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生命》教案
热爱生命教案(6篇)

热爱生命教案(6篇)热爱生命教案热爱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命之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之情;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3.让学生体味小说中的心理和行动描述。
教学重点[]1.透过心理、行动描述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作品中对主人公觅食过程的心理和行动描述。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主人公力量的来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热爱生命》全文;2.作者的有关资料;3.外国小说赏析方法的资料。
学生准备:1.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2.查找对《热爱生命》的赏析材料;3.通读全文,试作批注。
教学设想1.本文篇幅较长,拟采用批注式阅读;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归类整理;课上对文本进行阅读,合作探究,分组对抗,辩论对资料的理解,语言的赏析;课后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生命之好处。
3.课前的资料搜集,合作整理拟用2~3天,课堂学习1~2节课,课后拓展1~2天。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究竟是什么?人,可能无法说清。
生命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可能也无法说清。
生命有时是极其脆弱的。
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
但是生命有时又无比强大,让你不能不为之惊叹。
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就给我们展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二、自主合作,整体把握1.让学生谈谈本文的主要资料。
参考答案:本文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跟踪中,最终咬死了狼,他吮吸了狼血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歌颂生命的无比强大。
2.浏览课文,作批注。
教师讲:批注是阅读理解的一大关键手段。
在勾画圈点中品读美文,筛选捕捉重要信息,概括分析文章资料,创造性地理解文章。
批注能帮忙我们梳理结构、概括主旨、体会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炼字)、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要做到精心圈划,运用不同的笔色符号和旁批、总批等形式,批与注结合,大胆设疑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热爱生命(蒙田)教案

热爱生命(蒙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蒙田作品中关于生命、死亡和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
2. 培养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热爱生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热爱生命》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作家蒙田的一篇散文。
2. 作品主题:探讨生命的意义,倡导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1. 分析蒙田作品中关于生命、死亡和人类存在的观点。
2. 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难点1. 蒙田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如何转化为学生可理解的知识。
2. 如何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生命价值,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命意义,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蒙田作品中的具体论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蒙田及其作品《热爱生命》。
2. 提问:你们对生命有什么看法?二、作品欣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热爱生命》片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感受作品的语言和情感。
三、作品解析(20分钟)1. 教师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观点,如生命、死亡和人类存在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提问:你们认为如何才能热爱生命?二、作品深入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具体论述,如生命的脆弱与坚韧等。
2. 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实践与应用(20分钟)1. 教师提出关于生命意义的实践任务,如珍惜时间、关爱他人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经验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教案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把握《热爱生命》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特点。
2. 通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使学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文学特点。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主题,培养热爱生命、勇敢面对困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领悟小说主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理解小说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情节、人物和主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情节、人物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4. 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体验主人公的经历,培养热爱生命、勇敢面对困境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热爱生命(杰克·伦敦)》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杰克·伦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投影仪和投影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杰克·伦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热爱生命》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分享对人物和情节的看法。
4. 主题讲解:讲解小说的主题,引导学生领悟热爱生命、勇敢面对困境的价值观。
5. 案例分析: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6.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身经历,谈谈如何在困境中勇敢面对,培养热爱生命的意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热爱生命、勇敢面对困境的价值观。
9.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
10. 课程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和经历,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教案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杰克·伦敦及其作品《热爱生命》的背景信息。
激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1.2 教学内容介绍杰克·伦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概述《热爱生命》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杰克·伦敦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热爱生命》的简介,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杰克·伦敦及其作品的兴趣程度。
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初步理解。
第二章:分析小说主题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热爱生命》的主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元素,如生命、自由、勇气等。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来表达这些主题。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主题元素。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主题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估。
第三章:解读人物关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人际交往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友情、竞争、冲突等。
探讨人物关系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关系。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人物间的互动。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人际交往能力。
收集学生的角色扮演成果,进行评估。
第四章:探讨小说写作技巧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热爱生命》的写作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小说的叙事结构、描写手法、对话技巧等。
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表达主题和塑造人物。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写作技巧。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所学技巧。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收集学生的写作练习,进行评估。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巩固对小说《热爱生命》的理解。
蒙田《热爱生命》教案设计

蒙田《热爱生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蒙田散文《热爱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观点。
(2)能够分析并欣赏蒙田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热爱生命》。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充实人生,追求真实的幸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蒙田散文《热爱生命》的内容理解。
(2)蒙田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分析。
2. 教学难点:(1)蒙田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的理解和把握。
(2)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启示,应用于实际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蒙田及其作品《热爱生命》。
(2)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导入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热爱生命》,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和收获。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文本分析:(1)分析蒙田散文的语言特色,如幽默、讽刺等。
(2)欣赏蒙田散文的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5. 人生启示:(1)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启示,应用于实际生活。
(2)讨论如何热爱生活、珍惜时间、充实人生等话题。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蒙田散文《热爱生命》的主题。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热爱生命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如何热爱生命的作文。
2. 推荐一本关于人生哲理的书籍,并简要介绍其主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蒙田散文《热爱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探讨能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热爱生命》教案设计

《热爱生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坚韧。
掌握诗歌的基本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如默读、朗读、分角色读,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掌握诗歌的基本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诗歌的朗读与表达。
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命力量的图片,如种子发芽、蝴蝶蜕变等,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坚韧。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2.阅读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3.分析解读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生命之树常青”、“生命的花朵永不凋谢”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如生命的坚韧、美好、希望等。
4.朗读与表达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邀请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5.课堂讨论诗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分享。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珍惜生命。
7.课后作业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收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进行分享交流。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首诗中的比喻和拟人,比如‘生命是一首诗’,这里的‘诗’代表了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将生命与诗联系起来的?”教学难点:“现在请大家尝试朗读这首诗,注意每个字、每个句子的节奏和情感。
比如‘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诗应该如何朗读才能表现出生命的坚韧和不息?”“同学们,你们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有没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特别触动?这首诗中的情感是如何随着诗句的推进而变化的?”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这是什么?它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这是种子发芽,它让我想到了生命的开始和成长。
《热爱生命》的教案设计

《热爱生命》的教案设计第一章:生命的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活出有意义的生活。
1.2 教学内容生命的定义和特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何热爱生命、珍惜生命1.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个人反思:让学生思考如何活出有意义的生活。
1.4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程度。
个人反思报告:评估学生对如何热爱生命的思考和行动计划。
第二章:生命的起源和演化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培养学生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演化对人类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生命的起源:化学进化论和生命起源的假说生命的演化: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生命的演化对人类的影响2.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实验观察:观察生物的演化证据。
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生命的演化对人类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实验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演化证据的理解程度。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生命的演化对人类影响的思考程度。
第三章:生命的多样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珍惜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珍惜方法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珍惜方法的思考。
3.4 教学评估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了解程度。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珍惜方法的思考程度。
第四章:生命的保护与关爱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保护和关爱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参与生命的保护和关爱活动。
4.2 教学内容生命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生命保护的方法和措施参与生命保护和关爱活动的途径4.3 教学方法讲座:讲解生命保护的概念和重要性。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教案

《热爱生命(杰克·伦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杰克·伦敦及其作品《热爱生命》的相关背景知识。
2. 通过阅读和分析,把握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勇敢面对困境的精神品质。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杰克·伦敦生平简介及作品背景。
2. 《热爱生命》故事情节梗概。
3.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弗朗西斯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4. 主题思想探讨:生命的意义、个人奋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杰克·伦敦生平及作品背景,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主人公弗朗西斯的看法,以及对其勇敢精神的评价。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小说中的典型片段,分析弗朗西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其热爱生命的情怀。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杰克·伦敦生平及作品背景,阅读小说梗概。
2. 第3-4课时:分析故事情节,讨论人物形象。
3. 第5-6课时:深入剖析弗朗西斯的性格特点,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
4. 第7-8课时:分组讨论,学生发表对小说及相关话题的看法。
5. 第9-10课时: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谈谈对《热爱生命》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热爱生命的精神。
3. 推荐一本关于杰克·伦敦或其他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杰克·伦敦及其作品《热爱生命》的认知程度。
2. 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3. 学生分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4.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个人感悟。
七、教学资源1. 杰克·伦敦作品集:《热爱生命》、《野性的呼唤》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爱生命》教案《热爱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之可爱,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之情;2.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3. 让学生体味小说中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教学重点1. 通过心理、行动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2. 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 作品中对主人公觅食过程的心理和行动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主人公力量的来源。
生活无论多么艰难,它毕竟是生活,真实的生活,而且是我们所热爱过的生活。
下面有整理的学习名人热爱生命的简短故事,欢迎阅读!教师准备:1. 《热爱生命》全文;2. 作者的有关资料;3. 外国小说赏析方法的资料。
学生准备:1.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2. 查找对《热爱生命》的赏析材料;3. 通读全文,试作批注。
教学设想1. 本文篇幅较长,拟采用批注式阅读;2.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进行归类整理;课上对文本进行阅读,合作探究,分组对抗,辩论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赏析;课后进一步自主合作探究生命之意义。
3. 课前的资料搜集,合作整理拟用2~3天,课堂学习1~2节课,课后拓展1~2天。
教学过程一、导入生命究竟是什么?人,可能无法说清。
生命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人,可能也无法说清。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有时是极其脆弱的。
瞬间,它可能就会化为乌有。
可是生命有时又无比强大,让你不能不为之惊叹。
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小说《热爱生命》就给我们展示了一曲生命的赞歌。
二、自主合作,整体把握1. 让学生谈谈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本文写一位淘金者在与同样病弱的野狼的较量、跟踪中,最终咬死了狼,他吮吸了狼血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潜能,歌颂生命的无比强大。
2. 浏览课文,作批注。
教师讲:批注是阅读理解的一大关键手段。
在勾画圈点中品读美文,筛选捕捉重要信息,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创造性地理解文章。
批注能帮助我们梳理结构、概括主旨、体会写法、品味和锤炼语言(炼字)、思考并汲取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要做到精心圈划,运用不同的笔色符号和旁批、总批等形式,批与注结合,大胆设疑推理,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乱画、不粗心、勤动手。
此法是指在文章正文空白处,即书头、地脚、段尾等空白处,批注的阅读心得、评语、订误和校文等。
该法的优点在于:(1)批注所感。
如对作者的思想观点、文学赞叹、异议、质疑、评价等感受,顺手利用文章的空白处,加以眉批,方便可取。
(2)批注一闪念。
采用眉批,能及时将阅读中所产生的一闪即逝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
(3)利于理解、记忆。
眉批留下的墨迹,有利于读后研究,加深理解、记忆,还有助于发挥独到见解。
总之,眉批后,每隔一段时间,要注意翻看、整理,以利引申、发挥,否则,时过境迁,与时俱逝,前功尽弃。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给课文作批注。
1. 教师范例: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
这不是害怕他会束手无策地死于断粮的恐惧,而是害怕饥饿还没有耗尽他的最后一点求生力,而他已经给凶残地摧毁了。
这地方的狼很多。
狼嚎的声音在荒原上飘来飘去,在空中交织成一片危险的罗网,好像伸手就可以摸到,吓得他不由举起双手把它向后推去,仿佛它是给风刮紧了的帐篷。
对狼嚎声音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在孤独无助的状态下,荒野给“他”造成的心理压力。
2. 学生快速阅读,对“荒原觅食”部分作阅读批注,然后汇报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合作学习,自述所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谈谈自己自读之所得,听听别人的收获,互相取长补短,扩展知识面。
(交流以个人所得为起点。
有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但没有无可交流的学生。
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可在交流中体验成功。
交流以范围分为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以内容分为全面交流和专题交流。
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均兼顾个人交流、汇总交流、专题交流几种形式。
)四、质疑解疑,把握内容1.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疑。
2. 教师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适当补充一些问题。
参考问题:(1)小说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加上一个名字是否更好?(作者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因为“他”是一切热爱生命的人的代表,它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一类人,只要热爱生命就可以是“他”。
加上一个名字,反而使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减弱了。
)(2)文中一再提到他已不再感到痛苦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文中的他已伤残、衰弱到了极点,最后是什么支撑着他往前走的?参考答案:是对生命的热爱。
虽然伤残满身,体质极度虚弱,但他的心没死,他对生的渴望之火没有熄灭,所以,他能向着那一点生命的目标不停地、不由自主的前进。
(4)文中写比尔的下场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比尔无视同伴对自己的呼喊,作为一个尚有能力的人,向生命的希望奔去,可生命却与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比尔比“他”走得快却先倒下了。
这正是──背弃良知的懦弱人性的悲剧。
(5)“他”是在同饥饿和死亡抗争,还是同别的什么抗争?(6)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真理?参考答案: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五、探究讨论,欣赏语言这是一篇逼真的小说,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没有一点作者人为的痕迹,没有多余的议论,它只是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在荒原中历尽艰难的求生过程,不动声色地描绘出了生命的伟岸和强大。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色?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好?试对它进行赏析,说说它好在什么地方。
教师先作赏析示例,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认识。
示例:1. “这些残骨在一个钟头前还是一头小驯鹿,一面尖叫,一面飞奔,非常活跃。
”这是一个残缺的生命的一种对活力、健康的本能的虚构。
小驯鹿的死,似乎也预示着他在不久也会有相同的下场,这是一种同病相怜的悲哀。
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没有用深奥的语言,但朴实的语言中却有很深的言外之意。
2. “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
”“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地写出了人与狼的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计谋已久,也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
六、拓展延伸,发散创新1. 你对比尔的独自离去有什么看法?2. 你认为“他”没拿比尔的金子,没吮吸比尔的骨头是不是傻呢?注意:(1)设计这些具有多向思维、无限定性的开放式问题,可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
(2)创新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过早对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评价,势必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的思维火花,这些问题的评价一定要采用延时性评价。
(3)探究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教学的完整性,要确立动态、全程学习的观念,使教学结束于问号而非句号。
课堂上对问题的探究不求数量而求质量,重视探究的深度与广度,重视探究的过程性和持续性。
《热爱生命》教案(二)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2.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3.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教学重点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
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
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演播美国西部风情及淘金图片)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
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
二、杰克·伦敦简介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
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
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
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
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
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
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
杰克·伦敦在不长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
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1903)、《白牙》(1906)、《天大亮》(1910)、《月谷》(1913)、《墨西哥人》(1913),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结构,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
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
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教师提示小说情节:《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
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
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
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
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