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退休生活

合集下载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养生第一要养心”,这是国医大师孙光荣先生对于养生的一句至理名言。

他在论述中,讲述到了如何通过心理调节来保持健康和长寿。

我认为,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借鉴孙大夫的经验和教诲,更加注重养心养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过上健康、长寿的生活。

首先,孙光荣先生强调了如何保持心态稳定是养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指出,心态的稳定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养心的第一步应该是摆脱所有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忧虑等。

要保持心态稳定,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和技巧。

例如,我们可以借助瑜伽、冥想、园艺等方法来放松身心,从而达到平衡身心的效果。

其次,孙光荣先生认为,饮食也是养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指出,过度饮酒、吃太多肉类食物会导致身体虚弱,影响心脏健康。

因此,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吃肉类食物,并且适量饮酒。

此外,孙大夫还提出,不要过度饮茶、咖啡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因为这些饮品会导致身体紧张和不安。

另外,孙光荣先生还强调了身心锻炼的重要性。

他认为,身体锻炼和心理锻炼是并重的。

因此,养心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剧烈的运动来释放身体内积累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并且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耐力。

此外,孙大夫还建议每天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练习,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调整身体和心灵的平衡。

总的来说,孙光荣先生论述的“养生第一要养心”是一种很好的养生理念,我们应该将其牢记于心,落实到生活中。

只有养好我们的心灵,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各种养生方法和养生产品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养生生活。

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养生长寿,走出养生的新天地!。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的智慧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的智慧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保持身心健康的智慧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强调通过调整身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达到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心法的基本原则是平衡阴阳,调和五行,以及精神调养。

一、平衡阴阳在中医认识中,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但又统一的方面。

人体内部也存在着阴阳的平衡关系。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平衡阴阳。

当身体出现了阴阳不平衡时,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外阴阳的平衡,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方法来实现。

在饮食方面,中医建议食物的阴阳属性要平衡,同时也要根据季节的阴阳变化来调整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二、调和五行中医认为,宇宙万物都受到五行的调节。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人的身体也受到五行的影响,每个器官对应着五行中的一个。

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之一就是通过调和五行,使得五脏六腑的功能得以协调,从而维护身心健康。

中医通过饮食、针灸、按摩等方法来调养五脏六腑,使其保持平衡,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三、精神调养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还包括精神调养。

中医强调人的身心是统一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引起气血的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提倡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释放负面情绪,保持心境的平和,通过调整呼吸、放松身心等方法来调养精神。

通过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我们可以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改善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推崇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如早睡早起、按时进食、适度锻炼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养生心法修身养性的智慧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凭借其独特的原理和方法,为人类保持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我们应该深入学习中医养生心法的理念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更可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

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养生第一要养心”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概念,而在养生之道中,心的养护更是至关重要的。

国医大师孙光荣先生在其医学著作中提出了“养生第一要养心”的观点,强调心的健康对整个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孙光荣大师的这一养生观念。

孙光荣大师所言“养生第一要养心”,表明了心脏健康对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心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的主宰,主宰着全身气血的循环,也是情绪和心理活动的主要载体。

保持心脏的健康对整个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要想维持心脏的健康,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在孙光荣大师看来,情绪的波动对心脏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过度的愤怒、忧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会导致心脏受损,甚至引发各种心脏疾病。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强调了心理养生的重要性。

现代医学已经证实,负面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对心脏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维护心脏健康的关键。

在临床实践中,孙光荣大师一直提倡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达到心脏养生的目的。

比如通过冥想、放松训练、情绪调节等心理干预手段来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保持心脏健康。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强调了环境对心脏健康的影响。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良环境,例如噪音、空气污染、辐射等,这些环境因素对心脏健康会带来不良影响。

孙光荣大师提倡宜居环境的重要性,坚持呼吸新鲜空气,远离噪音干扰,减少接触辐射等不良环境,以维持心脏的健康。

孙光荣大师在养生观念中也提到了心脏疾病的预防。

他认为,心脏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脏疾病的关键。

他提倡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他还推崇中医养生的传统方法,如针灸、推拿、气功等,以改善心脏健康。

孙光荣大师的“养生第一要养心”观念强调了心脏健康对整个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心脏健康。

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改善生活方式,维持宜居环境等多方面的途径,可以有效地保护心脏健康,从而实现全面的养生效果。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

中医里的“五养”智慧中医养生讲究的是“五养”:养心、养神、养身、养气、养性。

养心是指调养心情和情绪。

中医认为,心是人体之主宰,心情愉悦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气血畅通,改善身体状况。

养心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可以通过读书、听音乐、旅游等方式来放松自己的心情。

中医还倡导慎独守静,可以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让心得到更好的休息与调养。

养神是指调养精神和意志力。

中医认为,神是人体活动和机能调节的核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提倡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特别是在面临压力和困难时保持良好的抗压能力。

中医还强调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等,以养护精神状态。

养身是指保养身体。

中医认为,人体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推崇“药食同源”的理念,通过食疗的方式来调理和养护身体。

食用一些有滋养作用的食物,如枸杞、鸡肉、猪肝等,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中医还推崇适量的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以及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等,都是保养身体的重要方法。

养气是指调养呼吸和气息。

中医认为,气是人体的动力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保持气的畅通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倡导通过调整呼吸来调养气息,例如深呼吸、慢呼吸等,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循环。

中医还推崇一些气功练习,如太极拳、气功等,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调养气息。

养性是指调养人的个性和修养。

中医认为,养性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中医主张养成遵循道德规范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医还推崇修身养性的参禅、读书、写字等方式,可以帮助人提高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

中医的“五养”智慧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生之道,通过养心、养神、养身、养气、养性等多方面的调养方法,可以提高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在当今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下,我们应当重视中医“五养”智慧,积极采纳和运用其中的方法,以保持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中医养生之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之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之道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中医学注重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以达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中医养生的方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饮食调养篇1.食用五谷杂粮:中医强调全面均衡的膳食,主张多吃五谷杂粮,如大米、小米、玉米、黑米、糙米等,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要。

2.合理搭配食物:中医讲究食物的味道、性能和作用,建议食物搭配要合理。

比如,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如红枣、糯米、黑豆,补肾的食物如黑芝麻、核桃等。

3.避免暴饮暴食:中医认为过度饮食会负担肠胃,影响身体健康。

建议饮食要适度,不要暴饮暴食,避免过度负担肠胃。

二、运动保健篇1.适度运动:中医倡导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可以增强体质,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心健康。

2.保持良好的姿势:中医强调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

正确的姿势能够保护脊柱,保持气血畅通,预防腰肌劳损等问题。

3.按摩保健:中医认为按摩可以促进经络气血流通,增强免疫力。

可以每天用指腹轻轻按摩一些穴位,如太冲、风池等,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三、情志调摄篇1.保持心情愉快:中医认为情志和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保持平和的心情、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身心健康和寿命的延长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2.舒缓压力:中医认为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压力会导致阴阳失调,损伤脏腑。

可以通过适度的休息、放松的方式来舒缓压力,如听音乐、旅行、冥想等。

3.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医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身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

建议积极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以增进彼此的情感。

四、环境和谐篇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中医认为室内空气流通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议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导致精气亏损,损伤脏腑。

中医强调要合理安排工作,适度休息,保护自己的精力和体力。

五、睡眠调养篇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中医认为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身心健康很重要。

建议每天保持相对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以调养气血,有助于身体整体的调节和防病。

老中医:老年人修身养性的“修身六然”

老中医:老年人修身养性的“修身六然”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先生,晚年隐居著述,提出了“修身六然”养性格言,语言含蓄深刻,富有哲理,是老年人修身养性的秘籍,值得借鉴。

1、自处超然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和别人,对生、老、病、死要有超然达观的思想境界,顺应自然,以高尚的人生境界来净化自己。

特别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要抛弃奢侈之想,隔断虚荣之念,超越世俗,有“宁静致远”的境界。

2、处人蔼然现代研究证实,与人和善相处,乐于帮助他人,可以从中得到来自大脑的一种分泌物,这种分泌物是自然的镇静剂,可使人获得内心温暖,缓缓解除心中常有的烦恼。

科学家还发现,与人为善的行为有利于人产生抵抗感染的细胞,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3、无事澄然澄,就是清澄、安宁的意思。

战国时期杰出的哲学家庄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内心终日不得安宁,思绪不能止息,定会百病丛生,因而主张“忘我,无欲”,清静养神。

人若能无事静养,神经处于放松状态,呼吸、心律、血压、体温平和,自然使寿命延长。

4、处事断然人们常说:“当断不断必有后患。

”遇事犹豫不决,处于摇摆不定的矛盾心态中,往往给人带来心理压力。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和抑郁,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患病机率增高。

因此,遇事要当断则断,不优柔寡断,拖泥带水。

5、得意淡然人在志得意满时,仍需心谦身平,淡化得失,不能得意而忘形,老子曰“淡兮其若海”,得意是短暂的,人生不可能完美,要把得意看得淡一些、轻一些。

6、失意泰然人在失意身处逆境时,要做到不忧患、不烦恼,不自暴自弃,泰然处之。

失意之时会心情沉重,但同时会悟出人生的一些道理。

能够心境坦然,成功驾驭失意,便会拥有一份坚韧,一份向上的动力,对善于养生者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

名老中医谈养生(四十二)——静以养心,动以养形

名老中医谈养生(四十二)——静以养心,动以养形

龙源期刊网
名老中医谈养生(四十二)——静以养心,动以养形
作者:李俊德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0年第08期
朱希亨,女,汉族,生于1912年6月。

系安徽省蚌埠医学院教授。

朱老虽年逾八旬,但视力、听力、记忆力仍和年轻时一样,可见其养生有素。

她生活清静,淡泊名利,不忌饮食,嗜好饮茶,每
晨必练气功。

朱老的这篇文章读起来有清静之感。

我80多岁了,头发已半白,牙齿也脱落了几颗,甚至影响咀嚼食物,可精神很好,记忆力不减当年,来诊的病人看过二次,都能准确记得他们的姓名、地址和病情。

耳朵听力很好,可以细闻蚊声。

视力尽管有点老花,戴上250度的花镜,能阅蝇头小楷,一连看几个小时,也不感眼昏头晕。

我一生食量很好,什么东西都能吃,从无禁忌,也不偏食,随年龄增长食量逐渐减少。

冬天喜吃补品,如鸡、鱼、肉、蛋,药物如参、芪、桂圆、红枣;春天常食鱼类、水果;夏天吃清淡食物为主,如鱼、蛋、水果、青菜、冷饮(包括六一散、茵陈汤);秋天多燥,常吃梨、百合、莲子、草果、
白木耳等,有润燥作用。

我的生活喜动,每天早起必练一小时的气功,晚饭后散步走路,活动肢体,增强体质。

我不吸烟,不饮酒,但嗜好饮茶,长期饮乌龙茶、铁观音,也常饮黄山毛尖。

每天一杯,但晚上
不饮,以免影响睡眠。

当有不顺心的时候,就出去散步,或找朋友打扑克,或看书。

我一生不为名利分心。

我认为最好的养生方法是: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身。

我自己的养生格言是:静以养心,动以养形。

国医名师的养生方法:细心养身,乐观养心

国医名师的养生方法:细心养身,乐观养心

国医名师的养生方法:细心养身,乐观养心作者:赵菲来源:《祝您健康》 2017年第11期专家简介】朱南孙全国名老中医,全国中医妇科名师,全国首批名中医工作室导师,上海市首席名中医工作室导师,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名老中医继承人导师,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科带头人,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朱南孙教授生于1921年,从医70 载,继承了“朱氏妇科”百年薪火,并在妇疾诊治中自成一派风骨,运用中西医结合技术为众多妇科顽疾和疑难杂症的病患解决了痛楚,被患者誉为“送子观音”。

2015 年,朱氏妇科疗法入选第五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 大医风范,患者为先周六的上午,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岳阳医院青海路名医特诊部人声鼎沸,从四面八方早早赶来的患者都排着队等着名中医看诊。

与之相对的是安静的诊室里坐着一位精神矍铄,红光满面的老人,她就是朱南孙教授。

在女儿协助下,朱教授换上白大褂,与已等候在诊室的助手、前来学习抄方的学生随意地聊着天气和时令。

开诊后,第一位患者是个来复诊的“90 后”。

她告诉我们,这是她第四次来复诊了。

第一次刚来的时候,这位92 年的女孩“痛苦不已”,“我14 岁初潮后,就一直经行量多,经常是出血不止,同学亲戚都说我脸白的像‘僵尸’,幸好有朱奶奶替我调理”。

当时,朱教授一边安慰女孩,一边给她开了一组小方,还拍拍她的肩让她好好吃饭、慢慢吃药,一定没问题的。

这些细节在朱教授看来是对每个患者都应该有的普通安慰,但女孩却为此感动不已。

“感觉朱教授就像个奶奶一样,所以我当时就喊了一声‘朱奶奶’。

”从早晨8 点到11 点半,整整3 个半小时,朱教授直到送走最后一个病人以后,才肯喝口水,站起来活动一下,这份大医风范,让人感喟。

◎ 家学渊源,为医而生朱南孙教授的祖父朱南山当年曾是上海妇科大家,他辨证确切,用药富有魄力,往往一贴见效,人称“朱一贴”而誉满上海。

祖父对朱南孙的喜爱,从名字就能看出,很有“衣钵传人”的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退休生活
作者: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1年第10期
名老中医谈养生——修身养性,要在养心
文/张俊德
李仲愚,男,汉族,生于1921年2月。

系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对针灸、杵针、气功尤为擅长,现任四川省针灸学会会长。

李先生自幼受先祖父教诲,对气功修炼数十年而不辍。

1978年与1979年因两次车祸造成脑外伤后遗症,经习练气功而愈。

李先生认为:修身养生,修性养生,要在养心。

养心与养身两者不可偏废。

而习练气功既可修身,又可养心。

李先生一生对气功钻研尤深,曾著《气功灵源发微》一书,再版四次,供不应求。

现将李先生的养生方法与对气功的认识介绍给广大读者,以冀气功学步入正途。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中的一颗明珠,养生学包括气功学、食疗学、心理卫生和心理治疗学等。

中医养生学易学、易行、易效,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其学术思想已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其中中国气功尤受青睐。

目前国内气功门派众多,习练气功者不计其数,但其中也不乏不明门径而盲目习练者,所以有“练功者如牛毛,成功者如牛头”之说。

我自幼受先祖父春庭公教诲,先祖父长于内养功法,他认为:养生修性之秘在于处柔,即老子《道德经》之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他寿终时年108岁。

正派气功,要在修炼上做到信、勤、坚、恒。

我在四川省曾举办多期气功学习班。

1986年成都市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气功有明显抗衰老作用。

我每天早晚坚持修炼气功,午眠半小时以静观内养。

平时除应诊、讲学外,空暇之际则兴谈古今佛道儒和医易诸学。

修身养生,修性养生,要在养心。

要注意身体与精神双重修养。

即重在修养性功和命功,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触。

精气神为命功三宝,慎房事则精气内藏。

凡遇不顺畅的事莫要烦恼,调节心理可按《卫生宝鉴》的方法: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视荣华富贵如行云流水。

最近赠四川某方丈楹联足可窥修养之一斑:“六道升沉如儿戏,一心不住正菩提。


七十年代因车祸脑外伤后继发糖尿病,依靠内修功法,练功为主控制糖尿病,未发现并发症或继发病症。

我的饮食以粗粮淡饭,洁净新鲜瓜菜,易于消化食物为主,因而少有感冒及胃肠炎。

有时外出饮食不慎而致胃肠炎时,采用节食自养,或配灸关元、气海、足三里。

有外感不适时,即自我导引、抚摩之法以防治。

在气节交错之日,如立春、冬至等,用大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诸穴以培元扶正。

我的生活写照可以概括为:起早睡早,遇事莫恼。

素食清养,毋恋腥臊。

雍容和悦,恬愉逍遥。

戒烟酒,饮淡茶,静室坐卧,听其息而忘其虑,勤采真气,灌溉身心,不废点摩,通畅经邃。

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则五脏不受邪。

如此,必臻寿域矣。

我的养生格言为:三华聚鼎五朝元,心息相依念不偏;二物常居于戊己,龙虎盘结大丹田。

退休生活
文/王新华
光阴荏苒,冬夏更替。

退休生活,充满情趣。

种花养草,美化家居。

亲近自然,心旷神怡。

读书看报,不断学习。

天下大事,尽收眼底。

上网搜索,浏览信息。

邮件QQ,与友联系。

重返课堂,再拿画笔。

挥毫泼墨,梅兰竹菊。

结伴出游,国内国际。

开阔视野,丰富经历。

跳舞散步,拳剑太极。

舒筋活血,强身健体。

知足常乐,烦恼忘记。

晚年生活,舒心惬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