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动作分析..

合集下载

动作分析

动作分析

VTech Telecommunications Ltd动作分析一、概念动作分析是在程序决定之后,对操作有身体细微动作进行分析,删去无效的动作或不必要动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动作分析的目的:1.简化操作方法,发现操作人员的浪费,减轻工人疲劳,为制定标准工作法提供资料;2.发现空闲时间,取消不必要的动作,为制定动作时间标准提供资料。

吉尔布雷斯夫妇认为:大多数工作都是由人的双手完成,而且所有的手工活动都是由一些基本动作的组合并不断重复。

动素:指人体不能再分割的基本动作;动素是动作划分的基本单位,是组成动作的基本要素。

二、动素的涵义1.伸手------指空手移向目的物。

伸手的起点:是从手开始朝向目的物到手抵达目的物的瞬间。

伸手动素特点:1)当手朝向目的物或者某一动素完成后,手需回时发生的。

2)伸手途中常有予对动作伴生。

3)伸手常在放手动作之后,而在抓取动作之前发生。

2.移动(又叫搬运)------是手或身体的某一部位将物体由一个地点移至另一个地点。

移动是从手有负荷于始朝向目的地且抵达目的地点止。

移动有空间的移动、推动、拉动、滑动、拖动、旋转等形式。

当移动途中突然停止时即为握持动素。

移动途中常有予对动素伴生,一般劝按其困难程度可分为:1)移动至固定停靠处。

2)移动至大概位置。

3)移到精确位置。

4)移动至不定位置。

3.抓取------利用手指或手掌充分控制物体的动作。

抓取动素是以手指环绕一物体,欲控制该物体的时刻起至物体已被充分控制的瞬间止物体已被充分控制后连续抓取不叫抓取,而称“握持”;如果用器具来抓取时,应称“使用”不能称抓取。

但戴手套抓取时,则为抓取,固为手套不是器具,它仅起着保护手的目的。

除手之外用人体其它部位控制物体时,可称为抓取,抓取动素常发生在伸手与移动动素之间。

4.定位------是指将物体摆置放于特定的位置上的动作。

定位是从操作的手开始摆动,扭转或滑动物体至一特定的方位的时刻开始至被正确安置于特定的位置时刻为止。

第七章 动作分析

第七章 动作分析

第七章动作分析7.1 动作分析概述一、动作分析的定义动作分析是在程序决定后,研究人体各种动作的浪费,以寻求省力、省时、安全和最经济的动作的过程。

其定义是:动作分析是按操作者实施的动作顺序观察动作,用特定的记号记录以手、眼为中心的人体各部位的动作内容,并将记录表格化,以此为基础,判断动作的好坏,找出改善点的一套分析方法。

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1)动作分析的对象是操作者实施的动作。

这里的动作是指操作者身体各个部位的每一个活动。

如寻找、握取、移动、装配必要的目的物等。

(2)动作分析的目的是发现操作人员的无效动作或浪费现象,简化操作方法,减少工作疲劳,降低劳动强度。

(3)动作分析的实质是研究分析人在进行各种操作的细微动作,删除无效动作,使操作简便有效,以提高工作效率。

下面简单介绍其中常用的三种:(1)动素分析:观察人体中的手、足动作和眼、头活动,把两手的动作顺序、方法与眼睛的各种活动联系起来,用描述最小动作单元的动素记号记录动作并加以分析的一种方法。

(2)慢速摄影分析:按每11s拍摄一张照片的标准对作业实施过程拍摄,以此进行观察分析,把握操作者和所有物件移动中存在的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3)VTR分析:用摄像机对作业的实施过程摄像,再通过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此法可忠实的记录作业的实施过程,并能马上放像,因此除用于动作分析外,也广泛用于其他的作业改善。

7.2 动素分析一、动素和动素分析的概念在双手作业分析中如果把握了作业动作的实际情况,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仅把握和分析了动作大概的实施顺序和方法,还不能深入探讨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状态。

动素分析就是把作业动作进一步细分为手、足、眼、头等人体各部位的一个一个的动作,以便进行细微的分析和讨论。

比如,对手的等待状态,可以进一步明确是处于“简单的手的空闲状态”还是处于“用眼寻找目的物过程中的手等待状态”,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探讨改善的策略。

虽然动作有许多种类,但是将动作进一步细分到不能再分的要素后,可以发现所有的动作都由一些简单的、共同的基本动作组成,我们把这些简单的、共同的基本动作称之为动素。

动作分析基本知识

动作分析基本知识

動作分析基本知識動作分析,是對人完成某項作業或某項活動的動作進行細微的分析,刪去所有不必要的動作,制定出最有效的動作序列的一種技術.動作分析的種類: 目視動作分析動素分析影片分析動素的概念:所謂動素,是指人體不能再分割的基本動作。

動素是動作劃分的基本單位,是組成動作的基本要素。

動素的涵義:1)伸手伸手是指空手移動伸向目的物。

伸手動素的特點是:當手朝向目的物或某一動素完成,手需伸回時發生伸手動素。

伸手途中常有預對動作伴生。

伸手常在放手動作之後,而在抓取動作之前發生。

伸手動素按其難易程度可分爲以下幾類:伸手到固定位置;伸手到每次的位置略有變動的目的物;伸手到一堆中的目的物;伸手到一甚小的目的物,需精確抓取。

2)移物移動是手或身體的某一部位由一個地點移至另一個地點。

移動按其困難程度可分爲:移物至固定停靠處;移物至大概位置;移物至精確位置;移物至不定位置。

3)抓取抓取是指利用手指或手掌充分控制物體的動作。

4)定位定位是指將物體擺置放於特定的位置上的動作。

定位可分爲以下幾種情形:按一定的方向定位;數種方向均可;任何方向均可。

5)裝配裝配是指將兩個以上的物體結合在一起的動作。

6)拆卸拆卸是指將以物體分解爲兩個以上的物體的動作。

拆卸按其難易程度可分爲下列三種情形:鬆動;稍緊;很緊。

7)使用使用動素是利用工具或設備改便物體的動作。

8)放手放手就是放下物體的動作。

放手動素有下列兩種形式:(1)拾取的放手,此種形式又可分爲a.將物體放置後再鬆手;b.在半空中讓物體自由落下。

(2)觸取的放手。

1)尋找尋找是指用眼睛或手摸索物體的動作。

2)選擇選擇動素是從兩個以上相類似的物體中選取其中一個的動作。

3)檢驗檢驗動素是將物體與規定的標準進行比較的動作。

4)計劃計劃動素是操作者在操作中,爲計劃作業方法的動作。

5)預對預對動素是將物體按預定的方式置於正確的位置,爲後繼動作作準備的動作。

6)握持握持動素是指手指或手掌連續控制物體並保持靜止狀態的動作。

动作分析内训稿

动作分析内训稿

动作分析内训稿一、引言动作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表现形式,它是生活实践中的一种特定行为方式。

在人体的运动表现中,动作不仅是基本的生理表现,更是人体运动发展的基础,是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

因此,对动作进行分析和训练,可以提高人体运动技能的水平,增加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动作特征分析1. 动作的形态特征:动作的形态特征包括动作的姿势、力度、速度、幅度和精细程度等。

姿势是指动作的表现形式,力度是指动作的强度,速度是指动作的快慢,幅度是指动作的范围大小,精细程度是指动作的细微程度。

2. 动作的时间特征:动作的时间特征主要包括动作的起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的时间长度。

动作的起始阶段是指动作开始之时,中间阶段是指动作发展的过程,结束阶段是指动作结束的时间。

3. 动作的空间特征:动作在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包括动作的方向、位置、高度和距离等。

方向是指动作的朝向,位置是指动作的位置,高度是指动作的高低,距离是指动作的远近。

4. 动作的动力特征:动作的动力特征主要包括动作的力量和速度。

力量是指动作的强度,速度是指动作的快慢。

5. 动作的技术特征:动作的技术特征是指动作所需的技术和动作的技术要求。

技术是指动作的技巧和方法,技术要求是指动作的技术要求。

三、动作的内训方法1. 视频分析法:通过录像监控和分析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活动,研究运动员动作的技术特征和表现形式,发现动作的不足和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调整。

2. 身体感知法:通过体感训练和身体感知训练,提高运动员对动作的感知和认知能力,促使运动员深入了解动作的特征和要求,提高动作的表现能力。

3. 动作模仿法:通过模仿优秀运动员的动作表现,引导运动员对动作进行模仿和自我调整,不断提高动作表现水平。

4. 动作对比法:通过对比不同运动员的动作表现,分析优点和不足,找出差距和问题,指导运动员进行动作改进和提高。

五、动作的内训过程1. 动作的分解:将动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和组合动作,逐步进行动作的分解和组合练习。

动作分析-动素分析

动作分析-动素分析
如其他条件相同,则人对声音的反应比对光的反应快,而对触 觉的反应比对声和光的反应更快。人对声音的反应时间为0.185s; 人对光的反应时间为0.225s;人对触觉的反应时间为0.175s。
▪ 改善:
能否取消或与其它操作合并? 能否同时使用多种量具或多种用途的量具? 增加亮度或改善灯光的布置是否可以减少检验时间? 检验物与检验者眼睛的距离是否合适? 检验物的数量是否能够采用电动自动检验?
是否视搬运物的重量,使用身体最合适的部位,而达到最快的搬运 速度。
是否有些身体的动作可以取消。 双手的动作能否同时,对称而又反方向。 能否由提送改为滑送。 眼的动作能否与手的动作相协调。
(3)握取(Grasp,用G表示)
▪ 定义:利用手指充分控制物体。 ▪ 起点:当手指或手掌环绕一物体,欲控制该物体的瞬间开
▪ 开始
零件放置操作台上
▪ 结束
装配一组放入左边 箱中
2.4.3 动素的名称、定义及形象符号
动素的性质划分
▪ 按照对操作的影响,动素可分为:
❖ 有效动素:对操作有直接贡献者。包 括装配、拆卸、使用、伸手、握取、 移物及放手等。
❖ 无效动素(或辅助动素):如寻找、 选择、检查、持住、定位等。
▪ 动素同心圆:
▪ 定义:空手移动,伸向目标,又称运空。 ▪ 起点;当手开始伸出的瞬间开始。 ▪ 终点:当手触及目的物的瞬间终了。 ▪ 分析:
伸手系指空手; 此动素前常接“放手”,后跟“握取”; 此动素不能取消,但可缩短距离; 移动距离是指动素的实际路径,非两点间的直线距离;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手移动长距离较短距离需要的时间较多; 熟练的操作者在重复性工作的继续周程内,其手的移动几乎经过完
(9)寻找(Search,用Sh表示)

动作分析与编舞学习计划

动作分析与编舞学习计划

动作分析与编舞学习计划一、动作分析动作分析是舞蹈编创的基础,通过对动作进行分解、组合和发展,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舞蹈作品。

动作分析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它可以帮助舞蹈者深入理解舞蹈动作的内在规律,找到动作的美感特点和表现方式,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水平和表演效果。

1. 动作分解动作分解是指将整个舞蹈动作分解成一个个小的步骤,从而帮助舞蹈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和技术细节。

在进行动作分解时,舞蹈者需要注意动作的起始位置、移动路径、转向和结束姿势,同时还要注重节奏、重心转移、身体协调和动作连贯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动作分解,舞蹈者可以逐步掌握和完善舞蹈动作,提高自己的舞蹈技术水平。

2. 动作组合动作组合是指将各种单一的动作元素进行有机地组合,在舞蹈作品中形成连贯、流畅和富有美感的舞蹈动作。

在进行动作组合时,舞蹈者需要注重动作之间的过渡、关联和编排,要求具有灵活的思维和敏锐的观察力。

同时还要根据舞蹈作品的表现要求和情感内涵,合理地进行动作组合,使舞蹈动作更加饱满、生动和有力。

通过动作组合,舞蹈者可以创造出新颖的舞蹈形式和结构,使舞蹈作品更富有艺术魅力。

3. 动作发展动作发展是指在已有的基本动作上进一步延伸、拓展和发展,通过对动作进行改变、衍生和发散,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舞蹈表现形式。

在进行动作发展时,舞蹈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进行试验和实践,寻找新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方式。

同时还要注重动作的逻辑性、连续性和变化性,要求动作发展既可以保持原有动作的特点和风格,又能够赋予舞蹈作品新的灵感和内涵。

通过动作发展,舞蹈者可以积极探索和创新舞蹈艺术,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舞蹈创作。

二、编舞学习计划编舞是一项需要系统学习和长期实践的复杂工作,需要舞蹈者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丰富的舞蹈经验和独特的艺术感悟。

编舞学习计划是舞蹈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编舞技能和水平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学习和训练,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可以帮助舞蹈者更好地掌握舞蹈创作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编舞能力和水平。

动作分析和改善的方法

动作分析和改善的方法

虽然设定了框架,但 是定位却
有动作偏差
在治具上追加拿取部位的事例
【改善前】 治具
框架
没有拿取框架 的场所
作业不方便 动作有偏差
【改善后】
安装了锥状治具 (导向治具等)、放 入框架也变得容易
降低动作的偏差
【改善后】
在治具上、 追加拿取部位 容易抓取框架 降低动作的偏差
不合适・狭窄
○安装的简便化
簡使用简易治具安装的事例 【改善前】
3-2.改善
3-2-1.动作的观察方法和改善
(1)学习动作的观察方法和改善目的和用途
所谓动作的观察方法、就是积极观察作业内容、使动作 内容更加能效的(效果的)。认为平时习惯的作业・动作 就是当然的、稍微一点有无效动作就可以看出来。 小的浪费 如果积累到1天、就会导致大的时间损失。
(2)所谓动作 所谓动作・・・
连续观测
要素作业时间分析
动作分析的范围
(3)动作的看法(着眼点)----『动作改善的3个要点』
①①动作动的作幅的度 大小
踏出脚
头的动作 肩部运动
手的上下运动



步行距离的缩短 ○设备、作业台的大小①
作业台宽度的缩短 【改善前】
【改善后】
710mm
贴标签机大 作业台的宽度宽
步行距离长
400mm
变更贴标签机的形状 (横→竖)缩小作业台宽度 缩短步行距离
【改善后】
固 定 架 上 下 滑 道
框架
・在固定位置(作业点的正上方)取到 ・滑道可以定位到螺丝上
③③动动作作顺的序 顺序
3 作业动作相关
着眼点 保持
解说
没有用手持有框架或者工具就进行作业的情况 ・治具化・夹具化・机械化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

运动解剖学动作分析
近固定
克制工作
腕关节屈
前臂屈肌群
近固定
克制工作
躯干向左回旋
左侧腹内斜肌、右侧腹外斜肌
下固定
克制工作
6.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阶段(反同)
关节的运动
原动肌
肌肉工作条件
肌肉工作性质
腰椎段屈
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
下固定
克制工作
髋关节屈
髂腰肌、股直肌
远固定
克制工作
向下还原阶段(慢反)
关节的运动
原动肌
肌肉工作条件
肩关节伸
胸大肌、三角肌前部
远固定
退让工作
肘关节屈
肱三头肌、肘肌
远固定
退让工作Βιβλιοθήκη 腕关节伸前臂屈肌群远固定
退让工作
3.排球扣球:
扣球的一刹那(快同)
关节的运动
原动肌名称
肌肉工作条件
肌肉工作性质
肩关节?
近固定
克制工作
肘关节屈
肱二头肌、肱肌
近固定
克制工作
腕关节屈
前臂屈肌群
近固定
克制工作
4.单手肩上投蓝:
出手的一刹那(反同)
肌肉工作性质
腰椎段伸
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
下固定
退让工作
髋关节伸
髂腰肌、股直肌
远固定
退让工作
7.立定跳远:
向上起跳阶段(反同)
关节的运动
原动肌名称
肌肉工作条件
肌肉工作性质
髋关节伸
臀大肌、股后肌群
远固定
克制工作
膝关节伸
股四头肌
远固定
克制工作
踝关节屈
小腿三头肌、胫骨后肌
远固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应用重点
北京市仁和医院 康复医学科 张宏 治疗师
翻身 正常观察到的运动模式有三大类 1、运动从上半身开始时。 2、运动从下半身开始时。 3、无节段运动时。


仰卧位开始肢位。 开始部位 上部躯干:屈曲旋转。 下部肢位:伸展旋转。 非阶段性的:中间仰卧位。 运动的过度 从上部躯干开始:下部随上部躯干而旋转 从下部躯干开始:上部随着下部躯干而旋转。
一边拉一边站起,用单手拉稳定的东西, 或用健侧下肢向后方压。
站立动作中的要素 1、确定脚的位置。 2、伸展颈部与躯干由屈髋而使身体前倾。 3、膝向前方活动。 4、使髋膝伸展以后得到立位的对位对线。

坐下动作中要点 1、伸展颈与脊柱,,使躯干较屈髋更倾向前方。 2、向前出膝。 3、屈膝。 问题所在。 体重主要加在健肢上。体重支撑不均。 体重不能充分向前方移动。 双肩向前方移动超过踝,并且膝不能向前方移动。 患者以躯干及头部屈曲代替屈髋,或冲向椅子边扭 向前方使体重向前方移动。






典型病例 上臂强伸展,肘撑住地面产生旋转。或者在床边,抓住床边等努力使 躯干旋转,并使下肢外展外旋来弥补下肢及躯干的旋转,此时也使头 同样旋转,上抬。这些连续运动的时机多不一致。 健侧头部,肩胛带,上肢,骨盆,,下肢个体节运动缺乏协调性,这 是由于协调机能被破坏导致。 对侧上下肢多会被引向翻身侧相反的方向,是由于迟缓性瘫痪本身重 力造成。 上肢多留在翻身方向相反的对侧,痉挛性偏瘫中因肩胛带周围肌张力 亢进被拉向后方也多因此原因。 进而上肢、躯干、骨盆、下肢经常连接散乱,仅头部与上肢旋转,骨 盆以下多残留,这多见于下肢肌力低,自主性差或感觉减退较重时。
四肢运动 从上部躯干开始:上肢起辅助作用与躯干一 起运动。 从下部躯干开始:下肢起辅助作用与躯干一 起运动。 从非阶段性运动开始:躯干与上下肢同时运 动。 结束肢位:侧卧位。


剖析 从仰卧位到侧卧位意味着力学上从稳定到不 稳定状态。这就像停止的车发动时一样需 要很大的力矩。 所以有必要拉起上肢或下肢,或者用手称 床,用脚蹬右侧卧时使用的躯干模式 2、记录瘫痪侧上肢所利用的程度。上肢模 式与躯干模式一致。 3、记录将下肢抬到床上的能力。看能否单 独抬起瘫痪侧下肢,即利用模式。 4、瘫痪侧上下肢是否出现有非对称性。

偏瘫的坐起。 最常见的异常模式 患者使用笔直坐起时以及一边拉床一边坐 起时,会出现头部及上部躯干上抬时脚抬 起。脚抬起后,体重回到骨盆,躯干运动 困难。此时上肢失去平衡,固会成为屈曲 位。此时臀部为支点,上半身复原

完成困难原因 1,缺乏躯干控制与对线对位。 2、躯干开始姿势不充分 3、下肢肌力下降与非对称性。 4、缺乏伸膝控制。早期伸膝及过度伸膝 5.踝关节活动范围下降。 6、肌肉及其他软组织伸展性下降。 7、下肢伸肌张力亢进及上肢肌张力亢进。


代偿模式
站起时,使用健侧上肢从椅子上称起。 上部躯干与下肢之间的运动错乱。

站起(坐到立位) 1、从下部躯干开始运动站立 2、从下部躯干和骨盆开始的站立。 3、从上部躯干开始的站立。 开始位置:座位,在屈髋,屈膝下及少许背屈下,下部躯干 上方所控制的躯干。 动作开始:伴屈髋的躯干前倾。 过度早期:臀部离开,足部背屈最大,躯干前倾向前方。 过度后期:双髋,膝,踝伸展,躯干后方移动,回到垂直位。 结束:取得平衡立位。

谢谢大家 !!!记得要多观察病号
啊。。。 2009年12月17日 于北京市仁和医院康复医学科
偏瘫患者的翻身 早期 若勉强使用可动部位,多诱发联合反应。 使瘫痪侧肌张力亢进,这种反复的状态多 形成异常的运动模式。 在偏瘫患者等强压健侧或强拉床栏而获得旋 转力多无效。在这种情况下,若多努力会 引起异常运动。 要让患者理解到使用瘫痪侧的上下肢,使 产生翻身所必须的旋转力矩是有效的。

向一侧翻身时,为产生较大旋转而在对侧 上下肢或肩,骨盆产生旋转。既不产生妨 碍翻身方向的运动。 偏瘫患者由于存在一侧上下肢运动即感觉 障碍,由于缺乏正常时所见的运动不充分, 为此许多患者健侧上肢付出很多努力。
翻身障碍的原因 1.上下肢肌张力亢进。 2.缺乏躯干控制。 3.下肢肌力下降。 4.下肢肌张力下降。 5.由于肌肉短缩导致对线消失。 6.肩痛。


评定指南 1.开始记录个人喜好的翻身模式 2.患者能在左右哪一方面做旋转开始模式 3.在翻身动作中可观察到怎样的身体非对称性即寄 发问题。 4.患者能否无肩痛像瘫痪侧翻身。 5.为矫正患者的非对称性,辅助躯干模式治疗者 将双手放在患者躯干上,能得到怎样的改善。 6.治疗者为矫正患者的非对称性、上肢及下肢与 躯干一起活动,将手放在上肢或下肢会有怎样的 改善。
坐起(由一侧仰卧位向躯干旋转,一边成常坐 位。) 开始肢位:仰卧位。 躯干上部的屈曲与旋转。 躯干:躯干上部向左右旋转。 上肢:从前臂支撑体重到上肢屈曲位下的支撑体 重。 下肢:由左右的臀部和大腿支撑体重。 结束肢位:常坐位。

坐起困难的原因。 1、瘫痪侧忽视倾向。 2、瘫痪侧肩胛带痉挛。 3、非瘫痪侧肩胛带支撑性及稳定性下降。 4、非瘫痪侧肌力下降。 5、躯干骨盆柔软性下降。 6、动作顺序未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