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四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产生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途径:商人、高利贷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小商品经济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行会在小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两极分化,手工作坊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商人的包买商控制了市场和高利贷资本提供资金原料等,使手工作坊丧失独立生产者地位转变为雇佣劳动力;(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需要的基本条件:一是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二是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与较低的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A、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B、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根本条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是指将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独立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三次社会大分工:1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3商人的出现C、社会化生产——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处于次要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交换还未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市场配置资源只是局部现象。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pdf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pdf

3把斧子
等价形式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等式两极商品处于不同地位,起着不同作用 商品内部矛盾表现为两个商品间的外部对立 商品价值表现是不充分的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扩大的价值形式
指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
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充分反映价值性质
=3把斧子或 =5斤盐或 1只羊 =1担米或 =10斤茶叶或 =1两黄金或 =或其它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2
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商人成为包买主,使小生产者逐渐丧失自
己的独立性,变为受其控制的雇佣劳动者。 这是一条商业资本打入生产领域从而转化 为生产资本的道路。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 一只羊
一般等价物
有媒介物的交换
一般价值形式不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等式 的简单颠倒
质的飞跃
它使商品之间直接的物物交换,发展成为 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W——W W——G——W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般价值形式不是扩大的价值形式等式 的简单颠倒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是不固定的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 值二者缺一不可。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
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劳动产品
商品
使用价值 价 值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2009-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分类汇编马原(五)(六)解析版

2009-2013年考研政治真题分类汇编马原(五)(六)解析版

就可以计算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首先,根据已知的条件:商品价格总额(24万亿元)和流通需要的货币量(3亿元),可以得知货币的流通速度是:24万亿元/3亿元=8万次。

今年的商品价格总额增长了10%,则总额为:24×(1+10%)=26.4万亿元。

据此,就可以求出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即26.4万亿元/8万次=3.3亿元。

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故排除其他选项。

2\(2011年考研3.)【解析】在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过程中,商品--货币--商品,商品生产者只有顺利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把商品换成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货币,商品生产者才能生存下去。

即通过商品交换,使用价值才能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D。

3\(2012年19.多选)【解析】此题考查价值问题。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本质上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答案】CD4\(2013年3.)【解析】资本论中的表述说裁缝和他的顾客,无论谁穿这个上衣都是一样的,指的就是上衣的使用价值在起作用的时候的无差异性。

A、B两项表述不同,但含义一致,当顾客穿着上衣时,上衣就起着价值的作用,但是如果裁缝穿着上衣时,上衣就没有价值可言了,故A、B都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原理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根本原因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 自然经济和产生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 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途径 ⑴ 农村: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2.一旦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在流通中,劳动者和资本家分别以劳动力 的卖者和买者身份发生关系。从表面上看,这种 关系好像是自由、平等的,但当买卖双方一离开 这个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这种自由、平等 的虚伪性就暴露无疑。劳动力的买者摇身一变, 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的卖者则成了他 的工人,尾随于后。前者笑容满面,雄心勃勃; 后者战战兢兢,萎缩不前,就像在市场上卖了自 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 鞣。”
“资本主义社会 的经济结构是从封 建社会和奴隶社会 的经济结构中产生 的,后者的解体使 前者的要素得到解 放。”
——马克思
⑵ 城市:由商人程
“商品贸易,即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前提和起 点。16世纪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发展,揭开了资本现代生活史。”
使用价值
商品
外化
(内在矛盾)
价值
商品生产者
(商品甲)
商品生产者
(商品乙)
交换价值 (价值形式的发展) 货币
(量上的比例) (从量变到质变) (两极矛盾)
“商品流通从物质内容来看,是各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如果撇开 商品流通的物质内容,只考察这一过程所造成的经济形式,我们就 会发现,货币是这一过程的最后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的产物 就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马原第五章

马原第五章
三,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和交换价值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里面,它要表现出来必须借助交换价值这一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 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四,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商 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 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四,商品经济的特征有: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存在交换关系、主要采取扩大再生产的形式以及开放。
五,资本主义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由以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 发展演化而来的。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过程,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密不可 分的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财富通常采取商品的表现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包含着资本主 义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剖析商品,剖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就成为揭示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历史和逻辑的出发点。
五,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其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二,商品交 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根据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供大于求时价格低于价 值;供不应求时价格高于价值;供求平衡时价格等于价值。 所以,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 (四),,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其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5),消极后果。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 , 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一,价值形式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过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 式;货币形式。 二,货币, (一),,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推动的结果。 (三),,货币货币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以下 5 项: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四),,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被分化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 价值;一极是货币,它只代表商品的价值。这样就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 币的矛盾。所以,货币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买卖脱节。所以,马克思把商品 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劳动的私人属性,即由于生产资料 归私人所有,所以劳动的过程由私人控制,劳动的成果归私人占有。社会劳动是指劳动的社会属性,即由于存在 社会分工,因而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 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不可能确切、完全地知道社会的需要,因而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 不能或不能全部销售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 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通过商品交换。 四,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理由在于:其一,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 盾的基础。其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制度, 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否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判断是否坚持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的一个标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表现在:其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其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 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 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其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其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 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其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 造中作用的认识。其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原理-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马克思原理-资本主义的形成与本质
缺陷:商品价值没有一个被社会公认的统一表现形 式。
(3)一般价值形式 在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中,逐渐从商品世
界中分离出一种在交换中经常出现并为大家 所乐意接受的商品,作为一切商品的共同等 价形式。如: 1件上衣
10磅茶叶 = 20米麻布 40磅咖啡 10斤小麦 ......
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时,任何商品只要先换 成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例如麻布,就能 用这种商品作为媒介去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任 何商品。这样,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 现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商品上。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劳动
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
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 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 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 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 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 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②决定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
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每个生产者的劳动本身是私人劳动,而私人 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用自己的产 品去同别人的产品相交换。在此,交换是解 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唯一途径。
③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的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肯定就没有 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若不 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 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 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 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说课稿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说课稿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说教材本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包括三大块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之前三章我们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从第四章开始,我们进入政治经济学的学习。

本节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起始部分,主要讲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以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大问题。

本节课在本章乃至全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学习的延续和政治经济学部分学习的开始,是我们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的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及其意义,为后面学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打下基础。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教学的难点: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尤其是其中涉及到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等等,这些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是老师教学中的难点。

四、说教法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由于本节课在内容上理论上强,又考虑到我校学生大多是理科背景,之前对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接触不多,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讲授法。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工具,以讲授为主,中间适当穿插播放一些图片和视频,并保持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以增加课程的生动性。

在讲授内容时,不会像填鸭似的对学生硬塞知识,不主张学生死记硬背概念,而是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掌握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45
2、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 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 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 产品。 以实际占有为基础,体现现实生产过程中的 经济关系,并表现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拥有者成为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环节的支配者,而劳动力的拥有者则成为 被支配、被统治的对象。
4、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旦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 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根本区别: 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资本能够带来 剩余价值。
39
4、货币转化为资本
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两种流通公式: 商品流通公式(作为货币的货币运动) W-G-W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作为资本的货币运动) G-W-G’ (货币—商品—货币) ( G’=G+△G )
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及其特点 劳动力价值: 指劳动力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 值。 劳动力价值构成的三部分: 包括劳动者本人和养育子女所需的生活资料 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殊性: 指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具有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物品、产品、商品中都具有 商品中特有的本质属性 的共同属性
14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 矛盾
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马克思的独创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含义 劳动二重性的对立与统一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15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比较
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劳动时间与价值量的关系: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量 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与价值量的关系: 简单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小 复杂劳动-形成的价值量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复习提示】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识记;易考选择题)1.产生的两个途径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已有资本主义的萌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有两个途经。

(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雇佣关系。

(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的途径】2.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导致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产生了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识记;易考选择题)1.什么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考点:资本原始积累的含义】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在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后30年,高潮发生于16世纪,结束于19世纪初。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考点: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

这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

(2)用暴力手段剥夺货币财富。

主要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掠夺,同时,新兴资产阶级还通过国债、课税等制度剥削国内人民,积累货币资本。

3.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

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它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了解;考查的可能性较小)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强烈要求彻底变革上层建筑,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从17世纪中期到18世纪后半期,英、法等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实现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前大发展,最终建立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理解;易考选择题)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考点:自然经济的特征】商品经济是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

【考点: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社会分工的出现。

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在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生产者只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交换各自的劳动产品,才能满足自已的需要,因此劳动产品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解;易考选择题)1.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考点:商品的二因素】(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的共有属性。

【考点: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及其特点】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考点:商品交换价值的含义】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

(4)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考点:商品价值的含义】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它本质上体现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考点: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考点: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这是指,对同一商品,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不能既占有其价值,又占有其使用价值。

②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这是因为,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考点: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考点:具体劳动的含义】(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考点:抽象劳动的含义】(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任何一种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或两种劳动。

【考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理解;易考选择题)1.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1)商品价值的质即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

(2)商品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是按劳动时间来计量的。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考点: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考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所谓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中大多数同类商品的生产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

劳动熟练程度是指人们的劳动经验和技术精湛的程度,劳动强度是指人们在单位劳动时间内劳动消耗的程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是由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平均的劳动强度所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1)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考点: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2)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测量,也可以用单位产品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测量。

(3)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考点: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3.商品的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密切相关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考点: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的尺度】,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理解;易考选择题)1.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考点:价值形式的发展所经历的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的价值形式。

(4)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时,例如贵金属金、银上时,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

2.货币的产生使整个商品世界分化为两极。

(1)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使用价值;(2)货币,它们只代表商品的价值。

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外在的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一切商品换成货币就实现了价值,因而解决了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这有利于解决商品交换的困难。

但是,货币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反而扩大和加深了矛盾。

(五)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理解;易考选择题)1.货币及其本质。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就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

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考点: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六)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理解;易考选择题)1.价值规律及客观要求、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考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2.价值规律作用的主要表现。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考点: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3.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必然会产生的消极后果。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2)可能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可能出现资源配置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七)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理解;易考选择题)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他们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另一方面,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按照自已的利益和要求进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成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1)它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考点: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原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