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五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哲学观、政治经济学观、社会观和人类学观。

这些观点全面而系统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对我个人来说影响很深,我从中获得了很多启发和体会。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的表现。

通过对历史的观察和研究,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规律。

我认识到了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社会在向着更加先进、平等和公正的方向发展。

同时,历史观也让我明白了社会的变革需要人民群众的觉醒和斗争。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具有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人类的思维和观念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这使我认识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做事情时要全面考虑问题,善于分析矛盾,并顺应时代的发展。

第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解剖社会经济现象的科学方法。

我通过学习,了解到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我认识到了经济的重要性和作用,并且要注重研究经济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强调了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我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分歧和矛盾。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让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使我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最后是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的产物,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

我认识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密切,每个人的行为和命运都受制于社会的影响。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人类学观也让我对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五观给我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工具。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五观心得体会马克思主义是一门集合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科学技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其核心思想集中在五个方面,即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道路和科学实践观。

这五个观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本文就这五个观点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马克思主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

它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一切社会制度都是在物质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中产生和变革的。

换句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技术进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唯物史观的最根本的问题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历史方向问题。

在当前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变革不断的今天,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唯物史观在指导我们认识历史和理解现实中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

它强调运用对立和统一的观点来看待世界和事物的内在联系。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有一定的矛盾性和对立性,不是单纯的静止、固定的,而是运动、发展的。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正确判断问题、对待事物、处理矛盾是至关重要的。

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社会到今天的现代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争斗和斗争的形式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

因此,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它对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和历史的前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它认为,社会主义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更深入探究,是人类走向自由、平等、民主、幸福的必然道路。

而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就是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社会化生产资料,消灭私人所有制,从根本上解决剥削和压迫问题,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最大化。

科学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理论要服务于实践,实践又为理论提供检验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科学实践观的核心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 .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 .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 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 .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

马克思五观心得体会马克思的五观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观、政治经济观、人类解放观和社会发展观。

通过学习了解这些观点,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的思想对我们理解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的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形式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剥削和压迫的状态。

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出路。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我认识到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要注重改变经济基础,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的性质,使社会达到真正的共产主义。

其次,社会历史观强调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过程,通过对抗和对立的矛盾推动社会的演进。

社会历史观突出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作为受剥削的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自己的解放。

这个观点使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是通过斗争实现的,只有坚持正确的革命道路,才能够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第三,政治经济观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和阶级矛盾。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被迫接受低工资和恶劣的工作条件。

政治经济观使我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是不公正的,只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消灭剥削和压迫,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第四,人类解放观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解放。

资本主义社会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自由,使人们变成了物质的附属品。

只有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人类的真正解放。

对此,我深感要珍视个体的自由和尊严,也要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

最后,社会发展观强调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社会的进步是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变革和不断的斗争实现的。

社会发展观使我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社会能够真正解决社会矛盾,实现人类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主题班会手册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主题班会手册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主题班会教案第一小学潘佳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1。

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

2.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2、难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资料一、活动目的:1、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内涵.2、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为搞好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二、活动时间:2013年11月21日下午第二节课三、班会内容:(一)马克思主义“五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计划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计划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计划一、历史唯物主义学习计划1. 目标: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2. 学习内容:a. 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b.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规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生产方式、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等。

3. 学习方法:a. 阅读理论著作,分析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b. 结合实际社会历史,分析历史事件和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唯物主义的成果和局限。

4. 检验方式:撰写论文,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在解释历史事件中的应用和限制。

二、辩证唯物主义学习计划1. 目标: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2. 学习内容:a. 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等,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b. 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辩证思维的方法,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量变和质变的关系等。

3. 学习方法:a. 阅读理论著作,分析文中的范畴和方法。

b. 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练习辩证思维的技巧。

4. 检验方式:组织学术讨论或写作,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在分析社会问题中的应用和局限。

三、实践观学习计划1. 目标:了解实践观的基本原理,掌握实践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学习内容:a. 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议会制度的历史》等,了解实践观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b. 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和作用,包括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源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等。

3. 学习方法:a. 阅读理论著作,分析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b. 结合社会实践,分析实践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的作用和局限。

4. 检验方式:实践调研或写作,总结实践在认识和改造社会中的作用和局限。

四、阶级斗争观学习计划1. 目标:了解阶级斗争观的基本原理,掌握阶级斗争的实质和规律。

2. 学习内容:a. 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了解阶级斗争观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五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学习资料马克思主义“5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1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1切被安排的阶级受1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它包括3层含义:
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1种历史现象,不是历来就有的,也不会永久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构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样,国家也必定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完全消灭而自行灭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

2.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一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一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1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1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托它的政治统治来保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协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气力的表现,1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3.国家是机器。

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分,就在于它有逼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类权利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类权利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迫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
强迫机关的捐税和国债。

这3项构成1种组织气力和物资气力,即特殊的社会权利。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第1,民族是1个历史范畴,有它本身构成、发展到灭亡的客观规律。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构成的1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1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括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常常同阶级问题联系在1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

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

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致伤害少数民族大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权势帮忙。

第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1部份。

民族问题历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1部份,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1部份。

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

如果我们在全部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全部革命和建设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毛病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全部革命事业遭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4,各民族同等的联合,反对民族轻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各民族不管大小,都1律同等。

每一个民族
都是人类物资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同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情势的民族轻视和民族压迫。

全球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1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密切联合,共同进行斗争,颠覆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以下几方面内容构成:(1)宗教的本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1切宗教都不过是安排着人们平常生活的外部气力在人们头脑中的空想的反应,在这类反应中,人间的气力采取了超人间的气力的情势。

” (2)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构成和完善为揭露和阐明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

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前后提出过3种图式。

第1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2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3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1神教”。

(3)宗教存在的本源和灭亡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入的本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公道,使自然气力和社会气力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气力。

“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眼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其明白而公道的关
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应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进程即物资生产进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成心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

但是,这需要有1定的物资基础或1系列物资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时间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保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
史上统治阶级用来保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

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灭亡的历史条件逐步成熟而灭亡;宗教对国家来讲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

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

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1877年始用的。

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1867年出第1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1859年的经济学批评的叙文。

在此叙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比着想。

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1语似欲以表示2种概念。

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

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

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与上层。

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资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

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

历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

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

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尔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评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1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干的,可
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1定的文化是1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是某些社会群体、团体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1定的时间性。

这是不言而喻的:封建社会时期与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化所反应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1定的空间性。

这1点亦不言而喻。

比方,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团体,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增进作用。

那末,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

先进文化是1个动态开放性体系。

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

先进文化是鲜活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增进发展的因素,本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类吸收是1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评性吸纳”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