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四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 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产生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14世纪末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其途径:商人、高利贷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小商品经济封建社会的手工业行会在小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作用下两极分化,手工作坊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商人的包买商控制了市场和高利贷资本提供资金原料等,使手工作坊丧失独立生产者地位转变为雇佣劳动力;(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主要途径:(1)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2)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需要的基本条件:一是大批丧失生产资料的自由人;二是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少数人手中;(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经过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通过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最终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二)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四)价值形式与货币的起源(五)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与较低的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1、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A、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基本特征B、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根本条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社会分工是指将满足人们需要的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独立不同的部门和行业。

三次社会大分工:1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3商人的出现C、社会化生产——物质基础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阶段(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直至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处于次要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交换还未成为社会的重要经济活动,市场配置资源只是局部现象。

2013年04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密押试卷(五)

2013年04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密押试卷(五)
4. 简要说明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6分)
答案:(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 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2分)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 的、过时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 容纳的新内容。(2分)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 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2分)
答案:C
19. 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 A. 法院 B. 检察机构 C. 议院或国会 D. 警察机构
答案:C
20. 资本家加速资本周转的目的是() A. 提高平均利润率 B.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C. 提高剩余价值率 D. 提高资本积累率
答案:B
21.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 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D. 精心安排,制定方案
,等量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 成了平均利润。(3分) (2)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这是因为,通过 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当不同生产部门 的利润率发生了因资本转移而形成的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利 润率,其资本又会向新的更有利可图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 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 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 的结果。(4分) (3)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 =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平均利润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 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不是各个生产部门不同 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并非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毫无差别。利润率平均化是 在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总的发展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平均利润率规律是 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3分)

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课件ppt说课材料

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课件ppt说课材料
•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 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 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以及自然条件等。 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1.为什么企业还要努力改进技术、提高 劳动生产率?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练一练: 你认为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自然界 的空气
母亲为你 织的毛衣
雪山上待 售的氧气
你在使 用的笔
朋友送的 商店里的 生日礼物 羽绒服
思考
商品、劳动产品、物品的关系
物品 劳动产品 商品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1.社会分工——交换的必要性;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理论意义
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 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 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亚当·斯密
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⑵统一: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 一不可。两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商品是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具体劳动 劳 动 二 重 性
抽象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体 劳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是抽象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笔记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笔记教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认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

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社会化生产一般规律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

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重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教学难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和概括;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科学认识。

[教学课时]8课时【授课方式】多媒体;课堂讲授;自学;讨论【教学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的形成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业资本对封建社会末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上产关系的充分发展是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后实现的。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有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对经济学的一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的其他一系列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政治经济学)

价格
价格波 动没有 违背价 值规律
价格波动始终以价值为轴线
商品总价格与总价值相等
价值规律的作用
自发调节资源 和经济活动;
价值 规律的 作用
刺激商品生产者 不断改进技术;
自发地调节社会 收入的分配。
社会经济比例大体平衡
市场 供不 应求 价格 上升 企业 利益 增加
竞争
资源流入 扩大生产 供给增加
(一)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式 (二)
(三)
资本积累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四)
(五)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意义 (六)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 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 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 史过程。
资本原 始积累 的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 农民的土地 用暴力手段掠 夺货币财富
奴 隶 贸 易
圈动运动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7世纪中期 和18世纪后半期, 英法各国先后进 行了资产阶级革 命,最终建立起 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
最先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
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 理论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它一系列理 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的 价值量
劳动 时间 劳动量
体现在 商品中的 抽象劳动量
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6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1.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就是商品生产。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具有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是转移价值;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劳动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自发实现的。

7.商品价值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9.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0.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

11.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②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料的配置;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本章逻辑结构]本章共三节,分别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本章重要知识点]1·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作用。

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3.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4.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6.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白商品经济的矛盾[本节逻辑结构]本节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的二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分析了并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层层瑚入介绍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经过资本原始稠的加速作用以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年业革命,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确立。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削本矛盾。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导致了商高济产生。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雕动二重性。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舅时间决定。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雇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劳价值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础,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重要知识点]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2.资本的原始积累。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4.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5.商品的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7.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年10月(第四章与第五章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1年10月(第四章与第五章重点)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上、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

因此,本章主要分析: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一、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

1、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商品是为市场交换而产生的有用的产品。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

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4、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5、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

我们通常所说是商品价值都是指社会价值。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一般具有劳动能力的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才能从事的劳动。

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多倍的简单劳动,因而复杂劳动是自乘的或倍加的简单劳动。

同样,少量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可以等于多倍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简答)(1)货币的产生和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 积极: ❖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
配比例; ❖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 消极: ❖ 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 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 3.可能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合理与浪费。 ❖ 案例:华西乳业倒牛奶事件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交换价值


价值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 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 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 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的表现形式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 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交 换价值的基础。
辩析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 没有价值。
❖ 正确。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会有人 要,因而不是商品,所以没有价值。
❖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通常 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单位产品中所耗费 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 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即劳 动生产率)成反比。——马克思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类别
商品数 量(个)
耗费时 间(小
时)
总价值( 万元)
辩析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 有价值。
❖ 错误。因为:
❖ 1、有些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不是商 品所以没有价值,如空气、阳光等。
❖ 2、有些东西,虽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由于 没有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因而没有价值。
❖ 3、只有那些有使用价值并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 商品,因而有价值。
❖ 所以,有பைடு நூலகம்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辩析三: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 用价值。
❖ 正确。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所以有 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作为商品,就一 定有使用价值。
辩析四:没有价值的东西,也一定没有 使用价值。
❖ 错误。
❖ A、有些物品,虽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有使 用价值,如空气、阳光等;
生产率 (个/小
时)
单位时 间价值
单位商 品价值
部门 1000 100 1000 10
劳动
0
生产 200 100 1000 20
率0
0
100 10
100 5
❖ ②价值规律
❖ 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价值规律,它是贯 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 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 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 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抽象劳动形成 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体现的是商品生产 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
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抽象劳动 无差别劳动
商品是用来 交换的、能 满足人们某 种需要的劳 动产品。
①商品的两个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是一种能够满足人 们某种需要的物品(需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能 用来交换的物品(需具有价值),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 个因素。 A: 商品的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它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 劳动的社会关系。
不同商品的价值具有同质性,都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因而具有可比性。因此,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②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A: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对立性表现在:对于商品交换的参 与者而言,两者不可得兼。(商品价值的实现要靠交换, 交换就要有所让渡。) B: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 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 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 的价值自发波动。
❖ 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 总是不断波动的,但这种波动始 终围绕着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便 是价值,而从较长时间看,价格 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 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 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3、价值量和价值规律 ①价值量的决定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 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 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 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 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思考题:大海拾贝的例子(捡到的东西),
拿去交换,这个东西算商品吗?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作为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 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 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有用劳动。具体劳动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是 劳动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使 用价值的源泉。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 1、商品经济的内涵及其产生的条件
❖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 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旦进入交换就具有交换价值。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交换比例。例: 一只羊与两把斧头相交换,两把斧头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 因此,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但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
各不相同,不具可比性。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是商品的价值。
❖ B、有些劳动产品,虽没有用于交换,不是商品, 但具有使用价值,可满足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如 农民留作自己食用的粮食、蔬菜等;
❖ C、有些劳动产品,即便在生产时花费了大量劳 动,但因保管差,成为废品而没人要,不能成为 商品,则既没有价值,也没有使用价值。
❖ 所以,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