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阴阳应象大论

合集下载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所谓“八益”,“一曰治气,二曰致沫,三曰知时, 四曰畜气,五曰和沫,立曰窃气,七曰待赢,八曰定倾”。 所谓“七损”,分别为”内闭”、“外泄”、“竭”、 “弗”、“烦”、“绝”、“费”。
七损八益,应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精气的 做法和八种有益于精气的做法。
[原文206]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 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 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 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 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 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 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 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 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 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能:胎之借字.
天地、上下
2. 概括阴阳 之间的关系
血气、男女 左右 水火
阴阳互相 为用,为万 物之本始。
[原文205]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 则身热,腠理闭,喘麤为之俛仰,汗不 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 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 数慄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 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 也 。
[原文202]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 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伤 伤

• • 味 •




食 化为


伤于
[导读] 1、味、形、气、精、化的关系
气有药食之气 与真气之别。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 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 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原文〕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热,既可指四季的寒热,又指人体的寒热。讲的 是阴阳的转化,是阴阳的根本规律。极,是寒热转化的必需条件,也可以 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主收引、凝滞,其气下沉而生浊阴;热主升散、 流动,其气上升而生清阳。 飱泄:指腹泻而大便中挟有未消化食物,即完谷不化。 清气:主要是指脾之清阳之气,脾气主升以敷布于全身,其性温煦,可使 水谷腐熟而蒸腾上升。由于脾之清阳之气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之气而上行, 反而下注于大肠,就会形成虚寒性的飱泄,泄下不消化的食物。 浊气:是指阴寒凝滞之气,闭阻胸阳,阳气不得宣通则气滞而为胀; 阴阳反作:阴阳的运动发生反常,阳应升而不升,反而在下;阴应降而不 降,反而在上,阴阳升降发生逆转。 逆从:偏义复词,偏于“逆”,违背。
〔经文分析〕
•论诉了阴阳理论的基本内容: 5、阴阳的转化: 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向其相反 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如果把阴阳消长作为量变的过程,那么阴阳转化就是 一个质变的过程。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以寒热为例说明阴阳在一 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理论不仅可以说明自然 界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原文〕
故积阳阳为天,积阴为地:清轻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 沉降,凝聚为地。 阴静阳躁:阴性柔,所以主静;阳性刚,所以主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生与长、杀与藏为相对同义词,此处的阴阳为互 文,不能孤立地认为阳主生、主杀,阴主长、主藏,而应为阴阳既主生 长,又主杀藏。 阳化气,阴成形:阳气温煦,化生无形的能量,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 柔静,成全有形的万物,生成人体的形质。

4阴阳应象

4阴阳应象
马莳认为以气味辛热纯阳者为壮火,辛甘温和者为少火。 气,指人身之精气。
“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 衰矣,如用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 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而生旺,血亦壮矣,如用参、 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
张介宾将壮火、少火释为人体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
津液
三、五气太过导致阴阳失调
风胜则动:风气太过,损伤肝筋,引起肢体动摇震颤,或头目眩晕;
火胜则肿:火热太过,血壅肉腐,聚为痈疡红肿;
燥胜则干:燥气太过,耗伤津血,引起人体内外干涩;
寒胜则浮:寒邪太过,损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或寒
凝津滞);
湿胜则濡泻:湿邪太过,脾被湿困,失于健运,升降失常水谷不分
(4)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 盛偏衰。 (5)从治疗上看,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 左右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疾 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 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的 盛衰不同而进行治疗。 “治病必求于本”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 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 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三、五味的属性及其作用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以药物的五味划分阴阳: 辛走气,性主发散,甘入脾,灌溉四旁,均作用于无 形之气,故属阳;
酸主收敛,苦主泻下,二者合用又有上涌作吐,下行 作泻之功用,均作用于有形之物,故属阴。
讨论
少火壮火理论的意义
“热伤气”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炅则气泄” ——《素问· 举痛论》 “火者,元气之贼”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脾胃论》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四阴阳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四阴阳
碍的典型反应状态。 2、寒证和热证 :寒证的发病学原因可归之于机体热
量不足,代谢降低;热证的发病学原因可归之于热 量过剩,代谢旺盛。
第十九页,共25页。
补充(bǔchōng):八纲的现代研
3、 虚证和实证(:sh虚íz证hè的n病g)理变化是由于(yóuyú)神经功能低 落或处于抑制,副交感神经紧张度异常上升,使心
第二十五页,共25页。
临床表现 :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 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
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第七页,共25页。
亡阴亡鉴别(jiànbié)表
亡阴
亡阳

汗热,味咸,粘稠(zhān chóu) 汗冷,味淡,微粘
四肢(sìzhī)温和
厥冷
舌象
红干
白润
脉象
细数无力
微细欲绝
其它
身热,烦躁不安,口渴,喜冷 身冷,蜷卧神疲,口淡,喜
里热证-- 清泄里热 里实证-- 攻下
第十二页,共25页。
证候相兼
2、寒热与虚实(xūshí)的关系



虚寒证
实寒证

虚热(xū rè)证
实热证
第十三页,共25页。
寒热(hánrè)与虚实的关系
虚 寒 证:面色 恍白, 肢冷畏寒 ,下 利 清谷
舌淡白胖大,脉弱
实寒 证 : 面色苍 白, 肢冷恶 寒, 腹 部 冷 痛 ,

表实证 +(脏腑辨证)

里寒证
定位
里热
里热证

里虚证

里实证
定性
凡诊病,分表里; 表里明,寒热分;
寒热明,虚实斟;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诊断取法阴阳的意义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小结
1.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阳的基本内容: 对立、互藏、互根、互制、交感、转化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生理、精气的生化、病机、辨证、药性、 诊法、针刺、养生、四时五藏阴阳。
复习思考题
1.试述阴阳的基本概念? 2“阴静阳躁”的含义是什么? 3药物如何区分阴阳?临床意义是什么? 4何谓“壮火”、“少火”?与气的关系是什么? 5如何理解“阳胜则阴病”? 6如何理解《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 “治病必求与本”? 7结合《阴阳应象大论》试述内伤七情的致病特点? 8《阴阳应象大论》对不同病邪所伤不同部位的规律是怎 样论述的? 9试述后世医家对“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有何发挥? 其临床指导意义如何? 10归纳《阴阳应象大论》有关治则治法的论述?
(二)风热燥寒湿五胜为病
风胜则动——身体动摇 热胜则肿——痈疡红肿 燥胜则干——津液干涸 寒胜则浮——一曰浮肿,一曰“烰”,热也 湿胜则濡写——湿泄或水泻
三、阴阳理论说明病理变化
(三)五志过极为病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天元纪》作思)忧恐
——指出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情志变化反映了五脏精气的功能。
酸——主收降,又属春生木味,能升能降
苦——主泻下,又炎上作苦,能降能升 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 至真要大论》
涌泄为阴
(三)药食气味太过对人体损害
阴胜则阳病——酸苦涌泄之品太过,损伤阳气
阳胜则阴病——辛甘发散之品太过,损伤阴液 阳胜则热——辛甘发散之品太过,引起发热 阴胜则寒——酸苦涌泄之品太过,引起畏寒 重寒则热——过寒,阳损及阴,虚热(真寒假热)
七、阴阳学说在诊法中的运用
清(色泽鲜明)——阳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应,即相应、对应;象,事物可见的现象或摹拟物象的像。

本篇以阴阳为理论的认本,论述阴阳与自然之象、人体生理、病理之象的相应,故篇名为“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引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黄帝说: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千变万化客观事物的总纲,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也是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自然界中的无穷奥妙都是从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变化出来的,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再拿阴阳的变化来说,阳气轻清上浮,积而为天;阴气沉浊下降,积而为地。

静止属阴,躁动属阳;阳主生发,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阳易动散,故能化气;阴易凝敛,故能成形。

阴阳之气,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对立面转化,故阴寒至极可转化为阳热,阳热至极可转化为阴寒。

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长散,能生清阳。

如果人体中脾脏的阳气下陷而不升,就会产生完谷不化的腹泻病;苦胃中的浊阴之气堵塞在上而不降,就会产生胃脘胀满类疾病。

这就是阴阳运行失常反映出来的一种病理现象。

清阳之气上升蒸腾而为天,浊阴之气下降凝聚而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由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下降之雨蒸发而成的。

人体的变化也是如此,清阳之气从上窍耳目口鼻而出,如呼吸、声音、听觉、视觉等,都要依靠清阳之气才能维持;而浊阴之气从下窍而出,如大小二便等秽浊之物从前后二阴排出。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2)原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2)原文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2)原文阴阳应象大论(2)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

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注释】①道:即法则、规律。

②父母:这里指作根源、起源的意思。

③生杀之本始:生,指生长;杀,指消亡;生杀之本始,就是自然界万物生长和消亡的根本动力。

④神明之府:神,变化玄妙,不能预测;明,指事物昭著清楚;府,物质积聚的地方;神明之府,就是说宇宙万物变化极其玄妙,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隐匿莫测,都源于阴阳。

⑤清阳实四支:支通肢;清阳,指在外的清净的阳气;四肢主外动,所以清阳充实四肢。

⑥风胜则动:动,即动摇,这里指痉挛、抽搐及眩晕一类的症状。

风性善行,所以风胜则动。

风胜则动就是说风邪偏胜就会出现痉挛、抽搐及眩晕这一类的症状。

⑦浮:即浮肿的意思。

⑧濡泻:指腹泻黏膩之病。

⑨厥气:指厥逆不顺之气。

⑩会通六合:会通,即交会贯通;六合,指十二经脉相互配合成六对。

气穴:经气所汇集的部位,即穴位。

谿谷属骨:肉之小会为谿,肉之大会为谷;属骨指与谿谷相连的骨节。

经纪:同纲纪,此处作规律讲。

学习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学习_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阴阳的相互转化。 酸化木,苦化火,久服酸苦之味,易从木火热 化。
第三段 病因致病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 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 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
410湿1 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 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
质。 如津液、气血。
• 清阳发腠理: 清阳:指温煦腠理的物质。 如卫气。
• 浊阴走五脏: 浊阴:指滋养五脏的物质。 如营血、精血。
• 清阳实四肢:
清阳:能温煦四肢、使其活动自如的 物质。
• 浊阴归六腑:
浊阴:能使六腑功能发挥正常的物质。
小结
1. 阴阳的含义
是天地形成的本源物质。
2. 阴阳的特点
主要内容
论阴阳含义、基本规律 药食气味阴阳属性及作用 病因致病 论天地人阴阳五行生命系
统 论阴阳理论在医学中的应

论阴阳含义、基本规律
1201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
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 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 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
均指人体的营养物质, 轻清上浮的精微物质为清阳, 重浊下沉的精微物质为浊阴。
第二段 药食气味阴阳属性及 1204 水為陰,火為作陽。用陽為氣,陰為味。味歸
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 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 為氣,氣傷於味。
7301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指药食之气味辛热纯阳者,少 火指药食之气味辛甘温和者。之,犹则也。气,人体之正气。 2.壮火食气:食,shí ,消蚀、耗伤。“壮火食气”谓气味辛热纯 阳之品能耗蚀人体正气。 3.气食少火:食,shí ,依赖。“气食少火”谓人体正气赖气味温 和的少火之品的温养。
少火、壮火的含义及其与正气的关系
3.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逆行之气。满脉,邪气亢盛,充
斥脉体。去形,神气浮越,去离形骸。
5.伏气致病
[原文]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 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 背诵 于湿,冬生咳嗽。
冬伤于寒——春——阳气发越——温病 春伤于风——夏——克伐脾土──飧泄
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夏伤于暑——秋——寒热交争──痎疟
秋伤于湿——冬——郁而化热——咳嗽
四、事物的五行属性
以情胜情治疗方法的运用
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 张从正的发挥: 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 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 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 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 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若胸中无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
[医案举例]
怒胜思 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二年不寐,无药可疗。 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两手脉俱缓,此脾受 之也,脾主思故也。”乃与其夫以怒而激之,多取 其财,饮酒数日,不处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 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 其平。 (《儒门事亲·不寐一百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 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虽言阴阳,亦 赅五行。
应:应验于,即相应、对应。 象:事物可见的现象、表象、征象。 大论:广泛而深入的论述。
阴阳应象:言阴阳理论可以应验于自然界各种事物的 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之中。
《素问集注》:“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 味,合人之脏腑身形、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 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至于诊脉察色、治疗针砭,亦 皆取法于阴阳,故曰‘阴阳应象大论’。”
厚---阴中之阴----泄(泻):大黄 味( 阴)
薄---阴中之阳----通(通利):茯苓
厚---阳中之阳----发热(温阳):附子
气( 阳) 薄---阳中之阴----发泄(发汗):麻黄
二、药食气味之阴阳--3. 壮火、少火的概念
[原文]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五、阴阳之间的关系
[原文]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 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 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阴之使也。
临床意义:
阴阳互生关系的运用:“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 1.万物之能始:能,“胎”之通假字。能始,即胎始、本始。 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 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守,镇守于内; 升而源泉不竭”。(右归丸、左归丸) 使,役使于外。说明阴阳之间的相反相成、互根互用关系。 阴阳互制关系的运用:治疗阴虚阳亢、阳虚阴盛之证,有滋 阴潜阳、益火消阴之法,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吴崑:“阴静故为阳之镇守,阳动故为阴之役使,见阴阳相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者,这也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 为内外,不可相离也。” 具体方法之一,运用得当,收效甚良。 (六味地黄丸,金匮 肾气丸)
3.“五气”偏胜致病
[原文]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 则濡泻。
马莳注:风气胜者,吾人之体从之而动焉,如振掉、摇动之类皆 是也。 王冰注:热胜则阳气内郁,故红肿暴作,甚则营气逆于肉理,聚 而为痈脓之肿。 王冰注:干于外则皮肤皴拆(chè ),干于内则精血枯涸,干于气 及津液则肉干而皮著于骨也。(《六元正纪大论》“燥胜则干” 注) 张景岳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王冰注:湿胜则内攻于脾胃,脾胃受湿则水谷不分,水谷相和, 故大肠传道(导)而注泻也。以湿内胜而泻,故谓之濡泻。
一、阴阳学说的内涵
[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
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1.本始:即本原、由来。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 程都以阴阳为始因。 2.神明之府:神明,指自然界万物生长变化的奇妙作用及 内在力量。府,所在之处。 《淮南子·泰族训》:“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 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
3.本:本,根本,这里指阴阳。
阴阳的内涵
“天地之道也”:是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基本法则和规律。
“万物之纲纪”: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自 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阴 阳
然 “变化之父母”: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 界 “生杀之本始”:事物发生、消亡的根源。
“神明之府也”: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之所在。
冉雪峰医案
[原文]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 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 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 生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1.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互文。阴阳既为万物生长之本, 也为藏杀之本。阳既主生发,也主肃杀;阴既主长养, 也主藏敛。 2.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 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 3.䐜胀:䐜,胀满。䐜胀此指胸膈胀满。
1.含义: 经义:药食气味辛热纯阳者(如乌附之类) 壮火 后世发挥:过亢之阳气(病理之火) 经义:药食气味辛甘温和者(如参芪之类) 少火 后世发挥:温和不亢的阳气(生理之火) 2.与正气关系:Biblioteka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
三、疾病发生之阴阳 1.气味阴阳太过致病及人体阴阳偏胜的病机
张介宾《景岳全书》: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 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设能明彻阴阳,则医 理虽玄,思过半矣。
[医案举例]
武胜门外夏姓,因街市流行霍乱,夫妇均受传染, 同日发病,均大吐大泻大汗出,肢厥脉绝,腹痛筋转, 目陷皮瘪,证象颇同。但男则舌苔白,津满,渴不欲 饮,喜热,吐泻清冷,不大臭,其筋转强直拘挛,是 为寒多;女则舌苔黄,中心灰黑,津少,口大渴,饮 冷不休,吐泻甚臭,其筋转抽掣急剧,是为热多。 „„一用四逆汤,甘草、干姜、附子加萸肉、木 瓜;一用甘露饮,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条桂、 滑石、石膏、寒水石,加蚕砂、省头草,均连续频进 (一剂分二服,半日一夜,令六次服尽)。三剂后, 夫妇均吐泻止,厥回脉出而愈。
二、药食气味之阴阳--1.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
[原文]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 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 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1.阳为气,阴为味:气,指药物饮食之气。味,指药物饮食之味。 2.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归,生成、充养、促进; 形,形体,包括脏腑精血等有形物质;本句“气”字有二义,前 者指人体之气,后者指药食之气。 3.精食气,形食味:食,依赖。此句是对“味归形”、“气归精” 的进一步说明。
4.情志过极、五气太过伤人
[原文]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湿燥风。人 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 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 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1.悲:《新校正》:“按《天元纪大论》,‘悲’作‘思’。” 2.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概指情志太过;寒暑,概指五气太 过。
药食气味对人体的作用
气归精(精食气) 气(阳) 气(太过)伤精 味归形(形食味) 味(阴) 味(太过)伤形 气伤于味(太过) 形 气生形 精 化生精 形归气 气
(真气、元气)
精归化
精化 为气

(生化、化生)
同气相求
生成充养

二、药食气味之阴阳--2.用阴阳理论说明药物功能
[原文]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 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 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人 “ 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产生、变化、发展、消 亡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也是人体的法则和 规律。因此,治病必须抓住阴阳这个根本。
治病必求于本
本,在文中指阴阳而言。
疾病发生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失 调。如何治病求本?诊断上要诊察阴阳的失调状况, 而治疗上则要重视纠正阴阳的盛衰偏颇,恢复和促 进其平衡协调。
1.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的味属阴,多沉降而走 下窍;凡药物饮食的气属阳,多升散而达上窍。 王冰:味有质,故下流于便泻之窍;气无形,故上出于呼吸之门。 2.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吴崑注:阴气润 下,故味厚则泄利,薄则通利;阳气炎上,故气薄则发散,厚则 发热。
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及功用
[理论阐释]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飧泄系由中气虚陷,清阳不升所致。张介宾注: “清阳主升,阳衰于下而不能升,故为飧泄。”治疗 上多宗东垣升阳益气之法,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 汤之类。 䐜胀之病机关键在于浊阴不降,如胃气不降所致 的胀满。张介宾注云:“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 降,故为䐜胀。”治疗时当以通降浊阴为主。
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雨虽为天上的云气下降而成,但 离不开地阴之气的凝降,故谓“雨出地气”;云虽由地 上的水气转化而来,但离不开天阳之气的蒸腾,故谓 “云出天气”。
清阳浊阴在人体中的分布和走向
清阳 头面诸窍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浊阴 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