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语言的特点ppt课件
合集下载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ppt课件

答:不能去掉。“几乎”说明桥面与河面平 行的程度,去掉意思变为桥面与河面完全平 行了,与实际不符,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 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 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 特点。
2 、表估计、推测语气
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 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说说划线词语 “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 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 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不能。“相当”表示红玫瑰大厅和 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 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这和事实不相 符。用“相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 密性。技巧点击:这类题的解题要先作出判断, 然后从词义来分析两个词的区别,最后分析互 换后的表达效果
实际运用
1、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 亿元。 2、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二)分析词能否去掉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 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大多”表示大部分是 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 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 严密。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 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 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得出技巧: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了“××”词,
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 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 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 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两词可否玫瑰大厅长300米, 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 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 说说理由。
技巧点击:解答此类题型时,可先解词或 说明词性作用,再分析词在句中的作用,最后 再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的 特点。
2 、表估计、推测语气
奥运火炬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面临 各种意想不到的天气状况。说说划线词语 “可能”的表达作用。
作用:“可能”表揣测语气,说明火炬 传递过程中面临的天气状况是不确定的,加 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答案: 不能。“相当”表示红玫瑰大厅和 人民大会堂的规模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 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一样,这和事实不相 符。用“相当”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 密性。技巧点击:这类题的解题要先作出判断, 然后从词义来分析两个词的区别,最后分析互 换后的表达效果
实际运用
1、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 亿元。 2、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
(二)分析词能否去掉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句中” 大多”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掉, “大多”表示大部分是 这样,但也不排除有不引用活水的情况。 用在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 严密。
解题技巧:这类题的解题先要作出判断, 然后分析词的本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进而分 析去掉后的表达效果,最后答体现了说明文 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得出技巧: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了“××”词,
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 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 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 具有科学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两词可否玫瑰大厅长300米, 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 但高度要高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 说说理由。
《说明文基础知识》优秀ppt课件

8
练一练
辨析说明文类型
1、《中国的石拱桥》 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3、《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苏州园林》 5、《向沙漠进军》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9
练一练
辨析说明文类型
6、《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7、《统筹方法》 8、《死海不死》 9、《人类的语言》 10、《松鼠》
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内容没有解说“异养”的本质特征,只
说明部分范围,因而是作诠释。
31
说明方法的辨析
• 作比较 VS 打比方
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 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 点上鉴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 两者共同的相似来联系两事物。
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
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 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
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
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
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 拱时,诠释了这样设计的作用(好处)。
又如《向沙漠进军》中第四段对“游击战”、“阵 地战”的诠释。
25
下
定
义
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通俗点说接近于解释概念)。
如“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又如《食物从何处来》中对“自养”,“异养”的解
•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练一练
辨析说明文类型
1、《中国的石拱桥》 2、《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3、《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苏州园林》 5、《向沙漠进军》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9
练一练
辨析说明文类型
6、《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7、《统筹方法》 8、《死海不死》 9、《人类的语言》 10、《松鼠》
c句不是判断句,说明内容没有解说“异养”的本质特征,只
说明部分范围,因而是作诠释。
31
说明方法的辨析
• 作比较 VS 打比方
这两种方法都要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 但构成方式和作用不同。
作比较构成的基础是比较点,在同一个比较 点上鉴别事物;打比方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通过 两者共同的相似来联系两事物。
以下几种: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
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
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 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
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
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
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 拱时,诠释了这样设计的作用(好处)。
又如《向沙漠进军》中第四段对“游击战”、“阵 地战”的诠释。
25
下
定
义
就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 (通俗点说接近于解释概念)。
如“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又如《食物从何处来》中对“自养”,“异养”的解
•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说明文课堂教学课件(35张PPT)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言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 A、准确;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 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 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的特征/事理。
(六)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答题格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 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 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答题格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XX修辞手 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
(三)说明文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 定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
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 (下举分列打,作摹引作画)
2.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具体真切形象地 说明了XX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增强 文章的说服力。 ②分类别:分门别类、条理清楚地说明了XX事物 的××特点。或: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分门 别类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 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说 明 文 课 堂 教学课 件(35 张PPT)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XX 事物的XX特征或XX事理),使说 明……
说 明 文 课 堂 教学课 件(35 张PPT)
(八)说明文标题的作用 说明文课堂教学课件(35张PPT) (标题很新颖别致时容易考) 答题格式:这个标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 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ppt课件

2、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 嘴,小口里面藏。
ppt课件
28
把成语补充完整:
1、()毛蒜皮 ()牙交错---( ) 2、()云直上 ()梁一梦---( ) 3、()厉胆薄 ()气扑鼻---( ) 4、()幻无穷 ()险为夷---( )
ppt课件
29
The end!
感谢聆听!
ppt课件
30
沼泽、湿草甸、泥炭地、红树林以及潮落 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都是湿地。湿地 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生态功能的生态系 统。
ppt课件
3
运用平实的语言,对湿地进行
了客观、准确地说明,不加修 饰,简洁明了易于被读者理解。
ppt课件
4
晴空排云而上的仙鹤,声鸣于天,也
是清晨从湿地出发,黄昏则次第归来,
在湿地降落,喝水照影;翩翩起舞的 大雁会呈“一”字、“人”字形排列,从广 阔的天空降落于湿地之上。鸟类依赖
揣测的词语,这与用词准确的要求是 否矛盾?试说说理由。
ppt课件
26
不矛盾。因为目前推算树龄。测定 树重的方法还没有达到十分准确的 程度,所以只能用这些表示估计、 揣测的词语,这是一种尊重科学的 态度,也是语言准确性和严密性的 一种表述方式。
ppt课件
27
猜字谜:
1、高小姐探头相望,李小姐半露半藏, 郑小姐侧着耳朵听端详。
说明文语言特点
ppt课件
1
平实说明:语言表达注重准 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生动说明:语言表达生动、 形象。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ppt课件
2
平静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
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成群的野
鸭在水面上玩耍,各种水鸟在欢娱地歌唱,
《学写说明文》课件

未来努力方向与拓展阅读推荐
未来努力方向:深入学习说明文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拓展阅读推荐:《说明文写作技巧》、《如何写好说明文》等书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第五章
图表、图片的选择与设计
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根据说明内容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如柱状图、 折线图、饼图等,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数据和趋势。
图片的选择:选择与说明内容相关的图片,能够更好地辅助说明和增强 读者的理解。
图表和图片的设计:注意图表和图片的排版、色彩搭配、字体大小等细 节,使图表和图片更加美观、清晰易读。
加生动有趣
图文结合的注意事项
图片与文字内容要匹配
图片要清晰美观
图片数量要适当
图片布局要合理
说明文的写作实践与案例分 析
第六章
学生作品展示与点评
学生作品一览: 展示不同年级、 不同班级的学 生作品,包括 题目、作者、 主要内容、亮
点等。
优秀作品点评: 选取一篇优秀 的学生作品进 行详细点评, 包括结构、语 言、逻辑等方 面,并给出具
注意句式变化和段落衔接
句式变化:使用长 句和短句、整句和 散句的句式变化, 使文章更加生动活 泼
段落衔接:使用过 渡句、过渡段等手 法,使文章更加连 贯流畅
语言准确:使用准 确、简明的语言, 避免过于复杂或模 糊的表述
语言生动:使用生 动、形象的语言,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和感染力
说明文的图文配合技巧
打比方:用比喻的方式形 象地描述说明对象的特点 或概念
作比较:通过比较不同事 物或事物的不同方面来突 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或概念
列数字:通过列举具体数 字来精确地说明说明对象 的特点或概念
说明文的语言表达技巧
第四章
说明文阅读PPT_课件

有什么作用?/说明了什么。 •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
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 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24
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 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 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 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 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 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 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 高 \" 。
•3
说明对象的特征:
• 1、找原词原句。 • 如《苏州园林》,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 说明特征: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2.注意段意、中心句。 •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 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 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1
说明对象:
• 1、看标题: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 2、看首尾段 :事理说明文一般找准开头结尾的 总结句。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 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2
•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3、逻辑顺序。
•13
1.时间顺序。
•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 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 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 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 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比如我们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 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 “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 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 的。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
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 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24
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 题型: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②从每 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 理。 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 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 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格式: 介绍了_____的____.) 如:《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 海不死的原因在于 \" 海水的咸度很 高 \" 。
•3
说明对象的特征:
• 1、找原词原句。 • 如《苏州园林》,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 说明特征: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 2.注意段意、中心句。 • 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 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 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1
说明对象:
• 1、看标题: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 。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 2、看首尾段 :事理说明文一般找准开头结尾的 总结句。 3、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 4、看材料(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 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2
• 5、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对象。
3、逻辑顺序。
•13
1.时间顺序。
•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 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 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 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 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比如我们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景泰蓝的制 作》,它就是按照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 “做胎――掐丝――烧制――点蓝――烧 蓝――打磨――镀金”的时间顺序来说明 的。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ppt课件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试题经常出现的词语:
• 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 的词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下列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他(朱元璋)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 2、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 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 3、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 的热带雨林中。 4、有生物学家认为,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 增长到150岁。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克。 6、其(生态住宅)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 物。
●说说海啸 第④段中“通常”所起的 作用是什么?(2分)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 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引 起的。
答:“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 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 现说明文语准确性.
●动物能预知海啸吗 下列句子中“之一” 能否删去?请结合实际说说理由。 斯里兰卡亚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是上周 遭受印度洋海啸打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答:不能删。“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去掉了表示该地区是唯一受打 击严重的地区,不符合事实。
Hale Waihona Puke 说明文的表述,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 等方面都要求准确无误,要符合客观实际。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体现在对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 次序的先后等方面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反映。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修饰、 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主要、几乎、大约、一般、之一等 词,考查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保留着说明了什么,有删 去有什么不好。(2)同义词的慎重选用。注意辨别同义 词的细微差别。
说明文ppt课件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 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特点: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
结构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
2
•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 式上区别的标志。
• 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客观 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在人们 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 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现实生活充分表明, 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 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它与人 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 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说明文写作正 在大量涌现,并更多地融入到我们生活。 3
16
(7)作诠释:
就是解释说明,就是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物 的性质和特点。
作诠释和下定义常被混淆。下定义用语更
为科学严密,更侧重于揭示本质特征,作
诠释则趋于通俗平实地释解概念,分析性
〔状例。1〕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风碰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少70%-80%,到距离
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
25
作诠释和下定义常被混淆。
• 下定义用语更为科学严密,更侧重于揭示本质特征。 • 作诠释则趋于通俗平实地释解概念,分析性状。
打比方与比喻的区别
• 打比方只是一种说明方法,适用于说明文。 • 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
记叙文,散文,诗歌等文章都可广泛运用。 • 说明文中,如果是为了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
能科学地阐述这一概念的确切的含义。 〔例1〕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 〔例学2方〕法评论。大都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
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
14
(5)打比方:
结构具有清晰的条理性; 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
2
• 以说明为主是说明文与其他文体从表达方 式上区别的标志。
• 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客观 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在人们 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 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现实生活充分表明, 说明文不是一种无足轻重的文章形式,而 是运用范围极为广泛的常用文体,它与人 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的关系相当密切, 而且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说明文写作正 在大量涌现,并更多地融入到我们生活。 3
16
(7)作诠释:
就是解释说明,就是通俗的介绍或解说事物 的性质和特点。
作诠释和下定义常被混淆。下定义用语更
为科学严密,更侧重于揭示本质特征,作
诠释则趋于通俗平实地释解概念,分析性
〔状例。1〕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
风碰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少70%-80%,到距离
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
25
作诠释和下定义常被混淆。
• 下定义用语更为科学严密,更侧重于揭示本质特征。 • 作诠释则趋于通俗平实地释解概念,分析性状。
打比方与比喻的区别
• 打比方只是一种说明方法,适用于说明文。 • 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适用于各种文体,如议论文,
记叙文,散文,诗歌等文章都可广泛运用。 • 说明文中,如果是为了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
能科学地阐述这一概念的确切的含义。 〔例1〕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 〔例学2方〕法评论。大都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
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
14
(5)打比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修饰、 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主要、几乎、大约、一般、之一等 词,考查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保留着说明了什么,有删 去有什么不好。(2)同义词的慎重选用。注意辨别同义 词的细微差别。
主要采分点:
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既要了解某个词语限制角度,还要体会它在句中具体语境中的特殊 作用,这样才能理解语言准确对突出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加点字)表示……,结合限制对象谈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去掉后(换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客观实际(太绝对了)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试题经常出现的词语:
• 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 的词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分析:不能。“几乎”表程度,是“非常接近”的意思。 说明石拱桥非常接近到处都有,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 就变成到处都有了。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
1、先做出否定的回答 答 2、限制的角度 ( 能释词的释词) 题 3、结合限制对象谈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 要 作用 点 4、找限出制矛的盾角点度,即是删难掉点后与以前有何不
●说说海啸 第④段中“通常”所起的 作用是什么?(2分)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 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引 起的。
答:“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 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 现说明文语准确性.
●动物能预知海啸吗 下列句子中“之一” 能否删去?请结合实际说说理由。
6、其(生态住宅)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 物。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
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一句中“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漫谈地震 说一说文中“约”、“仅”不能删去的原因。(2分) 地震是非常多的,全球一年约有500万次,但多数是很小的,仅有约百分之一的地震 才能感觉到。
●说说海啸
第④段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
引起的。
●动物能预知海啸吗 下列句子中“之一”能否删去?请结合实际说说理由。 斯里兰卡亚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是上周遭受印度洋海啸打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 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 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一句中“可能”能否去掉? 为什么?
方法格式归纳之生动性
语句特点: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引用故事、谜语、诗歌等。
答题格式:
该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说明对象人格 化)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该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 象的特点。
该句(段)中引用诗文名句(谜语、俗语等),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答:不能去掉。因为“可能”表推测,表明地震 有导致海啸的倾向,但并非一定会发生。若去掉, 就太绝对了,语言就不准确了。
●漫谈地震 说一说文中“约”、“仅”不能删去的 原因。(2分)
地震是非常多的,全球一年约有500万次,但多数是 很小的,仅有约百分之一的地震才能感觉到。
答: “ 约 ” 字表推测(是“大约、大概”的意思); 删去后就确定表示全球一年就有500万次地震(与真实 情况不符);“约”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仅”字起限制的作用(是“只”的意思或表示数量少); 删去后,就不能突出感觉到的地震数量极少了;“仅”字 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下列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他(朱元璋)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
2、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 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 3、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 的热带雨林中。 4、有生物学家认为,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 增长到150岁。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克。
• ③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 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 况很可能是这样:40亿年前,月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 远,各由不同的物质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十分 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 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 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 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 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语言风趣,是本篇说明文的突出特点。请你分别举 例说明。
• 语言风趣,如:把三种学说形象比喻成 “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
说明文语言特点答题口诀
• 语言准确与生动, • 词语角度要看清, • 指出词语重要性, • 比喻拟人打比方, • 故事谜语来加盟。
作业:
•完成最近四年河北省中考中出 现的有关说明文语言的考题
斯里兰卡亚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是上周 遭受印度洋海啸打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答:不能删。“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去掉了表示该地区是唯一受打 击严重的地区,不符合事实。
说明文的表述,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 等方面都要求准确无误,要符合客观实际。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体现在对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 次序的先后等方面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反映。
同——无“言外之意” 在5语、言结环论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是重点
常 A “一个句子中,某一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或者 “A 见 词语换成B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
题 型 B “ 说明事物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文中A段的内容如何体现
这一要求?”
答 题: 判 断结合实际解 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
• ①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 ②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 至今不明,但是太空悬案的侦察员——天文学家们——却根 据众多的天文观察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 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 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性
平时说明 生动说明
口诀:说明语言要注意,准确简明和周密。 语言准确前提下,平实生动皆可以。
题型:
一: 加点词语可否删除(能否换 为另一个词语)?为什么?
二: 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例题解析:
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几乎” 是否能够删去 ,为什么?
主要采分点:
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既要了解某个词语限制角度,还要体会它在句中具体语境中的特殊 作用,这样才能理解语言准确对突出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加点字)表示……,结合限制对象谈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去掉后(换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客观实际(太绝对了)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试题经常出现的词语:
• 表程度、估计、时间、范围、频率等修饰、限制 的词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更、最……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也许… 表时间:当时、刚刚、迄今…… 表范围:一切、部分、全部…… 表频率:经常、常常……
分析:不能。“几乎”表程度,是“非常接近”的意思。 说明石拱桥非常接近到处都有,但不是到处都有。去掉后, 就变成到处都有了。意思就太绝对了,不够准确。
1、先做出否定的回答 答 2、限制的角度 ( 能释词的释词) 题 3、结合限制对象谈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 要 作用 点 4、找限出制矛的盾角点度,即是删难掉点后与以前有何不
●说说海啸 第④段中“通常”所起的 作用是什么?(2分)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 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引 起的。
答:“通常”表明这只是一般情况,说明 除了地震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可以引起海啸;体 现说明文语准确性.
●动物能预知海啸吗 下列句子中“之一” 能否删去?请结合实际说说理由。
6、其(生态住宅)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 物。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
数百公里范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一句中“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漫谈地震 说一说文中“约”、“仅”不能删去的原因。(2分) 地震是非常多的,全球一年约有500万次,但多数是很小的,仅有约百分之一的地震 才能感觉到。
●说说海啸
第④段中“通常”所起的作用是什么?(2分)
海啸通常是由震源在海底下50公里以内、里氏6。5级以上的海底地震产生的振荡波
引起的。
●动物能预知海啸吗 下列句子中“之一”能否删去?请结合实际说说理由。 斯里兰卡亚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是上周遭受印度洋海啸打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地震与海啸的关系 “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 也表示,这次地震可能会在震中周围数百公里范 围内引发区域海啸” 。一句中“可能”能否去掉? 为什么?
方法格式归纳之生动性
语句特点: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引用故事、谜语、诗歌等。
答题格式:
该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说明对象人格 化)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该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 象的特点。
该句(段)中引用诗文名句(谜语、俗语等),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趣味性,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答:不能去掉。因为“可能”表推测,表明地震 有导致海啸的倾向,但并非一定会发生。若去掉, 就太绝对了,语言就不准确了。
●漫谈地震 说一说文中“约”、“仅”不能删去的 原因。(2分)
地震是非常多的,全球一年约有500万次,但多数是 很小的,仅有约百分之一的地震才能感觉到。
答: “ 约 ” 字表推测(是“大约、大概”的意思); 删去后就确定表示全球一年就有500万次地震(与真实 情况不符);“约”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仅”字起限制的作用(是“只”的意思或表示数量少); 删去后,就不能突出感觉到的地震数量极少了;“仅”字 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下列哪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他(朱元璋)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
2、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极为丰 富,是我国太阳能利用最为充分的地区之一。 3、至少有2500种潜在的新水果和蔬菜生长在世界各地 的热带雨林中。 4、有生物学家认为,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可能 增长到150岁。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 克。
• ③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 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 况很可能是这样:40亿年前,月球和地球所处的位置相去甚 远,各由不同的物质形成。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十分 相近。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 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俘获,而成为地 球的卫星。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 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 不是再妙不过了吗?
语言风趣,是本篇说明文的突出特点。请你分别举 例说明。
• 语言风趣,如:把三种学说形象比喻成 “地球的妻子、姐妹、女儿”;
说明文语言特点答题口诀
• 语言准确与生动, • 词语角度要看清, • 指出词语重要性, • 比喻拟人打比方, • 故事谜语来加盟。
作业:
•完成最近四年河北省中考中出 现的有关说明文语言的考题
斯里兰卡亚拉国家野生动物公园是上周 遭受印度洋海啸打击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答:不能删。“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去掉了表示该地区是唯一受打 击严重的地区,不符合事实。
说明文的表述,无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 等方面都要求准确无误,要符合客观实际。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体现在对数量的多少、范围的大小、程度的深浅、 次序的先后等方面做出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反映。
同——无“言外之意” 在5语、言结环论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是重点
常 A “一个句子中,某一词语能否删掉 ,为什么?” 或者 “A 见 词语换成B词语好不好,为什么? ”
题 型 B “ 说明事物要求准确性和科学性,文中A段的内容如何体现
这一要求?”
答 题: 判 断结合实际解 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
• ①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年?来自何方?”
• ②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其答案虽然 至今不明,但是太空悬案的侦察员——天文学家们——却根 据众多的天文观察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 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亮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 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语言特点
准确性
平时说明 生动说明
口诀:说明语言要注意,准确简明和周密。 语言准确前提下,平实生动皆可以。
题型:
一: 加点词语可否删除(能否换 为另一个词语)?为什么?
二: 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三: 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例题解析:
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几乎” 是否能够删去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