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主题班会手册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精编版

马克思主义五观、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精编版

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新疆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新疆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新疆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新疆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1、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一.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的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五观、四认同、三离不开

五观、四认同、三离不开

喀拉苏村开展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为使各族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化解心理隔阂,凝聚人心、增进团结促进各族广大干部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为推进我乡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保障。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全乡努力营造诚信友爱、文明向上、社会和谐、安定团结的良好氛围,3月27日上午,喀拉苏村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知识和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

学习中,村干部能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之中,努力实现全乡干部思想纪律作风的进一步好转。

通过此次学习,所有干部都认真学习了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知识,使大家对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更加正确的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五观四个认同内容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五观四个认同内容

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五观四个认同内容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2、4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入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1个统1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1。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入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入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英勇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点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入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定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定选择。

3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自古以来是1个多民族的地区,共有13个兄弟民族劳动、战役、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虽然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存在矛盾与不和,产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换和友好交往,1直是历史的主流。

**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会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缘由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1多民族国家得以构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1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的的成立,使我们统1多民族国家产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1次真正消除民族轻视,实现了民族同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主题班会凉州户镇学校八年级二班一、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二、四个认同: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马克思的“五观”:1、马克思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

它包括3层含义: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

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

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

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

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

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

“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教育材料

“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教育材料

南关村进一步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教育材料——维护民族团结,反对社会分裂马克思主义"五观"、“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内容【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四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

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

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

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中国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

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

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更支撑着各族人民的爱国力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民族败类的分裂主义活动,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个认同主题班会

五个认同主题班会

五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听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 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他改善了人民生活, 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 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பைடு நூலகம்
三个离不开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故事分享
2007年3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第四中学18岁的 维吾尔族学生毛兰· 吾买尔被诊断患有慢性肾炎、尿毒症和慢性肾衰竭 等重病,经多家医院诊断,只有换肾才能挽救生命。但是,经医院检 查后,所有的亲属都没有配型成功。 2007年9月,王燕娜在报纸上看到了中学生毛兰· 吾买尔的 遭遇,得知毛兰· 吾买尔是B型血,王燕娜说:“我也是B型血,我给 他捐肾吧。”在医院见到被病痛折磨的毛兰· 吾买尔,王燕娜毅然决定 拿自己的一颗肾来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 为了挽救身患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 吾买尔,乌鲁木齐 市23岁的女青年王燕娜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 吾尔族“弟弟”。王燕娜捐肾救人的事迹感动了新疆各族群众,乌鲁 木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授予王燕娜“民族团结模范”荣 誉称号。
听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我和我的祖国 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 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条河 袅袅炊烟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辙 我最亲爱的祖国 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 和我诉说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漩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 我亲爱的祖国 你像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主题班会教

第一小学潘佳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

2.培养学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让学生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知识。

2、难点: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高度认同”、“三个离不开”的资料
一、活动目的:
1、理解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的内涵。

2、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 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

3、为搞好民族团结,创建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二、活动时间:
2013年11月21日下午第二节课
三、班会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五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国家这一历史现象的总的看法,包括对国家的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类型、国家的形式、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根本观点。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与纲领政策构建成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制定民族法规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点。

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科学内涵和理论观点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社会历史问题的指南。

5、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无论谈论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其他,马克思主义都有一个基本的着眼点——人。

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不同于自然,“人是自由的自觉的”类存在物。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简称“五观”教育)。

突出“五观”教育是新世纪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展、深化、整合,也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育教学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和进一步贴近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更是党和国家加强民族工作和致力于维
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客观需要。

要使学生能够成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必须以坚实的思想、正确的理论来说服和充实他们,并使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民族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了解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正确地认识和看清现实生活中的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现象,自觉地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

国家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学生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个人的关系;充分认识国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本,国家利益集中地反映和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各族人民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国家分裂、民族分裂为已任。

宗教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族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正确认识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了解并正确认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遵守和贯彻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规。

文化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族学生正确认识文化及其与民族生存发展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事实,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异民族文化,从人类发展进步的高度看待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变迁,在珍视和发展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并积极借鉴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

历史观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是,使各民族学生了解并正确认识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中国的历史事实;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中华民族整体的高度正确对待历史上的民族发展、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民族斗争以及民族英雄、少数民族政权等;充分认识中华各民族的多元
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充分认识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统一不可分割性;充分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

(二)四个认同:
即: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强化祖国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

2.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

3.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民族,各民族都为创造河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

4.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三个离不开:
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