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轨道一号线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资料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的函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5.07.03•【字号】苏环验﹝2015﹞100号•【施行日期】2015.07.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意见的函苏环验﹝2015﹞100号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你公司《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申请》及《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等有关材料收悉。
受环境保护部委托,我厅于2015年5月7日对该项目进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现场核查。
经研究,提出验收意见如下:一、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属于《无锡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城市南北交通骨干线,贯穿无锡市区南北,北到惠山大道,南至滨湖区的雪浪镇,线路穿越了无锡市的惠山区、北塘区、崇安区、南长区、滨湖区等五个城区。
2008年5月,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完成了《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同年7月获环保部批复(环审〔2008〕231号);2009年,由于1号线的走向、站点布设、列车编组发生变更,2010年8月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完成《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并取得环保部批复(环审〔2010〕250号)。
工程2009年11月开工建设,2014年7月完工并投入试运营。
验收调查报告显示,工程为起点堰桥站至终点长广溪站共29.429千米线路工程,车站24座、车辆段1处、停车场1处以及2处变电站及配套的通信、通风、给排水等辅助工程。
本工程地下线路实际增加了10米,控制中心由原火车站北广场变更至金城路站点,出具了相关说明。
工程实际总投资185.91亿元,其中环保投资为49478.5万元,占总投资的2.66%。
二、污染防治措施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一)大气污染物防治情况废气主要是地下车站排风亭排放的异味气体和车辆段、停车场和控制中心食堂厨房排放的油烟废气。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无锡地铁1号线南延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无锡地铁1号线南延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公布日期】2014.09.17•【字号】苏环审﹝2014﹞108号•【施行日期】2014.09.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江苏省环境保护厅关于无锡地铁1号线南延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苏环审﹝2014﹞108号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你公司报送的《无锡地铁1号线南延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省环境工程咨询中心技术评估意见、无锡市环保局及滨湖区环保局的预审意见均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根据《报告书》评价结论、技术评估意见、无锡市环保局及滨湖区环保局的预审意见,在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生态保护和补偿措施、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从环保角度考虑,同意你公司按《报告书》所列工程的性质、规模、地点、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及下述要求进行工程建设。
二、原则同意无锡市环保局的预审意见。
在项目工程设计、建设和环境管理中,你公司须落实预审意见和《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环保要求,在工程设计、建设及运营中应重点落实以下要求:(一)做好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控制,依据《报告书》提出的达标控制距离要求,在地铁沿线、车站风亭、冷却塔以及主变电站的噪声、振动防护距离范围内,不宜规划建设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噪声、振动敏感建筑物。
(二)落实施工期噪声和振动防治措施。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控制作业时间,禁止夜间进行高噪声、高振动作业。
车站、风亭与辅助设施的建设,应采用对环境影响小的施工方式,并在周围设立隔声围挡或吸声屏障。
高噪声设备应采用隔声罩或隔声屏进行降噪处理,应加强声环境敏感点噪声监测,采取有效降噪措施,防止发生噪声扰民现象。
优化施工工艺和方案,减少对周围敏感目标的振动影响,对可能造成的房屋开裂、地面沉降等影响采取加固等预防措施。
(三)严格控制运营期振动和噪声影响,落实防治措施。
环评报告书目录

1 前沿1.1 任务由来1.2 编制依据1.2.1 法律、法规、规定1.2.2 项目文件1.2.3 其它1.3 评价工作原则1.3.11.3.2 在工作方法上1.3.3 在污染控制上1.3.4 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2 建设项目概况2.1 企业现状2.1.1 基本情况2.1.2 现有企业生产工艺简介2.1.3 主要污染防治措施(1)废水(1)废气(1)废渣2.1.4 污染物排放情况2.2 项目简况2.2.1 项目名称2.2.2 建设性质2.2.3 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2.2.4 投资总额2.2.5 建设地点及占地面积2.2.6 总图运输2.2.7 生产工艺方法2.2.8 主要生产设备2.2.9 公用工程(1)供水(2)供电(3)供热2.2.10 工作制度和劳动定员2.2.11 建设进度计划2.3 企业发展规划3 项目周围环境概况3.1 自然生态环境概况3.1.1 地理位置3.1.2 地形地质和地貌3.1.3 河流与水文特征3.1.5 气候气象3.1.6 矿产资源3.1.7 生态环境概况3.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3.2.1 行政区划及人口3.2.2 工农业生产状况3.2.3 生活质量和人群健康3.3 环境质量状况3.3.1 大气环境质量概况3.3.2 地表水环境质量概况3.3.3 声环境质量概况3.4 区域发展规划3.4.1 布局规划3.4.2 道路规划4 工程初步分析4.1 原辅材料消耗情况4.1.1 原料4.1.2 辅料4.2 生产工艺4.2.1 工艺流程4.3 水平衡及物料平衡4.3.1 水平衡(1)生产工艺水平衡(2)全厂总用水平衡4.3.2 物料平衡4.4 污染治理及排放情况4.4.1 废气(1)燃烧废气(2)工艺废气4.4.2 废水(1)工艺废水和生活废水(2)假净水(3)锅炉除尘水4.4.3 固体废物4.4.4 噪声4.4.5 小结4.5 工程实施前后企业污染物排放量变化情况5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点5.1 环境影响因子的识别和评价因子筛选5.1.1 环境影响因子定性识别(1)生产排污因素识别(2)区域环境因素识别(3)不同时期环境影响因素A、建设期B、生产运行期C、退役后(4)综合分析5.1.2 评价因子确定(1)大气(2)地表水(3)噪声(4)总量控制因子5.2 评价内容和评价重点5.2.1 评价工作内容5.2.2 评价重点5.3 评价工作等级5.3.1 大气5.3.2 水环境5.3.3 噪声5.4 评价范围5.4.1 大气5.4.2 地表水5.4.3 噪声5.5 环境保护目标5.5.1 污染控制目标5.5.2 重点保护目标5.6 评价标准5.6.1 环境质量标准(1)地表水(2)大气(3)环境噪声5.6.2 污染物排放标准(1)水污染物(2)大气污染物(3)厂界噪声6 专题设置6.1 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及评价6.1.1 自然及生态环境现状调查6.1.2 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6.1.3 区域污染源、污染物调查6.1.4 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1)监测点位(2)监测项目(3)监测时间及频次(4)采样及分析方法(5)评价6.1.5 水环境质量监测(1)监测断面(2)监测项目(3)监测时间与频次(4)采样及分析方法6.1.6 声环境质量监测(1)监测布点(2)监测时间与频次(3)监测方法(4)评价6.2 工程分析6.2.1 企业现有生产排污调查与评价6.2.2 工程一般特征简介6.2.3 生产工艺过程分析6.2.4 水平衡、物料平衡分析6.2.5 污染物排放情况及拟采取的治理措施分析6.2.6 风险排污的源强及统计分析(1)事故排污(2)异常排污6.2.7 项目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变化情况分析6.2.8 清洁生产分析6.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6.3.1 污染气象条件分析(1)气象资料收集(2)根据现有资料和有关观测结果,分析该区域垂直风场特征(3)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区域地面温度场热症(4)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区域温度层结特征(5)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区域大气稳定度结构特征。
地铁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地铁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地铁、轻轨、磁悬浮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特点:线路短、敏感点集中、环境要求高。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由环保部审查。
特征的环境污染:噪声、振动。
一、项目相符性分析:(1)该项目为地铁,是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中的一条线路。
(2)必须已纳入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中;(3)分析环评阶段的工程方案与建设规划和规划环评阶段的建设方案的工程方案一致性及变更情况。
(4)给出相关变更内容的环境影响比选分析结果。
(5)分析线路走向、站场设置选线选址的优化内容,早期介入。
(6)明确工程方案对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的落实情况。
二、主要工程内容内容全面,列表说明,附图给出平纵剖面图。
(1)线路起、终点、经过的街道、地面线、地下线、高架线长度等、车站数量(地下站、地面站、高架站)、变电所、车辆段、综合基地、通风系统(风亭、冷却塔数量)。
(2)工程施工方法:车站、区间(3)明确渣土及土石方去向(4)明确工程高架线路、地面线路、地下线路的结构形式、几何尺寸等参数。
各车站对应的中心里程、结构类型、车站埋深等工程参数。
按里程桩号明确各区段的施工方法。
周边有环境敏感点的路段,注意优化施工方式。
(5)风亭、冷却塔与周围敏感点的相对位置关系,满足《地铁设计规范》。
(6)明确:车辆段、综合基地、停车场及主变电站的所在位置及用地现状;规划用地性质;便于分析与城市规划或土地利用规划的相符性。
三、主要污染源分析及环境影响识别1.主要污染源分析噪声源:排风亭、新风亭、活塞/机械风亭、冷却塔、高架线路列车运行、地面线路列车运行、主变电站。
振动源:地下区段、地面区段、高架区段。
类别边界条件:钢轨类型、扣件类型、路基高等。
(1)施工期:交通疏散、废水固体废物、变电所噪声(2)运营期车间运营→冷却塔噪声、风亭噪声、风亭排风列车运行→噪声、电磁干扰、振动车辆检修、整备→噪声、振动、废水、电磁、废弃、固废(3)生态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居民出行,拆迁安置、土地利用、城市交通、城市景观、文化古迹、社会经济)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绿地、古树名木等。
无锡地铁线路(最新2011年)

背景资料:江苏无锡市政府2008年12月2日宣布,继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之后,无锡日前经国务院等有关部门批准,开建城市轨道交通,长三角区域现代化综合大交通格局雏形渐显。
据悉,无锡此番获批开建的轨道一号线和二号线,总长五十六公里,总投资近二百五十五亿元人民币,为南北向和东西向“十字形”轨道交通网络,分别与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速铁路“零换乘”,二0一五年建成通车,为该市建设史上最大市政项目。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中国区域经济中心之一,交通一体化成当务之急。
据了解,按照江苏省“十一五”规划,将新建城际轨道四百五十公里,重点建设沪宁城际轨道交通,开工建设宁杭城际轨道,启动宁镇扬城际轨道,加快完成南京地铁二号线,启动建设苏州、无锡地铁一号线和南京地铁三号线。
各线路具体方案公布轨道交通1号线为南北向交通骨干线,北起堰桥,南至雪浪,线路全长30.73公里,设车站25座。
线路连接中心城和南北部的城市重要地区,贯穿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和商业发展轴,串联了北部惠山区行政中心、无锡火车站、三阳广场核心商业区及南部太湖新城无锡市新行政中心。
2009年3月前启动胜利门广场站、三阳广场站、市民广场站等先行站点建设,9月前启动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建设,预计2014年通车。
轨道交通1号线不仅承担南北方向的大量交通需求,缓解现状交通问题,支援重要城市功能建设,并能促进无锡近期重要发展目标“南拓”的实现。
轨道交通2号线为东西向交通骨干线,西起梅园,东至安镇,线路全长25.38公里,设车站20座,估算投资104.94亿元。
线路连接中心城和西部地区以及锡东新城,沿无锡东西向发展轴布置,串联了西部滨湖区行政中心、东部锡山区行政中心、京沪高铁无锡站,并与1号线在三阳广场站形成换乘。
2号线建设2011年开工,预计2015年通车。
主要承担中心城区和新区、蠡湖新城以及对外交通枢纽的东西向交通,使中心城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1、2号线总长56.11公里,投资近255亿元,70%国产化根据无锡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至远景年2050年,无锡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将以主城区为核心,由“三主两辅”5条线构成放射+环形线网,其中1、2、3号线为骨架线路,三线呈放射状,4、5号线为辅助线路。
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

国家优质工程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工程概况>>建设规模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贯穿无锡中心城区,线路北起惠山新城堰桥站,终于滨湖区长广溪站,途经惠山新城、无锡火车站、中心商务区、太湖广场CBD、太湖新城核心区等多个城市重要核心地域,全长29.42km,其中地下线路22.16km,高架线路7.26km。
全线设车站24座(地下车站19座,高架车站5座),其中换乘站4座,车辆段、停车场及控制中心各一个。
工程路径地铁控制中心>>主要设备列车为中国南车制造的全铝合金焊接车体,采用B 型车6辆编组,列车最大行车密度为30对/小时。
列车牵引供电使用直流1500V钢支架+可翻转是防护罩技术,机械加强更优,可靠性更高。
全线设三阳变电站及金城变电站2个,供配电容量达143000KVA,其中三阳变电站设单台供电容量为40000KVA的主变2台,金城变电站设单台供电容量为31500KVA的主变2台(上图:B 型列车及直流1500V接触轨供电图)。
>>参建单位设计单位18家,监理单位15家,施工单位57家。
>>工程投资批准概算187.38亿元,竣工决算178.35亿元。
>>建设时间2008年立项批复,2009年开工建设,2014年5月竣工验收,7月1日通车运营。
建设管理>>工程建设总目标建设具有无锡特色的精品地铁工程。
>>质量控制目标安全零隐患、质量零缺陷、工艺零差错。
>>质量追求终极目标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
>>建设管理措施1.建立政府监督部门、建设单位、勘查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五位一体创优组织体系,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及管控措施,严格履行建设程序,执行标准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要求,落实创优规划。
2.定期组织座谈联席会议,纠正解决创优过程中的建设问题,部署安排下阶段的创优主要工作,组织保障强大。
无锡市地铁1号线第13标段新光路站测量方案

无锡市地铁1号线第13标段新光路站车站工程测量方案上海市机械施工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三月无锡市地铁1号线第十三标段新光路站工程由我公司承担施工建设任务。
为确保工程质量创优,特编制该车站施工测量方案。
一、工程概况1.1无锡地铁1号线工程总体呈南北走向,线路起于无锡惠山区堰桥站,经北塘区、崇安区、南长区,终于滨湖区雪浪站。
全线共设24座车站,其中高架站5座,地下站19站,全线总长30.411 Km。
新光路站位于新光路与清扬路十字路口的东侧。
跨新光路与清扬路十字路口设置。
车站北侧为金匮苑住宅小区,西侧为五星家园住宅小区,南侧为公交站场。
1.2拟建车站起点里程为CK18+215.85,终点里程为右CK18+416.45,车站主体长度200.6m,标准段总宽19.20m。
新光路站围护地墙厚均800mm,标准段地下墙深28.7m,端头井地下墙深31.6/28.7m,端头井与标准段底板厚度为900mm,车站底板最厚为1100mm。
1.3本工程新光路站主体结构围护采用厚度800mm的地下连续墙,新光路高架投影位置围护结构采用Φ1200@1350钻孔灌注桩加两排Φ800三重管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
车站中设置Φ1500钻孔灌注桩抗拔桩。
本工程新光路站附属结构包括1、2、3、4号出入口以及Ⅰ号风亭和Ⅱ号风亭。
六个附属结构基坑围护结构分别采用Φ850SMW 工法以及Φ800钻孔灌注桩加Φ800三重管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
1.4新光路站共设有四个出入口与两个风亭,一号二号出入口新光路清杨路十字路口的西北侧与东北侧,三号四号出入口位于车站的西南侧与东南侧。
二号风亭位于车站南段头井东侧,一号风亭位于车站北段头井东侧。
1.5本工程车站主体位于新光路高架下,目前高架弧形梁下部净空约6~6.5米。
高架桩基与主体围护止水帷幕净距6米左右。
1号出入口位于新光路高架A匝道下,净空约6米,A匝道桩基与1号出口围护净距5.5米左右。
本站位于清扬路与新光路高架交叉口,车站分四期施工,地下管线众多。
无锡地铁1、2号线运营组织架构与定员方案---策划方案

无锡地铁一、二号线组织架构及定员方案(终稿)二〇一一年十一月目录第〇章组织架构专家会意见落实说明 (1)0.1 组织架构专家会意见 (1)0.2 组织架构专家会意见落实说明 (1)0.2.1 维修模式及委外调整说明 (2)0.2.2 人员编制说明 (2)0.2.3 部门设置调整说明 (3)0.2.4 岗位设置调整说明 (4)0.2.5 工班设置调整说明 (11)0.2.6 运营分公司组织架构修改对比 (11)0.2.7 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说明 (12)第一章组织架构设计意义 (13)第二章环境分析 (14)2.1 无锡地铁总体概况 (14)2.2 无锡地铁1号线工程概况 (16)2.2.1 线路 (16)2.2.2 车辆选型 (16)2.2.3 车站建筑 (17)2.2.4 轨道工程 (17)2.2.5 机电设备系统 (17)2.2.6 控制中心 (19)2.2.7 车辆基地 (19)2.2.8 行车 (20)2.2.9 工程筹划 (20)2.3 无锡地铁2号线工程概况 (20)2.3.1 线路 (20)2.3.2 车辆选型 (21)2.3.3 车站建筑 (21)2.3.4 轨道工程 (21)2.3.5 机电设备系统 (21)2.3.6 控制中心 (24)2.3.7 车辆运用检修设施 (24)2.3.8 工程筹划 (24)2.4 无锡地铁公司概况 (24)第三章组织架构设计原则和目标 (26)3.1 组织架构设计原则 (26)3.2 组织架构设计目标 (27)第四章组织架构选择分析 (29)4.1 地铁运营业务和管理的工作内容 (29)4.2 地铁运营管理体制理论研究 (32)4.2.1 管理体制概述 (32)4.2.2 地铁运营管理体制基本模式及特点比较 (37)4.3 国内主要城市地铁运营管理模式实例分析 (41)4.3.1 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41)4.3.2 上海地铁运营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43)4.3.3 广州地铁营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46)4.3.4 深圳地铁营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48)4.3.5 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管理模式分析 (50)4.3.6 五个城市地铁运营(分)公司管理体制比较 (52)4.3.7 无锡地铁运营管理模式建议 (53)4.4 无锡地铁运营组织架构设置前提条件 (54)4.4.1 实施人才储备战略 (54)4.4.2 无锡地铁委外维保说明 (55)第五章无锡地铁1、2号线运营组织架构 (58)5.1 无锡地铁1、2号线运营分公司组织架构图 (58)5.1.1 设计方案一 (58)5.1.2 设计方案二 (59)5.1.3 设计方案比较 (59)5.2 无锡地铁1、2号线运营分公司组织架构部门分解图 (60)5.2.1综合部组织架构图 (61)5.2.2 党群部组织架构图 (61)5.2.3 人力资源部组织架构图 (62)5.2.4 财务部组织架构图 (62)5.2.5 物资部组织架构图 (63)5.2.6 安全技术部组织架构图 (63)5.2.7 企划部组织架构图 (64)5.2.8 调度票务部及其下设执行层组织架构图 (65)5.2.9 客运部及其下设执行层组织架构图 (67)5.2.10 车辆部及其下设执行层组织架构图 (71)5.2.11 机电部及其下设执行层组织架构图 (74)5.2.12 自动化部及其下设执行层组织架构图 (78)5.3 网络化调度指挥组织架构设置建议 (81)5.3.1 上海地铁网络化运营调度指挥 (81)5.3.2 广州地铁网络化运营调度指挥 (82)5.3.3 无锡地铁TCC组织架构设置建议 (83)第六章岗位设置说明 (85)6.1 定岗定员的计算方法或经验说明 (85)6.2 公司领导班子职数及分工设置说明 (86)6.2.1 公司领导班子职数及分工指导思想 (86)6.2.2 公司领导班子职数及分工说明 (87)6.3 综合部岗位设置说明 (87)6.4 党群部岗位设置说明 (88)6.5 人力资源部岗位设置说明 (88)6.6 财务部岗位设置说明 (89)6.7 物资部岗位设置说明 (90)6.8 安全技术部岗位设置说明 (90)6.9 企划部岗位设置说明 (92)6.10 调度票务部岗位设置说明 (93)6.10.1 控制中心岗位设置说明 (94)6.10.2 清分中心岗位设置说明 (95)6.11 客运部岗位设置说明 (97)6.11.1 站务一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98)6.11.2 站务二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99)6.11.3 乘务一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101)6.11.4 乘务二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103)6.12 车辆部岗位设置说明 (105)6.12.1 检修一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105)6.12.2 检修二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107)6.13 机电部岗位设置说明 (109)6.13.1 机电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110)6.13.2 供电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113)6.13.3 工建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114)6.14 自动化部岗位设置说明 (117)6.14.1 自动化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117)6.14.2 AFC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120)6.14.3 通号车间岗位设置说明 (122)第七章无锡地铁运营分公司部门职责 (125)7.1 综合部职责 (125)7.2 党群部职责 (125)7.3 人力资源部职责 (126)7.4 财务部职责 (128)7.5 物资部职责 (129)7.6 安全技术部职责 (130)7.7 企划部职责 (133)7.8 调度票务部及其下设执行层职责 (134)7.8.1 调度票务部职责 (134)7.8.2 控制中心职责 (135)7.8.3 清分中心职责 (136)7.9 客运部及其下设执行层职责 (136)7.9.1 客运部职责 (136)7.9.2 站务一车间职责 (137)7.9.3 站务二车间职责 (138)7.9.4 乘务一车间职责 (139)7.9.5 乘务二车间职责 (140)7.10 车辆部及其下设执行层职责 (140)7.10.1 车辆部职责 (140)7.10.2 检修一车间职责 (141)7.10.3 检修二车间职责 (142)7.11 机电部及其下设执行层职责 (143)7.11.1 机电部职责 (143)7.11.2 机电车间职责 (144)7.11.3 供电车间职责 (145)7.11.4 工建车间职责 (147)7.12 自动化部及其下设执行层职责 (148)7.12.1 自动化部职责 (148)7.12.2 自动化车间职责 (149)7.12.3 AFC车间职责 (150)7.12.4 通号车间职责 (151)第〇章组织架构专家会意见落实说明0.1 组织架构专家会意见2011年10月28日-29日,无锡地铁在无锡市市民中心10号楼532室召开了《无锡地铁网络化运营需求暨运营组织架构评审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锡市轨道一号线建设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第二次简本公示材料1线路概况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起自惠山新城的惠山大道站,自北向南穿中心城区,至滨湖区的雪浪站,线路全长30.747km,包括西漳车辆段、雪浪停车场、两座主变电所和控制中心,及各配套系统。
具体走向为:自惠山新城的惠山大道→跨锡北运河、沪宁高速公路→规划沿河路→锡澄路→庆丰路→锡沪路→下穿沪宁铁路→工运路→中山路→清扬路→下穿京杭大运河→华清路→观山路→青祁路,至终点雪浪。
正线全长30.747km,其中高架线8.500km,地下线22.247km(含敞开段)。
共设有车站25座,其中高架站6座,地下站19座。
线路穿越了无锡市的惠山区、北塘区、崇安区、南长区、滨湖区等五个城区。
1号线在线路北端沪宁高速公路以南设西漳车辆段,在线路南端雪浪设停车场。
在三阳广场和金城路站附近设主变电所,控制中心设在无锡火车站附近。
本项目总长为30.747正线公里,总投资为149.60亿元,技术经济指标为4.87亿元/正线公里。
计划2008年开工建设,2013年11月建成通车。
2环境概况无锡轨道交通1号线拟建场地均为广阔太湖湖积平原,湖积平原区广泛分布于无锡城区及周边地区,地势较平展,河、汊、沟塘水网发育,自山前向平原方向微倾,为典型的江南水网化平原区。
1号线评估区内100m深多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组成,局部地段见基岩。
3沿线环境质量状况2007年《无锡市环境状况公报》表明,全年无锡市区好于空气质量指数“优”和“良好”的天数达32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88%。
根据无锡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2008年3月13日、3月14日、3月15日、3月16日、3月17日的监测数据。
无锡市SO2、NO2、PM10日均值分别为0.073mg/m3、0.046 mg/m3、0.080 mg/m3,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二级标准。
根据地表水环境例行监测结果显示,无锡区内河流水质较差,锡澄运河和古运河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氨氮超标现象较为严重10个监测断面有6个超标,其中古运河的文化宫桥断面超标4倍;所有的监测断面总氮均超标;总磷除张塘桥、金城桥、鸿桥断面达标外,其余断面均超标。
4工程分析4.1工程组成(1)车辆无锡市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拟采用四轴B型车,铝合金或不锈钢车体,DC1500V架空接触网上部授电车体,车内设空调。
初、近、远期5辆,2动3拖。
(2)钢轨:正线、出入段线和试车线采用60kg/m钢轨,车场线50kg/m钢轨。
(3)扣件:地下线路采用弹条Ⅲ型分开式扣件,高架线路采用WJ-2型扣件。
(4)道床:隧道及其U形结构采用短枕式整体道床,高架桥一般减振地段采用短枕承轨台式整体道床。
4.2污染源分析无锡轨道1号线工程运行时的主要污染源是噪声和振动。
(1)噪声噪声源主要有高架段运行噪声、风亭噪声、冷却塔噪声及主变电站噪声,其次,地下区段因振动产生的二次结构噪声对线路正上方的敏感建筑物也将产生一定影响;轨道交通2号线地面工程中,对外环境产生噪声影响的有停车场内固定声源设备噪声和出入段列车、试车线列车运行噪声等。
各噪声污染源的源强为:①高架段噪声:高架线列车以70公里每小时行驶,距离轨道中心线7.5米(r0),高于轨面1.5米处源强值为87分贝。
②风亭及冷却塔噪声,见表4.1③变电站噪声:变压器室内A声级为67~69dBA;排风亭百叶窗外1m处的A声级为71dBA。
④停车场噪声,见表4.2和表4.3。
(2)振动工程建成运营后,列车在轨道上运行时,由于轮轨间相互作用产生撞击振动、滑动振动和滚动振动,经轨枕、道床传递至隧道衬砌,再传递至地面,从而引起地面建筑物的振动,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①地下线振动污染源强:在线路曲线半径>250m,坡度<35%,铺设50~60kg/m钢轨的无缝线路和采用整体道床、弹性分开式扣件的技术条件下,距轨道0.5m处的振动源强VLzmax为87.4 dB(列车速度为60km/h)。
②高架线振动污染源强分析:45公里每小时运行的列车,高架桥墩位置处铅垂向Z振级为77.8分贝。
5声环境评价结论5.1现状评价(1)轨道1号线沿线声环境质量现状一般,现状监测表明,处于1类和2类声环境功能区的测点因受附近交通噪声影响超标率较高,3类和4类声环境功能区内测点基本上都可以达标标。
(2)三凤桥饭店所在的中山路交通噪声白天声效声级为69.4dB(A),夜间为63.0 dB(A),白天有5个小时的交通噪声超标,夜间有8个小时的交通噪声全部超标。
(3)交通噪声是拟建轨道沿线环境噪声的污染源,中山路、兴源路和锡澄路交通车流量均超过了2000辆/小时,其它道路上的车流量也均在1000辆/小时以上。
5.2预测评价噪声预测结果表明,拟建轨道1号线投运后高架段对沿线声环境影响较大,本报告详细评价了轨道交通噪声对两侧的影响,给出了与轨面等高水平面等声级级图和横断面等声级线图,对运行期间内的18个小时交通噪声进行了预测,对高架段的14个敏感目标进行了预测。
营运初期当车速在20km/h以下时,轨道两侧噪声可以达到1类区白天标准;当车速为35km/h时,轨道两侧噪声均可以达到3类区白天标准,在距离轨道26米左右时可以达到2类区白天标准,57米左右时可以达到1类区白天标准;当车速为50km/h时,轨道两侧噪声均可以达到4类区白天标准,在距离轨道25米、56米左右时可以分别达到3类区、2类区白天环境噪声标准;当车速为65km/h 时,轨道两侧噪声达到4类区、3类区和2类区白天标准的距离分别为16米、43米和95;当车速为80km/h时,轨道两侧噪声达到4类区和3类区白天标准的距离分别为31米和70米。
营运近期当车速在20km/h以下时,轨道两侧噪声可以达到2类区白天标准,在距离轨道22米左右时可以达到1类区标准;当车速为35km/h时,轨道两侧噪声均可以达到3类区白天标准,在距离轨道32米和72米左右时可以达到2类区和1类区白天标准;当车速为50km/h时,轨道两侧噪声均可以达到4类区白天标准,在距离轨道31米和65米左右时可以分别达到3类区和2类区白天环境噪声标准;当车速为65km/h时,轨道两侧噪声达到4类区和3类区白天标准的距离分别为23米和50米;当车速为80km/h时,轨道两侧噪声达到4类区和3类区白天标准的距离分别为36米和82米。
营运远期当车速在20km/h以下时,轨道两侧噪声可以达到2类区白天标准,在距离轨道25米左右时可以达到1类区标准;当车速为35km/h时,轨道两侧噪声均可以达到3类区白天标准,在距离轨道35米和76米左右时可以达到2类区和1类区白天标准;当车速为50km/h时,轨道两侧噪声均可以达到4类区白天标准,在距离轨道35米和73米左右时可以分别达到3类区和2类区白天环境噪声标准;当车速为65km/h时,轨道两侧噪声达到4类区和3类区白天标准的距离分别为25米和56米;当车速为80km/h时,轨道两侧噪声达到4类区和3类区白天标准的距离分别为41米和85米。
高架轨道交通噪声对14个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情况为:初期白天有一个敏感目标超标,夜间有10个点超标,近期白天有3个敏感点超标,夜间有11个点超标,远期白天有3个敏感点超标,夜间有11个点超标。
在这些超标点中大多数测点是因为地铁运行噪声超标的。
地下段风亭和变压器噪声影响范围较小,冷却塔噪声影响范围相对大一些,其在1类区、2类区、4类区的影响范围分别达到28米、16米和9米。
因此地铁建设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将冷却塔放置在对声环境要求较为宽松的地点,其周围28米范围内不应有敏感目标,否则应当采取相应的噪声控制措施。
地下段各敏感点的环境噪声级昼、夜等效连续A声级分别为52.0~65.3dB 和37.4~56.1dB,其中昼间有4个点超标,超标量在2.0-5.3dB(A)之间,超标原因是本底噪声超标,与拟建项目无关;夜间有11个测点超标,超标量在0.4-9.5dB(A)之间,超标原因大多数测点主要是本底噪声超标,拟建项目只是使超标量进一步增大。
只有16号预测点是因为地铁的冷却塔和风亭噪声导致夜间噪声超标较多,建设过程中必须对该处的风亭和冷却塔合理布局,尽可能离敏感目标远一些,并采取必要的噪声防治措施,防止冷却塔和风亭噪声扰民。
5.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方案建设单位在初步设计中已经注意到了对轨道交通噪声的防护,本报告书从高架段加设声屏障、隧道口防止活塞风、列车降噪、城市规划8等个方面提出了防治轨道交通噪声的意见,预算噪声防治经费约705万元。
6振动环境评价结论6.1现状评价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沿线各监测点的最大环境振动昼间为68.3dB,夜间为59.5dB,振动环境质量较好,能够满足相应振动标准要求。
6.2预测评价(1)影响范围预测①地下段由上表可以看出,地下轨道段沿线距离地铁外轨中心线24m以外区域的地表振动可满足GB10070-88《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之“交通干线两侧”和“混合区、商业中心区”夜间标准要求。
地铁外轨中心线47m以外区域的地表振动可满足“居民、文教区”夜间标准要求。
②高架段高架段的防护距离见表19.6.2。
表19.6.2 高架线振动防护距离表(2)敏感点影响预测①地下段共有33个敏感目标,对这些沿线敏感目标环境振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VL z10白天为62.8~77.6dB,夜间62.4~77.5dB,分别为较现状增加3.3~17.9dB和8.5~26.3dB。
对照标准,沿线昼间有7个超标,超标量为0.4~2.6 dB,超标率为21.2%,夜间有11个超标,超标量为0.5~5.5 dB,超标率为33.3%。
分析敏感点超标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敏感点位于区间中间,此处列车运行速度较快,从11个夜间超标点可以看出,其中有8个敏感点位于区间中间,列车行驶速度达到65km/h,所以超标量较大,另4个点车速低,超标量也较小。
第二敏感点距离轨道较近,振动的自然衰减较小,如超标量最大的锡澄二村就在地铁上方,水平距离为0。
第三是敏感点所处的声功能区要求高,对环境振动质量要求较严,如太湖高级中学、市第二人民医院、江南中学即是如此。
②高架段沿线各敏感点预测振级较现状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均都能达到相应环境振动标准要求。
6.3防治措施(1)在本工程车辆选型中,建议除考虑车辆的动力和机械性能外,还应重点考虑其振动防护措施及振动指标,优先选择噪声、振动值低、结构优良的车辆。
(2)在减振要求较高的地段采用弹性短枕式整体道床,在对减振有特殊要求的地段,道床结构还可以采取浮置板道床。
(3)对于新建的居民住宅楼等敏感建筑,为预防地铁振动的影响,位于“混合区、商业中心区”或“交通干线两侧”的新建住宅楼远离线路的水平距离应在24m以远,位于“居民、文教区”,其新建居民住宅楼应距离轨道1号线路47m 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