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电影

合集下载

美国乡村主题教育电影

美国乡村主题教育电影

美国乡村主题教育电影美国乡村主题教育电影《追逐梦想的自由》导言:美国乡村主题教育电影《追逐梦想的自由》讲述了一个执着追求幸福的年轻人的故事。

影片以乡村为背景,深入展现了乡村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展现了人们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以及他们在困境中追寻自由和幸福的努力。

第一幕:乡村的美 undless影片开场,画面展现了乡村的宁静美景。

草地上散落着些许村民的房屋,五彩斑斓的花朵点缀其中。

这里的人们过着宁静而简单的生活。

在村庄中,我们看到了史蒂夫,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

第二幕:梦想的诞生史蒂夫是一个富有激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

他有一个大胆的梦想:成为一名电影制片人。

他在乡村的家中,用父亲的老式摄像机拍摄着自己编写的剧本。

史蒂夫的梦想得到了支持,他的家人鼓励他去追逐梦想,并给予了必要的支持。

第三幕:挑战的开始史蒂夫离开了乡村,来到了繁华的城市。

他来到了一家电影制片公司,希望能够才华出众的表演让自己成功。

然而,在刚开始的时候,他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他才华出众的剧本被拒绝了,他甚至连一个实习的机会都得不到。

史蒂夫的梦想看起来越发遥远。

第四幕:乡村的反转失望之下,史蒂夫回到了乡村。

然而,他并没有沉沦于失败的挫折中,而是用乡村的困境激发起了他的创造力。

他开始拍摄乡村生活的纪录片,展现人们在乡村中追求幸福的努力。

这个纪录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甚至获得了奖项。

第五幕:乡村的希望史蒂夫的成功激励了其他乡村的年轻人。

他们看到了希望,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

慢慢地,乡村开始变得充满活力。

年轻人们积极投身于各种创业活动,发展农业、旅游业等。

乡村的经济逐渐恢复,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

结尾:在影片的结尾,乡村完全改变了它的面貌。

繁花似锦,村庄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史蒂夫回到了乡村,他感到自己的梦想实现了,他的努力对乡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走进一家影院,看到自己的纪录片正在播放,人们的笑容证明了他们的幸福。

《追逐梦想的自由》这部美国乡村主题教育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乡村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人们在困境中追寻自由和幸福的努力。

乡土电影的概念

乡土电影的概念

乡土电影的概念乡土电影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电影作品。

它通常关注中国农村地区的生活状况、社会问题和人情味道,以真实的视角展现乡村的风土人情,传达对家园的情感表达。

乡土电影具有浓厚的民俗性和地方色彩,反映了农民生活的朴实、自然和劳动的本质,向观众展示了对土地和农民的热爱。

乡土电影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中国电影工业正处于发展初期,电影创作逐渐形成了乡村题材的特点,例如《塘坊》(1934)、《弟兄们》(1937)等。

由于当时多数乡村电影都集中在上海和北京等城市,因此乡村电影也被称为“城市乡村电影”。

乡土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达到了顶峰,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题材之一。

其中著名的作品包括《武训传》(1953)、《红高粱》(1987)、《活着》(1994)等。

这些电影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真实的表演方式,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困苦、真挚和坚韧精神,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

乡土电影通过对乡村题材的深入挖掘,不仅使观众更好地了解了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问题,也让他们对乡土生活保有了一份特殊的眷恋。

乡土电影所塑造的乡村形象往往不仅仅是描绘了农民的艰辛,还展示了他们对土地和家园的深厚感情。

这种独特的情感表达,使乡土电影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乡土电影在呈现乡村风貌、承载地方文化和民俗习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它能真实地反映出中国农村独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然而,由于近年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土电影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外流导致了乡村生活和文化的缺失,乡土电影的创作题材和观众群体受到了限制。

另一方面,电影市场的商业化使得乡土电影在票房上面临困境。

观众更愿意观看以城市为背景的电影,乡土电影的市场前景相对较为狭窄。

然而,乡土电影仍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人民对乡村生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好奇心和回归自然的渴望也在增长。

乡土电影可以通过不断创新和与现实联系紧密结合的方式来吸引观众,例如从更广泛的视角探讨乡村现象、通过科技手段改变传统乡村电影的表现方式等。

记录乡村生活的电影观后感

记录乡村生活的电影观后感

记录乡村生活的电影观后感电影是一种让人们感受生活不同层面的艺术形式,它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将故事情节传达给观众。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那忙碌的都市生活压力之下,往往会渴望能够逃离尘嚣,体验一些宁静、纯朴的乡村生活。

而乡村题材的电影则能够满足人们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关注,让他们在观影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近年来,不少电影选取了乡村生活作为背景,通过讲述乡村故事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问题。

这些电影以其独特的情节和扎实的人物塑造,使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能够反思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

《憨豆故事》是一部饱含着乡村情怀的电影。

影片通过描绘一个风景宜人的乡村小镇,展现了那里淳朴的民风和宁静的生活。

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纯朴、善良的乡村居民,通过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在片中与邻居们一起种地、养鸡,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

这部电影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真实的演绎,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美好与特点。

观影结束后,我禁不住思考起现实生活中的乡村生活与电影中呈现的差异。

乡村生活被我们视作一片净土,那里没有城市喧嚣和生活压力,而是悠闲、安定的生活节奏。

农村的美景让人如痴如醉,远离城市的喧嚣让人感到宁静。

然而,电影只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一瞥,现实中的乡村生活是否真的如此美好呢?实际上,我们要理解乡村生活并不只有田园风光与草木繁华,同样存在着艰辛和艰苦。

农村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农耕文化,也包含着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农民的辛勤努力。

电影所呈现的田园诗意,只是乡村生活中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只关注了其中的美好一面。

除了美景之外,乡村生活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比如,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与城市的发展要求有所脱节,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逐渐离开农村,这导致了乡村的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

农民收入的低下也限制了乡村的发展,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民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这些都是现实中乡村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传统乡村美学的叙事与象征——电影《隐入尘烟》解析

传统乡村美学的叙事与象征——电影《隐入尘烟》解析

传统乡村美学的叙事与象征——电影《隐入尘烟》解析传统乡村美学的叙事与象征——电影《隐入尘烟》解析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影像、声音等多种元素来传达情感、讲述故事。

其中,乡村美学常常被用来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观。

电影《隐入尘烟》就是一部将传统乡村美学与叙事、象征有机结合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对电影的解析,探讨其中展现的传统乡村美学的叙事与象征。

《隐入尘烟》以一个小村庄为背景,讲述了几个主人公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通过一镜到底的方式展示了村庄的全景,呈现出乡村的宁静与宜居。

接下来,电影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揭示,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乡村人们的真挚与淳朴成为整个故事的核心元素,传达出了传统乡村美学中的人伦关系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

影片中运用的叙事手法也值得注意。

电影通过多条故事线的交织,展示了人们在传统乡村中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选择。

例如,电影中的女主角苏英在歌舞厅工作,但她内心对乡村生活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

电影通过苏英的纠结与困惑,展现了传统乡村与都市生活之间的矛盾和选择,引发了观众对乡村价值与现代化冲突的思考。

同时,电影中的象征意义也为观众带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首先,电影中的村庄被描绘成一个自给自足、平衡和谐的生态系统,传达出传统乡村中尊重自然的观念。

其次,电影中的一棵枯树被赋予了象征意义。

这棵枯树在电影中多次出现,它象征着乡村文化的凋零和现代化带来的种种挑战。

最后,电影中的象牙塔和古老教堂等场景,代表了传统乡村的文化遗产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象征物的使用,电影反映了乡村美学中的传统文化丰富性及其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除了叙事和象征,电影《隐入尘烟》在美学上也做出了部分尝试。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和传统乡村建筑元素,呈现出传统乡村美学中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电影的色彩运用以柔和的调子为主,使得整个影像更具诗意和宁静感。

此外,摄影师通过运用对焦、透视等技法,将传统乡村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电影《隐入尘烟》通过叙事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传统乡村美学中的人伦关系、情感交流以及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中国电影的农村题材

中国电影的农村题材

中国电影的农村题材中国电影的农村题材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它以真实的农村生活为背景,揭示了农村人民的生活困境、情感纠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些电影通过细腻的情感渲染、真实的刻画方式,深入人心,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

首先,中国电影的农村题材在刻画农民生活方面十分真实。

这些电影通常通过真实的取景地、真实的对话和真实的行为展示了农村的风土人情。

比如,电影《活着》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通过讲述农民的苦难经历,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存状态。

观众通过这些电影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体验到农村人民的辛酸和忍耐。

其次,中国电影的农村题材在表达情感方面非常细腻。

这些电影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展现了农村人民内心的复杂感受。

比如,电影《山楂树之恋》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展现了她对祖父的深厚情感,触动了观众的心弦。

通过这样的电影,观众可以感受到农村人民的深情厚意,与他们产生共鸣。

此外,中国电影的农村题材还通过揭示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了正能量的信息。

这些电影以乡村发展、改善生活条件为题材,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努力。

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一位农民为了给女儿治病不顾一切的故事。

这种积极向上的故事情节激励了观众,让他们在挫折面前不言放弃,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中国电影的农村题材通过真实的刻画、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这些电影展现了农村人民的辛勤付出和奋斗精神,让观众更加了解农村的艰辛和忍耐,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希望未来中国电影的农村题材能够继续发展,为观众呈现更多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展现出中国农村的无限魅力。

经典的农村题材影片

经典的农村题材影片

一,探索时期的中国电影1花好月圆1958年长影摄制原著:赵树理,编导:郭维,主演:田华,秦汉,王秋颖,杨启天,金迪,郭振清等根据赵树理俄《三里湾》改编,影片描述是新中国土改遇到的一些各种挫折,为农村合作社搞设计的玉生,由于文化低得到灵芝的帮助;有翼被家里一些落后思想什么糊涂,常有理,惹不起的父母哥嫂包围的透不过起来,还有自私落后的村长范登高,经过长期的斗争和艰辛的劳动,人们充分认识了社会主义合作社重要性,落后的人们纷纷入社,一片新的气象面貌开始了。

2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59年长影摄制编剧:马烽,导演:苏里,主演:李亚林,金迪,梁音,张延,刘增庆,卢桂兰,浦克等高占武复员回乡,立志改变山村面貌。

他带领村里的年轻人劈山引水,凿通山洞,两个月完成了原定两年才能完成的工程计划。

影片还展现了高占武和孔淑贞,曹茂林和小翠的两对年轻人的爱情,影片下集写的是年轻人再接再厉引水发电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影片的主题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至今传唱。

李亚林,金迪双双被评为22大电影明星之一。

3《暴风骤雨》1961年北影摄制原著:周立波,编剧:林兰导演:谢铁骊主演:于洋,高宝成,鲁非,李百万,刘季云,安振江,葛存壮等影片描述1946---1947年我工作对来到环境复的元茂屯,因这里群众深受日寇以及恶霸韩老六兄弟欺压,土改工作很难开展,工作队肖队长动员苦大仇深的农户,赵玉林,郭全海等积极进步的群众,铲除了恶霸韩老六,消灭了韩老七为首的土匪,确保了土改的胜利。

影片被参加了莫斯科影展,深受欢迎,只是资深专家提了点要求,认为影片在含蓄些就更好了。

不含蓄是中国电影为政治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表现的硬伤,那是哪敢拍“阳春白雪,清水佳人”的小资电影?4李双双1962年上影摄制编剧:李准,导演:鲁韧,主演:张瑞芳,仲星火根据李犟的小说《李双双小传》改编的电影,融入了轻喜剧的风格,塑造了泼辣正直的李双双和她的丈夫自以为是还有点胆小怕事的孙喜旺的家庭矛盾,展现了社会主义新的农村面貌和新的气象,所谓“天上下雨地下流,两口子打架不记仇,白天吃的一锅饭,晚上睡一个枕头”的家庭观念,同时也开创了婚姻的一种模式,像李双双和孙喜旺那样“先结婚后恋爱。

解构乡土电影中的农民形象

解构乡土电影中的农民形象

解构乡土电影中的农民形象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体之一,他们在艰辛劳作中维系着国家的粮食产量和生活的基本保障。

乡土电影作为中国电影的一种重要流派,往往以农民生活为题材,通过展现农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念来反映社会现实。

在这些电影中,农民形象通常都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标签和社会意义,其中有些是真实的,有些则可能是片面的或者夸大的。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解构一下乡土电影中的农民形象,探讨其中的真实性和社会意义。

我们来看一些经典的乡土电影中的农民形象。

比如《活着》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农村的一个家族在历经战乱和社会变革的洗礼之后,终于在苦难中实现生活的延续和家族的传承。

影片中的农民形象被刻画得极其真实和自然,无论是在生活琐事上的隐忍与执着,还是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和决绝,都让观众感受到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

《大地》、《黄土地》等电影也为我们呈现了农民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形象,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情和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尊重。

这些作品都在展现农民形象的传递了对土地、对家庭、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之情。

乡土电影中的农民形象并非都是积极向上和精神崇高的,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负面或者消极的形象。

比如在一些以农村为背景的电影中,农民形象被描绘成愚昧、顽固、保守甚至落后。

这些形象往往容易让人误解和偏见,影响了对农民的客观认识和理解。

这些负面形象也可能影响农民自身的自尊和尊严,加深了城乡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所以,解构乡土电影中的农民形象,不仅要看到形象本身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更要关注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

农民形象的真实性反映了电影创作者对农村生活和农民群体的观察和理解,它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呈现和批判,也是对农民生活的一种赞美和传承。

而社会意义和价值取向则是农民形象所要传递的更深层的内涵和价值观。

农民形象的存在和影响,不仅是对农民生活的一种保留和纪念,更是对人类尊严和社会公义的一种追求和呼唤。

解构乡土电影中的农民形象,不仅是对电影文化的一种理论思考和创作探讨,更是对农民生活和农村文化的一种关怀和支持。

有教育意义的农村电影

有教育意义的农村电影

有教育意义的农村电影电影是一种强大的媒介,它可以通过故事情节和画面来触动人们的情感,传递深刻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中,农村题材的电影既能展现乡村的真实面貌,又能传达教育的价值观念。

下面将介绍几部有教育意义的农村电影。

一、《让子弹飞》《让子弹飞》是一部由江湖小说改编而成的黑色喜剧电影,该片讲述了1920年代中国农村的故事。

电影通过丰富的幽默元素和返璞归真的题材风格,展示了农村人民在困境中勇敢抗争的精神。

该片以农民为主要角色,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农民领袖韦小宝。

他用智慧和勇气与地主进行斗争,最终赢得了农民们的尊重和敬仰。

这部电影通过讽刺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并强调了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和意义,具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二、《战马》《战马》是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一部爱情战争电影,该片改编自迈克尔·莫波格的同名小说。

电影讲述了一匹农村马的故事,通过马的视角展现了一战期间的人与马之间的情感纽带。

影片以乡村农场为背景,展现了农民对马的疼爱和关心。

在马与农民之间建立的深厚情感中,深化了人与动物的亲密关系。

故事中的农民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他们与马一同经历了战火和痛苦,体现了家庭、友情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

三、《大闹天宫》《大闹天宫》是一部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动画片,该片以乡村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

电影通过孙悟空和他的猴子军团,展示了乡村农民的智慧和勇气。

在农民的坚持下,他们勇敢地与神仙们进行了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

电影中传达了家庭、友情、责任和正义的价值观,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思考和启示。

四、《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的历史剧情片,该片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展现了乡村农民在革命浪潮中的辛酸与奋斗。

电影中,农民们积极参与革命,与军队一起进行战斗,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他们主张农民土地革命和平等的观念,呼唤着农村的改革和进步。

这部电影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传达了民族团结、自由和平等的重要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电影
作者:余宗宝
来源:《闽南风》2011年第11期
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自己搬来板凳的人们,几乎构成了乡村影院的全部要素。

现在人们对乡村露天电影带着乡愁般的怀念。

只因缺乏,而格外感激。

儿时在乡下,很少有娱乐活动。

往往一年半载地来一次外地的草台戏班子,演员们着上半旧不新的戏服,咿咿呀呀地唱个不停,听着听着,我们小孩子就不耐烦了,便你追我赶钻人缝儿藏猫猫,惹得大人们一顿好骂。

唯有看电影是我期盼的事。

乡下的电影大多设在村头宽敞的晒谷场或者是祠堂前面的戏台,挖两个坑,两竖一横三根竹竿,再挂上幕布就成了。

记得那时公社有专职的放映员,每逢农闲时节,便骑着自行车,驮着放映机到各村去放映。

他是最受我们欢迎的,在我们眼中他比公社书记牛多了,每逢看到他的自行车伴着叮呤的铃声出现在村口,我们便欢呼雀跃摇旗呐喊着将他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打听演什么电影,在那个年代,我们的脑海里没有新片和大片的概念,记忆中看的就是那么几部片子,不是《南征北战》、《上甘岭》,就是《雷锋》、《战上海》、《峨眉飞盗》,当然,偶尔也演演《三滴血》、《十五贯》、《武林志》什么的。

有时我们一帮孩子屁颠屁颠地跟在放映员后面,美滋滋地抢着帮他提影片。

片子很沉。

大伙轮流扛,小心翼翼生怕撞碎了夜间的好梦。

得知片名后,便飞奔到各自家中,一边向家人传报,一边催着母亲赶紧做晚饭。

接着三五成群,嬉戏打闹,将黄昏中的空场搅了个底朝天。

有时也从父母那里讨来一两个硬币,到小商贩那里买点瓜子、糖果什么的,和弟弟妹妹及平时最要好的伙伴们一起分享。

暖融融的太阳还没有完全掉进西山头的树林里,家家户户就张罗做饭了。

而我们小孩子可等不及吃饭,满村里邀着喊着,拖椅子拎板凳占位子去了。

行动稍慢一点,正中间的最佳位子已被抢先者占去,只好悻悻地寻个稍偏点的位子。

乡下的电影从来没有钟点,一般是天完全黑下来,星星缀满天幕,人到个八九不离十,放映机便“嗡嗡”地转动起来。

一道白光亮过,喧闹的人群立刻静如止水。

没有谁维持场子里的秩序,可大家都那么自觉,没有人大声说话,甚至嗓子眼痒痒也硬熬着,竭力保持安静,目不旁观,津津有味地跟随着银幕上或悲或喜的故事情节转。

微风拂过谷场,胶片滑动的声音清晰可闻。

只有在换片的间隙,人群中才有了骚动,已经有在别村看过一遍的,便给周围的观众神吹故事的结局如何如何过瘾……娴静的一眉月牙儿歇在老榕树的枝桠间,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尖叫着从头顶上飞过,这是在井然有序的电影院里享受不到的一种趣味。

有时轮到邻村包电影,等我们小孩子赶到的时候,整个谷场早已挤得针插不进,连几棵弯巴龙眼树上也“结”满了人。

没办法,我们就坐到银幕的背面看“翻影”,其实反面和正面只是图像翻了个个儿,并不影响视觉。

看到深夜寒气上来时,实在撑不住了,我们就两脚插进草垛里互相捣腿,那惬意的滋味难于言表。

看露天电影,还会惹出一些电影之外的故事。

十八九岁的大哥大姐们,正处于初恋或热恋中,趁黑暗搞一些可疑的小动作。

一次,阿华哥和春香姐这对打得火热的恋人,相约看电影却去了密密实实的甘蔗林。

这当然是一位专搞恶作剧的“小乐子”侦察到的。

而我当初怎么也不明白,去天天侍弄的甘蔗地里难道比看电影还有滋味?于是也就叽叽喳喳地跟在大伙屁股后面捡乐子取笑。

电影里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堪入目”的镜头。

当身壮如牛、英俊潇洒的男主人公同一位比村里任何女人都漂亮的女主人公大胆地拥抱接吻时,挨挨挤挤的观众再也沉不住气了,象一股飓风从水面刮过掀起阵阵波澜。

妇女们羞涩地扭过头,眼睛却偷偷地瞟银幕。

有些胆大的男人趁机吵吵嚷嚷,起哄说一些荦腥的笑话……
尽管电影结束好多天了,人们仍然沉浸在故事中,调料出不少笑话。

一个秋后的夜晚,大人小孩们聚集一处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三狗子唾沫四溅,津津乐道地给大伙讲述董存瑞用左手托起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正好被前来凑热闹的四娃子听到,他鄙夷地纠正道:“放屁,是右手!”原来四娃子是坐在银幕后面看的,惹得大家一阵疯笑。

……
现在回忆起来,《庐山恋》、《喜盈门》、《少林寺》等国产电影几乎场场爆满,把整个晒谷场挤得水泄不通,可谓人山人海。

看完电影后,情节的发展、男女主角的思想观念,衣着打扮都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庐山恋》中经典的“中国第一吻”、《喜盈门》中颇具喜剧色彩的婆媳关系,《望乡》中引人热泪盈眶的表白,这一段段的影像,化成一片片的回忆,珍藏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里。

我真的是很想念那种日子,走几里路到别的村庄观看电影、坐到银幕的背面看“翻影”……这些都成为我们这一代或是上一代人魂牵梦绕的画面,现代年轻人无法体会的乡村电影情结。

在乡村露天电影场里,我看了《红孩儿》、《三打白骨精》、《闪闪的红星》、《南北少林》等等好多影片,虽然有些片子的片名以及故事情节已想不起来了,久远得就像童年的歌谣,只能在梦中偶尔想起;即便想起,也只剩一些残章断片了。

但是乡村电影给予我的那份感动永远磨灭不掉,对于往昔生活的点点滴滴仍然怀念不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