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宗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工作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为我们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宗教问题确立了大方向。
因此,全面认识宗教的社会功能,准确把握宗教社会功能的两重性,积极引导宗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就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一、全面认识宗教社会功能的多样性社会功能是指某一社会子系统或社会现象在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行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
宗教作为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因此,要做到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必须对宗教的社会功能的多样性有全面的认识。
一是宗教具有社会整合功能。
社会整合是指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各要素联系到一起,使它们一体化。
宗教通过共同的信仰,使信众具有了共同的、超越世俗的、神圣的价值观,有助于形成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使宗教组织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同时,宗教通过内在的宗教信仰外化为高度自觉的行为,使社会标准神圣化,进而到达对信众行为的整合。
宗教的这种社会整合功能使处于不同社会地位、有着不同利益需求、有着多种社会角色的个人和团体能够在一个社会中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整合功能是宗教社会功能的核心。
二是宗教具有社会控制功能。
社会控制是指以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目标,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主体的行为予以约束。
宗教能运用信仰、情感、仪式等手段,尤其是运用教规戒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这种社会控制作用有着和道德相似的地方,即都是通过教育使之内化,并自觉地控制人的行为。
遵守教规的自觉性要比遵守道德标准的自觉性更强,越是虔诚的教徒越是自觉。
道德的约束力来自舆论,教规的约束力来自神的威力。
违反教规,严重的要受到教规、教义的惩罚,有的还会被逐出教门,从而对信徒构成强有力的约束。
宗教五大功能的具体作用

宗教五大功能的具体作用宗教主要具有世界观功能、社会组织功能、协调稳定功能、道德规范功能、文化功能。
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的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特别在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转轨的阵痛和传统利益格局的被打破。
当人们不能正确解释和改变自然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适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庇护和寄托。
因此,宗教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具有世界观的功能。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包括信教群众、宗教在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固的组织体系、典章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
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后,宗教活动恢复为公开、合法的活动,宗教的组织功能又有所恢复和加强。
例如在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宗教界一呼百应,踊跃行动,发挥积极的组织功能和作用。
宗教协调功能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宗教的重要功能之一。
就是说,在人们不能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宗教要求人们以百倍的虔诚,全身心的皈依,使人和天交相感应,以达“成事”,从而调适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
又如宗教宣扬“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普渡众生”、“荣神益人”、“两世吉庆”、“爱一切人”、“敬畏上帝、尊敬君主”,调适人与社会的关系,宗教通过人们对于其命运和幸福的“来世”的向往和祈祷,为人们提供一种感情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通过宗教崇拜和礼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致性。
谈谈对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理解认识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我国化一直是我国宗教事务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我国也积极推动宗教我国化,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宗教我国化的核心理念是将宗教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相处。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我对宗教我国化方向的理解认识。
一、对宗教我国化方向的理解宗教我国化是指在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和推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促进和谐共处。
宗教我国化并非削弱或改变宗教信仰内涵,而是将宗教接纳、融合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让宗教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服务。
二、宗教我国化的重要性1.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宗教我国化可以促进宗教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
通过引导宗教教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宗教信仰者中的传播,提高信教裙众的思想觉悟。
2. 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宗教我国化可以帮助宗教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适应,防范和排除宗教特殊思想,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
宗教我国化可以建立符合国情的宗教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宗教活动的管理和引导,遏制宗教特殊势力的渗透和传播。
3. 促进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宗教我国化可以促进我国各民族、各宗教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宗教和谐。
在宗教我国化的指导下,各族裙、各宗教信仰者都能尊重并包容彼此的信仰,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三、宗教我国化的具体实践1. 加强宗教思想工作通过加强宗教组织的思想工作,引导信教裙众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 强化宗教管理与依法治理宗教我国化就是要加强宗教管理和依法治理,建立健全的宗教组织管理制度,规范宗教活动,防止宗教特殊势力渗透和传播。
3. 促进宗教与文化相结合宗教我国化可以通过促进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强宗教文化活动,提高宗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宗教信仰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浅谈宗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的努力,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宗教的信仰,我国有着各种宗教信仰的群众非常的广泛,他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也是党的群众基础,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确保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的自由,积极发掘宗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使宗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正能量。
关键词:宗教与和谐社会宗教政策相互适应积极作用AbstractContent :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the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nation's common efforts, each of the nationalities have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there are a variety of religious masses is very extensive, they also constructs the socialism harmonious society the important composition part, is also the party mass foundation in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religion plays an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must ensure that each nation 's freedom of religion, religion to explore activel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ositive factors, make the relig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lay a positive energy.Keywords: relig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 religious policy mutual adaptation positive role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宗教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能够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1)1.反映社情民意,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1)2.开展慈善活动,为弘扬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发挥助力作用 (1)3.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 (1)4.抵御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发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2)5.自我约束,发挥维护社会生活安定团结的作用 (2)二、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2)三、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努力发掘宗教的积极因素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的正能量 (3)四、发挥宗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五、总结 (4)参考文献 (5)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基础、实现党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创新。
宗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

宗教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宗教因其独特的思想与信仰,一直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宗教对人们的思维、社会关系、法律等诸多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从多个角度逐一解析。
一、价值观引领人们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形成与宗教密不可分,宗教信仰从一个侧面塑造了现代社会大众的基本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信仰、生活态度等诸多方面。
例如基督教的“爱人如己”的教义,影响了现代社会人们关注他人、互助互爱的观念,伊斯兰教的"斋戒"则可以有效地调节个体行为与标准的关系,让广大信仰者遵守行为规范,使信仰者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真实、全面。
二、社会稳定因素宗教作为社会稳定因素,它不仅在社会生活中做出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
大多数宗教用一种神圣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信仰体系,并且让信徒们忠诚、自律并寻求自我提高,反观现代社会中,虚荣、物欲等个人欲望的增加会导致社会的混乱,而宗教的信仰和教育使人们具有耐心、感恩,和修身养性的重要过程,从而保持个体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心理诉求疏导在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现状下,人们越来越多地体验到从心理上的负担与迫切的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宗教信仰可以满足信徒们心理需求,并为他们提供灵性支持。
例如,基督教的经文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赐予信徒们慰藉与安宁。
佛教的禅茶一味,可以帮助信徒们沉淀心灵、平抑情绪、提高集中力。
宗教信仰成为许多信徒的心理依托和疏导渠道,为他们解决了心灵上的困扰,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定。
总结:宗教作为人文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在价值观、稳定、心理安抚等方面均有卓著贡献,并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影响。
我们要以宽容、包容、理解的态度去接受这种信仰形态,积极开展普及宗教知识、宗教教育和宗教文化交流,以促进全人类文化的融合、进步。
浅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浅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引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体系存在一定的冲突。
然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适应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途径。
宗教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冲突与挑战宗教信仰的特点与社会主义理念的冲突宗教信仰通常具有个人化、超越性和普遍性的特点,而社会主义强调集体主义、人民利益至上和相互关怀。
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
个人化的宗教信仰强调个体的救赎和超脱,而社会主义强调个人的奉献和社会责任感。
宗教教义的普遍性和信仰的绝对性也可能与社会主义中实践相对性和阶级斗争的思想格格不入。
宗教组织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冲突宗教组织通常具有自身独立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其权威和影响力可能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集中权力和社会组织形式相矛盾。
宗教组织的存在可能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指导思想和政策实施造成一定的干扰。
此外,宗教组织的财富和资源分配也可能与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产生冲突。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加强宗教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宗教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信徒。
通过宗教教育,人们可以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和原则,以及如何将其与宗教信仰相结合。
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可以为信仰者提供宗教教育和传播的自由空间,以平衡个人宗教需求和社会主义的整体利益。
发展宗教改革和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宗教组织可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组织需要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政策。
政府可以与宗教组织合作,推动宗教改革,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
加强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对话和交流宗教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冲突和分歧可以通过对话和交流来解决。
政府可以建立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对话机制,促进相互理解和协调。
宗教组织也应积极参与对话和交流,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慧和建议。
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宗教维系着氏族社会的秩序,孕育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最初社会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阶级社会,宗教一方面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另一方面被剥削阶级则利用反抗阶级压迫,同时促进了世界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交流。
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宗教起着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本文从不同社会阶段探讨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一>、原始社会时期宗教信仰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原始宗教意识发生于人类对自然现象虚幻的错误反映;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的观念;图腾和祖先崇拜;神话传说中的鬼神及祭祀。
中国古代社会的原始宗教意识是道教信仰的来源。
“原始社会的宗教主要是自然压迫的产物,是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
”人类社会产生之后,随着大脑组织的发育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渐提高,产生了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
尽管在原始社会时期,是对客观世界歪曲和虚幻的反映,但毕竟是人类开始从主观世界思考客观世界的进步,早期宗教的产生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神灵本是人类创造出的一种异己的观念,当能力有限的人类无法控制外在的一切时,作为有限之“补充物”的神灵便占据了人类所不能控制的一切领域。
早期人类对神灵进行祟拜和祈求,目的即是为了借助这种”无限”的力量来获得自己能力所不能获取的东西。
原始宗教孕育了最初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原始宗教的教职人员既是宗教职业者又是自然科学家。
弗雷泽说:“肯定没有人比野蛮人的巫师们具有更激烈的追求真理的动机,哪怕是仅保持一个有知识的外表也是绝对必要的。
浅谈“宗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浅谈宗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盂县西烟镇统战委员张旭华宗教反映了人们对神和终极关怀的探求,具有伦理价值。
宇宙万物是有起源和规律的,自古以来,人们把导致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因(因缘)叫做上帝,神,天,道或造物主。
在古代,中国人就相信有一位造物主或至上神存在,商朝和商朝以前的人称之为上帝,周朝人称之为天,老子和庄子称之为道。
虽名称有异,实则指同一位造物主。
人们大都承认,人都是有罪的,与永恒的造物主分开了。
人们希望摆脱自己的罪和因罪所要承受的报应,回归造物主,获得永恒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在儒家经典《五经》中有造物主和至上神——天,上帝,神的观念,在《道德经》中还有道的观念。
“乐道敬天”是我们祖先和古圣贤的思想文化和信仰的基础。
他们相信天地万物和人类是上帝和道创造的,《诗经〃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意思是上天(上帝)造化产生了万民,又为他们创造了万物,制定了自然法则和道德法则;《道德经》第25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意思是说,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他无声无形,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强把他叫做“道”。
我们的祖先还相信上帝是赏善罚恶者,《书经〃伊训》说:“惟上帝不常(非同寻常,绝对公义),(人)作善,(上帝)降之百祥;(人)作不善,(上帝)降之百殃。
”另一方面,注重现实社会,注重伦理道德也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在人与人关系上,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形成了相互尊重,寻求共识,求同存异,多元互补的传统。
这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刻地启迪性。
在道德修养上和理想抱负上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益”,“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在教学方面孔子提出:“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宗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经历了一两千年而没有消失,必然有其自身存在而不消亡的因素。
宗教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有一亿多信教群众,他们是社会主建设的的重要力量。
宗教在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党的统治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等方面,其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宗教;现代化建设;作用
一、对宗教的一般认识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的本质是要通过它的外部特征来表现出来的,我们知道,有宗教有四个明显的特征。
目前我国信仰各种宗教的群众已经超过了一亿人,表现了宗教的普遍性特征;宗教与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类精神文化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表现了宗教的复杂性特点;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表现了宗教的长期性特征;最后,随着国际交流的发展,宗教的国际交流水平也日益提高,表现出了宗教的国际性特征。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的宗教的主要特征为普遍性、复杂性、长期性和国际性。
二、宗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宗教对政治的作用
宗教对政治的作用首先表现为爱国主义。
我国的信教群众历来把爱国与爱教相统一,这是一个光荣的传统。
民主革命时期佛教有“利乐有情,庄严国土”的教义,“念佛不忘救国”;而道教提倡“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扬道教,即所以保国”;我国的伊斯兰教实践“国家兴亡,穆民有责”;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基督教明确确立了自治、自养和自传的立场。
事实表明,新中国建立后的宗教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宗教对政治的作用还体现在国家对宗教的消极影响的认识和对待宗教的政策上。
纵观世界历史,不乏有因宗教而发生战争甚至分裂的国家,如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俄罗斯历史上的统治者将东正教立为国教,也成为了民族不和的根源;再者,在上海,解放以前,当时的国民政府摄于不平等条约和殖民势力,地方政府曾迁就天主教和基督教,多次发布保护令,结果导致民族情绪,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恪守“政教分离”的原则,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对各宗教一视同仁,我党对各宗教的态度和政府对各宗教的政策没有任何偏私。
我们处理同宗教界相互关系的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相
互尊重”,同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这就吸引和团结了宗教界人士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我党的统治,加强和扩大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宗教对社会经济建设的作用
宗教对社会经济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宗教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行为规范。
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关键时期,经济领域存在着损人利己、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缺少诚信、责任缺失等弊病。
在这方面,宗教倡导的自律从善、勤劳致富、爱岗敬业、博爱施人、服务社会等,都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
其次,宗教对经济的作用还体现在宗教参与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当然具有经济价值。
在我国,自古以来名山寺庙众多,宗教文化与生态文化、自然景观文化完整地结合在一起,这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宗教文化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旅游文化资源,极具旅游价值。
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形成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新的旅游市场,吸引游客,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广大宗教信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在进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同时,也直接参与着会经济建设,创造大量的财富。
最后,东南亚有的国家将佛教和儒家传统相结合,促进了其经济的腾飞。
其经验值得借鉴。
(三)宗教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作用
宗教对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和艺术的影响上。
宗教无疑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因素,而且这一因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精神体系中曾经发生过重大乃至主导性的作用。
在对文学的的影响上,宗教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灵感。
我国宗教繁多,既有外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有土生土长上的道教、儒教等,这些宗教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成为文人创作的背景,也可以为文人提供灵感。
在对艺术的影响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与艺术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艺术的产生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我国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以宗教为题材的,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和乐山大佛等,当今我国的文化建设中同样可以以宗教实体或理念为题材。
(四)宗教对社会主义“四有公民”的培育的作用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是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宗教的伦理道德和严格的纪律对培育四有公民有重要促进作用。
从道德的角度来讲,道德是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
“人从动物演化而来,具有野蛮、自私的本性,仅靠人性的自觉,不足以约束其行为”。
出于恐惧,人需要借助神的威力来规范自己,这就是宗教道德作用存在的依据。
宗教道德中包含许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例如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帮助穷人、病人、残疾人,照顾孤儿寡母,买卖公平,孝敬父母,诚恳待人等,但宗教道德的自律性更强, 对人的约束更严格。
宗教道德有三个基本特征: 神圣性、补偿性和抽象性。
其一, 神是真、善、美的化身和最高象征, 是人类道德的榜样, 遵守宗教道德是信教者的神圣义务和神
圣荣耀, 因而虔诚的教徒往往自律性很强; 其二, 遵守宗教道德的人会得到神的补偿, 即所谓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这对不幸而善良的教徒极具吸引力; 其三, 宗教道德以抽象的爱为基础, 基督教要求“爱人如己”, 伊斯兰教宣称“穆斯林皆兄弟”, 佛教主张对一切生命“慈悲为怀”。
这种劝人为善的精神就就是宗教道德的核心。
从纪律来看,很多宗教都有完善的,信徒既有很强的纪律性。
以上宗教对道德和纪律的要求,对于改进当今社会损人利己、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缺少诚信、责任缺失等问题,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社会具有调整、控制和整合的功能,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良好安定的的社会环境,而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宗教也具有特殊的优势,应该发挥其独有的社会作用。
当然,宗教也有不少消极影响,应该避免和消除之。
[参考文献]
[1]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14页
[2]冯天策.宗教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第217页
[3]刘晶.浅谈宗教的社会作用[J].社会观点,2011,(4).
[4]吴乃华.和谐文化与宗教的社会作用[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