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文化系统中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状况,认为目前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状况有四多一少的特征:娱乐业从业人员多、经营性从业人员多、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多、非文化部门从业人员多,而高级人才偏少。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状况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复合型管理人才少,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少,容创意型人才少,文化人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其实践培养不够等。本文从人才培养机制和文化体制两方面简要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问题的基本对策。

Abstract: The article firstl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in recent 6 years in China’s culture system. It regarded that at present many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were employed in the service trade of the entertainment and the management by the employers of the private ownership which were not belonged to the branch of culture system. It also found that high-grade talented person were in exguity. And then it pointed out the primal problems of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the talented person and the talents of compound type, newly emerging industry and content innovation were few,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talented person was imbalant and many of them were short of practice in cultivation. Then it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rom two aspects of training mechanism and culture system. At last it brought forward.

正文

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系列产业,其涵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传媒、报刊出版、广告传播等核心产业,外延上包括卡通、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等与精神消费相关的具体行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文化人才,它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产业领域的竞争,其核心也是人才竞争。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人才。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关键是文化人才培养和开发。要把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也就必须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也逐步意识到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文化部部长家正在 2003年12月举行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就已经提出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2004

年4月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就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2005年4月,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示基地揭幕仪式上大声疾呼:文化产业人才的匮乏已经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我国所面临的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将更为严重。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布状况,除了2004年国家统计局曾有过一次全面的统计之外,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全面、权威的年度数据统计和分析。为此给研究带来很大的不便,因而相关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少。

目前文化部编印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文化主管部门报送的上一年文化产业统计年报和文化部对外联络司的有关报表整理而成的。它反映的是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发展年度状况。本研究专门搜集了其中有关文化产业人才状况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虽然本研究反映的是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人才状况,但在目前缺乏完整的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各年度统计数据的情况下,此研究也不失为有着借管窥豹的重要意义,它可以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和折射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状况。

下面主要以近六年来《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数据来源为依据,从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状况与分布、文化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全面展开论述。

一、我国目前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状况与特点

文化部对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的分类统计。如按照部门区分的话分为文化部门和非文化部门两大类别;按照行业类别进行区分的话可以分为图书馆业、文艺科研、群众文化服务业、艺术业以及文物业等;按照所有制进行区分的话可以分为国有、集体、其他经济等三大类别;还有按照职称进行区分以及按照单位的事业性质与经营性质进行区分的情况。下面我们以之为依据来分析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发展情况。

(一)从从业人员行业类别上看,娱乐业从业人员居多

就我国近6年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总数量来看,数量很大,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很多。表1是我国近6年以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总数量情况。 2001年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人数为145万多人,到2006年,增加到191万多人,从总数量上看,近几年来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

表1:近6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表(单位:人)

01年02年03年04年05年06年

艺术业190032 184717 181134 180353 186112 183044

图书馆业51368 48579 48447 49646 49069 50423

群众文化128420 120156 119072 123458 121441 122500

艺术教育15578 15219 14285 13907 13813 13464

娱乐713931 668152 755482 854824 1826882 1393898

文艺科研3150 3205 3181 3155 3097 3138

文物68038 70923 66125 66676 77101 82988

其他285682 292994 483535 366774 42012 63107

总计1456199 1403945 1671261 1658793 2319527 1912562 (资料来源: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整理,下同)

但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具体行业类别的从业人数来看,近6年来从业人员数量基本趋于稳定的是图书馆业、文艺科研、群众文化服务业、艺术业以及文物业等,人员数量变化最大的行业是娱乐业。娱乐业的从业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到了近几年来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最顶峰,2006年以后趋于下滑(见图1)。

再从娱乐业从业人员在整个年度的文化产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情况来看,2001年、2002年、2003年的娱乐业从业人员分别是49%、48%、 45%,几乎接近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一半。2004年的娱乐业从业人员已经突破了一半,达到51%。随后的2005年和2006年,娱乐业从业人员已经高达79%和73%,占据了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一多半(见表2)。

图1:近6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各类从业人员的数量变化状况(单位:人)

年度01年02年03年04年05年06年

娱乐业人数713931 668152 755482 854824 1826882 1393898

总从业人数1456199 1403945 1671261 1658793 2319527 1912562

所占百分比49% 48% 45% 51% 79% 73%

表2:近6年来娱乐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分布状况及其所占百分比(单位:人)(二)从从业人员的职称来看,中高级职称者极少,无职称者居多

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我国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存在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比重偏低的情况。就文化部文化系统的统计数据来看,这种情况在文化系统也同样存在。

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职称人数来看,高级职称的从业人员数量在近6年来有所增长,但增幅不大。2005年的总人数突破了3万,2006年再持续增长,全国文化产业高级职称的人数达33000多人。具备中级职称的人数每年在总量上远远超出了高级职称的人数总量,几乎是后者的3倍多(如图2),而且呈现出逐年稳步增长的趋势。到2006年具备中级职称的总人数已经达到90000多人(如表3)。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高级职称?26863 28254 28828 31415 33001

中级职称?83499 84273 84526 89407 90252

文化产业人员总数1456199 1403945 1671261 1658793 2319527 1912562 表3:近6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状况(单位:人)

图2:近6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人数状况(单位:人)再从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职称所占的比例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高级职称所占比重小,中级职称的比重比高级职称稍多一点。中高级职称人员在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例非常

少,绝大部分从业人员根本无职称。

就近六年总的变化情况而言,高级职称人数所占的比例还不到2%,中级职称人数的比例虽略高,但总的而言基本维持在5%左右(如表4)。而且近两年在此基础上有所下滑,这可能与最近两年新的从业人员增多有关。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尚不具备任何的职称。从2002年到2006年,每年度没有任何职称的人数所占的比例高达95%左右。因此,如果从从业人员的职称状况来考察的话,中高级职称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任何的职称。有研究显示,2002年省文化厅系统专业人员有129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有253人,只占19.5%,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只有36人,占2.8%;在具有正高职称的人员中,有50%的人年龄在55岁以上。(邹建军,2002:21)由此可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职称分布状况的不均衡。

表4:近6年来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分布比例状况(单位:百分比)(三)从从业人员的单位性质来看,文化部门中的国有、集体经济的从业人员逐年萎缩,而其他所有制则逐年增长,且比重越来越大

表5:近6年来文化部门中国有、集体经济及其它经济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状况(单位:百分比)

从表5按照文化部门中的经济所有制类型情况来看,国有经济的文化从业人员一直占有相当的比重,其次才是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三者之中,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最小。

不过从这三类经济类型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变化趋势来看,国有经济的从业人数基本趋于稳定,集体经济的从业人数逐步趋于萎缩,而其他经济的从业人数却逐步增长和壮大,甚至在2005年达到了高峰,然后又趋于回落,但依旧呈增长之势。图3是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从业人员数量发展走势图。很明显,其他经济的人员数量变化要比国有经济大得多。

图3:近6年来文化部门中国有经济及其它经济从业人员发展走势(单位:人)(四)从从业人员的部门分布来看,非文化部门(其它部门)中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大按照文化部门与非文化部门来区分的话,近六年来文化部门的从业人数虽然一直有所增长,但增幅不是特别大。除了2004年以外,近几年来文化部门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逐年增长,增幅几乎呈正态分布。相比较而言,非文化部门的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在2001年到2004年逐步萎缩,而2004年后又开始逐步增长,到2006年其从业人员在总量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文化部门(如表6和图4)。由此可见文化系统中,非文化部门的从业人员对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支相当重要的主导力量。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其它部门72% 54% 55% 24% 42% 54%

文化部门28% 46% 45% 76% 58% 46%

表6:近6年来文化部门和其它非文化部门从业人员总数(单位:人)

图4:近6年来文化部门中国有经济及其它经济从业人员发展走势(单位:人)(五)从从业人员所从事的行业性质来看,经营性从业人员已经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经营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统计情况2005年以前缺乏相关数据。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年、2006年的统计表明,2005年全国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达到197,389个,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中国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报告 摘要: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文化系统中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状况,认为目前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状况有四多一少的特征:娱乐业从业人员多、经营性从业人员多、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多、非文化部门从业人员多,而高级人才偏少。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状况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复合型管理人才少,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少,容创意型人才少,文化人才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其实践培养不够等。本文从人才培养机制和文化体制两方面简要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我国文化产业人才问题的基本对策。 Abstract: The article firstly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in recent 6 years in China’s culture system. It regarded that at present many of the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were employed in the service trade of the entertainment and the management by the employers of the private ownership which were not belonged to the branch of culture system. It also found that high-grade talented person were in exguity. And then it pointed out the primal problems of culture industry talents: the talented person and the talents of compound type, newly emerging industry and content innovation were few,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talented person was imbalant and many of them were short of practice in cultivation. Then it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from two aspects of training mechanism and culture system. At last it brought forward. 正文 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系列产业,其涵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传媒、报刊出版、广告传播等核心产业,外延上包括卡通、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等与精神消费相关的具体行业。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文化人才,它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文化产业领域的竞争,其核心也是人才竞争。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于人才。因此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关键是文化人才培养和开发。要把我国的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也就必须大力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也逐步意识到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重要性,文化部部长家正在 2003年12月举行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就已经提出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2004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广播电视学专业立足于新闻传播学的内在规律,着眼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前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宽阔的国际视野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广播电视机构以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采访、报道、拍摄、编辑、主持、策划、管理等工作的广播电视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一)知识要求 通过理论教学,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 1、掌握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 3、了解媒介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全媒体的知识; 4、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技常识。 (二)能力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综合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 1、具有较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掌握广播电视传播的方法,具备采访、写作、摄录、编辑、评论、现场报道与主持、节目策划等专业能力,熟悉广播电视节目采制技术,熟悉新媒体传播业务,在此基础上具备全媒体内容的生产、发布能力; 2、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视听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镜前表现能力、声画组合等方面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4、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 (三)素质要求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较强的政治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2、学习和掌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4、团结协作,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 三、主干学科及核心课程 (一)主干学科:新闻学、传播学 (二)核心课程:广播电视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采访、新闻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新闻影像采集、广播电视节目策划、融合报道四、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 (一)基本修业年限:四年 (二)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五、毕业总学分要求 (一)学分要求: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有关课程及环节,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为160学分。其中,通识必修课程41学分,通识选修课程8学分,专业基础课程32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8学分,毕业实习5学分,毕业论文8学分,创新学分2学分,劳动1学分。 (二)毕业条件: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的最低学分,所得学分的结构符合要求。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且不违反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 六、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表 七、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别与结构比例表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特别报道 经济日报/2005年/02月/05日/第005版/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 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基本属于 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无烟产业、朝阳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具体体现 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是否具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就看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的。 发展文化产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目标 必须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的迫切需要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强调不断提高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时,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强调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国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期后,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国家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深刻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渠道,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其中最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9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全国人均收入在3000美元以上的约占十分之一,也就是说中国已有1. 3亿人口、大约4000多万个家庭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收入水平。从国外的经验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精神文化消费支出的增长将会大大高于物质消费支出的增长。正是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中国文化市场的潜在消费能力为3000亿元,占2000年GDP的3%左右,而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产品的消费是800多亿元,只占消费能力的1/3还不到。如果按照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文化产品的消费水平继续发展,那么2005年,中国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能力将达到6000亿元。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这种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年度报告)年度中国文化产业金融发展报告

2010年是中国的文化金融年。党和政府对文化产业战略定位的提升、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的颁布,使金融市场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空前提升。在文化体制改革释放的活力及金融资本的共同推动下,文化产业资本运作全面提速,上市融资、信贷规模,以及债券发行、信托计划与主题基金数量均创历年新高。随着文化产业金融生态不断优化,文化领域金融创新持续推进,证券化趋势渐行渐近,文化在与资本共舞中实现了新的嬗变。 一文化企业上市实现新的跨越 (一)文化企业迎来上市高潮 从《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到相关主管部门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意见,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均被摆在各项工作中的突出位置。2010年共有16家文化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创历年文化企业上市数量之最。上市企业中,除江西出版集团为借壳ST鑫新上市外,其余企业均为IPO(InitialPublic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IPO以其融资功能以及广泛的市场影响和高额的股东回报成为文化企业上市的主流模式。从融资规模看,15家IPO企业共募集资金128.5亿元人民币及9亿美元,其中,中南传媒成功发行3.98亿新股,募集资金42.3亿元,成为A股市场有史以来融资规模最大的文化企业IPO项目。由于中国经济的良好增长态势以及A股IPO“三高”(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额)持续不退,境内上市对文化企业的吸引力显著提升。除昌荣传播等6家企业分别在美国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外,其余企业均选择在境内A股市场上市。其中,中青宝等6家企业选择在境内创业板上市,超过境内上市文化企业的半数,体现了创业板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的有力支持。(二)文化产业题材备受市场关注 一系列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在国民经济格局中战略地位的提升以及近年来呈现的良好发展态势,使文化产业在IPO市场上受到了强烈追捧。境内上市的股票上市首日市场表现良好,半数股票涨幅均接近或超过50%。作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境内首发上市第一股,2010年文化产业首家上市的企业———皖新传媒股价首日上涨49.41%,次日直线涨停,并带动传媒股集体上涨。“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在4只同时上市的创业板新股中,以107.80元的收盘价、58.53%的涨幅居首。“民营出版传媒第一股”———天舟文化网上申购获得了184倍的超额申购倍率,上市首日收涨5722%。“旅游演艺第一股”———宋城股份发行市盈率103倍,共冻结资金1903亿元。作为A股市场首只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传媒类上市公司,中南传媒在五只新股“同场竞技”的情况下,网上网下冻结资金合计达4322亿元,与2010年农业银行IPO冻结资金规模相当。上市次日中南传媒一度冲击涨停,总市值突破248亿元,成为文化产业板块股票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文化”已成为资本市场上最具热度的题材之一。 (三)股权投资基金助推文化企业上市 近年来,我国包括VC(风险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在内的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迅猛。截至2010年第3季度末,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达到571家,实到资本1074亿元,注册资本已接近1500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投资力量。由于A股上市渠道的日渐畅通和国内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入股———上市———退出”成为股权投资基金理想的运作模式。其中,上市是股权投资基金实现投资价值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股权投资市场的迅猛发展对企业上市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在股权投资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具有高成长性的文化产业引起了股权投资基金的高度关注。作为深谙资本运作之道的专业财务投资机构,股权投资基金的介入也加快了文化企业的上市进程。在2010年上市的文化企业中,12家企业在上市前均获得了股权投资,占上市企业的75%,涉及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等新兴文化业态及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传统文化领域。股权投资基金以市场化形式助推文化企业上市已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新趋向。在投资机构中,不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与趋势答案

【文化产业人才需求趋势分析】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现状与 趋势答案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题目:河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文化产业与人才培养创新性研究—以淮阳县为例项目编号:112400450160 一、何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 文化产业属于新兴产业,英国学者约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认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创新,他将现代文化产业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经济》一书里提醒人们,人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创造的无形资产的价值总有一天会超越我们所拥有的物质数据 的价值。 __开发计划署也在《人类发展报告》中强调:“创意与人才将比传统的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和资本,更快地成为文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百度百科这样解释: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 __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那么,文化产业到底包括哪些产业,文化产品又是指哪些产品呢?维基百科的英文解释如下: cultural industries generally

includes textual, music, television, and film production and publishing, as well as crafts and design. For some countries, architecture, the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 sport, advertising, and cultural tourism may be included as adding value to the content and generating values for individuals and societies。 可见文化产业大致包括:文字的、音乐和电视作品、电影、出版物、艺术和设计等等;对有些国家,建筑风格、可视的或行为艺术、体育运动、广告业、文化旅游等也可以增加文化产业的价值,为个人和社会带来创意。文化产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基于上述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的阐述和界定,下文要对影响文化产业市场人才需求的各因素加以分析。 二、影像文化产业人才需求的因素 对人才的需求,与其他产品市场的需求不同之处在于,劳动力是生产要素,所以对其需求是一种派生的需求。正是因为对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才导致了文化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我们可以运用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将影响文化产业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力量辨析和归纳如下:

浅谈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浅谈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方略的支撑。培养具有认识、开发、经营文化资源的眼光、魄力与能力的文化产业人才,是振兴文化产业的保障。本文简单阐述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提出通过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社会力量办学,产学研结合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合作等途径完善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对解决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短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创新 当今世界,文化不仅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财富创造的崭新形态,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体系之一,文化国力作为“软实力”已经成为国际力量平衡对比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规律使文化与经济趋同融合的结果。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将推动文化经济走向更广阔、更深刻的领域。 2009年9月26日,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正式发布,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在国家战略推动下,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迅猛,一些省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然而,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相适宜的是,我国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起步晚、起点比较落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尚不健全,人才奇缺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艺术市场化、经纪类的人才缺乏。我国长期以来文化与产业脱钩,在重视文化培养时忽视文化的产业化,从而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仅以艺术表演为例,经过学院化的培养,中国各类艺术类人才并不缺乏,但艺术市场化、经纪类的人才却并不多见;其次是我国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不足,人才构成也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伦敦是14%,东京是15%,而我国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上海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于人才,如何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人才,是当前我国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加紧我国对既懂经济又精通文化产业特点的复合型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我认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快我国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要在法律、资金、人才、组织等方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为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筹集资金,在经费上确保我国文化产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应适当加大文化产业教育的财政预算。如韩国2002年以来,创作、企划、市场开发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韩国政府国家决定2000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应设立专项文化产业教育研究基金扶持人才开发与培养;运作文化产业教育投资组合,动员社会资金为主、试行官民共同融投资的运作方式等。 二、立足现有高校资源,积极支持各高校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开设文化产业类高教专业,采取新的教育方法,提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围绕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视角,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涉及了“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会展业”和“旅游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等领域,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和专业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拓展空间,因此,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必须做出新的调整。在一般的理念上,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创新,进而提升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在具体的学科建设理念上,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2016-2020最新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精品报告

2016-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报告 2016年10月

内容简述 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其中间产品和服务是最具创造性的生产要素,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目前,文化产业与旅游、休闲、制造、电信、交通、房地产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较快,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把文化产业列入到了当届政府“十二五”的重要工作日程。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将“文化强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上来,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为中国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保障。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文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等诸多文化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使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2014年以来,国产电影票房节节攀升,跨界并购此起彼伏,文化传媒行业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与此同时,多个省份的文化产业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涉及金融支持、区域发展、产业园等领域。进入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已经明朗,“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的热潮席卷而来。2015年3月公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推动中国与沿线各国广泛开展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互联网+”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各地政府要想壮大文化产业,必须积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首先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文化资源占有使用政策、财政税收金融政策、人才分配流动政策、投资融资鼓励政策,为文化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市场政策在内的各项主导政策,通过文化产业政策环境的优化来调控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文化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共十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功效被越来越多地提及。虽然 有人基于保护文化的原因反对文化的产业化,但一来文化注入经济的 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二来历史事实也证明,经济要想长远发展必 须要以文化来支撑,而文化要想完善更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因此,为 顺应这样的时代需求,重现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文化产业成为国家 未来发展的重点是顺理成章的大举措。近年来,各式各样、各级别的 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出,这当然说明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发展 文化产业的认可。事实上,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产业所 带来的收益或许更多,而付出的代价却更少,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和未来。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确实也出现 了破坏文化的现象。 有人觉得这仅仅暂时的副作用,有人觉得这是发展产业的代价,但我 却认为,问题的出现可能跟文化产业化没相关系,而是因为我们缺乏 适合行业发展的人才。我们知道,一个行业要想深入发展,没有一定 数量的人才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本文就将主要探讨相关文化产业 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够发现一种有别于过去、完全适应新时代要求 的相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我们以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与中央新影集团的合作办学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简单介 绍一下两家单位:中央新影集团于2010年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 准成立,是我国唯一生产新闻纪录影片的专业机构。它涉及影视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电影院线经营,同时,还经营动漫产业、新媒体 业务开发等,是目前国内具有较强实力的影视文化产业集团。首都师 范大学科德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以艺术类专业设置为 主的四年本科独立学院。该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主要培养应用型 的艺术人才。其次,我们来讨论两家单位合作的发心和目的。2014年 底双方正式签订共建协议,即共订培养方案、共拟教学大纲、共同培 养学生。作为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大型企业,前者希望将自己的丰富 实践教授给学生,同时借助大学的传统优势资源,培养出更多适应行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试卷86分答案

1、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文化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正确 错误 2、当代文化产业是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第二次文化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来说明现代文化产业是非常有道理的 正确 错误 3、我国文化产业的概念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了区分 正确 错误 4、十年以前,文化产业只是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 正确 错误 5、根据联合国发表的研究报告,2008年中国在国际文化贸易中所占比重达到21%,是最大的文化产品出口国 正确 错误 6、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以产业起步为主线,进入了“十二五”时期 正确 错误 7、进入从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发展的阶段后,国民经济从总体上将转向以文化附加值为标志的经济 正确 错误 8、截止2008年,文化产业中的公有资本比例远高于非公有资本 正确 错误 9、文化产业属于夕阳产业

正确 错误 10、2009年7月22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这个过程中,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正确 错误 11、关于文化产业,国内外有统一的概念内涵 正确 错误 12、讲座专家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经济与历史发展融合而成的概念 正确 错误 13、文化和产业在传统的理解中,是属于相同的社会部门,遵循相似的运行原则 正确 错误 14、知识经济是服务业中从事脑力劳动、以处理知识和信息为工作内容的行业占了主导性作用经济类型 正确 错误 15、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知识经济与国家创新体系项目研究发现,以人文、文化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 正确 错误 16、传统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大众文化发展为标志 正确 错误 17、商业文化和精英文化是没区别的,是一个概念的不同角度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重庆三峡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 人才培养方案 一、学科门类:管理学 专业名称:文化产业管理 专业代码:110310S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标准学制:4 修业年限:3-6年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有较强的学习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纵贯古今中外的文化视野和现代产业理念及经营技能,在文化学、管理学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具备现代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够在文化企事业单位、文化传播公司、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报业、出版业、音像制品等)、文化旅游业、广告业、文博展演业、娱乐业、网络文化与动漫游戏、体育产业等各级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业务设计、项目策划、管理、宣传、市场营销、市场调查、文化政策等有关工作的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系统学习文化、历史、经济、管理等基础知识,接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毕业生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知识结构 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适知识,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电子网络、文化出版、影视演艺、书画工艺、文化旅游等诸多文化产业各自的产业特点和管理经营方式;掌握本专业一般原理和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基本规律;了解国内相关法规的内涵和精神,熟知国际文化市场的操作程序和规则;拥有现代化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结构。

2、能力结构 毕业生应拥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文化创新思想;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其思想和行动都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一定的控制和忍耐能力,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以应对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熟练掌握并能更好地应用英语及计算机操作的能力。 3、素质结构 毕业生应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努力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遵纪守法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 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 四、专业核心课程 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文化产业法与文化政策、文化投资学、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 文化市场调查方法课程实践、文化产业概论课程实践、文化投资学课程实践、学年论文等。 六、创新课程 展示设计 七、毕业学分、学位条件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170学分。学生修满170学分,符合学校规定的其它条件与要求,准予毕业。符合学校规定的有关学士学位授予条例,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八、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

中国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材料

中国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她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先辈们的奋斗精神和创业经验,是当代中国非常珍贵和优秀的文化资源,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对于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30 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拥有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一些人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红色文化热” 的兴起则满足了人们心灵的需求。这一时期,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电影的播放,红色之旅的推出,红色歌谣的传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 而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红色文化” 日渐成为文化产业中一支颇具潜力的重要力量,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比例为12:1 ,呈现出极大不平衡的态势,而红色文化产业符合中国的实际,这一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如今的红色文化产业可以成为红色文化产品的中流砥柱。红色文化只有转化为现实的文化产业,才会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如何把红色文化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更好地弘扬红色精神,让红色精神薪火相传,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核心价值理念一直是各级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研究探讨的热门话题。 一、红色文化产业逐渐成为部分地区经济的招牌产业 虽然红色文化产业在我国的起步普遍较晚,在规模、档次、市场占有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但重庆和江西瑞金的这两座站立着的红色之城以唱红歌、读经典、演艺红色歌舞节目等活动,打造出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经典传承,将红色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了当地经济的招牌产业。 重庆拥有蕴含着震撼人心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瑰丽壮观、斑斓绚烂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通过有效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得来的。从历史资源进行整合:重庆具有独特的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资源,并将其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改革开放时期和现在的红色资源进行整合;从地区资源进行整合,包括城区内资源整合和区间资源整合:重庆市主城区内的红色资源丰富,红岩联线秉持“整合资源,联点成线”的发展方针已经对重点景区如渣滓洞、白公馆、红岩村、曾家岩周公馆、桂园等进行了整合,营造了非常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主城区内的红色资源与江津、酉阳、城口、铜梁、潼南、开县等进行系统整合,初步形成了区域性的合力。重庆红色文化产业市场,目前以红色旅游、展演奏响了序曲,要全面推进就要以市场开发促资源整合,以整合资源促进市场占有,以此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能和高效益。红岩联线在红色文化产业上做出了一个又一个努力和尝试,从20 年前账面资金不足5 万元,发展到今天收入数千万,固定资产上亿的规模,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重庆红色文化产业在这二十多年发展道路上的一个缩影。重庆人吹响了红色文化抢机突围的集结号和冲锋令,创造了红色文化发展的新天地,推动了红色文化产业逐渐成为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的招牌产业。 江西省瑞金以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为基础,努力寻找文化与市场的结合点,精心培育红色文化产业。如今,该市已初步形成以文化娱乐、文化旅游、文化教育和文化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体 系,红色文化产业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瑞金市域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新生力量。2007 年以来,红色文化产业直接经济收益达3500 多万元。瑞金市顺应文化市场的需求,抢抓机遇培植、壮大本地红色文化产业。以闻名中外的“红井” 、大柏地战斗、沙洲坝一家八兄弟全部参加红军、由瑞金籍战士组成的长征先遣队英勇壮烈捐躯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为素材,创作出《红井水》、《大柏地》、《血洒长征路》、《红 都,生命的礼赞》等30 多个红色歌舞节目,受到观众的欢迎与好评,并掀起长盛不衰的红色文化热潮。另

赢在中国人才俱乐部运行报告

“赢在中国”人才俱乐部可行性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介绍 第二部分市场分析 第三部分 SWOT分析 第四部分运作方案 第五部分初期运作 第六部分初期运作投资计划和财务分析

第一部分项目介绍 一、俱乐部性质和宗旨 1、名称:“赢在中国”人才俱乐部 2、宗旨:开展多项以“学习”和“交流”为主题的俱乐部活动,以提高会员的综合素质,为其事业发展提供条件。 3、性质:学校下设社团组织。 二、俱乐部创办的背景 1、外部环境 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使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这一情况使得大学毕业生产生严重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甚而会发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在校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未来的就业问题,他们对自己的未业充满了迷茫,他们渴望了解校园外面的世界,于是使大学校园的各种演讲、讲座非常受欢迎,大学生为了为自己未来就业增加法码,于是纷纷参加各种培训,针对大学生的各种培训(尤其是外语培训)非常之多。 而我国的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又决定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相对较低,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使得很多大学生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谁抓住了大学生市场谁就是未来的赢家。 而我们创办的华夏人才俱乐部正是一个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提供就业机会、扩大其人际关系网的组织,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提高、事业发展的平台,成功=70%人脉+30%知识。 而目前在还没有这样的组织,乃至国也较少有这样的组织和机构关注大学生市场。 2、部因素 1)、新启点外语培训中心开发大学生市场近五年时间,在大学生中有很强的知名度,而且在各大高校有非常广阔的人脉,这是其它任何一家教育机构没有的优势。我们正可以利用我们在各大高校所拥有的便利条件创办“赢在中国”人才俱乐部。 2)、我们拥有非常强大的讲师团阵容。史常峰CCTV-2赢在中国第三赛季36强,安之超级讲师班大陆演讲冠军。侯希平,全国青年演讲比赛冠军,杰出演讲培训师,辉煌路策划公司董事长;玉军,亚美欧国际英语广场董事长,“六合集团”董事;郭长墉,心理学教授,市慈善总会义工讲师团团长,市南公益教育培训中心总干事,高级心理咨询师;宝玺,亚美欧国际英语广场教育总监,著名人生成功激励大师,他的演讲极具影响力。 第二部分市场分析 一、高校信息

文化产业与人才成长

] 文化产业与人才成长 【摘要】提及“文化产业”一词,也许在大学生朋友们的脑海里一时还搜索不到,但对 于《哈利·波特》应该有印象。它在全球的图书、电影、主题公园等,各种开发价值已经超过500亿美元。实际上,它就是文化产业中一个有重大影响力的产品。文化产业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出版、影视、动漫、游戏、网络、视频、艺术品等等。像《功夫熊猫》中的“阿宝”、游戏《愤怒的小鸟》都属于文化产品。这些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智慧和创意尽情表达,不仅激发出大家对生活的热情,也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文化产业产品人才机遇 一、文化产业是一种什么样的产业 总体来说,文化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而且是新兴战略性产业,是与新技术、新创意紧密结合的,能够比传统产业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 那么,新兴产业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术含量比较高 新兴产业代表的是一种更加节能、环保,而且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业。 (二)是未来发展潜力比较大 新兴产业是朝阳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未来有比较大的市场空间。 (三)是有可能替代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衰落是一种对应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传统产业衰落的地方看出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 (四)是新兴产业对于产业的从业人员来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新兴产业要成长,需要很多的条件,例如经验的积累,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等。以文化产业为例,从现有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来讲,多数人都没有经验,需要一边探索,一边发展,风险性也随之上升。 文化产业当中有很多领域符合新兴产业的特征,但文化产业也不全是新兴产业。文化产业里面主要包含三个部分: (1)是文化内容产品 这部分的产业附加价值会比较高,需要跟新技术密切结合,有比较大的市场空间,属于朝阳产业,也是节能环保、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例如3D技术的应用,给传统电影带来更高的附加价值。一部《阿凡达》电影的综合收入就有600多亿元人民币,并且开启了3D

文化产业与文化人才

文化产业与文化人才 摘要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关键是文化人才培养和开发。了解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发展状况,分析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对今后文化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模等都有一定的帮助;也希望文化人才能够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人才 引言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加深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央专门成立了中宣部等17个部门组成的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和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在各种有利政策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已初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文化人才的培养却还跟不上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正文一、了解什么是文化产业及什么是文化人才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国家统计局给出了“文化产业”的范围:(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文化人才从事的工作与以上谈论的方面有关的人即为文化人才。文化部对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的分类统计。如按照部门区分的话分为文化部门和非文化部门两大类别;按照行业类别进行区分的话可以分为图书馆业、文艺科研、群众文化服务业、艺术业以及文物业等;按照所有制进行区分的话可以分为国有、集体、其他经济等三大类别;还有按照职称进行区分以及按照单位的事业性质与经营性质进行区分的情况。 二、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文化人才发展状况(一)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1、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文化单位市场主体缺少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推进文化领域资源战略性重组,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和实力日益增强。 3、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