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钦差大臣》的幽默讽刺艺术
浅析《钦差大臣》和《伪君子》中的讽刺手法

浅析《钦差大臣》和《伪君子》中的讽刺手法法学院姜美辰教学号:13140306浅析《钦差大臣》与《伪君子》的讽刺手法《钦差大臣》是俄国作家果戈里的作品,《伪君子》是法国作家莫里哀的作品,虽然两者的创作时间相差200年左右,但是两部作品其中运用的讽刺手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钦差大臣》创作于1863年,讲述的是纨绔子弟赫列斯塔科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
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正是基于当时俄国的农奴制度下的腐朽的官场现状,果戈里正是通过这样一部喜剧,揭示出农奴制下,俄国官僚制度的落后和弊端。
通过对主人公:赫列斯塔科夫,市长,邮局局长等这样的人物群体的塑造,进一步揭示,讽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质特征,将其所有的丑恶都暴露了出来。
在这部出色的作品中,作者运用了许多创作手法,比如,渲染,衬托,对比,反衬,以及及其细腻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整部作品贯穿其中的讽刺手法。
首先,果戈理在情节设定上跳出了传统戏剧的规范,把观众的笑声当作正面形象。
传统的戏剧往往在结尾会惩恶扬善,但《钦差大臣》中,赫列斯塔科夫和市长都没有受到惩罚,作者最后设定了一个一分多钟的“哑场”,让观众在爆笑和沉思中对剧中的人物进行批判。
这正是作品开头说的“自己脸丑,莫怨镜子”,这是最有力的讽刺。
曾经有人评价说:“在果戈理之前,从来没有一个人把俄国官僚的病理解剖过程写得这样完整,他一面嘲笑,一面透视这种卑鄙、可恶的灵魂中最隐蔽的痛苦。
”其次,在情节构思上,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来突出其中的讽刺意味,特别是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
如市长把赫列斯塔科夫当作钦差大臣之后,赫列斯塔科夫不断地搜刮钱财并且泰然自若,他的仆人却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担忧并建议他逃走,把仆人的着急和赫列斯塔科夫的不以为意做鲜明的对比,更能表现这些纨绔子弟的傲慢和不可理喻,加强了讽刺意味。
试论《钦差大臣》喜剧特色

试论《钦差大臣》喜剧特色概要:《钦差大臣》这部喜剧作品在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让读者始终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所紧紧吸引,达到了喜剧效果。
在语言组织上,全文采用漫画式的夸张,让人物在自曝家丑中将人性的弱点一点点渲染放大,在辛辣幽默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
而结尾的留白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的空间,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也正是得益于这些独特的喜剧色彩,《钦差大臣》这部讽刺型喜剧,毋庸置疑的称谓讽刺型喜剧中的代表作。
果戈理将俄国谚语“脸丑莫怨镜子歪”用在《钦差大臣》的卷首,无疑开宗明义地点明了喜剧的主旨以及剧作家本人的追求:如实地在现生活,不但让自己的作品像镜子般对映像不作任何的理想化,而且让这面镜子像照妖镜般照出那些丑类的可憎面目,从而给以鞭挞嘲讽。
10身处于当时浑浊的社会环境,果戈理怀着优愤的心情,决心运用喜剧的形式,对现买生活中的一切丑恶和卑劣行径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
果戈理的喜剧向来为人称道,而《钦差大臣》是果戈理的代表作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
笔者认为《钦差大臣》的喜剧特色集中体现在如下方面:一、巧妙的情节:让戏剧在错位中上演。
巧合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有利于把戏剧文学作品中的矛盾冲突集中起来,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钦差大臣》的巧合着重体现在在错位中展示荒唐可笑的东西。
错位是对事物规律和常情常理的一种偏离和错置。
通过这一方式揭示戏剧矛盾,展现出喜剧事物和人物的荒唐可笑之处往往产生滑稽的效果。
果戈理在《钦差大臣》中塑造的一系列喜剧人物,都有内在的喜剧性格。
文中的第一个错位是一群地方官吏把一个从彼得堡来的年轻小官吏,落魄于旅途的纨绔子弟赫列斯塔科夫,误认为外出私访的钦差大臣。
赫列斯塔科夫便假戏真做,摆出钦差大臣的架势,于是那些昏了头脑的的贪官们就愈加信以为真,纷纷抱着美梦成真的幻想,施展各种手段向假钦差献媚、行贿,甚至为争宠而相互攻汗、揭短。
而赫列斯塔科夫捞饱以后便威风凛凛地扬长而去,空留市长一家还沉浸在自己的“将军梦”中。
小丑的滑稽戏——《钦差大臣》中出场人数众多的讽刺性场景分析

默荒诞剧 ,《钦差大 臣*使用现实主义手法进行创作 ,通过对 俄 们个个半斤八两 ,却还不忘记在背地里恶语 中伤彼此 。慈善医
国当时社 会官僚阶级和百姓生活现状进行夸张的描绘 ,强烈抨 院主任 向赫列斯塔科夫直陈督学 向青年人灌输极端思 想 ,认为
击 了统治阶级 的腐败无能 与下层官 员对 上层官 员的奴 颜婢膝 , 他是比雅各宾党人还 要坏的人 。钦差大 臣会 见的最后两个人 :
着 一 出 出 闹剧 。读 完 戏 剧 ,读 者 脑 中勾 勒 出的 剧 中人 物 形 象 就 恐 ,实际上赫 列斯塔 科夫脑中想的竟然是向他们借钱 。能用钱
像是书 中给 出的插 图:大腹便便 ,贼眉 鼠眼。而剧 中依次 出现 解决掉钦差大臣 自然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所以从一百卢布 、二
的群像场面更是使戏剧 的讽 刺性 逐渐加 重 ,最后达 到高 潮 ,令 百卢布到四百、五百 、八百 、一千 ,众人纷纷 “倾囊相助”。正
第一个讽刺意味浓重的场景是众 多官 员依次接受假钦差大 场彻 头彻尾的闹剧”。【lJ 他们 口径一致 ,认 为果 戈里作品中出现
审美与 文学 l 93
的人物都是 不真 实的 ,是他 自己虚 构出来并 且漫画化 了的 :大 腹便便 ,贼 眉鼠眼。这种 人根 本不 存在 于世。即便是 有 ,这种 人的数 目在整个一座城市里面所 占的比例也要 比在果 戈里 的任
自己 的鼻 祖 或 领 袖 。 “钦差 大 臣 》是 他 于 1836年 正 式 发 表 的 讽 是心虚不 已,这些官 员乡绅几乎没有一个好人。每个登场人物
刺喜剧 。该剧描写 了纨绔子 弟赫列斯塔科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 , 的 恐 惧 彼 此 各 不 相 同 ,是 因 为 每 个 人 所 犯 罪 的 大 小 不 同 ,所 以
《钦差大臣》如何揭露官僚体制的腐朽

《钦差大臣》如何揭露官僚体制的腐朽《<钦差大臣>如何揭露官僚体制的腐朽》果戈里的《钦差大臣》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经典作品,以其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官僚体制的腐朽。
在这部作品中,首先通过对官员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官僚体制的腐朽。
那些所谓的官员们,一个个自私自利、贪婪无耻。
市长是官僚群体的典型代表,他自以为是、专横跋扈。
他所关心的不是城市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而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如何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
他对待下属严厉苛刻,对待上级则阿谀奉承,这种两面派的作风将其丑陋的嘴脸展现得一览无余。
还有那些法官、慈善医院院长、邮政局长等官员,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劣根性。
法官贪污受贿,随意判决案件;慈善医院院长克扣病人的物资,中饱私囊;邮政局长私自拆阅他人信件,窥探隐私。
这些官员们的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官僚体制内部的黑暗和混乱。
其次,作品中的官员们工作态度敷衍塞责,毫无责任心可言。
他们对待本职工作漫不经心,只关心个人的私利。
比如,教育局长根本不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连自己辖区内有多少所学校都不清楚。
而负责城市建设的官员,对城市的破败状况视而不见,却热衷于为自己谋取好处。
这种对工作的懈怠和不负责任,导致了城市管理的混乱,民众的生活陷入困境。
再者,官僚体制中的裙带关系和任人唯亲现象也在作品中被无情地揭示。
官员们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亲属和朋友谋取职位和好处,而不是选拔有能力、有品德的人才。
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使得官僚队伍中充斥着无能之辈,进一步加剧了体制的腐朽。
此外,作品还通过官员们对待“钦差大臣”的态度,深刻地讽刺了官僚体制的腐朽。
当听说有钦差大臣要来视察时,整个城市的官员们都陷入了恐慌。
他们不是想着如何改进工作,而是想方设法地掩盖自己的罪行,对所谓的“钦差大臣”百般讨好、行贿送礼。
这种丑态百出的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们内心的恐惧和心虚,也反映了他们平时工作中的腐败和不法行为。
钦差大臣(节选) (2)

三、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 讽刺喜剧在塑造人物是常采用夸张的 方式,使人物入木三分。
四、深刻的主题——文学来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
本文反映社会上一向道貌岸然的达官 显贵的丑恶原型,揭露沙俄制度的黑暗腐 朽和荒唐反动的本质。 “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教程”(赫尔 岑)
钦差大臣(节选)
一、结构精巧的剧情设计
(1)假钦差已走,让留信来说明真相,讽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众官员。 (2)假钦差刚离开,真钦差就来了,怎么办? 作者没有给出答案。 (3)令人回味的“哑场”,就有独创性。
二、辛辣、幽默的语言风格—— 一切喜剧作者追求的目标
喜剧语言的讽刺效果,不在于语言本身多么 搞笑,而在于由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场合 说出来就自然形成了讽刺效果。
钦差大臣读后感

钦差大臣读后感《钦差大臣》是一部由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通过对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和人民苦难的揭露,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秀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钦差大臣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官场上的腐败和黑暗。
钦差大臣作为一个权力的象征,却被描绘成一个贪婪、残忍、无情的官员。
他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牺牲无辜的人民,甚至对自己的亲人也毫不留情。
这种丑恶的形象,让人们对当时的官场产生了深深的反感和厌恶。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其他官员的描写,揭示了当时官场上的腐败和黑暗,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清朝末年的官场。
除了对官场的揭露,小说还通过对人民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在小说中,人民的生活贫困、艰辛,他们被官员的贪婪和残忍所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者通过对人民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反省。
通过对钦差大臣的描写,作者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扭曲,更是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秀的艺术表现,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官场的揭露和对人民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清朝末年的官场和社会,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反省。
通过对钦差大臣的描写,作者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扭曲,更是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秀的艺术表现,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官场的揭露和对人民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清朝末年的官场和社会,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反省。
在我看来,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的镜子,通过对钦差大臣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扭曲,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刻反省。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改变社会的弊病,让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惊人相似的讽刺手法的运用--《钦差大臣》《装在套子里的人》赏析

惊人相似的讽刺手法的运用--《钦差大臣》《装在套子里的人》赏析缪加奇《钦差大臣》至今仍然有着深刻而广泛的世界影响,在许多国家常演不衰。
课文节选的是这部喜剧的第八场和结尾部分,也可以说是这部喜剧的高潮部分和最富讽刺意义、最精彩的部分。
这部分写得好,大概得益于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吧?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个片段运用的讽刺手法和同样是讽刺高手的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讽刺手法有惊人的相似。
一、漫画式的人物刻画。
所谓漫画就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进行夸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讽刺的效果。
《钦差大臣》一文在塑造市长这一人物时就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不但让市长自己大骂自己是“老糊涂”、“大笨蛋”,还自我揭露隐私:“我做了三十年官,没有一个商人,没有一个包工头,骗得了我,连最狡猾的骗子也都被我骗过;就连那些一手瞒过天下的老狐狸、老滑头,都逃不过我的手掌心,吃过我的亏,上过我的圈套;我骗过三个省长!”这种大言不惭的表白简直就是把狗屎当作黄金往脸上贴。
这一切虽然有些夸张,也不是没有依据,人在受到大的刺激后是会有反常的表现的。
市长正因为是骗人高手,所以,他在被人骗了后,才难以接受真相。
我们再看看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别里科夫的描写,作者也用了夸张的手法,说他即使在晴天也要“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还要“戴上墨镜?”“起衣领”,他把自己整个地装在“套子”里。
这样的肖像描写肯定是作者夸张了,但这样一个漫画式的肖像却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对套中人有深刻的理解。
就是这样的人,使“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
二、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钦差大臣》节选的片段中市长知道真相前后的对比,就是对这个人绝妙的讽刺。
在知道真相前,他把假钦差接到自己的家里,敬如上宾,甚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可是,一旦知道自己上当受骗后,又说假钦差是“皮包骨又干又瘦的人”“比破抹布还不如的家伙”,前后判若两人。
果戈理分析

分析《钦差大臣》摘要:果戈理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主义的奠基人,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期,也是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对俄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1836年创作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是他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作,它是标志果戈里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之一,它的讽刺艺术显示了果戈里喜剧的成熟性,并以典型生动的形象和紧凑的情节以及深刻犀利的讽刺,创造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官僚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并以此矛盾基本的社会喜剧,在这部作品里,果戈里用辛辣的讽刺、紧凑的情节、白描的形象把整个俄国的丑陋的东西都集中在一起。
他以“极度忠于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和笑中带泪的讽刺手法,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农奴制的丑恶和黑暗。
他的创作加强了俄国文学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和讽刺倾向。
本文从《钦差大臣》的人物语言的双重性来分析它的人物艺术形象。
关键词:《钦差大臣》人物语言两重性现实主义果戈理的《作者自白》中就有明白的交代:“我决定在《钦差大臣》中将我当时知道的俄罗斯的全部丑恶集成一堆。
痛快地一并加以嘲笑。
”一、果戈里的生平及创作历程(书中的介绍)而在19世纪30年代果戈理创作的又一部力作——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标志着果戈理的现实主义的讽刺艺术已经完全成熟。
《钦差大臣》是他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作。
《彼得堡故事》中,果戈理对官僚社会的揭露还限于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官僚的恶德败行,而《钦差大臣》中,果戈理却将“当时在俄罗斯看到一切丑恶现象,一切需要人们主持正义的场合所发生的非正义的行为都汇集起来,然后给予淋漓尽致的嘲笑”。
二、《钦差大臣》故事梗概一个曾在彼得堡当过差,经常出入于上流社会圈子的纨绔子弟赫列斯塔柯夫,在回乡土中因赌博挥霍,盘缠用尽被困在一个破旧的小旅店里,正在这时,市内盛传有位钦差大臣带着秘密使命微服私访将来到此地。
市长是个多年在宦海沉浮的老油条。
他一贯贪赃枉法,是个“凡财物到手,均不欲其有所遗漏”酷史,他听说有个钦差大臣就要微服私访驾临本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4现代交际·2018年16期作者简介:马梦迪,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俄语语言文学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
浅析《钦差大臣》的幽默讽刺艺术马梦迪(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摘要:果戈里是俄国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戏剧《钦差大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果戈里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沙皇俄国的阴暗历史,用讽刺手法展现了当时社会官僚的丑恶嘴脸,用幽默讽刺性的手法批判了俄国的贵族生活。
强有力地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
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对俄国文学甚至于世界文学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钦差大臣》的发表,标志着果戈里现实主义的讽刺艺术的成熟。
关键词:果戈里 钦差大臣 讽刺艺术 赫列斯达科夫中图分类号:I5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6-0094-02一、卓越的现实主义手法在《钦差大臣》这部作品里,果戈里采用平实逼真的现实主义手法刻画了当时俄国官僚的典型人物形象。
果戈里在作品中不单单戳穿了俄国偏远城市地方官吏的实质,而且也表达了他对当时整个俄国官僚机构的无情批判。
老谋深算贪污成性的市长,行贿受贿的法官,阴险毒辣的慈善医院院长,嗜酒成性的教育局长,所有这些形象都几近真实地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的本质特征。
赫列斯达科夫是小说中的主人公。
赫列斯达科夫表面上给人一种谦谦君子的模样,而实际上是轻度浅薄,爱慕虚荣之人。
在果戈里的笔下,赫列斯达科夫是精神空虚、生活无聊的没落贵族阶级的代表,他是一个可怜、可悲、可恨、可笑的人。
果戈里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形象丰满的彼得堡贵族形象。
市长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他自私自利、愚昧荒唐。
在市长身上,集中体现了俄国官僚制度的反动性,他横征暴敛、搜刮勒索,这种人的公务活动实际上就是压榨百姓。
当他得到钦差大臣要来的消息时,他马上吩咐手下采取应对措施,面对情况,他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分配工作,体现了他狡猾的人性。
面对赫列斯达科夫向自己女儿的求婚,他没有替女儿着想,只想着自己的事业和前途。
赫列斯达科夫的行为是可耻的,但市长的行为却更加厚颜无耻。
当邮政局局长说出钦差大臣是假的时候,市长一连说:“你说什么?你说什么?什么信?”果戈里通过对市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出当时俄国官场中欺上瞒下腐败不堪的生活现实。
果戈里在创作这些人物时力求真实,而没有过多地采用抽象滑稽式的写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情况。
果戈里的文笔十分深厚,给予人物高度的个性化色彩,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原生态的语言,不加任何的修饰,果戈里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彰显出意想之外的艺术效果。
二、夸张的讽刺手法果戈里用夸张的讽刺手法,充分展示了人物之间的真实面貌。
夸张手法是将生活的小细节加以夸张,使其极端化,从而达到讽刺现实生活的意义。
在《钦差大臣》中描写的赫列斯达科夫对官吏的吹嘘:《费加罗的婚礼》(18世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作品)、《恶魔罗贝尔》《诺尔玛》(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所作的歌剧)都是他写的。
他吃的西瓜一个就值几百卢布,他喝的汤是专门从巴黎用“蒸汽船”运过来的。
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揭露了彼得堡官员们的真实面目,果戈里在刻画赫列斯达科夫人物形象时,故意夸张他的虚伪吹嘘浅薄无知的特点。
对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果戈里通过夸张搞笑的形式,对社会中各个层次的人都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在《钦差大臣》中多次运用了夸张手法,例如:“剥掉火漆的时候,血管里像火烧一样,把信一拆开,浑身直发毛,两只手直打哆嗦,眼前一阵黑,迷迷糊糊的全看不见了”。
果戈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表情神态细微化,集中笔墨加以勾勒,揭示其滥用职权的本质。
文章的结尾,当市长知道这是一场骗局时,马上转变了态度。
由原来对“钦差大臣”的阿谀奉承、极力巴结变成了侮辱、谩骂:“皮包骨又干又瘦”“比破抹布还不如的家伙”,这样的话出于市长之口,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
果戈里《钦差大臣》中通过夸张的表现形式赤裸裸地再现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果戈里笔下的人物,处于幽默诙谐的笔调中,看似是令人发笑的喜剧,实际上蕴藏着悲剧意义。
三、对比的表现手法果戈里在《钦差大臣》中,多处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小人物滑稽、荒唐的行为,表露了当时俄国官僚阶层的腐朽与不堪。
在描写赫列斯达科夫的人物形象时就多次运用了对比艺术。
文章一开始,果戈里就用夸张的手法暴露了赫列斯达科夫的性情,见他饥肠辘辘,旅馆的老板施舍饭给他,他不但不感激,还边吃边骂,将一个骄傲任性、爱慕虚荣、身染彼得堡贵族官僚习气的青年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被市长以及手下的官吏误认为是钦差大臣后,他的命运发生改变,市长对他毕恭毕敬、阿谀奉承,市长夫人和女儿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
赫列斯达科夫开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吹嘘有多少漂亮的女演员拜倒在他的脚下,很多将军都害怕他,还说他的食物是用“蒸汽船”从法国巴黎运来的。
然而即使他的说辞漏洞百出,市长和官员还(下转第93页)93觉传达设计中有相应的筛选,妥善处理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利用,重视文化交流,并将其融入自身设计,从而保障设计在具有个性化的同时不失去自身的独立性。
不仅是外来文化,本民族文化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将其应用于设计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方式(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视觉传达艺术更易体现民族传统文化。
由于视觉传达设计的特点以及优势,可以通过更多种形式的视觉传达设计将其表现出来,比如中国结、窗花以及书法山水画等多种中国传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都可以有较为创新的表达形式。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更容易激发出大众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在图案与构图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设计,也更容易表现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
(二)数字影像技术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视觉传达设计逐渐有了更强大的支撑,并促成了视觉传达设计更多的表现形式。
传统的平面变得立体,立体转向多维,从简单的视觉变成视听一体,表现形式也更容易沟通大众,促使大众更容易产生共鸣,也使视觉传达设计效果更明显。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已经使其迈入更多领域,视觉传达设计也一样,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过程中的物质符号转化为数字符号,不仅突出了新媒体的视觉设计,更是丰富的信息的传递方式。
并且,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有效的三维环境,在设计过程中,也更容易进行全面把控,如此一来,视觉传达设计的美观性与创造性便可以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对相关图形、音视频、文字和符号等内容的合理组合,对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具体想要表达内容的进行传递,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针对视觉传达设计展开探讨,分析视觉传达设计技术特点及其设计原则等,再结合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体现具体设计的多元化,进而使得视觉传达设计更加符合时代和受众的基本需求。
再结合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情况,分析具体的表现方式,综合推动视觉传达设计的质量和功能得到提升,强化对受众的体验感和个性化,实现设计内涵的有效传递。
参考文献:[1]黄伟波,刘昕,刘江辉.计算机辅助的多元化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5,23(4):30-31.[2]柯赤枫.基于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3(12):279.[3]朱迅.视觉传达设计对空间环境设计的再创造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3.[4]严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多感官表达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3.[5]杨泉荣.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空间的研究与分析[D].西安美术学院,2013.责任编辑:杨国栋(上接第94页)是狂热地心情附和他。
主人公赫列斯达科夫前后的生活境况产生了明显的对比,点明了两方各怀鬼胎的趋势发展,为小说结尾以尴尬的闹剧收场埋下了伏笔。
通过双方的语言、声势、态度的对比,反衬出这些官员愚昧无知。
《钦差大臣》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真与假的对比,其中夸张对比的运用更是将这种效果无限放大。
如法官本应该是公平正义的化身,但他却玩忽职守,慈善院院长本应该慈善待人,是爱的代言人,但他却不顾病人的死活,贪赃枉法。
当然这些滑稽、荒诞的行为发生在这些本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官员身上时,作者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笑过之。
如作品中描写的城市垃圾堆成山,官员的玩忽职守,慈善医院苛待病人,邮政局长偷拆信件。
这些现象在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存在,但果戈里却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将社会现实艺术化,提升了作品的创作艺术效果。
《钦差大臣》在所有人呆若木鸡的情况下收场,“哑场”这种特定的艺术模式,与刚才的喧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哑场成为最有力的语言,比任何的喧闹和叫喊更有穿透力,有画龙点睛之意,为小说画上圆满的句号,令人深省。
果戈里在《钦差大臣》中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将人物的形象特点描摹得细致入微,使小说中的人物活灵活现,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画、精练的语言和情境的对比,展现了果戈里高超的创作技巧。
《钦差大臣》这部作品人物规模宏大,有官员、商人、骗子,也有妇女和女仆。
幽默滑稽的语言给读者带来很多欢乐,但在笑过之后,会使有些人联想到自身的遭遇,在生活中的种种不幸,而引发伤感。
这就是喜剧的艺术魅力可以让我们通过表现的喧闹浮华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人情冷暖。
四、结语19世纪的俄国文坛是星光闪烁的天空,在这个特殊的时代,果戈里用其独特的幽默讽刺艺术,不仅讽刺了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也让世人体会到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钦差大臣》是俄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标志着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成熟阶段的开始。
他在整个俄国社会缩影的前提下,拓展出新的社会矛盾。
小说中典型的人物形象、紧凑的情节以及犀利的嘲讽,使《钦差大臣》这部作品跃居世界剧坛前列。
果戈里继承发扬了俄国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以自己的作品深刻揭露了俄国封建农奴制度所产生的畸形现象,促进了俄国人民的觉醒。
参考文献:[1]果戈里.果戈里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金亚娜.俄罗斯国情[M].哈尔滨:哈尔滨大学出版社,2001.[3]袁榕.浅析钦差大臣的艺术特点[J].青春岁月,2012(24).[4]胡楠.果戈里作品分析之钦差大臣[N].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4).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