh r m L n v 2分 故 )2/(na h m π=v得 na m h π==2)/(v λ 2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版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版篇一: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 将其纳入“课程内容”。
A、自主B、合作C、科学探究D、传统三、简答题(32分)1、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10分)2、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注意哪几个方面?(6分)3、对学生进行评价应注意哪些问题?(8分)4、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哪些建议?(8分)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四、论述题(16分)新课程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哪些建议?物理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2、科学探究、科学内容3、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分析与论证4、课程目标、科学素养5、作业评价、测验6、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7、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和方法8、评价体系、他评、自评9、教学基本功、学生活动、师生互动、教学效果10、内容、标准、工具11言语式、非言语式、言语式12、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二、选择题1、D2、C3、B4、B5、B6、A7、A8、C三、简答题1、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2、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应注意哪几个方面?重视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3、对学生进行评价应注意哪些问题?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实现有效的评价反馈4、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哪些建议?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四、论述题新课程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哪些建议?第一、教材要为全面落实物理课程目标服务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倡导科学探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第二、内容的选择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时代性有一定弹性一,为不同的学生发展提供空间第三、内容的组织为实施科学探究提供便利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便于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第四、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活泼传递多种有教育价值的信息第五、教材的编写要有特色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篇二: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 - 副本5、()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价。
2017版高中物理课标试题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物理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新课标提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自信A.信仰B.理想C.文化D.信念2.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适用条件,“模型建构”是属于哪一类核心素养()A.物理观念B.科学思维C.科学探究D.科学态度与责任3.新课标课程方案中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学生()A.必修B.必考C.选修选考D必修选考4.新课标中关于学科课程标准:更新了教学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A.科学化B.社会化C.情景化D.生活化5.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A.发展规律B.运动规律C.变化规律D.作用规律6.高中物理课程在结构上注重为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和科学实践作为必修模块内容。
A.基础知识B.科学知识C.核心素养D.核心概念7.高中物理课程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功能和()A.激励功能B.检验功能C.反馈功能D.惩罚功能8.物理课程目标一共提出了()条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A.2B.3C.4D.59.选择性必须课程有()个模块A.2B.3C.4D.510.必修1模块的主题是:( )与物理模型和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A.机械运动B.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C.万有引力定律D.曲线运动11.选修1模块的主题为()A.物理学与技术应用B.物理学与社会发展C.近代物理学初步D.物理学与环境12.物理必修课程共()学分A.4B.6C.8D.1013.物理选修课程共()学分A.4B.6C.8D.1014.学生要参加高中毕业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需要()学分A.4B.6C.12D.1815.学生如果要参加高中毕业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需要()学分A.4B.6C.12D.1816.新课程标准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是()A.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B.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C.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科学素养D.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17.新课程标准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是()A.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B.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关注科社会发展C.体现课程的选择性,关注科技进步D.注重课程的时代性,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18.下列不属于物理核心知识的是()A.核心概念B.核心规律C.重要物理实验D.主要的物理学史19.下列不属于物理核心能力的是()A.理解能力B.推理能力C.模型建构能力D.分析、综合的能力20.关于培育高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以下做法错误的是()A.物理教学要把身心健康放在首要目标B.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C.物理教学要为学生打下走向社会的基础D.物理教学只需在知识结论的应用上下工夫21.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中科学态度与责任包含了()的方面内容A.2B.3C.4D.522.新课标提出的学业质量标准的主要维度是()A.知识的掌握程度B.技能的掌握程度C.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D.能力的表现水平23.高中物理学科学业质量水平共分()级A.3B.4C.5D.624.“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能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属于水平()A.3B.4C.5D.625.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命题依据是学业质量水平()A.2B.3C.4D.526.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是学业质量水平()A.2B.3C.4D.527.学生通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学习及运用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是()A.物理观念B.科学思维C.科学探究D.科学态度与责任28.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是()A.物理观念B.科学思维C.科学探究D.科学态度与责任29.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如实记录、客观对待所获取的实验数据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是()A.物理观念B.科学思维C.科学探究D.科学态度与责任30.新课标中有关评价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A.目的明确B.可信有效C.全面深入D.奖优罚劣二、简答题(共5个小题,每题5分,共25分)1.简述新课标中关于课程方案的主要变化2.简述新课标中关于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是?3.简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4.简述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5.简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关科学思维的内涵及具体描述三、案例分析题1.试题案例(6分)研究“蹦极”运动时,在运动员身上装好传感器,用于测量运动员在不同时刻下落的高度及速度。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篇一:关于2014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关于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解读2011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有如下特点:1、规范表述,增强可评价性。
如“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调整为“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行为动词由“解释”修订为“说明”。
“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调整为“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调整为“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增加了探究的成份。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人,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调整为“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行为动词“了解”修订为“大致了解”,能力要求有所下降;“知道”修订为“认识、关注”。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调整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行为动词“学习”修订为“理解”,能力要求有所增加。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调整为“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行为动词“理解”修订为“认识”,能力要求有所下调,“表述”修订为“解释”。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调整为“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调整为“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将“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删除,计算不作要求。
大学物理测试题 (12)

旋转液体表面特性1、高度差法测重力加速度计算公式是:()2、无论液体转速为多少,在()处液面的高度将始终保持不变。
3、平行入射法测重力加速度计算公式:g =()=()4、抛物液面焦距的测定思路:首先设法确定光轴位置,然后观察一条平行于光轴入射的激光束的反射光线,它和光轴的交叉点即是抛物面焦点。
5、抛物面反射成像规律:当屏在焦点以内、焦点处、焦点以外时,所看到的像的大小、方向会按什么规律变化。
6、调整激光器姿态,使液面反射的光点与激光器出光孔重合,则激光束与转动盘转轴平行、垂直于水平面。
7、测焦距时,为什么转速太大则反射光点不会出现在观察屏上?8、在观察屛上如何区分液面上表面和下表面反射光点?误差理论,长度测量与数据处理1、改正下列表达式的错误①d=12.435±0.02(cm)②R=6371km=6371000m=637100000(cm)③θ=60°±2´④e =(1.61248±0.28765)×10-19C2、测量金属环的内径D1=2.880±0.004(cm),外径D2=3.600±0.004(cm), 厚度h=2.575±0.004(cm)。
试求环的体积V和测量结果。
3、零差和仪器误差有何区别?4、简述:计算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的异同点。
5、螺旋测微计尾部稍细的螺杆应如何使用?6、试读出讲义中的图1-14所示的角游标读数7、操作:试测量盲管内孔深度,并按规定格式写出测量结果8、操作:测量求出小钢球的体积,按规定格式写出测量结果示波器的原理与应用1、在示波器上观察到的信号波形不断向右或向左移动,这是什么原因?调节什么旋钮才能使波形稳定?2、示波器产生“黑屏”的原因有那些?3、当示波器已经正常显示波形时,将扫描速度开关SWEEP TIME/DIV 位置从0.5ms位置转到0.1ms位置,屏上显示波形是增多还是减少?4、用示波器定量测量波形幅度和周期时,要获得精确的读数应注意?5、为什么观察扫描现象时,必须在X偏转板加锯齿波电压?加恒值电压行不行?6、测量电学实验黑匣子信号输出口B输出信号的峰峰值和周期,并计算出电压有效值和频率值。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分子动理论基础测试题附答案解析(6)

高考物理力学知识点之分子动理论基础测试题附答案解析(6)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越高,每个分子的动能也越大B.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运动C.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可能不变D.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就是水分子的热运动B.水结成冰后水分子的热运动停止C.水流速度越大水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D.布朗运动反映了水分子的运动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内能增大时,温度不一定升高B.物体温度升高,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加C.物体对外界做功,其内能一定减少D.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一定增加4.在观察布朗运动时,从微粒在A点开始计时,每隔30s记下微粒的一个位置,得到B、C、D、E、F、G等点,然后用直线依次连接,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记录的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B.图中记录的是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C.微粒在前30s内的位移大小一定等于AB的长度D.微粒在75s末时的位置一定在CD的连线上,但不可能在CD中点5.采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直径,先将油酸分子看成球形分子,再把油膜看成单分子油膜,在实验时假设分子间没有间隙。
实验操作时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A.1滴油酸的质量和它的密度B.1滴油酸的体积和它的密度C.油酸散成油膜的面积和油酸的密度D.1滴油酸的体积和它散成油膜的最大面积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机械能为零、内能不为零是可能的B.温度相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具有相同的内能C.温度越高,物体运动速度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D.0 ℃的冰的内能比等质量的0 ℃的水的内能大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给汽车轮胎充气时费力,说明分子间有斥力B.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的标志C.当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时,分子势能最小D.高压密闭的钢筒中的油沿筒壁溢出,这是钢分子对油分子的斥力8.如图所示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当r大于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当r大于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C.当r小于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D.在r由变到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悬浮在水中的花粉的布朗运动反映了花粉分子的热运动B.第一类永动机和第二类永动机研制失败的原因是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C.大雾天气学生感觉到教室潮湿,说明教室内的绝对湿度较大D.一定质量的单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分子势能一定是增大的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与温度有关,所以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都是分子的热运动B.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内能一定增大C.两分子从无限远处逐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为止的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先变大,后变小,再变大D.标准状况下冰水混合物与零摄氏度的水处于非平衡态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B.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大C.气体的温度越低,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平均动能越大D.温度一定,分子密集程度越大,气体的压强越大12.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摩尔的液体和1摩尔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不相同B.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随着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C.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间斥力增大,引力减小D.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一定是克服分子力做功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和某物质的摩尔质量,一定可以求出该物质分子的质量B .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它说明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C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减小,分子势能一定增大D .用打气筒的活塞压缩气体很费力,说明分子间有斥力14.下列关于热现象和热力学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 .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平均动能一定越大C .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D .压缩气体需要用力,这是气体分子间斥力的宏观表现15.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开始,经历三个过程ab 、 bc 、 ca 回到原状态,其p-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过程ab 中气体体积一定增大B .过程bc 中内能不变C .a 、 b 和c 三个状态中,状态a 分子的平均动能最小D .b 和c 两个状态的温度相同16.两分子间的分子力F 与分子间距离r 的关系如图中曲线所示,曲线与r 轴交点的横坐标为0r ,相距很远的两分子只在分子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相互接近.若两分子相距无穷远时分子势能为零.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0r r >阶段,F 表现为斥力B .在0r r <阶段,F 做负功,分子动能减小,分子势能也减小C .在0r r =时,分子势能等于零D .运动过程中,两个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之和不变17.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运动B .两个分子距离减小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在增大C .压缩气体时气体会表现出抗拒压缩的力,是由于气体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缘故D .两个分子间的距离为0r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大小相等时,分子势能最大18.如图所示,为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图。
2017年版高中物理课标试题

2017年版高中物理课标试题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测试题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新课标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自信。
A. B.理想 C.文化 D.信念2.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适用条件,“模型建构”属于哪一类核心素养()。
A.物理观念B.科学思维C.科学探究D.科学态度与责任3.新课标课程方案中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所有学生()。
A.必修B.必考C.选修选考D.必修选考4.新课标更新了教学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A.科学化B.社会化C.情景化D.生活化5.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
A.发展规律B.运动规律C.变化规律D.作用规律6.高中物理课程在结构上注重为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和科学实践作为必修模块内容。
A.基础知识B.科学知识C.核心素养D.核心概念7.高中物理课程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的研究与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功能和()。
A.激励功能B.检验功能C.反馈功能D.惩罚功能8.物理课程目标共提出了()条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A.2B.3C.4D.59.选择性必修课程共有()个模块。
A.2B.3C.4D.510.必修1模块的主题是:()与物理模型和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
A.机械运动B.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C.万有引力定律D.曲线运动11.选修1模块的主题为()。
A.物理学与技术应用B.物理学与社会发展C.近代物理学初步D.物理学与环境12.物理必修课程共()学分。
A.4B.6C.8D.1013.物理选修课程共()学分。
A.4B.6C.8D.1014.学生要参加高中毕业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需要()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6分)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
3、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要素。
4、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5、评价的方法有作业评价、测验,作品评价、成长记录。
6、根据物理实验的形式进行分类,物理实验可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边学边实验、课外实验等类型。
7、实验报告的项目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器材、实验记录及数据处理、实验结果。
8、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根据这一要求,可将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分为他评、自评两类。
9、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可参照“义务教育物理课堂教学评价标准”,针对教学基本功、学生活动、师生互动、媒体应用、教学效果、目标达成、教学特色等方面进行。
10、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包含的步骤有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工具;收集资料,实施评价;给出评价结论。
11、即时评价的方式包括言语式评价和非言语式评价,言语式评价包括赏识性评语和激励性评语进行评价。
12、课程资源概括来说包括:文本课程资源、实验室课程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
13、科学内容标准中一级主题的“物质”有四个二级主题,分别是:物质的形态和变化、物质的属性、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新材料及其应用。
14、物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
15、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16、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17、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到,学习评价要重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18、“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要素,初中课标对此能力的基本要求是:(1)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表述这些问题。
(3)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19、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20、“STS”是科学、技术、社会。
21.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
从从生活到物理,社会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2.物理学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
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理论则是人类对自然界最基本、最普遍规律的认识和概括。
23.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
(2)通过基本知识与学习技能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3)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4)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24.《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科学内容组成。
25.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6.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实验室,以及校外的工厂、农村。
科研院所、科技馆、电视节目等。
可以总结为: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源;实验室资源;社会教育资源。
等4种形式的资源。
27.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目标,用最简单的一句话表示就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物理学是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物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A、相互运动B、物质变化C、物质状态D、相互作用2、()评价是一种体现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评价。
A、实验B、作业C、作品D、考试3、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可分为三个维度,即了解、认识和()。
A、掌握B、理解C、灵活运用D、知道4、即时评价是一种(),具有低起点、勤评价、小目标、快反馈的特点。
A、量性评价B、质性评价C、言语式评价D、非言语式评价5、()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评价。
A、作业评价B、测验C、作品评价D、成长记录6、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
A、科学素养B、实验能力C、实践能力D、综合能力7、()是教学过程中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学现象做出的实时评估。
A、即时评价B、言语式评价C、非言语式评价D、量性评价8、()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设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内容时,将其纳入“课程内容”。
A、自主B、合作C、科学探究D、传统9.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 A )A. 科学素养B.知识储备C.道德品质D. 探究能力10.下列属于课程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是( C )A.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B.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能通过实验收集证据,会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D.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11.下列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是( A )A.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有判断大众传媒信息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B.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C.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D.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12.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中“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的要求的是( D )A.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B.尝试选择科学探究方法及所需要的器材C.尝试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控制变量的意识D.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要求进行操作13.下列不属于探究活动“交流与合作”环节的基本要求是( B )A.有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B.能关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C.能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团队意识D.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调整自己的方案14.下列不属于“提出问题”这一探究环节的是( C )A.能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B.能书面或口头表述发现的问题C.能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D.了解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15.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及能量三大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一级主题,其下又分解为二级主题。
下列各项中属于“运动和相互作用”的二级主题的是( B )A.机械能B.电和磁 C.电磁能 D.能量守恒16.有关科学内容的二级主题,a机械运动和力;b内能;c声和光;d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e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f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g机械能;h电磁能,属于能量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有( B ) A.e、f、g、h B. b、d、f、g、h C.a、b、c、d D. a、c、e、h17.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认知性目标的是( A )A.独立操作B.认识 C.理解 D.了解18.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目标的是( D )A.经历 B.认同 C.内化 D.计算19.以下不属于评价学生学业成就和发展状况的四大方法的是( B )A. 作业评价B. 实验评价C. 作品评价D.成长记录 20.在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时,主要从课前准备和教学过程中的组织教学这两个方面进行考查的是( C )A.教学内容 B.教学方法C.教学态度 D.教学效果21.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下列科学探究能力不属于猜想与假设要素的是:( A )A.能注意假设与探究结果间的差异 B.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究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C.了解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D.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可能答案提出猜想 22.不是评价应注意的问题的是( C )A.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B. 注意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C. 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D. 重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23.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D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含A、B、C24.下列行为动词,不是用来表示体验性要求和目标的是( c )A.经历 B.反应C.认识 D.领悟25.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