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的内容分析
精神障碍情况汇报

精神障碍情况汇报近年来,精神障碍问题在我国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作为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需要对精神障碍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
下面就我所在地区的精神障碍情况进行一份汇报。
首先,我所在地区的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已经超过了过去五年的平均增长率,其中以焦虑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主。
这一情况与社会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次,精神障碍患者的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过去,我们所熟知的精神障碍患者多数是中老年人,但是最新的数据显示,青少年和青年成为精神障碍的高发人群。
这一情况与当今社会的教育压力、家庭关系、网络成瘾等因素有关。
另外,精神障碍患者的就诊和治疗问题也亟待解决。
由于精神障碍的特殊性,很多患者在就诊和治疗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
例如,部分患者由于缺乏自我意识或者家庭成员的忽视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还有一些患者由于经济困难而无法接受规范的治疗。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关怀。
最后,我所在地区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和融入社会的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而现实中很多患者却面临着就业困难、社会歧视等问题,这对他们的康复和社会融入造成了阻碍。
综上所述,我所在地区的精神障碍情况呈现出数量增加、年龄年轻化、就诊治疗困难和康复融入问题等特点。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关注度和理解度;加大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提高患者的就诊和治疗率;同时,还需要积极推动社会各界的关爱,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重拾信心,重获健康和幸福。
希望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精神障碍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精神病患者调查报告

精神病患者调查报告近年来,精神病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精神病患者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以下是调查报告的详细内容。
首先,我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数量进行了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病患者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以青少年和中年人群为主。
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加强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其次,我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精神病患者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家庭关系不和谐的家庭。
这一现象表明,家庭环境对于精神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提倡和谐家庭关系,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家庭支持和关爱。
此外,我们还对精神病患者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存在就业问题,其中有的因为疾病原因无法就业,有的因为就业压力导致精神健康问题。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社会应该给予精神病患者更多的就业支持和关爱,减少他们的就业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
最后,我们对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融入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存在社会融入问题,他们往往面临着社会歧视和排斥。
这一现象提醒我们,社会应该更加包容和理解精神病患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关爱,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平等的社会待遇。
综上所述,精神病患者调查报告显示,精神病患者的数量逐年增加,家庭、就业和社会融入等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应该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和支持,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精神健康服务,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幸福生活。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精神病患者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能够得到应有的关爱和支持。
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报告

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报告精神病患者的调查报告引言:精神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心理和行为的疾病,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了解精神病患者的情况,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
通过与患者及其家人的交流,我们试图揭示精神病的现状以及对患者的影响。
1. 精神病的定义和分类精神病是一种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功能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根据病因和症状的不同,精神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每种精神病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2. 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融入问题精神病患者通常面临着社会融入的困难。
由于症状的影响,他们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与他人交往。
这导致了他们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3. 精神病对家庭的影响精神病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了困扰,也给家人带来了重负。
家庭成员需要承担照顾和支持患者的责任,这对他们的心理和经济状况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同时,家庭成员也可能受到患者行为的影响,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
4.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精神病的治疗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药物可以帮助控制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
心理治疗则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病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5. 社会对精神病的态度尽管精神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态度仍然存在偏见和歧视。
许多人对精神病患者持有误解和恐惧,导致他们在工作和社交场合中受到歧视。
这种态度的存在使得精神病患者更加难以融入社会。
6. 政府对精神病的关注和支持近年来,政府对精神病的关注和支持逐渐增加。
政府加大了对精神病研究的投入,提高了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障水平。
此外,政府还鼓励建立更多的康复机构和社区服务中心,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和社会支持。
结论: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了解到精神病患者面临的社会融入问题、对家庭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精神病的态度。
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新闻报道内容分析篇一:新闻内容分析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报道什么样的信息,以什么样的方式报道,不同媒体对新闻不同的议题建构,形成什么样的舆论,都关系到公众对社会重大新闻事件的认识。
新闻网站不同于传统的电视、报刊和广播等媒体,在信息及时性、公开性、海量性的基础上,网络新闻专题的报道形式将各种资源进行精心整合,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
下面是对凤凰网和人民网新闻内容的简单对比在专题报道的策划中,整体新闻架构和议题设置体现网站的态度。
人民网汶川地震三周年专题从新闻动态、重建之路、各地援建、人物专访、本网专稿、视频报道、回顾5.12、地震一周年、地震两周年等几个方面呈现全部新闻架构,突出了国家权威,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传播。
首页先是以汶川新景象作为由头,再从高层动态、本网专访、时评以及政府等方面的新闻来呈现人民网作为政府耳目喉舌的正面报道给予群众信心和温暖的作用。
而凤凰网则从最新报道、图集、汶川地震网上数字展馆等几个大的方面来报道。
首页开头是由两条比较重大新闻来引入,接着是最新报道,往下则是图集方面的特别策划、系列专题、图说三年之变、重建家园、重拾希望、重塑未来等几个版块图片。
严重精神障碍情况汇报

严重精神障碍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作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我认真负责地对我所辖范围内的严重精神障碍情况进行了汇报和分析。
首先,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所辖范围内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这些患者大多数为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严重精神障碍疾病。
他们的病情严重,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担。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精神障碍患者的数量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一方面是由于生活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等原因导致的精神障碍病例增加,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关注和帮助不足,导致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从而加重了精神障碍患者的痛苦和社会负担。
再次,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提高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关注和帮助,加强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服务等。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监管和管理,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和康复,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最后,我要呼吁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朋友,关注精神障碍患者的生存和发展,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每一个精神障碍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康复,重新融入社会,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对我所辖范围内的严重精神障碍情况进行了汇报和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共同努力,为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随着现代社会压力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疾病已经成为日益普遍的健康问题。
而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和长期的医疗干预,往往更容易受到医院感染的威胁。
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进行调查分析,对于提高医院感染预防工作的效果和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现患率调查结果我们对某精神病医院2019年的住院患者进行了医院感染现患率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该医院2019年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为5.8%,明显高于一般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
二、现患率调查原因分析医院感染是由医院内的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而住院精神病患者更容易感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免疫功能下降:精神病患者长期处于压抑、紧张、抑郁的状态下,免疫功能往往会受到影响,抵抗力下降。
2. 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而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功能的下降。
3. 自我卫生能力较差:精神病患者的自我卫生能力常常较差,不注意个人卫生,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4. 管理不善: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留院治疗,而因为人手不足、医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常常不能得到充分的实施。
三、如何降低医院感染现患率为了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患者的自我卫生教育:医护人员要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自我卫生教育,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洗手、采取个人卫生措施等,提高自我卫生意识。
2. 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医院要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预防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加强对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管理。
3. 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提高医院感染防治的效果。
4. 完善医疗设施:加大对医疗设施的投入,提高医院的环境卫生水平和空气质量,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5. 定期进行医院感染的监测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医院感染的问题,降低医院感染的现患率。
关于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新闻评述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很有可能像“顺奸”“休假式治疗”一样进入新闻史。
南京脑科医院通过这种方式普及了一种精神病学知识。
这几天,患有这种病的人明显增多。
网民纷纷表示:别惹我,我有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
别以为这是玩笑。
听说过“被精神病”,咱们还有主动精神病,拿精神病当护身符的确有其事。
同样在南京,2009年发生过一起家庭纠纷。
南京张女士丈夫的前妻陶某,突然带了两个人将张女士痛打一顿。
之后,警方表示陶某不需要承担法律和民事赔偿责任,理由是陶某有精神残疾证。
后来记者找到陶某,暗访中陶某承认她的精神残疾证是找关系弄来的。
顺便说一句,当年给陶某发放精神残疾证的也是南京脑科医院。
南京宝马肇事案的司法鉴定结果是,肇事司机王季进“作案时患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有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所谓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是指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显然,如果这一司法鉴定生效的话,造成两死一伤的惨烈撞车案的王季进很有可能会减轻处罚。
所以说,得精神病也是有好处的。
难怪已经有病友向各大精神病医院发出信号:三十万求一张急性短暂性精神病证明,我有几个仇人需要撞死。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到底是个什么鬼?在精神病学上,的确有这么一种病。
教科书上说,这种精神病的特点是起病急骤,病程较短,主要表现是片段幻觉、妄想等精神病障碍,少则几天,多则一个月,病人可自行痊愈。
可是教科书上又说了,受到外界突然刺激,一个正常人或多或少都可能出现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按照这个逻辑,一个人杀人放火时,也有可能是患上这种病,毕竟一个人在犯罪时,精神表现往往是不正常的。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难道所有犯罪都可以这种精神病作为脱罪的理由吗?再来看看南京脑科医院事后对该司法鉴定过程的解释,你会看到,精神病专家鉴定王季进是否患病的手段并不是某种精密的仪器,主要是根据王季进的神情、语言、行为表现,并根据其亲属对王季进的描述做出的判断。
换句话说,对王季进的鉴定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如何正确报道精神病有关的新闻

三.自發採訪
*若事前讀過關於精神病患者甚少
使用暴力的文章,或看過關於傳 媒如何對精神病有偏見的報道, 即使再看到涉及精神病患者的誇 張報道,受眾對精神病的恐懼會 較少,對他們在社區生活方面也 較少抗拒。
傳媒應多提供資訊,讓大眾認識
精神病患,例如: 多作精神病康復者成功重投社會 的報道 多作有關精神病患者、康復者家 人支持的報道 監察政府對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 的支援是否足夠
對瘋漢、傻漢等負面詞語習以
為常 恐懼精神病患者
C.*美國研究
報道手法對讀者有直接影響 Girl, 9, Stabbed to Death at Fair: Mental patient Charged
研究發現
看過詳述犯案經過的學生,比看過對事 件作平實報道的學生: 1. 對精神病有更多的負面看法 2. 更多認為精神病患者是危險的,需要 更多監管,以及較不為社區接納 3. 較多人認為他們是恐懼和憂慮的來源
者只佔少數 指出如何協助精神病患者康復 指出如何協助精神病康復者重投社 會
7. 跟進報道
探討慘劇發生的原因,提出改
善的措施 舉例:平機會代告政府歧視勝 訴一案,跟進政府部門有否改 變招聘政策
8. 避免將事主定型
如事件與事主是否有精神病沒有 一定關係,不必一開始就提到事 主有精神病。如事主是精神病康 復者,而事件與他曾否患過精神 病無關,應索性不提他是精神病 康復者
5. 採用平實的寫作方式
遣詞造句要中肯,避免採用煽情的字
句,例如:狂性大發 不必繪形繪聲地詳細描述血案的每一 個細節,令受眾驚恐 避免採用含貶義或歧視性的詞句,例 如行動古怪、傻、癲等字眼 避免採用血淋淋的照片
6.平衡報道-- 訪問相關的專業人 士提供資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的内容分析摘要: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研究法,通过对2001年至2008年“百度新闻”中精神病报道的抽样分析,旨在把握大众传媒对“精神病”议题构建的总体特征。
研究发现,大众传媒对精神疾病的报道脱轨于健康传播路径,在“精神卫生日”和平日报道中存在着总体风向的差异。
另外,大众传媒对精神病人存在“妖魔化”倾向,且缺乏对精神疾病防治和相关体制的结构性反思。
关键字: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内容分析研究目的与意义据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我国现在各类精神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3.4%,全国约有1600万人受到精神病的折磨。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全民化和低龄化。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对精神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如何保障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如何构建一个将精神病人融入其中的和谐的、充满人性色彩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在福柯的《疯癫与文明》中,我们从历时的维度看到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人是如何作为一个具有特殊隐喻的群体被不断排斥在常人社会之外,并被加诸各种奇异的治疗方法和非人道的对待。
时至今日,精神病患者依然被视为社会中的“异类”和“他者”,被贴上各种各样名不副实的标签,生活在人们怀疑和鄙弃的目光中。
与作为“虚弱无力、需要他人照顾”的弱者化表征的一般性疾病相反,“精神病”往往让人联想到“狂躁”、“暴力”和“无理智”——在这种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大众传媒的符号构建和涵化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当下媒体中对精神病的报道强度和方式,勾画出媒体报道的群像,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和理性判断媒体与塑造大众精神病相关文化心态之间的关系,也能够发现媒体语境对于“精神病”偏见与误读。
另外,从更为实际和宏观的层面而言,精神疾病关涉到人类健康、疾病文化以及各种伦理、法律等各种重大课题。
在健康传播维度中,大众传媒在专家意见与公众健康意识之间扮演着桥梁角色,成为疾病防治中的重要环节。
因此,这项研究同时也有助于指导媒体如何在精神疾病防治和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关研究回顾美国学者Burgner. G .Cross、Wahl. O. F、Roth..R、Rose .D、Wilson. C 、Stuart. H 等学者在对近十年来的纸质和电子媒体研究中发现,大众传媒是公众对于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最主要来源。
但是,不论在娱乐节目还是新闻报道中,媒体都倾向于对精神病患者进行负面的再现,给他们贴上暴力和犯罪的标签。
而且,媒体的负面呈现对公众态度具有一定的涵化作用,使公众对精神病患者产生了不恰当的排斥、歧视和恐惧心理。
在国内,目前大陆对精神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医学、法学、犯罪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基于传播学的研究尚是一片空白。
王正祥在《国外媒体精神病患者负面再现研究及启示》(2007)一文中回顾了国外学者对精神病患者在媒体中形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国内的同类研究提出了展望。
港台方面,王美珍的《台湾报纸对精神病患烙印化之初探》(2004)探讨了台湾的纸媒对精神病患者形象塑造上存在的刻板印象。
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话语分析大师米歇尔·福柯认为,“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
在一个带有后现代特征的大众媒体环境中,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不再将媒体“看做传送信息和思想的中性的工具”,而是看做文化构建和权力生产的重要中介。
“媒体和社会并不是分离的,相反,社会性不断在媒体里得到定义。
或者,如后现代主义者所说,媒体即社会。
”因此,“精神病”这一能指不断地被大众传媒所阐释和定义,并在知识生产的层面上固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常识。
本文通过对精神病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旨在探讨近年来大众媒体如何对“精神病”和“精神病人”进行话语构建,以这种构建过所呈现的群体心态与权力关系。
(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显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选择“百度(baidu)新闻”作为具体的分析对象。
“百度新闻”是从全国多家媒体中选择新闻刊载的,也是国内最权威、覆盖面最广的新闻搜索引擎,对“百度新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国内媒体对“精神病”议题的总体报道情况。
在时间范围选定为具有完整新闻资料的最近五年,即2004年至2008年。
在样本抽样方法上,考虑到搜索引擎中的新闻样本量过于庞大,本研究采用等距抽样,选取2004年至2008年五年间每月10日的新闻报道。
而样本则由在“百度新闻高级搜索”中输入关键字“精神病”产生,关键字的出现范围包括标题或正文中。
10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抽取每日10日的报道将使样本数据具有对比价值,并可借以分析国家对精神病的主流宣传导向。
本研究对分析单位做了如下界定:目标媒体在选定时间范围内以精神病及其精神病人为主要议题的报道。
(二)类目构建参考关于健康传播及精神病研究的相关文献,结合媒体相关精神病报道特点,本研究为内容分析制定了以下类目①议题;②消息来源;③报道类型;④是否配图;⑤报道语言其语气;⑥直接引语;⑦细节描写;⑧报道篇幅。
具体分述如下——①议题:1、精神病人相关暴力、犯罪及扰乱社会秩序(其中a、精神病人为施暴者或实施犯罪者;b、精神病人为受暴者或犯罪受害者;c、精神病人自残;d、精神病人扰乱社会秩序);2、精神病防治、宣传工作及医疗知识普及;3、对精神病人的慈善活动与施援;4、名人八卦;5、精神病人的社会活动;6、精神病相关政策及法规;7、精神病人权益维护;8、对精神病人的态度,包括精神病人家属和社会民众对其的态度。
②消息来源:1、警方及司法部门;2、精神病患及其家属;3、医护人员及专家学者;4、政府卫生部门;5、民间;6、记者或媒体本身;7、来源不明;8、其他。
③报道类型:1、消息;2、通讯;3、评论;4、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及访谈;5、科普信息、文摘及资料;6、其他。
④是否配图:0、无;1、有。
⑤报道语言其语气:1、正面。
包括对精神病人关怀、鼓励、同情、肯定、赞美、反歧视以及呼吁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正面情绪。
2、中性。
报道时客观中立,不带明显感情色彩;或者同时带有正面和负面两种情绪。
3、负面。
包括精神病人谴责、歧视、厌恶、恐惧、犯罪论及丑化等。
⑥直接引语:0、无;1、1-3处;2、4处及4处以上。
⑦细节描写:0、无;1、1-3处;2、4处及4处以上。
⑧报道篇幅:1、200字以下;2、200-1000字;3、1000-3000字;4、3000字以上。
资料分析与讨论对资料的分析将从总体分析、“世界精神卫生日”报道分析以及“暴力和犯罪框架中”中的报道分析三个维度展开。
一、精神病报道的总体概况2004年至2008年每月10日的“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数量分布如下表所示:从总体报道数量来看,2004年至2008年“百度新闻”精神病报道样本总量共354篇。
以年为单位,5年内的峰值出现在2006年(83篇),谷点则出现在2004年。
但是,从图1.1我们不难发现,5年来报道样本数量走向尚属平稳,并没有出现较为激烈的变化。
从图1.2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每月10日的报道数量都处于顶峰,并远远高于其他月份。
历年来10月10日的报道数量总和占样本总量的35.88%。
10月10日是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世界精神卫生日”,旨在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并呼吁公众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
我国卫生部从2000年起加入到精神卫生日的主题宣传中,并会在当天开展大量相关活动。
所以,“精神病”这个议题在10月10日具有相当高的新闻价值,成为媒体的“众矢之的”,这一点在我们的数据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关于精神卫生日报道的具体分析,我们将留到第二部分具体展开。
二、精神病报道内容分析“精神病”这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即被抹上贬义色彩的词语形象在媒体中是在何种框架中被呈现的?这些呈现在是否渲染了某些主观感情色彩?媒体是否在不经意间消解或者固化某些精神病的隐喻性内涵?这些都是我们试图在下面的内容分析中试图探索的问题。
1、精神病报道的议题分布作为有别于我们日常话语中的“疾病”所指的“特例”,精神病报道在媒体话语中与往往有别于其他健康报道。
本应作为健康传播重中之重的“精神病防治、宣传工作及医疗知识普及”议题并没有在样本中显示出优势,相反,精神病报道更多地被媒体置于“暴力、犯罪及社会秩序”的框架之下。
家庭及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态度”议题处于第三的位置。
可见,与一种“疾病”的内涵相比,精神病更多地被人格化,与“社会秩序”、“越轨”和“暴力”等想象联系在一起。
从图2.2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以外,“暴力、犯罪与社会秩序”、“对精神病人的态度”、“精神病人权益维护”、“精神病人的社会活动”和“对精神病人的慈善活动和救援”这四个带有浓重和“人格化”和“社会化”色彩的议题在所有样本议题中占了很高的比重,达到70.67%,其中“暴力、犯罪和社会秩序”议题高达半数。
而“精神病防治、宣传工作及知识普及”仅占12.89%。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报道中这一议题的报道高达44.09%。
也就是说,国家卫生部对精神病知识的宣传工作仅是乘“一时之兴”——在一天之内的集中轰炸,而不是和风细雨、日积月累的教化与普及,恐怕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对“精神病”的刻板印象,也无法使公众对“精神病”有更为科学全面的认识。
2、精神病报道类型分布从精神病报道的类型维度分析,“消息”类型处于绝对优势,比例高达79.10%,其次分别为“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及访谈”、“科普信息、文摘和资料”、“评论”和“通讯”,其比例皆不足10%。
在仅有的10篇评论中,报道的议题却触及到了精神病最应关注的几个层面,其中包括“呼吁公众消除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建议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强对精神病人的救援”、“呼吁立法机关加快精神卫生立法脚步”、“提请家属加强对精神病人监护”、“希望尊重精神病人的权利”等,并且报道中皆流露出对精神病患者这一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
这些评论代表着有具有良知和远见的媒体人对精神病人与社会所做的深刻思考,但遗憾的是,这些正面的声音被大量无聊、庸俗和低级的新闻报道所淹没,难以进入公众视野并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33篇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和访谈中,有12篇对社会和家属对精神病人的态度做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精神病人家属如何面对亲情与攻击性病状的两难?社会应对精神病人采取救援抑或管制?在这部分探讨中,“关爱”和“救助”成为贯穿始终的关键字,正面的声音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但在对精神病人更加强势的暴力性、攻击性描述之下,理性、冷静的思考如何能够在媒体话语中突围成功并得到进一步彰显,则需要新闻业界人士的进一步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