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和演唱风格

摘要“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
”蒙古族用他们动人的歌声感染了所有人,也让所有人从歌声中感受到了蒙古草原的令人魂强梦绕的美景和豪迈好客的热情。
蒙古族长调作为蒙古族独有的表演形式,不仅是蒙古族热情好客的表现,更是蒙古族特有地域环境下所产生的艺术风格。
本文通过浅析蒙古族长调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形式,探究蒙古族长调各演唱流派的特点及其区别,并分析蒙古族长调对于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蒙古族长调,艺术特点,演唱形式Abstract" the blue sky of the blue sky, the horse running under the white clouds, waving the whip round the quartet, hundred birds qi Fei. " the Mongolian people infected all the people with their moving songs, and let everyone feel the beautiful scenery and the hospitable enthusiasm of the Mongolian steppe. Mongolian long tune as a unique performance form of Mongolia, not only i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Mongolian hospitality, but also the artistic style produced by the Mongolian unique region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inging form of Mongolian long tun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Mongolian long tune singing schools,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Mongolian long ton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usic.Key words:Mongolian,Mongolian long – tune,artistic characteristics,singing form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一绪论 .....................................................................................................................................(一)概述 ............................................................... (二)蒙古族长调的形成与发展 ............................................. 1蒙古族长调的概述...................................................... 2蒙古族长调的形成......................................................3蒙古族长调的发展···························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与特点 ·······································································(一)蒙古族长调的风格··················································································· 1旋律悠长舒缓....................................................................2多为倚音装饰三蒙古族长调的流派及演唱特点 ·······································································(一)蒙古族长调的流派 ..................................................... 1呼伦贝尔流派..........................................................2锡林郭勒流派3鄂尔多斯流派4阿拉善流派(二)蒙古族长调各流派的演唱特点四对蒙古族长调当代发展的思考..................................................................................(一)蒙古族长调的当代发展趋势(二)对蒙古族长调当代发展的思考五小结参考文献 ..................................................................................................................................... 致谢...............................................................................................................................................一绪论(一)概述有人用长长的诗词表述内心的情绪,有人用厚重的文字记录下社会的文明,有人用美丽的画卷展示人生的精彩,而蒙古族用他们独有的歌声——蒙古族长调向所有人娓娓道来他们蒙古族对于历史、文化、人文、道德、哲学等多方面的感悟。
蒙古族长调的历史文化演进与传承发展研究

蒙古族长调的历史文化演进与传承发展研究一、引言蒙古族长调是蒙古族民间艺术中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它既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族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
蒙古族长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对蒙古族长调的历史文化演进与传承发展进行研究,以探寻其起源、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蒙古族长调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二、蒙古族长调的起源与历史演进蒙古族长调起源于古代蒙古族的民间音乐表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帝国时期。
在那个时期,蒙古族的族长们经常利用歌舞音乐等表演形式进行社交活动和宴会娱乐,而其中的歌舞表演就是后来蒙古族长调的发展和演变的基础。
蒙古族长调的演进过程经历了数百年的变迁和发展,其在历史上承载了蒙古族文化的传统和智慧,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蒙古族长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在元朝时期,蒙古族长调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开始有了一些固定的结构和曲调,而在清朝时期,蒙古族长调的表演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吸收了一些汉族音乐的特点,演变为了以歌颂英雄事迹、生活场景为主要内容的音乐形式。
在近现代,蒙古族长调的演变更加丰富多样,对于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描述更加深刻细致,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
三、蒙古族长调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蒙古族长调的音乐形式主要是以蒙古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为伴奏,例如马头琴、马勒等乐器,利用这些乐器来进行音乐演奏,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乐曲演奏形式。
舞蹈也是蒙古族长调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形式来展现蒙古族的生活场景和民族风情,使得蒙古族长调的表演更加生动、具有感染力。
四、蒙古族长调的传承发展在蒙古族长调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最为关键的环节。
蒙古族长调作为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传统蒙古族社会中,长调表演是由一些专门的音乐家和演员进行传承和演绎的,他们从小接受传统音乐、舞蹈等表演技艺的培训,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能够将蒙古族长调的精髓传承下来,并为后人继续发展。
蒙古长调民歌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蒙古长调民歌的形成、发展及特点2019-03-31摘要: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乐风格的典型代表。
公元七、⼋世纪,蒙古先民⾛出了额尔古纳河,来到蒙古⾼原。
他们基本上放弃了以狩猎为主的⽣产⽅式,⽽改变成以畜牧业为主,随之代表游牧⽣活的牧歌题材长调产⽣了。
蒙古族长调民歌⽓息宽⼴,是较长篇幅的深沉情歌。
它不但在长⾳的演唱上有类似于马头琴演奏的颤⾳,⽽且演唱者需要拥有宽⼴的⾳域,还要灵活掌握长调民歌的共鸣、节奏等演唱特点。
关键词:⾳乐艺术;艺术作品;蒙古民歌;长调;诺古拉;共鸣;节拍;节奏;艺术风格中图分类号:J60 ⽂献标识码:A⼀、蒙古长调民歌的形成在蒙语中,长调被称为“乌⽇图边”,意长歌,它除了拥有曲调⾼亢悠扬的特点之外,还拥有遥远的历史,在公元1206年,蒙古部⾸领铁⽊真统⼀蒙古,将领⼟从⼤兴安岭深林地带扩充到⼴阔的草原,使蒙古部落由深林狩猎民族转变为草原游牧民族。
⽣活在美丽的⼤草原上,蓝天、⽩云、骏马、⽺群,陪伴着草原牧民⼀年⼜⼀年。
在长期的游牧⽣活中,蒙古族⼈民以草原⼈特有语⾔述说着蒙古民族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对⼤⾃然的崇尚。
创造了⾼亢悠远、舒缓⾃如、连绵起伏、⾳域宽⼴的蒙古长调民歌。
⼆、蒙古长调民歌的发展蒙古从早期奴⾪制向封建制的转变,开始从事畜牧业。
由狩猎到游牧⽣产⽅式的变化,⾳乐风格也以短调为基础,逐步向长调发展。
原来⼀些古⽼的⾳乐,如狩猎歌舞、萨满教歌舞被⾼亢悠远、反映蒙古牧民⽣活的蒙古长调所代替。
草原牧民将蒙古长调称为牧歌。
千百年来,蒙古⼈民过着“还⽔草⽽迁徙”的游牧⽣活。
最后,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长调占据了蒙古族民歌的主导地位。
独特的草原的草⾹,与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野花芬芳的空⽓,给了草原⼉⼥纯净真诚的⼼灵。
长调是蒙古歌曲,在⼴阔的草原,牧民们⽤长调赞美⽣活、草原和表达情感。
蓝天、⽩云、⽺群、奔驰的骏马,翱翔的雄鹰在长调的歌声中。
听⼀曲牧歌,就像站在辽阔⽆边的草原,渴望⾃然美丽的画卷,草原牧民称它是与⾃然的完美统⼀。
博州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

博州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博州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点与演唱分析博州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是一块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蒙古族是博州的主要民族之一,长调民歌是他们的传统艺术表达方式。
长调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广大观众和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对博州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方式进行深入分析。
博州蒙古族长调民歌秉承着蒙古族文字、音乐和舞蹈的传统文化,并融入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情感。
这类民歌通常以叙事和抒情的方式展现出人们的思考和感受,以及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表达。
长调民歌以其宏大、激昂的气势和独特的节奏感使人们陶醉,从而产生共鸣。
博州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多以音阶和弦律相结合的方式呈现,通常有长音、半音和全音等元素的运用。
这种旋律风格独具特色,给人一种淳朴、悠扬的感觉。
同时,长调民歌的旋律还充满了起伏和变化,通过音高的变化和节奏的转换,使得演唱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演唱方式上,博州蒙古族长调民歌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演唱者常在户外或草原等自然环境中演唱,借助环境声音的共鸣来增强演唱的效果。
演唱者通常会采用扩声器等设备,使声音更加高亢、嘹亮。
此外,演唱者的技巧和表现力对于演唱的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巧妙地运用吐字、发音、音色和情感等方面的技巧来传递歌曲的内涵和表达。
博州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唱还有着独特的舞蹈配合。
演唱者们会结合动作和舞蹈来丰富演唱的效果,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蒙古族舞蹈以其激情四溢、优雅独特的舞姿,将演唱和舞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展现出蒙古族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博州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也是蒙古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
通过对博州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方式的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和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推广和传承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认识到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结起来,博州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摘要】蒙古长调是蒙古族民间音乐的代表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其音乐风格特点饱含草原风情,具有悠扬、深沉的特点。
演唱形式多样,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声音的变化。
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传和实践相结合。
在当今音乐界中,蒙古长调具有独特影响力,受到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其形成背景与蒙古族的生活、文化以及历史传统密不可分。
蒙古长调独特性凸显,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对世界音乐影响深远。
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蒙古长调,可以更好地弘扬蒙古族文化,推动世界音乐的多元发展。
【关键词】蒙古长调、音乐风格、形式、历史、特点、演唱、传承、影响、形成背景、独特性、未来发展、世界音乐。
1. 引言1.1 蒙古长调的概述蒙古长调,是蒙古族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形式,也是蒙古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形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蒙古长调具有悠久的历史,凝聚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传承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民族精神。
蒙古长调的魅力在于其深沉悠扬的旋律和富有表现力的歌词,能够触动人心,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思和感悟。
蒙古长调不仅在蒙古族内部广泛流传,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的欢迎和喜爱。
它的美妙旋律和独特韵味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界限,成为世界音乐文化交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2 蒙古长调的历史渊源蒙古长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民族的生活和文化。
据历史记录,蒙古长调最早起源于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一种以口传心传的传统歌唱形式。
在古代,蒙古长调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传承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被视为一种祭祀和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在蒙古长调的历史长河中,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蒙古长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通过蒙古长调,人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情感表达,这些都构成了蒙古长调独特的历史渊源和魅力所在。
2. 正文2.1 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特点1. 蒙古长调的音域广阔。
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

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是内蒙古自治区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长调民歌是内蒙古地区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深厚的情感和特殊的表演方式吸引了众多观众和音乐爱好者。
本文将从音乐特点、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三个方面来浅谈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
我们来看一下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内蒙古科尔沁地区长调民歌是一种典型的单调音乐形式,其旋律简单、悠长,节奏缓慢,具有很强的宽广感和舒缓感。
在演唱时,歌手通常会以低沉的嗓音进行长时间的吟唱,这种特殊的演唱方式与普通的歌曲相比有着明显的区别,更加突出了长调民歌的独特魅力。
长调民歌的曲调丰富多样,既有悠扬的抒情曲调,又有豪放激昂的战歌曲调,每一首长调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特点,这也为长调民歌增添了不少魅力。
长调民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调民歌是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承了几百年历史的文化符号。
在长调民歌中,常常表现出内蒙古牧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对家园的眷恋和祝福、对生活的热烈期盼和感恩。
这些都是长调民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它们凝聚着内蒙古地区特有的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使得长调民歌在内蒙古地区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长调民歌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表演特点上。
长调民歌的表演通常需要歌手有着极高的音乐修养和扎实的唱功,演唱者需要有深厚的情感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才能准确表达长调民歌的情感和意境。
长调民歌的表演还有着丰富的舞台演出形式,比如服饰的精美、舞姿的矫健、舞步的翩翩起舞,这些都使得长调民歌的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长调民歌的表演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画面的呈现,这也是它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蒙古族论文: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蒙古族论文: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内容摘要:蒙古族长调民歌从劳动人民的生活中走来,从自娱自乐中走来,从草原、大山、牧场中走来,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
这一艺术现象表明我国各民族的民歌不是一种或几种艺术流派独占鳌头,我们的民族艺术应该呈现多层次多领域的、真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文章主要阐述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力图站在丰富民族文化、保护历史遗产的高度,去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蒙古族长调民歌。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发展中国幅员辽阔,文化历史悠久,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原生态艺术。
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由来已久,所谓“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蒙古族是歌咏的民族,是音乐的民族,一切民族的文化只要有特点、有传承性,都会被世界所承认。
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我国首次与外国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通过的项目,这说明了蒙古族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短调等都是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我们必须重视蒙古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让其在继承中研究、在研究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一、继承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1.蒙古族长调的产生蒙古族长调流传于蒙古民族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中间,是流淌在他们血液里的东西,是人与自然界的交流方式,长调就是在自然的环境里生长起来的天籁之音。
在一望无边的草原上,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产生的蒙古长调是唱给大自然的赞歌,是对苍天、大地、蓝天、白云的膜拜。
在美丽的草原上,人们的交通工具就是马,因此也有人说长调是马背上的产物。
长调是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产物,是人们思维的表达,是一种与自然界融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是牧民与苍天的对话以及对大地的絮语。
世世代代的牧民们用长调抒发着自己的情感,深切感激上天赐予的美丽家园。
长调曲调悠长,历史久远,距今至少有上千年了。
刍议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特点

29民族民间音乐刍议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特点【摘 要】蒙古族长调民歌是我国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并已正式确定为我国人类口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构成机制比较完善,不仅有很多种类,分布较为广泛,每个类型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特点,因此,要想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艺术更好的传承发扬,就必须要分析、掌握好这些特点。
【关 键 词】蒙古族长调民歌;音乐特点;分析探究【作者简介】孟根苏都(1977.03~),女,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长调。
作为蒙古族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呈现了充满大自然气息的草原环境,也蕴含着人们游牧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是蒙古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题材,而要想这种艺术题材能够在时代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就必须要加强对其民歌音乐特点的研究。
一、音阶特点对于蒙古族来讲,由于其一直未形成系统、完善的音乐理论指导,以及演唱、乐器技巧,所以,其音乐的传诵往往都是通过口头来实现的,其音乐体系也一直为五声音乐调式体系,但由于其民歌在演唱中还需要融入另外的不同数量与情况的乐音,也使其民歌的旋律获得了别样的起伏旋律。
该民歌除了常用的五声音阶外,变宫、清宫、变徽和请角也是其经常运用的乐音,进而形成了七声、九声和综合三个较大且不同的区域。
首先,对于七声区域来讲,其主要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并使用清角、变宫两个乐音来不断提升色彩与装饰性。
如,在《杭盖—我的家乡》这首蒙古族长调民歌中,虽然仅出现了一次属于C徽调式的请教音,但是对整体来讲却起到了重要的点缀作用。
又如,《兴安岭》这种G调式,以及《修长的红鬃马》这种A宫调式的民歌,都是在五声音阶中巧妙融入其他乐音的比较典型的作品。
其特点为:主要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并适当应用请角与变宫音来发挥色彩性的装饰作用。
其次,对于九声区域来讲,其对于请角音和变宫音应用的比较多,并常常使用清宫音、变徽音来增强色彩性的装饰效果。
比如,《夜晚》这首E调式的民歌中,即使运用了大量的变宫音,但从整体上来讲,其五声音阶的特点与性质一直都是比较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摘要:蒙古族长调民歌反映着草原生活,而草原生活也离不开长调民歌。
因为有了长调民歌的相伴,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到厌倦。
由于长调民歌的哺育,蒙古族才会有身心健康、感情丰富的子孙。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既是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草原演唱
蒙古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自己辉煌的文明,并以能歌善舞而著称于世。
蒙古族长调这一具有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以它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演绎着这个民族繁衍生息的足迹。
千百年来,草原上的人们用长调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胸怀,祈祝未来。
这个古老而又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形式经过广大的蒙古族民众和卓越的歌手一代又一代传唱至今。
但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长调也要有新的发展。
所以研究、提高和推广长调就成为我们这一代蒙古族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
我们只有勇于探索、开拓长调演唱的新方法,才能使这一民族音乐瑰宝绽放出奇光异彩,使之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欣赏,才能使长调这一辉煌的传统艺术保持经久不衰的魅力,永久流传下去。
现在,虽然演唱长调的人日益增多,但大多数人在演唱方法上囿于传统之中,也就是说长调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和教学理论体系。
一些演唱家也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力求在长调的演唱方法上进行改革。
但是,其进展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长调演唱实践和理论教学之需要。
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规律可循,我们只有了解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谈其发展变化。
歌唱家的风采不仅仅表现在舞台上、广播电视里,更重要的还在于他们代表着每一个时代的演唱风格和音乐特点。
本文通过分析他们演唱风格和演唱方法中的异同,以期探索出他们的演唱规律,寻求发展长调的新途径。
一、第一代歌唱家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时代
他们是上个世纪老一代蒙古族歌唱家,是活跃于蒙古族民间的演唱长调的巅峰人物。
他们分别演唱过《轻快的走马》、《辽阔的草原》等长调曲目。
他们从小生活在草原,心中自有一种能与草原沟通的语言,那便是长调。
他们的演唱方法是自然形成的,运用丹田呼吸法,利用头腔和鼻腔产生共鸣,使声音听起来位置前。
这种演唱方法,是他们长期演唱实践中逐步探索、反复琢磨和积累而形成的,
其中有着丰富的蕴含。
但在许多方面对之未能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以致未能形成系统的传授方法,他们往往依口传心授的方法来传授他们的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长调的发展与普及。
我们应该对老一辈歌唱家成功的经验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总结研究,以解决掌握长调演唱技巧难的问题。
二、第二代歌唱家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金花、拉苏荣、德德玛
他们的演唱歌曲有所不同,有的演唱民歌,有的演唱长调。
在演唱方法上也有很大不同并各有其特点,有的属于纯民歌演唱方法,有的是纯民歌演唱法糅进科学发声演唱方法,还有学院派介入长调演唱方法的。
现分别简述如下。
金花:她以演唱民歌而著名。
将伊克昭盟民歌的演唱风格融进了歌曲演唱中,演唱了许多创作歌曲,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像我们所熟知的歌曲《乳香飘》、《金杯》等就是以伊克昭盟民歌韵味的演唱手法来演唱的。
使人听了耳目一新,为蒙古族音乐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
拉苏荣:他是继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之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长调演唱家,已故乌兰夫副主席曾经称他为“内蒙的小哈扎布”。
在学习和实践中,他在掌握了传统的长调演唱技能的基础上借鉴了科学的发声方法,这是长调与科学发声方法结合的新探索,给长调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圣主成吉思汗》、《金色的边疆———我的家乡》等优美动听的长调和创作歌曲。
另外他还为蒙古族著名艺术家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撰写传记,记录两位艺术家的生活、人生经历和他们卓越的艺术造诣,为我们了解认识蒙古族音乐文化及其历史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
德德玛:她在专业学院系统学习科学发声方法和音乐技能之后,进入蒙古族长调和民歌演唱领域,《阳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她的代表作。
她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她的演唱铺平了道路,为长调音乐增添了更多更新的魅力,成为我们研究、改进长调音乐演唱方法的典范。
三、第三代歌唱家阿拉泰、那顺、朝鲁是第三代歌唱家的代表人物
他们都在高等音乐学院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毕业后接触并演唱民歌和长调。
阿拉泰、那顺:他们曾在中国音乐学院进修,专门学习民族唱法。
后来接触到蒙古族民歌和长调歌曲,分别演唱《小黄马》、《雕花的马鞍》等歌曲,获得成功。
朝鲁: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美声唱法,演唱了大量的西洋歌剧和歌剧片断,例如歌剧《图兰多》、《艺术家生涯》,咏叹调《今晚不能入睡》、《你这冰凉小手》等。
毕业后演唱了许多长调歌曲,如《辽阔的草原》、《山峰》等。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长调与美声唱法科学地结合起来,摸索出自己的演唱风格,既保持了长调的民族特色,创新了演唱技巧,又提高了长调的艺术感染力。
这一类歌唱家的特点是他们通过在高等专业艺术院校学习、深造,掌握了科
学的发声方法,在演唱长调时将这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巧妙地与长调演唱形式结合在一起,构成蒙古族长调学院派演唱方法及风格的基础。
他们促使民族声乐艺术走向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为蒙古族长调艺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从而赋予这一古老的民族传统艺术以新的生命力。
这三代歌唱家代表了近代以来蒙古族民族声乐发展的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无论是传统演唱法时代,多种演唱形式并存的时代,还是后来的学院派演唱法时代,歌唱家们对蒙古民族音乐的发展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其中A、C时代的演唱方法有他们的倾向性,A是自然形成的传统演唱法,C是学院派演唱法,而B时期的演唱法却形式多样,具有交替和过渡性质。
由此可见,长调演唱风格的必然走向应该是学院派演唱法。
历史实践证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的进程中,一方面继承自己的传统,另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都是在吸收、借鉴、融合中得到发展的。
作为蒙古民族艺术瑰宝的长调,要使它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使之跻身于世界艺术的巅峰行列,就有必要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确立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先进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使其在传承、提高与普及上有一个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