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主题

合集下载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矛盾的经典作品。

它以193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一个大雨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老农民、一位小农民和一位小青年之间的故事,揭示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动荡。

在这部作品中,曹禺以激烈的语言和抒情的文字,勾勒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表现出社会的不公平和农村人民的悲惨处境。

在曹禺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艰难生活,也看到了他们的挣扎和希望。

作者以一种深刻的语言告诉我们,人性的善良和勇敢始终伴随着每个人,即使处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

总之,《雷雨》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曹禺《雷雨》标题解读

曹禺《雷雨》标题解读

曹禺《雷雨》标题解读《雷雨》是我国著名戏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

该剧以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描绘一个家族的命运沉浮,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剧。

一、概述《雷雨》的背景和主题《雷雨》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周家的家庭中。

这个家庭表面上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内部矛盾重重。

作品以雷雨之夜为线索,将周家家族的悲剧一步步推向高潮。

曹禺通过这部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封建伦理、家庭纷争、人性欲望等,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二、分析《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命运《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周萍、周朴、四儿等。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和性格特点。

周萍是个善良、纯洁的女子,却被家族束缚,最终走向悲剧。

周朴是个典型的封建家族子弟,沉迷于享乐和权力,最终自食恶果。

四儿则是封建伦理的牺牲品,她既渴望自由,又无法摆脱家庭的束缚。

这些人物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体命运的压迫和摧残。

三、探讨《雷雨》中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雷雨》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首先,它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对旧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其次,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

最后,作品以雷雨之夜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怒和对光明的渴望。

四、总结《雷雨》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雷雨》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它开创了现实主义戏剧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问世以来,该剧多次被改编和上演,成为我国戏剧舞台上的一部不朽之作。

同时,《雷雨》也成为曹禺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品,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之,《雷雨》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戏剧作品。

通过分析剧中的人物命运和社会背景,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人性百态。

《雷雨》学习材料

《雷雨》学习材料

《雷雨》学习材料雷雨材料1. 《雷雨》概述《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作品,于1934年首次上演。

该剧以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展现一个富家子弟沉沦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陋。

剧中的雷峰和雨果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人物。

2. 剧情简介《雷雨》讲述了雷峰和雷雨这对兄妹的悲剧命运。

雷峰是一个富家子弟,善良而热情,他深爱着自己的妹妹雷雨。

然而,雷雨却被迫嫁给了富商刘五一,一位虚伪而丑陋的男人。

雷峰为了保护妹妹的幸福,不惜与刘五一展开斗争,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3. 主题分析《雷雨》主要探讨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丑陋。

剧中的富家子弟雷峰,在追求真爱和正义的过程中,遭受了封建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压迫。

他面对的是虚伪和贪婪的社会,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4. 人物塑造《雷雨》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经典的是雷峰和雨果。

雷峰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勇气的青年,他代表了人们对于真爱和正义的追求。

而雨果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冷酷的人物,他以自私和利益为驱动,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5. 影响与意义《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戏剧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批判,引起了观众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也成为了中国话剧创作的重要参考。

6. 材料推荐- 雷雨剧本:阅读剧本可以更好地理解剧中的情节和对话,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 电影《雷雨》:观看电影版的《雷雨》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剧情和人物表演,提高对故事的理解。

- 文学评论: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和研究资料,可以深入了解《雷雨》在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以上是《雷雨》材料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的有所帮助。

《雷雨》概述范文

《雷雨》概述范文

《雷雨》概述范文《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家曹禺创作的一部现代剧作,于1934年首演。

这是一部以揭示旧文化对农村女性压迫与束缚为主题的悲剧,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雷雨》的剧情设定在1930年代的中国南方城乡,以荣家庄为背景展开。

故事的核心围绕荣家的四个女性成员展开,分别是荣小姐、荣二姐、荣四姐和荣父的妾夏秋云。

荣家是一个贵族世家,但却千疮百孔。

家族成员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父亲因为贪污贿赂被发配,长子维新因为言辞激烈而被捕,父亲的妾夏秋云对长子情有独钟,导致家庭混乱。

剧中另一个关键角色是荣小姐的相亲对象杜少甫,他来自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但内心孤独寂寞。

在一系列事件的推动下,两个家庭的命运纠结在一起。

全剧以雷雨的比喻手法将荣家庄的家族历史展现出来,雷雨暗示着家族的破灭与衰落。

雷雨所带来的毁灭性的力量,映射出了家族内部的纷争与矛盾,同时也暗指了旧时代的思想禁锢与束缚。

荣小姐是个忧郁而清高的女子,被家族和社会的束缚压得喘不过气。

夏秋云则是一个追求自由与爱情的女性,尽管她是妾室,但她渴望与维新结为夫妻。

荣二姐和荣四姐则分别在家庭与婚姻的催逼下流于堕落。

在这样一个固守旧观念的社会环境中,女性们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他们的尝试和反抗只带来更大的痛苦。

《雷雨》通过对女性命运的描绘,提出了对社会和传统观念的批判。

曹禺批判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压迫和束缚,尖锐地指出了旧时代社会道德的虚伪和破败。

他通过四个女性的命运,刻画了人对命运的反抗和挣扎,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对社会的毒害。

剧中的杜少甫则是一个寻求真爱与渴望自由的年轻男子,他在封建社会的桎梏下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与压抑。

他善良而追求真爱,却因为家族与社会对荣小姐的执念而无法获得爱情的满足。

剧中的夏秋云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性,虽然处于劣势地位,但却没有放弃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

整个剧中的冲突和矛盾反映了封建家庭和封建道德体系的虚伪和封闭。

荣家庄的衰落,也是封建家族制度的衰落的象征。

雷雨高中课文赏析 雷雨高中语文课文概况-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雷雨高中课文赏析 雷雨高中语文课文概况-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雷雨也是大家在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单元第 5 课要学习的内容,这部话剧作品,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雷雨高中课文赏析以及雷雨主要内容概括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

雷雨高中课文赏析1《雷雨》的主题《雷雨》是四幕悲剧。

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 个人物,前后 30 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在作者看来,这场悲剧和罪恶的制造者正是那些威严体面、道貌岸然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

周朴园与侍萍的矛盾分明带有阶级对立的性质,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更可看出社会阶级斗争对作者的直接影响。

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

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2《雷雨》的人物和戏剧冲突曹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30 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

18 年前,他又娶了繁漪。

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

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

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

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

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

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

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 30 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雷雨》鉴赏

《雷雨》鉴赏

《雷雨》鉴赏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话剧之母”。

“雷雨”寓意两个相反的自然现象,一方面代表着狂暴、猛烈的力量,另一方面则象征着清新、洁净的意象,这恰好道出了该剧的主题——充满激情与矛盾的人性。

该剧揭示了民国时期上流社会的不道德和荒淫,展现了人性的丑恶面,描绘了男女之间感情的错乱、背叛和不同的命运。

该剧艺术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贪腐、虚伪和堕落,是一幅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社会画卷。

该剧的人物塑造深入人心,形象逼真,语言生动,情节饱满;一系列严密而又真实的反抗动作掀起了全剧的高潮,把人物的心理描写与动作安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雷雨》探索了中国传统家庭与外界的联系,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交织在剧情中,描绘了一部分中国现实生活的侧面,引人深思。

总之,《雷雨》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刻画出了一个浮华文化与传统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社会上深层的矛盾与问题。

该剧永远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探索。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

《雷雨》文学评论范文1500字《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剧作,通过对多个人物的塑造,展现了旧社会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冷酷无情。

本文将从剧作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语言艺术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论。

首先,剧作《雷雨》的主题主要集中在旧社会的荒诞和人性的丑恶上。

通过“司马黎”家族的故事,曹禺揭示了权力、金钱和利益在旧社会中的腐朽和扭曲。

剧中的各个人物都因为自私和欲望而堕落,人性被毫不留情地放大。

例如,坚持信仰和正义的小雷子,被家庭背叛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最终成为了杀人凶手。

剧作以一种犀利的笔触,直面人性的丑陋和人性的扭曲,力图唤醒观众对旧社会的思考和警醒。

其次,曹禺通过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旧社会的冷酷无情。

剧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既有家族之间明争暗斗的杜少甫,也有卑鄙无耻的司马翎,还有深爱家庭的雷娘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具体和深入,每一个角色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动机。

通过对人物性格描写的细腻和生动,曹禺将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使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曹禺还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和情感冲突,展现了旧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例如,雷妈对雷娘的虐待和对小雷子的冷漠,以及杜少甫对司马黎家庭的操控和算计,无不显示出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恶劣。

最后,剧作《雷雨》还展现了曹禺深厚的语言艺术和写作技巧。

剧本中的人物对白简洁、生动,有力地突出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曹禺善于利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鲜明有力。

例如,雷妈对雷娘的虐待和威胁,直接道出了她的邪恶和变态;小雷子谋杀杜少甫时的对白简短而有力,直接表达了他的愤怒和无奈。

此外,剧本中的舞台设置和情节的安排也非常巧妙,通过不同的场景和时空的切换,使剧情更加紧凑和有张力。

综上所述,《雷雨》是一部对旧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冷酷无情进行揭示的作品。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语言艺术的运用以及舞台情节的安排,曹禺成功地展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扭曲。

《雷雨》导读与赏析(高中篇)

《雷雨》导读与赏析(高中篇)

《雷雨》导读与赏析(高中篇)
摘要:
一、概述《雷雨》的背景与主题
二、分析《雷雨》的人物形象
1.周朴园
2.鲁侍萍
3.鲁大海
4.的四位角色
三、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
四、评价《雷雨》的艺术风格
五、总结《雷雨》的现实意义
正文:
一、《雷雨》的背景与主题
《雷雨》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悲剧。

剧本通过展现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在时代变革中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家庭纷争以及阶级矛盾。

作品以雷雨天气为背景,寓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展现了悲剧的紧张氛围。

二、分析《雷雨》的人物形象
1.周朴园:作为剧中的主角,周朴园是一个封建家庭的代表。

他外表威严,内心狡猾,为了维护家族地位和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

他在剧中呈现出虚伪、自私、冷酷的性格特点。

2.鲁侍萍:她是周朴园的初恋,命运多舛,曾遭受周朴园的抛弃。

鲁侍萍坚韧、刚毅,充满正义感,代表了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鲁大海:鲁侍萍的儿子,工人阶级的代表。

他勇敢、豪迈,具有强烈的阶级意识。

他与周朴园家族的矛盾冲突,展现了阶级斗争的激烈。

4.其他角色:如周萍、周萍的妻子、四眼等角色,他们在剧中起到了衬托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探讨《雷雨》的戏剧冲突
《雷雨》中的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爱恨纠葛;二是周朴园家族内部的伦理纷争;三是阶级矛盾导致的冲突。

这些冲突使得剧情紧张、引人入胜,同时也突显了作品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扬最早提出反封建主题。

他认为生产上周朴园是一个懂得榨取、压迫和欺骗工人的方法的资本家,但在家庭里他是一个顽迷专制的的家长,而“反封建制度是这剧本的主题”。

杨晦也认为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人物”,属于所谓的“官商”:“官”者,“自然是一种封
建势力,不过却往往到国外镀过金的”;“商”者,“却多半是洋商,或准洋商的买办之流”。

朱栋霖从周朴园“这个伪善而又专横冷酷的封建家长”日常生活中对妻儿感情上、心灵上的压迫与控制,看到了封建主义对人和人性的毒害与扼杀。

在朱栋霖的论述中,繁漪、周冲、侍萍、四凤等对周朴园的反抗都是反封建的个性解放,不同的是前两者是精神上人性与个性解放的追求,而后两者是作为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人的生存追求,“无论是人的精神要求的遭扼杀还是人的自然本性遭贱视,其源盖出于罪恶的封建势力”,“(《雷雨》里)响彻着对封建主义的悲愤控诉和对个性解放的热烈响应与追求”。

钱理群进一步说,“一切恶果都是封建主义造成”,除了四凤、周萍、侍萍、繁漪、周冲,甚至周朴园本人也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反封建”主题,相对于“资产阶级罪恶说”更有依据一些。

首先,从曹禺的生平来说,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家庭中,他的父亲对孩子们非常严厉,“我在家最感到害怕的,就是吃饭。

父亲总是在饭桌上教训子女”,“整个家沉静得像坟墓,十分可怕”。

其次,曹禺本人的创作谈也支持这一点。

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曹禺就说“暴露大家庭的罪恶”这一说法“可以追认”,“周朴园自然是当做一个万恶的封建势力代表人物而出现的,我也着力描写那些被他压迫的人们”,他在1980年杭州讲学时也说“写《雷雨》是为了反封建”,在构思时“只有一个反封建思想”,“我心中反封建主题思想是十分明确清晰的”。

后来他虽然说他写《雷雨》时并不是从反封建主题出发,也没有“明确要通过这个戏去反封建”,但评论家说《雷雨》有反封建主题时,他也“承认他们说得很对”。

最后,无论是“资产阶级罪恶说”还是“反封建”说,依据的主要是周朴园及周家的阶级划分,周家在经济上是资产阶级,然而在思想统治上却是封建家长制。

从文本来看,他极力用封建淫威来压制繁漪的个性,要求她做一个“服从的榜样”,对他所谓“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维持,都是封建性的体现。

相对于从经济上来划分周朴园为无恶不作的资产者,将他当做封建大家长来看待,更能够深入的揭示他的本质。

《雷雨》中的命运观也是自从文章诞生以来就有人不断关注的。

研究者围绕着《雷雨》是否有着命运观念或宿命论思想以及这种是何种命运观念、该如何评价等发表自己的意见。

“一部雷雨全都是巧合”,曹禺在叙述自己的创作时说,“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
由于鬼神,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明显的力量。

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
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冲突)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

这主宰,希伯来人的先知们咱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近代的人抛弃了这些
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恰当的命名,也没有能力来表现它的真实相”。

(《雷雨》序)
刘西渭最早提出《雷雨》里有命运观念。

他认为剧中最有力量的是一个隐而不见却是处处令我们感到的一个命运观念。

但是,这种观念绝对不是作者替天说话,文中所谓的报应也
并非天意,这种命运并不是形而上的努力,而是“藏在人物错综的社会关系和人物错综的心理作用里”。

也就是说,由于剧作对现实的把握,令人们感到造成悲剧的不是命运,而是
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物本身的性格,但剧作还是表现了命运观念的。

李树凯从曹禺写《雷雨》的创作谈出发,虽不否认写作的指导思想中有一定的唯物论的思想成分,但更多的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无法抗拒的唯心主义的‘天意’即宿命论思想”,《雷雨》更是毫无疑问的带着宿命论的思想。

新雨认为《雷雨》中的命运观不是在命运之下诚惶诚恐和消极顺从,而是一种积极抗争的激越之情,正是这种命运观使得《雷雨》“超出一般社会问题剧而获得一种能够具有哲理性的深沉意蕴”。

陈丁沙则明确否定了“《雷雨》的思想主题流露着一种宣传宿命论的观点”这一说法。

他认为作者的“神秘的看法”、“主宰”等与宿命论是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的,作者并不是为了写上帝主宰人的命运,而是为了情感上揭露出残忍的现实,作品在客观上也不存在宣传宿命论的嫌疑,而“作品中的人物有宿命观念,绝不等于作品本身或作者本人也具有宿命观念”。

钱谷融进一步说道,曹禺的创作谈并不足以判定《雷雨》里存在着命运观念,因为这些说法是作者“事后追加上去的”,并不是在创作构思中就存在,而且即便是作者创作前就存在这种意识,“作者的主观意图还不等于就是作品的客观思想”,我们要想得到《雷雨》的主题,还是应该从文本出发,而作者是否有命运观念姑且不论,《雷雨》这一作品客观上是没有命运观念的。

也有研究者注意到了《雷雨》的基督教色彩和宗教主题。

曹禺虽然不是基督徒,却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据他说,他从小时候就常到教堂里去,很早就接触到《圣经》,“在清华
大学读书时,我对巴赫的宗教音乐也有过接触。

我读了托尔斯泰的《复活》就非常想看看复活节是怎么回事,也想看看大弥撒的仪式”,“我当时有一种感觉,好像是东撞西撞,在寻找着生活的道路。

……甚至对基督教、天主教,我都想在里边找出一条路”。

基督教的各种思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者曹禺的思想和创作,他的这种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支持着学者对《雷雨》的宗教主题研究。

宋剑华认为“《雷雨》所显示的客观效果,正是人生中‘善’与‘恶’两大势力间的激烈征战,以及‘上帝’(在作品中体现为自然力)所作出的公正裁决”,具有明显的宗教主题。

宋剑华提取了《雷雨》中的二十二对矛盾,得出的结论是《雷雨》的矛盾结构模式是“体现了‘上帝’的意义”。

他还用基督教的“原罪”和“报应”思想对《雷雨》进行解读。

击杀周朴园的儿子,让他承受疯妻的打击,是上帝对周家的原罪施以灭族进行严厉的制
裁。

作品中心人物周朴园的性格发展体现了人性战胜了兽性,周朴园的灵魂也由邪恶走向忏悔,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基督教的忏悔意识。

在环境布局上,则是用“雷雨”、“教堂”
及“巴赫的宗教音乐”将宗教色彩直接表现出来。

宋剑华把雷雨当做“天意”,认为它是“上帝”发怒惩恶劝善的呈现,读者从这劝善惩恶的行为中,“得到了‘愿望’的满足和心灵
快感”,从而得出“弱小者的悲剧,能够唤醒强暴者的忏悔意识,使人间充满‘和谐’与仁爱”的结论。

曾广灿、许正林也从宗教的角度看到了忏悔意识和原罪情结,“尾声让周朴园聆听《圣经》诵读,戏剧正文以回忆形式出现,就好像是周朴园深蕴内心的长长的忏悔祷文”,对
序幕和尾声做出了新的解读,并详细用基督教的原罪与赎罪、罪孽与报应思想解析了剧中人物形象的行为和命运。

王烈耀从《雷雨》的整体结构———用序幕和尾声将所讲述故事隔在十年之外,看到了作者“悲悯之心”给了作品中所有人物的“普爱”或“泛爱”精神,并明确指出“曹禺只是从精神层面,并没有以‘信仰’的方式接受着基督教思想中的‘罪’
与‘爱’的观念”,这与许正林的“它不是属于基督教的,而是属于基督教意识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白薇抓住文中的男性话语(以周朴园的视角)和女性话语(以繁漪的视角)的不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雷雨》进行解读。

“女性的无言(如侍萍)或非理性言语表达(如繁漪)都不可能成为批判社会与文化的自觉力量,批判的语言中不存在男性主体话语之外的真正的异质话语”,当周朴园良知浮现,实现救赎后,又成为新的理性的言说者,而女性则再一次成为“失语人”。

因此,《雷雨》中最具完整意义的第一叙事主角是周朴园,文本真正的主题是“宗法制度中人(=男性)的变异与救赎的悲喜剧”,换而言之,也就是男性失去话语权与重新获得话语权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