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必修二 DNA分子的结构

合集下载

《DNA 分子的结构》 说课稿

《DNA 分子的结构》 说课稿

《DNA 分子的结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 分子的结构》。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DNA 分子的结构》是高中生物必修 2《遗传与进化》中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DNA 作为遗传物质,其分子结构是理解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基础。

本节内容不仅是对前面遗传物质本质的深入探讨,也为后续基因的表达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探索过程和科学方法;然后详细阐述了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包括双螺旋结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的本质和遗传规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 DNA 是遗传物质,对 DNA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 DNA 分子的具体结构还比较陌生。

高中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分子结构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构建 DNA 分子的结构模型,加深对其结构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简述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能力目标(1)通过制作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 DNA 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认同 DNA 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体会生命的奥秘。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教学难点(1)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2)DNA 分子结构中碱基数量关系的计算。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 DNA 分子结构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 DNA 分子的结构。

DNA分子的结构高中生物必修2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高中生物必修2说课稿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利用已有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科学家对DNA 分子结构的探索成果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通过探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DNA分子结构模型,实现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质的目标。

二、教材分析《DNA分子的结构》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它与前面所学的有关《核酸》和《细胞的增殖》的知识相联系,同时也是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突变》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和选修中《基因工程》的基础。

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是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学习好这一节显得很有重要。

通过科学的有效的学习,不但可以理解本节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加深高二学生对后面各章节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三、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3.2DNA分子的结构(共30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3.2DNA分子的结构(共30张)
A
P 脱氧 核糖
含氮碱基
C
嘌呤 嘧啶
G
T
资料1
A C
1951年,英国化学家托德提出核苷 酸分子间的化学连接方式。他认为核苷酸 T 与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二酯键(脱氧核 苷酸的3位碳原子与相邻核苷酸的磷酸发 C 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化学键)连接的。
A G
C5 C4 C3 C1 C2
资料2
1950年初,威尔金斯利用DNA获得 了较好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测量分 析后,发现DNA分子缠绕在一起像一个 圆筒,直径2nm,沿分子长度方向每隔 0.3nm~0.4nm有一个很强的衍射,如果 把这些很强的衍射区分离出后,沿长度方 向是中空的。
有细胞 结构
原核生物 遗传物质都是DNA 真核生物
绝大多数遗传物质是DNA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无细胞 结构 病毒 少数遗传物质是RNA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特点
1、结构比较稳定
2、具有储存遗传信息的能力 3、能够精确的复制自己 4、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
第3章《基因的本质 》
同年,化学家格里菲斯通过计算表明,DNA的4 种核苷酸中,A必须与T成键, G必须与C成键。 同时,沃森了解到,A-T和G-C配对是靠氢键维 系的,A和T之间有两个氢键,G和C之间有三个氢键。
氢键
A
G
T
碱基对
另一碱基对
嘌呤和嘧啶之间通过氢键配对,形成碱基 对,且A只和T配对、G只和C配对,这种碱基之 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第2 节 《DNA分子的结构 》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左) 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右)
背景知识

高中生物_《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生物_《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 DNA分子的结构二、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通过对作为遗传物质的DNA分子的分析,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结合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阐明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所具有的特征。

3.科学探究搜集DNA分子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资料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基于资料提供的证据,得出DNA 的结构特点。

4.社会责任通过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认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2.教学难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四、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五、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情的了解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关键。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

他们喜欢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

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因此,设计这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以亦师亦友的身份走进他们,以基础的语言启发他们,从已知的遗传物质话题开始,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以及小组之间的讨论完成对DNA结构探究历程的分析,动手合作进行模型构建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效果分析《DNA分子的结构》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讲是比较抽象的,能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并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一.教的效果分析在本课教学中,通过遗传物质应该具备什么功能开始,让学生思考要具备这些功能需要什么样的结构,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探究;通过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家的事迹及其成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构建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将抽象的微观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高三生物组柴娜一、说教材《DNA分子的结构》选自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3章第2节。

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讲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学生从结构方面更加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它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教学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制作DNA平面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DAN结构的发现历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教学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四、说教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五、说学法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004年3月4号,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为了迎接世界华人生物学家大会,特地向北京世纪盛典广告公司订制了一个题为“旋律”的DNA雕塑。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一:教学目标1.说出DNA基本单位的名称和相关组成成分,并构建DNA基本单位的物理模型。

2.阅读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和补充资料,尝试构建DNA 的平面结构模型和立体结构模型。

3.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已经学过核酸的种类、基本单位及其组成,以及基本单位与核酸分子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习时间较长,同学们会有不同程度的遗忘,所以有必要开始复习一下相关内容,为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的探索奠定知识基础。

2.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有机化学知识基础,在构建DNA结构模型中,对基团之间的连接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3.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水平足够读懂科学史,并且从中提炼有用信息,但是可能针对性有欠缺,故需要老师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阅读有所侧重。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态,喜欢挑战,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和更多地参与课堂活动,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设置竞争游戏情境,提供DNA组件模型学具,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实现优者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重点难点1.构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播放一段蜘蛛侠视频。

学生:眼球被吸引,同学们都爱看。

教师: 这个视频大家都很熟悉吧,蜘蛛侠,好莱坞最好的漫画改变电影,主人公被一只逃脱的转基因蜘蛛叮咬了一口后具有了非同寻常的能力:他成了一只力量超凡、身手敏捷的蜘蛛侠,双手竟然可以放射出强韧的蜘蛛丝支持自己在空中的飞行,进而与罪犯做斗争。

活动2【讲授】设置活动情景紧急情报:蜘蛛侠的控制蛛丝合成的基因也就是DNA片段发生了改变,导致不能产生蛛丝,严重影响他拯救人类,需要帮助。

要想帮到蜘蛛侠,必需先了解DNA分子的结构。

各学习小组就是我们临时从各个国家请来的科研团队,你们需要经过我们的重重考验,以最佳表现过关者,将被我们聘用来帮助蜘蛛侠,并且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件3.2DNA分子的结构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课件3.2DNA分子的结构

知梳理 典例透析 实验设计
题型一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三 DNA分子结构的稳定性 【例3】 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2 个氢键,胞嘧啶与鸟嘌呤之间有3个氢键。现有4种DNA样品,根据 样品中碱基的百分含量判断最有可能来自嗜热菌(生活在高温环境 中)的是( ) A.含胸腺嘧啶32%的样品 B.含腺嘌呤17%的样品 C.含腺嘌呤30%的样品 D.含胞嘧啶15%的样品
每个 DNA 分子的特异性 特异性。
遗传信息的特异性
生物的
知识梳理 典例透析 实验设计
一二三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二、DNA分子结构模式及信息解读
知识梳理 典例透析 实验设计
一二三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每个DNA片段中,游离的磷酸基团有两个。 2.○代表磷酸,������ 代表五碳糖,▭代表含氮碱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 系为1∶1∶1。 3.������ 和������ 之间的化学键为磷酸二酯键。 4.碱基对之间的化学键为氢键,A与T之间是两个氢键,G与C之间 是三个氢键,DNA分子中G—C碱基对越多,结构越稳定。 5.DNA末端的两个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其余每个脱氧核糖 连接着两个磷酸。 6.若碱基对数为n,则氢键数在2n~3n之间。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知识梳理 典例透析 实验设计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一 DNA的双螺旋结构 【例1】 下图是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从图中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
A.DNA是双螺旋结构 B.碱基严格互补配对 C.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D.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 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DNA是双螺旋结构,且两条链之间碱基严 格互补配对,即嘌呤数等于嘧啶数;从图中不能看出两条链的方向 。 答案:D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3.2DNA分子的结构(共22张)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3.2DNA分子的结构(共22张)

三、DNA分子的结构特性
1.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
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在生物体内,一个最短DNA分子也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 碱基对有:A—T、T—A、G—C、C—G。请同学们计算 DNA分子有多少种? 44000 种
2.特异性
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 DNA分子的特异性。
胸腺嘧啶(T)
鸟嘌呤 (G)
胞嘧啶 (C)
(2)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A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G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C
T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3)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成为脱氧核苷酸链
(4)二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一个DNA分子
DNA平面结构
2.
D N
A
C A A C G A
T G T T G C T
A 的 结 构
G
C
DNA平面结构
A C A A C T G T T G
① 外侧:
磷酸、脱氧核糖交替 连接—— 构成基本 骨架 “扶手”
G
A
C
T
G
C
DNA平面结构
A C A A C T
G
T T G C T C
②内侧: 碱基 “阶梯” 2条链上的碱基通 氢键 连接成碱基对 过______
G与C配对 A与T配对;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G
A G
A? = T / G ≡? C
碱基对
③由2条链按反向平行
方式盘绕成双螺旋结构;
DNA的结构和组成可用五四三二
一表示,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五种元素: C、H、O、N、P
四种碱基: A、G、C、T,相应的有四种脱 氧核苷酸 三种物质: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 两条长链: 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 一种螺旋: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NA分子各种碱基的数量关系 :
① 在整个DNA分子中,A=T、G=C; A+G=T+C,A+C=T+G; (A+G)/(T+C)=1
② DNA分子的一条链中的A+T=另一条链的T + A ; 同理,G+C = C+G
③两个非配对碱基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0%。即 A+C=T+G=50%,A+G=T+C=50%
ALeabharlann TCGA
T
A
T
C
G
G
C
A
T
G
C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 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 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 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 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 过氢键连结起来,形成碱 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 对原则。
A
T
C
A
T
C
G
A
T
A
T
C
G
G
C
A
T
G
C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 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 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A
T
C
G
A
T
A
T
C
G
G
C
A
T
G
C
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 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 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 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 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碱基在内侧。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020年10月20日星期 二上午12时54分57秒00:54:5720.10.20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年10月 上午12时54分20.10.2000:54October 20,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020年10月20日星期 二12时54分57秒00:54:5720 October 2020
④如果一条链中的(A+T) / (G+C)=a,则另一条链中 的(A+T) / (G+C)比例也是a;如果一条链中的(A+G) / (T+C)=b,则另一条链中(A+G) / (T+C)的比例是1/b
⑤在DNA分子中一条链中A+T的和占该链碱基比率 等于另一条链中A+T的和占该链碱基比率,还等于双 链DNA分子中A+T的和占整个DNA分子的碱基比率。 即: (A1+T1)% = ( A2+T2)% = 总( A+T)% 同理: ( G1+C1)% = ( G2+C2)% = 总( G+C)%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00:54:5700:54:5700:54Tuesday, October 20, 2020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0.10.2020.10.2000:54:5700:54:57October 20, 2020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0年10月20 日上午1 2时54 分20.10. 2020.1 0.20
DNA的空间结构
放大
从图中可见 DNA具有规则 的双螺旋空间 结D构NA的结构
模式图
A
T
C
G
A
T
A
T
C
G
G
C
A
T
G
C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A
T
C
G
碱基对 另一碱基对 氢键
嘌呤和嘧啶之间通过氢键配对,形成碱基 对,且A只和T配对、C只和G配对,这种碱 基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叫做碱基互补配 对原则。
DNA分子的结构
小结
★化学组成:
一分子含氮碱基
基本组成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 一分子脱氧核糖
一分子磷酸
★空间结构 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 碱基对 氢键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拓展题:
你能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出相关的数学公式吗?
推导后,尝试进一步总结这些公式,从中概括出一些规律。
2.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最初尝试了很多种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结 构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他们将碱基置于螺旋的外部。在威尔金斯为首的一批科学 家的帮助下,他们否定了最初建立的模型。在失败面前,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气馁, 他们又重新构建了一个将磷酸—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的 双链螺旋。 沃森和克里克最初构建的模型,连接双链结构的碱基之间是以相同碱基进行配对的, 即A与A、T与T配对。但是,有化学家指出这种配对方式违反了化学规律。1952年, 沃森和克里克从奥地利生物化学家查哥夫那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腺嘌呤(A) 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 于是,沃森和克里克改变了碱基配对的方式,让A与T配对,G与C配对,最终,构 建出了正确的DNA模型。
DNA分子的特异性:
①多样性:DNA分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一个最短的DNA分子也有4000个碱基对, 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4000种。
②特异性:特定的DNA分子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 不同的生物,碱基对的数目可能不同,碱基 对的排列顺序肯定不同。
③遗传信息: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就代表了 遗传信息。
∵ A = T ,G = C
∴ A+G=T+C
∴ A+G
T+C

)(

A+T+C+G
A+T+C+G
50%
也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A + G ( A + C ) ( T + G ) …… 1 T+C ( T+G ) (A+C )
规律概括:在DNA双链中,任意两个不互补碱基之 和 相等 ,并为碱基总数的 50% 。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10.2020.10.20Tuesday, October 20,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0:54:5700:54:5700:5410/20/2020 12:54:57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10.2000:54:5700:54Oc t-2020- Oct-20
讨论2:
1. 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 构?
2. 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 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呢?
3. 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 什么部位?
DNA的空间结构
从图上可辨认出DNA 是由两条链交缠在 一起的螺旋结构
以超高分辨率扫描式电子 显微镜拍到的DNA照片。
DNA亲子鉴定用于以下一些案件中: 1.户口申报中亲生血缘关系鉴定 2.离婚、财产继承案中的亲生血缘关系鉴定 3.婴儿错抱案、拐卖儿童案中身份的鉴定 4.移民案中有关人员的亲缘关系鉴定 5.强奸致孕案中确定胎儿的亲生父亲 6.其他一些需要确认争议个体间亲缘关系的鉴定
父亲、母亲、孩子三人都参加鉴定,是完整的DNA亲子鉴定,因为 三联体鉴定较单亲鉴定有更高的精确率,往往可以达到99.9999%或则更 高。但父子或父女DNA亲子鉴定,有1.4%可能的基因突变,这种情况,
2. 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 些错误?他们是如何对待和纠正这些错误的?
3. 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 界传为佳话。他们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 示?
1.主要涉及物理学(主要是晶体学)、生物化学、数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 识。涉及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数学计算法;建构模 型的方法等。现代科学技术中许多成果的取得,都是多学科交叉运用的结果;反 过来,多学科交叉的运用,又会促进学科的发展,诞生新的边缘学科,如生物化 学、生物物理学等。
DNA分子的结构
❖ 2004年7月28日,“分子生 物学之父”克里克在圣地牙 哥加州大学医院与世长辞, 享年88岁。
❖ 1953年4月25日,克里克和 沃森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 带来了遗传学的彻底变革, 更宣告了分子生物学的诞生。
❖ 种瓜为什么能得瓜,就是遗 传物质由亲代传给子代的结 果。遗传物质为什么能自我 复制呢?它是怎样复制的呢? 这些机理都蕴藏在克里克和 沃森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的伟大发现之中。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发现了DNA的化 学成分:
磷酸
脱氧
碱GACT基
核糖
脱氧核苷酸的种类
A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C
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G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T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 20世纪初,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 位于染色体上。
❖ 1943年,艾弗里证明了DNA携带有遗传信息, 并认为DNA可能就是基因。
❖ 1951年,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用X射线衍射 技术对DNA结构进行研究,发现DNA是一种 螺旋结构。
❖ 女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1951年底拍到了一张 十分清晰的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
讨论1:
1. 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DNA模型过程中,利用了 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又涉及到哪些学科的 知识和方法?而这些,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 展以及和各学科的联系有什么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