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肝郁证候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
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开题报告

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的
开题报告
【背景】
肠道疾病与心理因素、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痞证。
痞证多表现为肝郁气滞、脾虚湿困等,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肠易激综合征存在相似之处。
因此,本研究着眼于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旨在探究肝郁脾虚与IBS-D之间的关系,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1. 实验动物及品系: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自由饮水,自由摄食。
2. 主要药物:红花、郁金、黄精、人参、山楂、麦芽糊精、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
3. 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
首先,采用戊巴比妥钠诱导应激损伤模型,研究大鼠出现应激损伤的情况。
然后,利用以上药物进行干预治疗,分别给予单一药物或组合药物。
【预期结果】
1.建立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证实肝郁脾虚与IBS-D 之间的关系。
2.观察干预治疗后,它们的生理指标和行为指标的变化情况。
3.通过生化指标及肠道菌群分析,探究肝郁脾虚与IBS-D之间的机制。
【研究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能够深入探究肝郁脾虚与IBS-D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为病理机制的阐明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建立有效的IBS-D肝郁脾虚型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临床诊疗和病理研究均可得到很大的推广应用。
肝郁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与判定标准纵览

夹尾法及皮下注射 肾上腺 素建立肝郁 动物模 型 , 把模 型 并 动物证候及检测 血 液流 变学指 标 , 察造模 是 否成功 ; 观 须 惠仁等 在对肝郁造模组 的研究 中血液 流变 学检 查发现 :
关键 词 : 肝郁证 ; 动物模 型; 造模 方法 ; 定标准 ; 判 综述
中 图 分 类 号 : 2 64,2 5 5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0— 16 2 1 ) 8— 0 1 0 R 5. R 8. A 10 7 5 ( 02 0 0 5 — 3
临床 中医病证或多或少 都有肝 郁 的因素 , 肝郁证 堪称
夹尾刺激引发打斗法加 肾上腺素 注射法 复制肝郁证 模型 , 谷松等 采用免疫法及束缚法 , 建立 中医复合因素加西 医 免疫因素的病证结合的溃疡性结肠炎肝郁证模型 。 2 判定模 型可靠的标准
活率 高。陈国桢 采用 给小 鼠、 鼠注 射 C 1 大 C 的方 法造
成急性与慢性 中毒肝郁动物 模型 , 结果 动物 出现类似 肝郁
2 2 病理生化指标 : . 中医证候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和
定义 不 同, 注重 的是某 一 阶段机 体 的整 体反 映状态 , 可 很
能 同时涉及 到现 代 医学多个 系统 、 官 的变 化 , 器 而且这 种
・
5 2・
山 西 中 医
2 1 8月第 2 02年 8卷第 8期
S A X O C A g 0 2V 12 o8 H N I FT M J u.2 1 o 8N . .
[ ] 施新献 . 3 医学实验动物学 [ . M] 西安 : 陕西科学 技术出版社 ,
肝郁脾虚型IBS-D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d i v i d e d i n t o n o r m a l g r o u p a n d mo d e l g r o u p . T h e r a t mo d e l o f I B S —D wi t h s t a g n a t i o n o f l i v e r q i a n d s p l e e n d e i f c i e n —
肝郁脾虚型 I B S — D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赵双梅 ‘ , 李慧 臻 , 孔 祥 茹 , 王 兴章 ( 1 .天 津 中医药 大学 第二 附属 医 院 , 天津 , 3 0 0 1 5 0; 2 .天津 中 医药大学 , 天津 , 3 0 0 1 9 3 )
[ 摘要 ] 目的 : 建立 一种肝郁脾虚 型腹 泻型肠 易激综合征 ( I B S—D) 大鼠模 型。方 法: s D大鼠 2 O只 , 随机分 为正常组 和
e y w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b y t a i l c l a mp a n d g a v a g e o f s e n n a . Af t e r mo de l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 t h e g e n e r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g r o wt h o f b o d y ma s s , f e c l a p o i n t s, s c o r e o f f e c e s, c o l o n i c t r a ns i t , s ma l l i n t e s t i n a l t r a n s i t , a n d a b d o mi na l wi t h d r a wa l r e f l e x we r e o b s e r v e d a n d c o mp a r e d b e t we e n t he t wo g r o u p s .Re s u l t s :Me n t l a f a t i g u e a nd r e d u c e d f o o d i n t a ke d e v e l o pe d g r a d u a l — l y a mo n g r a t s i n t h e mo d e l g r o u p .Co mp a r e d wi t h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 t h e mo d e l g r o u p ha d s i g n i ic f a n t l y s l o we r g r o wt h o f b o d y ma s s , s i g n i ic f a n t l y h i g h e r f e c a l po i n t s a n d s c o r e o f f e c e s, s i g ni ic f a n t l y f a s t e r c o l o n i c a n d s ma l l i n t e s t i n a l t r a n-
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胃肠激素变化及疏肝和胃汤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胃肠激素变化及疏肝和胃汤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胃肠激素变化及疏肝和胃汤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本研究旨在探讨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特征及胃肠激素变化,并评估疏肝和胃汤的干预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抑郁模型大鼠表现出明显的抑郁行为,并伴随着胃肠激素的异常变化。
疏肝和胃汤能够显著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特征,并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具有潜在的抗抑郁作用。
1. 引言抑郁症属于神经精神疾病的一种,其特征为低落的情绪、丧失兴趣和乐趣、睡眠障碍等。
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一大因素,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然而,目前对抑郁症的病因和治疗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因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2.1 动物模型的建立使用慢性不可预测性轻微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法建立抑郁模型大鼠。
持续8周,每日进行2个小时的应激刺激,包括冷水浸泡、食物戒断、组群隔离等。
2.2 行为学测评使用开放场环境测试、强迫游泳测试和缓解版暗箱测试评估大鼠的行为学特征,计算开放场活动距离、强迫游泳时间和暗箱停留时间。
2.3 血清胃肠激素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大鼠的血清中胃肠激素水平,包括胃泌素(gastrin)、胰高血糖素(glucagon)、细胞因子胆固醇依赖性抗炎蛋白1(CCL1)和血管活性肠肽(VIP)。
2.4 药物干预实验将抑郁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疏肝和胃汤组和空白组,疏肝和胃汤组通过灌胃给予疏肝和胃汤每日2次,剂量为10g/kg。
空白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3. 结果3.1 行为学特征分析抑郁模型大鼠在开放场环境测试中表现出明显的活动减少,并且在强迫游泳测试和暗箱测试中显示出显著的抑郁行为,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3.2 血清胃肠激素变化抑郁模型大鼠的血清中胃泌素、胰高血糖素、CCL1和VI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大鼠抑郁症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组别
n
空白组
20
模型组
20
注:与空白组相比,* P < 0. 05
第0 周 221. 5 ± 13. 7 224. 2 ± 10. 5
第1 周 226. 2 ± 14. 5 217. 2 ± 10. 2
第2 周 231. 4 ± 17. 4 209. 3 ± 12. 1*
第3 周 241. 5 ± 18. 4 200. 3 ± 10. 3*
表 2 两组大鼠 Open-field 法行为测定垂直运动结果比较( 珔x ± s) ( 单位:次 /3min)
组别
n
空白组
20
模型组
20
第0 周 12. 5 ± 2. 3 12. 6 ± 2. 3
注:与空白组相比,* P < 0. 05 ,# P < 0. 01 .
第1 周 14. 2 ± 3. 3 10. 4 ± 1. 5*
表 1 两组大鼠 Open-field 法行为测定水平运动比较( 珔x ± s) ( 单位:次 /3min)
组别
n
第0 周
空白组
20
70. 3 ± 11. 6
模型组
20
71. 3 ± 12. 7
注:与空白组相比,* P < 0. 05 ,# P < 0. 01.
第1 周 72. 2 ± 12. 3 63. 2 ± 10. 5*
1 材料和方法
1. 1 实验动物分组 健康成年 SD 大鼠 40 只,重 量 190g ± 20g,由 第
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 心[SCXK ( 沪 ) 2007 - 0003 ] 提供,置于 SPF 系统内[SYXK( 沪) 2007 - 0003 ],适 应性喂养 1 w。大鼠随机 分 为 空 白 对 照 组、模 型 组。 空白对照组 20 只,5 只 / 笼,雌 雄 各 半。 不 予 任 何 刺 激,自由 摄 食 和 饮 水,正 常 饲 养。 模 型 组 20 只,5 只 / 笼,雌雄各半。 1. 2 造模
肝郁证失眠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_朱洁

· 690·
朱洁等 肝郁证失 眠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2011年第 8期
浓缩 ,分装灭菌后 , 4℃冰箱冷藏备用。 临用前置于 20℃环境下预热。
[摘 要 ] 目的 探索肝郁证失眠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建 立和评价方法。 方法 24只 SD大鼠随机分成 正常对照组、模型组 和酸枣仁汤组 ,每组 8只 ,采 用慢性夹尾刺激和 腹腔注射对氯苯丙 氨酸 ( PCP A)复 合因子造模法建立 肝郁失眠大鼠模型 ,酸枣 仁汤组大鼠于造模第 7d开始给予酸枣仁 汤 7. 5g /( kg· d)灌胃 ,对各组大鼠进行宏观体征观察、行为学评价、血液流变学分析、 病理学检查和下丘脑、海马组织、 5- 羟色酶 ( 5-HT )和去甲肾上腺素 ( N E)检测。 结果 模型组大鼠 睡眠节律明显改变 ,体重 增长缓慢 ,学习记忆能力 下降 ,血流 变高、中、低切全血黏度 均显著升 高 ,下丘 脑、海 马组织的 5-HT 及 N E含量存 在紊乱 ( P < 0. 05或 P < 0. 01) ,而酸枣仁汤组对上述指标均有改善 ( P < 0. 05或 P < 0. 01)。 结论 采用慢性夹尾刺激和腹腔注 射 PCP A复 合因子造模法建立的肝郁失眠证大鼠模 型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 ] 失眠 ;肝郁证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朱 洁1* 申国明 1 汪远金 1 胡 闻 2
( 1. 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 ,安徽省 合肥市梅山路 103号 , 230038; 2.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病理科 )
基金项目: 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计划 项目 ( K J2008B074) * 通讯作者: zhujie531@ 163. com , ( 0551) 5169207
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发表时间:2012-04-13T09:52:27.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6期供稿作者:康志龙肖志成周新富[导读]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的精神疾病。
康志龙肖志成周新富(昆明医学院分子临床医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650500)【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048-02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健康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有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饮食、睡眠质量差,全身多处不适感,更有甚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重症抑郁有近15%的自杀率[1,2,3]。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疾病,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全球第二大疾患[4]。
动物模型能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抑郁症,对抑郁症的治疗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文对常用的一些抑郁症造模方法及其评价做一阐述。
【关键词】抑郁症抑郁模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精神障碍疾病。
它的发病率很高,几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目前全球有3.4亿精神抑郁症患者,相当于精神分裂患者的7至8倍,并且这一数字仍在上升,抑郁症也成为医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
1 动物模型的建立动物抑郁模型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和抗抑郁药的开发有重要的作用,主要的抑郁模型有以下几种: 1.1药物诱发抑郁模型利血平拮抗,5-羟色氨酸诱导的甩头行为,小鼠育亨宾诱导的致死试验,大鼠色胺惊厥增强实验。
这些药物诱导模型可以用于早期评价抗抑郁药物作用或用来初筛未知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特性[5]。
1.2应激模型1.2.1 绝望模型即大、小鼠强迫性游泳(forced swimm ing test)模型,该模型是将大鼠(或小鼠) 放入盛水的环形玻璃缸内强迫游泳。
动物最初在水中拼命游动、挣扎、试图逃脱,随之感到逃脱是不可能的,便不再挣扎和游动,仅将头部露出水面,肢体漂浮,维持一种不动状态,将此状态称为“行为绝望”。
胃溃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胃溃疡模型建立及药物干预研究实验目的:探讨胃溃疡的发病机制,验证药物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清洁级SD大鼠,雌雄各半,体重180-220g。
2. 实验试剂:盐酸、乙醇、氢氧化钠、盐酸氨水、橄榄油、水杨酸钠、阿司匹林等。
3.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手术显微镜、离心机、恒温箱、显微镜等。
实验方法:1. 胃溃疡模型建立:-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药物干预组。
- 模型组:给予大鼠灌胃1%的盐酸氨水,每日1次,连续4周,建立胃溃疡模型。
- 药物干预组:在建立模型的同时,给予大鼠灌胃0.5g/kg的阿司匹林,每日1次,连续4周。
- 正常组:给予大鼠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2. 胃溃疡观察:- 实验结束时,将大鼠处死,取出胃部,观察胃黏膜的损伤情况。
- 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学变化。
3. 药物干预效果评价:- 通过观察胃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边缘情况等指标,评价药物对胃溃疡的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1. 胃溃疡模型建立:- 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出现明显损伤,表现为溃疡面积增大、溃疡深度加深、溃疡边缘不规则等。
- 药物干预组大鼠胃溃疡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边缘情况均有所减轻。
2. 病理学观察:- 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出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溃疡底部出血、坏死等病理变化。
- 药物干预组大鼠胃黏膜炎症细胞浸润、溃疡底部出血、坏死等病理变化较模型组明显减轻。
3. 药物干预效果评价:- 药物干预组大鼠胃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边缘情况均较模型组明显改善,提示药物对胃溃疡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实验结论:1. 胃溃疡模型建立成功,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出现明显损伤,表现为溃疡面积增大、溃疡深度加深、溃疡边缘不规则等。
2. 药物干预组大鼠胃溃疡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提示药物对胃溃疡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3. 本实验为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溃疡肝郁证候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评价目的探讨胃溃疡肝郁证候动物模型的建立及电针的治疗作用。
方法采用Open-field法选择60只SD大鼠,适应性喂养7 d,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15只。
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均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合并醋酸烧灼法建立胃溃疡抑郁证大鼠模型。
模型对照组继续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电针组电针“肝俞”“梁丘”治疗,连续13 d。
观察大鼠一般状态、旷场实验结果、溃疡指数,RT-PCR检测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ELISA 检测血清胃泌素(GAS)含量。
结果实验第21日,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四肢无力、被毛乏泽、食欲降低等表现。
实验第34日,模型对照组大鼠一般状况表现较模型组严重,电针组大鼠一般状况明显改善,模型组大鼠水平和垂直穿格数较空白组显著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水平和垂直穿格数显著减少(P<0.05),电针组大鼠水平和垂直穿格数显著增加(P<0.01);模型组大鼠溃疡指数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溃疡指数显著升高(P<0.05),电针组大鼠溃疡指数显著下降(P<0.01);模型组海马组织BDNF 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海马组织BDNF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5),电针组海马组织BDNF mRNA表达组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大鼠GAS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GAS含量显著升高(P<0.05),电针组大鼠GAS含量显著降低(P<0.05)。
结论通过复合方式建立病证结合胃溃疡肝郁证候动物模型可行,电针“肝俞”和“梁丘”对该模型有治疗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stablishment of gastric ulcer liver depression syndrome rat model and the therapeutical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Methods As the result of Open-field experimental method,60 SPF male SD rats were selected as experimental animals. After 7 days of adaptive feeding,60 ra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blank group,model group,model control group,and electoracupuncture group,15 rats in each group. Except for the blank group,the other three groups were stimulated by chronic unpredictable stimulation to establish rat depression model. Then model control group was once again stimulated by chronic unpredictable stimulation for 13 days;electoracupuncture group was treated at Gan Shu (BL18)and Liang Qiu (ST34)acupoints for 13 days. General state of rats,Open-field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gastric ulcer index were observed. BDNF was measured by RT-PCR. GAS content was measured by ELISA. Results After modeling for 21 days,except for the blank group,the other three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3718);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020179);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L2012339);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2009225010-36);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科技攻关计划(F12-193-9-37);沈阳市科技局应用基础研究专项(F13-318-1-67)groups appeared listlessness,limb weakness,and fur dry and lose luster,appetites reduced,etc. After modeling for 34 days,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model control group had more severe general state than model group.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the general state of acupuncture group was improved.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ctivity sore in model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group (P<0.01).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activity sore in model control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a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P<0.01). Ulcer index in the mode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group (P<0.01). Ulcer index in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P<0.01). Ulcer index in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BDNF mRNA expression in hippocampus of model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group (P<0.01). Compared with model group,the BDNF mRNA expression in hippocampus of model control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The BDNF mRNA expression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The GAS content in the mode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blank group (P<0.01).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GAS content in the model control group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The GAS content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depressive rat gastric ulcer model which combining disease and syndrome together prove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animal experimental model. Electroacupuncture for Gan Shu (BL18)and Liang Qiu (ST34)can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this model.Key words:gastric ulcer;depression;animal models;electroacupuncture;rats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疾病受到情感情绪变化的影响。
中医学认为,情志不遂、忧思恼怒、肝气郁结可致胃脘疼痛、纳呆、胀满。
清代叶天士提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强调情志因素在脾胃病中的重要作用。
有研究显示,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胃肠疾病的发生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1-2]。
本实验依据上述理论,探讨胃溃疡肝郁证候模型的建立及电针的治疗作用,为建立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1 实验材料1.1 动物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2月龄,体质量140~200 g,辽宁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合格证号SCXK(辽)2010-0001。
饲养于室温18~23 ℃、相对湿度35%环境,每日光照时间约为11 h。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10%水合氯醛(青岛宇龙海藻有限公司),DAB显色试剂盒(北京博奥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扩增产物(北京三博远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L2000 DNA marker(北京全氏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胃泌素(GAS)ELISA试剂盒(上海越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自制旷场实验箱(80 cm×80 cm×40 cm),并将旷场等分为25小格;酶标仪、PCR仪、电泳仪,北京六一仪器厂;电针治疗仪,广东汕头市医用设备厂;华佗牌0.25 mm×25 mm不锈钢针灸针,苏州医疗器械。
2 实验方法2.1 分组采用Open-field法[3]进行行为学评分,选择得分相近的60只大鼠,适应性喂养7 d,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每组15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