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课后习题 水环境化学-习题详解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第二版)

环境化学课后答案第一章绪论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
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
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你对于氧、碳、氮、磷、硫几种典型营养性元素循环的重要意义有何体会?(1)氧的循环:(2)碳的循环:(4)磷的循环(6)体会: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涉及地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是地球运动和生命过程的主要营力。
3.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环境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现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有哪些?答:臭氧层破坏、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危害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损伤。
2、环境化学的分支。
环境分析化学、各圈层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化学。
3、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当前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污染物有哪些特性?(1)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a. 按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b. 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固体污染物c. 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生物污染物d. 按人类社会活动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等(2) 当前世界范围普遍关注的污染物主要特性是:持久行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的所谓“三致”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4、优先控制污染物及其种类在众多污染物中被筛选出潜在危害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称为优先污染物。
优先控制物包括如下几类:挥发性卤代烃类、苯系物、氯代苯类、多氯联苯、酚类、硝基苯类、苯胺类、多环芳烃类、酞酸酯类、农药、丙烯腈、亚硝胺类、氰化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
在“黑名单”中,共有14类,68种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其中优先控制的有毒有机化合物有12类,58种,占总数的85.29%,第二章大气层的化学分层﹤86 km、匀和层或湍流层86~90km、90km~110km、> 120km、非匀和层、外大气层500km以上。
温室气体的种类(举例)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二氯乙烷、臭氧、CFC 11、CFC 12、四氯化碳。
酸沉降化学酸沉降(acid deposition)是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迁移到地表(湿沉降),或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表到地表(干沉降)的过程。
湿沉降(wet deposition)大气中的物质通过降水而落到地面的过程。
干沉降(dry deposition)大气中的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等物质随气流的对流、扩散作用,被地球表面的土壤、水体和植被等吸附去除的过程。
环境化学

6.在一个pH 为6.5、碱度为1.6mmol/L 的水体中,若加入碳酸钠使其碱化,问需加多少mmol/L 的碳酸钠才能使水体pH 上升至8.0。
若用NaOH 强碱进行碱化,又需加入多少碱?解:总碱度=K W / [H +] + C T (α1 + 2α2) - [H +]C T =2121αα+{[总碱度] + [H +] - [OH -]}令α=2121αα+当pH 在5~9范围内、[碱度]≥10-3mol/L 时, [H +]、[OH -]项可以忽略不计,得到简化式:C T =α[碱度]当pH =6.5时,查教材P110表得α1=0.5845,α2=8.669×10-5,则α=1.71,C T =α[碱度]=1.71×1.6=2.736mmol/L若加入碳酸钠将水的pH 升至8.0,查表得α′=1.018,此时C T 值与碱度值均有变化。
设加入的碳酸钠量为Δ[CO 32-],则有C T + Δ[CO 32-]=α′{[碱度] + 2Δ[CO 32-]} 即2.736 + Δ[CO 32-]=1.018{1.6 + 2Δ[CO 32-]}解得,Δ[CO 32-]=1.069 mmol/L若加入氢氧化钠将水的pH 升至8.0,其C T 值并不变化,可得:[碱度] =C T / α′=2.736/1.018=2.688 mmol/L 碱度增加值就是应加入的氢氧化钠强碱量:Δ[OH -]=2.688-1.6=1.088 mmol/L8.若水ApH 为7.5,碱度为6.38mM ,水BpH9.0,碱度0.8mM ,等体积混合后pH 多少?解:水A :碱度=6.38 mmol/L = [HCO 3-]+2[CO 32-]+ [OH -]-[H +] = [HCO 3-] [CO 32-]=K 2[HCO 3-]/[H +]=4.69×10-11 ×6.38/10-7.5 = 9.46×10-3 m mol/L [H 2CO 3*]= [H +] [HCO 3-]/ K 1=10-7.5×6.38/(4.45×10-7)=0.453 m mol/L [OH -]=10-6.5 =3.16×10-7 mol/L水B :碱度=0.80 mmol/L = [HCO 3-]+2[CO 32-]+ [OH -]-[H +] = [HCO 3-]+2[CO 32-]+ 10-5 [CO 32-]=K 2[HCO 3-]/[H +]=4.69×10-11 ×[HCO 3-]/10-9,[CO 32-]=0.04 m mol/L ,[HCO 3-]=0.76 m mol/L ,[OH -]=10-5 =0.01 m mol/L ,[H 2CO 3*]=0002 m mol/L 舍去) 水B+A :B 中的CO 32-、OH -与A 中的H 2CO 3反应生成HCO 3-, ∴ 混合体系中[H 2CO 3*]=(0.453-0.04-0.01)/2 = 0.201 m mol/L [HCO 3-]= (6.38+0.04×2+0.01+0.76)/2=3.61 m mol/L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1-10 21:51 pH=6.35-lg0.201/3.61=6.35+1.24=7.59环境化学思考题与习题第一章 绪论作业习题:● 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 环境污染物有哪些类别?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哪些? 讨论习题:● 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思考题:● 举例简述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
环境化学第二版课后题详解(第4、5章)

(辛硫磷)
(C2H 5O)2P ON C
(2)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 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被微生物降解是它们转化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化学农药对土壤微 生物有抑制作用。 同时, 土壤微生物也会利用有机农药为能源, 在体内酶或分泌酶的作用下, 使农药发生降解作用,彻底分解为 CO2 和 H2O。如马拉硫磷可能被两种土壤微生物——绿 色木霉和假单胞菌——以不同方式降解,其反应如下: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原理:以离子价为为依据,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土壤胶体吸附的阳离 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等价交换。 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特点:1 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 2 同价离子中,离子半径越大,水化离子半径就越小,因而具有 较强的交换能力。 3 土 壤 中 一 些 常 见 阳 离 子 的 交 换 能 力 顺 序 : Fe3+>Al3+>H+>Ba2+>Sr2+>Ca2+>Mg2+>Cs+>Rb+>NH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土壤溶液的缓冲作用,土壤溶液中含有碳酸、硅酸、磷酸、腐植酸和其他有机酸等弱酸及其 盐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缓冲体系,对酸碱具有缓冲作用。 举例:当向土壤加入盐酸时,土壤溶液中的碳酸钠与其作用生成氯化钠和碳酸,抑制了酸度 的提高。 NaCO3+2HCl=2NaCl+H2CO3 土壤的缓冲作用, 土壤胶体吸附有各种阳离子, 其中盐基离子和氢离子分别对酸和碱起缓冲 作用。
②光降解:有机磷农药可发生光降解反应,如辛硫磷在 253.7nm 的紫外光照射 30h 下,光解 产物如下:
O (C2H5O)2P SN O S (C2H5O)2P CN (C2H5O)2P O
CN C (辛硫磷感光异构体)
《环境化学》课后部分习题解答1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部分习题解答第一章绪论2、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征、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环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型科学。
其内容主要涉及: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他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用的机制和风险性;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目前,国界上较为重视元素(尤其是碳、氮、硫和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相互偶合的研究;重视化学品安全评价、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等全球变化问题。
当前我国优先考虑的环境问题中与环境化学密切相关的是:以有机物污染为主的水质污染、以大气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空气污染;工业有毒有害废物和城市垃圾对水题和土壤的污染。
主要化学污染物有:1.元素:如铅、镉、准金属等。
2.无机物:氧化物、一氧化碳、卤化氢、卤素化合物等3.有机化合物及烃类:烷烃、不饱和脂肪烃、芳香烃、PAH等;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如,四乙基铅、二苯基铬、二甲基胂酸等;5.含氧有机化合物:如环氧乙烷、醚、醛、有机酸、酐、酚等;6.含氮有机化合物:胺、睛、硝基苯、三硝基甲苯、亚硝胺等;7.有机卤化物:四氯化碳、多氯联苯、氯代二噁瑛;8.有机硫化物:硫醇、二甲砜、硫酸二甲酯等;9.有机磷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军用毒气等。
第二章:大气环境化学4.影响大气中污染物迁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主要有:(1)空气的机械运动如风和大气湍流的影响;(2)天气和地理地势的影响;(3)污染源本身的特性。
戴树桂《环境化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绪论)【圣才出品】

第一章 绪 论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环境化学1.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的过程。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的为主要因素。
2.环境化学环境科学是指在原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环境质量及其控制和改善为目的的综合性新学科。
它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环境化学 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人类社会活动不同功能产生的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化学污染物环境污染物 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绪论(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①环境化学的学科定义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
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a.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存在的浓度水平和形态;b.潜在有害物质的来源,以及它们在个别环境介质中和不同介质间的环境化学行为;c.有害物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以及人体健康产生效应的机制和风险性;d.有害物质已造成影响的缓解和消除以及防止产生危害的方法和途径。
③环境化学的特点环境化学的特点是要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2)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循环可分为内生的循环和外生的循环。
物质循环常基于元素的循环,包括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环境化学的发展动向①环境分析化学;②各圈层环境化学;③污染控制化学。
环境化学(戴树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环境化学(戴树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中科院研究⽣院硕⼠研究⽣⼊学考试《环境化学》考试⼤纲1.《环境化学》考试⼤纲适⽤于中国科学院研究⽣院环境科学专业硕⼠研究⽣⼊学考试。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了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归趋和效应。
本考试⼤纲侧重于环境污染化学,着重于各类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为、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的理论和⽅法。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物效应与⽣态效应等经典内容。
对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式、⾦属离⼦的存在形态及⽣物效应、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物效应和⽣物浓缩机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酸⾬、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需加以重点掌握。
要求考⽣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法,并具备综合运⽤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
考试内容:环境化学发展及基本内容1.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发展动向、研究内容及热点问题⽔环境化学2.天然⽔的基本特征组成;3.⽔体⽆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着重配合作⽤、氧化-还原作⽤、沉淀和溶解、⽔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等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
4.⽔体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为与归趋模式。
着重分配作⽤、挥发作⽤、⽔解作⽤等典型机制与迁移转化模式。
5.⽔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体富营养化;⽔体富营养化的机理;营养物质的来源;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湖⽔的营养化程度;⽔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环境化学6.⼤⽓中污染物的特征;7.⼤⽓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温室效应;⽓相⼤⽓化学: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化学;液相⼤⽓化学:酸沉降化学、⼤⽓中液相反应;⼤⽓颗粒物化学);8.重要的⼤⽓环境化学问题: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特征及形成条件;光化学烟雾主要参与物质;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光化学烟雾危害及防治;光化学烟雾与硫酸型烟雾的对⽐;太阳和地球辐射间的能量平衡;温室⽓体;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及防治对策;降⽔的化学组成;酸⾬的形成;酸⾬的影响因素;酸⾬的危害及防治;⼤⽓平流层的组成;臭氧层的形成和耗损的化学反应;臭氧洞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现状及防治。
水环境化学试题及答案

水环境化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方法不包括以下哪种?A. 碘量法B. 电化学法C. 气相色谱法D. 紫外分光光度法2. 水体中氮的循环主要涉及哪些形式?A. 氨氮、亚硝酸氮、硝酸氮B. 氨氮、亚硝酸氮、亚硝酸盐氮C. 氨氮、亚硝酸氮、硝酸盐氮D. 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3. 下列哪种物质不是水体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A. 铅B. 铜C. 锌D. 银4.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A. 多环芳烃B. 农药C. 抗生素D. 氯化钠5.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水体中悬浮物的测定方法?A. 重量法B. 滤膜过滤法C. 光散射法D. 电导法6. 水体中磷的测定方法通常不包括以下哪种?A. 钼蓝法B. 离子色谱法C. 原子吸收法D. 红外光谱法7.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水体中的生物需氧量(BOD)的来源?A. 植物残体B. 动物排泄物C. 工业废水D. 空气8. 水中氟离子的测定方法不包括以下哪种?A. 离子选择电极法B. 离子色谱法C. 原子吸收法D. 紫外分光光度法9. 以下哪种物质不是水体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A. 多氯联苯B. 多环芳烃C. 重金属离子D. 农药10.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水体中微生物的测定方法?A. 培养基法B. 膜过滤法C. 流式细胞术D. 紫外分光光度法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水体中溶解氧的测定通常采用____法和____法。
2. 水体中氮的循环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主要过程。
3. 水体中常见的重金属污染物包括____、____和____等。
4. 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等。
5. 水体中悬浮物的测定方法包括____法、____法和____法。
6. 水体中磷的测定方法通常包括____法、____法和____法。
7. 水体中的生物需氧量(BOD)主要来源于____、____和____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碱度=[HCO3-]+2[CO32-]+[OH-]-[H+] 总碱度
不考虑H 总碱度≈[HCO3-]+2[CO32-](不考虑 +和OH-) 不考虑
(3)求加入 N a O H 的量 Y : 加碱后大部分的 H 2 CO 3 解离成了 HCO 3 , 而加入的 OH 变成了 H 2 O , 即: H 2 CO 3 ⇔ H + HCO 3 OH + H ⇔ H 2 O 个反应可知,加碱后, 由上面 2 个反应可知,加碱后, C T 不变, AT 则增加了 Y mmol , 不变,
H 2 CO 3 ⇔ H CO 3
2−
+
+ HCO 3
−
−
+H
+
⇔ HCO 3
解:(1)求水 A的总碳酸 CT 1: 当pH = 7.5,查表得 α = 1.069, 已知AT 1 = 6.38mmol/L ,由CT = α × AT 得: CT 1 = 1.069 × 6.38mmol/L = 6.820mmol/L
HCO3- ↑ +H2O→ H2CO3+OH-
酚酞碱度和CO 酸度的变化: 酚酞碱度和 2酸度的变化:不变
• 酚酞碱度 酚酞碱度=[CO32-]+[OH-]-[H2CO3*]-[H+] • CO2酸度 酚酞碱度 酸度=-酚酞碱度
的水体加入重碳酸 向含碳酸( H2CO3 )的水体加入重碳酸 含碳酸( 盐( HCO3- ),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7. 计算平衡时该溶液中各种 Fe(III)的浓度及 。 的浓度及pH。 的浓度及
分析:四个未知数,四个方程即可求解。 分析:四个未知数,四个方程即可求解。 1. Fe3+的第一步水解,pK1=2.16; 的第一步水解, ; 2. Fe3+的第二步水解, pK2=6.74; 的第二步水解, ; 3. [Fe(III)T]=1.00×10-4mol/L; 4. 溶液的电荷平衡。 溶液的电荷平衡。
(4)求混合后的 α: α = C T / AT = 3.794 / 3.59 = 1.057
当 p H = 7 . 6 , 查表得 α = 1 . 054 , p H − 7 . 5 1 . 057 − 1 . 069 由插入法得: 由插入法得: = 7 .6 − p H 1 . 054 − 1 . 057 解得: 解得: p H = 7 . 58
− = [ NO3 ] + [OH − ] − [ NO3 ] = 3.0 × 10 − 4 mol/L 3+ 2+ + 2 −4 + 2 3+ + 2
3[ 方程4: Fe 3+ ] + 2[ Fe(OH ) 2+ ] + [ Fe(OH ) + ] + [ H + ] 2
习题13 习题
求吸附剂的最大吸附量? 求吸附剂的最大吸附量?
2+ 2+ +
习题19 习题 求已知物质浓度和形态的溶液pH? 求已知物质浓度和形态的溶液 ? 分析 (1) 已知反应常数得方程 ; 已知反应常数得方程1; (2) 根据质量(汞)守恒得方程 ; 根据质量( 守恒得方程2; (3) 根据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得方程 。 根据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得方程3。
(2)求水 B的总碳酸 CT 2: 当pH = 9.0,查表得 α = 0.9592, 已知AT 2 = 0.80mmol/L ,由CT = α × AT 得: CT 2 = 0.9592 × 0.80mmol/L = 0.7674mmol/L
(3)求混合后的总碳酸 C T 和总碱度 AT : C T = C T 1 + C T 2) 2 = 6.820 + 0.7674) 2 = 3.794 mmol/L ( / ( / AT = AT 1 + AT 2) 2 = 6.38 + 0.80) 2 = 3.59 mmol/L ( / ( /
α/% 100
80 60
封闭体系
H2CO3﹡ HCO3
-
CO32-
6.35
40 20
10.33
4.3
0 2 4 6 8 10
12. 3
12
pH
解:设需要加入 X mmol Na 2CO 3,或 Ymmol NaOH 才能使水体的 pH由6.5升至 8.0;
(1)求加碱前 (pH = 6.5)碳酸化合态的总量 C T: 当 pH = 6.5时,水体中主要是 H 2CO 3 和 HCO 3 。 当 pH在5 ~ 9范围内,碱度 ≥ 10 mol/L 范围内, 范围内, 或当 pH在6 ~ 8范围内,碱度 ≥ 10 mol/L 时, 得到简化式: 得到简化式: C T = α × AT
2− − ∗ − ∗ −
即: H 2 CO 3 ⇔ H CO 3
2−
+
+ HCO
3
− 3 −
+ H
+
⇔ HCO
个反应可知,加碱后, 由上面 2 个反应可知,加碱后, C T 增加了 X mmol , AT 则增加了 2 X mmol , 当 p H = 8 . 0,查表得 α = 1 . 018 由 C T = α × A T 得: 2 故: . 736 + X = 1 . 018 × 1 . 6 + 2 X ) ( 解得: 解得: X = 1 . 07 mmol
[H 解:当 pH = 7.0时, ] = [OH ] = 10 mol/L 此时, 此时,水体中主要是 HCO 3 和H 2CO3 ,
总碱度 AT = [ HCO3 ] + 2[CO3 ] + [OH ] − [ H ] ≈ [ HCO3 ] = 2.00 × 10 mol/L
[ HCO 3 ][ H + ] = 10 − 6 .35 又K1 = ∗ [ H 2 CO 3 ] ⇒ [ H 2 CO 3 ] = 4 . 48 × 10 − 4 mol/L [ CO 3 ][ H ] K2 = = 10 − 10 .33 − [ HCO 3 ] ⇒ [ CO 3
HCO3- ↑ +H2O→ H2CO3+OH-
习题4 习题
求每升水中需加多少的Na 求每升水中需加多少的 2CO3,或NaOH才 才 能使水体pH上升至 上升至8.0? 能使水体 上升至 ? 分析 (1) 封闭体系还是开放体系? 封闭体系还是开放体系? (2) 加碱前后碳酸的主要存在形态? 加碱前后碳酸的主要存在形态? (3) 加碱后 T (总碳酸 和AT(总碱度 的变化? 加碱后C 总碳酸 总碳酸)和 总碱度 的变化? 总碱度)的变化
第三章
习
题
3. 向含碳酸的水体加入重碳酸 酸度或碱度变化? 盐,问:酸度或碱度变化?
• 总碱度 总碱度=[HCO3-]+2[CO32-]+[OH-] -[H+] • 酚酞碱度 酚酞碱度=[CO32-]+[OH-]-[H2CO3*]-[H+] • 苛性碱度=[OH-]-[HCO3-]-2[H2CO3*]-[H+] 苛性碱度 • 总酸度 柯性碱度 总酸度=-柯性碱度 • CO2酸度=-酚酞碱度 酸度 酚酞碱度 • 无机酸度 总碱度 无机酸度=-总碱度
−4 −∗ −
查表得: 已知 AT = 1.6mmol / L,查表得: α = 1.710 故: CT = 1.6mmol / L × 1.710 = 2.736mmol / L
(2)求加入 Na 2CO 3的量 X : 由已知可知, 由已知可知,反应的终 点为 pH = 8.0, 存在, 那么此时水体中主要以 HCO 3 存在, 存在, 另外还有很少的 H 2CO 3 存在, 也就是加碱后大部分的 H 2CO 3 解离成了 HCO 3 , 而加入的 CO 3 变成了 HCO 3 ,
习题18 习题
作水溶液各种铁形态的pc-pH图? 图 作水溶液各种铁形态的 分析 (1) 寻找突破口;由反应 可得 3+]与 寻找突破口;由反应3可得 可得[Fe 与 pH的关系; 的关系; 的关系 (2) 由此再求其它形态铁与 的关系。 由此再求其它形态铁与pH的关系 的关系。
可知: 解:由反应 3可知: [ F e 3 + ][ OH − ]3 = 10 − 38 和[ H + ][ OH − ] = 10 − 14 ⇒ [ F e 3 + ] = 10 4 [ H + ]3 ⇒ p[ F e 3 + ] = 3p H − 4 可知: 由反应 1可知: [ F e ( OH ) ][ H ] − 2 .16 = 10 3+ [Fe ] ⇒ p[ F e( OH ) ] = − 1 .84 + 2p H 依次类推 ......
Langmuir 型等温线 型等温线Q= Q0·C/(A+C) 1/Q=1/=1/Q0+(A/ Q0)(1/C) Q0—单位表面上达到饱和时间的最大吸附量; 单位表面上达到饱和时间的最大吸附量; 单位表面上达到饱和时间的最大吸附量 A—常数。 常数。 常数
/ 解:由 L型吸附等温式 Q = Q C ( A + C)
0
和已知条件得: 和已知条件得: 0.50 × 10 0.25 × 10
−3 −3 0
= Q × 3.00 × 10 ( A + 3.00 × 10 ) /
0
−3
−3
/ = Q × 1.00 × 10 ( A + 1.00 × 10 )
0 −3
−3
−3
解得: / 解得: Q = 1.00 × 10 mol ( L • g)
2− 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