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种类及作用机制(三)
常用十大杀虫剂(十大类杀虫剂详解)

常用十大杀虫剂(十大类杀虫剂详解)杀虫剂分类有以下几种方式:1、按作用方式可分类为: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内吸杀虫剂;2、按毒理作用可分类为:神经毒剂、呼吸毒剂、物理性毒剂、特异性杀虫剂;一、新烟碱类杀虫剂1、吡虫啉具有优良的内吸性、高效、杀虫谱广、持效期长、对哺乳动物毒性低等特点。
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根部内吸活性、胃毒和触杀作用。
吡虫啉是内吸作用杀虫剂,用于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如蚜虫、叶蝉、飞虱、粉虱、蓟马等。
既可用于茎叶处理、种子处理,也土壤处理。
2、啶虫脒具有内吸性强、用量少、速效好、活性高、持效期长、杀虫谱广等特点。
用于防治蔬菜、果树、马铃薯、烟草等作物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害虫等。
对甲虫目害虫也有明显的防效,并具有优良的杀卵、杀幼虫活性。
既可用于茎叶处理,也可以进行土壤处理。
3、噻虫嗪具有触杀、胃毒、内吸活性,而且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安全性、更广的杀虫谱及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长等特点。
对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尤其是同翅目害虫有高活性,可有效防治各种蚜虫、叶蝉、飞虱类、粉虱、马铃薯甲虫、跳甲、线虫等害虫及对多种类型化学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
既可用于茎叶处理、种子处理,也可以进行土壤处理。
广泛应用于稻类作物、甜菜、油菜、马铃薯、棉花、菜豆、果树、花生、向日葵、大豆、烟草和柑橘等。
4、烯啶虫胺具有低毒、高效、残效期长和卓越的内吸、渗透作用等特点。
对各种蚜虫、粉虱、水稻叶蝉和蓟马有优异防效,对用传统杀虫剂防治产生抗药性的害虫也有良好的活性。
适宜的作物为水稻、蔬菜、果树和茶叶等。
茎叶处理、土壤处理。
5、噻虫啉具有内吸性强、用量少、速效好、活性高、持效期长、杀虫谱广、与常规农药无交互抗性等特点。
对鳞翅目害虫如苹果树上的潜叶蛾和苹果蠢蛾也有效。
茎叶处理,种子处理。
6、噻虫胺具有杀虫谱广、触杀、胃毒和内吸性等特点。
主要用于防治水稻、果树、棉花、茶叶、草皮和观赏植物等作物上的半翅目、鞘翅目和一些鳞翅目等害虫。
杀虫剂作用机制

类型代表种类特点作用机制备注有机氯类DDT以苯为合成原料(六六六也是)在环境中的高残留性及在生物体内具有富集性作用于神经系统轴突部位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通道关闭延迟,引起动作电位的重复后放,导致神经过度兴奋,信号传递中断,最终死亡。
1874年合成,1939年发现其杀虫活性,1948诺贝尔奖,1973年禁止使用。
六六六、环戊二烯类(毒杀芬、狄氏剂、艾氏剂、七氯、灭蚁灵、硫丹)不以苯为原料。
化学性质稳定,水中溶解度低,脂溶性强,易被动植物吸附,可在生物体内富集,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不易分解(硫丹除外)。
作用于GABA受体上的苦毒宁位点,促使GABA门控的Cl-通道开放,使大量Cl-涌入膜内,造成神经膜电位超极化,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致使虫体对兴奋性的信号传递反应不敏感,影响其正常的神经活动,最终死亡。
有机磷类(OPs)磷酸酯(速灭磷)、硫逐磷酸酯(对硫磷、辛硫磷、内吸磷、毒死蜱)、二硫代磷酸酯(乐果、灭蚜松、甲拌磷、特丁硫磷)、硫赶磷酸酯(氧乐果、丙溴磷)、磷酰胺酸衍生物(乙酰甲胺磷)、磷酸酯(敌百虫)磷酸氟衍生物、焦磷酸衍生物、次膦酸酯类高效、广谱具有触杀、胃毒、熏蒸等多种作用方式在植物体内可代谢降解,有些残效期短、低毒,如马拉硫磷;有些残效期较长,如甲拌磷有些品种具有内吸作用;有的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施于叶面对叶背害虫也有效抑制神经突触传递中的递质水解酶—乙酰胆碱酯酶,使释放到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大量积累,从而阻断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导致昆虫死亡。
有机磷酸酯与AChE酯动部位丝氨酸的羟基共价结合后,由于磷酰化酶的解离速度非常缓慢,使AChE无法恢复而抑制其活性。
多为油状液体,少数为固体,颜色深,有大蒜臭味沸点一般很高,在常温下蒸气压很低。
但敌敌畏蒸气压高。
大多数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而溶于一般有机溶剂,但有的在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如敌百虫、乐果、甲胺磷、磷胺等。
碱性条件易分解失效对土壤害虫有效的品种:甲拌磷、二嗪磷、毒死蜱、特丁硫磷、辛硫磷(施用时浸种/拌种、配成毒土)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乐果,氧乐果,甲拌磷,乙拌磷,异丙磷,灭蚜松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用列入“PIC”名单的5种高毒农药: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氨基甲酸酯类(CAs)N,N-二甲基氨基甲酸酯类(抗蚜威、抗蝇威、敌蝇威、异索威、吡唑威、嘧啶威、地麦威)、N-甲基氨基甲酸芳香酯(甲萘威、仲丁威、灭害威、残杀威、除害威、速灭威、害扑威、叶蝉散、克百威)、N-甲基氨基甲酸肟酯(涕灭威、灭多威、棉果威、杀线威、抗虫威)、N-酰基(或羟硫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棉铃威)大部分氨基甲酸酯类比有机磷杀虫剂毒性低,对鱼类比较安全,但对蜜蜂具有较高毒性;对人畜的毒性都比较小。
常用杀虫杀菌剂的种类

常用杀虫、杀菌剂的种类、性质及作用园林植被常用药品及使用方法一. 杀虫剂1、敌敌畏2、乐果:3、氧化乐果:对人畜高毒毒性.4、绿福(高效氯氧菊酯)5、兴棉宝(氯氧宛酯)6、射虱净(康福多、毗虫咻)、甲胺磷78、敌百虫9、辛硫磷1 0、乐斯本11、乙酰甲胺磷1 2、速扑杀齐墩霉素、爱福丁、虫蟠光、见蟠杀、立杀蟠1、(13、阿维菌素)等.、吠喃丹1415、杀螟松(杀螟硫磷)16、密达(蜗牛敌)二、杀红蜘蛛剂1、三氯杀蟠醇2、克蟠特3、卡死克三、杀菌剂1、粉锈宁(三哇酮)、百菌清2、世高34、敌力脱(丙环哇)5、好生灵(代森锌)6、甲基托布津(甲基硫国灵)7、炭疽福美、福星89、瑞毒霉(甲霜灵、雷多米尔、灭霜灵)10、灭病威(胶体硫、多硫悬浮剂)12、农用链霉素(农用硫酸链霉素)四、除草剂1、2甲4氯2、2, 4-D 丁酯3、使它隆(氟草定)、草甘磷()4.5、莠去津(阿特拉津、盖萨林)6、克芜踪(百早枯)奥美塞克一一750g/十三吗咻1、“奥美塞克”杀灭枝干腐烂病、干腐病、轮纹病特效。
是目前防治枝干病害最为特效的产品。
2、“奥美塞克” 具有内吸、保护、治疗、铲除四大高能作用。
既安全,又不易产生抗性。
对白粉病、霉心病、赤星病、褐斑病及烂根病也具有显著防效。
(一)农用抗生素1、多抗霉素【中文通用名称】多抗霉素【英文通用名称】polylxin【商品名称】宝丽安、多氧霉素、科生霉素、多氧清等。
【化学名称】肽嗜嚏核昔类抗生素【制剂类型】10%、3%、2%、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0.3%多抗霉素水剂【理化性质】该类抗生素含有A至N 14种同系物的混合物。
我国生产的多抗霉素主要成分是多抗霉素A和多抗霉素B,是多抗霉素金色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aureo chromogenes )所产生的代谢物,含量为84% (相当于84 x 10单位/g ),系无色针状结晶,熔点(m.p. )180 C。
日本产的多抗霉素称为多氧霉素,是可可链霉素阿苏变种(Streptomyces .asoensis )产生的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多抗霉素B,占22% cacaoi var〜25% (相当于22X 10〜25 X 10单位/ g),系无定形结晶,分解温度(m.p.)为160 Co多抗霉素易溶于水,多抗霉素对人、畜低毒,在动物体内无蓄积,易排出体外。
杀虫剂作用机制和基本原理

杀虫剂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insecticide)
杀虫剂引起昆虫中毒或死亡的原因称为作用机 制,或称作用机理。 杀虫剂对昆虫的毒杀作用主要是化学作用,就 是杀虫剂与昆虫的酶系、受体及其他物质的反应, 这些反应引起昆虫生理上的改变,最终造成昆虫 死亡。也有物理作用:堵塞气管(机油乳剂);摩 擦表皮( 硅藻土)
(一)轴突传导
传递神经冲动的生物电流是怎样产生和传导的? 1、静息电位
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细胞,也有个半透性膜。在 轴状突上,当神经膜处于静止状态时,受膜内外 离子(主要是钾、钠和氯离子)的影响,膜的外 表面带正电,膜内带负电,这时膜两侧的电位就 是静息电位,膜处于极化状态。
(一)轴突传导
膜电位是指膜内、外两个表面上的电位 差。膜在没有刺激时,在外表面或内表面 任何两点都是等电位的,无电位差,也就 没有电流产生。
(一)轴突传导
2、动作电位的产生
当神经膜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膜的 极化状态遭到暂时破坏,称为去极化作用。在 刺激部位,膜的通透性起了变化,Na+由膜外 渗入膜内,使膜内电位上升变得比原来更正些, 形成一个短暂稳定的电位差。在兴奋产生时, 膜内外形成的电位差就是动作电位,这个过程 叫去极化。当神经冲动过去K+被离子泵吸入膜 内, Na+被离子泵喷出膜外,神经膜恢复到极 化状态,对Na+保持不渗透性。
(三)神经毒剂的作用靶标
目前杀虫剂的作用靶标主要为:轴突膜上的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配位体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水解酶。神经递质合 成酶也是一个潜在的靶标。
1、离子通道
神经膜上都有由通道蛋白组成的小孔,称为离子通道。 按受控机制可分为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和配位体门控离子通道 (1)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常见杀虫剂作用机理

常见杀虫剂作用机理常见的杀虫剂作用机理分为以下几种:1.神经毒剂作用机理:神经毒剂作用于昆虫的神经系统,干扰其神经递质的传递,导致神经元受损或死亡。
常见的神经毒剂有有机磷类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有机磷类杀虫剂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在神经突触中积累,干扰神经传递。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通过抑制神经突触前膜上的胆碱酯酶的活性,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突触中积累,从而破坏神经传递。
2.窒息剂作用机理:窒息剂通常是通过阻碍昆虫的气呼吸系统,造成虫体缺氧而达到杀灭昆虫的目的。
窒息剂有机磷类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这些化合物能够阻止昆虫对氧气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虫体中氧气水平降低并且二氧化碳水平升高,最终导致昆虫窒息而死亡。
3.生长调节剂作用机理:生长调节剂通过与昆虫的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干扰昆虫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生长调节剂可以分为昆虫激素模拟剂和昆虫激素拮抗剂两类。
昆虫激素模拟剂作用于昆虫的生长和发育激素受体,模拟自然的激素信号,引起生长和发育的异常而导致昆虫死亡。
昆虫激素拮抗剂则是干扰昆虫内源性激素的合成和释放,抑制昆虫的生长和发育。
4.刺激剂作用机理:刺激剂能够直接刺激昆虫的神经系统,导致神经元活跃性增加,引起神经失调或神经毒性反应。
常见的刺激剂有咪饮胺类杀虫剂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这些化合物通过刺激昆虫神经细胞的放电,干扰神经传递,最终导致昆虫神经系统受损。
5.疟疾杀虫剂作用机理:疟疾杀虫剂通过对疟原虫或蚊子的特殊靶点进行作用,杀死疟原虫或蚊子。
中常用的疟疾杀虫剂有灭蚊胺和氰菊酯等。
灭蚊胺作用于疟原虫的线粒体呼吸链酶,阻断其能量代谢。
而氰菊酯则作用于蚊子神经系统的特定靶点,干扰神经传递,导致蚊子死亡。
总的来说,不同的杀虫剂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干扰昆虫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杀虫的效果。
这些杀虫剂通过农业和卫生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各种昆虫害虫的数量和传播,保护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健康。
常见杀虫剂介绍

常见杀虫剂介绍杀虫剂是一种能够用来对抗、杀死或控制害虫的化学物质。
它们通常通过靶向害虫的生物体内部或外部的生物化学过程来实现其杀虫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杀虫剂以及它们的分子结构式。
1.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是一类常见的农药,它们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来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其中最著名的有机磷杀虫剂是马拉硫磷(Malathion)。
其分子结构式为:CH3O-S-P(O)(OCH3)22.拟除虫菊酯拟除虫菊酯是一类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神经系统中的氯化物通道,导致神经冲动传递的阻断。
其中最常见的拟除虫菊酯是氯虫苯菊酯(Chlorfenapyr)。
其分子结构式为:Cl-C6H4-CH(CO2C6H5)-O-C4H2O23.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在农业中广泛应用,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虫体内的乙酰胆碱酯酶,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最常见的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是氟虫腈(Fenoxycarb)。
其分子结构式为:OC6H4CNHC(O)OC6H54.有机氟杀虫剂有机氟杀虫剂是一类化学稳定性较好的杀虫剂,作用机理包括抑制神经传导和破坏虫体的酶系统。
最常见的有机氟杀虫剂是氯氟氰菊酯(Deltamethrin)。
其分子结构式为:ClCH2CH(CH3)CH2OCOCH2CHO5.吡虫啉类杀虫剂吡虫啉类杀虫剂是一类对害虫有高效杀灭力的杀虫剂,作用机理包括刺激害虫神经系统和抑制氧化酶系统。
最常见的吡虫啉类杀虫剂是阿维菌素(Imidacloprid)。
其分子结构式为:ClCH2CH2NN(C3H7)2这些杀虫剂只是常见的几种类型,还有其他许多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被开发出来。
在使用这些杀虫剂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害虫种类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杀虫剂,并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以避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杀虫剂杀虫原理

杀虫剂杀虫原理
杀虫剂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化学药剂对害虫进行毒杀。
其主要成分能够干扰害虫的生理活动和代谢过程,从而导致害虫死亡。
杀虫剂通常分为接触性和内服性两类。
接触性杀虫剂涂覆在害虫体表,通过直接接触而使害虫中毒和死亡。
内服性杀虫剂则通过害虫摄食含药物的饵料或植物组织,进入害虫体内,从而达到毒杀效果。
杀虫剂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磷化合物、氨基甲酸酯、咪唑类、大环内酯等。
这些化学物质在进入害虫体内后,通过与害虫的神经系统、酶系统或其他生理过程发生作用,影响害虫的正常生理活动。
例如,有机磷杀虫剂能够抑制酯酶的活性,从而使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神经突触中积累,导致神经冲动传递异常,最终引发麻痹和死亡。
氨基甲酸酯杀虫剂则能够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使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停留时间增加,产生神经传递紊乱和抑制作用。
除了直接对害虫产生毒杀效果外,杀虫剂的选择和使用也要考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安全性。
合理使用和控制剂量,遵循使用说明,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常用杀虫剂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常用杀虫剂的种类及使用方法杀虫剂是一种能够杀死或控制昆虫、害虫的化学物质。
在农业、家庭、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常用的杀虫剂种类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杀虫剂种类及其使用方法。
一、有机磷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是一类化学结构中含有富电子的磷原子的杀虫剂。
其杀虫谱广泛,能够有效控制多种害虫。
有机磷杀虫剂的使用方法一般为喷雾、涂抹或灭活等。
在农田作物上使用时,一般将杀虫剂按照有效剂量稀释后,通过农用喷雾器喷洒在作物上。
在室内使用时,可将适量的杀虫剂稀释后,直接喷洒在害虫的栖息地或使用杀虫剂薄膜等形式。
常见的有机磷杀虫剂包括马拉硫磷、乐果、氧化乐果等。
二、有机氯杀虫剂:有机氯杀虫剂是一类化学结构中含有氯原子的杀虫剂。
该类杀虫剂具有毒力强、持久作用时间长的特点,但其对环境的危害也较大。
主要通过胁迫作用杀死或控制害虫。
有机氯杀虫剂可通过涂抹、喷洒等方式使用。
常见的有机氯杀虫剂有敌敌畏、DDT等。
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一种含有拟除虫菊酯的化学合成杀虫剂。
该类杀虫剂具有毒力强、作用广谱、持效时间长等特点。
使用方法一般为喷洒、涂抹等方式。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常见的有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等。
四、杀虫菊酯类杀虫剂:杀虫菊酯类杀虫剂是一种含有杀虫菊酯的化学合成杀虫剂。
该类杀虫剂具有杀灭害虫迅速、作用广谱、温和对人畜无毒等特点。
使用方法一般为喷洒、涂抹等方式。
常见的杀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氯氰菊酯、乌头酮、杀螺灵等。
五、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虫剂是指以微生物为骨架或以微生物为活性组分的杀虫剂。
该类杀虫剂具有环境友好、生物安全性高的特点。
使用方法一般为喷洒、涂抹等方式。
常见的微生物杀虫剂有苏云金杆菌、黑斑病霉菌等。
六、其他杀虫剂: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杀虫剂外,还有一些其他种类的杀虫剂,如有机硫杀虫剂、噻虫嗪类杀虫剂、氟代亚胺类杀虫剂等。
这些杀虫剂的使用方法和常见的杀虫剂类似,通过涂抹、喷洒等方式使用。
在使用任何杀虫剂之前,应先了解所使用杀虫剂的使用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并根据实际情况正确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8.1 苯甲酰基脲类
• 几丁质是昆虫表皮的主要有成分,在外骨骼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1973年,Wellinga等在筛选除草剂敌草腈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能抑 制几丁质合成的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并合成了第一个具有杀虫作用
的毒虫脲(代号Du-1911)
• 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一般由脲桥连接的两个取代苯环组成
1
6新烟碱类杀虫剂Neonicotinoids
发展简史 1. 烟碱类
• 1890年用于防治同翅目害虫
N N CH3
2. 第一代新烟碱类
烟碱 nicotine
• 1972年,壳牌公司开发了一类含硝基亚甲基杂环结构的化合物 • 1978年,Soloway等人报道了具有杀虫活性的化合物:硝塞嗪 nithiazine
•
拜耳公司,噻虫胺(dinotefuran)
• 2002年,江苏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氯噻啉( imidaclothiz )
CH3 HC
NO2 N Cl S N N O N
N
NO2 N Cl S N H NH CH3
CH3
N
S
Cl
N
噻虫啉 thiacloprid
噻虫嗪 thiamethoxam
1996年,日本曹达公司的啶虫脒推向市场
CN
N N Cl N NO2 NH
Cl N N N NO2 NH
N N Cl N CH3 CH3
C2H5 CH3
吡虫啉 imidacloprid
烯啶虫胺 nitenpyram
啶虫脒acetamiprid
3
发展简史
• 1997年,拜尔公司,噻虫啉( thiacloprid ) • 1998年,诺华公司,噻虫嗪(thiamethoxam)
20
氟虫腈的禁用
• 氟虫腈对蜂类有极高的毒性,尤其对稻田寄生蜂有极大的 杀伤作用,而寄生蜂恰恰是控制水稻螟虫和稻纵等害虫的 重要天敌。另外,其杀虫谱很广,对其他害虫天敌也有较 强的杀伤力,滥用该药不利于农田生态保护。 • 2009年7月1日起,除卫生用、部分旱田种子包衣剂外,在
我国境内停止销售和使用用于其他方面的含氟虫腈成分的 农药制剂。
第四节 主要杀虫剂种类介绍
1. 有机氯类杀虫剂 2. 有机磷类杀虫剂 3.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4.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8. 苯甲酰基脲类和嗪类杀虫剂 9. 双酰胺类杀虫剂 10. 激素类杀虫剂 11. 生物源杀虫剂
5.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6. 新烟碱类杀虫剂 7. 吡咯、吡唑和吡啶类杀虫剂
12. 基因工程杀虫剂
16
7.2 吡唑类杀虫剂
• 1989年,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将吡唑杂环与氟原子结合, 开发了第一个吡唑类杀虫剂——氟虫腈,1993年由Bayer 生产上市
• 2005年,大连瑞泽农药公司开发了另一个吡唑类杀虫剂— —丁烯氟虫腈。
Cl N F 3C Cl N S NH2 CN O CF3
F3C Cl N N NHCH2CCH3 CH2 Cl NC S O CF3
H3C N N N H N C H N
吡蚜酮 pymetrozine
22
作用机理
• 吡蚜酮不具有“击倒效果” ,对昆虫也没有直接毒性。 但昆虫一接触到该化合物,立刻因口针穿透阻塞停止取食 ,但阻塞机制尚不明确。
• 研究表明,在处理后3h,蚜虫的取食活动可降低90%,
处理后48h,死亡率接近100%。
亡。
8
新烟碱类药剂的选择毒性
• 在脊椎动物和昆虫间具有明显选择性:
• 如吡虫啉对桃蚜的点滴LD50为0.062mg/kg,而对大鼠的经 口LD50则为450mg/Kg。
• 原因:昆虫与高等动物的nAChR的结构存在差别所致。
• 对不同种类的昆虫生物活性也有很大差别。
• 如吡虫啉对绝大多数刺吸式口器害虫效果很好,而只对极
呋虫胺(dinotefuran)
5
新烟碱类杀虫剂生物活性特点
• 高效、用量低和良好的内吸性,尤其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 防效优异,在生产上得到迅速推广
• 1、内吸杀虫活性
• 吡虫啉施于土壤中,可经植物根部吸收,经木质部向上传 导,在禾本科植物中具有明显的顶端优势,且在老叶和幼 叶中形成浓度梯度,可防治危害作物地上部分的多种害虫。
23
应 用
• 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 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作 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
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 吡蚜酮可用于防治大部分同翅目害虫,尤其是蚜科、粉虱
科、叶蝉科及飞虱科等。
• 适用于蔬菜、水稻、棉花、果树及多种大田作物。
F O O CNHCNH F Cl Cl
氟虫脲 flufenoxuron
Cl O CF3
氟啶脲(定虫隆、抑太保,chlorfluazuron)
27
中毒症状
• 首先是活动减少,身体逐渐缩小,体表出现黑斑或变黑, 到蜕皮时出现: ①不能蜕皮立即死亡; ②蜕皮一半而死亡; ③老熟幼虫不能蜕皮化蛹或呈半幼虫半蛹状态,
1) 作用于GABAR,但作用位点与苦毒宁位点不同。减少
氯离子通道的平均开放时间,从而抑制氯离子流。
2) 作用于GluCls,可逆性抑制L-谷氨酸门控的氯离子流 唑螨酯: 作用于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体I的NADH-辅酶Q还原酶 位点,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 吡螨胺: 阻止氧化磷酸化作用,影响从ADP合成ATP
光稳定性差,对高等动物毒性高,未商品化。
S CH NH
NO2
硝塞嗪 nith3. 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
1984年,德国拜尔公司和日本特殊农药制造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硝基 胍类化合物,命名为咪蚜胺(imidacloprid), 后改为吡虫啉。这是第 一个作用于nAChR的氯化烟酰类化合物(chloronicotinyls)。 此后,日本多家农药公司加入此类药剂的开发 1995年,日本武田公司报道了烯啶虫胺
Cl O C NH O C NH Cl
Cl
毒虫脲
26
主要品种
O O Cl
F O O CNHCNH F Cl Cl OCF2CHF2
CNHCNH
Cl
灭幼脲 chlorbenzuron
F O O Cl CNHCNH F
氟铃脲 hexafluron
F O O CNHCNH F F O Cl CF3
除虫脲 diflubenzuron
• 吡虫啉对蜜蜂有毒,应避免在植物开花期使用。
10
第四节 主要杀虫剂种类介绍
1. 有机氯类杀虫剂 2. 有机磷类杀虫剂 3.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4.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8. 苯甲酰基脲类和嗪类杀虫剂 9. 双酰胺类杀虫剂 10. 激素类杀虫剂 11. 生物源杀虫剂
5. 沙蚕毒素类杀虫剂
6. 新烟碱类杀虫剂 7. 吡咯、吡唑和吡啶类杀虫剂
并发现2-芳基吡咯类是一类全新结构的新颖杀虫剂
NC Br
Cl N CF3
CH2OC2H5
虫螨腈chlorphenapyr
12
作用特点
• 作用方式:具有胃毒和一定的触杀作用及内吸活性。对钻 蛀、刺吸式口器害虫和害螨的防效优异;有一定杀卵作用 • 杀虫速度:用药1小时即可杀灭害虫,当天防效即达85%以
12. 基因工程杀虫剂
11
7.1 吡咯类杀虫剂
• 1987年,美国氰胺公司从土壤链霉菌Streptomyces fumanus的代谢产 物中分离出二噁吡咯霉素 dioxapyrrolomycin • 对昆虫和蜱螨目为中等生物活性,但对哺乳动物高毒
• 氰胺公司通过不断改造,开发出一个全新的杀虫、杀螨剂:虫螨腈。
• 如吡虫啉土壤浓度仅0.15mg/L,就可对植物地上部分的多种害虫如桃 蚜和蚕豆蚜表现极好的防治效果
• 在棉花真叶中不能分布到有腺体的部位,从而影响对棉蚜 6 的防治效果。
新烟碱类杀虫剂生物活性特点
• 2. 亚致死效应
• 致死剂量下,中毒昆虫表现为典型的神经中毒症状,即行 动失控、发抖、麻痹直至死亡。
上。持效期15天左右
• 中毒症状:活动变弱、停止,昏迷,瘫软,最终死亡。 • 防治对象:对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等70多种害虫都有 极好的防效,尤其对蔬菜害虫高效。 • 对鱼和蜜蜂毒性较高,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13
作用机制
• 二噁吡咯霉素及仿生合成的吡咯类杀虫剂,为昆虫体内线 粒体氧化磷酸化的解耦联剂,药剂通过对氧化磷酸化过程 的阻断作用,使ADP无法转化为ATP。
• 虫螨腈在昆虫体内先被氧化,使其酸性增强后发挥杀虫作
用。
NC Br
NC
Br
氧化
Cl
Cl N CF3
N H
CF3
CH2OC2H5
虫螨腈
虫螨腈氧化产物
14
主要品种、作用方式及其应用
• 主要为虫螨腈(溴虫腈、除尽),为低毒品种 • 虫螨腈可作为广谱杀虫、杀螨剂使用 • 对不同龄期幼虫的药效相近:用烟蚜夜蛾不同龄期的幼虫为试
噻虫胺 dinotefuran
氯噻啉 imidaclothiz
4
发展简史
• 第三代新烟碱类杀虫剂 • 日本三井公司1998年开发,并在2002年上市的呋虫胺 (dinotefuran),是唯一不含氯原子和芳环的新型烟碱,它
的特征取代基是(四氢-3-呋喃)-甲基,被称为第三代新烟
碱类杀虫剂。
N NH O NH CH3 NO2
19
毒性与应用
• 吡唑类杀虫剂为中等毒性杀虫剂,丁烯氟虫腈对鱼的毒性 低于氟虫腈。 • 杀虫剂主要品种为氟虫腈(锐劲特)和丁烯氟虫腈,作用
方式为触杀、胃毒、内吸。
• 杀螨剂主要为唑螨酯和吡螨胺,以触杀为主。 • 唑螨酯对鱼的毒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