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
宗教世俗化表现及社会作用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摘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失落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及社会作用,向人们粗略地展现出如何从世俗的层面变革传统宗教,使之不断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社会作用discuss on the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and effectgaoying zhaobinhumanities school of xian electronic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in shanxi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belief crisis, value loss and etc., will be disappea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ligious secular forms and social function, this article will roughly shows how to change from secula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so that make them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demand, it will be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ir own law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but also beneficial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key words: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social effect一、宗教世俗化释义及发展过程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关于这个词的涵义理解上不太统一。
中国古代文化的世俗与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世俗与宗教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深厚而复杂的文化,最突出的两个方面是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
这两种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自然地融合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赋予了中华文化生命的力量。
世俗文化是人民生活的反映、表达和创造,它是建立在人们物质和精神基础之上的。
古代中国的世俗文化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和研究,这些方面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科技、教育、文艺等。
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中国古代的世俗文化大部分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包括农历、阴阳五行、中药等等。
同时,中国古代还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手工业,如陶瓷、丝绸、竹编等等。
商业方面涵盖了许多不同领域,例如商业贸易、银行、保险、场所等等,尤其是在宋朝时期,区域经济发展得非常突出。
科技方面,中国古代创造了许多出类拔萃的发明和发现,这些发明和发现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育在中国古代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大学或书院是最高级别的学府,而中小学也已经存在。
最后,文艺则包括文学、音乐、绘画、雕塑、戏剧、舞蹈等方面,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宗教文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
两千多年来,佛教就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交流,而佛教文化的学习和实践则被广泛采纳。
道教也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推崇,道教一直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秩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儒家思想的倡导者非常重视中庸之道,建议在个人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保持适度,以避免过度和极端。
许多中国文化中的思想和行为都源于这个后天魂。
尽管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冲突,但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却是不可替代的。
世俗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宗教文化则以文化交流和学习的形式普及了中国文化的范围。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史。
在中国的文化史里,尽管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相互渗透、交融得非常紧密。
世俗化在社会学中有什么意义?

世俗化在社会学中有什么意义?一、世俗化的定义与背景在社会学中,世俗化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从宗教信仰中转向世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世俗化现象愈发普遍,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世俗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1. 减少宗教的影响力传统上,宗教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鼓舞和指引作用。
然而,世俗化现象的兴起使得宗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人们开始更加依赖理性思考和科学知识,对宗教信仰的需求逐渐降低。
2. 重塑社会价值观世俗化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上,宗教伦理规范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现代社会却更加强调个人自由、平等和多元化。
世俗化使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并趋向以人为中心。
3. 促进社会进步与创新世俗化的兴起促使人们对传统观念和制度进行反思与重建。
宗教规范相对僵化,而世俗化则鼓励人们自由思考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三、世俗化对文化的影响1. 文化多样性的提升世俗化使得社会文化格局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不同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共存,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融合,让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2. 个体权利与自由的增强传统宗教信仰通常对个体的行为和选择有一定的规范和束缚,而世俗化使得个体权利与自由得到了更好保障。
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从而提升了个体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3. 集体认同的转变随着世俗化的推进,宗教信仰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再是唯一的集体认同依据。
人们开始更多地以性别、种族、地域等因素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使得社会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四、世俗化对个体的影响1. 心理自由与解放世俗化使得人们从传统宗教信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拥有更大的心理自由。
个体可以更加自主地探索和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2. 知识与理性的崇尚世俗化的兴起使得知识和理性思维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内容。
人们更加注重科学的知识和合理的思维方式,通过学习和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3. 个体责任的增强世俗化倡导个体的自主性和责任心。
浅谈宗教艺术的世俗化

浅谈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作者:牛玉玺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2期摘要:艺术是随着宗教的出现而产生的,远古时代艺术属于宗教的附属品,现在宗教艺术已经成为众多艺术门类中最有研究价值的类型之一。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宗教都有其特别的宗教艺术,它们用视觉的手段吸引着更多的信徒,用最直接的方法来阐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宗教艺术;世俗;体验;美学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把这种未知潜藏在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这样的活动中。
配合这种活动就出现了舞蹈、音乐,还有些装饰性的符号和图形,这就是最早的原始艺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进步,我们的前人慢慢走出了愚昧的世界,开始用另一种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个变化的世界,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已经不能够帮他们来理解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就把这种思想转移到另一种精神物体——宗教。
而艺术作为人类创造美与鉴赏美的活动,同宗教有着一种本质性的关系。
从各个宗教的本性来分析,宗教要得到发展,必须利用艺术为其服务,宗教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统治着艺术。
也就是说,宗教始终是艺术的源泉,而崇拜宗教则是一切艺术之母。
大部分艺术——音乐、舞蹈、雕塑、诗歌、戏剧、建筑等都是从一些宗教仪式和物体中发展而来的。
宗教艺术是生活的乐趣,并使生活丰富而充实,宗教是一种超越思想与行为的体验。
所以,艺术的体验至少在种类上比宗教艺术要广泛。
它是一种恬适感和宁静感,是一种满足感,是一种不希望变化的体验。
艺术家不满足于科学家和哲学家所阐述的间接体验,而要直接感受对真理的体验。
他不希望将生活转换成理论,而力图表现他对实在的感觉和对存在的体验。
宗教艺术是相对世俗艺术而言的,世俗艺术中受到宗教思想影响的作品并不完全为宗教崇拜服务,这些都是表现某些体验和信仰的形式。
艺术家并不仅仅满足于现实世界的物质享受,而是更高层次的东西。
他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一种冥想的体验,是要摆脱物质上的枷锁和强烈欲望,去寻求精神上的交流和体验。
世俗化的概念是什么?

世俗化的概念是什么?世俗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现象,指的是原本与宗教或信仰有关的事物逐渐丧失其宗教性质,变得与世俗相关并脱离宗教的影响。
这一概念涉及宗教、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人类社会和个体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世俗化的概念。
一、宗教与信仰的世俗化宗教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向信徒传授宗教教义和提供一种生活指南来塑造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科学思维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传统宗教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这导致了一种新的趋势,即宗教信仰的逐渐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科学、理性和自由思考的崇尚。
这种宗教与信仰的世俗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个体自主性和自由选择的追求。
二、法律与道德的世俗化传统上,宗教在道德和法律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被认为是塑造人类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和道德准则开始与宗教信仰逐渐分离。
现代社会日益强调公正、平等和人权等原则,法律制度正在逐步取代宗教法规成为社会的基本准则。
道德观念的变迁也表明,人们的道德取向更多地受到社会规范和理性思考的影响,而非宗教教义的束缚。
因此,我们可以说,法律和道德的世俗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科学与教育的世俗化在过去,知识和教育的传播主要由宗教机构控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虔诚的信徒并传播宗教价值观。
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知识和教育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开始依赖观察和实验证据来解释世界,而不再仅仅依靠神秘主义和宗教信仰。
教育也从传授宗教教义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种科学与教育的世俗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加开放和自由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世俗化是一个跨领域的概念,涉及宗教、道德、法律、教育等多个方面。
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反映了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和理性的追求。
世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它对人类社会和个体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

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宗教信仰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世俗生活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
两者之间常常存在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宗教信仰如何在世俗生活中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融合。
一、宗教信仰的影响力宗教信仰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个体角度看,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以信仰支撑和精神寄托,帮助人们建立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对生活的指引。
宗教信仰还能够给予人们心灵上的慰藉和宽慰,在人生的低谷中给予力量和希望。
从社会角度看,宗教信仰对于社会秩序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的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于社会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宗教也能够为社会提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信仰系统,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力的形成。
二、宗教信仰与实际生活宗教信仰并不仅仅局限在宗教场所中,它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宗教信仰可以影响个体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例如,基督教的爱与宽恕、佛教的慈悲与坚忍、伊斯兰教的虔诚与忍耐等,都能够引导信徒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
宗教信仰还常常与世俗生活中的一些仪式和习俗有关联。
例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都往往伴随着宗教仪式的进行。
这些仪式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成为人们生活中特殊的仪式性活动,体现了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中的体现。
三、宗教与道德伦理宗教信仰在世俗生活中还与道德伦理息息相关。
不同宗教有着各自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这些准则和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例如,基督教强调人的平等与爱,佛教强调舍己为人与慈悲心,伊斯兰教强调虚心与正直等。
宗教信仰也常常对一些具体的道德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应。
例如,宗教经典中对于生命的尊重、家庭的重要性、财产的正确获取等问题都有着具体的教导和规范,这为信徒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提供了借鉴和指引。
四、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宗教信仰不仅对个体产生影响,也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宗教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社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
宗教世俗化的中国式解读

宗教世俗化的中国式解读*导读:近一段时间少林寺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常有人说它世俗化了。
很多人用这个词表达的是批评,但也有人……近一段时间少林寺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常有人说它世俗化了。
很多人用这个词表达的是批评,但也有人表达的是赞赏。
这是因为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存在着极大的混乱,我们有必要予以分析和澄清,然后才能更有效地讨论和评判少林寺是否世俗化了。
*世俗化概念的诸多歧义总括起来,世俗化这个词可以包含这样一些非常不同的含义:(1)宗教的衰落、(2)宗教影响的减弱、(3)宗教出现多元的并存或分裂、(4)宗教从其他社会制度中分化分离出来、(5)宗教跟周围社会文化的张力降低、(6)宗教从神圣转变为庸俗、(7)宗教从出世转变为入世。
前5种是世俗化这个词在国际学术界中原有的含义,后两种是中国语境中出现的特别含义。
在哲学社会科学或社会思想中,特别是在宗教学领域中,经典世俗化理论的含义是指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神圣走向了世俗,从以神圣的宗教原则来决定社会生活走向以世俗原则来决定。
首先,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实践会逐渐下降,宗教注定会衰落直至消亡。
其次,宗教对于社会的影响会减弱甚至消失,信教与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有什么差别。
宗教信仰和实践之所以衰落,除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以外,也可能是由于现代社会中多元宗教并存于一个社会以及一个宗教内部出现多元分裂,从而削弱了对于任何一个宗教之绝对真理性和权威性的相信(贝格尔,1991)。
多元化可以看做是世俗化的第三种含义。
宗教影响之所以减弱,除了宗教自身的衰落外,也可能是因为在现代化过程中宗教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家庭等制度中分化出去了。
分离化也可以看做是世俗化的第四种含义。
前两种含义的经典世俗化理论构成宗教社会学旧范式的核心,而这个世俗化旧范式已经被新范式所战胜,因为世俗化理论的预测跟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状况不相符合。
在现代化过程中或现代化了的社会中,宗教并未衰落或衰弱,宗教信仰和实践并未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下降,宗教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也并未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减弱。
社会学如何理解世俗化和宗教转变

社会学如何理解世俗化和宗教转变社会学如何理解世俗化与宗教转变从古至今,宗教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
宗教对于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宗教观念逐渐被世俗化。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理解世俗化和宗教转变成为了社会学者们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
一、世俗化世俗化是指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宗教观念和精神逐渐被世俗化的现象。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人们日益强调科学、理性和个人自由。
以前被视为神秘、超自然的事物,得到了更为科学和理性的解释,逐渐被普通人所理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信仰逐渐受到挑战,宗教观念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
世俗化有助于推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宗教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的思想和创造力,而世俗化则更为注重个人自由和创造。
宗教传统中的一些道德、伦理规范,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
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宗教的作用。
二、宗教转变宗教转变是指宗教信奉者逐渐放弃原有宗教信仰,转而信仰其他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现象。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的转变已经成为了正常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发生,其影响有时候远大于我们所想象的。
宗教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诸如个体的经济状况、心理需求、交往和社会环境等等都会影响宗教信仰的转变。
在个体层面上,需求满足是转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家庭因素也是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来说,家庭对信仰转变的影响相当大。
宗教转变并不一定是坏事,也不一定是好事。
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转变的实际上是一种自由,只有自由才能保证人类社会在更高层次上的发展。
三、宗教转变与世俗化的关系世俗化会导致宗教信仰的逐渐减弱,而宗教转变则是在宗教信仰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发生的。
宗教信仰的减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但宗教信仰并没有完全消失,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会出现多元化和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
摘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失落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及社会作用,向人们粗略地展现出如何从世俗的层面变革传统宗教,使之不断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社会作用
Discuss on the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and effect
Gaoying Zhaobin
Humanities School of Xian Electronic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in Shanxi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belief crisis, value loss and etc., will be disappea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ligious secular forms and social function, This article will roughly shows how to change from secula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so that make them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demand, it will be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ir own law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but also beneficial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social effect
一、宗教世俗化释义及发展过程
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关于这个词的涵义理解上不太统一。
不少学者倾向于,世俗化即非神圣化, 它所表达的归根到底是宗教同社会之间的一种张力关系。
既然宗教的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的过程,那它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
其根源,几乎和宗教的发展同时进行。
贝格尔曾说:“世俗化的根子可以在古代以色列宗教最早的源泉中发现。
换而言之,我们可以断言,世界摆脱‘巫魅’在‘旧约’之中就开始。
”[1] 以西方基督教的世俗化为例,“新教为世俗化充当了历史上决定性的先锋。
”[2],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奠定基础;1787年,美国首先通过了政教分离的立法,意味着宗教专制主义的结束;到了现代,这一发展趋势越来越显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可见,这个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即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社会各种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变化,即宗教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向“世俗”的变化。
[3]
二、宗教世俗化主要的表现形式
1、宗教信仰观念世俗化。
传统的宗教信仰观念是关于灵魂和神的观念系统。
但现在,所宣讲的观念的神圣化、神秘化被理性化、现代化所取代。
由“神性”、“神道”转向“人性”、“人道”;从以神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2、宗教价值取向的世俗化。
世界三大宗教在现代化条件下,其价值取向都出现世俗化。
20世纪以来出现了“危机神学”、“妇女神学”“生态神学”等,都是神学界对现代多元世俗社会作出的回应;世俗化导致了对宗教的信任危机。
3、宗教信仰方式世俗化。
英国学者季利在1973年出版的《宗教的持久》中所说:“宗教不再直接影响大型的社会架构;一些以前用宗教解释的现象,现在已经用科学解释;宗教委身更个人化,更倚赖自由的选择。
”[4]
4、宗教组织关注焦点全球化。
2000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召开了“宗教与精神领袖世界和平千年大会”,提出宗教促进和平所需遵循的原则:1)兼容2)交流3)对话4)共处5)进步[5]
5、宗教信仰仪式简约化、戒律宽松化。
天主教会洗礼和婚礼的仪式都由繁琐变得简单易行;佛教信众“晨昏三叩首,早晚一柱香”,不再坚持过午不食。
6、僧侣生活世俗化。
现代有些寺庙里僧众的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装有电话、电脑、电视等现代化工具;生活范围也日益扩大,可以做客电视节目,可以报考公务员,一改往日在人们心目中的苦行僧形象。
7、宗教活动场所功能化、传教方式多样化。
教会举办的老人俱乐部、婚姻咨询处、母亲育儿班、旅游观光团、外语补习班等。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媒介传播,组织电子教会, 用电脑传送经文开办电视教堂,开展网络传教等。
综上所述,宗教的世俗化不仅没有使神学走向灭亡,反而给宗教的未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总之,宗教世俗化不仅代表了现代宗教的发展趋势,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宗教世俗化在中国的社会作用
宗教世俗化使宗教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关心来生和灵魂的得救,而不注重人的现世生活。
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总之是世界祛除巫罔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
”[6]这句话不但对宗教世俗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概括,而且也充分说明了其社会作用。
中国宗教一直都有其入世的品格和传统。
中国基督教的“荣神益人”、道教的“济世救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等教义的提倡及现代阐释,都体现出当代
中国宗教积极的入世意识。
中国佛教也提出要面向社会、关怀人生,致力于建设一个清净、庄严、和平、幸福的人间净土,以畅佛陀济世利人的本怀。
陕西,作为长安佛教的发源地,在这方面的尝试无疑有着代表意义。
1、通过对人性的把握,给予人心理暗示,使得宗教的真善本质绽放光芒
宗教给人们预设了未知的来世、万能的神灵。
正如弗罗姆所认为的宗教能提供的是一种“里比多需要的满足”,它们主要是在“幻想中产生的满足”。
[7]在西安,中老年佛教信仰者大多有定期向寺院、僧尼捐赠布施的习惯,他们对生死问题更加关心,常常提到信仰之后可以“培养福报”受“菩萨保佑”去“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字眼。
[8]
2、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空巢现象突显,宗教机构为其提供新的公共空间,便于信仰者的交流沟通和情感寄托
人是社会的人,教堂和寺院都为信众提供了一个交往圈子,排遣心中的孤独和寂寞,降低因为赋闲在家带来的心理落差。
在西安,常住在寺院的居士,抱着消灾培福的愿望, 不仅承担寺院煮饭、洗衣、洒扫等日常工作,而且还参与了佛像建造以及寺院殿堂的维修。
通过皈依佛教,不仅丰富了她们的生活和内心, 而且让她们觉得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9]
3、中、青年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使得人们开始找寻自己精神的栖居地,佛教僧团便结合信众的心理举办了一系列共修活动
陕西终南山佛教协会面对社会和佛教在家信徒不定期举办的禅修营、禅茶会;面对青年白领和大专院校学生( 包括博、硕士研究生),自2003年起每年夏天举办的佛子夏令营,不仅传播了佛教教义,而且把丰富的宗教精神注入社会;既扩大了宗教的影响面,使个人、社会受益匪浅,又以新的模式和形态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0]
中国宗教能把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神圣化,基督教的“爱人爱己”、道教的“功德成神”、佛教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都体现着道德教化功能,从而从心理上约束、控制人们的道德行为,使其内化为人的一种品格,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中国宗教在社会公益事业上能够兼善天下,表现出积极的入世精神。
在诸如安抚孤老、希望工程、抗灾救助、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结语
面对宗教世俗化的趋势,若加以正确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时俱进,那么无疑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6]贝格尔.神圣的帷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35,16
[2]陈麟书.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490
[3]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00
[4]转引自关启文《宗教在现代社会必然衰退吗?——世俗化理论的再思》
[5]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3
[7]弗罗姆.精神分析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80
[8][9][10] 周玉茹.西安城市佛教女性信仰调查[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