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的世俗化及其问题

合集下载

宗教世俗化表现及社会作用

宗教世俗化表现及社会作用

浅析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及社会作用摘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失落等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宗教世俗化的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及社会作用,向人们粗略地展现出如何从世俗的层面变革传统宗教,使之不断适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这不仅有利于宗教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社会作用discuss on the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and effectgaoying zhaobinhumanities school of xian electronic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in shanxi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y, belief crisis, value loss and etc., will be disappear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religious secular forms and social function, this article will roughly shows how to change from secular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so that make them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demand, it will be not only beneficial to their own law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ormal development of religion, but also beneficial to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key words: secularization, performance, social effect一、宗教世俗化释义及发展过程世俗化( secularization)一词,原本是欧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个专用语,关于这个词的涵义理解上不太统一。

世俗化是否导致宗教信仰的危机?

世俗化是否导致宗教信仰的危机?

世俗化是否导致宗教信仰的危机?一、世俗化与宗教信仰的冲突世俗化的概念源于社会学,是指领域之外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的传播和普及。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世俗思潮逐渐盛行,宗教信仰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人们更加倾向于用理性的方式解释世界的运作,减少对宗教信仰的依赖。

其次,世俗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自由和享乐,与宗教的道德规范相抵触,导致宗教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此外,世俗化还带来了大量科技、娱乐和消费品,人们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导致宗教信仰被边缘化。

二、宗教信仰的衰落与道德危机世俗化对宗教信仰的冲击不仅仅体现在人们对宗教观念的改变上,更直接地反映在道德水平的下降上。

宗教信仰有助于塑造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但随着世俗化的加剧,宗教在道德教化方面的功能被削弱。

现代社会中,各种道德问题不断涌现,包括诚信危机、伦理沦丧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宗教信仰的减弱或丧失直接相关。

人们对于道德的约束和追求缺乏一个根本的信仰支撑,导致道德危机不断加深。

三、宗教信仰的危机与社会稳定宗教信仰的危机也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宗教信仰在社会中起到了凝聚人心、传递价值观念、维护秩序的重要作用。

但当宗教信仰逐渐式微时,这种凝聚力和秩序维护的效果将大大减弱。

人们的价值观念分化,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稳定面临困境。

此外,宗教信仰的衰落还导致了个体及社群的情感空虚感的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逐渐下降,进而影响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如何应对宗教信仰的危机面对宗教信仰的危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首先,宗教组织需要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与时俱进,注重宗教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追求。

其次,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和引导,保障宗教自由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

此外,媒体、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等也应当承担起宣传宗教价值观念、提升公众宗教文化素养的重要任务。

最后,个体也要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注重精神层面的需要,适当参与宗教活动,培养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的宗教艺术及其世俗化

中国的宗教艺术及其世俗化

中国的宗教艺术及其世俗化摘要:宗教艺术是以表现宗教观念,宣扬宗教教理,跟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或者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艺术。

它是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精神、宗教仪式与艺术形式的结合。

为了推销教义并使其为普通民众所接受,宗教还要有意识地与世俗社会相适应,并选择恰当的宣传方式。

宗教艺术作为宣教辅教的一种方式,在世俗化这一点上也就首当其冲,而且最为突出。

关键词:宗教艺术佛教中国世俗在原始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们给一切不可理解的现象都凭空加上神灵的色彩,一切生产活动也都与原始崇拜仪式联系在一起,如狩猎前的巫术仪式、春播仪式、收获前的祭新谷仪式等等。

像这样的原始宗教活动中一些带艺术性的仪式就是最早期的宗教艺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类进入了理性思维的阶段,生活的世界里不再完全是神话的世界,艺术的世界中也不再完全以表现神灵为目的,表现世俗的生活为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更为广义的宗教艺术一般包括宗教经典与宗教仪式中文学色彩较浓的神话传说、故事,虽然在宗教经典中许多故事采自民间,但是由于他们已经融入了宗教经典中,而且是用来宣传宗教教义,为宗教服务的,就应属于宗教艺术,像佛经《杂譬喻经》、《百喻经》中的许多民间故事就是如此,其故事结尾往往要点名其所包含的宗教意义,或劝人改恶从善,或告诫人验收教规,或宣扬佛的神明与智慧等等。

借用艺术形式宣传宗教教义、以宗教崇拜为目的的小说、诗歌、绘画、喜剧等,有些不一定描写宗教题材,但却宣传了宗教教义,为宗教崇拜服务的,也属于宗教艺术。

另以外还包括与宗教教义、宗教仪式紧密结合的宗教建筑、宗教音乐、宗教绘画和宗教雕刻。

就宗教艺术成分而言,其中宗教的意义是主要的,艺术的成分是次要的,单是恰恰是这次要的成分,使宗教教义的渗透力、影响力得以增强,使宗教艺术变得活泼而又生气,也使宗教艺术更加靠近现实世界。

从宗教的目的与要求看,宗教总是把天国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对立的。

宗教所孜孜追求的就是要灭绝世俗的享受,宣传的是尘世的琐微与卑下,以衬托出天国的神圣与美好。

论当代社会宗教的世俗化对宗教发展的影响

论当代社会宗教的世俗化对宗教发展的影响

论当代社会宗教的世俗化对宗教发展的影响当代社会宗教的世俗化对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宗教相比,当代社会宗教更加注重个人的体验与自由,更加倾向于与世俗价值体系相融合。

这种世俗化的宗教态度既源自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变革,也反映了现代人对宗教的需求和对个体权利的重视。

这篇文章将从宗教认同的模糊性、宗教在公共领域中的角色、宗教个人化与可选择性以及世俗价值观对宗教信仰的冲击等方面来论述当代社会宗教的世俗化对宗教发展的影响。

其次,宗教在公共领域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在过去,宗教往往与政府权力绑定,宗教组织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宗教逐渐从政治和社会权力的控制中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宗教组织参与到非政府组织和慈善事业中,宗教的公共服务功能得到了强化。

宗教不再是一种私人领域的信仰,而是进入了公共领域,并以其道德、伦理和精神价值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幸福作出贡献。

第三,宗教个人化与可选择性使得信仰的多样性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选择各种不同的信仰和宗教实践。

个人化的宗教经验让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精神追求和需要,使得传统禁锢下的宗教信仰与实践得到了打破,并且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多。

宗教的世俗化使得人们更加自主地选择信仰,并创造出更加灵活和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宗教形式。

最后,世俗价值观的崛起与宗教信仰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现代社会中,世俗价值观开始起到主导作用,宗教信仰逐渐被质疑和挑战。

科学、理性思维和个人自由等世俗价值不断强调着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怀疑,并提供了世俗化和非宗教化的替代选择。

在这种背景下,宗教信仰在传统的社会机构和教义的束缚下变得脆弱,宗教信仰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受到挑战。

总之,当代社会宗教的世俗化对宗教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宗教的世俗化使得宗教认同模糊化、宗教在公共领域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宗教个人化与可选择性增强,世俗价值观对宗教信仰带来了挑战。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

如何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评宗教社会学的三种后世俗化论述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科技发展和文化多元交融的当下,宗教社会学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新的议题。

传统的经典世俗化理论,以其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边缘化的解释,已不足以全面把握宗教现象在当下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本文旨在探讨并超越经典世俗化理论,通过对三种后世俗化论述的评析,揭示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角色和新变化。

本文将首先概述经典世俗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局限性,然后逐一分析三种后世俗化论述:宗教复兴论、宗教世俗化的多元化以及宗教与现代性的重构。

通过比较和评价这些后世俗化理论,本文将试图为理解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

二、宗教社会学中的后世俗化论述在后世俗化理论的影响下,宗教社会学领域涌现出了三种主要的后世俗化论述,它们各具特色,对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宗教复兴论”。

这一论述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中,随着个体主义的崛起和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渴望,宗教出现了复兴的趋势。

宗教不再被简单地视为一种传统习俗或社会控制工具,而是成为人们寻求心灵慰藉、构建个人意义体系的重要资源。

这种复兴不仅体现在传统宗教的复兴上,也体现在新兴宗教和宗教运动的涌现上。

其次是“宗教多元化论”。

这一论述强调,在后世俗化社会中,宗教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不同的宗教和信仰体系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相互竞争、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宗教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促进了宗教间的对话和理解,也丰富了人们的信仰选择和精神生活。

最后是“宗教世俗化深化论”。

这一论述认为,虽然现代社会经历了世俗化的过程,但宗教并没有完全从公共生活中消失。

相反,在后世俗化阶段,宗教以更加隐蔽和深入的方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例如,宗教价值观在公共政策制定、社会道德建设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宗教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通过改革和创新来保持其活力和影响力。

中世纪论文世俗化论文:试论中世纪西欧教会世俗化及其历史影响

中世纪论文世俗化论文:试论中世纪西欧教会世俗化及其历史影响

中世纪论文世俗化论文:试论中世纪西欧教会世俗化及其历史影响摘要:中世纪的西欧教会随着世俗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教会势力不断膨胀。

教会全面地卷入世俗社会,甚至逐渐与世俗政权形成强势挑战。

教会的世俗化对西欧中世纪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政权与教权交织,信仰与现实相抗衡。

关键词:中世纪;教会;世俗化;影响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的西欧,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随着古典奴隶制的衰落,中世纪西欧社会开始了它艰难的封建化历程。

而当时,已发展成为国教的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社会的影响也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教会的“世俗化”来实现的一、“世俗化”概念的提出“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词根saeculum.. 它最早用来表示宗教战争中,领土或财产从教会权力控制下摆脱出来。

在罗马教会法规中又用来表示有教职的人回归社会。

随着使用历程中语义的不断变迁,对“世俗化”一词,中外学者有着各自的观点。

其中,比较全面的是美国学者拉里席纳尔(shiner larry)的观点。

他认为“世俗化“概念主要包括三层含义:⑴世俗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⑵社会的世俗化。

即人类社会逐渐摆脱宗教神圣化统治,向着科学的道路发展;⑶宗教自身的世俗化。

即宗教以一种“入世”的姿态,全面卷入世俗社会中。

教会作为宗教组织系统,其本身是作为世俗社会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独立于世俗事务之外,而又虔诚于普世救赎的精神支柱作用,是其存在基础和全部意义。

而中世纪的西欧教会,随着教会世俗化趋势的日益加强,教会势力不断膨胀。

“教会在一个惊人的程度上把宗教活动和世俗事务,理想观念和实践行为连在一起。

如果说它的头是在天堂上,它的脚则一向是立在地面上的。

”[1](p262)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全面地卷入世俗社会,甚至与世俗政权形成强势挑战,并对西欧中世纪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二、中世纪西欧教会世俗化的表现世俗化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宗教世俗化及其发展前景

宗教世俗化及其发展前景

浅谈宗教世俗化及其发展前景王凤葛斐然(新疆师范大学新疆乌鲁木齐市830054)摘要:宗教世俗化是现代宗教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其自我调整、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来自生产力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其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分析和讨论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和根源时,不得不讨论世俗化宗教的发展前景这一问题。

关键词:宗教世俗化表现形式发展前景文化文化空间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一种文化现象或思想体系,其产生、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大宗教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并逐步走向世俗化。

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存在与发展引起越来越多关注。

在美国出版的《宗教百科全书》(16卷本)中,对宗教世俗化的界说是:世俗化是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的意识、活动和机构失去了对社会的重要性。

宗教在社会系统的操作中变成了一种边缘现象,社会运行变得理性化,从而脱离了宗教机构的控制。

在宗教的范围中,“世俗”一词是针对“神圣”而言的,它是神圣的对立面[1]。

在对世俗化含义的讨论中,关于宗教的世俗化概念,目前学界并未统一。

一、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形式众所周知,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体,它是由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和宗教器物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2],宗教之所以能长期持久地生存和发展,就在于它具有人们需要的一种特殊功能。

在宗教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其四大基本要素也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其表现如下:1.宗教意识观念的世俗化宗教意识观念要素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宗教情感、情绪和激情)两个方面构成[3],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世界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问世,推进了世间解释不可知事物的进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有了新的认识,而宗教作为调整人心理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与自然科学的作用不同,宗教主要是对人们的精神方面产生慰藉,人们不再把宗教仅仅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支柱来对待,而是把宗教作为一种情感的寄托。

宗教世俗化发展问题研究

宗教世俗化发展问题研究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1年第3 00 期
J ra o C o g i n e i f c n e ad T c nl y Sc lS i cs E i n N . 2 1 o n l f h n q g U i r t o S i c n eh o g (o i c n e d i ) u n v sy e o a e t o o3 0 0
综 观 宗教 世俗 化 的历 史进 程 , 大致 可 以划 分 为 4 个 大 的历史 性 阶段 。
第 一个 重要 阶段 , 由原 始 时展 问题 研 究
车 运 景
摘 要 : 述 了 宗教 世 俗 化 的 历 史进 程 及 发 展 趋 势 。 神 权 和 人 权 的 关 系 、 权 和 政 权 的 关 系 以及 “ 性 ” 神 道 ” “ 性 ” 论 从 神 神 “ 与 人 “ 道 ” 关 系方 面 , 析 了 宗教 世 俗 化 的 特 征 。 人 的 分 阐述 了 宗教 世 俗 化 对 人 们 的 生 活 观 念 、 活方 式 和 社 会 发展 以及 宗教 发 生

逆 向于 自身 意 义上 的变 化 , 就是 说宗 教本 身 出现 了 也
衰 退 的 趋 势 。 宗 教 世 俗 化 本 质 上 是 神 性 与 人 性 的 矛

关 于 宗 教 世 俗 化 的 涵 义
盾 , 神 的精神 与人 的精 神 的矛盾 。历 史上 宗教 的基 是 本 信 念是 压 抑 人性 、 高扬 神 性 , 统 宗 教 的发 展 是一 传 个 不 断的 “ 附魅 ” 程 而近代 以来 宗教 的发 展 . 过 则是
lr” 原 意 表示 一 段 漫 长 的 时 间跨 度 , u . e 又表 示 魔 鬼 撒 旦统 治下 的此 世 , 来 演变 成欧 洲基 督教 文化 背 景 下 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