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思考题解析

合集下载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七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七章思考题

第七章决策第一题:什么是决策?决策的原则和依据各是什么?答: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以及利用机会的过程。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和利用机会决策的原则:1、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优,必须(1)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2)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控制所有可能的方案(3)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2、现实中上述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1)组织内外存在的一切,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2)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制定数量有限的方案.(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人们对未来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对未来的影响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有出入。

决策的依据是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第二题:组织中的决策大多是追踪决策。

何为追踪决策?与初始决策相比,其特点是什么?管理者在进行追踪决策时要注意什么?答: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它是在有关活动尚未进行从而未受到环境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决策。

随着初始决策的实施,组织环境发生变化,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决策为追踪决策。

因此,追踪决策是非零点决策。

管理者在进行追踪决策时要时刻注意环境的变化。

第三题: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与业务决策之间有何区别?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之间有何区别?答:1、战略决策对组织最重要,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这些决策牵涉组织的方方面面,具有长期性和方向性。

2、战术决策又称管理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

3、业务决策又称执行性决策,是日常生活中为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做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只对组织产生局部影响。

有机化学第7、8章习题答案

有机化学第7、8章习题答案

第7章芳烃及非苯芳烃思考题答案思考题7-1苯具有什么结构特征? 它与早期的有机化学理论有什么矛盾?答案:苯分子具有高度的不饱和性,其碳氢比相当于同分子量的炔烃,根据早期的有机化学理论,它应具有容易发生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等特性。

但事实上,苯是一种高度不饱和却具异常稳定性的化合物。

因此,要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一矛盾是当时有机化学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知识点:苯的结构特征]思考题7-2早期的有机化学家对苯的芳香性认识与现代有机化学家对苯的芳香性认识有什么不同?答案:早期的有机化学把那些高度不饱和的苯环类结构并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合物称为芳香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所具有的特性具称为芳香性。

随着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意识到,除了苯环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分子结构也具有如苯一样的特别性质。

现在仍然迫用芳香性概念,但其内涵已超出了原来的定义范围。

现在对芳香性的定义为:化学结构上环状封闭的共轭大π键,不易被氧化,也不易发生加成反应,但是容易起亲电反应的性质。

[知识点:苯的芳香性]思考题7-3 关于苯分子的近代结构理论有哪些?其中,由Pauling提出的共振结构理论是如何解释苯分子结构?答案:现代价键理论:苯分子中的六个碳原子都以sp2杂化轨道和相邻的碳和氢原子形成σ键,此sp2杂化轨道为平面其对称轴夹角为120°,此外每个碳原子还有一个和平面垂直的p轨道,六个p轨道相互平行重叠形成了一个闭合共轭体系。

分子轨道理论:基态时,苯分子的六个π电子都处在成建轨道上,具有闭壳层电子结构。

离域的π电子使得所有的C-C键都相同,具有大π键的特殊性质因此相比孤立π键要稳定得多。

Pauling提出的共振结构理论:苯的每个1,3,5-环己三烯都是一种共振结构体,苯的真实结构是由这些共振结构式叠加而成的共振杂化体。

【知识点:苯近代结构理论】思考题7-4什么是休克尔规则? 如何利用休克尔规则判别有机分子的芳香性? 答案:休克尔规则:单环化合物具有同平面的连续离域体系,且其π电子数为4n+2,n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就具有芳香性;如果π电子数为芳香性,符合4n,为反芳香性,非平面的环状共轭烯烃则为非芳香性。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7章习题及答案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7章习题及答案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第7章 AT89S51单片机的串行口思考题及习题71.帧格式为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和1个停止位的异步串行通信方式是方式。

答:方式1。

2.在串行通信中,收发双方对波特率的设定应该是的。

答:相等的。

3.下列选项中,是正确的。

A.串行口通信的第9数据位的功能可由用户定义。

对B.发送数据的第9数据位的内容是在SCON寄存器的TB8位中预先准备好的。

对C.串行通信帧发送时,指令把TB8位的状态送入发送SBUF中。

错D.串行通信接收到的第9位数据送SCON寄存器的RB8中保存。

对E.串行口方式1的波特率是可变的,通过定时器/计数器T1的溢出率设定。

对4.通过串行口发送或接收数据时,在程序中应使用。

A.MOVC指令B.MOVX指令 C.MOV指令 D.XCHD指令答:C5.串行口工作方式1的波特率是。

A.固定的,为f osc/32 B.固定的,为f osc/16C.可变的,通过定时器/计数器T1的溢出率设定D.固定的,为f osc/64答:C6.在异步串行通信中,接收方是如何知道发送方开始发送数据的?答:当接收方检测到RXD端从1到0的跳变时就启动检测器,接收的值是3次连续采样,取其中2次相同的值,以确认是否是真正的起始位的开始,这样能较好地消除干扰引起的影响,以保证可靠无误的开始接受数据。

7.AT89S51单片机的串行口有几种工作方式?有几种帧格式?各种工作方式的波特率如何确定?答:串行口有4种工作方式:方式0、方式1、方式2、方式3;有3种帧格式,方式2和3具有相同的帧格式;方式0的发送和接收都以fosc/12为固定波特率,方式1的波特率=2SMOD /32×定时器T1的溢出率方式2的波特率=2SMOD /64×fosc方式3的波特率=2SMOD /32×定时器T1的溢出率8.假定串行口串行发送的字符格式为1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1个奇校验位、1个停止位,请画出传送字符“B ”的帧格式。

水利学作业答案第1~7章思考题解答

水利学作业答案第1~7章思考题解答

《水力学》思考题解答第1章 绪论1.1 答:流体与固体相比,流体的抗剪切性能很差,静止的流体几乎不能承受任何微小的剪切力;在一般情况下,流体的抗压缩性能也不如固体的抗压缩性能强。

液体与气体相比,液体的压缩性与膨胀性均很小,能够承受较大的外界压力,而气体由于压缩性和膨胀性都很大,所以气体不能承受较大的外界压力。

气体受压时,变形通常会非常明显。

1.2 答:④ 1.3 答:① 1.4 答:④ 1.5 答:① 1.6 答:④ 1.7 答:④ 1.8 正确。

1.9 错误。

1.10 答:量纲:是物理量的物理属性,它是唯一的,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而单位是物理量的度量标准,它是不唯一的,能够受到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本题中,时间、力、面积是量纲,牛顿、秒是单位。

1.11 基本,导出。

1.12 答:量纲的一致性原则。

1.13 答:若某一物理过程包含n+1个物理量(其中一个因变量,n 个自变量),即:q =f(q 1,q 2,q 3,…,q n )无量纲π数的具体组织步骤是:(1)找出与物理过程有关的n +1个物理量,写成上面形式的函数关系式; (2)从中选取m 个相互独立的基本物理量。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运动,通常取三个基本物理量,m=3。

(3)基本物理量依次与其余物理量组成[(n +1)-m ]个无量纲π项:c b aqq q q 321=π44432144cbaq q q q =π55532155c b a qq q q =π (1)…………nn n cban n q q q q 321=π式中a i 、b i 、c i 为各π项的待定指数,由基本物理量所组成的无量纲数π1=π2=π3=1。

(4)满足π为无量纲项,求出各π项的指数a i 、b i 、c i ,代入上式中求得各π数; (5)将各π数代入描述该物理过程的方程式(1),整理得出函数关系式。

第2章 流体静力学基础思考题 2.1 答:C 2.2 答:D2.3 答:不能认为压强是矢量,因为压强本身只是流体内部位置坐标点的函数,与从原点指向该点的方向转角没有关系。

列王记下7章思考题简介

列王记下7章思考题简介

列王记下7章思考题简介
# 理解内容类。

思考题1:列王记下7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件?
解析:答案依次为“撒玛利亚”“粮食短缺”。

在该章中,撒玛利亚被敌军围困,城中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后续情节围绕此困境及局势的奇妙转变展开。

思考题2:在这一章中,神是如何介入困境的?
解析:答案依次为“恐慌”“自相残杀并逃离”。

神使恐慌在敌军中蔓延,导致敌军内部混乱,自相残杀后纷纷逃离,使得撒玛利亚的围困得以解除。

# 人物反应类。

思考题3:城中的百姓对局势的转变有怎样的反应?
题目3:当撒玛利亚的百姓得知敌军撤离后,他们起初因______而不敢相信,后来有人出去查看证实后,便开始______。

解析:答案依次为“长久的围困和恐惧”“欢呼并抢夺食物”。

百姓因长期处于围困和恐惧之中,所以一开始不敢相信敌军撤离的消息,待证实后,他们的反应是欢呼并去抢夺食物。

思考题4:王对局势的变化有怎样的态度和行动?
题目4:王得知局势转变后,担心有人______,想要找出首先报告消息的人,显示出他最初的______态度。

解析:答案依次为“谎报军情”“怀疑”。

王在得知消息后,首先担心是有人谎报军情,想要找出报告消息的人,这体现了他最初的怀疑态度。

# 启示意义类。

思考题5:这一章对我们关于信仰和困境的理解有什么启示?
解析:答案依次为“信仰”“扭转局势”。

该章通过讲述撒玛利亚的困境及神的介入,让我们明白在困境中要坚定信仰,相信神有扭转不利局面的能力。

第七章 思考题

第七章 思考题

第七章电化学思考题1.导体分几类,它们间有何不同?答:导体分两类,第一类导体,又称电子导体,如金属、石墨等。

传导电流靠自由电子作定向运动;导电后导体本身不发生变化;温度升高,电阻变大;所导电量全部由自由电子承担;第二类导体,又称离子导体,如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等。

传导电流靠正、负离子作反向运动完成;导电离子可能在电极上发生反应;温度升高,电阻反而变小;所导电量由正、负离子分担。

2.测定离子的迁移数有几种方法?答:通常有三种方法:1. Hittorf 法;2. 界面移动法;3. 电动势测定法。

3.在电镀工业上一般都用钾盐而不用钠盐?答:钠离子的半径虽然比钾离子小,但钠离子的水合作用却强得多,因而迁移速率比较慢。

因此,在电镀工业上,为了减少电解液的电阻,一般都选用钾盐。

4.在电迁移率、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离子摩尔电导率、电解质扩散系数、离子扩散系数等性质中,哪些与选择基本单元有关,哪些与选择基本单元无关? 答:与基本单元选择无关的性质有:电迁移率,电导率,电解质扩散系数;与基本单元选择有关的性质有:摩尔电导率,离子摩尔电导率,离子扩散系数。

5.极限摩尔电导率是无限稀释时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既然溶液已经“无限稀释”,为什么还会有摩尔电导率?此时溶液的电导率应为多少?答:根据摩尔电导率的概念,极限摩尔电导率虽然要求溶液无限稀释,但仍要求溶液中有1 mol电解质,即对应的溶液体积应为无限大,此时离子之间已没有相互作用,因此,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达最大值。

但这时溶液的电导率趋于纯溶剂的电导率。

6.柯尔劳施经验公式适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柯尔劳施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的重要性何在?答:柯尔劳施经验公式:c A −Λ=Λ∞m m ,适用于强电解质水溶液,浓度低于0.01 mol·dm −3的稀溶液。

根据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可以从相关的强电解质的∞Λm 来计算弱电解质的∞Λm ,或由离子电导数值计算出电解质的无限稀释时摩尔电导。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C51编程)(第2版)-习题答案 - 第7章习题解答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C51编程)(第2版)-习题答案 - 第7章习题解答

第7章思考题及习题7参考答案一、填空1.如果采用晶振的频率为3MHz,定时器/计数器T x(x=0,1)工作在方式0、1、2下,其方式0的最大定时时间为,方式1的最大定时时间为,方式2的最大定时时间为。

答:32.768ms,262.144ms,1024µs2.定时器/计数器用作计数器模式时,外部输入的计数脉冲的最高频率为系统时钟频率的。

答:1/243.定时器/计数器用作定时器模式时,其计数脉冲由提供,定时时间与有关。

答:系统时钟信号12分频后,定时器初值4.定时器/计数器T1测量某正单脉冲的宽度,采用方式可得到最大量程?若时钟频率为6MHz,求允许测量的最大脉冲宽度为。

答:方式1定时,131.072ms。

5. 定时器T2 有3种工作方式:、和,可通过对寄存器中的相关位进行软件设置来选择。

答:捕捉,重新装载(增计数或减计数),波特率发生器,T2CON6. AT89S52单片机的晶振为6MHz,若利用定时器T1的方式1定时2ms,则(TH1)= ,(TL1)= 。

答:FCH,18H。

二、单选1.定时器T0工作在方式3时,定时器T1有种工作方式。

A.1种B.2种 C.3种D.4种答:C2. 定时器T0、T1工作于方式1时,其计数器为位。

A.8位B.16位C.14位D.13位答:B3. 定时器T0、T1的GATE x=1时,其计数器是否计数的条件。

A. 仅取决于TR x状态B. 仅取决于GATE位状态C. 是由TR x和INT x两个条件来共同控制D. 仅取决于INT x的状态答:C4. 定时器T2工作在自动重装载方式时,其计数器为位。

A.8位B. 13位C.14位D. 16位答:D5. 要想测量INT0引脚上的正单脉冲的宽度,特殊功能寄存器TMOD的内容应为。

A.87HB. 09HC.80HD. 00H答:B三、判断对错1.下列关于T0、T1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特殊功能寄存器SCON,与定时器/计数器的控制无关。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1-7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1-7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和综合题及答案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简述代谢物对基因表达调控的两种方式。

答:根据调控机制的不同可分为负转录调控和正转录调控。

在负转录调控系统中,调节基因的产物是阻遏蛋白。

阻止基因的转录。

包括:(1)负控诱导:阻遏蛋白与效应物结合时,基因转录。

(2)负控阻遏:阻遏蛋白与效应物结合时,基因不转录。

在正转录调控系统中,调节基因的产物是激活蛋白。

包括:(1)正控诱导:有效应物时,激活蛋白处于活性状态,基因转录。

(2)正控阻遏:有效应物时,激活蛋白处于无活性状态,基因不转录。

2.什么是操纵子学说?。

答:Jacob和Monod通过大量实验及分析提出操纵子学说,其内容如下:Z、Y、A基因产物由同一条多顺反子mRNA编码,该mRNA的启动区(P)位于阻遏基因(1)与操纵区(O)之间,不能单独起始半乳糖苷酶和透过酶基因的表达。

操纵区是DNA上的一小段序列(仅为26bp),是阻遏物的结合位点。

当阻遏物与操纵区相结合时,lac mRNA的转录起始受到抑制;诱导物通过与阻遏物结合,改变其三维构象,使之不能与操纵区相结合,诱发lac mRNA的合成。

3.简述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模型?答:乳糖操纵子模型中依次排列着启动子、操纵基因和三个结构基因,它们分别编码β-半乳糖苷酶、半乳糖苷透性酶和β-硫半乳糖苷转乙酰基酶,三个基因受同一个操纵基因控制。

当没有乳糖存在时,lac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

阻遏蛋白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P的结合,阻止启动基因上的RNA聚合酶进行转录,这是一种负调节作用。

当有乳糖存在时,乳糖与阻遏蛋白结合,使之发生变构而失去活性,因而不能与操纵基因结合,导致RNA聚合酶进行转录,产生上述三种酶,使大肠杆菌能利用乳糖。

培养基中有葡萄糖存在,葡萄糖的降解产物能降低细胞内cAMP含量,影响CAP与启动基因结合,也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基因结合,因此,β-半乳糖苷酶等三个酶不能产生。

这是一种正调控作用。

4.什么是葡萄糖效应?答:葡萄糖效应是指在有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即使在细菌培养基中加入乳糖、半乳糖、阿拉伯糖或麦芽糖等诱导物,与其相对应的操纵子也不会启动,产生出代谢这些糖的酶。

这种葡萄糖的存在阻止了其他糖类利用的现象,称为葡萄糖效应,也称为降解物阻抑(catabolite repression)。

5.什么是弱化作用?答:弱化作用(attenuation)是一种翻译调控机制。

在该机制中,核糖体沿着mRNA分子的移动的速率决定转录是进行还是终止。

在大肠杆菌色氨酸操纵子中,细菌的转录和翻译几乎同步进行,RNA聚合酶在转录前导序列时,核糖体和相应的tRNA紧随其后翻译前导肽。

当介质中Trp浓度很低时,tRNA trp相应短缺,核糖体移至重叠区两个Trp密码子时,因缺少相应tRNA trp而停滞不前,使1区不能和2区配对,所以2区和3区配对,结果不能形成3-4区配对的终止子结构,因此RNA聚合酶能继续转录下去,操纵子得以表达。

当介质中Trp浓度高时,核糖体与足量的tRNA trp紧随聚合酶后迅速合成前导肽,并在位于1区和2区之间的终止密码子处停止,不影响1区和2区的配对,所以3区可以和4区配对,形成终止子结构,使RNA聚合酶在此终止,从而阻止操纵子酶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当所有氨基酸都不足时,核糖体翻译移动的速度就更慢,甚至不能占据1的序列,结果有利于1、2和3、4发夹结构的形成,于是RNA聚合酶停止转录。

6.简述抗终止因子的调控机制?答:抗终止因子是能够在特定位点阻止转录终止的一类蛋白质。

当这些蛋白质存在时,RNA 聚合酶能够越过终止子,继续转录DNA。

抗终止因子在RNA聚合酶到达终止子之前与之结合,因为在终止子上游存在抗终止作用的信号序列,只有与抗终止因子相结合的RNA 聚合酶才能顺利通过具有茎- 环结构的终止子,使转录继续进行。

参与大肠杆菌抗终止作用的蛋白是Nus 蛋白。

NusA 和us 因子不能同时结合到RNA 聚合酶上。

只要RNA 聚合酶结合在DNA上,NusA 就不会从RNA 聚合酶上解离,而σ因子可以取代游离RNA 聚合酶上的NusA,因此,在转录起始和终止的过程中RNA 聚合酶分别受到σ因子和NusA 的调控。

转录起始不久,σ因子从RNA 聚合酶上解离下来,NusA 蛋白就结合到核心RNA 聚合酶上。

NusA 的结合增加了RNA聚合酶在终止子发夹结构处暂停的过程,从而促进抗终止作用的发生。

7.简述反义RNA调控机制?答:反义RNA(antisense RNA)是指与mRNA互补的RNA分子。

这种反义RNA通过序列互补与特定的mRNA结合,抑制mRNA的翻译。

其调控机制有:(1)与前mRNA结合,影响mRNA的成熟和在胞浆内转运;(2)与相应的靶RNA结合激活RNase,加速靶RNA的降解;(3)直接与起始密码子AUG 结合而阻止翻译的启动;(4)互补作用于SD编码区的反义RNA可阻止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

8.简述原核基因转录后调控的不同方式?答: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调控是生物最经济的调控方式,但转录生成mRNA 以后,再在翻译或翻译后水平进行“微调”,是对转录调控的补充。

它使基因表达的调控更加适应生物本身的需求和外界条件的变化。

主要有:(1)mRNA自身结构元件对翻译起始的调控:起始密码子AUG上游的一段非翻译区的结合强度取决于SD序列的结构及其与起始密码AUG之间的距离,SD与AUG之间距离一般以4~10个核苷酸为佳,9个是最佳的。

此外,mRNA 的二级结构影响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也会造成蛋白质合成效率上的差异。

(2)mRNA稳定性对转录水平的影响:降解mRNA的酶都是3′→5′外切核酸酶,但mRNA的二级结构具有阻遏这些酶的作用。

IR(反向重复顺序)的存在可以防止3′→5′外切核酸酶的降解作用,有利于转录产物的积累。

(3)蛋白质的调控作用:有些mRNA编码的蛋白质,本身也可以对相应mRNA的翻译过程产生调节作用,这是一种自身翻译调控作用。

如自体调控物r-蛋白与rRNA上结合位点结合的程度比其他mRNA上结合位点的程度强,所以当存在游离rRNA时,最新合成的r-蛋白与rRNA结合开始装配核糖体,此时没有游离的r-蛋白与mRNA的结合,mRNA的翻译继续。

一旦rRNA合成减慢或停止,游离r-蛋白富集,就能与他们的mRNA结合,阻止其继续翻译,即:只要相对于RNA有多余的r-蛋白,r-蛋白的合成就会被阻止。

因此,蛋白质合成的自体调控保证了核糖体蛋白质与RNA在数量上的平衡。

(4)反义RNA的调节作用:反义RNA通过互补的碱基与特定的mRNA 结合(结合位点通常是mRNA上的SD序列、起始密码子AUG和部分N端的密码子)来抑制mRNA的翻译。

(5)稀有密码子对翻译的影响:细胞内对应于稀有密码子的tRNA较少,不易获得,这样就延长了核糖体在mRNA上滑动的时间,降低了翻译的速度;高频率使用这些密码子的基因翻译过程容易受阻,影响了蛋白质的总量。

(6)重叠基因(overlapping gene)对翻译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色氨酸操纵子5个基因产物是等量的,这是由于其相邻两基因之间有重叠现象,翻译出现偶联。

偶联翻译可能是保证两个基因产物在数量上相等的重要手段。

(7)翻译的阻遏:在大肠杆菌RNA噬菌体Qβ中发现复制酶可以作为翻译阻遏物来调控蛋白质的合成。

纯化的复制酶可以和外壳蛋白的翻译起始区结合,阻止了核糖体与起始区的结合,不能重新起始翻译。

但已经起始的翻译仍能继续下去,直至完毕。

(8)魔斑核苷酸水平对翻译的影响:魔斑核苷酸是指ppGpp 和pppGpp分子,当细胞缺乏氨基酸时产生魔斑核苷酸,可在很大范围内做出系列应急反应,如抑制核糖体和其他大分子合成,活化某些氨基酸操纵子的转录表达,抑制与氨基酸转运无关的转运系统,活化蛋白水解酶等,以节省或开发能源,以渡过难关。

9.简述ppGpp 是如何参与细菌的应急反应。

答:严谨反应是细菌适应逆境的重要机制之一,当细胞感知外界可利用氨基酸缺乏时,能快速启动受ppGpp 控制的生长速率调节机制。

当细菌处于氨基酸全面匮乏时,会采取一种应急反应以求生存,即停止包括各种RNA(特别是rRNA)在内的几乎全部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只保持维持生命最低限量的需要。

实施这一应急反应的信号,是鸟苷四磷酸(ppGpp)和鸟苷五磷酸(pppGpp),产生这二种物质的诱导物是空载tRNA。

氨基酸缺乏时,出现大量空载tRNA,空载tRNA会激活焦磷酸转移酶,使ppGpp和pppGpp大量合成,其浓度可增加10倍以上。

ppGpp的出现会关闭许多基因,也会打开一些合成氨基酸的基因,以应付这种紧急情况。

关于ppGpp 和pppGpp的作用原理,目前认为有二种可能:①ppGpp与RNA聚合酶结合,使后者构型发生改变,从而识别不同的启动子,改变基因转录的效率,如关闭或减弱一些基因转录、增加一些基因转录;②ppGpp与启动子结合,使后者不再与RNA聚合酶结合,导致基因被关闭。

10.什么是σ 因子,简述σ 因子在原核基因调控中的作用。

答:σ因子是原核生物RNA聚合酶的一个亚基,是转录起始所必需的因子,主要影响RNA聚合酶对转录起始位点的正确识别。

常见的σ因子为σ70,此外还有分子量不同,功能不同的其他σ因子。

σ因子对识别DNA链上的转录信号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核心酶和启动子之间的桥梁。

σ因子与RNA聚合酶核心酶的结合是原核生物RNA合成起始的关键步骤。

σ因子与RNA聚合酶核心酶结合的亲和力会影响特定基因表达量的大小,从而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在转录起始阶段,σ因子识别特异启动子序列;不同的σ因子决定特异编码基因的转录激活,也决定不同RNA(mRNA、rRNA和tRNA)基因的转录。

σ因子在转录延长时脱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