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教案
3.蜡烛(八上导学卡)

蜡烛
作者
西蒙诺夫
课时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主备
韩冰 方法总结
课题 学习方法
蜡烛
作者
西蒙诺夫
课时 学习内容
第二课时
主备
韩冰 方法总结
心中有目标 学习效率会 更高,学习 之前一定要 明确本课的 学找 资料,理解 相关背景。
复述课文的方 法: 1.用课文中 的一些重要的 词语作提示 2. 抓住文中每段 的主要内容 3. 给 课 文 的 大 段加小标题, 根据小标题复 述课文 4. 多读 几遍课文,凭 记忆用自己的 把课文内容复 述出来 5. 把课 文画成连环 画,然后看着 连环画复述课 文 6.抓住主要 题一边回答问 题,一边复述 课文
学习目标: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各国追求和平的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重 点: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难 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学习过程: 预习园地 1.完成《配套》 “积累运用”部分 2.熟读课文,按照《同步》 “课前预习”部分进行预习。 课堂学习 一、资料平台:蜡烛,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 情感,勾出无限遐想。于是,无论古今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 蜡烛为题。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 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 ⑴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⑵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 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原因) , (经过) , (结果) 。 ⑶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 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精读课文 研究发现 1.目标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 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 复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镜头聚焦: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布置作业预习第二课时内容。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3蜡烛》[韩艺]【市一等奖】优质课
![人教初中语文八上《3蜡烛》[韩艺]【市一等奖】优质课](https://img.taocdn.com/s3/m/3d0b03ced15abe23482f4da7.png)
齐读文章第15段
画出描写老妇人行动的动词,
说说这些动词表明了什么?
听师读文章第17段 画出描写老妇人行动的动词,
小组讨论说说老妇人为什么要
整理烈士遗体?
蜡烛描写的作用
蜡烛是文中一个小道具。它虽然 小,却是老妇人 ,
老妇人把它点燃在烈士的坟堆上,表
现了她对红军战士的( )。
蜡烛描写的作用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 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 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
找出其中的六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晚上 时间: 到第二天拂晓。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一个方场上。
人物:老妇人玛利· 育乞西、苏联红军契柯拉耶夫 五个红军要去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而其 起因: 中一名战斗(契诃拉耶夫)牺牲在必经的一 块方场上。 经过: 老妇人掩埋士兵。
蜡烛是文中一个小道具。
它虽然小,却是老妇人的最珍
贵的宝贝,老妇人把它点燃在 烈士的坟堆上,表现了她对红
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最后一段的含义 文中烛光有何象征意义?
①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③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②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祈祷和平
“看”字说明老妇人矛 盾的内心,想找人诉 说,却没有一个人, 渲染了法西斯屠杀人 民所造成的惨况。 “摸”和“揣”字说 明了老妇人对所要带 上东西的珍惜之情。
我:“我怎么能让他的尸体 就这样暴露在广场上啊。” “我能做点什么呢?” “哦,对!我应该把他埋起 来。” …… “我唯一的结婚红烛要不要 给他用呢?” “还是不要吧,那可是我最 最珍爱的东西呀!” “不!还是应该给他用,他 可是为帮我们打敌人才死的, 嗯,给他用值得!!”
3 蜡烛

3 《蜡烛》导学案赵守祥【学习目标】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探究,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学习重点:朗读、探究、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烛光引读。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二、自主学习1、识记词语(正音、解词)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瓦砾(wă 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gōng): 弯身行礼。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jiã):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
名副其实(fù):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2、走近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1.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目的寻读,你发现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3.意见综合:文章不断对炮火、老妇人的黑色围巾、老妇人的动作、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与描写。
《蜡烛》教案设计

《蜡烛》教案设计蜡烛教案设计引言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蜡烛》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解读文章。
3. 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与《蜡烛》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步骤二:理解主题(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蜡烛》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
2.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发现。
步骤三:分析文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段落划分、修辞手法等。
2. 针对每个段落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
2. 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阅读《蜡烛》,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
步骤五:写作练(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蜡烛》的理解,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例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步骤六:教学评估(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阅读和写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能力水平。
2.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点评。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情景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析文章时的表现情况。
2. 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中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钱钟书. 图书. 2010.。
燃烧教案6篇

燃烧教案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燃烧教案6篇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材料和教学工具,在编写教案时,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以便为他们提供个性化教育,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燃烧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 《蜡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 课《蜡烛》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战地通讯也属于新闻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3、引导学生品位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社会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感悟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老妇人为什么不顾生死去埋那个红军?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首先带领学生理解这种体裁,接着给学生讲解故事的背景,这次战争的原因和性质,然后围绕老妇人的一举一动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并从文中感受到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导语: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是一篇通讯,也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也是新闻的一种。
课题含义:一方面,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另一方面,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方面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作者介绍: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背景介绍: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遭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反击,受迫害的各国人民在残酷的压迫下,再也无法忍受了,就结合起来一起反对法西斯。
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人民之间上演了一幕幕的感人的事迹,是一首首赞美诗,一曲曲颂歌,表现了他们之间同仇敌忾的深厚感情。
预习检查: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解词:肃穆永垂不朽精疲力竭整体感知:听录音朗读,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找出文中从动作上描写老妇人的语句。
(描写老妇人的主要方法)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订正总结。
(见课本19业到22页)2、老妇人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掩埋那个红军战士?体现了她什么样的美德?苏联红军是为南斯拉夫人民的解放而牺牲的,在这里没有国界,老妇人被苏联红军的这一英雄气概所感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所以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安葬烈士,对待苏联烈士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初二年级语文上册辅导资料解析:3蜡烛

初二年级语文上册辅导资料解析:3蜡烛考试之前我们及时的总结,排列,能够关心我们梳理知识点,有效应对考试,查字典语文网为大伙儿整理了初二年级语文上册辅导资料解析,欢迎大伙儿阅读。
一、整体把握“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依旧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一点火焰是可不能熄灭的。
它将永久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亲小孩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
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士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老妇人对一个苏联青年情同母子,他们之间差不多没有国界,这是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聚的友谊。
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予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斗争友谊的象征。
这种血肉凝聚的友谊是如此深厚:老妇人置生死于度外,她是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她是不顾艰巨,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用双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用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的;老妇人摆正了烈士遗体,还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老妇人为悼念烈士,拿出收藏45年的结婚的喜烛,点在坟上。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颂扬诗,一曲颂歌。
颂扬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斗争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二、问题研究这篇战地通讯专门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此的艺术成效是如何产生的?第一因此是题材感人,然而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
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能够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因此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
再则,突出蜡烛,突出烛光,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有哪些呢?分析起来有四点。
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专门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专门意义。
3、蜡烛(老师导学卡)

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的? 南斯拉夫老妇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葬苏联红军烈士, 并在其坟头上点燃蜡烛。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 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⑵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 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 年 9 月 19 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原 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 了烈士(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 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 ⑶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找出 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1.炮火连天,环境险恶。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4.点燃婚烛,真情祭悼 三、精读课文 研究发现 1.目标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 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 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2、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 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 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3 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 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 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 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 45 年的两支 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 ……蜡烛的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 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4.烛光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⑴反映了老妇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和敬意, 象征两国人 民战斗情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蜡烛教案
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教育目标: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重点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历代文人"蜡烛"诗词导入,认识蜡烛的形象。
今天我们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么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开始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么或讲述什么的,那么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
一曲颂歌。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4、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老师先给出一个例子,再由学生探讨)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5、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6、学生质疑,好了,下面你又可以难一难我了!
1)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2)有同学很聪明,就拿课后提问我。
所以,顺便给他们处理课后练习了。
3)课后练习二、练习三。
7、那么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前后四人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明确: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母亲的眼泪戴黑色的围巾
老妇人红军战士
儿子的英勇用结婚的喜烛
体现血肉情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