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案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7篇)《静女》语文教案篇一本教案尝试构建自主互动创新的课堂结构,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静女》,进一步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赋和比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运用联想、想象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
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投影仪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红箫茅草柳树与月亮模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是滚滚红尘中不衰的话题。
衣食男女每天都在上演着悲欢离合。
有的千古传诵,有的默默无闻;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催人泪下。
我们上节课所学的《氓》讲的是爱情悲剧。
悲剧的根源固然跟男子的二三其德有关,但也与女子的盲目轻率,不够庄重失去理智不无关系。
可贵的是,这个女子已经觉醒,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总比一错再错,死到临头仍浑不觉死要强得多。
飞蛾扑火的故事是不值得赞美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静女》,看看又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二、整体感知《邶风静女》: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疏通字词:俟:(sì)等待。
娈(luán):美好。
怿(yì):喜爱。
荑(tí):茅草芽。
洵(xún):诚然,实在。
其: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有:形容词词头,无实义。
“说”通“悦”。
“归”通“馈”,赠送。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全诗。
3、师:《静女》全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甲:《静女》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一次令人心跳的甜蜜约会,表现了男青年对女友的一往情深。
《静女》教案

《静女》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静女》诗文;(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作者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次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静女》,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文背景;(3)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4. 诗文背诵:(1)引导学生熟读诗文,要求背诵;(2)组织诗文背诵比赛,激发学习兴趣;(3)检查背诵情况,给予评价。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静女》;2.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诗意解读;3. 选择一首杜甫的其他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情况;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3. 学生对诗文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应用;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解杜甫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关注诗文;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3. 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 诗文背诵:培养学生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教案一:《静女》主题:表达女性内心的安静与宁静目标:1. 理解《静女》的基本意境和感情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韵律与音乐感的欣赏能力。
3. 掌握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感情的基本技巧。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放映适当的图片或音乐,营造出宁静、静谧的氛围。
2. 初读:让学生自主阅读《静女》。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诗中的“静女”指的是什么样的女子?她们有什么特点?b. 诗中有哪些用词描绘了宁静、安详的氛围?c. 诗人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4. 分享讨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并一起展示诗歌解读。
5. 辅助阅读:教师对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解析,引导学生体验《静女》带来的音乐感。
6. 创作表达:要求学生以《静女》为启发,自由创作一首表达内心感情的诗歌。
7. 集体朗读: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进行集体朗读。
8. 总结反思:通过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个人感悟,进行课堂总结。
教案二:《采薇》主题:歌咏自然的美丽与生机目标:1. 理解《采薇》的基本意境和描绘方式。
2. 增强学生对于自然界美丽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一些描述自然景色的图片,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些景色。
2. 初读:请学生自主阅读《采薇》。
3. 分析学习: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描绘方式,并引导他们回答以下问题:a. 诗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b. 通过怎样的手法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c. 诗中有没有什么象征性的意象或隐喻?4. 分享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成果,并进行诗歌解读的展示。
5. 创作表达:要求学生以自然景色为启发,自由创作一首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的诗歌。
6. 朗读交流: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自己的创作,并进行课堂朗读。
7. 总结反思: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个人感悟,进行课堂总结。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

静女教案及课堂练习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静女》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2. 朗读并解析《静女》的诗意和情感。
课堂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静女》原文。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
作业:1. 熟读《静女》。
2. 写一篇关于《静女》的读后感。
第二章:诗歌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手法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课堂活动:1. 引导学生逐句解析《静女》中的修辞手法。
2. 讨论修辞手法的效果和意义。
作业:2. 创作一首以“静女”为主题的诗歌,运用所学手法。
第三章:诗情画意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画面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2.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画面描写。
2. 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诗中的画面。
课堂活动:1. 分析诗中的画面描写,如“红颜弃世,白发吟咏”。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作业:1. 描述《静女》中的一个画面。
2. 创作一幅以《静女》为主题的画作。
第四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2. 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静女》中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体验和表达诗中的情感。
课堂活动:1. 讨论诗中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诗的情感体验。
作业:1. 分析《静女》中的情感表达。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该诗情感体验的文章。
第五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静女》的理解和欣赏。
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进行课堂练习,包括填空、选择和简答题。
2. 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静女》的理解。
课堂活动: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

静女公开课教案优秀8篇《静女》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
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检查预习作业: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小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这些诗被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做“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的歌谣,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到西汉被尊称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多以四言为主;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唱、反复咏唱的特点。
三、诵——熟读课文,把握文意1.录音范读,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静女教案《静女》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勤劳的小编沉默帮家人们收集的6篇《静女》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静女》教学设计篇一学生分析:一般特征:高一学生处在十六七岁的花季年龄,对于爱情已有朦胧的感知,学习时会有相应的感受。
入门能力: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审美力,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一首情节跳跃、人物朦胧的诗歌;由于《诗经》年代久远,阅读上会有一定困难,幸好诗歌篇幅短小,借助注释应能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风格:学生对于爱情的话题会有发表意见的热情,所以本课的学习不宜教师讲授,而用讨论法来研究人物形象、了解诗歌特点。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探索、交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2、欣赏纯洁健康的爱情。
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文言字词;3、理解诗歌的主旨,读懂人物形象;4、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和诗歌叙事的跳跃性。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感知课文;2、合作探究,情感交流,理解文意,分析形象;3、在探究中了解“诗无达诂”的诗歌特点。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多角度理解诗歌;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情节的跳跃性和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经》;梳理文意。
1、介绍《诗经》。
(略)2、听朗读,纠正字词读音。
3、据课文注解梳理文意。
4、请学生整理字词。
再朗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分析人物性格: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到人物的性格?1、探讨男主角的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
(参考:“搔首踟蹰”,心急难耐,又无计可施,是个憨厚淳朴的小伙子。
“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个痴情的小伙子。
)2、探讨女主角的形象。
(1)讨论:为什么女主角“爱而不见”?这使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女子?(参考:或者是因为害羞、矜持;或者是因为女的先到了不好意思,故意躲起来制造男子先到的假象;或者是因为调皮,制造一点情趣;或者是因为善于体贴人心,先到了却故意后出现,免得男子有“迟到”的内疚感……)究竟是害羞矜持还是调皮活泼?让男主人公琢磨不透,也让读者琢磨不透,如雾里看花,朦胧绰约,越发引人暇想。
《静女》教学设计(8篇)

《静女》教学设计(8篇)《静女》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教学重点理清诗歌的。
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诗意导入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活动一:温故知新走进《诗经》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普及《诗经》知识点。
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活动二:诵读涵咏感知诗意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3、全诗梳理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活动三:品读鉴赏探寻诗情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明确:相约、相赠、相悦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2)细节和心理描写;(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静女》教案篇二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放《敖包相会》的乐曲,教师解说)一个十五月圆之夜,月华如水,微风轻拂,虫儿低吟,草原上一片宁静。
《静女》语文教案

《静女》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爱情的真挚描绘,理解真爱的内涵;(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珍惜身边的人;(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静女》诗歌;(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基本内容;(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和作用;(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识别;(3)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静女》的作者徐再思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成果: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等;(2)解读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体会作者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爱情的理解和感悟;(2)教师引导: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珍惜身边的人。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欣赏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静女》诗歌;2. 结合课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情况;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象、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3.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女》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课前预习单】
一、了解诗经的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约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
所以也叫《诗三百》。
孔子将《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
《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①“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②“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③“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课文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静女其姝.()俟.( )我于城隅爱而不见.()踟蹰
..()()静女其娈.( ) 贻.我彤.管( )(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2.加点词语解释: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静女其娈.:彤管有炜.:说怿女
...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三、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1、爱.而不见.:.
2、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
4、匪女
..之为美
四、通过预习完成书后练习题3。
五、理解全文并翻译全诗(参照书下注解及书后练习题2)。
【课堂活动单】
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在人类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给你印象最深刻的爱情诗歌名句。
(学生自由发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等等。
这些爱情诗歌名句凝结着人类最崇高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静女》,一起来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活动二: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诗歌解析:
(1)解题:
这首诗选自《诗经·国风·邶风》。
邶,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静女,幽雅美丽的女子。
诗经中的诗歌常以第一章开头的两个字做全篇的题目。
(2)重点字词疏通: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注解:其:形容词词头。
姝:美丽。
俟:等待,等候。
城隅:城边的角落。
城,城墙。
隅,角落。
俟我於城隅:于城隅俟我。
爱: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踟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注解:娈:美好。
贻:赠送。
彤管:红色的管箫。
管,有人说是茅草。
炜:鲜亮有光的样子。
说怿:喜爱。
说,通“悦”。
女:通“汝”,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注解:归:通“馈”,赠送。
荑:初生的茂草。
洵:副词,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2.齐读,感知诗歌内容
以谁的角度写?青年男子
在什么环境下所写?苦苦等待的时刻
写出什么情感?互相倾心
采用什么手法?“赋”
提示:这首民歌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的姑娘的一次约会。
《静女》为了表现男女的热恋,截取了一次约会中的三个精彩的画面,每个画面展开细腻的描绘。
三个诗章,三个场景,类似于三幕话剧。
第一章:男子赴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第二章:赠送信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
第三章:采荑赠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活动三:欣赏细节,分析形象
讨论:找出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提示:细节描写:
(女子)爱而不见,(男子)搔首踟蹰。
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刻画人物形象:女子,调皮;男子,急躁。
表达思想感情:热恋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2)思考:静女两次赠物,男子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关于赠物的例子之一: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提示:第一次:彤管说怿女美外在美
提示:第二次:荑草洵美且异内涵美
荑草是静女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贱而意深,一如后世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之“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重的是情感的寄托、表达。
并且这初生的洁白荑草恰似他们的爱情,纯洁、高尚。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提示:手如柔荑:荑,嫩芽去皮后洁白细软,所以用来比喻女子的手。
(4)对静女和男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总结,让同学通过诗中的正面和侧面描写总结得出,从而加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
静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天真活泼、调皮可爱
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情
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娴静、美好
男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搔首踟蹰憨厚、可爱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倾慕、赞美
洵美且异真诚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屋及乌
活动四:展开想像,体会情趣美
1.讨论:能想像得出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娘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吗?
提示: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悄悄向外窥视。
见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而笑。
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2.讨论:课文提示中说前四句描写现实情景,后八句描写男子的回忆。
这是对情节的一种解读,还有更好的解读方式吗?
提示:第一种解读,第二、三章写姑娘不忍心让他久等,终于露面了。
先送彤管给男子,问他是否喜欢,男子连声赞叹。
接着姑娘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递给男子,问他更喜欢哪件礼物,男子心领神会,爱人及物,惊叹小草美得出奇,因为是“美人之贻”。
一问一答中传达出真挚的心声。
第二种解读,第二章写男子回忆往日的约会。
他一面继续等待姑娘,一面想起姑娘赠送彤管的情景,于是,顺手从怀中取出彤管咏赞道:“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并情不自禁地吹起笛子。
第三章写两人会面赠送信物。
悠扬的笛声打动了姑娘,她终于走出来,并把从野外采来的荑草(作为信物)送给他。
男子惊喜不已,连声称赞小草美得出奇。
3.小结:通过以上不同的解读,逼真地再现了这对情人欢乐、热烈、有趣的约会场面。
余光中说过:“一切创作之中,最耐读的恐怕是诗了。
……奇怪的是,诗最短,应该一览无余,却时常一览不尽。
”好的诗歌总是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尽情驰骋,不断去补充、去丰富、去创新,从而加深理解。
可以说缺乏了联想、想像,就难以进行诗歌的艺术鉴赏。
活动五: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
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
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
“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
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
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
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
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
【课后检测单】
完成的课后思考与练习题及学习指导用书上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