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文言文语法知识点一、句子成分的划分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
(主谓之间用“ // ”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③邻国之民//不加少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
(宾语用“—一”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
(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
(状语用“〔丨”标出)。
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II〔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 〔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定语)宾语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句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末”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 “奚” “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3、介词宾语前置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文言文语法知识

(三)助词
作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或无义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 (《出师表》) ②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例句:从这儿到那儿的十五座城池给与赵国。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过度奢华)(表范围)
(四)动词
1.以为,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翻译:忠臣不一定被任用啊,贤者不一定被任用。
以
(一)介词
4.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曹操想必会把我(鲁肃)送还乡里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欺骗)秦邪?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 ”“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以 的用法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 代汉语时,要依现代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 列规律 ,将其 “顺 装”过来。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 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 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 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 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 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 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 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 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下面是关于文言文语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语法结构:1. 词序:文言文的语序多为主谓宾的顺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2. 虚词: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助词、副词、助动词等,起到连接或修饰作用。
3. 短语:文言文的常用短语有很多,如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一般在名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二、名词短语:1. 名词的格与数: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等不同的形式,还有单数、复数的变化。
2. 定语:名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3. 补语:用在名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性成分,表示名词的性质、特征等。
三、动词短语:1. 动词的时态:动词有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等不同的时态形式。
2. 动宾关系: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一般为副词,也可为动词、状语从句等。
3. 动补关系:动词与补语之间的关系,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动词等。
四、形容词短语:1. 形容词的级:形容词有正级、比较级、最高级等不同的级别。
2. 形容词的修饰: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或充当定语,也可以与动词、副词等构成独立成分。
3. 形容词的否定:形容词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五、副词:1. 副词的修饰: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
2. 副词的程度:副词可以表示程度的大小,如很、非常、极其等。
3. 副词的否定:同形容词一样,副词也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六、连词:1. 并列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如而、乃、且、及等。
2. 递进连词:连接意思递进的词语或句子,如且、又、更、尤其等。
3. 转折连词:连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如却、然而、反而等。
4. 衔接连词:连接前后句子的关系,如若、既、因此等。
七、句子结构:1. 简单句:由一个主谓宾结构组成的句子。
2.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主谓宾结构构成的句子。
3. 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的句子。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6. 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闻之,欣然规往。
7. 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①未果,寻病终。
②村中闻此人,咸来问讯。
③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8. 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常见:与、于、以、若、为等。
屠惧,投以骨。
属予作文以记之。
9. 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例如:而、以、乃、且、因、则等。
表示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顺承、因果、目的、条件、假设、选择。
【让步是假设的一种。
】①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 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结构助词和 语气助1 2 1 2 1 2 1 21 23 1 2词、音节助词。
所字结构、为所结构、之的的字用法和取独用法都是结构助词(极其高频)。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它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掌握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总结一下文言文的常见语法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1、名词:在文言文中,名词的用法较为灵活。
有时名词会用作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名词“蹄子”,在这里用作动词“用蹄子踢”。
2、动词:动词也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意为“使……活下来”;“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例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意思是“认为……奇异”。
3、形容词: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意为“使……变绿”。
同时,形容词还能活用为名词,像“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常见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助词、副词等。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如“执策而临之”中的“之”,代指千里马;也可以作动词,如“吾欲之南海”中的“之”,意思是“去、到”;还可以作助词,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而:“而”作为连词,用法丰富。
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也可以表示转折关系,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还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如“温故而知新”。
3、以:“以”常见的用法有“把、用、凭借、因为”等。
例如“以刀劈狼首”中的“以”是“用”的意思;“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中,前一个“以”是“因为”,后一个“以”是“把”。
4、于:“于”常用来表示地点、时间、对象等。
如“战于长勺”中的“于”表示地点“在”;“苛政猛于虎也”中的“于”表示比较“比”。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女口: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口: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也”式。
“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女口: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女口: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女口: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女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女口: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 .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女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 受+ 谓语+于”的形式。
女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岀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女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和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谍报敌骑至。
(《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庄。
(《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太后》)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人买履》)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例如:遂率子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诸将请所之(《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
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以上十二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
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之”),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二、词类活用以上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例如:“虎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
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
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3)名词用如动词;(4)名词用如状语。
下面分别谈谈这几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
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
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同上)又数刀,毙之。
(《狼》)“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
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àn)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
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
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
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婉贞》)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
“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
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例如:先破入成阳者王(wàng)之。
(《史记·项羽本记》)──先攻破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膑。
(《史记·膑》)──齐威王打算让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将膑”是“使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例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刺史颜证奇之。
(《童区寄传》)愬然之。
(《愬雪夜入蔡州》)“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
例如: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刿论战》)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王之子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太后》)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
(《卖油翁》)“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
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婉贞》)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
“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膑》)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
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孔子东游,见两小辫。
(《两小儿辩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布囊其口。
(《童区寄传》)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例如: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诸越则桃冬实,朔漠则桃夏荣(《采草药》)“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
“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涉世家》)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
“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刿论战》)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
“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
(《齐桓晋文之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