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1.2《雷雨》主题思想和艺术结构的批判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1.2《雷雨》主题思想和艺术结构的批判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雷雨》主题思想和艺术结构的批判一、前言话剧《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这个剧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文学史学家称为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并把《雷雨》,定为中学与大学的必修课,这就足可证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为什么《雷雨》在的文学史上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因为它迎合了某种社会政治集团上与文艺理论的需要和政治上的需要,因此就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面旗帜。

下面是文艺理论家和权威冉忆桥先生为《雷雨》写的评语,这是文艺理论家对《雷雨》最权威的定位。

全文如下:《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

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

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

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于周朴园相牵连。

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作品大胆的吸取了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成功的推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暴发力大的剧作。

结构严密紧凑,完整集中。

人物少,时间断,场景集中。

剧情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冉忆桥)概括起来,文艺理论家们对《雷雨》的评价是这样的:严肃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能揭示深刻的社会矛盾,揭地主资产阶级腐朽的灵魂和堕落,压制人性,惨害妇女,残酷的压迫剥削工人阶级的罪恶见长。

主题反映了妇女要求人性的觉醒,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毕业论文摘要《雷雨》以其丰富的内涵,悲剧性的内蕴,赢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雷雨》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心灵困境,同时对21世纪的我们也有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雷雨》戏剧冲突语言特色悲剧意蕴曹禺创作的《雷雨》堪称中国戏剧的杰作,发表至今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悲剧人物的人性光辉,人类的心灵困境,人生困境与命运之谜等人生哲学命题,及其思想给人的深刻启示。

剧中所有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而《雷雨=》绝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绝不仅是个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其戏剧冲突和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指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特征、高度典型化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表现为多方面:毕业论文论文1、戏剧线索的明暗交互,决定着《雷雨》的戏剧冲突剧中情节线索纵横交错,侍萍、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五个人当中有四层婚恋关系,如此关系决定了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

剧本中周萍同蘩漪、四凤两人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

起初是由明线牵动了暗线(蘩漪为了想从四凤手中夺回周萍的爱,而把四凤的妈妈侍萍招到周公馆),此刻明线占着主导地位:最后却是暗线决定了明线(蘩漪抢爱人的计划失败,周萍正要携四凤出逃,突然周朴园出现,承认了与侍萍早年的暧昧关系,完全打乱了已定之局),此刻相反是暗线占了主导地位,统领后篇。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推动剧情向着悲剧高潮发展。

2、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体现出《雷雨》的戏剧冲突《雷雨》在塑造人物中充分设置矛盾冲突。

剧中八个主要人物可以归结为四个三角关系的爱情、婚姻矛盾:侍萍、鲁贵同周朴园的关系:周萍、繁漪同周朴园的关系:繁漪、四凤同周萍的关系:周萍、周冲同四凤的关系。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五幕正剧《大雷雨》作于1859年,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

而四幕正剧《雷雨》写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成名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

这两部剧作的问世,均在其诞生国度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享誉至今,成为世界剧坛熠熠发光的两颗明珠。

这两部同名戏剧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不尽相同,他们却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中刻画出同样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而且两部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等方面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和深入探讨之后,我们却发现它们的相同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之处。

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衍生出来一些具体的方法体系,逐步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分支,其中文类学、主题学和比较诗学占着显著的地位。

主题学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跨国或者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手段和形式。

主题学研究的是“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着的题材”,是“打破时空的界线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它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母题、主题、题材、情境以及意象、套语等。

我国学者将主题学的研究分类划分为:母题研究、主题研究和情境研究。

而主题研究关注的对象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即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

本文运用了比较文学中比较普遍的平行比较的方法,以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戏剧理论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戏剧艺术以及深层创作心理方面重新解读这两部同名戏剧,发掘戏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主题,以探求它们的相同主题从内容到形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

除绪论和结论部分之外,正文部分共包括三章八节,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戏剧主题进行平行比较,其中包括了性格与命运的主题、压迫与反抗的主题、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

浅析《雷雨》与《大雷雨》的主题寓意

浅析《雷雨》与《大雷雨》的主题寓意

浅析《雷雨》与《大雷雨》的主题寓意作者:薛曼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11期薛曼内容摘要:《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雷雨》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之作。

两部剧作发生的时代背景、内容、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但在“雷雨”的基本主题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这些相似点在两部剧各自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与蘩漪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

文章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以卡捷琳娜和蘩漪的悲剧命运为线索,对这两部戏剧的主题从性格与命运、压迫与反抗、婚姻与情爱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关键词:《大雷雨》《雷雨》主题女性《大雷雨》和《雷雨》虽然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内容情节和人物性格也各有差别,但它们在“雷雨”的基本主题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这些相似之处在两部剧各自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与蘩漪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她们几乎具备了“雷雨”的所有特点[2],可以说,她们是剧中“雷雨”形象的典型代表。

文章主要以卡捷琳娜和蘩漪的悲剧命运为线索,分析其主题[3]。

一.背景《大雷雨》[4]创作于1859年,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

1921年,耿济之将其翻译成中文《雷雨》,1937年更名为《大雷雨》,在上海演出。

《雷雨》[5]创作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

这两部剧作一出,就分别在俄国和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且流传至今。

两部同名戏剧的创作时间相差73年,其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并不相同,但他们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却有着饱满的性格特点,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本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探讨两部戏剧的主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二.性格与命运的主题“文学是人学”,人的命运,始终是文学艺术关注的焦点。

性格决定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决定着每个人人生道路的方向。

在《雷雨》中,“命运”的主题无处不在。

周萍与蘩漪、同母异父妹妹之间的情爱纠葛,母亲侍萍30多年前被侮辱、被压迫、被伤害的悲惨经历,30多年后在女儿四凤身上重演,这可谓是重蹈覆辙。

[精品]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对比研究

[精品]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对比研究

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对比研究: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曹禺《雷雨》之对比研究研究现状及意义:《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完成于1859年,是其在俄国农奴制改革之前艺术成就最高的剧作品,文学评论家杜勃罗留波夫特为此撰文《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而《雷雨》则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之作,完成于1933年,它的出现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两部相差大半世纪的剧作,都以“雷雨"命名,由“雷雨’’贯穿整个戏剧,并借用雷雨爆发之时惊天动地的能量来点透自己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安排,显然并非巧合,而是时代的呼唤,是生活在当时社会中的人们的追求与向往的一种表现形式。

目前为止,国内将《大雷雨》和《雷雨》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对比分析的仅有少数。

同时,考虑到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曹禺受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影响,本论文决定从比较文学类型中的平行研究出发,着重历史的和民族特征的角度,从作品的主题、戏剧体裁、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等方面来进行彻底的比较与分析,以便得出确切结论。

平行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美国学派所提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是一种有别于以实证方法为主的影响研究的新型研究方法。

它主要是考察和研究那些在跨地域、跨文化和跨语言背景下没有明确的渊源与事实关系的文学现象之间的异同或互动,它还包括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它运用的方法基本上是逻辑分析与审美批评的综合。

平行研究的目的是去探寻和认识文学的共性、发展规律及其本体价值。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自1921年耿济之先尘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翻译到中国以来,关于其与曹禺《雷雨》的全方位的对比研究目前还较少。

而近年来,随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R益频繁。

因此,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大雷雨》和《雷雨》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和曹禺各自独特的写作风格,体会两部作品中所渗透的民族文化根本特征,还可以促进中俄两国戏剧文学的交流,并进一步丰富比较文学的内容。

《大雷雨》剧本分析

《大雷雨》剧本分析

《大雷雨》剧本分析本文分析了剧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了卡捷琳娜这一女性形象代表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探讨了卡捷琳娜之死表现出的价值。

一.剧本简介《大雷雨》是一首反抗黑暗王国,反抗专横统治的赞歌。

写于十九世纪中叶,它反映了19世纪中叶、农奴制改革前夕的俄国人民,对光明的渴望,对自由幸福的追求。

故事发生在伏尔加河畔的一个小城。

在这里住着一个被当地老百姓暗地骂为“疯狗”的商人萨维奥尔·普罗科菲耶维奇·季科伊,和一个总是装模作样摆出一副大慈大悲样子的富商寡妻马尔法·伊格纳季耶夫娜·卡巴诺娃。

自从卡巴诺娃的儿子季洪·伊万尼奇·卡巴诺夫娶了纯洁美丽的卡捷琳娜为妻之后,卡巴诺娃就开始一味地斥责媳妇卡捷琳娜。

对儿子的近乎变态的爱,导致了对媳妇的无端仇恨。

卡巴诺娃总觉得是媳妇夺走了儿子对她的爱,拆散了母子俩。

所以,整天没完没了地数落卡巴诺夫,折磨卡捷琳娜。

连女儿瓦尔瓦拉也同情嫂子、可怜嫂子,对母亲极为不满。

卡捷琳娜原是个天真烂漫的姑娘,但自从嫁到卡巴诺夫家来,却过着如同地狱般的生活。

婆婆专横跋扈,狠毒乖戾;丈夫则不过是他母亲的应声虫。

他懦弱颓唐,每日只借酒麻醉自己,一有空就往外跑,根本不顾妻子的感情和精神上所受的痛苦。

卡捷琳娜不甘心这样屈辱地生活着,她偷偷爱上了青年鲍利斯。

鲍里斯是商人季科伊的侄子。

他的叔叔借着对祖母留下的遗产中属于鲍里斯和他妹妹的那一份的管理,要求鲍里斯对他绝对服从,总是随意地谩骂他。

两个深受压迫的年轻人相爱了,除了年轻的瓦尔瓦拉、正直的钟表匠库利金等的支持,他们的爱情无法为世俗所容忍,更是让卡巴诺娃这样的旧势力的代表找到了惩治他们的借口。

结果鲍里斯被他的叔叔打发去了西伯利亚,而卡捷琳娜在一个雷雨之夜投河自尽,向黑暗的社会作了最后的抗争,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最后,当一位老人抱着她的尸体,对卡巴诺夫之流发出愤怒谴责时,全剧的主题得到了高度升华。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古代文学是传播我国古代辉煌文化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论文的选题则是写作古代文学的首要任务,题目有一半文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一:欧美文学史1. 希腊神话的思想艺术特色哈姆莱特形象2. 《威尼斯商人》的结构特点3. 伪善性格的集大成者(达尔丢夫形象谈)4. 《吝啬鬼》主人公性格谈歌德《浮士德》对18世纪德国现实的反映5. 《巴黎圣母院》中的“大自然”6. 赋予人物以极端欲念——巴尔扎克人物性格塑造艺术谈7. 《红与黑》的心理描写特征8. 于连——英雄还是野心家“心灵的辩证法”——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9. 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特征10. 雨果创作的人道主义主题综述11. 《人间喜剧》对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反映12. 一个野心家的成长——拉斯蒂涅形象谈13. 平面与极端——雨果人物性格特征谈14. 《新爱洛伊丝》热爱大自然问题15. 《罪与罚》对“超人”思想的批判16. 陀思妥也夫斯基作品的宗教倾向17. 欧洲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作——《堂吉诃德》的流浪汉小说结构与严肃主题18. 《约翰·克里斯朵夫》主人公形象分析19. 劳伦斯长篇小说的思想主题20. 《静静的顿河》的史诗性质21. 高尔基《母亲》的文学史地位22. 《母亲》中母亲形象23. 《母亲》中巴威尔形象《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形象谈24.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谈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二:比较文学1.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特性比较2. 希腊戏剧的早生与中国戏曲的晚熟3.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文学4. 哈姆莱特与于连形象比较《红与黑》于连、《高老5. 头》拉斯蒂涅、《罪与罚》拉斯柯尔尼柯夫形象比6. 英国文学中的堂吉诃德娜拉与安娜形象比较7. 娜拉与中国“五四”文学女性形象比较8. 巴比塞《火线》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比较9.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与海明威反战长篇比较10. 伏脱冷形象与靡非斯特形象比较11. 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中国现代文学“多余人”形象比较12.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13. 朝鲜《春香传》与中国《西厢记》比较14.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狂人日记》比较15. 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中国曹禺《雷雨》比较16. 左拉创作与茅盾创作中的自然主义比较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三:文艺理论部分1、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写作理论述论3、明代《水浒传》传播初探4、《文艺复兴》研究5、女性文学史的书写立场及策略6、论《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7、“80后”文学现象研究8、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化追求9、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10、20世纪小说叙事时间与生命体验11、薛家将故事的演变及其文化解读12、卡彭铁尔小说时间的“返源旅行”13、从中国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14、从鲁迅作品对儿童形象的塑造中看其教育观15、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16、五四新文学缘起的政治文化再考17、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18、现实主义的困惑与探索19、在文学与政策之间20、《左传》故事“经典化”探研21、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22、“五四”小说的叙事。

再谈《雷雨》的主题

再谈《雷雨》的主题

再谈《雷雨》的主题《雷雨》是一部中国现代话剧的杰作,其背后蕴含着深刻而复杂的主题。

本文将从《雷雨》的背景、人物角色、情节展开以及主题探讨等方面,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这部经典之作。

《雷雨》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那时正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部作品揭示了当时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成为反映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经典之作。

在《雷雨》中,曹禺精心塑造了多种人物角色。

其中,周朴园是剧中的核心角色,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注重威严和地位,但却忽视了家庭的人情味和亲情。

而蘩漪则是另一个重要角色,她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情感,但却在家庭和社会中遭受压抑和束缚。

周萍、周冲、四凤等角色则代表了当时青年一代的命运,他们追求自由、幸福和人生价值,但却常常陷入情感的纷争和社会的矛盾之中。

曹禺通过丰富的情节展开,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其中,周朴园和蘩漪之间的感情纠葛是整个剧情发展的核心。

通过周萍和四凤的爱情悲剧,展示了封建伦理道德对青年一代的束缚和扼杀。

同时,周冲的觉醒和死亡则暗示着青年一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无助和悲剧。

《雷雨》的主题深刻而复杂,涉及了家庭伦理、社会道德、人性矛盾等多个方面。

首先,该剧揭示了封建家庭的伦理道德问题,强调了家庭中亲情和爱情的重要性,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个人感情的压抑和扼杀。

其次,该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揭示了封建地主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此外,《雷雨》还探讨了人性的矛盾和悲剧,蘩漪和周萍之间的爱恨情仇、周冲的觉醒与死亡等情节都表现了人性的善恶与追求幸福的无助。

总之,《雷雨》是一部深刻反映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社会现象的杰作,它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悲剧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家庭伦理、社会道德、阶级矛盾和人性的矛盾等多个方面的主题。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现象的重要参考。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是中西方戏剧文学的璀璨明珠,两部作品都深刻探讨了人性、家庭与社会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戏剧《雷雨》和《大雷雨》的主题学比较五幕正剧《大雷雨》作于1859年,是俄国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奥斯特洛夫斯基戏剧创作的成熟。

而四幕正剧《雷雨》写于1932年,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成名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面旗帜。

这两部剧作的问世,均在其诞生国度引起了巨大反响,而且享誉至今,成为世界剧坛熠熠发光的两颗明珠。

这两部同名戏剧的创作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不尽相同,他们却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中刻画出同样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而且两部作品在戏剧情节、人物形象、典型环境等方面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但是,经过仔细分析和深入探讨之后,我们却发现它们的相同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不同之处。

从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领域衍生出来一些具体的方法体系,逐步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学科分支,其中文类学、主题学和比较诗学占着显著的地位。

主题学着重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跨国或者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不同处理,重
点在于研究对象的手段和形式。

主题学研究的是“各国文学互相假借着的题材”,是“打破时空的界线来处理共同的主题,或者,将类似的文学类型采纳为表达规范”,它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母题、主题、题材、情境以及意象、套语等。

我国学者将主题学的研究分类划分为:母题研究、主题研究和情境研究。

而主题研究关注的对象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即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

本文运
用了比较文学中比较普遍的平行比较的方法,以相关的文学理论和戏剧理论为基础,从比较文学、戏剧艺术以及深层创作心理方面重新解读这两部同名戏剧,发掘戏剧的多层次、多角度的主题,以探求它们的相同主题从内容到形式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

除绪论和结论部分之外,正文部分共包括三章八节,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戏剧主题进行平行比较,其中包括了性格与命运的主题、压迫与反抗的主题、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比较文学理论中主题学的基本概况、研究内容和研究分类,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图以及方法,概括了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第一章中我们分析了这两部戏剧中性格与命运的主题,认为决定主人公悲剧性命运的关键因素是社会环境以及由社会环境决定了的家庭环境。

与此同时,男女主人公的个人性格和个性也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命运面前,女主人公们在沉默中的爆发是鲜明个性的勇敢无畏,而男主人公们在沉默中的灭亡则是孱弱性格的悲哀无奈。

在第二章中我们探讨了压迫与反抗的主题,总结出两部戏剧的主人公们面对残酷压迫的三种反抗形式:女主人公全都以自我毁灭主动抗击,“站着死”的勇敢无畏让她们虽死犹生;男主人公无一例外地逃避现实消极对抗,“跪着生”的懦弱卑怯让他们成为活着的死人;而戏剧的“非主角”都选择了“出走”的方式来反抗压迫以追求解放和自由,成为新生力量的优秀代表。

在第三章中我们研究了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的主题,发现两部戏剧中的“情”与“理”都无法两全:婚姻与爱情的碰撞、理性与感性的交锋以及道德与人性的冲突成为爱情悲剧、婚
姻悲剧的根源所在。

婚姻内外的情感都在理性的自我约束和爱欲的生命力量中受到压迫和冲击,从而使得道德与人性的交锋越发激烈,最终写就了婚姻道德和情爱人性的悲歌。

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突出了《雷雨》和《大雷雨》这两部同名戏剧中性格和命运、压迫与反抗、婚姻道德与情爱人性三大主题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充分肯定了它们各自不朽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新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体系为基础,将中、俄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时期的戏剧作品放在一起进行系统地对比,首次对其戏剧主题做历时性的比较研究。

第二,多层次、多角度地发掘同名戏剧的多重主题,不单单总结出它们的相似、相同、相通之处,而是更深刻地分析戏剧“形同”之下的“神异”和“意异”。

第三,在对这两部戏剧的解读过程中,尝试性地采用更为现代、感性和宽容的视角,尤其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以往文学研究中对剧中部分人物以及情节的“定性”。

本文的理论、实践意义在于:首先,探讨了比较文学领域主题学层面上的中俄戏剧文学关系,扩展和加深了俄罗斯戏剧文学研究的主题学内容;其次,在俄罗斯文学研究中开辟出一条中、俄文学多层次、多角度比较研究的途径,在形式和内容上充实了中、俄文学关系研究的方法;最后,通过对这两部经典戏剧较为深入的历时性的文本分析和解读,促进了俄罗斯文学研究新领域的拓宽。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对这两部同名戏剧进行主题学层面上的分析解读是尝试性的,而更艰巨也更有意义的工作是从艺术形式以及美学特征层面上对这两部戏剧进行比较研究,这还有待于我们在文艺理论和哲
学美学思想领域的更深入的学习和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