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全文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

古诗忆秦娥娄山关翻译赏析《忆秦娥娄山关》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前言】毛泽东这首写于1935年的《忆秦娥娄山关》慷慨悲烈、雄沉壮阔,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注释】1、忆秦娥: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②娄山关:又名太平关,遵义市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交界处,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上的关口。
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③烈:猛烈,强劲。
④长空:辽阔的天空。
⑤碎:细碎。
⑥咽(yè):在这里读入声。
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中可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⑦漫道:莫道。
⑧从头越:重新跨越。
⑨残阳:夕阳。
⑩西风烈:凛冽的西风很猛烈地吹着。
2、西风烈:列,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3、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4、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5、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6、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7、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人们徒然传说娄山关坚硬如铁。
8、而今迈步从头越:迈步,跨步、大踏步。
从头越,即为头越。
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为头,犹云从头,或开始也。
”有重头再开始的意思。
说的是从头大踏步越过雄关,却隐约透露着当时战略任务受挫,要对长征计划从头再作部署,且有取得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
9、从头越:叠句,作用同上片“霜晨月”。
10、苍山如海: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
11、残阳如血: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赏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赏析赏析如下:
雄关漫道真如铁,这里,雄关之雄,实在太峭拔,无法攻克,实在太沉重。
雄关真如铁,虽实非浪语,而在红军眼前,仅仅“漫道”罢了。
且看“如今迈步从头越”,它是何其的魄力!简直行神如空,理气如虹,也是实在太豪爽劲健。
读完这儿,只感觉红军战土前行的脚步,每一踏足都踩的山上在摇晃。
在一字一句,不但赞颂了红军的坚强不屈信念,描绘老百姓的获胜自信心;并且对对手的嗤之以鼻与藐视,也不言而喻。
漫道,出自于古时候宋朝《营式造法》中的要求:堂前漫道的高与长之之比一比四,而大门处的漫道的高与长之之比一比五。
因而,漫道本意为轻缓的陡坡路面或台阶,是相对性于平行面路面和陡直路面来讲的一种路面称呼。
左右就是说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出自的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的翻译

忆秦娥娄山关译文
忆秦娥娄山关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原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此词写于1935年,最早发表于1957年的《诗刊》上。
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及翻译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及翻译篇一:口译概述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口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从温家宝总理20XX年3月18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员的相关实例,说明口译员除去其所应具备的语言基本功和口译技巧外,还应加强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努力扩大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口译;口译员;记者招待会;跨文化意识引言20XX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于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之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
全场招待会历时140多分钟,温总理精彩地回答了十三位记者的提问,同时,现场的口译员也逐一翻译了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口译员令人称赞的表现不仅再次说明口译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也体现了跨文化意识是口译员艺术性地架起沟通两种语言文化桥梁的重要方面。
一、口译的灵活度与跨文化意识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准确且迅速地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其传递的话语信息通过声音、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综合形式得以完成。
与通过文字来传达语言意义的笔译相比,口译具有较高的灵活度。
这也由口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即口译速度快,现场性、时限性、独立性较强。
面对不可预测的交谈话题,文化背景信息,口译员不得不具有较高度即席应变能力,还要不断培养应对交际过程中相关文化因素的跨文化意识,把握文化差异,使受众有效地领会来自另一文化领域的信息。
尽管素有"平民总理"之称的温总理常用朴实通俗的语言展现其亲民爱民的情怀,其记者招待会则是总理个人站在国家的立场,代表国家或国家利益就当前的国内外时事解释政策、发表评论,所涉内容包括政策表述、外交声明等等,所以记者招待会的用语总体上比较正式,措辞准确平易,语法简明严谨,不是纯粹个人情感的表露,也不是一般的叙谈,风格也介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
(任小平,2000:40)不过,我们从多次记者招待会又了解到温总理还善于借用诗词典故,旁征博引,回答记者提问,来展现其"诗人总理"的风采。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忆秦娥·娄山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忆秦娥·娄山关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忆秦娥·娄山关近现代: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
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注释: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lǎ)叭(ba)声咽。
忆秦娥:词牌名,源于李白的词句“秦娥梦断秦楼月”。
双调,仄韵格,四十六字。
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
娄山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处天险,此处战役关系着红军的生死存亡。
西风烈:烈,凛烈、猛风;西风劲厉。
长空雁叫霜晨月:在霜晨残月映照下,在烟雾茫茫的长空中,有飞雁在叫唤。
这两句是记拂晓情景,时娄山关战斗已经胜利结束。
霜晨月:叠句,类似音律上的和声,有连锁作用,详见词牌忆秦娥。
马蹄声碎:碎,碎杂,碎乱。
喇叭声咽:喇叭,一种管乐器,即军号。
咽,呜咽、幽咽,声音因阻塞而低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雄关漫道真如铁:雄关,雄壮的关隘,即指娄山关。
西风烈诗词全文意思

西风烈诗词全文意思《忆秦娥·娄山关》,全文为: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凛冽的西风正猛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参考内容创作背景: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
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赏析: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
而且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作者简介:(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49至1976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思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赏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赏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诗表达了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念。
“雄关漫道真如铁”描绘了娄山关的险峻和难以攻克,暗示了红军在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向前迈进。
“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和决心,展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此外,这句诗还表现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热爱。
他不仅把娄山关的险峻视为前进道路上的挑战,更将其视为检验红军战士勇气和决心的试金石。
诗人坚信,只要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所有困难,实现革命的胜利。
总的来说,这句诗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忠诚。
它鼓舞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信心和勇气,不断前行,走向胜利。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赏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赏析
摘要:
一、背景介绍
二、诗句赏析
三、诗句背后的意义
四、诗句的现实意义
五、总结
正文:
一、背景介绍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诗出自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这首诗创作于1935年,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面临重重困难和严峻考验。
这首诗表达了毛泽东主席以及全体红军战士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二、诗句赏析
“雄关漫道真如铁”描绘了长征途中艰难险阻的景象,雄关象征着艰难困苦,铁一般坚定。
“而今迈步从头越”则表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敢前行的决心。
这两句诗通过对仗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
三、诗句背后的意义
这句诗反映了长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剿,进行的一次战略大转移。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面临无数艰难险阻,但他们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句诗展现了红军战士顽
强拼搏、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
四、诗句的现实意义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像红军战士那样面临生死考验。
然而,这句诗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
只有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这句诗鼓励我们要有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五、总结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诗既是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生动描绘,也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坚定信念的鼓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全文出处作者
翻译赏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出自《忆秦娥·娄山关》忆秦娥·娄山关作者:毛泽东年代:近代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赏析: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
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1月15日到17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着名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了三
天,会上,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改组了书记处和军委,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
1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
后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二月五日,在一个叫“鸡鸣三省”(四川,贵州,云南)的村庄,博古把军事指挥权正式移交给毛泽东。
上任伊始的毛泽东求胜心切,敌情未明而猛攻四川土城。
没料到四川兵十分打得,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
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
这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
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在红
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
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
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
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
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 3000 人,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仗。
也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