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科学与工程基础》教学大纲.doc

合集下载

《粉体科学与工程基础》教学中加强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

《粉体科学与工程基础》教学中加强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


行正确的表征和合理的设计 ,为进一步学习粉体制备与处 理工艺及装备技术奠定基础 ,使学生能从粉体过程工程的 层面, 掌握正确 、 合理地运用粉体材料制备工艺和装备技术 的技能, 从而培养他们进行材料设计 、 研究 、 开发和制备 的 能力 。 由于课程 改 革 , 本课 程 的学 时数 已减少 为 3 2 学时 , 而
《 粉体科学与工程基础》 是我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 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主要从理论上论述粉体在几何特 征、 堆积 、 物理 、 界面化学 、 机械力化学 、 粉体力 学 、 流体力 学、 流态化等方面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 其教学 目的是使学生 系统地掌握粉体材料的基本性质 、制备理论及操作过程等 的 理论 知识 , 从而 能根 据材 料 的性能 要求 , 从粉 体科 学 的角 度 ,对 粉状 原材 料 的颗粒 几何 特 征和 表面 物理 化学 性 质进
1 8 0 -1 8 2.
度, 既能增强学生对科研 的兴趣 , 又使导师有充足的时间指 导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 , 将项 目深入 。 4 . 结合教学过程培养本科生 的科研能力。教学研究型 高校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贯穿 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 因此 , 在教学过程 中注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训练也是培养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提 出问题 ,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 可 以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在课
2 014 年 1 月 第 3期
教 育教 学论 坛
ED UC I O N TE AC HI N G F O RUM
J an . 20l 4
N O. 3
《 粉体科学与工程基础》 教学中加强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
吉 晓莉
( 武 汉理工 大 学 材 料科 学 与工程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0 )

《粉体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粉体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粉体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50532001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Powder Engineering课程总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3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是粉体材料科学与专业的专业方向课,选修。

是在学生具备了无机化学、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基础、无机材料科学基础等基础知识之后,开设的专业方向课。

本课程主要按照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纲要,以粉体为研究对象,讲述其概念、加工机械、工程技术及检测技术。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够做到:(1)掌握粉体的定义,与颗粒的相关性,固有的特性;(2)了解粉体的应用领域及发展趋势;(3)掌握炭素的性质与应用,了解炭素的生产制备工艺;(4)掌握粉体相关特性的检测技术。

2.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粉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粉体行业发展趋势。

3.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具备制备粉体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实施说明1.本教学大纲依据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制定,指导教学环节。

2.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大纲实施中要注意教授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处理好重点与难点,将各种理论、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纳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现代教学手段与理念的应用,做到讲授与实际有机结合。

着重介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重点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作业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1.每部分教学内容结束后,结合重点和难点内容,安排适当、适量习题;习题类型以论述型、为主。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熟悉标准、规范等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粉体工程--大纲

粉体工程--大纲

《粉体工程》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课程名称:粉体工程课程编号:0911Y1005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学时分配:理论32学时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先修课程:无机材料工艺学适用专业:材料专业开课学期:第五学期二、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粉体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粉体制备与处理工艺及装备技术,有关粉体加工工艺原理及流程,粉体加工设备的原理、特性参数与性能等知识,为学生日后从事无机材料及产品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从粉体科学的角度,对粉体基本特性表征;从粉体过程工程的角度,正确地掌握和合理地运用实现加工要求的工艺及装备技术,对粉体单元操作过程与系统进行优化选择。

二、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阐明其基本原理,充分利用前续课程学过的有关原理来讲授此课,同时也应注意尽量联系专业的有关内容,使学生学好有关内容为将来应用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堂讲授实行启发式,力求做到少而精,突出重点,并注意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四、坚持课后练习是教好、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根据正常教学进度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教学重点:粉体特性、粉体制备工艺原理教学难点:粉体的制备工艺原理第一章颗粒粒度和形状的表征第一节粒度第二节粒度分布第三节颗粒形状第四节粒度测量方法及其选择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粒径、粒度、粒度分布、颗粒形状等基本概念。

理解颗粒形状、粒度分布的表示方法和表达形式。

教学重点:颗粒形状、粒度分布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粒度分布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式第2章颗粒群聚集特性第一节颗粒层填充结构第二节粉体中颗粒间的附着力第三节湿颗粒群特性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颗粒的堆积和填充情况,掌握颗粒堆积的宏观结构参数。

《粉体工程(校企)》课程教学大纲

《粉体工程(校企)》课程教学大纲

《粉体工程(校企)》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名称:粉体工程(校企)/ Powder Engineer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分:2.5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实验/实践学时:0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适用对象:本科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材料工程基础等。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授课、实习企业和实习基地现场教学二、课程简介1.课程任务与目的《粉体工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研究颗粒和粉状物料的性质及加工、处理技术。

本课程以材料工业生产过程及研究工作中带有普通性及共同性的内容为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粉体加工技术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粉体制备与处理工艺及装备技术,了解和掌握有关粉体加工技术工艺原理及流程、粉体加工设备的原理、特性参数与性能等知识,为今后从事有关粉体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引领和培养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服务祖国的理想和学习动力。

2.对接培养的岗位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粉体物料的加工技术与设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具有应用课程理论知识研究、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具有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的初步能力,并引领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质量、环境、安全和注重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学生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发展目标而努力的责任感。

三、课程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以下课程教学目标,支撑毕业要求3.1、6.2、8.3:教学目标1. 掌握粉体相关基本概念、粉体粒度、粉体堆积填充、粉体流变学、颗粒流体力学等粉体基本特性和粉体工程基础知识,支撑毕业要求3.1、6.2。

教学目标2. 掌握粉体加工处理过程设备的结构、过程原理、工艺参数、性能特点与系统流程等知识,支撑毕业要求3.1。

《粉体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粉体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粉体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50541011课程英文名称:Powder Engineering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适用专业: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类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3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1)课程地位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高等工业院校粉体材料与工程类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的专业方向课。

2.教学目标:本课程重点使学生掌握粉体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粉体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粉体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制备各种粒度粉体的基本技能。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 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掌握粉体工程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粉末的性能与表征方法、粉体的表面与界面化学等基本概念和特点;粉体制备的基本知识;矿物材料破碎的设备及其工作原理和特点;细粉制备的粉磨设备、工作原理及其性能;超细粉制备的设备、工作原理及性能;粉体分级方法、分级设备的原理和性能;固气分离和固液分离方法及分离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粉体输送方法及输送设备工作原理及性能;粉体混合造粒方法、设备及工作原理;粉体应用等。

2. 能力方面的要求:掌握粉体工程基础知识,具备运用粉体工程的基础知识对有关粉末材料的性能、粉体制备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利用粉体工程知识进行粉体制备和应用的初步能力。

本课程为粉体材料与工程类各专业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粉体工程基础。

3. 技能方面的要求掌握不同粒度粉体制备和性能表征方法、具有初步粉体制备实验技能、编制技术文件技能等。

(三)实施说明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行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作业和自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中要联系专业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粉体工程-教学大纲

粉体工程-教学大纲

《粉体工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1009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内学时:45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材料工程基础教材:粉体工程与设备,陶珍东,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参考书:1.粉体技术导论,陆厚根,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2.粉体加工技术,卢寿慈,中国轻工出版社,20003. 粉体工程,张少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4一、课程的性质、教育目标及任务粉体工程是以颗粒和粉状物料为对象,研究其基本性质及加工、处理技术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讲述粉体科学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解粉体加工过程的基本原理,掌握粉体加工设备的选型计算、工艺流程设计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1.粉体的基本性质了解粉体的粒径、粒径分布、形状系数以及粒度和形状的测量方法;理解粉体的堆积性质和摩擦性质;掌握粉体的粒度分布方程。

2.粉碎了解粉碎比、易磨性、超细粉等基本概念;了解粉碎机理和基本方法;理解粉碎功耗定律;掌握各种破碎设备和粉磨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及应用特点,掌握粉体粉碎加工工艺流程。

3.分级了解分级、筛制、筛分的概念;理解分级效率和各种流体力学分级设备的工作原理;掌握重力分级机、离心分级机、旋风式分级机、水力分级机等分级设备的应用特点。

4.分离了解分离的概念、分离和分级的区别、固液分离的方法;掌握各种固气分离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掌握废气收尘系统的工艺流程。

5.流体输送了解流体输送的优点和缺点;了解固气比的概念;理解气力输送的工作原理;掌握各种流体输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6.造粒了解造粒的概念和工业意义;掌握各种造粒方法;了解各种造粒设备的结构和应用特点。

7.混合了解混合的概念以及目的和的作用;理解混合效果的概念;掌握各种混合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8.粉体的表面改性了解粉体表面改性的意义和表面改性的评价指标;理解表面改性的机理;掌握各种表面改性方法。

《粉体工程》实验大纲 - 合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粉体工程》实验大纲 - 合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

《粉体工程》实验大纲
课程名称:粉体工程
英文名称:Powder Engineering
一、学时学分
总学时56 学分:3.5 实验时数:12
二、实验目的
粉体工程实验包括两个综合性实验,一是粉体粒度测试综合实验,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粒度的测量技术,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设计选择不同种类粉体的粒度测量方法,分析不同测试结果与各种粒度测量原理的关系。

二是超细粉末加工及粉末特性综合实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两种以上的超细粉末加工技术与原理,分析超细粉末的加工特性,以及加工前后的粉体物性变化。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以及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基本原理
1、有关粉末粒度测试:激光散射原理,悬浮体系颗粒沉降原理,空气透过法的原理。

2、超细粉末加工部分:颗粒粉碎机理,气流运动原理,单分子层表面吸附理论
四、实验基本要求
1、每次实验前学生要进行预习,提出实验设计方案与步骤,由教师讲授有关实验原理。

2、按教师修改同意后的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学生相互配合,完成所有实验过程。

3、按学生人数分组轮流。

五、考核与报告
实验结束后,学生要独立处理相关数据,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原始数据须经教师签字确认。

按学生出勤,实验过程表现,实验报告综合评分。

六、主要仪器设备
振筛机,离心沉降粒度仪,费氏粒度仪,激光粒度分析仪。

气流粉碎机,,粉体综合物性测定仪,比表现测定仪。

七、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八、适合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材料工程
九、实验地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中心。

《粉体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粉体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粉体⼯程》课程教学⼤纲《粉体⼯程》课程教学⼤纲课程代码:050541011课程英⽂名称:Powder Engineering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适⽤专业:粉体材料科学与⼯程类⼤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3⼀、⼤纲使⽤说明(⼀)课程的地位及教学⽬标(1)课程地位1.课程地位:本课程是⾼等⼯业院校粉体材料与⼯程类各专业开设的⼀门必修的专业⽅向课。

2.教学⽬标:本课程重点使学⽣掌握粉体⼯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法;着重培养学⽣运⽤粉体⼯程知识分析和解决粉体⼯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具备初步制备各种粒度粉体的基本技能。

(⼆)知识、能⼒及技能⽅⾯的基本要求1. 知识⽅⾯的基本要求:掌握粉体⼯程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法。

粉末的性能与表征⽅法、粉体的表⾯与界⾯化学等基本概念和特点;粉体制备的基本知识;矿物材料破碎的设备及其⼯作原理和特点;细粉制备的粉磨设备、⼯作原理及其性能;超细粉制备的设备、⼯作原理及性能;粉体分级⽅法、分级设备的原理和性能;固⽓分离和固液分离⽅法及分离设备的⼯作原理和性能;粉体输送⽅法及输送设备⼯作原理及性能;粉体混合造粒⽅法、设备及⼯作原理;粉体应⽤等。

2. 能⼒⽅⾯的要求:掌握粉体⼯程基础知识,具备运⽤粉体⼯程的基础知识对有关粉末材料的性能、粉体制备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综合分析的能⼒;具备利⽤粉体⼯程知识进⾏粉体制备和应⽤的初步能⼒。

本课程为粉体材料与⼯程类各专业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粉体⼯程基础。

3. 技能⽅⾯的要求掌握不同粒度粉体制备和性能表征⽅法、具有初步粉体制备实验技能、编制技术⽂件技能等。

(三)实施说明1.教学⽅法课堂讲授中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法、基本原理和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讲解;采⽤启发式教学,培养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引导和⿎励学⽣通过实验、作业和⾃学,调动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的⾃学能⼒;增加讨论课,调动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中要联系专业实际注重培养学⽣的⾃主创新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体科学与工程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粉体科学与工程基础/Fundamentals of Pow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学时/学分:32/2 (其中含实验0学时)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材料学院无机非系粉体工程研究所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粉体科学与工程” 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从而能根据材料的性能要求,从粉体科学的角度,对粉状原材料的颗粒儿何特性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正确的表征和合理的设计;并为进一步学习粉体制备与处理工艺及装备技术奠定基础,使学生能从粉体过程工程的层面,掌握正确、合理地运用粉体材料制备工艺和装备技术的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颗粒几何特性与表征颗粒的堆积结构与致密堆积粉体力学与流变特性颗粒流体力学粉体的物理特性粉体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木理论,以及正确、合理地应用专业基础知识解决粉体过程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方法,为后继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专业基础知识。

在传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各章节所学内容与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关联介绍,培养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1.颗粒的几何特性与表征颗粒的大小与分布:粒径和粒度的概念;单颗粒的4种粒径表征方法:轴径,球当量径, 圆当量径,定向径;颗粒群平均粒径的概念;平均粒径的计算方法。

粒度分布:粒度分布的概念;粒度分布的4种表征方法:列表法,作图法,矩值法,函数法;函数法的4种粒度分布方程:正态分布方程,对数正态分布方程,Rosin-Rammler 分布方程,Gates-Gaud in-Schumann分布方程。

颗粒的形状:形状系数的概念,形状系数的表征方法,形状指数的概念,形状指数的表征方法。

颗粒形状的数学分析法:Fourier级数分析法;分数维法:分形与分数维的概念,分数维的计算,颗粒形状的分数维表征。

粉体比表面积:颗粒的表血性状;粉体比表面积的概念;粉体比表面积的计算:基于单颗粒或颗粒群平均粒径的比表面积计算,基于粉体粒度分布的比表面积计算,几种粒度分布方程的比表面积计算。

2.颗粒的堆积结构与致密堆积颗粒堆积结构的基木参数:空隙率,堆积率,表观密度,配位数概念。

颗粒的堆积结构:等径球形颗粒的规则堆积,等径球形颗粒的随机堆积,异径球形颗粒的堆积。

实际颗粒的堆积:非连续尺寸粒径的颗粒堆积,连续尺寸粒径的颗粒堆积。

颗粒致密堆积理论与经验:Ilorsfield致密堆积理论,Fuller致密堆积曲线,Alfred 致密堆积方程,隔级致密堆积理论,致密堆积经验。

3.粉体力学与流变特性颗粒接触点上的作用力与粉体层应力:颗粒间的内聚力;主要内聚力形式:范德华力,静电吸引力,液体桥联力,固体桥联力概念及计算。

粉体层极限应力状态:Jenike剪切法实验,三轴压缩法实验。

粉体层应力的莫尔圆分析法:粉体层应力平衡关系,莫尔圆的概念及方程,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概念及计算方法,莫尔圆与粉体层的应力对应关系,粉体层应力的莫尔圆图解法。

粉体的摩擦角特性:内摩擦角概念;压应力与剪应力的三种变化关系:理想库仑粉体, 库仑粉体,非库仑粉体的概念及表征方程;粉体主应力与内摩擦角关系;粉体被动和主动侧压力系数;休止角、壁面摩擦角与滑动摩擦角、运动摩擦角动概念及测试方法。

粉体的流变特性:粉体的屈服轨迹,粉体的有效屈服轨迹与有效内摩擦角,粉体的开放屈服强度,粉体的流动函数。

粉体层的压力分布:圆筒形容器粉体层压力分布的分析计算,倒锥形料斗的粉体层压力分布的分析计算。

粉体的压缩:粉体的压缩机理,压缩应力分布,压缩率与压缩应力之间的变化关系。

4.颗粒流体力学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运动: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方程,分析2种典型沉降:颗粒的自由沉降和高心沉降;颗粒的运动阻力系数与颗粒雷诺数之间的关系;颗粒沉降速度计算:球形颗粒的自由沉降速度及对应于层流区的Stokes公式、过渡流区的Allen公式和湍流区的Newton公式,球形颗粒的离心沉降速度计算;颗粒沉降速度的修正:颗粒尺寸影响,颗粒形状修正,壁效应修正,浓度修正。

流体在颗粒固定床层中的透过流动:固定床的基本特性和基本概念;透过流的压降计算: Carman-Kozeny公式分析和Ergun公式。

颗粒在流体中悬浮运动:流化床基本性质,分析颗粒流态化现象和流化床结构及似流体性质,流态化过程及特性;流化床主要参数计算:床层压降,临界流化速度,极限流化速度, 流化床的平均空隙率和平均密度。

5.粉体的物理特性粉体的热学性质:颗粒的能量与热力学关系,分析颗粒尺寸与能量的分布状态;颗粒的热力学基本方程;颗粒的熔点和溶解度;颗粒热容和比热容;粉体的传热特性:分散相中颗粒的传热,颗粒层的传热。

粉体的电学性质:颗粒的荷电现象与荷电量,颗粒的4种主要荷电形式:接触荷电,碰撞荷电,电场荷电,粉碎荷电;粉体的电导性:粉体堆积体电阻,粉体分散体的电导率;粉体的介电常数。

粉体的光学性质:光传播的基本属性;颗粒分散体系中的光散射:瑞利散射,米氏散射, 夫琅禾费散射;粉体层表面光的反射现象与反射规律;颗粒的光吸收现象和光吸收机理,颗粒光吸收现象的应用;光在颗粒分散体系中的衰减。

粉体的磁学性质:物质的磁性,分析物质磁性的木质、铁磁性物质和物质磁性分类;颗粒的磁性:颗粒的磁化系数及磁性分类,颗粒尺寸与磁性的一般规律,铁磁性颗粒尺寸与固有矫顽力,颗粒聚集态和离散态粉体与矫顽力。

6.粉体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表面现象与表面能:固体的表面现象和表面能,颗粒表面活性及活化位概念。

粉体表面的吸附特性:固体表面吸附现象及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概念;颗粒气体的吸附及几种典型的等温吸附类型;颗粒在溶液中的吸附:非电解质在颗粒表面的吸附,电解质在颗粒表面的吸附,高分了表面活性剂在颗粒表面的吸附。

粉体表面的润湿性:固体表面的润湿性,三相平衡接触角概念,沾湿、浸湿和铺展;固体表面的亲水性和疏水性;颗粒的润湿性:粉体层表面表观接触角,颗粒在水-气表面的漂浮与润湿,密集态粉体中的液体;粉体表面的亲水性;粉体润湿性的测量方法。

粉体的凝聚与分散:粉体凝聚的类型,聚集,凝结,絮凝和团聚;粉体在空气中的凝聚与分散:粉体在空气中的凝聚力的分析与比较及分散措施;颗粒在液体中的凝聚力分析与比较及分散调控措施。

(二)基木要求1.正确理解以下基本概念和规律:单颗粒粒径,颗粒群平均粒度(径),频度分布函数,累积分布函数,粒度分布方程;体积、表面积、比表面积形状系数和Carman形状系数,球形度、圆角度形状指数,比表面积;空隙率,表观密度,配位数;颗粒间内聚力主要类型,粉体层极限应力状态,粉体层应力莫尔圆,最大和最小主应力,内摩擦角,休1上角,库仑粉体和非库仑粉体,粉体的开放屈服强度,粉体的流动函数;颗粒的自由沉降,阻力系数,颗粒雷诺数,固定床,流化床,临界流化速度,最大流化速度;颗粒尺寸与能量的分布状态,颗粒熔点、溶解度及比热容与粒径的关系;颗粒荷电方式与机理,粉体电导率和介电常数与堆积率的关系;颗粒散射光强与粒径、介质折射率的关系;磁畴,磁性颗粒的矫顽力与粒径的关系,粉体磁性与堆积率的关系;表面结构与表面活性,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三相平衡接触角,润湿性的判别;聚集, 凝结,絮凝和团聚,粉体在气体中的凝聚力,颗粒在液体中的凝聚力。

2.掌握下列计算方法或处理方法:单颗粒球当量径和颗粒群平均粒度(径)的计算,根据粒度组成通过例表法和作图法表征粒度分布,建立频度分布函数和累积分布函数;体积、表面积、比表面积形状系数和Carman 形状系数及球形度的计算,基于单颗粒或颗粒群平均粒径的比表面积计算,基于粉体粒度分布的比表面积计算,几种粒度分布方程的比表面积计算;粉体层空隙率和表观密度计算,依据致密堆积理论和经验,掌握粉体致密堆积体的构造方法和措施;粉体层应力计算,内摩擦角计算;颗粒自由沉降和离心沉降速度,沉降速度的修正方法;透过流压降与速度的计算,流化床床层压降、临界流化速度和最大流化速度计算;3.牢固掌握下列公式并能熟练灵活的运用:颗粒群对数正态分布方程及粒度分布图,Rosin-Rammler分布方程及粒度分布图,体积形状系数,表而积形状系数,比表面积形状系数,球形度,单颗粒和颗粒群的比表面积计算式,颗粒自由沉降速度计算:Stokes式,Allen式,Newton式,Carman-Kozeny公式和Er gun 公式,固定床压降计算式,临界流化速度计算式。

4.运用本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初步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可能遇到的: 粒度,形状,比表面积,致密堆积,粉体流动,压制,颗粒分级、分选,透过流动,流化床设计等工程实际问题或研究、开发问题;同时,能利用粉体的电、热、光、磁等物理特性和粉体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解决粉体材料的应用和功能性粉体的研究、开发。

(三)学时分配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32学时,课内学时分配如下表:讲课小计卞"学环节课程内容学时、颗粒的几何特性与表征77颗粒的堆积结构与致密堆积44粉体力学与流变特性44颗粒流体力学77粉体的物理特性44粉体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66合计3232(四)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1. 颗粒的几何特性与表征重点:单颗粒的球当量径,圆当量径;颗粒群的平均粒度(径)计算。

重点:粒度分布的列表法、作图法和函数法;函数法的正态分布方程,对数正态分布方程,Rosin-Rammler分布方程。

难点:颗粒形状数学分析法:Fourier级数分析法;颗粒形状分数维计算法。

重点:单颗粒或颗粒群平均粒径的比表面积计算,粉体粒度分布的比表面积计算,几种粒度分布方程的比表面积计算。

2. 颗粒的堆积重点:颗粒堆积基木参数:空隙率、配位数、表观密度。

难点:Horsfield密实堆积理论,Fuller密实堆积曲线,Alfred密实堆积方程,隔级密实堆积理论。

3. 粉体力学重点:粉体层的应力关系及计算,莫尔圆的概念及方程,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概念及计算;粉体层应力的莫尔圆图解法;库仑粉体和非库仑粉体的概念及方程;通过Jenike 剪切法实验或三轴压缩法实验来分析粉体层压应力与剪应力的变化关系,并获得粉体内摩擦角、表观抗张强度等力学和流变学参数。

难点:内摩擦角,极限应力状态,莫尔圆与破坏包络之间的关系;极限应力状态下的屈服轨迹,开放屈服强度及流动函数。

4. 颗粒流体力学重点: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方程,自由沉降和离心沉降,阻力系数和雷诺数;颗粒自由沉降速度计算:Stokes式,Allen式,Newton式的应用;实际颗粒沉降速度的修正:颗粒尺寸和形状修正,壁效应修正,浓度修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