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世俗化表现及社会作用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摘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失落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及社会作用,向人们粗略地展现出如何从世俗的层面变革传统宗教,使之不断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社会作用Discuss on the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and effectGaoying ZhaobinHumanities School of Xian Electronic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in Shanxi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belief crisis, value loss and etc., will be disappea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ligious secular forms and social function, This article will roughly shows how to change from secula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so that make them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demand, it will be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ir own law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but also beneficial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key words: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social effect一、宗教世俗化释义及发展过程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关于这个词的涵义理解上不太统一。
中国的宗教艺术及其世俗化

中国的宗教艺术及其世俗化摘要: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
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为了推销教义并使其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宗教还要有意识地与世俗社会相适应,并选择恰当的宣传方式。
宗教艺术作为宣教辅教的一种方式,在世俗化这一点上也就首当其冲,而且最为突出。
关键词:宗教艺术佛教中国世俗在原始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们给一切不可理解的现象都凭空加上神灵的色彩,一切生产活动也都与原始崇拜仪式联系在一起,如狩猎前的巫术仪式、春播仪式、收获前的祭新谷仪式等等。
像这样的原始宗教活动中一些带艺术性的仪式就是最早期的宗教艺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进入了理性思维的阶段,生活的世界里不再完全是神话的世界,艺术的世界中也不再完全以表现神灵为目的,表现世俗的生活为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更为广义的宗教艺术一般包括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采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已经融入了宗教经典中,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像佛经《杂譬喻经》、《百喻经》中的许多民间故事就是如此,其故事结尾往往要点名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验收教规,或宣扬佛的神明与智慧等等。
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喜剧等,有些不一定描写宗教题材,但却宣传了宗教教义,为宗教崇拜服务的,也属于宗教艺术。
另以外还包括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
就宗教艺术成分而言,其中宗教的意义是主要的,艺术的成分是次要的,单是恰恰是这次要的成分,使宗教教义的渗透力、影响力得以增强,使宗教艺术变得活泼而又生气,也使宗教艺术更加靠近现实世界。
从宗教的目的与要求看,宗教总是把天国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对立的。
宗教所孜孜追求的就是要灭绝世俗的享受,宣传的是尘世的琐微与卑下,以衬托出天国的神圣与美好。
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

道教的世俗化----民间道教世俗化是西方宗教社会学提出来的理论概念,主要用来形容在现代社会发生的一种变化,即宗教逐渐由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地位跟深远影响退缩到一个相对独立的宗教领域里,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逐渐去除宗教色彩。
这个词本是出自于基督教会,当时教会把一部分属于教会控制的领土与权力转让给地方的世俗统治者,由是人们把这个领土与权力的变化,称之为世俗化。
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世俗化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意义不再是仅是指向领土与权力的范畴,而是更多地指向宗教里面所出现的相对与世俗社会现象靠拢或所发生的有世俗内容的变化。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用除魅来形容现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现代社会世俗化的趋势,他认为神圣性跟机械连带的社会控制机制在现代工业为主、个人主义盛行的社会中正遭受到侵蚀挑战,必须寻找新的社会共识与神圣性。
也就是说,宗教始终要与社会发生调适,否则宗教就不可能流传下来。
历史已经证明,那些与社会调适程度高的宗教最后都流传下来,反之则在历史进程中最终衰落了。
所以凡是属于与社会相适应的那部分内容,无疑就是宗教的世俗化现象。
宗教世俗化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它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具有普遍性,并且伴随着宗教与人类社会互动,与人类社会一道前进。
在中国,道教通过对民众宗教意识、人生态度、处世之道等方面施加影响,强化对现世人生的注重,并在不断发展历程中强化家庭化、伦理的倾向,吸收儒家的伦理纲常,以鬼神信仰和巫觋方术与佛教相结合,渗透于中国民间社会,形成世俗道教。
世俗道教,以它显明的人间性,在许多方面成为人们现实生活的补充:斋醮祈禳,念咒画符,占卜扶箕,祈雨止风,相宅择墓等等道术流行于民间,满足了一般民众出于低等动机的福祸长生的愿望。
道教在民间大行鄙俗的方术巫仪,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民众固有的迷信心理和低级宗教情绪:削弱了理性精神在民间的影响。
它大肆宣扬发财、富贵,一人得道,泽及家人等等。
世俗化的例子

世俗化的例子世俗化的定义世俗化指的是将宗教、精神或道德等领域的事物转变为与日常世俗生活相关的内容,失去原本的宗教或精神意义,以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需求。
下面列举一些世俗化的例子,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
1. 节日的世俗化圣诞节传统的圣诞节是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庆祝耶稣基督的诞生。
然而,在现代社会,圣诞节已经世俗化,成为一个与商业和家庭聚会息息相关的节日。
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购物、交换礼物和享受欢乐氛围,而偏离了节日的宗教意义。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用以缅怀祖先和扫墓。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日期间进行旅行或打扫家园,而不是前往祖坟。
这种现象导致了清明节的世俗化,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宗教意义。
2. 宗教的世俗化宗教建筑的多功能使用很多宗教建筑如教堂、寺庙等,由于维护和使用的经济负担,逐渐向公众开放,并且被用于婚礼、音乐会等世俗活动。
这种世俗化的现象使得宗教建筑失去了原始的宗教神秘感和崇拜场所的独特氛围。
宗教符号的商业化利用宗教符号如基督十字架、佛像等被商业化利用,成为装饰品、珠宝和时尚潮流的元素。
这种现象世俗化了原本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符号,使其成为了一种时尚和商业产品。
3. 道德的世俗化价值观的多样化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也越发多样化,不再受限于传统的道德规范。
这导致了道德的世俗化,一些曾被认为是道德问题的行为变得接受和正常化,如同性恋、同居等。
广告的影响广告作为一种商业宣传手段,经常利用世俗化的文化元素来推销产品,从而引导消费者的价值观和消费习惯。
这种商业化的行为进一步世俗化了道德观念,使其变得相对而言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
在现代社会,世俗化是无法避免的趋势,它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也存在一些负面效应。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世俗化的现象,保持对宗教、精神和道德领域的尊重与关注,以维护社会的多元和谐。
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及意义

更适应于世俗化的社会生活,这一点在基督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基督教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对其教义进行符合时代发展的解 释,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例如基督教以前强调“原罪说”,而现在 牧师传道时基本不再提“原罪说”。 再如基督教的“爱人如己”,以前 就只是爱主内的兄弟姐妹,而现在扩大到爱全国各族人民,这不能 不说是宗教在世俗化过程中的一个进步。
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 济的发展。 通过多种措施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 基本经济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由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的所有制结 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随着公有制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以及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更加充满生机 和活力。
三宗教世俗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宗教的世俗化是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但对宗教本身来说宗教世俗化为宗教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新这种适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改革与开放 2012 年 11 月刊
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及意义
赵晓达 (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俗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亦不例外,呈现出了世俗化 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愈来愈明显,已经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世俗化的词源入手,运用宗教社会学的方法 对宗教世俗化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并分析了宗教世俗化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希望 能将对此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中国佛教世俗化表现及原因探析

把佛教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一个思想基础
中国佛教世俗化的第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方立天先生在《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一书中概括了佛教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主要表现:、 1为封建王权的 合理性提供神学依据。最典型的例子是武则天。武则天以女身为帝王, 她打着“ 佛弟 子” 女菩萨” “ 的招牌 ,
王安石、 黄庭坚等名人大都有过政治上失意的经历。《 元学案 ・ 氏蜀学略》 宋 苏 记载 : 苏轼“ 自为举子 , 至出 入侍从 , 忠规谠论 , 挺挺大节 , 但为小人挤排 , 不得安于朝廷 , 郁傺无聊 之甚 , 转而逃入于禅 ” 、 。5 团结民族 , 联系邻邦。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 各民族都有 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 在中国历史上 由于民族问题 处理不当而导致国家动乱的事例 比比皆是。明成祖时 , 朱棣曾派大臣前往西藏请黄教创始人宗咯巴进京 , 宗 咯巴因年事 已高 , 派上首弟子释迦智前来京师 , 朱棣给他以大慈法王称号。明王朝还给藏僧封官晋职 , 确保
秦 静①
( 西华师范大学历文化学院 四川南充 5o ̄) 5o
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具有其 自 身的特点。但雀佛教扎根中国的过程中, 随着佛教与中国本土文
化的日 益融合 , 佛教愈 采愈多地打上 了中国传统 文化 的印记, 而佛教 原始教 义里的一些 本质的 东西也 随之 消失或 变曼 , 比如佛教的戒律 , 关于人与人之 间以 人与世界 宇宙之 间的关 系, 的价值观 等等。 实际上产 生 了一种 佛教 及 人 与原始佛教 完全 不同的 中国式佛教 , 这种 中国式佛教的最大特点就 是以功利主义为核 心的世俗化 。
及恭顺柔顺等教义 , 对下层群众进行 “ 治心” 。 使之安分守纪 , 以收到“ “ “ “ 之治所收不到 的特殊效果。宋文帝 曾经对侍中何 尚之说 : 刑” 政” 礼” 德”
对宗教世俗化的一点看法

对宗教世俗化的一点看法宗教世俗化是当代宗教的演变趋势,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文明继续以高速向前发展。
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人们的思想也带向了一个前所有的高度。
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形态,历来都是适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随之变化的,更简单的说,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但是,这股宗教世俗化潮流到底会走向什么样的一个方向,是导致宗教的神圣性逐渐衰退以至到最后宗教的消亡,还是成为宗教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这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 宗教世俗化的涵义由于人们对宗教世俗化的根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认识并不统一,所以宗教世俗化的涵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宗教社会学》中对世俗化的理解是:世俗化是有神圣化到非神圣化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
这一过程既包括宗教社会功能的淡出及它的理性化,也包括宗教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由神圣逐步走向世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同时也认为宗教的世俗化并不能使宗教消失,也就是说,宗教的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会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更为宽泛的、包容的、世俗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现代社会做出了一段准确的总结:“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的时代,总之是世界祛除巫魅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
”马克斯?韦伯所说的这种理性化、理智化的现象就是世俗化。
由此看来,世俗化不仅仅只具有宗教的含义,事实上也含有广泛的哲学、人文和社会含义。
宗教世俗化是一个相当漫长的人类自我意识产生、发展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世俗生活就等同于宗教生活,人类社会还处于一个原始的低级的宗教社会阶段,这是由人类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还不存在宗教的世俗化问题。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的第一个阶段即奴隶社会时期,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开始逐渐与原始宗教相分离,并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一些独立的学科也随之分化出来,社会的世俗化便首先开始,随之出现的便是宗教的世俗化,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宗教的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宗教仪式越来越规范,形成了独立的宗教社会实体,世俗社会与宗教社会相互影响。
宗教世俗化的几点思考

1
定义
2
表现
宗教 世俗 化
思考 特征
4
3
1
宗教世俗化 的定义
1、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行为、组织失去了他们的社会意义。 2、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彼世向此世的变化,即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适 合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 3、宗教与现实社会关系的分离,宗教失去了其公共性与社会职能,变成
纯私人的事物。
参与 活动
宗教组织的活 动范围的扩展, 日益多样化, 不仅局限于信 仰活动,而且 积极参与社会 的政治、经济、 教育、文化等 活动,深入到 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
宗教 仪式
信仰方式灵活 多样,不仅以 通俗化形式传 播,而且简化 礼拜方式,可 操作性强。 宗教场所的可 封闭性的改变。
生活 方式
教徒们不是清 规戒律式的生 活,他们的环 境大为改善。 一些寺院里配 备电脑等现代 化工具,甚至 僧人参加电视 节目或开始出 现僧人报考国 家公务员等。
4、信仰和行为的转变,即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各种主义发挥了过去由宗 教团体承担的职能,扮演了宗教代理人的角色。 5、世界渐渐摆脱了其神圣性特征,即社会的超自然成分减少,神秘性减
退。
6、表示“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的变化。
2 2
宗教世俗化 的表现
观念 意识
传统宗教所强调的 宇宙来源、上帝存 在、灵魂不死等思 想及那种超世、出 世的意识和对世俗 生活的否定主张, 已逐渐向入世、关 注现实的感念转化, 上帝、来世等概念 在人们心中的神秘 色彩渐渐淡化。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3 3
宗教世俗化 的特征
多
排 他
元
进入市场“买卖”: 宗教超世,服从市场 逻辑 宗教机构的官僚化:理性 化的标志(处级和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摘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价
值失落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及社会作用,向人们粗略地展现出如何从世俗的层面变革传统宗教,使之不断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社会作用
discuss on the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and effect
gaoying zhaobin
humanities school of xian electronic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in shanxi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belief crisis, value loss and etc., will be disappea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ligious secular forms and social function, this article will roughly shows how to change from secula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so that make them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demand, it will be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ir own law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but also beneficial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key words: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social effect
一、宗教世俗化释义及发展过程
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关于这个词的涵义理解上不太统一。
不少学者倾向于,世俗化即非神圣化, 它所表达的归根到底是宗教同社会之间的一种张力关系。
既然宗教的世俗化就是非神圣化的过程,那它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变化过程。
其根源,几乎和宗教的发展同时进行。
贝格尔曾说:“世俗化的根子可以在古代以色列宗教最早的源泉中发现。
换而言之,我们可以断言,世界摆脱‘巫魅’在‘旧约’之中就开始。
”
[1] 以西方基督教的世俗化为例,“新教为世俗化充当了历史上决定性的先锋。
”[2],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为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奠定基础;1787年,美国首先通过了政教分离的立法,意味着宗教专制主义的结束;到了现代,这一发展趋势越来越显现在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
可见,这个过程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化,即指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逐渐摆脱
宗教的束缚,社会各种制度日益理性化;二是宗教本身的变化,即宗教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向“世俗”的变化。
[3]
二、宗教世俗化主要的表现形式
1、宗教信仰观念世俗化。
传统的宗教信仰观念是关于灵魂和神的观念系统。
但现在,所宣讲的观念的神圣化、神秘化被理性化、现代化所取代。
由“神性”、“神道”转向“人性”、“人道”;从以
神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2、宗教价值取向的世俗化。
世界三大宗教在现代化条件下,其价值取向都出现世俗化。
20世纪以来出现了“危机神学”、“妇女神学”“生态神学”等,都是神学界对现代多元世俗社会作出的回应;世俗化导致了对宗教的信任危机。
3、宗教信仰方式世俗化。
英国学者季利在1973年出版的《宗教的持久》中所说:“宗教不再直接影响大型的社会架构;一些以前用宗教解释的现象,现在已经用科学解释;宗教委身更个人化,更倚赖自由的选择。
”[4]
4、宗教组织关注焦点全球化。
2000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召开了“宗教与精神领袖世界和平千年大会”,提出宗教促进和平所需遵循的原则:1)兼容2)交流3)对话4)共处5)进步 [5]
5、宗教信仰仪式简约化、戒律宽松化。
天主教会洗礼和婚礼的仪式都由繁琐变得简单易行;佛教信众“晨昏三叩首,早晚一柱香”,不再坚持过午不食。
6、僧侣生活世俗化。
现代有些寺庙里僧众的生活条件已经大为改善,装有电话、电脑、电视等现代化工具;生活范围也日益扩大,可以做客电视节目,可以报考公务员,一改往日在人们心目中的苦行僧形象。
7、宗教活动场所功能化、传教方式多样化。
教会举办的老人俱乐部、婚姻咨询处、母亲育儿班、旅游观光团、外语补习班等。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媒介传播,组织电子教会, 用电
脑传送经文开办电视教堂,开展网络传教等。
综上所述,宗教的世俗化不仅没有使神学走向灭亡,反而给宗教的未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总之,宗教世俗化不仅代表了现代宗教的发展趋势,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宗教世俗化在中国的社会作用
宗教世俗化使宗教不再像以前那样只关心来生和灵魂的得救,而不注重人的现世生活。
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理性化、理智化,总之是世界祛除巫罔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命运,是一切终极而最崇高的价值从公众生活中隐退——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越领域,或者流于直接人际关系的博爱。
”[6]这句话不但对宗教世俗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概括,而且也充分说明了其社会作用。
中国宗教一直都有其入世的品格和传统。
中国基督教的“荣神益人”、道教的“济世救人”、伊斯兰教的“两世吉庆”等教义的提倡及现代阐释,都体现出当代中国宗教积极的入世意识。
中国佛教也提出要面向社会、关怀人生,致力于建设一个清净、庄严、和平、幸福的人间净土,以畅佛陀济世利人的本怀。
陕西,作为长安佛教的发源地,在这方面的尝试无疑有着代表意义。
1、通过对人性的把握,给予人心理暗示,使得宗教的真善本质绽放光芒
宗教给人们预设了未知的来世、万能的神灵。
正如弗罗姆所认为的宗教能提供的是一种“里比多需要的满足”,它们主要是在“幻
想中产生的满足”。
[7]在西安,中老年佛教信仰者大多有定期向寺院、僧尼捐赠布施的习惯,他们对生死问题更加关心,常常提到信仰之后可以“培养福报”受“菩萨保佑”去“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字眼。
[8]
2、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空巢现象突显,宗教机构为其提供新的公共空间,便于信仰者的交流沟通和情感寄托人是社会的人,教堂和寺院都为信众提供了一个交往圈子,排遣心中的孤独和寂寞,降低因为赋闲在家带来的心理落差。
在西安,常住在寺院的居士,抱着消灾培福的愿望, 不仅承担寺院煮饭、洗衣、洒扫等日常工作,而且还参与了佛像建造以及寺院殿堂的维修。
通过皈依佛教,不仅丰富了她们的生活和内心, 而且让她们觉得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9]
3、中、青年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使得人们开始找寻自己精神的栖居地,佛教僧团便结合信众的心理举办了一系列共修活动陕西终南山佛教协会面对社会和佛教在家信徒不定期举办的禅修营、禅茶会;面对青年白领和大专院校学生( 包括博、硕士研究生),自2003年起每年夏天举办的佛子夏令营,不仅传播了佛教教义,而且把丰富的宗教精神注入社会;既扩大了宗教的影响面,使个人、社会受益匪浅,又以新的模式和形态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0]
中国宗教能把现实社会的道德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神圣化,基督教的“爱人爱己”、道教的“功德成神”、佛教的“诸恶莫作,诸
善奉行”都体现着道德教化功能,从而从心理上约束、控制人们的道德行为,使其内化为人的一种品格,存在于人们的心灵深处。
中国宗教在社会公益事业上能够兼善天下,表现出积极的入世精神。
在诸如安抚孤老、希望工程、抗灾救助、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四、结语
面对宗教世俗化的趋势,若加以正确引导,使之与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时俱进,那么无疑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6]贝格尔.神圣的帷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91:135,16
[2]陈麟书.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490
[3]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00
[4]转引自关启文《宗教在现代社会必然衰退吗?——世俗化理论的再思》
[5]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3
[7]弗罗姆.精神分析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280
[8][9][10] 周玉茹.西安城市佛教女性信仰调查[j].咸阳师范
学院学报, 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