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及进展研究发布时间:2022-10-17T06:50:18.72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4期作者:李岩[导读] 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李岩山西省河津市人民医院 043300[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现状以及相关进展情况。

方法:随机选择患者150例,均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就诊科室神经内科,就诊时间2020年03月~2022年03月。

随机划分两组,常规组和研究组各75例。

常规组采用常规疗法治疗,研究组采用抗血小板治疗。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经统计,在NIHSS评分方面,研究组评分下降明显,且低于常规组,P<0.05;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93.33%)高于常规组(81.33%),P<0.05。

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临床效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目前神经内科临床上比较常见到的一类高发性疾病,它的常见临床类型包括完全性或进展性卒中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中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本身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再加上患者多体质较差,导致该病的致残、致死比例均较高,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日常生活危害严重[1-2],因而需要加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

下面,文章随机抽选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进行临床治疗,旨在研究和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现状进展情况。

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纳排标椎1.1.1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WHO(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确诊标准,且均为缺血性脑卒中;②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的耐受性良好;③患者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自愿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心源性脑梗死以及出血性脑疾病等;②患者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内脏出血以及活动性溃疡等病症;③近3个月存在手术史或手术计划;④患者存在恶性肿瘤或肝肾等严重疾病;⑤患者存在胃肠道性疾病,对本次药物治疗造成影响。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一概述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又称脑缺血性疾病(ischemic cerebral diseases),是一不同程度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二分类其临床类型主要包括: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为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2.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eversible ischemic neurologic deficit,RIND)为一种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与TIA 的界限),但在3周内完全恢复;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阳性局灶性神经缺失体征,可能有小范围脑梗死存在。

3.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PS)脑缺血症状逐渐发展和加重,超过6小时才达到高峰,脑内出现梗死灶,多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

4.完全性卒中(complete stroke,CS)发病后数分钟到1小时内达到高峰,最迟不超过6小时(与PS的界限)。

5.边缘区(分水岭区)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I)约占脑梗死的10%,多邻近血管分布的周边区,最明显者为MCA和PCA分区之间,也可见于小脑的主要血管(如PICA和AICA)之间,尚可见与基底节区或同一母动脉的分支之间。

6.腔隙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为脑实质中单支终末穿动脉闭塞引起的直径3~20mm范围的脑梗死,占全部脑梗死的12%~25%,多位于基底节区,少见于丘脑、内囊和深部白质,可没有症状或表现为卒中样症状。

三病因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病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但不同的病因都可能涉及到三个基本的病理过程: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所有影响到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因素,都可能成为ICVD的病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进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是由于脑血管短暂性供血不足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TIA是一种紧急情况,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可预期性的与中风发病风险相关,所以对TIA的及时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TIA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也日益丰富和完善,使得患者可以更好地预防TIA后中风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的最新进展。

一、急性期处理TIA是由于脑血管短暂性供血不足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一般持续时间不超过24小时,通常在1小时内消退,发作患者很少有晕厥等意识障碍。

对TIA的急性期处理十分关键,一方面是因为TIA可能是中风的前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快速的处理可以有效减少患者后续中风的风险。

在TIA急性期处理中,首要任务是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同时尽快评估病情和进行相应的治疗。

目前,国际和国内的指南都建议对TIA的急性期处理采用“ABCD2”评分系统。

该系统通过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来判断患者的中风危险性。

在具体操作中,A代表年龄(≥60岁),B代表血压(≥140/90mmHg),C代表临床症状(单侧行症,≥2点,言语受损,≥1点),D代表短暂性症状(≥60分钟,≥2点,15-59分钟,≥1点),D代表糖尿病(≥1点),如果总分≥4分,那么患者的中风风险就很高,需要立即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除了“ABCD2”评分系统,对于TIA的急性期处理,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医疗干预措施,比如抗凝治疗和抗栓治疗。

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可以考虑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或者抗凝治疗,如华法林等。

而对于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TIA,一些新型的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也可以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

二、病因治疗TIA的发生和病因密切相关,因此治疗TIA时,也必须对病因进行全面的治疗。

常见的病因包括颈动脉狭窄、心脏瓣膜疾病、房颤等。

对于颈动脉狭窄引起的TIA,手术治疗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ndarterectomy)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stenting)。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患病率,发病率、残疾率、病死率高,通常此类疾病患者预后较差,3/4的脑卒中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且疾病发生率逐年升高,虽然有较多的临床治疗方法,但患者生存质量普遍较低。

目前药物治疗方法较多,比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方法,特异性溶栓药物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及严格的适应症,溶栓率较低。

其次因疾病发生机制、影响因素较多,单一药物并不能逆转全程,故需要根据患者病情、病理变化,及时选用更为合理的综合治疗方法。

现本文就分析本病药物治疗进展,旨为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药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5%,主要是因颅脑供血动脉阻塞,堵塞血管血流中断,造成供血区脑组织因发生缺氧、缺血而坏死。

同时血栓或栓塞一旦发生,诱发一系列的“瀑布级联反应”,即神经元去极化、自由基生成、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等,导致神经细胞凋亡。

目前此病药物治疗方法较多,其共同目的是要挽救缺血部位的神经细胞、恢复通畅血流及纠正神经功能。

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溶栓治疗等药物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但仍缺乏合理、有效的药物。

因此,本文就简单综述药物治疗进展,旨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报道如下。

1抗血小板药物1.1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抗血小板药物。

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推荐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单药治疗均可以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I类推荐,A级证据)[1]。

但是仍没有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饱和量阿司匹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马福兴等[2]报道双联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效果96.36%高于单纯氯吡格雷70.91%(P<0.05),且药物双联能够改善血糖血脂,降低神经缺损程度。

陈勇等[3]证实氯吡格雷的效果93.48%高于阿司匹林的82.22%,出血率4.34%低于阿司匹林的24.44%,且能降低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动脉内径,并优于阿司匹林(P<0.05)。

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作者:黎文彬刘铮李志刚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3年第24期【摘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极其重要的治疗方法,替罗非班是新型抗血小板药物之一。

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替罗非班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行总结,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替罗非班缺血性脑血管病综述Research Progress of Tirofiban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LI Wenbin, LIU Zheng, LI Zhiga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24): -188[Abstract]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is seriously harmful to human health. Antiplatelet therapy is a very important treatment for acute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Tirofiban is one of the new antiplatelet drug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on Tirofiban in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antiplatelet therapy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Key words] Tirofiban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Review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Ganzhou 314000,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24.043腦卒中是全球第二大致死原因,也是第三大致残原因。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进展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进展课件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与预防进展课件一、引言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

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

常见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塞等。

当血管堵塞后,脑细胞在短时间内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就会发生损伤甚至死亡。

三、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进展(一)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是目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非常关键,一般在发病后的 45 小时内进行效果最佳。

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患者往往错过了这个时间窗。

(二)血管内治疗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治疗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等。

其中,机械取栓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可以直接将堵塞血管的血栓取出,迅速恢复脑部血流。

(三)药物治疗除了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外,药物治疗也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药物(如肝素、华法林)、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

这些药物可以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形成,稳定斑块,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四)神经保护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旨在通过各种途径减轻脑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目前研究的神经保护药物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等,但大多数药物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进展(一)生活方式干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基础。

缺血性脑血管 病的外科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 病的外科治疗

Case 1
Case 2
术前CTA
术前DSA
Case 2
术中截图
术后CTA-7d
Case 3
术前MRA
术前DSA
Case 3
术中截图
术后CTA
Case 4
术前MRA
术前DSA
Case 4
术前CTA—7d
术前CTA-3M
Case 5 有所为,有所不为
Case 5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我们能做 些什么?
术前检查:
1、颈动脉彩超 2、TCD 3、DSA/CTA/MRA 4、全身情况评估
术前准备
1、抗血小板聚集 2、降脂药物பைடு நூலகம்3、血压控制 4、血糖控制 5、扩容
手术方针:
尽可能 减少术中脑缺血时间 尽可能 干净地切除斑块和增厚的内膜 尽可能 减少术后再狭窄率
显微CEA 不转流(除非特殊情况)
个人观点: 1.搭桥手术与内科治疗不是对立,而是协同 2.外科搭桥最主要的高风险是围手术期 3.个体化与标准化问题
禁忌证:
1、全身状况: (1)严重冠心病,近期有心肌梗死或者不稳定心绞痛, 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2)难以控制的严重高血压、糖尿病; (3)伴有全身进展性周围血管病,或阻塞性肺病; (4)全身情况差,难以承受手术,或有严重精神障 碍。
2、神经系统情况 (1)重度脑卒中,伴意识障碍或严重神经缺陷; (2)脑梗死急性期; 3、颈动脉病变性质和程度 (1)颈动脉狭窄较轻; (2)颈动脉闭塞大于12-24小时,或者血管造影中, 闭塞颈内动脉远端不显影; (3)非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病变,如颈动脉炎、肌营 养发育不良等。 4、医院及医生 (1)医生手术的病残率和病死率过高; (2)医院不具备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的条件。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治,中国科学家对其指南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介绍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

一、研究进展1. 病因研究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进行了广泛研究。

通过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和病理学研究,确定了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病因之一。

此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也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2. 诊断方法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国科学家致力于寻找准确、敏感的诊断方法。

目前,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此外,生物标志物如血清中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脑钠肽(BNP)等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治疗策略研究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治疗策略,并根据实践经验进行修订。

其中,静脉溶栓疗法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此外,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一定的病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治疗策略1. 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指通过静脉给药溶解血栓,以恢复脑血流的治疗方法。

在选择溶栓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出血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确保治疗效果最佳。

2. 机械取栓术机械取栓术是指在导管辅助下,通过器械将脑内血栓取出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存在大血管阻塞、溶栓治疗无效或禁忌的患者。

在进行机械取栓术前,需进行严密的影像学评估和病例选择。

3. 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静脉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术相结合的治疗策略。

通过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进展与 展望
内容
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2
颈动脉椎动脉支架置入术
3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4
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术
5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6
颅内外动脉吻合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 适应证
▪ (1)无症状,但狭窄严重(>70%); ▪ (2)有症状,且狭窄程度 >50%; ▪ (3)虽然狭窄程度<50%,但有明显的不稳定斑块; ▪ (4)病变侧脑血流检查低于健侧; ▪ (5)CT 无大的梗死或出血性梗死及占位体征,增强
▪ (2)严格、规律、足疗程内科药物治疗无效; ▪ (3)颅内血管狭窄大于75%,无明确症状的也可以行
手术治疗 ?
病例
❖ 女性,60岁,因“突发左上肢麻木、无力两周余 ”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MR:提示右侧额顶叶及半卵圆中心急性脑梗 塞
术前DSA
右侧M1段狭窄
❖ 狭窄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炎性狭窄? 血管壁的增生? 血管痉挛? 夹层?
❖ 通过支架的扩张和支撑作用减轻颈动脉狭窄, 改善脑供血,预防颈动脉粥样斑块脱落造成脑 栓塞。作为一种血管内操作,CAS 的适应证远 远宽于CEA,特别适用于CEA 术后再狭窄和不 适合行CEA 的患者,如高位颈动脉狭窄、外伤 性或医源性颈动脉狭窄伴颈动脉夹层分离、颈 动脉内膜纤维组织形成不良、肿瘤压迫性颈动 脉狭窄以及因一般情况较差而不能耐受手术者。
颅内外动脉吻合术( EIAB )
❖ 背景
▪ 1967 年,Yasagril 和Donaghy 报道了世界上首例颞浅 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STA)-MCA 吻合术; 1976 年,臧人和在中国实施了首例STA-MCA 吻合术并 获得成功。
颅内外动脉吻合术
CT 无血脑屏障破坏表现。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禁忌证
▪ (1)有严重冠心病或其他器质性病变; ▪ (2)中到重度完全性缺血性卒中; ▪ (3)颈动脉完全闭塞。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手术要点
▪ (1)应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术中TCD 监测大脑 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血流速度;
❖ 背景
▪ 至20 世纪70年代末,世界各地共报道了各种形式的 EIAB 手术2 500 多例,广泛用于不能通过CEA 等方法 进行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缺血患者。
▪ 然而,1985 年一项在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进行的多 中心大样本前瞻性临床随机试验发现,EIAB 并不能降 低患者脑梗死风险,这对EIAB 的热潮起了极大的降温 作用,此后EIAB的应用明显减少。
术前评估
术前相关血管炎性指标阴性 给予改善循环、预防血管痉挛等药物,患者症状
无明显缓解 为进一步评估血管条件,行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评估是否适合介入治疗
MR血管壁呈像
❖ MR提示颅内动脉硬化闭塞症,右侧大脑中动脉为著。右 侧大脑中动脉M1段管壁弥漫性增厚(0.59mm),管腔狭 窄,未见易损斑块形成。
行颅内支架
支架到位
术后DSA,M1段狭窄解除
颅内血管支架 --- 动脉
颅内血管支架 --- 动脉
颅内血管支架 --- 动脉
颅内血管支架 --- 动脉
男性,72岁,糖尿病多年,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广 泛狭窄------治疗前
血管内支架治疗
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 -----治疗前
治疗后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
第一次进行左侧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 左侧颈内动脉狭窄好转
椎动脉开口狭窄----治疗前
治疗后
椎动脉开口狭窄----治疗前
治疗后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 PTA 目前多在不适合放置颅内支架或无法放置颅内支架 的情况下使用,以及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严重 脑血管痉挛。其技术要点包括:
▪ (2)颈总动脉阻断后,MCA 流速低于阻断前的40% 时需用分流管;
▪ (3)B 超检查颈动脉缝合后的血管内腔情况,如有狭 窄或内膜漂浮,需重新修理。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通过切除血栓性内膜,消除或减轻颈动脉重度 狭窄,恢复颈动脉血流,改善脑供血,预防颈 动脉粥样斑块脱落造成的脑栓塞。
颈动脉椎动脉支架置入术( CAS )
典型病例 1
片中显示基底动脉闭塞,远端不显影,呈 典型的鼠尾征,立即推注尿激酶50万单位。
再造影显示再通,局部可见动脉硬化斑块儿 。
右颈内动脉造影显示大脑前动脉双显影, 其他未发现异常。
典型病例 2 早 期 病 例 一
大 脑 但中 有动 部脉 分第 侧一 枝段 循完 环全 闭 塞
典型病例
溶 栓 后 再 通
术中使用球囊扩张狭窄
扩张后植入支架, 狭窄段治疗满意
治疗结束、回收保护伞后,可见 保护伞内有大量黄色头皮屑样脱落斑块。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病例 1
治疗前
治疗后
自膨式支架 Precise(Cordis)
治疗前
病例 2
治疗后
治疗后
片中可见支架影
治疗前
病例 3
治疗前 病例 4 治疗后
术前显示: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右侧颈内动脉溃疡型斑块
❖动脉接触性药物溶栓 ❖去骨瓣减压 ❖大脑中动脉切开取栓术
动脉接触性药物溶栓
❖ 公认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为3h, 动脉内溶栓和机械性溶栓的时间窗尚未完全确 定,一般认为在发病后6 h 内。目前的观点认 为,溶栓时间窗应个体化,通常根据弥散加权 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之间的不匹配区确定半暗 带的大小,如果存在较大范围的缺血半暗带, 说明患者能从溶栓治疗中获益。将来的研究方 向包括动静脉联合溶栓、药物溶栓联合机械性 再通以及溶栓治疗联合神经保护药治疗等。
▪ (1)总是用小的球囊; ▪ (2)扩张速度非常缓慢(数分钟); ▪ (3)一处病变不要重复扩张; ▪ (4)不要强求最理想的结果; ▪ (5)注意随访,必要时可再次扩张。并发症包括血管破裂出血、
血管夹层分离、血管痉挛、远端栓塞和再狭窄。
颅内动脉狭窄的支架置入术
❖ 适应证
▪ (1)明确狭窄血管为责任病变,狭窄程度>50%,并 且有相关的TIA 或非致残性卒中病史;
颅内外动脉吻合术
❖ 背景
▪ 不过,该试验没有将脑血流动力学损害作为独立因 素进行分析。目前,神经影像学技术不但能从脑血 流动力学角度帮助重新认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理 生理学基础,而且还可为EIAB 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 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