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剧雷雨的语言艺术
《雷雨》意在言外的语言艺术

《雷雨》意在言外的语言艺术话剧《雷雨》出自现代戏剧家曹禺之手,它问世以来,已经接受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使人百看不厌。
《雷雨》创作和演出的成功,除作品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以外,耐人寻味而又韵味久远的是它储蓄的语言,具体表现为意在言外的语言艺术。
意在言外,就是钟嵘《诗品》所说的“言在耳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段。
《雷雨》由于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高度集中,剧中人物的活动(内在的和外在的)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所要展开的剧情,又正是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的特定内容,因此,这就迫使作者不得不在剧本的语言上下功夫,也正是这特定的生活场景,使得剧中人物相互之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人都有难言之隐,人人都有未尽之言。
在第一幕中,繁漪和四风的一段对话,除了台词符合人物个性和剧情发展之外,其中意在言外的语言形式是颇有特色的,分开看,这段话好似闲笔,平平淡淡,合着看,却掷地有声,委实是愈嚼其味愈浓。
剧情的发展是从繁漪下楼开始的。
周朴园从矿上回家已经是第三天了,前两天繁漪都紧锁房门视而不见,第三天她却突然下楼来了,这是为什么?其原因是周萍这一阵子总是躲着她,不肯和她见面,并且听说周萍要离家到矿上去,所以她特意下楼来,把这些问题弄个明白,然而她一下楼就碰上情敌四凤,繁漪是主人,四凤是仆人,身分有别的两个女人同时热恋着周萍一个男人。
繁漪不愿在四凤面前暴露自己和周萍乱伦的秘密,但又急于想知道周萍的下落,因此,她的探问就不能把话说明,只能装出一副很随便的样子。
繁漪(望着四凤,又故意地转过头去)怎么这两天没见着大少爷?在一般人看来,这似乎是一句家常话,而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极其自然的家常话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隐私所在。
这句省略了主语的话,究竟是她自己没见着大少爷?还是四凤没见着大少爷?还是大少爷怎么不见了?显然,繁漪的这句话是经过了充分考虑的一种试探。
四凤做“贼”心虚,刚听说了繁漪和大少爷“闹鬼”的事,就碰上了繁漪的询问,心里不免有些慌张,然而,她也唯恐在繁漪面前暴露出她与大少爷的僭越私情,所以她也竭力做出随意的样子。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曹禺《雷雨》的戏剧艺术《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现代戏剧成熟的标志。
《雷雨》写于1933年,1934年发表于《文学季刊》,1935年在天津和日本东京公演,引起轰动,郭沫若称之为"一篇难得的优秀的力作"。
《雷雨》是四幕悲剧,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与旧社会的悲剧与罪恶。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各具特色的人物、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和简练含蓄的语言,以及话剧中的诗意特征,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在戏剧艺术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雨》臻于完美之境。
一、设置激烈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通过一个带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反映了正在酝酿一场大变革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其最显著的特点是情节安排巧妙,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
同时,剧中的矛盾激化、缓和、再激化、再缓和,节奏紧凑,不给人丝毫喘息之机,这与剧名"雷雨"那突如其来、迅猛异常之势相吻合。
例如四凤,周萍把她当作救赎,周冲把她当作希望,侍萍却不想让她步自己的后尘。
再例如周萍,对于周朴园是欺骗与罪孽感,对于侍萍是难逃宿命,对于蘩漪是悔恨与惧怯,对周冲是歉意,对四凤是希望。
鲁大海的出现在周公馆掀起了轩然大波,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父子相认不相亲反相仇、母子相认不相亲反相怨、兄弟相认不相亲反相残、夫妻相见不相亲反相恨。
这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与周朴园的正面冲突共有四处。
第一次是周朴园逼蘩漪喝药。
"我不愿意喝这苦东西","我不想喝","留着我晚上喝不成么?"最后她还是妥协了,尽管是"愤怒的把药喝了"。
第二次是周朴园催蘩漪去看病。
这次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的。
论《雷雨》的艺术特色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雷雨》的艺术特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创造了戏剧艺术史上的奇迹。
它是以20世纪初的中国为背景,以激烈的爱情、家庭纠纷和社会变革为主线,揭示了中国传统家庭、社会的种种弊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风貌形成强烈的抨击和揭示。
本文将探讨《雷雨》的艺术特色: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思考、对现代派戏剧的创新、对现实主义的旗帜、对悲剧与喜剧的巧妙融合。
一、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思考关于传统文化的再思考是《雷雨》的一大突出特色。
作品中,汪精卫、孙中山等历史人物的名字被提及,唐代诗歌和元曲也在剧中点缀。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家和赵家的家规、恋爱观念和家庭模式等,以及青年一代对传统观念的拒绝,都呼应了传统文化受到质疑的现实问题。
作品中通过李雷和范妮群的爱情,揭示了当时婚姻的束缚和悲剧,在对传统婚姻观念的批判中开辟了崭新的视角。
而范进中的代表性所在则在于对传统财产观念、权威观念、人际关系等的揭示。
他身负家族世仇,但同时厌恶权贵势力,他令人深思的行为让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度的反思。
整部作品贯串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她并没有采取与之划清界限的方式,而是用一种既包容又审视的态度来面对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这样的表现与作者所关注的现实问题的密切相关。
二、对现代派戏剧的创新《雷雨》开掘了现代派戏剧的潜力,是中国史上第一次尝试采取现代戏剧方式来表现女性自由解放、爱情自由、性爱、亲情冲突等现代议题。
《雷雨》采取了对癌症、恋爱、财产等主题的深入探讨,塑造出深度的人物形象,使得戏剧主题得到进一步完善。
作品剧本架构合理,艺术整体性体现得非常出色,人物性格形象饱满、生动,既有社会群像,又有饱含人文关怀的内心反应,俨然成为一件艺术珍品。
其对话语言流畅优美、生动有情,和对精神内涵的深刻揭露,也具有现代派风格。
《雷雨》的成功彻底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束缚,让人们看到了戏剧创作的广阔天地。
三、对现实主义的旗帜《雷雨》的构思深入现实,自己写作的流畅雅致语言,也剖析了当时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家庭私欲、社会堕落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作者的反媚俗、反糜烂的现实主义精神。
谈谈《雷雨》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

谈谈《雷雨》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戏剧语言有两种,一是舞台说明,二是人物语言。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
我想,戏剧的定义,把文学与美术等诸类艺术并列一起却又放在首位,其实并非从广义的思维语言的角度解释戏剧,而是单单抽其以完成塑造人物形象、构建矛盾冲突之任务为主体的剧本创作而言;在搬上舞台或银幕之前,戏剧可以说是绝对优势的文学艺术。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戏剧特别是以对话为主要特质的话剧语言,就更是艺术中的艺术了。
在此谈谈《雷雨》人物语言的三个特点:第一、高度个性化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性格、心理的声音外化。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刚才还是一个温情脉脉,俨然在感情中不能自拔的性情中人,但立即就撕破了多情的面纱,露出了冷酷的本质;因为以周朴园之心度之,他感到了名声和利益的威胁。
这个转变完全是人的本质使然,语言无法掩饰得了。
周朴园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由内衣取出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无情又无义,再也伪装不下去了,便化为语言,绝!摆架子,树威性,即使在不是自家人面前,也无法自持。
既封建,又资本家;钱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他本能的以为。
在这里,语言是灵魂的直裸。
人物语言不需经过修饰,本质而又本能,非他莫属,这就是高度个性化。
鲁大海的语言是他倔强、鲁莽、幼稚的个性的写照:鲁大海可是你们完全错了。
……鲁大海(看合同)什么?(慢慢地)他们三个人签了字?……鲁大海(如梦初醒)这三个没有骨头的东西!……个性化语言的好处是:作家通过它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读者通过它直观(实际上是“直听”)人物的性格,生动可感,真实可信。
关于雷雨的艺术特色

关于雷雨的艺术特色雷雨是中国著名的话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一。
该剧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首演,至今已经演出了无数个版本,成为中国话剧界的经典之作。
关于雷雨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一、本剧表现了封建家族的沉沦雷雨讲述的是发生在一户大家族中的家事纷争,以及家族走向衰败的过程。
作品中描绘出一个封建家族的兴盛和沉沦,其中家族中各个成员的命运变迁呈现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本剧的时代背景设置为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作品的时代背景被设置为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当时的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雷雨的地理背景邻近上海,这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感。
同时,上海这个城市的繁华与浮躁,也让作品描绘的封建家族的落寞更加鲜明。
三、本剧的性格塑造或奠定了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基础雷雨中塑造出了一批性格丰满、情感真挚、刻画逼真的人物形象。
如颜小峰的算计、刁蛮的小兰、善良而忧郁的雷峰等等。
作品中这些形象的塑造极具现实感,它们身上的情感、矛盾,是人们生活中看到的。
而这样的角色刻画,为中国现代话剧塑造了现实主义的基础。
四、本剧深入剖析了“道德底线”、“亲情”等话题作品中,颜小峰不惜强奸妇女、杀害亲姐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最为黑暗的一面。
与之相比,雷峰弃医从文,信守自己的信仰所代表的人性光辉。
剧中通过人物的塑造,极为深刻地剖析了“道德底线”、“亲情”等话题,给读者思考一些现实性问题提供了思路。
五、本剧通过严谨的结构与对话,使得人物思想更加深刻、逼真作品的结构与对话精益求精,几个层次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严谨的构造。
各种情感的交锋、各种命运的交汇,让读者非常容易沉浸在各个环节中,感受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
本剧的文笔自然,平实,富有表现力,让人们看到了现代语言表达的高峰。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雷雨不仅是一部剧本,同时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刻画出封建家族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光辉,深入剖析了社会现实,通过严谨的结构与对话,让人物思想更加深刻、逼真,它的艺术特点,不仅催生了一批现代中国话剧,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禺《雷雨》的语言特色

曹禺《雷雨》的语言特色
曹禺《雷雨》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节紧凑,语言简洁精炼,篇幅短小精悍。
曹禺用短小的对白,将情节推向高潮,将登场人物的性格与关系概括精准,穿插着描绘自然景物,使情节更为紧凑,吸引读者。
2. 对话语言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曹禺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呈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并将这些表达与情节紧密结合。
3. 表现手法多样,既有言语交流,也有心理描写和音效描写。
曹禺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大量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人物内心和行动的情感冲突,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效果。
4. 语言幽默,有时带有讽刺性,点出人性弱点。
曹禺的语言富有幽默感,有时候运用夸张的手法,以此来掩饰或升华人物的弱点,或者揭示人类的普遍弱点。
5. 语言中透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强调人们的无奈和命运。
曹禺的语言常常显露出深深的悲凉感,生动地显示出人在时代和社会环境中的无奈和命运。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文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论文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雷雨》的戏剧艺术作者:苏文德学校: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二零一二年五月论《雷雨》的戏剧艺术目录论《雷雨》的戏剧艺术摘要:曹禺的出现在中国话剧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他的《雷雨》是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无论在人物形象、大型化的结构、戏剧语言等方面的创造上,他所达到的水平,都高于过去的剧作家,把我国话剧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本文将从多方面探讨《雷雨》的戏剧艺术,希望对此作品及其曹禺的戏剧艺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曹禺;《雷雨》;戏剧艺术;话剧一、艺术风格《雷雨》是一部思想进步、艺术独创的名着。
它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善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二,情节生动、丰富、紧张。
第三,语言简练、舍蓄,富有戏剧性;台词有力.富有动作性:人物诗言鲜明.富有音乐性。
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人物内心世界《雷雨》的艺术风格渗透在人物塑造上,是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赋予人物以浓厚的抒情色彩。
作家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严格遵循着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逻辑.写出了人物的行为、发展和结局。
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有多么激烈紧张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
《雷雨》中的人物是鲜明而复杂的。
中心人物周朴园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也是受新思想影响的年轻人,也曾有过想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对侍萍的爱是有过真情实感的,只是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新编整理雷雨戏剧的艺术特色 [《雷雨》艺术特色]
![新编整理雷雨戏剧的艺术特色 [《雷雨》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b5cccd6ac1c708a1294a4462.png)
雷雨戏剧的艺术特色[《雷雨》艺术特色] 其一,个性化的对话语言。
在课文中人物在用词、语气上都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各有特色,而且随着剧情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如周朴园的盛气凌人,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等都符合人物特有的身份。
而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后的对话,更表现了他们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周朴园和鲁侍萍见面是偶然的。
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侍萍。
他也并没有想到侍萍还会出现,因为他以为侍萍早已死去多年了。
在这特定的情境下,周朴园开始了同鲁侍萍的对话。
他用对待下人的态度,不经意地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
他忽然从侍萍关窗的举止看到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发出询问:你──你贵姓?从漫不经心到认真起来,气氛趋于紧张,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我姓鲁。
使气氛稍有缓和。
周朴园就此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的询问那在三十年前发生的梅家一个年轻小姐投水自尽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能保持语调的平和,但听到周朴园在撒谎,于是越来越悲愤地叙述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悲惨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
他时而表情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用疑虑的口吻发问:你姓什么?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份时,他徐徐立起,说:哦,你,你,你是──已经惊恐得语不成声。
当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时,便撕下怀念的面纱,用威逼的口气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则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接着,她字字血、声声泪,控诉了周朴园给她造成的三十多年的苦难。
在这种情况下,惟恐将事情闹大的周朴园赶紧用缓和的语调说: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可是,鲁侍萍厉声抗争: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周朴园又赶紧大谈其对鲁侍萍的纪念。
看到这种手段也不能奏效,他终于使出了自认为最有力的一手,即企图用金钱来平息侍萍对他的仇恨,他那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以及一切路费、用费,都归我担负的话语,不仅表现了资本家金钱第一的本性,也把他急于赶走侍萍,掩饰自己罪恶的心理表现得活灵活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话剧《雷雨》的语言艺术| [<<][>>]摘要:曹禺戏剧语言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戏剧语言具有个性鲜明的性格化,高度的精练美,强烈的富有感染力的动作性,耐人寻味的含蓄美,立体生动的舞台感,意韵深厚的诗意和抒情性等特点。
也正是上述这些洗练精美的戏剧语言艺术特点,使得曹禺剧作文意厚重,文采浓烈,文情飞扬,堪称绝妙为世人所称道。
曹禺1933年创作了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
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三大经典名作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的颠峰时期.曹禺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在了中国戏剧舞台的天幕上.虽然大幕已经垂落,但曹禺却以他笔下那些永生的人物,继续他生命的演出.曹禺处理戏剧冲突,能深入剧中人的内心世界,或则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或则刻画剧中人内心的自我交战。
表面的争执、外部的冲突都包蕴着剧中人的内心交战。
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与日常生活场景,都是为了酝酿、激发与表现内心冲突。
只有这类冲突,才是真正富有戏剧性的冲突。
《雷雨》正是在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中运用富于强烈艺术魅力的语言展现人物的心灵交锋。
语言是一种很神奇的人类创造物,它看不见,摸不到,却能成为任何东西,任何事情。
所以熟练地驾驭语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许多作家都因为在写作中因为无法恰当的使用语言而苦恼。
“没有一种痛苦要比无法使用语言而更痛苦”①这是对神奇的语言最无奈的感叹了。
而且,对于戏剧家来说,语言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因为戏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和观众进行交流,沟通的,只有丰富多彩的语言才能吸引观众,引导观众。
剧中人物的塑造除了部分的舞台说明以外,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物的矛盾冲突也是依仗人物语言来实现的。
这首先要求戏剧语言具有个性化。
因为个性化的语言才能使人物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戏剧是以矛盾冲突发展来展开的,这也一定程度上要求戏剧语言必须能够表达这种戏剧冲突,这也要求语言上要具有动作性。
动作性的语言和充分的表现力是揭示戏剧矛盾最有力的武器,也是一部话剧成功与否的关键;话剧和其他文学作品不同,也许读者读小说时哪里不明白可以回头再研究。
但是,在舞台上演出的话剧是不能停止的。
这就要求话剧的语言必须简洁,精练,通俗易懂,切勿冗长拖沓;优秀剧作的语言总是含蓄、蕴籍,耐人寻味的,这样会使观众主动的进行思考,积极地投身到戏剧所创造的氛围之中;当然,话剧语言必须具有抒情性和诗意,这是话剧语言的灵魂。
而且,这种诗意不是按照诗的格式,所谓的韵律搭建的。
而是要求剧作家具有诗人的气质,诗人的情操,诗人的品格。
面对这样的种种困难和限制,曹禺先生把语言的艺术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在《雷雨》这部戏剧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一个优秀剧作家的非凡能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艺术丰碑,流芳百世,永照后人!下面让我们以《雷雨》为例来欣赏一下曹禺先生的语言艺术特点:1、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优秀的戏剧语言,一定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因为剧中人物性格的创造,主要依赖于人物的语言。
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要求剧中人物的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有益于表现人物独特的个性。
曹禺笔下的人物个性化语言,非常突出。
如第一幕中对鲁贵语言的刻画,那奸猾的笑容,委琐的语言,把一个奴才的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
给观众们内心刻上了很深的印象。
又如后面的周萍与的对话:繁你父亲对不起我,他用同样手段把我骗到你们家来,我逃不开,生了冲儿。
十几年来像刚才一样的凶横,把我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
你突然从家乡出来,是你,是你把我引到一条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路上去。
是你引诱我的!萍引诱!我请你不要用这两个字好不好?你知道当时的情形怎么样?繁你忘记了在这屋子里,半夜,我哭的时候,你叹息着说的话么?你说你恨你的父亲,你说过,你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
萍你忘了。
那时我年青,我的冲动叫我说出来这样糊涂的话。
周萍正觉得这个家自己已经不能再呆下去了,他想用自己的逃避来远离着一切。
但是他是蘩漪唯一的一根救命的稻草,她怎么会轻易放过呢?于是她将乱伦的事情怪罪到周萍身上,然后紧接着就是威逼利诱……在第二幕中的这段对话为我们诠释了这母子二人乱伦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鲁贵曾经说过的闹鬼的故事。
但是面对这样的事实,周萍的懦弱和虚伪,不负责任和推脱;繁漪的果敢阴鸷,为了挣脱牢笼不择手段的决心便完全的暴露出来了。
作家曾说:“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
作者用力刻划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
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作家曾说:“这类的女人许多有着美丽的心灵,然为着不正常的发展,和环境的窒息,她们变为乘戾,成为人所不能了解的。
受着人的嫉恶,社会的压制,这样抑郁终身,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的女人,在我们这个现社会里不知有多少吧。
”②正是这些个性化的台词把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正引导着我们完全投入的,进入一场即将到来的雷雨之中。
2、语言丰富深刻的精炼美戏剧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戏剧语言必须精炼。
戏剧语言的精炼美表现在台词表达内容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就是说,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丰富、最广博的内容,做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在〈雷雨〉中这样的几乎没有特别拗口的台词,做到了通俗易懂,精练深刻。
而且,台词里充满了精妙的停顿和省略,使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完全进入台词所创设的情景中。
首先周朴园让周萍、周冲跪下“请”繁漪吃药:(望着萍、不等萍跪下,急促地)我喝,我在喝!(拿碗,喝了两口,眼泪又涌出来,望一望周朴园峻厉的眼和苦恼的萍,咽下愤恨,一气喝下)哦……可以说,繁漪此刻是百感交集。
她憎恶周朴园的专横、冷酷和虚伪,把免于“吃药”的希望寄托在身边那个令她倾注了热忱的男人周萍身上;然而,这个懦弱的男人给予她的却是难堪的失望,而两人的情爱关系又使她不忍委屈于他;于是,她只好在“我喝,我在喝”的急促语音伴随下将所有的懊恼连同那苦药咽了下去。
饱含情感色彩的一声“哦……”多少悲苦和哀怨都不言而明。
还有周萍羞愤地自杀。
枪声传来,随之是一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静场。
周朴园所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的可怕预感被繁漪一声“啊!”证实了。
望着倒在血泊中的情人,繁漪没来得及判明他的死活,一阵疑惑地“狂喊”:“他……他……”其间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周朴园也许是深感罪孽的深重,命运将他捉弄得“呆立”在那里。
繁漪的思绪则可能乱如麻团他死了吗?还能活过来吗?但不管怎样,这一声枪响破灭了一切的幻想;这一滩腥血染没了所有情怨……她的一番“困兽之斗”可以到此结束了。
可见这里停顿和省略是何等的精妙,正如曹禺所言:“节制或沉静在舞台上更是为人所欣赏。
”③3、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是指剧中人物不仅表现出在说话,而且出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思想感情,它是和手势、表情、形体动作结合在一起的`,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如《雷雨》第二幕中鲁大海在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时,侍萍目睹了离别二十多年的长子周萍打自己另一个儿子鲁大海时,内心世界的痛苦变化过程。
鲁大海:你们这些混账东西,放开我。
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她大哭起来,不禁冲口而说出了这样一段话: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段话饱含了侍萍极其复杂的感情,她先是震惊,接着猛醒,继而愤怒,最后怒斥,一系列感情的急剧变化过程。
周家父子这样对待鲁大海,是侍萍所没有想到的,感到非常震惊,但事实又使她幡然醒悟,所以她愤怒地斥责:“这真是一群强盗!”周萍打了鲁大海两记耳光,犹如打在她的心上,她没有想到日夜想见的萍儿竟这样狠毒。
于是,她惊疑地说:“你是萍”,这明明是想认离别多年的儿子,言外之意是想说“你是萍儿”。
话音刚出口,她答应周朴园不认儿子的要求又理智地把“萍”改为谐音“凭”并愤怒地斥责“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一个谐音“凭”字的巧妙运用,确且地表达了她感情的急剧变化,内心世界的极大痛苦和悲愤。
当周萍问“你是谁?”侍萍说:“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做母亲多么想让眼前的儿子周萍喊一声“妈妈”,“我是你的------- ”的潜台词是想说:“我是你的妈”。
妈字就要脱口而出,她又再一次抑制住自己感情,马上改成“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4、台词耐人寻味的含蓄美优秀剧作的语言总是含蓄、蕴籍,耐人寻味的,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是戏剧的酵母。
“潜台词”就是潜藏在人物台词之中的真正含义,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人们在日常交谈中常说的“话里有话”。
既要演员便于“上口”又要观众听来“入耳”这些语言能给观众和读者留下展开丰富想象的余地。
韵味深长的潜台词也是一部话剧是否优秀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在〈雷雨〉中,优秀的潜台词比比皆是如:大海打周萍时所说的“你准备好了?”就是指你是准备好跑了呢?还是准备好挨打了呢?又如《雷雨》第二幕周朴园与侍萍相见那场戏,当周朴园还不知道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侍萍时,表现出一种眷念、忏悔之情,当认出侍萍后,露出了资产阶级伪君子的真相。
他严厉地责问: “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 ”这两句从下意识中冒出来的话,是有内心语言和潜台词的。
前一句话“你来干什么?”的潜台词有两层意思:其一,你大可不必到这儿来;其二是一种威胁之意,你想来敲诈我吗? 后一句话“谁指使你来的?”的潜台词是:不是你,那一定是鲁贵指使你来敲诈我的。
他非常害怕他和侍萍的事暴露在鲁贵这个下人面前,这对他的名誉、社会地位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这两句“言外之意”的潜台词,对于表现周朴园的虚伪性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含蓄的语言表达潜在的意思是曹禺等优秀作家最值得称道的艺术手法,这使观众在欣赏话剧的过程中能够完全的投入其中,调动起观众的积极性,思在其中。
5、惊心动魄的舞台感一部好的剧本不仅文学性强,经得起读,而且舞台感要强,既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又是杰出的舞台剧。
这一特色既体现在剧本创作的台词中,又体现在“舞台指示”的描绘之中。
如《雷雨》第一幕蘩漪出场时的舞台提示:“她一望就知道是个果敢阴鸷的女人。
她的脸色苍白,只有嘴唇微红她的大而灰暗的眼睛同高鼻梁令人觉得有些害怕。
………她的眼光会充满了一个年青妇人失望后的痛苦与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