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机器学习课件1_绪论

1.2 模型评估与模型参数选择
• 验证
• 参数的选择(即调参)必须在一个独立于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数据集上进 行,这样的用于模型调参的数据集被称为开发集或验证集。
• 正则化
• 为了避免过拟合,需要选择参数复杂度最小的模型
1.3 机器学习算法分类
• 监督学习
• 回归问题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最简单的例如一个连续函数的拟合。 • 分类问题也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类问题,例如我们需要从金融市场的
交易记录中分类出正常的交易记录以及潜在的恶意交易。
• 非监督学习
• 给定一些样本的特征值,而不给出它们正确的分类,也不给出所有可能 的类别;而是通过学习确定这些样本可以分为哪015年9月16日首次升上九段。 • 2015年10月,分布式版AlphaGo以5:0击败了欧洲围棋冠军华裔法籍棋士
樊麾。这是电脑围棋程序第一次在十九路棋盘且分先的情況下击败职业 围棋棋手。 • 2016年3月,AlphaGo挑战世界冠军南韩国籍九段棋士李世乭,并以4:1胜 利。这次对战在网络上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广泛讨论。 • 2016年7月,世界职业围棋排名网站GoRatings公布最新世界排名, AlphaGo以3612分,超越3608分的柯洁成为新的世界第一。 • 2016年12月到2017年1月,AlphaGo以“Master”名义注册弈城围棋网和腾 讯野狐围棋网,60战全胜击败中日韩顶尖围棋高手。
第1章 绪论
1.1 从两个问题谈起
• 问题一:人工智能、知识工程、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深度学习、 数据挖掘,它们是什么关系?
• 问题二:为什么需要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拓展故事:Google DeepMind AlphaGo
• 2014年4月到2015年9月,AlphaGo以英国棋友“DeepMind”的名义在弈城 围棋网上对弈,水平维持在七段到八段之间 。
1 绪论

1.3.2 生物分子
生物分子是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结构基础和 功能基础,是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对象。 生物分子的主要类型包括: 糖、脂、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维生素、辅酶、激素、核苷酸和氨基酸等。
生物大分子基本特征
生物分子中最重要的是糖、脂、核酸和蛋白 质四类物质,分子量一般都很大,所以又称 为生物大分子。 生物大分子具有如下特征:
静态生物化学
动态生物化学
1.2 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 的关系
生理学
化学
生 物 化 学
生 物 学
栽培、育种
遗传学
生态
近代生物化学的发展
植物生化 农业生化 无机生化 动物生化 微生物生化 病理生化 食品生化
生物化学分支 有机生化
生理生化 临床生化
生物工程 基因工程 发酵工程 蛋白质工程 酶工程
1.3 生物体的化学组成
3.性犯罪引起的死亡:鉴定时可在受害者 身体及其衣服等犯罪现场中找到精子,或是污 渍中有酸性磷酸酯酶活力,即使进行绝育手术 的罪犯也能发现这种酶活力。
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
1. 免疫法和多态蛋白鉴定法 2. DNA“指纹图谱”用于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 3. 从个体的特征上来进行个人识别
刑事侦察中的生化
课程结构及课时安排
第一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二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绪论 蛋白质 酶化学 核酸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氧化和生物能 代谢 2 6 6 6 2 3 7
生 命 大 分 子
生物代谢能 量的产生和储 藏及大分子前 体的生物合成
参考书目
李惟《生物化学》(上、下)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自然界所有的 生命物体都由 三类物质组成: 水、无机离子 和生物分子
1绪论

量 大容 超
信息高速公路 光纤传输 相干光传输 量子光传输 光交换
新 功 能
多媒体 传真、电话、可视电话 广播、有线电势 光盘、CD 激光打印机
超高速
光传感 激光测量 电场、磁场测量 激光雷达 激光陀螺仪
SR应用测量 光谱测量 物理性质测量 表面、界面测量
性 干 相
度 亮 高
高能量密度 激光切割 激光核技术和电子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 一门新兴的技术。 在整个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上,光电子技术 算是后起之秀。 光波段的电子技术 光波段的器件及应用设计: 电光器件、光电器件等,特殊检测方法
功能器件 激光、发光器件 光接收器件 太阳能电池 光开关 光调制器 液晶器件 集成光路 量子效应器件
1
2
3.光信息 光信息
以光辐射作为传输载体,随时间或空间 变化的信息。 光辐射本身的信息 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时的信息变化 特点: 信息量大 并行、多参量、高速 显示直观 传播介质?
光信息传播的载体
1.真空:无衰减,光发散问题 2.大气:吸收、散射 三个波长段——大气光学窗口 可见光及近红外 中波红外:3um—5um 长波红外:8um—14um 3.水:海洋 532nm 4.光纤:850nm 1310nm 1550nm
目的:
1.理解典型光电器件的原理,掌握其性能特 点及选用方法 2.掌握典型光电器件的应用电路设计方法 3.了解常用光电变换技巧,能设计简单光电 探测系统。
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叶嘉雄 常大定 陈汝钧 光电系统与信号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 科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
江月松 光电技术与实验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王庆有 图像传感器应用技术 电子工业出版社(天津大学) 孙培懋 光电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
1-绪论-凝聚态物理

高分子材料因其结构的特殊性具 有比通常物质丰富多彩的存在状 态:除有结晶态(不同的晶型)、 粘流态外(高分子材料没有气 态),还有玻璃态、高弹态、共 聚、共混态(能否稳定存在?)、 取向态、液晶态等。 这些状态下的分子运动及相互转 变规律均与小分子物质不同,因 此高分子凝聚态物理有其独特的 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
高分子物理研究中的前沿领域
聚合物的表面、界面结构和性质研究 材料力学性质(韧性、破坏等)的分 子运动依据 电子功能聚合物的分子原理 生物高分子(例如多肽、多糖)的链 结构和聚集态结构 生物高分子聚集态结构和生命现象的 关系以及难溶高分子分子量的表征研 究
高分子物理的理论与计算研究领域
高分子体系是具有多尺度 特性的材料的典型代表
在聚合物中,从最初的单分 子链开始就决定了其多尺度 行为和特殊性。因为单分子 链由成千上万个原子组成, 具有相当多的内部自由度以 及特征长度、特征时间,呈 现多尺度特性。
对于聚合物的多尺度特性, 可以从如下角度理解:
(1)空间尺度,(如研究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
1.1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基本概念
所谓凝聚态,是指由大量原子或分子以某种
方式(结合力)聚集在一起,能够在自然界相对
稳定存在的物质形态。 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学即是以现代凝聚态物理 学中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实验方法与高分子材 料和高分子科学的特点相结合,用以说明、理解 高分子材料复杂的结构、形态、分子运动、各种 特殊的聚集状态及其相态转变,以及这种结构、 相态特点与大分子聚合物作为材料使用时所体现
采用新观点、新模型、新概念对实 验现象进行理论归纳, 在新概念、新理论指导下采用数学、 计算机方法解决高分子科学实验中 的实际问题,例如: (1)功能高分子的分子设计 (2)高性能材料的分子设计 (3)实验现象的模拟和理论解释
一绪论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一绪论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①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②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的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③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历史使命,工人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需要,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②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学说的最高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汲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清楚了他在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③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
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它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旧事物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的自我反省、自我审视。
绪论1

lg lc Fm Φ Φ ΦRmc Rmg μSc μ0 Sc
(1-10)
上式说明,磁路的磁动势Fm等于磁通与铁心磁阻Rmc和气隙 磁阻Rmg串联值的乘积,这与串联电路的分析相似。由于铁心的导 磁率远远大于气隙的导磁率,即0,RmcRmg,因此,由磁动 势Fm产生的磁通 或磁通强度B主要就取决于气隙的性质,即
统,以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12
三、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一
门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
和性能参数,电力拖动系统的各种运行方式、动静态性能分析以 及电机的选择和实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电力电子技术”、 “电力拖动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等课程准备必要的基 础知识。学习本课程必须具备“电路原理”或“电工基础”课程
状复杂的磁路分段处理,简化成若干个几何形状规则的简单磁 路的组合。
25
三、电磁感应定律 1. 电磁感应定律 1831年,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学中最重要的 规律——电磁感应定律,揭示了磁通与电压之间存在如 下关系: 1)如果在闭合磁路中磁通随时间而变化,那么将 在线圈中感应出电动势; 2)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的变化率成正比,即
图1-1 载电导体产生的磁场
如果载流导体是匝数为 N的线圈(如图 1-2 ),则上式可表 示为
Ni H l
(1-2)
16
2. 磁通密度 通常把穿过某一截面S 的磁力线根数被称为磁感应强度, 用磁通 来表示。在均匀磁场中,把单位面积内的磁通量称为 磁通密度B,且有
Φ B S
(1-3)
3. B-H 曲线 磁场强度H与磁通密度B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真空中它们成 正比关系,即
第1章 绪 论

• 为表示分子的立体形象可用立体 结构式:
H C H H H
科学的步伐是不会被“鸿沟” 阻止的。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 勒(1800—1882)首次从无机物人工 合成了有机化合物——尿素.给 “生命力论一次巨大冲击。 维勒起初是想用氰作用于氨水 以制取氰酸铵(NH4CN0)、然而却 意外地得到一种白色晶状物质, 经分折这是一种与动物机体内的 代谢产物尿素相同的物质。这一 实验结果震动了整个化学界。
B
+
H
+
• 酸与碱的关系:
• 酸放出质子后产生的酸根即为该酸的 共轭碱。 • 碱与质子结合后形成的质子化合物即 为该碱的共轭酸。 • 酸越强,它的共轭碱越弱 • 碱越强,它的共轭酸越弱。
• 酸
CH3COOH H2SO4
碱
H2O CH3OH
碱的共轭酸 酸的共轭碱
H3O+ CH3O+H2 CH3COOHSO4-
4、共价键的极性和极化之间区别
• 键的极性是由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而产 生的,其大小取决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之 差。键的极性是键的内在性质,是永恒的 现象。而键的极化则是在外界电场作用下 产生的,是一种暂时现象,当外界电场除 去后即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
三、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和分类
• 官能团(functional group):有机化合物分子 结构中能反映出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 有时又叫功能基,功能团。 • 有机化合物一般有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按 照骨架分类,另一种按照化学性质分类。
• 异裂(heterlysis): 另一种断裂方式是成键的一对电子保留 在一个原子或原子团上,由此而产生 正负离子。按异裂而产生正负离子的 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
1绪论

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
作用:为细胞代谢提供必要的理化条件。
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的各种物理、 化学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各种离子浓度,PH,渗透压等在很小范围内变动 意义:维持细胞、器官、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 条件。 稳态的维持: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各个 器官系统的活动。
人体各部份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mmol/L)
离子 Na+ K+ Ca2+ Mg2+ ClHCO3HPO42-/H2PO4蛋白质 其他 血浆 130_152 3.6_5.3 4.2_5.7 1.4_2.4 97_108 24_30 2.2_4.2 14 5.9 组织液 145 4.4 2.4 1.1 117 27 2.3 0.4 6.2 细胞内液 12 139 <0.001 1.6 4 12 29 54 53.6
生理学
湖北医药学院生理学教研室 熊顺华 教授 xiongshunhua@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内环境与内环境稳态 熟悉生理功能的调节
了解生理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一章 绪论(introduction) 第一节 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
1. 2.
3.
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 物机体及其各组成部份正常活动规律 的一门科学。 研究内容 生命活动现象 发生机制 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第四节 体内控制系统
•负反馈:受控部份发出信息调整控制部
份的活动,使受控部份的活动与它原先活
动的方向相反.
•意义:维持机体机能稳态
•机体机能活动多为负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我们的一生,要填各式各样的表格,其中有一栏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程度。
★在评论一个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人们习惯于用此人文化程度高或不高来衡量。
★我们经常自豪地宣称:中华民族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勇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
★还有地域概念上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考古学上的殷墟文化、龙山文化、玛雅文化;还有国人现在津津乐道的茶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文化一词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一方面说明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是人类自身的属性,文化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另一方面说明文化的容量很大,足以包罗万象。
一、“文化”界说
(1)“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文字中“观鸟兽之文”,就是指观察鸟兽身上的各色交错的纹理。
另外,《礼记·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都是指纹理的意思。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在这些引申义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2)“化”: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
一是改易,二是生成,三是造化。
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
“化”,主要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渐进性改变。
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引申为风俗、风气、教化等等。
“化”字的引申义与现代人理解的“文化”一词最相近的是“教化”,也即伦理德行的化成,如“潜移默化”。
(3)文、化:“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贲卦·彖(tuàn)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这段话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文,以明了时序之变化,又必须观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行为止其所当止。
强调的是“以人文教化天下百姓”,具有明确的文明教化之意。
西汉以后,“文”与“化”经常一块连用,后来渐渐凝固为一个词。
(但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人们常说的“文化”一词。
按照古人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
)
西方各民族语文系统中,亦多有与“文化”对应的词汇,不过它们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
近代(五四前后)在译介西方有关语汇(如,culture,原意为耕种和栽培,引申有开拓、教化、培养、修炼之意)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文化”等词,赋予新义,就产生了
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文化”一词。
不过中国的“文化”一词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而“文明”一词则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而且,文化和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的词。
关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含义:
据当今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国自“五四”前后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几乎有160多条。
教材上所讨论的“文化”其基本观点是: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文化的本质就是“自然的人化”。
即“大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自古至今,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外延、内涵差异甚大,故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
狭义文化是指“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它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仅把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视为文化,也称“小文化”。
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对,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每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也称“大文化”。
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我们把广义的文化分为四个层次。
1.物态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所构成的,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艺术文化均属物态文化层,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需要为目标,直接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它包括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
3.行为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
它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西方的复活节、圣诞节、情人节。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
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端五节包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
三是时间上代代相传。
好的风俗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扩展开来,而有些陋习则随着社会的发展被逐渐淘汰掉。
(4)心态文化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蕴化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
如,学术、宗教、文学、艺术等,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它还可分为以下两部分:
第一,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风貌,是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第二,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
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于后世。
三、文化的基本特征
1、文化具有地域性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特别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提供了农耕的良好条件,
这就为农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并形成了具有农业经济特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也可根据地域不同分为长白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闽台文化等等。
2、文化具有民族性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归属感。
所有的中国人,不管他现在在世界的哪个地方生活,都会对家、对祖居地、对国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大家都认同一个祖先,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这种观念就是来自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中国人喜欢圆满的结局,这在中国的风俗中也得到了反映,如,中秋、除夕、元宵节吃月饼、饺子、汤圆等。
3、文化具有时代性
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每个时代都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体现出其强烈的时代性。
4、文化具有继承性
一个民族的文化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延续的,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发展。
并在创新发展的同时保留着自己的“基因”。
任何一个民族,不论其进化程度怎样,总是或多或少地保持了自己民族固有的特征和文化遗产。
它通过人们日常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道德价值观念、民族的风俗习惯表现出来。
四、“中国”的含义
“中国”,古时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指京师。
二是指华夏族地区。
“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
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
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央,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
“华夏”,古代汉族自称,“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
中华民族:“中”意思是居四方之中。
“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是现今中国境内由华夏民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意义
1.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兴民族精神。
3.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方法
其一,辨别良莠,弘扬精华,除弃糟粕。
其二,古今贯通,中西汇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方法:1.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历史梳理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来梳理;逻辑分析则是横向梳理,是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分支进行逻辑分析和归纳。
2.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
我们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应当把研习阅读优秀典籍作为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
除了阅读书籍以外,学习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方法是进行社会考察。
3.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的开拓创新文化。