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合集下载

正确了解中药的不良反应

正确了解中药的不良反应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感冒、咳嗽,闹肚子这类的小病小灾相信每个人都遇到过不少。

在以前,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见效快速的西药,比如说阿莫西林,氨咖黄米缴纳等之类的常用西药。

而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当健康,保健这些话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变得重要起来的时候,当遇到一些小病时,人们往往第一个想到的不再是这个药的药效快不快,而是这个药有没有副作用,会不会对身体的其他器官造成什么危害等等这些问题。

这时,和立竿见影的西药相对立的中药就在表现出了它的价值所在。

中药,中国传统中医的特有药物。

和西药不同,它注重的是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调理疏通。

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人体就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整体,每一个器官都有其各自的职责,而各个器官之间又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联。

所以就存在着这样一种说法,即就是“人老足先衰,寒从脚下起”,看似毫无关联的“人老”和“脚”这两个词在中医这里就变得关系异常紧密。

正是由于中药的这样一种整体,全局的特性以及它慢火慢熬的煎制特点(这也是之前中药在社会中不太流行的原因之一),它的疗效也相对于西药来讲也就更加明显了。

更重要的是中药注重于治根,而不像西药关注表层症状多一点,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在日益关注健康和向往回归自然的人们的思想中,中药逐渐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然而“是药三分毒”,“药能治病,药能致命”,所以对于中药能不能做到全面清楚的认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毕竟凡事都有两面性,因此,倘若未完全理解“一药一性,百药百方”这句话的含义而乱吃中药的话,即使是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缩影的中药也不仅不能起到医人治病的作用,反而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更不必讲“药食同源”,对于中药和食物本身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药就一无是处了,就要把它全面的否定掉,而是对中药的一种理性的全面的认识及剖析。

所以,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这个话题在此刻就显得格外重要。

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在服药之后身体所出现的各种不舒服的症状。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和思考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和思考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和思考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产生原因、预防措施等进行了初步探讨。

方法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评述。

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的确存在,但并非十分突出,且原因是多方面的。

结论中药毒副作用小,但仍要重视质量、应用问题,要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辨析;预防措施药品不良反应的概念:WHO对“药品不良反应”(ADR)所下的定义是,药物在常用剂量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或用于调整人体生理功能所产生的非预期反应,一般可分为A型反应和B型反应,A型反应与用药剂量有关,系药理作用过强所致,一般能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较低;B型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与正常的药理作用无关,很难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药品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就是“药物的两重性”,即“药能治病,也能致病”,中药也不例外。

其实我们的祖先对药物的这种特殊性早有认识,“是药三分毒”所说的就是这种特殊性。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根据药物的功效和毒性,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中品“无毒有毒,斟酌其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并指出毒烈之药的使用宜从小量开始,慎勿过量。

由于中药与西药相比,其安全性高、副作用低,加之受“中药是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这一片面宣传的误导,使人们对中药的“毒副作用”认识不足,导致非合理使用中药现象屡见不鲜。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中药不良反应个案报告也呈上升趋势。

笔者在此从中药的使用特征与毒副作用、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谈一点学习所获,旨在提高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正确评价中药[1]。

1药物质量问题: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原料和制剂两个方面。

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有毒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

原料本身的质量与药材品种、生长环境、生长年限、采收季节、炮制加工、储存条件等都有关,制剂质量则与制备工艺是否合理、质量标准是否合理、药品质量是否可控等有关。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09财政刘波 2009108062灿烂的五千年中华历史长河中,中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药随着人类的进步也在不断发展着,涌现出了扁鹊、华佗等一大批名医,人们在不断探索、完善中形成了今天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学。

但是,常言道:是药三分毒。

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的不良反应,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观察,查明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

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指在服药后身体出现的不适状况,可能会出现呕吐、胃酸、头晕等症状,还有就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发生变化,然后引发不良反应,没有达到预期的服药效果。

那么这些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那些呢?1.在一剂中药中是有很多种药材的,这些药材相互作用达到治病的效果,并且这些药材并不只有一种功效,可能在这个方子里只用了其中的一两种药效;但是这些药材的其他功效在煎药中也会产生作用,这样就会出现副作用,对药力和人们的身体都产生了影响,出现了不良反应。

2.我曾观察过医院中药房的抓药过程,在配置一剂药方的时候,比如没服药需要甘草20克,总共是10服药,这样就需要200克的甘草。

可是药师在称量过程中并不是每次称取20克,而是一次称取200克,然后仅凭手感就将甘草分为“10等份”。

但是这真的是十等份吗?药师真的是“一抓准”吗?我看不见得吧!这样每副药里的各种药材重量就有了差别,在煎熬过程中极有可能因为药材分量的原因使得汤药出现副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3.中药在种植、煎熬过程中也能产生不良反应。

在种植过程中,中药材对土壤、水源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出现土壤或者水源的污染,那么同时药材也会出现污染,这样药材中就会出现污染物质,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得到处理就会出现药物中过毒等现象;另一方面,在煎熬过程中,中药对煎熬的器皿也有严格的要求,一般多用陶瓷瓦罐。

如果在煎熬中使用了铁锅、铝锅等金属器皿,那么药材会与这些药材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就会对人体产生巨大的伤害。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中药的不良反应及研究对策摘要:中药具有商品的特殊性,关系到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危,而中药在药品中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经过中医理论的指导,来源于动物,植物,矿物等的多种中国传统用药[1]。

由于近年来中药药剂使用的多样化和广泛的使用范围,关于中药药剂不良反应的报道日益多了起来,这值得我们用心关注。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本文首先阐述了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以及中药不良反应的多种表现形式。

同时,本文科学的详细分析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引起原因。

最后,通过对原因的合理分析,给出了对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对策。

1.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中药的不良反应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诊断、治疗、预防人体疾病和改善人体功能为目而给与患者正常计量中药或中药制剂而出现的非预期的有害的影响。

2.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2.1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是由于患者的体制差别,病理程度或者同时服用其它用药而引起的对药物敏感性增加,在正常计量下引起了患者的某项功能或某个器官的损害,毒性反应可发生在身体的各个系统内,包括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

2.2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由于药品作为全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体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是中药不良反应中反生频率最高的一种,中药变态反应除了常见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类型多样,如当归、白芍等多种药物会引起荨麻疹,而川贝、两面针等多种药物却可能会引起猩红热[2]。

2.3后遗作用后遗作用指血药浓度下降到有效血药浓度一下仍然存在一定的生物效应。

如患者用过苦寒卸货药物以后,患者在短期内还会有腹痛、食欲减退等现象。

2.4特异质反应特异质反应指因先天遗传失常,部分患者用药后出现与该药物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如个别患者口服板蓝根溶剂发生溶血现象。

2.5依赖性、成瘾性、耐受性中药的的依赖性是指患者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使用某种中药制剂,导致对这种中药产生了依赖性,中断服药后会产生不适感。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

专科毕业论文题目:中药的不良反应年级: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截稿日期:年月日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摘要:目的为了使人们充分认识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提高用药安全合理规范使用中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方法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不良反应的原因。

及其类型结论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人们能正确认识,合理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其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对策预防措施中医有着千年的历史,是先人们不断探索与实践经过重重的考验积累下来的宝贵遗产。

中药也一直活跃在我们的身边,随着其有别于西药制剂的效用,以及其对于特殊病症的特别疗效,发展形势愈来愈好。

然而,随着中药使用的范围和频率不断发展,诸如中药本身存在着一些的缺陷,相关的制度不完善,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中药的不良反应现象也在不断地增多之中。

本文将归纳不良反应的类型、总结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通过解析和探讨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中药的发展现状及其不良反应的概述1.1 中药的发展现状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步的增强,对医疗保健和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近年来全球兴起的“回归热”使得中药的应用更为广泛。

然而随着中药使用范围的变广和使用频率的增多,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和突显出来。

1.2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表现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1.2.1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

意识不清、嗜睡等。

代表中药有苦参、细辛、川乌、毛冬青等。

1.2.2循环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胸闷、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严重者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

代表中药为含蟾酥中成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

1.2.3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的频率和节律的改变。

代表中药有:白果大黄、桃仁、商陆等。

1.2.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口干、上腹部烧灼感,长期或大最服用,导致肝细胞损害、黄胆、肝功能异常、肝肿大、肝硬化、肝衰竭而死亡。

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中药

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中药

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应用中药最近几年,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比如“中药名列药品不良反应‘三大祸首’”、“中药成为不良反应祸首” 等文章,震撼着人们的神经、颠覆着人们的认知。

诸多老百姓一直认为中药是安全的、无毒副作用的,而在看到这些报道后,老百姓也对中药的安全性打上了问号。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中药的不良反应呢?下面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对中药不良反应存在误解中国老百姓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知,可能开始于“马兜铃酸事件”,该事件曝出龙胆泻肝丸可引起肾损害;以及近期的排毒养颜胶囊的官司。

对于中药的不良反应,可能社会上存在着一些误解。

目前,社会上对中药的安全问题,普遍存在两种看法:第一,认为“中药安全无毒”,也就是说中药是安全的,但这种说法并不科学。

众所周知,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同样很多中药都具有毒性,只不过相比于西药而言,中药的毒性相对较弱。

所以,说“中药相对安全”更为贴切。

第二,认为中药“安全无毒”,任何中药都不能出现一点毒性。

而一旦发现有毒性的重要,就会大惊小怪。

这种现象在国内并不多见,反而多见于国外,原因是他们对中药存在排斥心理,不承认中药的作用,于是大肆宣传,甚至不准进口、禁止中药。

也就是说第二种认知里,除了对中药完全不了解的一部分人意外,还有一部分人心怀不轨,想要打击中药在国际市场的销售。

那么大家都知道西药有毒性,为什么大家反而见怪不怪呢?原因与中、西药以往的宣传有关,西药专家经常提醒大家,西药有毒,要谨慎使用,而中药很多时候被宣传为无毒、无副作用,导致大家被误导。

严格意义上来讲,中药毒副作用小是不争的事实。

中药也不能说绝对无毒,尤其是在不合理用药时,如非适应症用药、使用对象不适当等情况下盲目用药、长期用药、大剂量用药等。

也会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时可引起中毒现象。

所以,要从科学的、辨证的角度去正确认识中药,既不要盲目的信从中药无毒的宣传,也不要看到中药出现毒性就大惊小怪。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摘要:中药在我国疾病防治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我中华名族传承的瑰宝,随着临床中药应用频次的增加,多数人对中药应用效果产生错误认知,认为中药具有天然性其药性相对平和,不会产生不良反应,导致中药不合理应用情况频发。

本文主要针对中药应用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炮制中药临床应用中应借助中医理论要求进行合理用药,通过分析既往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性提出相关措施减少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意义重大[1]。

本文现对中药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措施进行综述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1.1 中药用药剂量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在短期应用时没有或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增加及用药剂量的加大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逐步加重。

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补脾益气,但长期用药可导致无力、血压偏高、水肿等不良反应。

另如:关木通用药剂量一旦超过常用剂量则增加患者急性肾炎发生危险性。

1.2 中药自身毒性及个体差异与不良反应多数中药自身带有一定毒性,如动物类中药蜈蚣、全蝎、斑蝥等;矿物类砒霜、轻粉、信石;植物类马兜铃、关木通、天南星、马钱子、巴豆、半夏等;比如可能引起过敏症状的中药泽泻、大黄、延胡索、三七、何首乌、葶苈子、菊花、泽泻、番泻叶等[2];虽然上述中药存在一定毒性或可致过敏,但并非每个人应用均可产生相应反应与用药者自身差异存在关联。

因此在临床需借助上述药物治疗时应加强用药监测,特别是孕妇、儿童及老年群体。

不同中药饮种植栽培方式、气候、地理环境、采收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均会对其有效成分造成影响,根据用药剂量的不同相应产生不良反应。

1.3 中药炮制与不良反应中药应用之前进行炮制的主要目的为降低或消除药物自身毒性,经过炮制不仅可消除毒性还有增加治疗效果的作用。

如附子、半夏等中药未经炮制用药出现毒性反应的几率较高。

如首乌未经炮制用药容易导致腹泻,半夏未炮制用药则易产生喑哑、舌麻等症状。

因此按照正确方式进行中药炮制十分重要。

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摘要】目的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成因及中药的优势,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

方法通过查阅有关中药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及中药治疗、保健方面的优势的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药不良反应和优势。

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与中药治疗、保健方面的优势相比是微小的。

结论应正确看待中药不良反应,既要保证临床用要安全有效,又要发挥中药的作用与优势。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优势【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053-02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魁宝,是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

几千年来,中药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保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近年来关于中药的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屡见不鲜。

如近期不断报道的云南白药事件,因过量服用云南白药而出现死亡的个例及出现的一些副作用、不良反应的报道。

1、中药不良反应的历史及现状我国最早的药学文献《神龙本草经》将中药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有毒或无毒,斟酌使用;下品多具毒性,不可久服[1]。

下品如生川乌、生草乌、生附子、雄黄、红粉、轻粉等28种药典记载的毒性中药。

云南白药因处方保密未公布其成分中含有制草乌成分,而导致医生给换患者过量服用,而出现一例死亡的不良反应报道。

而认为无毒的上品人参经药理实验证明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

出现类似于皮质类固醇中毒症状,如皮疹、食欲减退、低血钾等症状。

可引起性早熟或雌激素样作用。

出血是人参急性中毒的特性[2]。

中品中的麻黄也被药理实验证明有成瘾、精神兴奋、失眠等不良反应[3]。

2、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1)中药品种由于历史原因,品种繁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

一种中药来源不同,不仅所含化学成分及药效有差异,而且毒性强弱也不相同。

如木通有川木通和关木通之分,川木通为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等地。

毒副作用很小。

而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植物,主产于东北三省,主含有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可损伤肾小管及肾间质,长期服用,甚至会导致肾功能衰竭而死亡[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如何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古言道,是药三分毒,无论多么好的中药他本是都是有毒性的,我们首先应正确认识中药的毒性。

古人道:毒,即药物的总称,治病是以药物的偏性纠正人体的机能失常。

一般药物书籍都标注了药物的实际毒性,比如大黄能活血化瘀,但它又导致腹泻。

所以我们一般都采取中药配伍来达到增强治疗效能减轻副作用的目的。

对于副作用,一般来说是已知的,药品说明书上都有标注,并且一般较轻。

药品的不良反应,是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界定药品不良反应的前提应该除却三种情况,一是不懂药瞎吃药;二是用药不当,患了甲病而吃了治乙病的药;三是超量服药。

什么事物都要有个度,超出了那个合适的度,就可能会使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掩盖其具有的治疗作用。

现今不少人听了广告宣传的误导,认为中药是纯天然制剂,没有不良反应,没有毒副作用,可以超量吃,这是绝对错误的。

药物再好,再管用,它也是摄人身体内的外来物质(包括中药),都必须经过肝脏、肾脏代谢处理,过量服用必定要加重肝肾的负担,使得药物本身的毒性增大而增加毒害作用。

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属于药品的不良反应。

那么,什么叫药品的不良反应呢?人们应该认识到,药品是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即使是经过严格审批的药品,在检验合格、正常用法用量的情况下,仍会在部分人身上引起不良反应。

人们往往对西药的不良反应比较注意,而且西药在药品说明书上也将不良反应标注得比较清楚。

而对中药的不良反应,人们则不太关注。

中药不良反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些中药制剂实际上是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并非纯中药制剂。

日常购药,一定要当心含有西药成分的中成药,避免由于忽视其中所含西药成分的作用及使用禁忌而导致重复用药、过量用药后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黄帝内经》有大毒、小毒之说,《神农本草经》将中约分成上、中、下三品,以区别药物作用及毒性大小。

但是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讲究一药可杀另一药之毒,一药又可促进另一药的作用。

相辅相成,相反相助,最人限度地发挥了疗效.也最大限度地减低了毒性。

因不懂中医或仅有一知半解就使用中药,未辨证用药,都可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讲究配伍,接下来我就对中药配伍做一简单解释。

中药七情:出单行外,均属配伍关系。

单行:用单位治病,例如独参汤可以治疗气虚气妥,南瓜子可以杀虫,黄芩可以清肺止咳;
相须:功效相似,增强原有药效;
相使:一种药为主一种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要功效;
相累:一种药的毒性被另一种消除了,例如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抑制;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能使另一种药的功效降,例如人参的补气作用被莱菔子削弱;
相反:两药合用,一种药会增强另一种药的毒性或者副作用,例如甘遂和甘草同用会使其毒性增强。

中药产牛不良反应还有诸多原因值得探讨。

我国药物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很多,导致品种复杂混乱,容易引起中毒。

此外,中药大多来自自然环境,从环境土壤中或水源中吸收有毒元素或农药残留的可能
性很大,也会降低药物质药效,产生毒性。

再者,还有一个重要的炮制加工环节。

中药炮制得当可降低毒副作用,如果不合理炮制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特别是剧毒药)。

假药之害也给“中药不安全”之说推波助澜。

关于中药的不良反应与毒害问题,归根结蒂,我们要有个正确的认识。

既不要盲目地相信中药没有毒性,也不要认为中药都有毒。

关键在于我们缺少像西药那样严密的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使得应该让大家明白的事,变成心明眼亮,透明度高。

中药是中同的国粹,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瑰宝之一。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中药,加速中药现代化是一个刻小容缓的事情,而且是医学、药学、生物分子化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协同作战才能完成的大课题。

我们欣然看到,现代科研已经有了可喜的开端。

中医药已逐步跨上了“基因平台”,使我们以前开不明白的东西现在可以“看得见”了。

但是,中医强调“方”与“征”的对应,如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可治多种疾病。

复方治病是中医的一大特色,对中医“君臣佐使”药性的量化标准测试,恐怕还要各学科协作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才能解决。

我们还欣闻,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已经实施了经常的发布制度,最大可能地避免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但是,读者对于药品不良反应还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通报中药不良反应并不意味着中药不能吃了。

医学专家提倡尽量坚持处方用药,如果在药店买非处方药,也要尽量向驻店的执业药师进行问询(但愿别碰上“约托”),用药前看清药品说明托中的适应证、注意事项、用法用量,自己是否属于慎用、忌服的人群,并了解该药的不良反应。

弄不明白的药下万别吃,因为有些时候把住入口关,避免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还得靠你自己。

综上所述,对于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我们应本着一个客观理性的态度,任何事情都有它自己最合适的度,超过了或者达不到均达不到很好的目的或效果。

中药,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国粹”,我们应将其发扬光大,我们要搞清楚中药的性质与功效,明白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使中药发挥本身优越于西药的功效。

在中药理论体系的探寻中,应遵循中医药的发展规律。

中药中所讲的脏器与我们平时所认为的脏器有所不同,她指的脏腑不仅指实际的解剖脏器,更重要的是指其生理功能。

中药的“归”,即药物的作用归属,中药的“经”,即人体的脏腑及经络。

归经,即某药物对某些脏腑及其经络得病变起着主要的治疗作用,通过归经可以指导药物的作用范围及主次。

我们唯有明白了这些自然的内在关系,整理出他们之间的必然关联,遵循中医药的发展规律,尽可能的发展中药对于各种病变治疗功效,通过中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极大可能的降低中药的毒性及副作用,遵循合适的用量,把握合适的度量,我们的中药才能更好的治疗疾病,并治根治本。

本草纲目期中作业
如何正确认识中药的不良反应
院系:
姓名:
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