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80分
读《资治通鉴》之管理智慧

读《资治通鉴》之管理智慧一、组织用人周郝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就人才招募问郭槐,郭槐讲“:古时候有个君主派一个负责洒扫的涓人用千金去求购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
君主大怒,涓人解释说‘死马你还买,何况活的呢。
天下人知道了,好马就会送上来的’。
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千匹千里马。
现在大王你打算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郭槐开始,比我贤良的人,就会不远万里前来的”。
于是燕昭王为郭槐翻建府第,尊为老师。
各地的贤士果然争相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来,剧辛从赵国来。
昭王奉乐毅为亚卿高位,委托以国家大事。
现在许多企业为了把企业做强做大,也是求贤若渴。
但是没有找到招揽人才的方法。
比如:有的企业虽然也引进了一定人才,但是却不给于信任和重用,不能给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甚至还在待遇上斤斤计较,许诺的事情不予兑现,有时还想办法克扣一点。
企业虽然从表面上是乎占了点小便宜,但是却向其他有意进入公司的人才关闭了大门。
因为其他人才不敢迈进企业的大门,也害怕上当受骗。
如果企业能够向燕昭王对待郭槐一样,那么何愁像乐毅,剧辛这样的人不来投呢?二、组织文化唐太宗对侍臣说:“我看《隋炀帝集》,思想深奥,知识广博,觉得知道他应该是尧舜一类的人,而不是桀纣一类的人,然而为什么他做事往往相反呢?”魏征回答说:“他嘴上说着尧舜之言,做事却像桀纣一样,自己不反省,最终导致了失败。
”后来,有大臣上奏请唐太宗做《文集》,唐太宗说:“我发布的命令,有益于人民的,史书上自然会记载,足为不朽。
如果没有益处,做了《文集》又能怎样?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也避免不了亡国的下场。
如果不行德政,做文章又有什么意思!”评:唐太宗是个明白人,比我们的许多企业管理者强。
他知道光说是没有用的,人家看你这个人和这家企业,不是看你说的多好,而是看你做得多好。
我们许多企业的“文化手册”,是不是有一点点像《隋炀帝集》?三、领导职责一次,文侯请自己的谋士田子方喝酒,文侯忽然对旁边敲击编钟的乐师说:“钟声的音阶有问题,左边的偏高了”。
资治通鉴--古代君王用人之道

学生姓名:教师姓名:学院:专业:学号:中国﹒重庆二〇一四年四月读《资治通鉴》论中国古代君王的用人之道摘要自选修“中国文化之《资治通鉴》导读”这一课程以来,便逐渐品读《资治通鉴》一书,对其中有关古代帝王将相举贤任能以富国强民的用人之道颇有些感受。
由宋神宗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得名的《资治通鉴》本就是司马光等人写来教导、劝诫历代君王治国之道的,而治国之道中最重要的无非是用人之道。
用人之道即举用贤才的方法,从古至今诸多英雄选用贤人的方法,如何选择能人及如何运用能人的方法与心得。
在书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开明的、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为了成就一方伟业,无不求贤若渴、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进而导演出一幕幕人才济济、功业赫赫的历史剧。
因为他们都明白人才是领导者统治和治理一个国家的根本,精于用人之道,会用人,用好人,国家才能繁荣昌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君王的对整个国家的控制才能牢固且长久。
经总结各代君王将相的用人之道,我发现有六条最为重要。
关键词:用人之道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容人之量虚怀纳谏一、识人辨忠奸明贤庸,知人才能善任在用人之前,君王当先识人知人,也就是要了解一个人的能力、品行和性格,辨忠奸、明贤庸。
这样才知道一个人可不可用、如何更好地用。
逆臣奸臣固然不可用,但忠臣亦要了解其能力的大小。
将才不可为帅,能力不足,力不从心,反招祸患;帅才若为将,也未免杀鸡用了牛刀。
初,济少居江东,博学能文。
与上有布衣之旧,知上有大志,然负气不服,常谓人曰:“会于盾鼻上磨墨檄之。
”上甚不平。
及即位,或荐之于上,上曰:“人虽有才,乱俗好反,不可用也。
”——《梁纪十六·梁武帝太清元年》梁武帝十分了解荀济,认为这个人本性反骨,喜欢唱反调,常常做违犯习俗的事,虽然有才,却不可以任用他。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梁武帝的眼光。
荀济逃到东魏后,时任东魏中书监的高澄惜其才,想让他担任侍读,但高欢不同意,他说,虽然我也很喜欢这个人不羁的性格,但我不任用他是因为我想保全他,他的性格不适合从政做官。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启示

“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资治通鉴》的启示江文[摘要]“任人唯亲”是领导学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资治通鉴》中对破解“任人唯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要摒弃“亲”与“贤”的二元对立,通过“举之以众、用之以公”程序流程和信赏必罚的管理机制,来达到“任人唯贤”的目的。
在当代领导实践中,领导者还需要树立权变思维,灵活把握“用亲”和“用贤”的限度和边界,根据组织发展的生命周期调整用人政策。
[关键词]任人唯亲;任人唯贤;用人路线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
选拔任用人才是任何组织存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用人理念上,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一些共识性的观点,比如对人才价值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在选才标准上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在人才激励方面强调“赏罚分明、科学激励”等等。
然而,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
”虽然“任人唯贤”是理论界早已达成的共识,也是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原则,但是在选人用人的具体实践中,领导者们却经常面临“亲”与“贤”如何取舍的两难境地。
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许多有关选人用人的史实,对“任人唯亲”的问题也有较为深入的论述。
本文拟在厘清任人唯亲的理论内涵及实践表现的基础之上,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相关论述进行分析,以期对当代选人用人实践提供借鉴。
一、问题:“任人唯亲”在理论与实践中的体现从概念上来看,“任人唯亲”主要指的是领导者在用人问题上不问德才表现,只选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
在“任人唯亲”的概念中,“亲”既可以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在先天上存在的某种血缘、地缘上的亲密关系,也可以指二者在后天的交往中,因工作学习等共同经历而形成的社交网络关系。
关于“任人唯亲”的争论在历史中不胜枚举,也有大量的领导理论研究进行探讨。
(一)中国历史中的“任人唯亲”问题在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替之际,往往伴随着“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两种用人路线的冲突。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100分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100分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2题,每题20分)
1 .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这句话出自()。
• A.《孙子兵法》
• B.《吴子》
• C.《六韬》
• D.《司马法》
2 . 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皇帝是()。
• A.汉高祖
• B.汉文帝
• C.汉景帝
• D.光武帝
多选题(共2题,每题20分)
1 . 本课认为,《资治通鉴》对于领导干部提升领导力有哪些启示?()
• A.洞察人性
• B.提升格局
• C.启发智慧
• D.汲取教训以史为鉴
2 . “初唐四杰”具体指的是()。
• A.王勃
• B.杨炯
• C.卢照邻
• D.骆宾王
判断题(共1题,每题20分)
1 . 以司马光等为代表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论,重视官员的品格甚于其实际的才干。
对错。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1500字《资治通鉴》是一部集历史记载和历史评析于一体的巨著,涵盖了从周朝末年至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
作者司马光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关于领导艺术的观点和见解。
下面将就《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
首先,在领导艺术方面,司马光强调了君主的聪明才智、明智决策和坚定意志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具备明智的决策能力,能够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
同时,君主还应具备坚定的意志力,能够坚定地执行自己的决策,不被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所左右。
其次,在领导艺术方面,司马光强调了君主的公正和仁德。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人民,不偏袒任何一方利益,保障人民的权益。
同时,君主应该具备仁德之心,关心人民的疾苦,体察民情,以民为主,推行仁政,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在领导艺术方面,司马光还强调了君主的谋略和智慧。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具备高超的谋略和智慧,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预见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同时,君主还应该具备善于应变和变通的能力,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适应不同的情况和环境。
最后,在领导艺术方面,司马光还强调了君主的廉洁和节俭。
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君主应该以身作则,示范廉洁和节俭的品质,不图私利,不贪污腐化,不浪费财产和资源。
同时,君主还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和长远的目标,能够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发展计划。
综上所述,《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答题强调了君主的聪明才智、明智决策和坚定意志的重要性;强调了君主的公正和仁德,以及对人民的关心和保障;强调了君主的谋略和智慧,以及适应变化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强调了君主的廉洁和节俭,以及远大的眼光和长远的目标。
这些观点和见解为后世的领导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对于塑造优秀的领导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资治通鉴》中的团队管理之道

《资治通鉴》中的团队管理之道《资治通鉴》这部大书,咱们平时听起来可能觉得挺高深,好像都是给大学问家看的。
但其实啊,里面藏着不少关于怎么带团队、管团队的智慧,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团队管理之道。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说不定听完之后,你会觉得,哎,原来古人早就把这些事儿给琢磨透了。
你想啊,古代的皇帝、大臣们,他们手下得管多少人呢?一个国家,就像咱们现在的一个大公司,或者一个大团队。
怎么让这些人听话,怎么让他们好好干活,不出乱子,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资治通鉴》里头,就有不少这样的故事,咱们挑几个有意思的来说说。
比如说,有个叫韩信的家伙,大家都知道吧?他带兵打仗那是一绝。
韩信带兵啊,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他会根据每个人的长处来用人。
这就像咱们现在说的“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你得去发现它,然后让它发光发热。
韩信就是这样,他手下的士兵,每个人都能在他的带领下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的军队特别能打胜仗。
再比如,说到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大家都知道最后是刘邦赢了。
刘邦这个人啊,他没什么大本事,但他会用人。
他手下有张良、萧何、韩信这些牛人,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刘邦自己呢,就坐在那儿,听听大家的意见,然后做个决定。
他就像个大家长,看着家里这些能干的孩子们,自己不用操心太多。
这就是刘邦的智慧,他知道怎么让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
还有啊,咱们得说说诸葛亮。
诸葛亮这个人,那可是聪明绝顶。
他带兵的时候,特别注重纪律。
他说过一句话:“赏罚严明,方能服众。
”就像咱们现在公司里,也得有规章制度,谁做得好就奖励谁,谁做得不好就得惩罚。
这样大家心里才服气,团队才能团结一致。
诸葛亮就是用这种方法,让蜀国的军队变得特别能打,连曹操都头疼。
说了这么多,其实啊,《资治通鉴》里的团队管理之道,说白了就是几个字:知人善用、赏罚分明、团结一心。
这些道理啊,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不容易。
你得了解你的团队成员,知道他们擅长什么,喜欢做什么,然后给他们安排合适的岗位。
领导艺术案例分析

领导艺术案例分析1.刘备的失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确定的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刘备忽视了这一点,派不执行这一原则的关羽去驻守荆州,孙权遣使提出要和关羽结亲,娶关羽的女儿为儿媳,被关羽骂回。
关羽自认为兵多将勇可以抵抗孙吴,北伐曹操,致使两面作战,前后受敌,犯了兵家大忌,丢了荆州和自身性命,并且蜀国与孙吴结盟也随之瓦解。
刘备见关羽被杀,荆州丢失,置赵云、诸葛亮等众臣的意见于不顾,执意起军东征,攻打东吴,最终兵败。
思考与讨论:请根据领导科学的有关原理,分析本案例分析:(1)刘备的失误在于决策失误。
(2)决策贯穿领导活动的始终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
(3)科学的决策必须遵循7个原则:客观原则、信息原则、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原则、选优原则和“外脑”原则。
(4)本案中刘备严重违背了信息原则、预测原则、选优原则及“外脑”原则,在作决策是未听从“外脑”诸葛亮的意见,也没有依照选优原则而委任并非最佳人选关羽驻守荆州,使得最终的失败。
2.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英语:Cuban Missile Crisis),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
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
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当时美国制定了六个可供选择的方案:(1)无所作为;(2)施加外交压力;(3)同卡斯特罗谈判;(4)全面入侵;(5)空袭损毁导弹基地;(6)封锁海面。
最后,肯尼迪政府选择了第六方案迫使苏联将导弹基地撤出了古巴。
思考与讨论:请根据领导科学的有关原理,分析上述案例分析:(1)本案例说明了科学决策的择优原则。
(2)决策就是行动目标和方案的设计和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而只有一种方案就无法对比选择。
所以科学决策要求遵循选优原则,要求在各种方案之中对比选择。
2020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 100分单选题(共2题,每题20分)1、“高平陵之变”与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有关?()A.韩信B.萧何C.司马懿D.司马光我的答案: C2、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谴责了汉武帝以()为将,伐大宛,以使其取得军功,进而封侯的行为。
A.卫青B.霍去病C.李广利D.李陵我的答案: C3、《资治通鉴》中通过描写战国时期子思向卫侯推荐()之事,表达了“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思想。
A.韩非B.苟变C.白起D.廉颇我的答案: B4、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皇帝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光武帝我的答案: D多选题(共2题,每题 20分)1、本课认为,影响领导效能的因素主要有()。
A.发展趋势B.领导风格C.时机际遇D.心态意志我的答案:ACD2、“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这三位开国功臣。
A.张良B.萧何C.韩信D.范增我的答案: ABC3、《资治通鉴》开篇讲了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三家具体指的是()。
A.韩B.赵C.魏D.燕我的答案:ABC4、“汉初三杰”指西汉建立时()这三位开国功臣。
A.张良B.萧何C.韩信D.范增我的答案:ABC判断题(共1题,每题 20分)1、司马光认为“度材而授任,量能而施职”,即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根据官员的胜任素质而非资历或声望来安排岗位。
我的答案:对2、领导素质、领导行为和领导权变构成了《资治通鉴》中领导艺术的三个支柱。
领导素质是基础,领导行为是表现,领导权变是关键,三者缺一不可。
我的答案: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中的领导艺术80分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2题,每题20分)
1 . “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能窃物之理,执圣之权。
”这句话出自()。
• A.龚自珍
• B.曾国藩
• C.李鸿章
• D.翁同龢
我的答案: B
2 .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谴责了汉武帝以()为将,伐大宛,以使其取得军功,进而封侯的行为。
• A.卫青
• B.霍去病
• C.李广利
• D.李陵
我的答案: C
多选题(共2题,每题 20分)
1 . 本课认为,《资治通鉴》对于领导干部提升领导力有哪些启示?()
• A.洞察人性
• B.提升格局
• C.启发智慧
• D.汲取教训以史为鉴
我的答案: ABCD
2 . 《资治通鉴》开篇讲了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三家具体指的是()。
• A.韩
• B.赵
• C.魏
• D.燕
我的答案: ABC
判断题(共1题,每题 20分)
1 . 中国化的领导学研究强调“修己安人”,即通过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领导能力,再去领导和管理追随者。
对错
我的答案: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