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
脑小血管病的规范化治疗

微出血
• 血管壁损伤 • 微小动脉瘤形成 • 淀粉样物质沉淀 引起局部发生炎性改变、血管壁破坏、血浆成分 渗出 显微镜下微出血:病灶大小约0.5-5.0mm,常为 多发,不伴有临床症状;与高血压和年龄相关则 多发生在基底节区和桥脑,与淀粉样血管病相关 则多分布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区域
脑小血管病诊断推荐意见
• ④目前临床上没有直接显示脑小血管病的检查方法。头颅 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病最重要的手段。推荐常规检查序列 包括T1、T2、T2*GRE、T2-FLAIR和DWI。这种序列组 合可以满足诊断脑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腔隙性脑梗死、脑出 血、脑微出血和白质病变的需要。增加SWI可以更加敏感 地反映脑微出血信息。⑤脑小血管病在MRI影像学上的表 现主要有: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可能血管起源的腔隙、 可能血管起源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 脑萎缩。⑥描述脑小血管病变时应该注意其分布和数量。 脑微出血和脑白质病变可以记录其分布如脑叶、脑深部灰 质区或者幕下等区域。高血压脑出血多分布于丘脑、壳核、 脑桥和小脑半球;而淀粉样血管病则多分布于脑叶和小脑 半球
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
①小动脉管壁病变可导致缺血,如脂肪透明 样变、纤维素样坏死,淀粉样变,闭塞梗死、 狭窄缺血。 ②小动脉管壁病变可导致出血性病变,如淀 粉样物质在管壁沉积等。
③迂曲或变细的血管可导致慢性脑缺血、缺 氧、脱髓鞘。 ④毛细血管密度降低,在老年、白质疏松及
AD患者中均存在毛细血管密度的降低。
脑小血管病影像学检查
• (六)脑萎缩 • 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萎缩指的是脑体积减 少,但与特定的、大体局灶性损伤如外伤 和脑梗死无关。不包括脑梗死所致的局部 体积减少。
中国重症脑血管病诊治指导规范(第2节)-林木墩

取栓后血管再通者,可以考虑将收缩压控制在 140mmHg 以下。
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压管理
大面积脑梗死手术患者需行血压管理,防止血压波动过大。
去骨瓣减压术前,血压控制目标<180/100mmHg; 术后8小时内,血压控制目标为收缩压< 160mmHg。
中国重症脑血管 病诊治指导规范
第二节 重症脑血管病的综合管理
汕尾逸挥基金医院-卒中中心融合病区 林木墩
2022-6-6
目录
1 重症脑血管病的气道管理 2 重症脑血管病的体温管理 3 重症脑血管病的血压管理 4 重症脑血管病的血糖管理 5 重症脑血管病的液体管理
6 重症脑血管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7 重症脑血管病的镇痛和镇静 8 重症脑血管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9 重症脑血管病的营养支持 10 医 院 获 得 性 肺 炎 的 预 防
气管插管后 7~14 天不能拨管的患者可考虑行气管切开,
预期超过 14 天不能拨管的患者推荐早期行气管切开。
二、人工气道的建立
困难气道?
所有非紧急气管插管的患者,均应判断是否为困难气道。
困难气道患者, 有条件的单位插管前应准备好可视喉镜、纤维 支气管镜及环甲膜穿刺工具等 根据实际情况做好紧急气管切开的准备 并应有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在场提供指导和帮助。
栓
病 的
的
预
防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在进行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之前,应筛查或判断 是否已经存在 DVT形成?
所有肢体运动减少或制动的无 DVT 形成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 均应尽早进行 DVT 的预防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建议使用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联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 DVT。 颅骨切除减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可在术后立即开始DVT 预防措施 静脉溶栓的患者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应推迟在24小时后。
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治疗(精)

(6)检测项目 ① 溶栓治疗前、结束后 2 小时、 24 小时、 1 月 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治疗 90 天的 Barthel 指数评分。 ② 一次性溶栓治疗后随访头颅CT。 2、脑保护 (1)脑保护药物: 经典的脑保护药物主要有3种。 ①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作为脑保护剂, 临床研究无效。 文档之家/ 23
文档之家/ 18
④ 肢体瘫痪肌力3 级以下。 ⑤ 年龄小于75岁。 ⑥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 (2)病例排除标准 ① 溶栓之前临床表现已明显改善。 ② 全身活动性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小于10万/mm3。 ③ 近6个月有脑出血、颅内手术及颅脑外伤。 ④ 近6个月有消化道出血,近3个月内患急性心 梗、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近6周外科手术、分娩、严1、再灌流损伤:超过治疗时间窗后血管再通,脑 梗塞的炎症反应使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壁,阻塞微 循环;有的白细胞甚至游出血管外,直接损伤脑 组织。 2、出血性梗死:血管再通后,梗塞血管通透性增 加甚至坏死,血液渗出血管外,这种情况特别容 易发生在治疗时间窗后血管再通。 鉴于再灌流损伤和出血性梗死皆易发生在治 疗时间窗后血管再通,故溶栓治疗要严格掌握治 疗时间窗。
17
(一)、超早期:发病6小时以内。 治疗原则是:溶栓+脑保护。
1、溶栓治疗: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时间窗。 (1)病例入选标准 ①发病6小时内。 ②脑 CT 除外颅内出血,没有与神经功能缺失相对 应的低密度改变,可有与神经功能缺失不相对应 的腔隙性梗死。 ③ 无明显意识障碍(昏迷)。
文档之家/
14
据此, TACI和少数较重的PACI、POCI是需 紧急溶栓的亚型。这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有 重要价值。建议急诊病人CT排除脑出血后,采 用此种分型,按亚型决定采用治疗措施。 我国腔隙性脑梗死占缺性脑卒中的半数以上, 一般无昏迷等全脑症状,只需对症处理,不必 盲目使用昂贵复杂的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脑出血规范化治疗有哪些?

脑出血规范化治疗有哪些?发布时间:2023-03-02T06:19:32.85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4期作者:伍宏[导读] 在临床一些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患者中,脑出血症状占比达到了45%左右伍宏南充市身心医院四川南充 637700在临床一些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患者中,脑出血症状占比达到了45%左右,并且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病死率在30%至40%之间,这在整个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类型中致死率最高,因此脑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对疾病的发展进行干预,会对患者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5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更容易患有脑出血,这会对他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脑出血患者在确诊之后,要通过有效的治疗方式来将疾病的影响降至最低,那么在临床上,脑出血规范化治疗有哪些方法呢?下面本文就对脑出血规范化治疗的方法做具体的分析。
脑出血常见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低胆固醇血症、缺血性卒中史、凝血功能障碍、药物滥用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等,但这些常见病因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一种危险因素,高血压性脑出血占到了脑出血患者病因的75%左右,而高血压也会增加脑出血患者的危险,特别是55岁以上没有定期服用降压药或者是长期吸烟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我们就从高血压的角度切入,了解脑出血规范化治疗的办法。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非手术规范化治疗1、常规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一般治疗中,流程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一是让患者呼吸道保持一个通畅的状态;二是对明显缺氧的患者或者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要根据情况及时给予吸氧治疗;三是如果脑出血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者存在明显的吞咽困难,则需要在发病的两到三天就开展鼻饲治疗;四是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比如若是患者日常过于烦躁,心情比较不稳定,可以选择适量的镇静药让患者保持冷静,若是患者存在便秘的情况,则可以选择缓泻剂来缓解症状;五是做好患者感染的预防,患者日常要做好口腔的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及时吸痰,让呼吸道始终保持一个通畅的状态,如果在对患者治疗期间有留置导管,在留置导管时,要对患者的膀胱进行冲洗,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可以根据情况考虑使用抗生素来预防疾病的感染。
加强脑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

【作者简介】唐文渊(2),男,四川三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医学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及研究工作。
述评加强脑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唐文渊,朱 继(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神经外科,重庆400016)【摘要】 本文就诊治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高血压脑出血及颈动脉狭窄等脑血管疾病的相关问题作简要评述。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规范化【中图分类号】R651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170(2008)022*******Strengthen i n g the standa rd ized d i a gnosis and tr ea tm en t of cerebr ova scu l a r d isea s es T AN G W en2yuan,ZHU J i (F irst A ffilia ted H ospita l of Chongqing U n iv e rsity of M edica l S ciences,Chongqi ng400015,Ch ina)【Ab stra ct】 A s the devel opment of diagnostic technique and p lenty of t herapeutic me th ods,it is more i mportant t o stand2 ardize the diagnosis and trea t m ent of cerebrova scula r disea s e s1This a rticle ai m s t o dis cuss the re l evant issue s concerning diagno2 sis and treat m en t of cerebr ovascular diseases1【Key wor ds】 Ce rebr ovascular disease s;D i agnosis and treat ment;St anda rdiza ti on 随着对脑血管疾病诊断技术的更新和治疗手段的丰富,加强对脑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尤显重要。
心脑血管疾病工作制度

心脑血管疾病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制度。
二、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实施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疾病风险。
2. 统筹协调,分工合作。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
3. 创新引领,科技支撑。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和防治技术开发,提高防治水平。
4. 全民参与,自我管理。
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自我管理,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疾病负担。
三、工作内容1. 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体系。
成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的职责,完善防治工作协调机制。
2.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机构建设。
设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心,负责组织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防治能力。
3. 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
组织开展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干预高危人群,降低发病风险。
4.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宣传教育。
广泛开展疾病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5. 推进心脑血管疾病规范化治疗。
制定并落实心脑血管疾病诊疗规范,提高医疗机构的治疗水平,确保治疗效果。
6.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康复工作。
发展康复医学,提高康复服务水平,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7. 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科研攻关。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研究,推动新技术、新药物、新设备的研究和应用。
8. 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疾病监测预警体系。
加强疾病监测,掌握疾病流行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投入,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 完善政策法规。
制定和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相关政策和法规,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脑血管疾病规范化系统化康复训练方案初探

将 1 0例 脑 卒 中偏 瘫 患 者 采 用 神 经 肌 肉促 进 技 术 进 行 为期 6个 月 ~ 1年 综 合 康 复 治疗 与 训 练 , 用 F g— yr 分 评 定 患 者 的 0 采 ul Me e 评 运 动 功 能 , 用 B rh r 数 评 定 日常 生 活 自理 能 力 。结 果 采 ate 指
压、 降低 颅 内 压 、 凝 溶 栓 , 养 脑 神 经 , 用 脑 细 胞 活 性 剂 等 。 抗 营 运 出 血 患 者 以颅 内血 肿 抽 吸 术 , 血 、 制 血 压 等 为 主 要 治 疗 方 止 控
法 为 : 者 仰 卧 双 腿 屈 膝 , 上 肢 伸 展 双 手 B bt 手 为 预 备 患 双 o ah握 姿 势 , 后 臀 部 向上 抬 起 双 下 肢 并 拢 并 坚 持 5 l s 宜 , 复 然 ~ O为 反
动 : 要 是 桥 式 运 动 即 搭 桥 运 动 , 骨 盆 稳 定 性 训 练 。具 体 方 主 为
管 疾 病 患 者 1 0例 , 中 男 7 0 其 9例 , 2 女 1例 , 龄 1 ~ 7 年 9 9岁 , 平 均5 O岁 。脑 梗 死 7 例 , 出 血 1 9 脑 9例 , 脑 外 伤 2例 。 最 大 出 颅 血 量 约 为 9 ml 断 标 准 根 据 1 9 年 全 国 第 四 届 脑 血 管 疾 病 0 。诊 95 学 术 会 议 有 关 脑 卒 中 的 诊 断 要 点 及 W HO 的诊 断 标 准 。所 有 病 例 均 经 头 部 C 或 MR 证 实 。 T I 12 方 法 . 所 有 病 例 接受 神 经 内 科 常 规 药 物 治 疗 。 以 控 制 血
维普资讯
・
9 ・ 6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 年 8 08 月箜 鲞箜 塑
2020年脑卒中规范化诊治简明手册2.神经介入篇

第二节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一.什么是脑血管造影?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常规的、成熟的诊断方法,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脑血管造影的方法是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穿刺,通过一细而柔软的导管在动脉内注射造影剂,同时连续拍照,记录造影过程,使脑部的血管图象清晰显示在电视屏幕和X 光片上,医生据此用以判断脑血管动脉有无病变,作出准确诊断和治疗选择。
二. 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机械取栓有何不同?1.优缺点:静脉溶栓(r-tPA )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但治疗时间窗窄,仅为 4.5 小时。
另外,大血管闭塞血管再通率低,如颈内动脉末端再通率仅为6%,大脑中动脉M1段的再通率也不超过 30% 。
动脉溶栓通过微导管在血栓附近或穿过血栓直接给予溶栓药物,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减少药物用量,降低颅内及全身出血风险。
还可用于静脉溶栓无效的,也可用于重症脑卒中不适合静脉溶栓的,如近期有大手术或严重创伤的。
但该方法耗费时间长,有些栓子药物难以溶解。
机械取栓和急诊血管成形技术出现相对较晚,其优点包括:避免或减少溶栓药物的使用,对于大血管闭塞及心源性栓塞性卒中具有更髙的血管再通率,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的治疗手段。
2.时间窗:(根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18) 目前血管内治疗逐步从“时间窗”,进入第二个里程碑“组织窗”!药物 前循环 后循环 静脉溶栓 rt-PA3h 内(Ⅰ,A ) 3-4.5h (Ⅰ,B ) 尿激酶 6h (限国内)动脉溶栓 rt-PA/尿激酶 6h24h 机械取栓6h6-24h(多模式影像学) 24h三. 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专题1.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有哪些方法?动脉溶栓术、支架取栓术、球囊扩张成型术、支架置入术。
2.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治疗有哪些适应症及禁忌症?a.适应症:1.年龄≥18岁;2.尽早实施,时间窗如上所述;3.CT排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4.急性缺血性卒中,影像学证实为大血管闭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临床特点
概念 脑梗死
1、多数在静态下急性起病,
指 因 脑 部 血 动态起病者以心源性脑梗死多见,
液 循 环 障 碍 , 部分病例的前驱可有TIA的表现。
缺血、缺氧 所致的局限 性脑组织的 缺血性坏死 或软化。
2、病情多在几小时或几天内 达到高峰,部分患者症状可进行 性加重或波动。
3、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
当前使用的和新提议的TIA定义的特征
当前使用的定义
作者提议的定义
(以时间为依据)
(以组织改变为依据)
以24小时的时间界限为依据
以是否存在生物学终点为依据
认为一过性缺血发作是良性的 表明一过性缺血症状可引起永
久性脑损伤
根据时间过程而不是病理生理学 鼓励使用神经学诊断试验来确
做出诊断
定脑损伤及其原因
使急性脑缺血干预发生延误
(2)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颅内大血管狭窄 的有力手段。其能发现严重的颅内血管的狭窄, 判断侧支循环的情况,进行栓子监测,在血管造 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
(3)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与传统的经胸骨 心脏超声相比,提高了心房、心房壁、房间隔和 升主动脉的可视性,可发现房间隔的异常(房间 隔的动脉瘤、未闭的卵圆孔、房间隔缺损)、心 房附壁血栓、二尖瓣赘生物以及主动脉弓动脉粥 样硬化等多种心源性栓子来源。
OCSP临床分型标准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 表现为三联征,即完全大脑 中动脉(MCA)综合征的表现: 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 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 定向力障碍等); 同向偏盲; 对侧三个部位(面、上肢与下 肢)较严重的运动和(或)感 觉障碍。多为MCA近段主干, 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 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3 、 后 循 环 梗 死 (PoCI ) : 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 基动脉综合征。为椎-基 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 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 (PACI):有以上三联 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 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 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提示是MCA远段主干、 各 级 分 支 或 ACA 及 分 支 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 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 运动性轻偏瘫、纯感觉性 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 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 合征等。大多是基底节或 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 小腔隙灶。
三 治疗
Time is Brain Lost time, lost brain
黄金90分钟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Demchuk?99
分钟
治疗原则
改善脑循环, 防治脑水肿, 治疗合并症。
脑梗死的治疗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不同的 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来选择针 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 个体化治疗。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 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 等措施。
2、抗凝药物 抗凝治
疗TIA已经有几十年的历 史,目前尚无有力的临床 试验证据来支持抗凝治疗 作为TIA的常规治疗。但临 床上对房颤、频繁发作TIA 或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可 考虑选用抗凝治疗。
3、降纤药物
TIA患者有时存在血液成分 的改变,如纤维蛋白原含 量明显增高,或频繁发作 患者可考虑选用巴曲酶或 降纤酶治疗。
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
广西桂林南溪山医院 神经内科 王 军
第一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TIA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
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 碍,临床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 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 。
传统 概念
新
概念
TIA是短时间发作的神经功能障碍, 由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的缺血所致, 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小 时,并且没有急性梗死的证据。 如果临床症状持续存在,并有与 梗死相符的特征性影像学异常, 则诊断为卒中。
灌注加权成像(PWI)是静脉注射顺磁性造影剂后显示脑 组织相对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成像。灌注加权改变的区域较 弥散加权改变范围大,目前认为弥散-灌注不匹配区域为 半暗带。
MRI最大缺陷是诊断急性脑出血不如CT。最近有—些报 道显示应用梯度回波技术(GRE)和平面回波敏感加权技术 可以观察到急性脑实质出血。
使用FMRI识别半暗带
(4) 正 电 子 发 射 断 层 扫 描
(3) TCD 其优点是无创, (PET) PET最先证实了卒
检查费用低,可以到床边检 中患者的半暗带区域。氧—
查,对判断颅内外血管狭窄 15—PET 可 以 定 量 检 查 局 部
或闭塞、血管痉挛、侧支循 脑灌注和氧消耗,显示局部组
TIA患者发生卒中在第一年内较一般人群高13~16倍。
不同病因的TIA患者预后不同
表现为大脑半球症状的TIA和伴有颈动脉狭窄的 患者有70%的人预后不佳,在2年内发生卒中的几率 是40%。 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生脑梗死的比例较少。 孤立的单眼视觉症状的患者预后较好; 年轻的TIA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较低。 在评价TIA患者时,应尽快确定病因以判定预后和 决定治疗。
辅助诊断检查目的在于确定或排除可能需要
特殊治疗的TIA的病因,并寻找可改善的危
险因素以及判定预后。
1. 头颅CT和MRI 2. 脑血管造影
头 颅 CT 有 助 于 排 除 与TIA类似表现的颅
(1)选择性动脉导管脑血管造影:是 评估颅内外动脉血管最准确的诊断手
内 病 变 。 头 颅 MRI 段(金标准)。但脑血管造影价格较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
影数字减影(DSA)检查。在 CT血管成像(CTA)等是
开展血管内治疗、动脉内溶栓、 无创的检查,对判断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判断治疗效果等方面DSA很 累血管、治疗效果有一 有帮助,但仍有一定的风险。 定的帮助。
(6)氙加强CT 通过吸入氙气可定量检测脑 血流量。灌注CT通过图形显示注入离子 造影剂在脑组织的分布,显示脑血流量的 分布。两种技术在临床上都可以用于帮助 区分脑缺血后组织的可逆性或不可逆性。 这两种技术优点是检查比较快,用普通 CT 就 可 以 完 成 , 患 者 不 需 要 再 次 搬 动 。 但是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确定这些方法的 临床价值。
脑梗死是缺血所致,恢复或改善缺血组织的灌
在超早期阶段(发病6小时内),CT可以发现一些轻微的 改变: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层边缘,尤其在岛叶外侧 缘,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脑沟消失等。
(2) 磁共振(MRI) 标准的MRI序列(T1、T2和质子相)对发 病几个小时内的脑梗死不敏感,只有50%以下的患者出现 异常
弥散加权成像(DWI)可以早期显示缺血组织的大小、部位, 甚至在皮层下、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早期梗死的诊断 敏感性达到88%~100%,特异性达到95%~100%。
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
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
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
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
等全脑症状。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小板、凝血功能、血糖等。 2、影像学检查 脑的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脑梗死的
范围、部位、血管分布、有无出血、陈旧和新鲜梗死灶等, 帮助临床判断组织缺血后是否可逆、血管状况,以及血液 动力学改变。帮助选择溶栓患者、评估继发出血的危险程 度;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1) CT 头颅CT平扫是最常用的检查。但是对超早期缺血 性病变和皮质或皮质下小的梗死灶不敏感,特别是后颅窝 的脑干和小脑梗死更难检出。
一、诊断
(一)临床特点:TIA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 于女性。
TIA的临床特征: (1)发病突然; (2)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症状; (3)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十余分钟,多在1
小时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 (4)恢复完全,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体征; (5)反复发作的病史。 TIA的临床表现(略)
TIA的辅助检查
的阳性率更高,但是 临床上并不主张常规
昂贵且有一定的风险,其严重并发症 的发生率约为0.5%~1.0%。
应 用 MRI 筛 查 检 查 。(像2新)技C术TA,和但M是R不A如:选是择无性创导性管血动管脉成
造影提供的血管情况详尽,且常导致
对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过度。
3. 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检查:应作为TIA患者的一个基本 检查手段。但其对轻中度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较 低,也无法辨别严重的狭窄和完全颈动脉阻塞。
有利于及时进行急性脑缺血干预
不能准确地预测是否存在
能更准确地反映是否存在
缺血性脑损伤
缺血性脑损伤
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的
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的
区分方法不一致
区分方法一致
TIA患者发生卒中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总体上,一次TIA发作后1个月内卒中是4%~8%。1 年内约12%~13%,5年内则达24%~29%。
位老年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有多次
的单侧黑朦发作,应尽快检查颈动脉;
而若是个年轻女性患者,有自发性流 产史、静脉血栓史,多灶性的TIA就
应该检查抗磷脂抗体等因素。
治疗
(一)控制危险因素 (二)药物治疗 1.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已证实对有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行抗血
小板治疗能有效预防中风。对TIA尤其反复发作TIA的患 者应首先考虑选用抗血小板药物。 (1)阿司匹林(ASA):环氧化酶抑制剂。国内CAST试验曾提 出150mg/d的治疗剂量能有效减少卒中再发。 (2)双嘧达莫(DPA): 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联合 应用ASA在理论上可加强其药理作用。目前,欧洲急性 脑卒中治疗指南己将ASA和DPA缓释剂作为推荐应用。 (3) 噻氯匹定:抗血小板作用与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不同,不 影响环氧化酶,而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 聚集,但不良反应较多。 (4) 氯比格雷(波力维):与噻氯匹定(抵克立得)同属ADP诱导 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且上消化道出血较少。 (5) 其他:目前己有一些静脉注射的抗血小板药物,也可考虑 选用。(奥格扎雷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