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合集下载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范本(2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范本(2篇)

振动的危害与防护范本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场合。

然而,振动也可能对人体带来一定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振动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旨在提高人们对于振动危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分为机械振动和人体振动两个方面。

机械振动主要是由于机械设备的运转引起的振动,如机械、电动工具、汽车等。

这种振动主要通过人体的手、手臂、腰部等部位传递进入身体,长期受到机械振动的影响可能导致手部疾病、骨质疏松、肌肉劳损等。

而人体振动主要是由于人体本身的运动引起的振动,如长时间的行走、跑步、搬运重物等。

这些活动会对人体造成较大的冲击和震动,长期受到人体振动的影响可能导致关节损伤、骨骼疾病、脊柱问题等。

为了保护人体免受振动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减少机械振动的传递。

在使用机械设备或工具时,可以选择采用减振手套、减振垫等装置,以减少振动对手部的冲击。

另外,适当调整机械设备的工作方式,减少振动产生的频率和幅度。

2.配备良好的人体防护装备。

在进行需要长时间行走、跑步等活动时,可以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护膝等装备,以减少振动对关节的影响。

在搬运重物时,可以使用手套、护腰带等装备,保护脊柱和手部。

3.改善工作环境。

对于在工作中接触到机械振动的人员,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增加隔音材料、减振装置等,以减少振动的传递。

另外,对于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员,可以提供适当的休息时间,减少连续运动对身体的冲击。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避免长时间单一姿势的工作,如长时间低头操作电脑、持续曲腰搬运重物等。

同时,也要注意控制运动的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

5.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尤其是针对常接触振动的人员,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护和治疗。

总而言之,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

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应加强对振动危害的认识,积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通过合理的工作安排、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身体保护意识的提高,我们可以减少振动对身体的伤害,提高生活质量。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职业危害及预防生产性振动是指在工作过程中由于机械设备、工业机器人或其他设备产生的机械振动。

生产性振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主要表现为牙齿松动、手指颤动、血管收缩等病症,严重的话还会造成肌肉麻痹、脊椎疾病等职业病。

为了减少生产性振动对人体造成的危害,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职业危害1. 骨骼和关节病生产性振动不仅会对骨骼和关节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影响到肌肉,引发骨骼和关节炎。

经常接触生产性振动的工人容易患有振动白化病、四肢僵硬、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2. 循环系统疾病生产性振动对人体循环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长期接触振动的工人容易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心脑血管意外等疾病。

3. 神经系统疾病长期暴露在生产性振动环境中,会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包括神经炎、震颤、神经痛等。

4. 普通疾病生产性振动还会对人体的消化、呼吸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运动神经元病、肝脏损伤、胃病等。

预防措施1. 设备和工具的改进采用具有降振能力的设备和工具,减少生产性振动对工人的危害。

例如,改进工业机械设备的减振装置,采用降低振动的材料等。

2. 备戴个人防护装备工人在接触生产性振动时应戴上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腰带等,减少振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3. 控制振动源通过采取隔振措施,如改善地基、加装减振器等,减少振动源对工人的危害。

4. 工作场所布局合理布局工作场所,尽量减少振动源对工人的直接接触。

例如,将振动源远离工人操作区域,设立挡板、隔音墙等。

5.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长时间暴露在生产性振动环境中会增加职业病的风险,因此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尽量减少暴露时间。

6. 培训和教育加强工人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工人的防护意识,教育工人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总结生产性振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包括骨骼和关节病、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为减少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如设备和工具改进、个人防护装备备戴、控制振动源、合理布局工作场所、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培训和教育等。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它可以是机械振动、声学振动或结构振动等。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振动环境。

然而,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中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本文将探讨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骨骼与关节:长期接触强烈振动可能导致骨骼和关节的损伤。

振动会增加骨骼和关节的负荷,使它们暴露在过大的力和压力下,导致骨折、关节炎和脊椎病等疾病。

2. 血液和循环系统:强烈的振动会对人体的血液和循环系统造成影响。

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脏负荷,引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健康问题。

3. 呼吸系统:振动还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影响。

高强度振动会引起呼吸困难、气管痉挛和肺功能退化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气道疾病和呼吸衰竭。

4. 神经系统: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振动会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导致神经炎症、颤抖和感觉异常等症状。

为了预防振动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1. 控制振动源:减少或消除振动源是预防振动危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可以采用隔振措施、提高设备的平稳性、进行振动消除等方法来减少振动源对人体的影响。

2. 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对于高强度振动环境,应使用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例如,可以戴上防护耳罩、眼镜和手套等来降低振动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3. 进行工作坐姿调整:合理的工作坐姿调整有助于减少振动对身体的影响。

坐姿应保持舒适,脊柱和关节应保持稳定,减少振动对骨骼和关节的冲击。

4. 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在振动环境中,应加强工作环境的管理,如增加隔音、隔振设备,保持设备的定期维护和检修等。

5. 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的工作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与振动相关的健康问题。

总之,振动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危害,特别是长期接触高强度振动环境的人。

通过控制振动源、使用个体防护装备、调整工作坐姿、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和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振动危害,并保护人体健康。

2024年振动的危害及预防(3篇)

2024年振动的危害及预防(3篇)

2024年振动的危害及预防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然而,新兴科技所带来的便利和进步也伴随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其中之一就是振动,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振动不当使用或者长期暴露于振动环境中,都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因此,了解振动的危害以及如何预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2024年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第一部分:振动的危害1. 对人体的危害振动是一种机械波,可以通过物体的传递和传播。

当人体暴露在较大振动环境中时,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健康反应。

首先,长期暴露于强烈振动环境中会导致骨骼、肌肉和关节的疲劳和损伤,从而引发振动病。

其次,振动还可能影响人的冠心病发生率,并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发展有关。

此外,振动还会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长期的振动暴露还会引发心理上的压力和焦虑。

2. 对环境的危害振动不仅对人体有害,还会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巨大的振动力量可能导致地震,给地球造成破坏。

振动还可能引起建筑物的损坏,特别是对于那些未经充分考虑震动环境的建筑。

此外,振动还会对水体、土壤、植物和动物等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振动对环境的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振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二部分:振动的预防1. 对人体的预防为了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1)工程措施:在设计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时,要考虑减振装置的设计。

例如,在汽车中安装悬挂系统,减少汽车行驶中产生的振动。

此外,对于机械工作场所,可以采取隔振吸震等措施减少振动的传递。

(2)人身防护:对于长时间暴露在振动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应该佩戴振动防护装备,如耳塞、手套、靴子等。

这些装备可以有效减轻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3)工时和休息: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在振动环境中。

工作时长一般不宜超过每天8小时,并定期进行体检。

2. 对环境的预防为了减少振动对环境的危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1)环境评估:在选择振动源的位置时,应该对周围环境进行评估,避免振动对周围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振动是在机械、建筑、矿山等工作场所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也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因素。

长期受到振动的影响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继发性尘肺、骨关节疾病、听力损伤等,并且可能引发慢性病和职业病。

因此,对振动的危害进行认识和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一、振动的危害1.对人体的直接危害长时间、高强度的振动对人体产生的主要危害有耳聋、神经功能障碍、胃肠功能紊乱、视力、心理及心血管症状。

具体表现为头痛、耳鸣、恶心、心悸、失眠、血压升高、视力模糊、注意力不集中等。

2.对人体骨骼、肌肉的损伤振动会影响人体骨骼和肌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其受到持续或者间断的震动刺激。

长期受到振动的影响会导致骨质疏松、骨折、关节炎等疾病。

另外,振动还会导致肌肉疲劳和肌肉损伤,使肌肉功能减弱,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3.对内脏器官的影响振动会对内脏器官产生直接的刺激作用,如振动能通过胃、肠壁的振动传导,引起胃肠道运动紊乱,导致胃痛、腹泻等症状。

此外,振动还会导致心功能紊乱,引发心血管病。

二、预防振动危害的措施1.工程控制针对振动源进行改造或者采取隔离措施。

例如,在机械设备上安装减振装置,减少振动的传导,降低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在建筑施工中,采用隔离带和缓冲措施,避免振动传递到周围土地和建筑结构。

2.人工控制为防止振动对工人造成危害,应严格控制工人的暴露时间和强度,采取合理的工作安排和轮班制度,避免长时间连续进行振动作业。

此外,还要配备相应的防护装备,如防振手套、防振鞋等,保护工人身体受到振动的最小化。

3.人体适应性强化通过适度地锻炼和训练,增强人体的适应性,提高抗振能力。

根据工作特点,科学制定人员轮岗和工作强度,避免工人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振动环境中。

4.个体防护对于直接接触振动的工人,可以佩戴防护耳塞、耳罩、护目镜等防护设备,避免直接受到振动的影响。

另外,也可以进行定期体检,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5.加强监测和评估需要对工作场所的振动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振动超标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振动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生活和工作场所的物理现象,在很多时候给人们带来便利与快乐,例如乘坐摩天轮、跑步机等器械,或欣赏音乐、观看电影等娱乐活动中。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工作场合,人类长久以来接触的大量振动却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本文就来探讨振动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振动的危害实验显示,经常接触振动的工作人员,尤其是需要长时间在振动的环境下工作的人,容易患上一系列的职业病,包括手臂、肩膀、腰椎和脊柱的慢性损伤、神经病变、静脉曲张、肠胃道、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

这些疾病的产生,往往与振动的强度、频率、方向及工作时震动部位等因素有关。

骨骼肌肉慢性损伤长时间在振动作用下的操作工人,骨骼、肌肉等组织可能受到伤害,尤其是工作人员的手、臂、肩膀等部位,会受到较大的损伤,由此引发肌肉疲劳、骨骼痛等问题,出现肩袖损伤、腱鞘炎、旋转肌肌肉损伤等。

此外,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还可能诱发慢性劳损性颈腰椎病、骨质增生等疾病。

神经病变振动的长期作用还会导致神经病变。

振动作用下,经常性地摩擦触碰可以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进而产生麻木、刺痛、肌肉无力、感觉障碍等症状。

相对较长时间的振动作用可能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神经病变,例如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尿失禁等。

静脉曲张振动作用下的长时间工作,尤其是下肢振动的工作岗位,很容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这是因为,长时间的下肢震动会影响下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的曲张功能,导致两种血管的功能失调并产生相对应的症状。

如长时间的坐或站立状态下,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引起下肢浮肿;在俯卧及休息状态下,下肢血压升高。

肠胃道症状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的人还容易出现肠胃道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常规的身体活动受到振动的约束,进食不正常,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肠胃的消化和吸收。

心血管系统疾病振动的长期作用还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

人体长时间处于振动环境下,会出现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例如高血压、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等。

生殖系统损伤男性长期在振动环境下工作可能会出现生殖系统问题。

振动的危害及防护

振动的危害及防护

三、振动的危害1)振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较早地表现在神经系统:①大脑皮层机能减弱,如出现脑电图异常,条件反射潜伏期及运动时值延长;② 脊髓中枢受影响,可出现膝反射亢进或消失;③ 植物神经受影响,表现为组织营养障碍,如指甲松脆,或因植物神经功能被扰乱而影响到其它内脏;④ 前庭器官受影响,会引起前庭器官的壶腹背纤维细胞和耳石膜的退行改变,致使前庭功能兴奋性异常;⑤ 皮肤感觉出现紊乱,其中尤以振动感觉和痛觉的改变最明显。

(2)振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主要有:①周围毛细血管张力的改变,是振动作用引起的极其明显的体症。

振动能使周围血管神经调节机能发生障碍,使末梢血管呈现痉挛、短小,而后呈无力状态而扩张、扭曲;②受振动作用的手指掌面皮温度较正常人低2~5℃;③ 心肌能改变,最主要的变化是节律与传导系方面的异常,其中心动过缓者占受检人数的42.5%,且多伴有以窦性心律不齐。

传导系方面的异常以心房内、心室内、心房室间传导阻滞为多见。

(3)振动对骨质的影响。

骨质的改变一般发生较晚,大多数人要在强振动环境中生活4~5年才出现。

最常见的是囊样改变、尺骨矩状突和各种变形性骨关节病。

其次为末指指骨管养性破坏、肩关节周围炎、桡骨茎突炎、局限性骨质硬化、骨质疏松及外生骨疣等。

(4)振动对听觉的影响。

振动对听觉造成的损伤与噪声不同,噪声听力损伤以高频3000~4000Hz为主;振动性听力损伤则以低频125~250Hz为主。

长期的振动能使耳蜗顶部受损伤,使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发生萎缩性病变,导致语言听力下降。

(5)振动引起的人体机能障碍。

一般以性机能下降、气体代谢增加等机能障碍较为多见。

妇女则有子宫下垂、流产及异常分娩等。

三、振动的防治振动不仅影响和危害在振源附近操作的工人,而且还会通过地面传递到远处,造成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成为一种公害。

因此对于振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

首先应确认有振动问题的地点,找出振源,了解产生振动的原因,再研究降低振动的方法,实施最有效的措施。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三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三篇)

振动病的危害及预防振动病是一种由于持续或重复的机械振动引起的职业性疾病,主要影响工人接触振动工具或机械时的手部和手臂。

振动病对受影响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许多危害,并且可能导致慢性伤病和工作能力的降低。

因此,预防振动病非常重要,有助于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振动病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是明显的。

长期接触振动会导致手臂和手部肌肉疲劳、酸痛、抖动和僵硬。

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手指、手腕、前臂等部位出现疼痛和炎症,甚至局部感觉障碍。

振动病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患者患心脏病和高血压的风险。

此外,长期接触强烈振动还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和关节疾病等骨骼系统疾病。

其次,振动病对工作效率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受到振动影响的工人手部协调能力下降,可能导致精细操作和任务执行能力下降。

振动病还可能导致工作错误率增加,工作效率低下,对生产和工作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要预防振动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降低振动暴露:通过设计和使用低振动工具和机械设备来降低振动暴露。

对于必然存在振动的设备,可以通过加装减振装置和降噪设备来减少振动传递和噪音。

2. 控制工作时间和频率:减少与振动相关的工作时间,适当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暴露在振动环境中。

3. 增加员工的康复和锻炼:通过定期锻炼和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员工的肌肉和韧带,提高身体适应振动的能力,并促进康复。

4. 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对于无法消除振动暴露的情况,应提供个人防护设备,如护腕、护手套等,减少振动对身体的直接影响。

5. 健康监测和培训: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振动病症状,并进行相关的预防和治疗。

此外,还应为员工提供相关的预防知识和培训,以提高他们对振动病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总结起来,振动病对工人的健康和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包括对身体健康的直接影响和对工作效率的不利影响。

因此,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通过降低振动暴露、控制工作时间和频率、增加康复和锻炼、提供个人防护设备以及进行健康监测和培训,可以有效预防振动病的发生,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动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生产中由生产工具、设备等产生的振动称生产性振动。

在生产中接触到的振动源有:(1)铆钉机、凿岩机、风铲等风动工具;(2)电钻、电锯、林业用油锯、砂轮机、抛光机、研磨机、养路捣固机等电动工具;(3)内燃机车、船舶、摩托车等运输工具;(4)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

振动对人体各系统均可生产影响,按其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

生产中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是局部振动。

局部振动亦谓手传振动。

表现出对人体组织的交替压缩与拉抻,并向四周传播。

振动在人体组织中传导性的大小顺序是: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体和脑组织。

振动对人体各系统影响表现在:(1)引起脑电图改变;条件反射潜伏期改变;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血压不稳、心律不稳等;皮肤感觉功能降低,如触觉、温热觉、疼觉,尤其是振动感觉最早出现迟钝。

(2)40~300Hz的振动能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表现为末梢血管痉挛、脑血流图异常;心脏方面可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房内、室内、房室间传导阻滞等。

(3)握力下降,肌电图异常,肌纤维颤动,肌肉萎缩和疼痛等。

(4)40Hz以下的大振幅振动易引起骨和关节的改变,骨的X光底片上可见到骨贸形成、骨质疏松、骨关节变形和坏死等。

(5)振动引起的听力变化以125~250Hz频段的听力下降为特点,但在早期仍以高频段听力损失为主,而后才出现低频段听力下降。

振动和噪声有联合作用。

(6)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可产生局部振动病。

局部振动病是以末
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发病部位一般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简称白指)。

我国1957年就将局部振动病定为职业病。

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是振动频率、加速度和振幅。

人体只对1~1000Hz振动产生振动感觉。

频率在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30~300Hz主要是引起末梢血管痉挛,发生白指。

频率相同时,加速度越大,其危害亦越大。

振幅大,频率低的振动主要作用于前庭器官,并可使内脏产生移位。

频率一定时,振幅越大,对机体影响越大。

寒冷是振动病发病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寒冷可导致血流量减少,使血液循环发生改变,导致局部供血不足,促进振动病发生。

接触振动时间越长,振动病发病率越高。

工间休息对预防振动病有积极意义。

人对振动的敏感程度与身体所处位置有关。

人体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敏感。

有的作业要采取强制体位,甚至胸腹部或下肢紧贴振动物体,振动的危害就更大。

加工部件硬度大时,工人所受危害亦大,冲击力大的振动易使骨、关节发生病变。

为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必须对振动危害加以控制,其主要途径如下:改革工艺,从根本上取消和减少手持风动工具的作业,用液压、焊接、粘接代替铆接;改进风动工具,采用有效减振措施,改革工具排气口的位置;采用自动、半自动操纵装置,以减少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手持振动工具者,应戴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无指手套,并注意保暖防寒;对新工人应作就业前体检,有血管痉挛和肢端血管失调及神经炎患者,禁止从事振动作业;对接触振动的作业工
人应定期体检,间隔时间应为2~3年;对振动病患者应给予必要的治疗,对反复发作者应调离振动作业岗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