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现象及其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
社交焦虑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自我和谐作为个体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交行为和心理状态。
因此,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在理论层面,本文将对社交焦虑和自我和谐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梳理,探讨它们的内涵、特点和发展机制。
同时,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对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社交焦虑和自我和谐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在实证层面,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大学生社交焦虑和自我和谐的相关数据,通过统计分析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具体而言,本文将探讨社交焦虑与自我和谐之间的相关性、社交焦虑对自我和谐的影响以及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的调节作用等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同时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社交焦虑作为一种常见的情绪困扰,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文献综述部分将对这些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社交焦虑的定义和测量是研究的基础。
社交焦虑通常指个体在社交场合中体验到的紧张、不安和恐惧。
对于社交焦虑的测量,国内外学者开发了多种量表,如社交焦虑量表(SAS)、交往焦虑量表(IAS)等。
这些量表为量化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关于社交焦虑的成因,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
其中,自我认知理论认为,社交焦虑与个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社交技能理论认为,缺乏社交技能是导致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学者从生物学角度探讨了社交焦虑的成因,如神经生理结构、遗传等因素。
再次,自我和谐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被广泛研究。
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

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摘要目的探索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
方法以“交往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和“自我接纳问卷(SAQ)”,对48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IAS有5个条目阳性率在40以上,IAS与SES SAC呈显著性负相关(PV0.001)。
结论大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焦虑自我接纳Relati on ship of social an xiety to self-esteem and self- accepta nee incollege stude ntsGao Wenfen g,C ong Zhon g,Departme nt of pathophysiology (Taishan Medical College,Tai?a n,Sha ndong Provi nce,271000 P.R.Chi 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 on of social an xiety to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 nee in college stude nts.Method 487freshme n of medical college were in vestigated by In teractio n An xious ness Scale (IAS),Self-Esteem Scale(SES) and Self-Accepta nee Questi onn aire (SAQ).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in 5 items of IAS areabove 40%,and the IAS is 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SES and SAQ respectively(P<0.001).C on clusi on There are some social an xieties incollege stude nts,a nd the 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 nee are importa nt factors in flue ncing the social an xiety.Key words college stude nts social an xiety self-accepta nee社交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形成原因可能与大学生的自尊心理有关|1刀。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概念关系研究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环境中感到紧张、害怕和不自在的一种情绪状态,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存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形成与个体的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首先,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认识的总和,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评价。
社交焦虑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魅力产生怀疑,导致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回避。
而在社交场合中,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交焦虑的程度。
该方向上的研究表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常常拥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评价偏低。
其次,社交焦虑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父母或家庭成员对个体的教养方式、关爱程度以及家庭氛围会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和社交焦虑产生重要的影响。
过度保护或过度批评的家庭环境往往会让大学生对自己产生不自信和自卑的感觉,从而增加社交焦虑的风险。
同时,社交经验的积累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缺乏社交经验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到紧张和焦虑,因为他们担心自己在社交场合中会出现糗事或无法应对。
此外,学校环境和同伴关系也能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和自我概念产生影响。
学业压力、竞争激烈的环境以及巨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往往会给大学生带来压力,进而影响他们的自我概念和社交能力。
而与同伴的互动也是大学生形成自我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避免与他人交流,导致个人社交经验的缺失。
同时,由于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比较来实现的,缺乏积极的同伴关系可能会让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
针对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存在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改善家庭环境是关键。
家庭成员应对大学生给予关爱和支持,同时给予适度的自主和责任,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介绍:大学生的择业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少大学生在此时会面临自我认知困惑、社交压力等问题,并影响到其就业选择、心理健康等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
一、择业期大学生自尊水平的特点自尊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价值、能力、特点等方面的评价和肯定,是一个人健康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石。
择业期的大学生通常在面对毕业压力、就业前景不确定等问题时,容易产生自我价值和能力的怀疑,从而导致自尊水平的下降。
据统计,现代社会中,自尊水平较低的大学生数量呈逐年增长态势。
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场合中过度担忧关于自己的评价、行为表现等,导致个体产生情绪困扰和避开社交场合的行为倾向。
择业期的大学生通常要面对求职、应聘等方面的社交场合,如参加招聘会、面试等,如果其自尊水平低下,就容易产生社交焦虑的心理问题。
在社交场合中,其表现主要体现在无法自如地与他人交流、沟通,甚至会有求职文书写作、语言表达不流利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发现,择业期的大学生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
自尊水平越高,社交焦虑越低;自尊水平越低,则社交焦虑越严重。
这是由于自尊水平低下可能会导致其对自己的评价持负面态度,从而使其在社交场合中担心被他人评价为“不够优秀”“不够自信”等,从而产生社交焦虑的心理反应。
四、如何缓解择业期大学生社交焦虑1.加强自我认知,正确评价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2.平时多参加社交活动,积累社交经验和技巧。
3.学习和掌握求职技巧,了解市场招聘情况,有的放矢地安排求职计划。
4.积极寻求帮助,与身边的朋友、亲属、老师等人进行交流。
适当倾诉自己的困惑和压力,寻求他人的建议和支持。
结论:择业期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这也为大学生择业期心理健康提出了挑战。
因此,大学生在择业期要加强自我认知,积极应对社交焦虑,以保持积极心态,保护个人心理健康。
大学生生活事件、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大学生生活事件、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1. 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生活事件、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包括生活事件、自尊和社交焦虑,并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某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讨生活事件、自尊与社交焦虑之间的相关性。
本文提出建议,以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事件,提高自尊水平,降低社交焦虑,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 文献综述大学生活事件,作为影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已被广泛研究。
早期研究如Bowlby(1969)的依恋理论强调了早期生活经历对个体后期心理发展的影响。
随后,Piaget(1972)的认知发展理论进一步解释了大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发展阶段。
这些理论为理解大学生如何处理生活事件提供了基础。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特定类型的大学生生活事件,如学业压力(Lazarus Folkman, 1984)、人际关系冲突(La Greca Harrison,2005)和身份探索(Arnett, 2000)。
学业压力被证明与焦虑和抑郁有显著关联(Gallagher, 2013),而人际关系冲突则与社交焦虑紧密相关(Hawksworth et al., 2010)。
身份探索作为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与自尊的发展密切相关(Erikson, 1959)。
自尊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变量,被广泛研究并与多种心理状态相关联。
Rosenberg(1965)的自尊量表是衡量个体自尊水平的重要工具。
研究发现,高自尊个体往往表现出更好的心理适应能力(Baumeister et al., 2003),而低自尊则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有关(Tangney et al., 2007)。
在大学生群体中,自尊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Bradburn, 1969)、学业成就(Harter, 1982)和社会支持(Lakey Berry, 2000)。
社交焦虑对大学生心理调适的影响

社交焦虑对大学生心理调适的影响大学生时期是人生中一个非常特殊且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不仅要面对学业的压力,还要面对社交压力。
社交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特别在大学生群体中更加突出。
它不仅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对其心理调适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社交焦虑会对大学生的自尊心产生消极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需要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的成长阶段,他们渴望被别人接受和认可。
然而,由于社交焦虑的存在,大学生往往对自己过于苛刻,担心自己被别人嫌弃或评判。
这种消极的自我认知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伤,陷入自卑和内向的状态。
另外,社交焦虑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
大学生是社交活动最频繁的群体之一,他们需要与同学、教师和其他社会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社交焦虑使得大学生难以主动与他人交流,害怕参加社交活动,增加了他们与他人建立深入联系的难度。
这种隔阂感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和沮丧,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社交焦虑也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造成负面影响。
大学生时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他们需要积极投入学习,与同学和教师合作。
然而,社交焦虑使得大学生经常感到紧张和担忧,难以专注于学习任务。
这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效率,还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长期下去,这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学业成绩下降,影响到未来的发展和就业竞争力。
针对社交焦虑对大学生心理调适的影响,有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
首先,大学生可以尝试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健康专家的帮助,通过专业的指导来解决社交焦虑问题。
此外,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此外,进行适度的身体锻炼和心理放松训练,能够缓解焦虑情绪,稳定情绪状态。
最后,家长和学校也需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鼓励,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综上所述,社交焦虑对大学生心理调适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
它不仅削弱了大学生的自尊心和人际关系,还对他们的学业和未来产生了不利影响。
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大学生群体越来越庞大,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尊心在校园里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然而,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传统的社交模式已经被颠覆,大学生们也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
同时,一定的自尊心水平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还会使其更有自信地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因此,探究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心和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探究以下问题:1.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如何?2. 大学生的自尊心水平如何?3.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尊心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 归因方式在大学生社交焦虑和自尊心表现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探究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心和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探究社交焦虑、自尊心以及归因方式的概念、特征和研究热点,并为后续的问卷调查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2. 问卷调查是本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结合自编问卷和成熟的测量工具,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自尊心和归因方式进行测量,进一步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3. 数据处理利用SPSS等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所得定量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心和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
四、预期研究结果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心和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
预期研究结果如下:1.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和自尊心水平普遍较高。
2. 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与自尊心存在负相关关系。
3. 归因方式在大学生社交焦虑和自尊心表现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结论和展望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深入探究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心和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研究数据,得出相关结论,为大学生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社交心理健康指导,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大学生自我接纳与交往焦虑的关系:身体自尊的中介作用

身 体 自尊 的结构 是多维 度 的 .在 具体 维度 和层次 划
分 上存 在不 同的观点 .这 些不 同观 点表现 在对 身体 自尊 的测 量上 [ 刚 . 但有 一 点是 共 同 的 . 身体 自尊带 有 很 强 的社会 意义 .身 体 自尊 的发展是 社会适 应 的结 果, 与 自尊 息息相 关 . 是 自尊概念 中具 体 的内容 [ 。 身体 自尊是 一个 多维 度 、 多层次 的概念 , 从 心理 卫生 的角度 来看 , 个 体 的身体 自尊与 自我 价值 、 自我 尊严 和心理 健康 的感 受密 切相 关 身体 自尊是 自我 价值 和心 理健康 的重 要 的构成 部分 。 一般 来说 , 拥有
系 密切 , 如心理 健康 、 自我 价 值 、 生 活满 意度 、 健
种说 法是 . 交 往焦 虑源 于个 体否 定性 的 自我 评价 。
不过 . 从 交 往焦 虑 的症状 和体 验来 看 . 交往 焦虑 的个 体 总 是伴 随着 大量 的对 自己身 体 的关 注 和重 视 . 身
康、 吸 引力 、 饮食 异 常 、 依恋 、 体 育 锻炼 、 体重指数 、
肯 定 身 体 自尊 的人 才 可 能 有 正 面 的 自我 意 象 ( s e l f
i ma g e ) 和 自我 概 念 ( s e I f c o n c e p t ) , 因为 我 们 通 常是 透过 具体 的身体外 观 , 来 建立 整体 的 自我 意识 的[ 引 个体 对 自己 的外在 感觉越 舒坦 .其 自我 意识 也越健
1 问题 的 提 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
系
摘要目的探索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
方法以“交往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和“自我接纳问卷(SAQ)”,对48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IAS有5个条目阳性率在40以上,IAS与SES、SAQ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1)。
结论大学生在社交方面
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焦虑自我接纳
Relationship of social anxiety to self-esteem and self-
acceptance in college students
Gao Wenfeng,Cong Zhong,Department of pathophysiology (Taishan Medical College,Tai?an,Shandong Province,271000 P.R.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social anxiety to 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 in college students.Method 487 freshmen of medical college were investigated by 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 (IAS),Self-Esteem Scale(SES) and 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 (SAQ).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in 5 items of IAS are above 40%,and the IAS is related significantly to SES and SAQ respectively(P<0.001).Conclusion There are some social anxieties in college students,and the 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ocial anxie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nxiety self-acceptance
社交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形成原因可能与大学生的自尊心理有关[1、2]。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觉。
为探索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本文对医学院新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本文调查对象为泰山医学院98级新生498人,有效答卷487份。
年龄16~23岁,平均18.96±1.00岁(其中男生277名,女生210名),男女生之
间年龄无显著差异。
方法:采用Leary(1983)编制的“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3]、Rosenbery(1965)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4]和丛中、高文凤的“自我接纳问卷(Self Acceptance Questionnaire,SAD)”[5],对新生以班为单位于入学3个月时进行集体测验,答卷现场收回。
所得量表数据采用SAS软件进行描述生统计、χ2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IAS、SES及SAQ评分结果
2.1.1 以IAS各条目评分大于3分,即“非常符合”作为社交焦虑阳性,15个条目中阳性率大于40%的有5条;性别比较仅第12条男生显著高于女生,显示男生比女生在异性面前更加紧张焦虑(见表1)。
表1 IAS各条目阳性评分频数、百分数及性别间比较
2.1.2 SAQ包含自我接纳因子(self acceptance factor,SA)和自我评价因子(selfevaluation factor,SE)。
IAS、SES和SAQ总分及其因子得分(见表2),性别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表2 IAS、SES、SAQ及其各因子得分,性别间比较
2.2 IAS与SES、SAQ及其因子的相关性
2.2.1 IAS与SES、SAQ存在显著性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
0.4612,P=0.0001;r=-0.5392,P=0.0001。
显示自我接纳越好而社交焦虑就越轻,反之则越重。
SES与SAQ呈显著性正相关,r=0.7049,P=0.0001(见表3)。
表3 IAS、SAQ及其因子相关矩阵及显著性(n=487)
2.2.2 以IAS均值40分为界,≥40分为高IAS组,小于40分为低IAS组。
结果显示,高IAS组SES、SAQ总分及因子分均显著低于低IAS组(见表4)。
表明自尊、自我接纳程度高者其社交焦虑较轻,反之则较重。
表4 以IAS均值40为界分为高IAS组或低IAS组
3 讨论
丛中等[6]报道,在大学新生中使用Watson等编制“的社交焦虑与苦恼量表”进行调查,发现在量表的28个条目中,有11条阳性率在40%以上。
本研究结果显示,IAS量表15个条目中,以达到“非常符合”程度为社交焦虑阳性,则有5个条目的阳性率在40以上。
其中第12条“在与一位迷人的异性交谈时我通常感到紧张”的阳性率,男生48.7%显著高于女生33.3%,其余各条目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
表明社交焦虑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自尊(self esteem)是个体对自我价值、重要性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是对理想自我(ideal self)与实际自我(actual self)间差别的态度,最终表现为个体对实际自我是否接纳(即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自尊的一个基本心理特征。
本研究结果显示,SAQ与SES具有较高而显著的正相关,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心理具有较强而显著的相关性,即大学生的自尊、自我接纳的程度越高而社交焦虑程度则越轻,反之则越重。
提示自尊、自我接纳是影响大学生社交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内部评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其自尊心理尤其对自我价值的评判和接纳,更多的是依据其社交中他人对自我的态度,同时大学生也希望自我价值在社交中能够得到他人、特别是权威人物的肯定和承认,因而内心特别重视他人对自我的评价,经常为能否得到他人的承认和接纳而担心,并以社交焦虑的形式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社交焦虑一般是预期性的,即在人际交往之前自我内心就出现了对他人能否接纳自己的担心,因而在社交中特别是在社交刚开头的时候表现为紧张、恐惧和不安,尤以在与刚认识不久、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为甚。
这实际上是大学生自我评价优劣、是否自我接纳的外向投射,社交焦虑则是自卑心理中缺少安全感、自我否定、自我厌恶、自我憎恨等特征在社交活动中的表现。
今后在对大学生出现的社交焦虑进行心理治疗与咨询时,应重视对其自尊心理状况,特别是对其自我接纳心理特征进行考察和评定,并在心理治疗与咨询过程中注意促进其自尊、自我接纳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这对解除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将会大有益处。
高文凤(山东省泰山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271000)
丛中(泰山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室)
4 参考文献
[1]李焰、李祚.特质焦虑与某些人格因素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107~109
[2]刘娅俐.孤独与自尊、抑郁的相关初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3):115~116
[3]马弘.交往焦虑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194~196
[4]季益富、于欣.自尊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51~252 [5]丛中、高文凤.自我接纳问卷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检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1):20~22
[6]丛中,等.自我接纳与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的相关性初探.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8(2):119~1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